江南鼻祖吴泰伯

       根据《史记》及史料记载,开发江南,传播南北文化,揭开无锡历史序幕的第一人为吴泰伯。三千多年来,他的遗物、遗迹,虽有待查考,但是,历代为他修建的庙宇和他的墓地至今还在。尤其是有关他的许多美妙的传说和动听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灭。


          托言采药到江南

  相传三千二百年前,商周文化在黄河流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耕种技术也较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在陕西渭水流域歧山下周原地方.(今陕西省歧山县)的周太王古公禀*父(约公元前十二世纪),有着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后来季历生了个儿子名昌。昌从小聪慧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周太王的欢心和宠爱。周太王喜欢季历的聪明贤能,想把王位传授给小儿子季历,再传其子姬昌,太公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吕乎!”(《史记》卷四《周本记》)

  泰伯听了太公之言,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准备了马匹、行李和一些干粮,趁父亲生病的时候,托言往衡山采药,离开了周原这个地方。兄弟俩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辛,冲破万难,奔走了三千多里路,终于来到了暖和的南方,就在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避居下来;这段故事在《史记》里有多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卷册一《吴太伯世家》)。

  不久,周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奔丧,季历与众臣要求泰伯接位,泰伯不授,丧毕仍返江南,周围乃由季历继位。季历坐上王位后,便整伤国政,征伐戎狄,扩大领地,结果,遭忌于商朝,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歧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泰伯仍不肯接授,丧事完毕又返回江南,王位便由其侄子姬昌继任。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显赫一时,中国从此进入了为时八百年的周朝。史称此事为泰伯三让天下。后梅里人民称泰伯为“让王”,也缘于此。

  相传泰伯、仲雍让王南奔时,周太王知道后曾派兵追赶,一直追到今无锡县的“坊前”这块地方,询问当地土著居民,个个摇头不应,泰伯、仲雍也已随蛮民“更衣换襟,断发纹身”,追兵很难相认。跟看长途跋涉,饥寒交迫,人困马乏,又查无泰伯音讯,只得驱马回程复周太王去了。

  追兵走后,泰伯、仲雍继续南行,来到“梅里”,见树林中有几个小小村落,周围梅花盛开,景色独好,便留下来休整。那时正值春天,一天早上起来,发现晚上搭棚住宿的柳树棍发了芽,荆条上开了鲜黄的花,泰伯认为这里是个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安家落户。仲雍说,我再向前走走,后定居在今常熟市虞山镇。泰伯在梅里住下后,便与当地蛮民一起生活,引导大家兴修水利、耕种、饲养、学习文化,使梅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断发纹身辟荆蛮

  那时,江南无锡这—带地方,虽然早已有人居住,原始农业、原始纺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业还是“刀耕火种”,一年一收,人们过着“半生为食,以棚为窝”的生活,文化更是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三千多年前,江南还是“荆蛮之地”。《史记·吴泰伯世家》说,当时蛮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以入水捕鱼为生的荆族尚处于未开化的蒙昧状态。

  泰伯来到无锡荆蛮之地后,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要和这里的土著居民永远友好地生活在一起,一方面学习和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与民同好,“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即截短了头发,身上画了花纹),(《吴越春秋》)表示与周族划清界限,决心开辟荆蛮之地。另方面,泰伯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同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文流、河浜,这大大*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发展了交通运输。由于伯渎港的开凿和“九泾”的开挖,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到了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孟简重浚伯渎,改名孟渎,然百世之后,人民但知伯渎,不知有孟渎,由此可见泰伯之功绩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对当地植桑养蚕的生动描绘。直至现在梅村的蚕桑事业仍然较为发达,著名于世。又传说现在无锡县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泰伯当年教民饲养禽畜的遗址。

  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在传播和发展文化、娱乐方面,泰伯和当地蛮民一起,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是一个善歌的族群,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中重要部分。泰伯到无锡定居终生,这些诗歌首先对无锡产生直接影响。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后人称之谓:吴歌。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传说,梅里北九华里的里山坡的“歌午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吴歌的地方。

 

            筑城御敌建“句吴”

   在泰伯的教化和当地蛮民的奋斗下,不数年,无锡梅里一带的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文化娱乐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总之,各方面均出现了飞跃的新局面,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庆,泰伯更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爱戴与尊敬,“归之者千余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与准备,大家一致拥立他做了国王,建立了一个号称“句吴”的蛮夷小国,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史记》卷册一《吴泰伯世家》载道:“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开始形成,世称“句吴”国。

  这时,在中原地方有个叫候王的,野心勃勃,他统治的一个地盘,经多年经营,自逞兵强马壮,曾多次对外用兵,扩大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处在长江以南的荆蛮之地,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吴泰伯为了保护当地群众的利益,保卫乡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防御中原敌人前来侵犯荆蛮,就筹划以梅里为中心,建立城邑。泰伯亲自动员和率领当地千余家群众奋起战斗,硬靠肩挑手推,就地取土,在梅里的荆村、蛮巷一带筑起了一座土城,名为吴城,又叫泰伯城。《舆地记》有记载:“泰伯当殷之末,中国候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约1530余米),外廓三十余里(约15000余米),在吴西北隅,曰故吴墟”。城内还建造宫室住宅及水井,居民都在城廓中耕田种桑,安居乐业,劳动之余,唱起了歌颂泰伯的吴歌:“三让皇位吴泰伯,开花荆蛮种庄稼;兴修水利凿伯渎,立国‘句吴’安天下”。

  泰伯无子,年老过世后,其弟仲雍从常熟来到梅里继任了王位,把“句吴”国料理得很有生气,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以后代代相传。在梅里这块地—方,自泰伯至王辽前后有二十三位君皆建都于此,达580多年。在此期间,吴城梅里曾发生过“伍员吹萧。乞吴市”、“专诸刺王辽”、“孙子演阵斩美记”、“要离独臂刺庆忌”、“伍子胥筑阖闾城”等名闻中外的历史事件。直到公元前560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的需要,吴王光(阖闾)才把都城从梅里迁至吴(今苏州市)。约公元前116年,司马迁20岁时曾到过梅里平墟,观察过吴城等遗址、遗迹,《史记》“春申列传”末尾云:“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江阴县志》日:“考太伯之墟在无锡,春申故城实无锡之墟。”这里说的春申君故城就是指的泰伯在梅里筑的吴城。

  现在的无锡县梅村镇周围三华里左右,即上古泰伯城的内城,为江南最早的古城。可惜古城的遗址、遗迹,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埋没荡尽,徒有“故吴墟”之称了。

 

               仁让高踪千古留

  泰伯四十多岁到梅里,教化乡民四十九年,九十五岁寿终。由于泰伯尊父三让天下,并在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开发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代吴地百姓所爱戴与崇敬。

  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诞生日。为纪念泰伯的“三让”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逢这一天,一二十万村民从四乡八镇赶游泰伯庙,荧香参拜“让王爷”。千百年来泰伯庙节场一—直是江南新的一年中最早又是最大的乡村节场之一。又说,泰伯病逝于农历三月初三。因泰伯德行高尚,犹如白碧无瑕,当时梅里百姓纷纷上山采集白色鲜花献于泰伯墓。又因泰伯生前酷爱种麻,百姓祭扫泰伯墓时腰阿均束一撮宁麻。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虽多数民众治丧已改披麻为穿白衣,但祭灵送葬时披麻戴孝的仍时有见之。梅里百姓还把三月初三定为泰伯的忌日,每逢这一天,(后改清明节),家家户户置办酒肴赴泰伯墓地进行隆重祭奠,缅怀颂扬泰伯的“让王”美德和“建吴”功绩。清明佳节三月三也便成了江南一带百姓踏青祭扫去世长辈基地的节日。

  泰伯让王的祟高德行,深受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尊他为“让王”、“让王爷”。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云:“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这部书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七绝一诗:“一庙争祀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赶出南京,来到泰伯墓地时感慨万分,写了《题泰伯墓东壁》诗八句:“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三千多年来,歌颂泰伯以及梅里句吴的诗歌,有记载的不下有三百首之多。

  为纪念泰伯开发江南,宣扬他三让王位的“至德”,歌颂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伟大功绩,从汉代起,人们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坟,在惠山建了泰伯殿。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是汉桓帝刘志敕令即宅为祠,现存主殿、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清代也有修建。1983年至1986年进行整修,并复泰伯塑像一尊,吴国历代帝王、名人塑像30尊。泰伯墓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由吴群太守糜豹督办建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修,1983—1984年无锡县整修。泰伯殿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3年),为无锡知县吴钺筹建。至于泰伯墓、庙的碑记、碑文也很多,自汉至清,代代皆立,有文字记载的达21块,现在保存的尚有12块。

  每逢春秋佳节,一些帝王将相和各界人土均到泰伯庙、墓朝拜、祭吊。孔子为泰伯庙前的大牌楼题写“至德名邦”四个大字,乾隆皇帝为泰伯正厅横匾书写“三让高踪”,建文帝在泰伯墓壁写下了“泰伯赞歌”。历来人们把山东的“孔庙”称为北方第一府,而把江苏无锡的“泰伯庙”称谓南方第一家。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