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晒”了我的隐私 揭秘幕后利益链

来源 : 湖南在线


我竟被“卖”了?!

在湖南在线的华声论坛,网民“长沙里手”以一道情绪激扬的帖子,大诉饱受垃圾短信骚扰之苦。自己的手机号码何以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他百思不得其解。令他惊讶的是,个人苦衷迅即得到集体呼应,网民纷纷揭竿而起,共同声讨泄露个人资料的罪魁祸首。

通过网络搜索,“长沙里手”发现:在某网站上,自己的“名片”赫然在列,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一应俱全。

在信息“倒爷”眼中,不管个人信息与公共资源,只要有利可图,他们都会用来贩卖,是否赚钱是唯一标准。这家网站甚至将股民信息明码标价,公然倒卖。同时,房主、车主、考生甚至婴儿的资料,也都被加工成货架上的商品。

“在信息化时代,我的身份谁来保障?”诘问从网上传来。

不是巧合的“巧合”

生活中,难道真有这么多巧合?

自从涉足股市以来,网友“木头”的手机短信嘟嘟响个不停:“短线牛股大推荐,让你每日体验涨停的快感,详情请致电×××”、“专业代理炒股,保证年收益超过×××”、“想成为股神吗?炒股高手培训班助您实现梦想”……

“每天十来条信息准点到达,以前我还看看,现在收到就删,有时真想把手机给摔了!”在帖子中,他坦露心声,“我很少跟人提起炒股的事,为何这么多人知道我炒股呢?”

类似事情在刘女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手机短信一度如同井喷。“新房钥匙刚到手,推销家电建材短信便已蜂拥而至;孩子还在临产,婴儿用品促销短信便已挤破门槛;新车还未开到家,车险广告短信就已闹开了花……”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调侃自己前段时间的离奇遭遇。

“新房到手本是一件乐事,谁料到却成了苦难历程的开始。”往事不堪回首,在博文中,刘女士回忆刚拿到新房钥匙,就被装修公司一波又一波骚扰的情景,笔调中充满无奈。“先是短信通知,然后是家中电话,最后,竟然直接打到了我的手机上,再这样下去,我只有报警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联系方式的?”迷惑困扰着她。

此事看似巧合,却更显疑窦重重:是谁在幕后出卖个人身份信息,并通过“信骚扰”引诱“鱼儿”上钩。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8.29条垃圾短信;其中,“精确制导”的广告短信正成为“信骚扰”主流。

由于骚扰者手持大量个人信息资源,对潜在客户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短信导弹”才能够追踪目标,“精确制导”。

恰似买卖的“买卖”

倒卖的黑手,悄悄伸向了个人。

个人信息买卖,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生意红火的阳光行业。在百度上搜索“名片网”一词,四十多万篇网页便呈现于你眼前。在各类名片网上,明码标价的人群信息名录,长篇累牍。

“什么?网上有我的名片?网址是什么?我核实一下,这太过分了!”当记者按照从名片网上查到的电话打过去,电话那头,张先生惊诧莫名,气愤异常。

“找你想找的名片,传1张换2张”,在这个名为“名片网”的网站上,这样一条游戏规则非常醒目。“海量信息满足你”,在该网站上,微软、西门子、用友、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层以及45万多张总裁级人物的详尽信息,如职位、手机号码、办公电话 和电子邮件等,一览无余。

如果说“精确制导”型短信对个人信息的兜售,还颇显含蓄、隐蔽的话,那么网上对个人信息的公开倒卖,则更加肆无忌惮。

记者在一家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本站刚刚从证券公司内部获取2007年最新65万全国股民详细资料(高度保密文件),信息内容包括股民姓名、性别、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等,单价3000元。”

类似的叫卖股民资料的信息不胜枚举,售价也因股民数量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商品特性显露无疑。为吸引“消费者”,以求手中“商品”卖个好价钱,信息倒爷们甚至还打出“市场孤品”、“第一手资料”、“绝对准确真实”等广告语。

在该网站的醒目位置,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民生银行北京分行金卡名单的销售价格,全国车主名录、行业老板手机号码、中国老板手机号码地区版、上海楼盘业主名单、上海高尔夫会员名单,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些个人信息,经过多番贩卖,倒爷们从中获益匪浅。

催生乱象的乱象

倒卖个人信息引起的祸端,开始向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蔓延。

个人信息被“商品化”非法转卖,直接造成公民个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坏,各类意想不到的“信骚扰”层出不穷。

“你的孩子出车祸了,我是她班主任,赶紧汇6到8万块钱过来……”今年3月28日,云南财经大学高职学院某班十多名学生家长同时接到这样的电话。而相似的一幕,早在2005年就已在安徽某大学上演,一外地学生家长因此被骗5000元。

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安部门破获短信网络诈骗案1623起。因个人信息泄漏而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证明,个人信息倒卖泛滥,不仅使人们

饱受“信骚扰”之苦,也为一些刑事犯罪提供了土壤,给社会造成混乱。

乱象的催生,源于某些商业机构或者个人对经济利益的短视。65万网民的资料一次可卖得3000元,10次就是3万元,中国股民的数量按照开户数来计算,已超过1亿,而手机用户数量更为庞大,蕴涵的“商机”也就可想而知。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才干起贩卖个人信息的勾当。

出卖个人信息,谁是始作俑者?众所周知,个人信息作为个人诚信的载体和电子商务的凭证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医院、学校、企业、各类零售商、政府机构、协会组织等出于经营或管理需要,逐渐形成并积累了各自的用户、消费者、管理对象或会员的信息数据库。这些信息资源无意或有意地泄露,使得一道黑色利益链逐渐浮出水面。

靠贩卖个人信息赚钱的“信息贩子”的牵线搭桥,成为个人信息流失的关键一环。他们通过低价购买或是盗窃、套取等多种途径搜集他人个人信息,出售给有需要的商家或短信广告公司从中牟利。

一位自称是从事房产交易的网友,在曾被短信骚扰过的刘女士的博客中留言,向她揭露内幕。“楼盘只要一交付,就会有‘信息贩子’向我们兜售名单。可以说,90%新交付楼盘的业主名单都外流,倒卖业主名单很常见。”倒卖业主名单也很赚钱,甚至有人不到两年时间,就倒卖出上百万元收益。

短信群发公司也在推波助澜。在获得个人信息之后,他们便四处招揽广告,吸引商家合作。在这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中,手机用户群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分而食之。

“如果允许无节制地搜集个人信息,然后公开叫卖,那么整个社会将处于信息失控状态。”有关专家在网上针砭时弊。

破解难题的难题

法律缺失的状态,让个人信息保护,在现实层面遭遇了更多尴尬。

网民“月影朦胧”在网上,感叹自己因一份被泄漏的情书,引发的漫漫无奈。

有次上网冲浪,他竟发现自己向女友表达爱意的短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国内几个大型网站的论坛上,短信情书内容被人贴到了网上,甚至连落款、姓名和时间等内容都原封不动。从网友的回复来看,这些泄露了自己隐私的帖子,已经在网上公开了一周之久。事后陈某调查得知,始作俑者原是自己同事。

气愤之余,他起诉了同事,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自己只得暗暗咽下这杯苦酒。“这种行为肯定是违法的。但受害人若是到法院提起诉讼的话,操作性并不强,因为这种‘骚扰’并未给受害人造成明显的伤害,而诉讼的取证也会异常困难。”事后,律师的话让他“欲哭无泪”。

在当下之中国,由于公民和社会普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信息被不合理地公开甚至滥用的情形随处可见。在互联网络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正成为国人越来越感到头疼的社会难题。

网友的建言直指问题的关键。“信骚扰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国家立法彻底斩断幕后的黑色利益链条。”

欧盟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先驱。早在1998年,欧盟各国就已完成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而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所保护的高度敏感个人信息,包括儿童信息、医疗档案以及金融数据。并且,美国行政当局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以进一步防止身份盗窃、发送垃圾邮件等行为,以保护消费者的消费信息不被滥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粤籍全国政协委员彭磷基发出呼吁,“应尽快给个人信息撑起‘保护伞’,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他还建议,我国的立法应充分吸收、借鉴欧盟与美国的经验,在每个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与长远需要。

值得期待的是,我国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相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已是指日可待。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