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_buff 整理笔记(一、数据结构)

        在这几天的工作中总是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sk_buff结构体。后来我觉得这样时不时地学点sk_buff结构还不如干脆花段时间来研究下这个重要的结构体。所以我就学习了《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有关sk_buff结构的介绍,这系列博文本来是我根据《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学习整理而来的,可以算作是笔记吧。后来在看sk_buff克隆和拷贝时,又看了下《linux内核源码剖析:TCP/IP实现》。现在这博文是经过修改的,所以也加进了在《llinux内核源码剖析:TCP/IP实现》学习到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看看原文对sk_buff结构体的一些讲解,原文分别在第二章关键数据结构:套接字缓冲区:sk_buff结构和第三章:套接字缓存。如果没有电子书的,可以私信我留下邮箱地址。

        我要先感谢下这两本书的作者以及译者,《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是linux网络中的一本经典之作,对于学习linux网络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这是本全面宏观的介绍linux网络的书;《linux内核源码剖析:TCP/IP实现》我开始看的是电子书,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是讲解的非常详细,而且是非常简洁,尤其是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非常透彻。

       下面开始正式的讲解sk_buff结构内容,至于sk_buff结构体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背景之类的我就不过多废话了。


sk_buff结构体:

        第一、内核中sk_buff结构体在各层协议之间传输不是用拷贝sk_buff结构体,而是通过增加协议头和移动指针来操作的。如果是从L4传输到L2,则是通过往sk_buff结构体中增加该层协议头来操作;如果是从L4到L2,则是通过移动sk_buff结构体中的data指针来实现,不会删除各层协议头。这样做是为了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第二、sk_buff结构体中有很多条件编译,比如:

        #ifdef CONFIG_BRIDGE_NETFILTER
    struct nf_bridge_info*nf_bridge;
        #endif

        因为sk_buff结构体是linux网络代码中最重要的数据结构,是整个网络传输载体。所以sk_buff结构体里面有很多关于其他功能的成员字段,比如:防火墙,子路由系统,多播等。这些字段并不是一定有的,只有在满足特点条件才有的。所以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去关心这些成员字段,现在我们只来讲解下一般的成员字段。

       第三、下面就直接来看sk_buff结构体了。为了好理解结构中的一些成员字段,先把后面要讲的内容提前说下。sk_buff结构体关联多个其他结构体,第一是数据区:由sk_buff中head和end指向的数据块,用来存储sk_buff结构的数据也即是存储数据包的内容和各层协议头。第二是分片结构:用来表示IP分片的一个结构体,实则上是和sk_buff结构的数据区相连的,即是end指针的下一个字节开始就是分片结构。也正是此原因,所以分片结构和sk_buff数据区内存分配及销毁时都是一起的。第三个是分片结构指向的数据区,即是IP分片内容。下面开始看sk_buff结构体:

struct sk_buff {
	/* These two members must be first. */
	struct sk_buff		*next;  //  因为sk_buff结构体是双链表,所以有前驱后继。这是个指向后面的sk_buff结构体指针
	struct sk_buff		*prev;  //  这是指向前一个sk_buff结构体指针
	//老版本(2.6以前)应该还有个字段: sk_buff_head *list  //即每个sk_buff结构都有个指针指向头节点
	struct sock		    *sk;  // 指向拥有此缓冲的套接字sock结构体,即:宿主传输控制模块
	ktime_t			tstamp;  // 时间戳,表示这个skb的接收到的时间,一般是在包从驱动中往二层发送的接口函数中设置
	struct net_device	*dev;  // 表示一个网络设备,当skb为输出/输入时,dev表示要输出/输入到的设备
	unsigned long	_skb_dst;  // 主要用于路由子系统,保存路由有关的东西
	char			cb[48];  // 保存每层的控制信息,每一层的私有信息
	unsigned int		len,  // 表示数据区的长度(tail - data)与分片结构体数据区的长度之和。其实这个len中数据区长度是个有效长度,
                                      // 因为不删除协议头,所以只计算有效协议头和包内容。如:当在L3时,不会计算L2的协议头长度。
				data_len;  // 只表示分片结构体数据区的长度,所以len = (tail - data) + data_len;
	__u16			mac_len,  // mac报头的长度
				hdr_len;  // 用于clone时,表示clone的skb的头长度
	// 接下来是校验相关域,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__u32			priority;  // 优先级,主要用于QOS
	kmemcheck_bitfield_begin(flags1);
	__u8			local_df:1,  // 是否可以本地切片的标志
				cloned:1,  // 为1表示该结构被克隆,或者自己是个克隆的结构体;同理被克隆时,自身skb和克隆skb的cloned都要置1
				ip_summed:2, 
				nohdr:1,  // nohdr标识payload是否被单独引用,不存在协议首部。                                                                                                       // 如果被引用,则决不能再修改协议首部,也不能通过skb->data来访问协议首部。</span></span>
				nfctinfo:3;
	__u8			pkt_type:3,  // 标记帧的类型
				fclone:2,   // 这个成员字段是克隆时使用,表示克隆状态
				ipvs_property:1,
				peeked:1,
				nf_trace:1;
	__be16			protocol:16;  // 这是包的协议类型,标识是IP包还是ARP包或者其他数据包。
	kmemcheck_bitfield_end(flags1);
	void	(*destructor)(struct sk_buff *skb);  // 这是析构函数,后期在skb内存销毁时会用到
#if defined(CONFIG_NF_CONNTRACK) || defined(CONFIG_NF_CONNTRACK_MODULE)
	struct nf_conntrack	*nfct;
	struct sk_buff		*nfct_reasm;
#endif
#ifdef CONFIG_BRIDGE_NETFILTER
	struct nf_bridge_info	*nf_bridge;
#endif
	int			iif;  // 接受设备的index
#ifdef CONFIG_NET_SCHED
	__u16			tc_index;	/* traffic control index */
#ifdef CONFIG_NET_CLS_ACT
	__u16			tc_verd;	/* traffic control verdict */
#endif
#endif
	kmemcheck_bitfield_begin(flags2);
	__u16			queue_mapping:16;
#ifdef CONFIG_IPV6_NDISC_NODETYPE
	__u8			ndisc_nodetype:2;
#endif
	kmemcheck_bitfield_end(flags2);
	/* 0/14 bit hole */
#ifdef CONFIG_NET_DMA
	dma_cookie_t		dma_cookie;
#endif
#ifdef CONFIG_NETWORK_SECMARK
	__u32			secmark;
#endif
	__u32			mark;
	__u16			vlan_tci;
	sk_buff_data_t		transport_header;      // 指向四层帧头结构体指针
	sk_buff_data_t		network_header;	       // 指向三层IP头结构体指针
	sk_buff_data_t		mac_header;	       // 指向二层mac头的头
	/* These elements must be at the end, see alloc_skb() for details.  */
	sk_buff_data_t		tail;			  // 指向数据区中实际数据结束的位置
	sk_buff_data_t		end;			  // 指向数据区中结束的位置(非实际数据区域结束位置)
	unsigned char		*head,			  // 指向数据区中开始的位置(非实际数据区域开始位置)
				*data;			  // 指向数据区中实际数据开始的位置			
	unsigned int		truesize;		  // 表示总长度,包括sk_buff自身长度和数据区以及分片结构体的数据区长度
	atomic_t		users;                    // skb被克隆引用的次数,在内存申请和克隆时会用到
};   //end sk_buff
         第四、结构体中常用字段解释:  

        char   cb[48];这个字段是skb信息控制块,也就是存储每层的一些协议信息,当数据包在哪一层时,存储的就是哪一层协议信息。这个字段由数据包所在层使用和维护,如果要访问本层协议信息,可以通过用一些宏来操作这个成员字段。如:#define TCP_SKB_CB(__skb)  ((struct tcp_skb_cb *)&((__skb)->cb[0]))

        _u8   fclone:2;这是个克隆状态标志,到sk_buff结构内存申请时会使用到。这里提前讲下:若fclone = SKB_FCLONE_UNAVAILABLE,则表明SKB未被克隆;若fclone = SKB_FCLONE_ORIG,则表明是从skbuff_fclone_cache缓存池(这个缓存池上分配内存时,每次都分配一对skb内存)中分配的父skb,可以被克隆;若fclone = SKB_FCLONE_CLONE,则表明是在skbuff_fclone_cache分配的子SKB,从父SKB克隆得到的;

        atomic_t users;这是个引用计数,表明了有多少实体引用了这个skb。其作用就是在销毁skb结构体时,先查看下users是否为零,若不为零,则调用函数递减下引用计数users即可;当某一次销毁时,users为零才真正释放内存空间。有两个操作函数:atomic_inc()引用计数增加1;atomic_dec()引用计数减去1;

        第五、几个数据长度len的解析:

        (1)sk_buff->data_len:只计算分片中数据的长度,即是分片结构体中page指向的数据区长度。这个在分片结构体中会再详细讲解下。

        (2)sk_buff->len:表示当前缓冲区中数据块的大小的总长度。它包括主缓冲中(即是sk_buff结构中指针data指向)的数据区的实际长度(data-tail)和分片中的数据长度。这个长度在数据包在各层间传输时会改变,因为分片数据长度不变,从L2到L4时,则len要减去帧头大小和网络头大小;从L4到L2则相反,要加上帧头和网络头大小。所以:len = (data - tail) + data_len;

        (3)sk_buff->truesize:这是缓冲区的总长度,包括sk_buff结构和数据部分。如果申请一个len字节的缓冲区,alloc_skb函数会把它初始化成len+sizeof(sk_buff)。当skb->len变化时,这个变量也会变化。所以:truesize = len + sizeof(sk_buff) = (data - tail) + data_len + sizeof(sk_buff);

        第六、数据包在各层间传输时,data指针的变化:

        在第一的时候就讲了,sk_buff在各层间传输时,只改变指针和添加协议头,不拷贝也不删除协议头。下面来看下处理的详细进过,首先要说下,每一层协议都有个自身的协议头指针,如:二层有mac,三层有nh(nethead网络头),四层有h(head)。现在我用的内核版本把这几个协议头指针变为了:二层为mac_header,三层为network_header,四层为transport_header。下面就简单介绍下包的传输和data指针变化情况。

        假设从收包开始:

       (1)开始进入第二层时,这时data指针指向帧头。mac = data,然后操作mac指针已经数据包。当二层操作完后把包往三层传送时,会调用一个函数(具体什么函数后面会详细讲)让data指针指向三层的IP头;

       (2)当包进入第三层时,这时data指针已经指向了IP头,让nh = data,然后操作nh指针已经数据包,当三层操作完后把包往四层传送时,同样调用一个函数把data指向四层的TCP头;同理,四层也是一样处理的,只移动指针,不删除协议头。发包时就相反了,只是变成了为每一层添加协议头了。下面是书上的图,供参考。

                        


sk_buff_head结构体:

        sk_buff结构体是双链表结构,其头结点就是sk_buff_head结构。

struct sk_buff_head {
/* These two members must be first. */
struct sk_buff*next;
struct sk_buff*prev;
__u32 qlen;//代表表中skb元数的个数
spinlock_t lock;//锁,防止并发访问
};
        其实如果要学习linux内核我建议还是从list.h文件开始学起,因为那是内核常用的结构(循环双链表,哈希链表),以及里面还有些操作宏。如果学懂了list.h文件,那么看内核中其他结构将会更简单些(因为里面的一些指针和内核定义的操作宏都非常类似)。先来解释下sk_buff_head结构体成员,qlen表示当前链表中skb的个数,lock成员是自旋锁这个为了构成一个原子操作,防止多条线程同时访问结构体,后面会详细解释下。这里重点解释下next和prev,这是个前驱后继指针,这里内核特意注释规定了前两个成员一定要是:next和prev指针。因为这使得sk_buff_head和sk_buff可以放到同一个链表中,尽管他们不是同一种结构体。另外,相同的函数可以同样应用于sk_buff_head和sk_buff。很多blog都这么说,但为什么sk_buff的指针(prev和next)能够指向sk_buff_head结构呢?我查了很多资料,没结果。但最后我发现原文有句话是关键:“......在表的开端额外增加一个sk_buff_head结构作为一种哑元元素。”

       sk_buff_head结构体和sk_buff结构体关系:

                          
        上面的图为《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原文图,显示了sk_buff_head和sk_buff结构体链表。但上面sk_buff结构体是内核2.6.xx.xx比较前的版本的,我现在用的是:内核2.6.32.63版本的。sk_buff结构中没有list这个成员了。

sk_buff结构体数据区:

        sk_buff结构体只是网络数据包中的一些配置,真正包含传输内容和传输协议的都是在sk_buff结构体中几个指针所指向的数据区中。这里先简称数据区,数据区的大小是:(skb->end  - skb->head);对于每个数据包来说这个大小都是固定的,而且在传输过程中skb->end和skb->head所指向的地址都是不变的。这块数据区是用来存放应用层发下来的数据和各层的协议信息。但在计算数据长度或者操作协议信息时,一般都要和实际的数据存放指针为准。实际数据指针为data和tail,data指向实际数据开始的地方,tail指向实际数据结束的地方。
        下面来看下sk_buff结构体中的指针和数据区关系:
                    
        讲到了sk_buff结构和其数据区,那么就把包的形成和数据区的变化一起讲下:
        (1)sk_buff结构数据区刚被申请好,此时head指针、data指针、tail指针都是指向同一个地方。记住前面讲过的:head指针和end指针指向的位置一直都不变,而对于数据的变化和协议信息的添加都是通过data指针和tail指针的改变来表现的。
        (2)开始准备存储应用层下发过来的数据,通过调用函数 skb_reserve()来使data指针和tail指针同时向下移动,空出一部分空间来为后期添加协议信息。
        (3)开始存储数据了,通过调用函数skb_put()来使tail指针向下移动空出空间来添加数据,此时skb->data和skb->tail之间存放的都是数据信息,无协议信息。
        (4)这时就开始调用函数skb_push()来使data指针向上移动,空出空间来添加各层协议信息。直到最后到达二层,添加完帧头然后就开始发包了。
         下面来看过程图:(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操作函数在第二篇博文会详细讲到)
      

skb_shared_info分片结构体:

        本来只是想讲sk_buff结构体不想牵扯太多(因为牵扯越多将要花更多时间去学这些东西),但发现到后面克隆和复制skb时,如果不讲分片结构将很难区分开实现克隆、复制的那几个函数。所以这里就稍微的讲解下这个结构体,但是不对结构体中的各个成员字段过多的解释(因为有些成员字段我也不了解,见谅)。
        还是先来看看结构体代码吧:
struct skb_shared_info {
	atomic_t	dataref;// 用于数据区的引用计数,克隆一个skb结构体时,会增加一个引用计数
	unsigned short	nr_frags;// 表示有多少个分片结构
	unsigned short	gso_size;
#ifdef CONFIG_HAS_DMA
	dma_addr_t	dma_head;
#endif
	/* Warning: this field is not always filled in (UFO)! */
	unsigned short	gso_segs;
	unsigned short  gso_type;  // 分片的类型
	__be32          ip6_frag_id;
	union skb_shared_tx tx_flags;
	struct sk_buff	*frag_list; // 这也是一种类型的分配数据
	struct skb_shared_hwtstamps hwtstamps;
	skb_frag_t	frags[MAX_SKB_FRAGS]; // 这是个比较重要的数组,到讲分片结构数据区时会细讲
#ifdef CONFIG_HAS_DMA
	dma_addr_t	dma_maps[MAX_SKB_FRAGS];
#endif
	/* Intermediate layers must ensure that destructor_arg
	 * remains valid until skb destructor */
	void *		destructor_arg;
};

        这个分片结构体和sk_buff结构的数据区是一体的,所以在各种操作时都把他们两个结构看做是一个来操作。比如:为sk_buff结构的数据区申请和释放空间时,分片结构也会跟着该数据区一起分配和释放。而克隆时,sk_buff的数据区和分片结构都由分片结构中的 dataref 成员字段来标识是否被引用。
        下面来看下sk_buff结构的数据区和分片结构的关系图: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来分片结构和sk_buff的数据区连在一起,end指针的下个字节就是分片结构的开始位置。那访问分片结构时,可以直接用end指针作为这个分片结构体的开始(记得要强转成分片结构体)或者用内核定义好的宏: #define skb_shinfo(SKB) ((struct skb_shared_info *)((SKB)- > end)) 去访问也可以,其本质也是返回个sk_buff的end指针。

分片结构体的数据区:

        在讲分片结构时,谈到其中有个成员字段非常重要: skb_frag_t frags[MAX_SKB_FRAGS]; 其实这就和分片结构的数据区有关。下面来讲下这个数字中的元素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skb_frag_struct skb_frag_t;
struct skb_frag_struct {
	struct page *page;  // 指向分片数据区的指针,类似于sk_buff中的data指针
	__u32 page_offset;  // 偏移量,表示从page指针指向的地方,偏移page_offset
	__u32 size;  // 数据区的长度,即:sk_buff结构中的data_len
};
还是请看下面的两幅图:
              
上面这幅图是用数组存储的分片数据区指针的,这是一种分片数据类型。下面看另外一种用frag_list指针来指向的分片数据类型:
               
        对于sk_buff结构体及相关结构体就分析这些吧,这是对sk_buff结构体的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后面还会研究下sk_buff结构相关的操作函数。


  • 37
    点赞
  • 15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3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