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执行计划学习总结

如何看懂ORACLE执行计划



一、什么是执行计划

An explain plan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ccess path that is taken when a query is executed within Oracle.

二、如何访问数据

At the physical level Oracle reads blocks of data. The smallest amount of data read is a single Oracle block, the largest is constrained by operating system limits (and multiblock i/o). Logically Oracle finds the data to read by us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Full Table Scan (FTS)    --全表扫描
Index Lookup (unique & non-unique)    --索引扫描(唯一和非唯一)
Rowid    --物理行id

三、执行计划层次关系

When looking at a plan, the rightmost (ie most inndented) uppermost operation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is executed. --采用最右最上最先执行的原则看层次关系,在同一级如果某个动作没有子ID就最先执行
1.一个简单的例子:
SQL> select  /*+parallel (e 4)*/  *  from  emp  e;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 Card=82 Bytes=7134)
   1    0   TABLE ACCESS* (FULL) OF 'EMP' (Cost=1 Card=82 Bytes=7134):Q5000
--[:Q5000]表示是并行方式
   1 PARALLEL_TO_SERIAL            SELECT /*+ NO_EXPAND ROWID(A1) */ A1."EMPNO"
                                   ,A1."ENAME",A1."JOB",A1."MGR",A1."HI
优化模式是CHOOSE的情况下,看Cost参数是否有值来决定采用CBO还是RBO: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234 --Cost有值,采用CBO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为空,采用RBO(9I是如此显示的)
2.层次的父子关系的例子:
PARENT1
**FIRST CHILD
****FIRST GRANDCHILD
**SECOND CHILD
Here the same principles apply, the FIRST GRANDCHILD is the initial operation then the FIRST CHILD followed by the SECOND CHILD and finally the PARENT collates the output.

四、例子解说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3 Card=8 Bytes=248)
1 0 **HASH JOIN (Cost=3 Card=8 Bytes=248)
2 1 ****TABLE ACCESS (FULL) OF 'DEPT' (Cost=1 Card=3 Bytes=36)
3 1 ****TABLE ACCESS (FULL) OF 'EMP' (Cost=1 Card=16 Bytes=304)
左侧的两排数据,前面的是序列号ID,后面的是对应的PID(父ID)。
A shortened summary of this is:
Execution starts with ID=0: SELECT STATEMENT but this is dependand on it's child objects
So it executes its first child step: ID=1 PID=0 HASH JOIN but this is dependand on it's child objects
So it executes its first child step: ID=2 PID=1 TABLE ACCESS (FULL) OF 'DEPT'
Then the second child step: ID=3 PID=2 TABLE ACCESS (FULL) OF 'EMP'
Rows are returned to the parent step(s) until finished

五、表访问方式

1.Full Table Scan (FTS) 全表扫描

In a FTS operation, the whole table is read up to the high water mark (HWM). The HWM marks the last block in the table that has ever had data written to it. If you have deleted all the rows then you will still read up to the HWM. Truncate resets the HWM back to the start of the table. FTS uses multiblock i/o to read the blocks from disk.   --全表扫描模式下会读数据到表的高水位线(HWM即表示表曾经扩展的最后一个数据块),读取速度依赖于Oracle初始化参数db_block_multiblock_read_count(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FTS扫描会使表使用上升到高水位(HWM),HWM标识了表最后写入数据的块,如果你用DELETE删除了所有的数据表仍然处于高水位(HWM),只有用TRUNCATE才能使表回归,FTS使用多IO从磁盘读取数据块).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如果索引里就找到了所要的数据,就不会再去访问表

2.Index Lookup 索引扫描

There are 5 methods of index lookup:
index unique scan   --索引唯一扫描
Method for looking up a single key value via a unique index. always returns a single value, You must supply AT LEAST the leading column of the index to access data via the index.
eg: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10;
 
index range scan   --索引局部扫描
Index range scan is a method for accessing a range values of a particular column. AT LEAST the leading column of the index must be supplied to access data via the index. Can be used for range operations (e.g. > < <> >= <= between) .
eg: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mgr from emp where mgr = 5;
 
index full scan   --索引全局扫描
Full index scans are only available in the CBO as otherwise we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a full scan would be a good idea or not. We choose an index Full Scan when we have statistics that indicate that it is going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a Full table scan and a sort. For example we may do a Full index scan when we do an unbounded scan of an index and want the data to be ordered in the index order.
eg: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big_emp order by empno,ename;
 
index fast full scan   --索引快速全局扫描,不带order by情况下常发生
Scans all the block in the index, Rows are not returned in sorted order, Introduced in 7.3 and requires V733_PLANS_ENABLED=TRUE and CBO, may be hinted using INDEX_FFS hint, uses multiblock i/o, can be executed in parallel, can be used to access second column of concatenated indexes. This is because we are selecting all of the index.
eg: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big_emp;
 
index skip scan   --索引跳跃扫描,where条件列是非索引的前导列情况下常发生
Index skip scan finds rows even if the column is not the leading column of a concatenated index. It skips the first column(s) during the search.
eg:SQL> create index i_emp on emp(empno, ename);
SQL> select /*+ index_ss(emp i_emp)*/ job from emp where ename='SMITH';
 

3.Rowid 物理ID扫描

This is the quickest access method available.Oracle retrieves the specified block and extracts the rows it is interested in. --Rowid扫描是最快的访问数据方式
 

六、表连接方式

七、运算符

1.sort    --排序,很消耗资源

There are a number of different operations that promote sorts:
(1)order by clauses (2)group by (3)sort merge join –-这三个会产生排序运算
 

2.filter    --过滤,如not in、min函数等容易产生

Has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nings, used to indicate partition elimination, may also indicate an actual filter step where one row source is filtering, another, functions such as min may introduce filter steps into query plans.
 

3.view    --视图,大都由内联视图产生(可能深入到视图基表)

When a view cannot be merged into the main query you will often see a projection view oper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view' will be selected from directly as opposed to being broken down into joins on the base tables. A number of constructs make a view non mergeable. Inline views are also non mergeable.
eg: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name,tot from emp,(select empno,sum(empno) tot from big_emp group by empno) tmp
where emp.empno = tmp.emp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HASH JOIN
**TABLE ACCESS FULL EMP [ANALYZED]
**VIEW
****SORT GROUP BY
******INDEX FULL SCAN BE_IX
 

4.partition view     --分区视图

Partition views are a legacy technology that were superceded by the partitioning option. This section of the article is provided as reference for such legacy systems.
示例:假定A、B、C都是不是小表,且在A表上一个组合索引:A(a.col1,a.col2) ,注意a.col1列为索引的引导列。考虑下面的查询:
select A.col4   from  A , B , 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Statistics(统计信息参数,参见另外个转载的文章)
--------------------------------------
     0 recursive calls(归调用次数)
     8 db block gets(从磁盘上读取的块数,即通过update/delete/select for update读的次数)
     6 consistent gets(从内存里读取的块数,即通过不带for update的select 读的次数)
     0 physical reads(物理读—从磁盘读到数据块数量,一般来说是'consistent gets' + 'db block gets')
     0 redo size      (重做数——执行SQL的过程中,产生的重做日志的大小)
    551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30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2 sorts (memory) (在内存中发生的排序)
     0 sorts (disk)   (在硬盘中发生的排序)
     6 rows processed
  在表做连接时,只能2个表先做连接,然后将连接后的结果作为一个row source,与剩下的表做连接,在上面的例子中,连接顺序为B与A先连接,然后再与C连接:
B   <---> A <--->  C
col3=10       col3=5
如果没有执行计划,分析一下,上面的3个表应该拿哪一个作为第一个驱动表?从SQL语句看来,只有B表与C表上有限制条件,所以第一个驱动表应该为这2个表中的一个,到底是哪一个呢?
 
B表有谓词B.col3 = 10,这样在对B表做全表扫描的时候就将where子句中的限制条件(B.col3 = 10)用上,从而得到一个较小的row source, 所以B表应该作为第一个驱动表。而且这样的话,如果再与A表做关联,可以有效利用A表的索引(因为A表的col1列为leading column)。
  上面的查询中C表上也有谓词(C.col3 = 5),有人可能认为C表作为第一个驱动表也能获得较好的性能。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如果C表作为第一个驱动表,则能保证驱动表生成很小的row source,但是看看连接条件A.col2 = C.col2,此时就没有机会利用A表的索引,因为A表的col2列不为leading column,这样nested loop的效率很差,从而导致查询的效率很差。所以对于NL连接选择正确的驱动表很重要。
  因此上面查询比较好的连接顺序为(B - - > A) - - > C。如果数据库是基于代价的优化器,它会利用计算出的代价来决定合适的驱动表与合适的连接顺序。一般来说,CBO都会选择正确的连接顺序,如果CBO选择了比较差的连接顺序,我们还可以使用ORACLE提供的hints来让CBO采用正确的连接顺序。如下所示
select /*+ ordered */ A.col4
from  B,A,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既然选择正确的驱动表这么重要,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执行计划,到底各个表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从而得到执行计划中哪个表应该为驱动表:
 
在执行计划中,需要知道哪个操作是先执行的,哪个操作是后执行的,这对于判断哪个表为驱动表有用处。判断之前,如果对表的访问是通过rowid,且该rowid的值是从索引扫描中得来得,则将该索引扫描先从执行计划中暂时去掉。然后在执行计划剩下的部分中,判断执行顺序的指导原则就是:最右、最上的操作先执行。具体解释如下:
 
得到去除妨碍判断的索引扫描后的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看执行计划的第3列,即字母部分,每列值的左面有空格作为缩进字符。在该列值左边的空格越多,说明该列值的缩进越多,该列值也越靠右。如上面的执行计划所示:第一列值为6的行的缩进最多,即该行最靠右;第一列值为4、5的行的缩进一样,其靠右的程度也一样,但是第一列值为4的行比第一列值为5的行靠上;谈论上下关系时,只对连续的、缩进一致的行有效。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NESTED LOOPS部分,最右、最上的操作是TABLE ACCESS (FULL) OF 'B',所以这一操作先执行,所以该操作对应的B表为第一个驱动表(外部表),自然,A表就为内部表了。从图中还可以看出,B与A表做嵌套循环后生成了新的row source ,对该row source进行来排序后,与C表对应的排序了的row source(应用了C.col3 = 5限制条件)进行SMJ连接操作。所以从上面可以得出如下事实:B表先与A表做嵌套循环,然后将生成的row source与C表做排序—合并连接。
       通过分析上面的执行计划,我们不能说C表一定在B、A表之后才被读取,事实上,B表有可能与C表同时被读入内存,因为将表中的数据读入内存的操作可能为并行的。事实上许多操作可能为交叉进行的,因为ORACLE读取数据时,如果就是需要一行数据也是将该行所在的整个数据块读入内存,而且有可能为多块读。
    看执行计划时,我们的关键不是看哪个操作先执行,哪个操作后执行,而是关键看表之间连接的顺序(如得知哪个为驱动表,这需要从操作的顺序进行判断)、使用了何种类型的关联及具体的存取路径(如判断是否利用了索引)
在从执行计划中判断出哪个表为驱动表后,根据我们的知识判断该表作为驱动表(就像上面判断ABC表那样)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对SQL语句进行更改,使优化器可以选择正确的驱动表。
========

Oracle执行计划详解



http://blog.chinaunix.net/u3/107265/showart_2192657.html
---
简介:
    本文全面详细介绍oracle执行计划的相关的概念,访问数据的存取方法,表之间的连接等内容。
    并有总结和概述,便于理解与记忆!
+++
目录
---
    一.相关的概念
    Rowid的概念
    Recursive Sql概念
    Predicate(谓词)
    DRiving Table(驱动表)
    Probed Table(被探查表)
    组合索引(concatenated index)
    可选择性(selectivity)


    二.oracle访问数据的存取方法
    1) 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s, FTS)
    2) 通过ROWID的表存取(Table Access by ROWID或rowid lookup)
    3)索引扫描(Index Scan或index lookup)有4种类型的索引扫描:
     (1)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2)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在非唯一索引上都使用索引范围扫描。使用index rang scan的3种情况:
        (a) 在唯一索引列上使用了range操作符(> < <> >= <= between)
        (b) 在组合索引上,只使用部分列进行查询,导致查询出多行
        (c) 对非唯一索引列上进行的任何查询。  
     (3)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4)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三、表之间的连接


    1,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2,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3,哈希连接(Hash Join, HJ)
    另外,笛卡儿乘积(Cartesian Product)


    总结Oracle连接方法
    
    Oracle执行计划总结概述


+++


  一.相关的概念
 
  Rowid的概念:rowid是一个伪列,既然是伪列,那么这个列就不是用户定义,而是系统自己给加上的。 对每个表都有一个rowid的伪列,但是表中并不物理存储ROWID列的值。不过你可以像使用其它列那样使用它,但是不能删除改列,也不能对该列的值进行 修改、插入。一旦一行数据插入数据库,则rowid在该行的生命周期内是唯一的,即即使该行产生行迁移,行的rowid也不会改变。
  Recursive SQL概念:有时为了执行用户发出的一个sql语句,Oracle必须执行一些额外的语句,我们将这些额外的语句称之为''recursive calls''或''recursive SQL statements''.如当一个DDL语句发出后,ORACLE总是隐含的发出一些recursive SQL语句,来修改数据字典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成功的执行该DDL语句。当需要的数据字典信息没有在共享内存中时,经常会发生Recursive calls,这些Recursive calls会将数据字典信息从硬盘读入内存中。用户不比关心这些recursive SQL语句的执行情况,在需要的时候,ORACLE会自动的在内部执行这些语句。当然DML语句与SELECT都可能引起recursive SQL.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将触发器视为recursive SQL.
  Row Source(行源):用在查询中,由上一操作返回的符合条件的行的集合,即可以是表的全部行数据的集合;也可以是表的部分行数据的集合;也可以为对上2个row source进行连接操作(如join连接)后得到的行数据集合。
  Predicate(谓词):一个查询中的WHERE限制条件
  Driving Table(驱动表):该表又称为外层表(OUTER TABLE)。这个概念用于嵌套与HASH连接中。如果该row source返回较多的行数据,则对所有的后续操作有负面影响。注意此处虽然翻译为驱动表,但实际上翻译为驱动行源(driving row source)更为确切。一般说来,是应用查询的限制条件后,返回较少行源的表作为驱动表,所以如果一个大表在WHERE条件有有限制条件(如等值限 制),则该大表作为驱动表也是合适的,所以并不是只有较小的表可以作为驱动表,正确说法应该为应用查询的限制条件后,返回较少行源的表作为驱动表。在执行 计划中,应该为靠上的那个row source,后面会给出具体说明。在我们后面的描述中,一般将该表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1.
  Probed Table(被探查表):该表又称为内层表(INNER TABLE)。在我们从驱动表中得到具体一行的数据后,在该表中寻找符合连接条件的行。所以该表应当为大表(实际上应该为返回较大row source的表)且相应的列上应该有索引。在我们后面的描述中,一般将该表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2.
  组合索引(concatenated index):由多个列构成的索引,如create index idx_emp on emp(col1, col2, col3, ……),则我们称idx_emp索引为组合索引。在组合索引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导列(leading column),在上面的例子中,col1列为引导列。当我们进行查询时可以使用“where col1 = ? ”,也可以使用“where col1 = ? and col2 = ?”,这样的限制条件都会使用索引,但是“where col2 = ? ”查询就不会使用该索引。所以限制条件中包含先导列时,该限制条件才会使用该组合索引。
  可选择性(selectivity):比较一下列中唯一键的数量和表中的行数,就可以判断该列的可选择性。 如果该列的“唯一键的数量/表中的行数”的比值越接近1,则该列的可选择性越高,该列就越适合创建索引,同样索引的可选择性也越高。在可选择性高的列上进 行查询时,返回的数据就较少,比较适合使用索引查询。


  二.oracle访问数据的存取方法
 
  1) 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s, FTS)
  为实现全表扫描,Oracle读取表中所有的行,并检查每一行是否满足语句的WHERE限制条件一个多块读操作可以使一次I/O能读取多块数据块(db_block_multiblock_read_count参数设定),而不是只读取一个数据块,这极大的减 少了I/O总次数,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所以利用多块读的方法可以十分高效地实现全表扫描,而且只有在全表扫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多块读操作。在这种访问模 式下,每个数据块只被读一次。
  使用FTS的前提条件:在较大的表上不建议使用全表扫描,除非取出数据的比较多,超过总量的5% —— 10%,或你想使用并行查询功能时。
  使用全表扫描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dual;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
  TABLE ACCESS FULL DUAL


  2) 通过ROWID的表存取(Table Access by ROWID或rowid lookup)
  行的ROWID指出了该行所在的数据文件、数据块以及行在该块中的位置,所以通过ROWID来存取数据可以快速定位到目标数据上,是Oracle存取单行数据的最快方法。
  这种存取方法不会用到多块读操作,一次I/O只能读取一个数据块。我们会经常在执行计划中看到该存取方法,如通过索引查询数据。
  使用ROWID存取的方法: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rowid = ''AAAAyGAADAAAAATAAF'';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DEPT [ANALYZED]


  3)索引扫描(Index Scan或index lookup)
  我们先通过index查找到数据对应的rowid值(对于非唯一索引可能返回多个rowid值),然后根据rowid直接从表中得到具体的数据,这 种查找方式称为索引扫描或索引查找(index lookup)。一个rowid唯一的表示一行数据,该行对应的数据块是通过一次i/o得到的,在此情况下该次i/o只会读取一个数据库块。
  在索引中,除了存储每个索引的值外,索引还存储具有此值的行对应的ROWID值。
  索引扫描可以由2步组成:
  (1) 扫描索引得到对应的rowid值。 
  (2) 通过找到的rowid从表中读出具体的数据。
  每步都是单独的一次I/O,但是对于索引,由于经常使用,绝大多数都已经CACHE到内存中,所以第1步的 I/O经常是逻辑I/O,即数据可以从内存中得到。但是对于第2步来说,如果表比较大,则其数据不可能全在内存中,所以其I/O很有可能是物理I/O,这 是一个机械操作,相对逻辑I/O来说,是极其费时间的。所以如果多大表进行索引扫描,取出的数据如果大于总量的5% —— 10%,使用索引扫描会效率下降很多。如下列所示: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10;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但是如果查询的数据能全在索引中找到,就可以避免进行第2步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I/O,此时即使通过索引扫描取出的数据比较多,效率还是很高的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from emp where empno=10;-- 只查询empno列值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进一步讲,如果sql语句中对索引列进行排序,因为索引已经预先排序好了,所以在执行计划中不需要再对索引列进行排序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76 order by emp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RANGE SCAN EMP_I1 [ANALYZED]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因为索引是已经排序了的,所以将按照索引的顺序查询出符合条件的行,因此避免了进一步排序操作。
  根据索引的类型与where限制条件的不同,有4种类型的索引扫描: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1)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通过唯一索引查找一个数值经常返回单个ROWID.如果存在UNIQUE 或PRIMARY KEY 约束(它保证了语句只存取单行)的话,Oracle经常实现唯一性扫描。
  使用唯一性约束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10;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2)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使用一个索引存取多行数据,在唯一索引上使用索引范围扫描的典型情况下是在谓词(where限制条件)中使用了范围操作符(如>、<、<>、>=、<=、between)
  使用索引范围扫描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76 order by emp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RANGE SCAN EMP_I1 [ANALYZED]


  在非唯一索引上,谓词col = 5可能返回多行数据,所以在非唯一索引上都使用索引范围扫描。
  使用index rang scan的3种情况:
  (a) 在唯一索引列上使用了range操作符(> < <> >= <= between)
  (b) 在组合索引上,只使用部分列进行查询,导致查询出多行
  (c) 对非唯一索引列上进行的任何查询。


  (3)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与全表扫描对应,也有相应的全索引扫描。而且此时查询出的数据都必须从索引中可以直接得到。
  全索引扫描的例子:
  An Index full scan will not perform single block i/o''s and so it may prove to be inefficient.
  e.g.
  Index BE_IX is a concatenated index on big_emp (empno, ename)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big_emp order by empno,ename;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26
  INDEX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4)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扫描索引中的所有的数据块,与 index full scan很类似,但是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不对查询出的数据进行排序,即数据不是以排序顺序被返回。在这种存取方法中,可以使用多块读功能,也可以使用并行读入,以便获得最大吞吐量与缩短执行时间。
  索引快速扫描的例子:
  BE_IX索引是一个多列索引: big_emp (empno,ename)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big_emp;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1
  INDEX FAST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只选择多列索引的第2列: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name from big_emp;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1
  INDEX FAST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三、表之间的连接
 
  Join是一种试图将两个表结合在一起的谓词,一次只能连接2个表,表连接也可以被称为表关联。在后面的叙 述中,我们将会使用“row source”来代替“表”,因为使用row source更严谨一些,并且将参与连接的2个row source分别称为row source1和row source 2.Join过程的各个步骤经常是串行操作,即使相关的row source可以被并行访问,即可以并行的读取做join连接的两个row source的数据,但是在将表中符合限制条件的数据读入到内存形成row source后,join的其它步骤一般是串行的。有多种方法可以将2个表连接起来,当然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种连接类型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 发挥出其最大优势。
  row source(表)之间的连接顺序对于查询的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首先存取特定的表,即将该表作为驱动表,这样可以先应用某些限制条件,从而得到一个 较小的row source,使连接的效率较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先执行限制条件的原因。一般是在将表读入内存时,应用where子句中对该表的限制条件。
  根据2个row source的连接条件的中操作符的不同,可以将连接分为等值连接(如WHERE A.COL3 = B.COL4)、非等值连接(WHERE A.COL3 > B.COL4)、外连接(WHERE A.COL3 = B.COL4(+))。上面的各个连接的连接原理都基本一样,所以为了简单期间,下面以等值连接为例进行介绍。
  在后面的介绍中,都以以下Sql为例进行说明:
  SELECT A.COL1, B.COL2
  FROM A, B
  WHERE A.COL3 = B.COL4;
  假设A表为Row Soruce1,则其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为COL 3;
  B表为Row Soruce2,则其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为COL 4;


  连接类型:
  目前为止,无论连接操作符如何,典型的连接类型共有3种:
  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
  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
  哈希连接(Hash Join)
  另外,还有一种Cartesian product(笛卡尔积),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


  1,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内部连接过程:
  1) 首先生成row source1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连接操作关联列(如A.col3)进行排序。
  2) 随后生成row source2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与sort source1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如B.col4)进行排序。
  3) 最后两边已排序的行被放在一起执行合并操作,即将2个row source按照连接条件连接起来


  下面是连接步骤的图形表示:
  MERGE
  /\
  SORTSORT
  ||
  Row Source 1Row Source 2


  如果row source已经在连接关联列上被排序,则该连接操作就不需要再进行sort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这种连接操作的连接速度,因为排序是个极其费资源的操 作,特别是对于较大的表。预先排序的row source包括已经被索引的列(如a.col3或b.col4上有索引)或row source已经在前面的步骤中被排序了。尽管合并两个row source的过程是串行的,但是可以并行访问这两个row source(如并行读入数据,并行排序)。
  SMJ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ordered */ e.deptno, d.deptno
  from emp e, dept d
  where e.deptno = d.deptno
  order by e.deptno, d.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7
  MERGE JOIN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EMP [ANALYZED]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ANALYZED]


  排序是一个费时、费资源的操作,特别对于大表。基于这个原因,SMJ经常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连接方法,但是如果2个row source都已经预先排序,则这种连接方法的效率也是蛮高的。


  2,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这个连接方法有驱动表(外部表)的概念。其实,该连接过程就是一个2层嵌套循环,所以外层循环的次数越少越好,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小表或返回较小 row source的表作为驱动表(用于外层循环)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个理论只是一般指导原则,因为遵循这个理论并不能总保证使语句产生的I/O次数最少。有时 不遵守这个理论依据,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率。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决定使用哪个表作为驱动表很重要。有时如果驱动表选择不正确,将会导致语句的性能很差、很差。
  内部连接过程:
  Row source1的Row 1 —— Probe ->Row source 2
  Row source1的Row 2 —— Probe ->Row source 2
  Row source1的Row 3 —— Probe ->Row source 2
  ……。
  Row source1的Row n —— Probe ->Row source 2


  从内部连接过程来看,需要用row source1中的每一行,去匹配row source2中的所有行,所以此时保持row source1尽可能的小与高效的访问row source2(一般通过索引实现)是影响这个连接效率的关键问题。这只是理论指导原则,目的是使整个连接操作产生最少的物理I/O次数,而且如果遵守这 个原则,一般也会使总的物理I/O数最少。但是如果不遵从这个指导原则,反而能用更少的物理I/O实现连接操作,那尽管违反指导原则吧!因为最少的物理 I/O次数才是我们应该遵从的真正的指导原则,在后面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就给出这样的例子。
  在上面的连接过程中,我们称Row source1为驱动表或外部表。Row Source2被称为被探查表或内部表。
  在NESTED LOOPS连接中,Oracle读取row source1中的每一行,然后在row sourc2中检查是否有匹配的行,所有被匹配的行都被放到结果集中,然后处理row source1中的下一行。这个过程一直继续,直到row source1中的所有行都被处理。这是从连接操作中可以得到第一个匹配行的最快的方法之一,这种类型的连接可以用在需要快速响应的语句中,以响应速度为 主要目标。
  如果driving row source(外部表)比较小,并且在inner row source(内部表)上有唯一索引,或有高选择性非唯一索引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效率。NESTED LOOPS有其它连接方法没有的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先返回已经连接的行,而不必等待所有的连接操作处理完才返回数据,这可以实现快速的响应时间。
  如果不使用并行操作,最好的驱动表是那些应用了where 限制条件后,可以返回较少行数据的的表,所以大表也可能称为驱动表,关键看限制条件。对于并行查询,我们经常选择大表作为驱动表,因为大表可以充分利用并 行功能。当然,有时对查询使用并行操作并不一定会比查询不使用并行操作效率高,因为最后可能每个表只有很少的行符合限制条件,而且还要看你的硬件配置是否 可以支持并行(如是否有多个CPU,多个硬盘控制器),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NL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a.dname,b.sql
  from dept a,emp b
  where a.deptno = b.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5
  NESTED LOOPS
  TABLE ACCESS FULL DEPT [ANALYZED]
  TABLE ACCESS FULL EMP [ANALYZED]


  3,哈希连接(Hash Join, HJ)
  这种连接是在oracle 7.3以后引入的,从理论上来说比NL与SMJ更高效,而且只用在CBO优化器中。
  较小的row source被用来构建hash table与bitmap,第2个row source被用来被hansed,并与第一个row source生成的hash table进行匹配,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连接。Bitmap被用来作为一种比较快的查找方法,来检查在hash table中是否有匹配的行。特别的,当hash table比较大而不能全部容纳在内存中时,这种查找方法更为有用。这种连接方法也有NL连接中所谓的驱动表的概念,被构建为hash table与bitmap的表为驱动表,当被构建的hash table与bitmap能被容纳在内存中时,这种连接方式的效率极高。


  HASH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use_hash(emp) */ empno
  from emp, dept
  where emp.deptno = dept.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CHOOSE] Cost=3
  HASH JOI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TABLE ACCESS FULL EMP


  要使哈希连接有效,需要设置HASH_JOIN_ENABLED=TRUE,缺省情况下该参数为TRUE,另外,不要忘了还要设置 hash_area_size参数,以使哈希连接高效运行,因为哈希连接会在该参数指定大小的内存中运行,过小的参数会使哈希连接的性能比其他连接方式还 要低。


  另外,笛卡儿乘积(Cartesian Product)
  当两个row source做连接,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条件时,就会在两个row source中做笛卡儿乘积,这通常由编写代码疏漏造成(即程序员忘了写关联条件)。笛卡尔乘积是一个表的每一行依次与另一个表中的所有行匹配。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笛卡儿乘积,如在星形连接中,除此之外,我们要尽量不使用笛卡儿乘积,否则,自己想结果是什么吧!
  注意在下面的语句中,在2个表之间没有连接。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deptno,dept,deptno
  from emp,dept
  Query Plan
  ------------------------
  S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5
  MERGE JOIN CARTESIA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EMP


  CARTESIAN关键字指出了在2个表之间做笛卡尔乘积。假如表emp有n行,dept表有m行,笛卡尔乘积的结果就是得到n * m行结果。


  最后,总结一下,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连接方法比较好:


  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a) 对于非等值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b) 如果在关联的列上都有索引,效果更好。
  c) 对于将2个较大的row source做连接,该连接方法比NL连接要好一些。
  d) 但是如果sort merge返回的row source过大,则又会导致使用过多的rowid在表中查询数据时,数据库性能下降,因为过多的I/O.


  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a) 如果driving row source(外部表)比较小,并且在inner row source(内部表)上有唯一索引,或有高选择性非唯一索引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效率。
  b) NESTED LOOPS有其它连接方法没有的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先返回已经连接的行,而不必等待所有的连接操作处理完才返回数据,这可以实现快速的响应时间。


  哈希连接(Hash Join, HJ):
  a) 这种方法是在oracle7后来引入的,使用了比较先进的连接理论,一般来说,其效率应该好于其它2种连接,但是这种连接只能用在CBO优化器中,而且需要设置合适的hash_area_size参数,才能取得较好的性能。
  b) 在2个较大的row source之间连接时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效率,在一个row source较小时则能取得更好的效率。
  c) 只能用于等值连接中




  +++
  Oracle执行计划的概述
  ---


  Oracle执行计划的相关概念:


  Rowid:系统给oracle数据的每行附加的一个伪列,包含数据表名称,数据库id,存储数据库id以及一个流水号等信息,rowid在行的生命周期内唯一。
  Recursive sql:为了执行用户语句,系统附加执行的额外操作语句,譬如对数据字典的维护等。
  Row source(行源):oracle执行步骤过程中,由上一个操作返回的符合条件的行的集合。
  Predicate(谓词):where后的限制条件。
  Driving table(驱动表):又称为连接的外层表,主要用于嵌套与hash连接中。一般来说是将应用限制条件后,返回较少行源的表作为驱动表。在后面的描述中,将driving table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1。
  Probed table(被探查表):连接的内层表,在我们从driving table得到具体的一行数据后,在probed table中寻找符合条件的行,所以该表应该为较大的row source,并且对应连接条件的列上应该有索引。在后面的描述中,一般将该表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2.
  Concatenated index(组合索引):一个索引如果由多列构成,那么就称为组合索引,组合索引的第一列为引导列,只有谓词中包含引导列时,索引才可用。
  可选择性:表中某列的不同数值数量/表的总行数如果接近于1,则列的可选择性为高。


  Oracle访问数据的存取方法:
 
  Full table scans, FTS(全表扫描):通过设置db_block_multiblock_read_count可以设置一次IO能读取的数据块个数,从而有效减少全表扫描时的IO总次数,也就是通过预读机制将将要访问的数据块预先读入内存中。只有在全表扫描情况下才能使用多块读操作。
  Table Access by rowed(通过rowid存取表,rowid lookup):由于rowid中记录了行存储的位置,所以这是oracle存取单行数据的最快方法。
  Index scan(索引扫描index lookup):在索引中,除了存储每个索引的值外,索引还存储具有此值的行对应的rowid值,索引扫描分两步1,扫描索引得到rowid;2,通过 rowid读取具体数据。每步都是单独的一次IO,所以如果数据经限制条件过滤后的总量大于原表总行数的5%-10%,则使用索引扫描效率下降很多。而如果结果数据能够全部在索引中找到,则可以避免第二步操作,从而加快检索速度。
  根据索引类型与where限制条件的不同,有4种类型的索引扫描:
  Index unique scan(索引唯一扫描):存在unique或者primary key的情况下,返回单个rowid数据内容。
  Index range scan(索引范围扫描):1,在唯一索引上使用了range操作符(>,<,<>,>=,<=,between);2,在组合索引上,只使用部分列进行查询;3,对非唯一索引上的列进行的查询。
  Index full scan(索引全扫描):需要查询的数据从索引中可以全部得到。
  Index fast full scan(索引快速扫描):与index full scan类似,但是这种方式下不对结果进行排序。


  目前为止,典型的连接类型有3种:
 
  Sort merge join(SMJ排序-合并连接):首先生产driving table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连接操作关联列进行排序;然后生产probed table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与driving table对应的连接操作列进行排序;最后两边已经排序的行被放在一起执行合并操作。排序是一个费时、费资源的操作,特别对于大表。所以smj通常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连接方法,但是如果driving table和probed table都已经预先排序,则这种连接方法的效率也比较高。
  Nested loops(NL嵌套循环):连接过程就是将driving table和probed table进行一次嵌套循环的过程。就是用driving table的每一行去匹配probed table 的所有行。Nested loops可以先返回已经连接的行,而不必等待所有的连接操作处理完成才返回数据,这可以实现快速的响应时间。
  Hash join(哈希连接):较小的row source被用来构建hash table与bitmap,第二个row source用来被hashed,并与第一个row source生产的hash table进行匹配。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连接。当被构建的hash table与bitmap能被容纳在内存中时,这种连接方式的效率极高。但需要设置合适的hash_area_size参数且只能用于等值连接中。
  另外,还有一种连接类型:Cartesian product(笛卡尔积):表的每一行依次与另外一表的所有行匹配,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
========

oracle如何查看执行计划



方法/步骤
1
打开Oracle Database软件后进入软件数据库主界面,在PL/SQL下按F5查看执行计划,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基数、优化器、耗费等基本信息


2
在SQL*PLUS,PL/SQL的命令窗口下执行下面步骤 :
 
SQL>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SCOTT.EMP; --要解析的SQL脚本 
SQL>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3
完成以上步骤后还需要在SQL*PLUS下输入代码执行命令:
SQL>SET TIMING ON             --控制显示执行时间统计数据 SQL>SET AUTOTRACE ON EXPLAIN       --这样设置包含执行计划、脚本数据输出,没有统计信息 


4
接着我们输入第二段代码: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OFF           --不生成AUTOTRACE报告,这是缺省模式 


5
然后是第三段
SQL> SET AUTOTRACE ON           --这样设置包含执行计划、统计信息、以及脚本数据输出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OFF 


6
第四段代码:
SQL> SET AUTOTRACE TRACEONLY      --这样设置会有执行计划、统计信息,不会有脚本数据输出 


7
最后输入第5段代码: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TRACEONLY STAT --这样设置只包含有统计信息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8
需要注意的是:在Oracle Database中,PL/SQL Developer 工具并不完全支持所有的SQL*Plus命令,如果执行“SET AUTOTRACE ON”命令就会报错,出现接下来的情况:
SQL> SET AUTOTRACE ON;
Cannot SET AUTOTRAC


9
PL/SQL DEVELOPER工具里面执行上面脚本过后,我们是看不到相关信息的,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输入脚本代码查询执行过的信息,代码如下:
SELECT T.VALUE || '/' || LOWER(RTRIM(I.INSTANCE, CHR(0))) || '_ora_' || P.SPID || '.trc' TRACE_FILE_NAME FROM ( SELECT P.SPID FROM V$MYSTAT M, V$SESSION S, V$PROCESS P WHERE M.STATISTIC# =1 AND S.SID = M.SID AND P.ADDR = S.PADDR ) P, ( SELECT T.INSTANCE FROM V$THREAD T, V$PARAMETER V WHERE V.NAME ='thread' AND (V.VALUE = 0 OR T.THREAD# = TO_NUMBER(V.VALUE)) ) I,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user_dump_dest') T 
如图所示:


10
我们通过Oracle Database,查看执行计划后,通常要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可以输入命令:tkprof D:\ORACLE\PRODUCT\10.2.0\DB_1\RDBMS\TRACE/wgods_ora_3940.trc h:\out.txtoutputfile explain=etl/etl 执行 如图


11
执行上面命令后,就可以查看生成的文本文件了如图


12
以上就是如何用Oracle Database,查看执行计划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PL/SQL Developer 工具并不完全支持所有的SQL*Plus命令,执行SET AUTOTRACE ON 就如此,在PL/SQL Developer工具下执行此命令会报错。
========

ORACLE数据库查看执行计划



基于ORACLE的应用系统很多性能问题,是由应用系统SQL性能低劣引起的,所以,SQL的性能优化很重要,分析与优化SQL的性能我们一般通过查看该SQL的执行计划,本文就如何看懂执行计划,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执行计划对SQL进行优化做相应说明。


一、什么是执行计划(explain plan)


执行计划:一条查询语句在ORACLE中的执行过程或访问路径的描述。


二、如何查看执行计划


1: 在PL/SQL下按F5查看执行计划。第三方工具toad等。


很多人以为PL/SQL的执行计划只能看到基数、优化器、耗费等基本信息,其实这个可以在PL/SQL工具里面设置的。可以看到很多其它信息,如下所示


clip_image002


2: 在SQL*PLUS(PL/SQL的命令窗口和SQL窗口均可)下执行下面步骤


 SQL>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SCOTT.EMP;  --要解析的SQL脚本
 SQL>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3: 在SQL*PLUS下(有些命令在PL/SQL下无效)执行如下命令:




SQL>SET TIMING ON             --控制显示执行时间统计数据


SQL>SET AUTOTRACE ON EXPLAIN       --这样设置包含执行计划、脚本数据输出,没有统计信息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OFF           --不生成AUTOTRACE报告,这是缺省模式


SQL> SET AUTOTRACE ON           --这样设置包含执行计划、统计信息、以及脚本数据输出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OFF


SQL> SET AUTOTRACE TRACEONLY      --这样设置会有执行计划、统计信息,不会有脚本数据输出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SQL>SET AUTOTRACE TRACEONLY STAT     --这样设置只包含有统计信息


SQL>执行需要查看执行计划的SQL语句
复制代码
 


SET AUTOT[RACE] {ON | OFF | TRACE[ONLY]} [EXP[LAIN]] [STAT[ISTICS]]


参考文档:SQLPlus User’s Guide and Reference Release 11.1


clip_image008


注意:PL/SQL Developer 工具并不完全支持所有的SQL*Plus命令,像SET AUTOTRACE ON 就如此,在PL/SQL Developer工具下执行此命令会报错


SQL> SET AUTOTRACE ON;


Cannot SET AUTOTRACE


4:SQL_TRACE可以作为参数在全局启用,也可以通过命令形式在具体SESSION启用


4.1 在全局启用,在参数文件(pfile/spfile)中指定SQL_TRACE =true,在全局启用SQL_TRACE时会导致所有进程活动被跟踪,包括后台进程以及用户进程,通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性能问题,所以在生产环境要谨慎使用。


提示:通过在全局启用SQL_TRACE, 我们可以跟踪到所有后台进程的活动,很多在文档中的抽象说明,通过跟踪文件的实时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进程间的紧密协调。


4.2在当前SESSION级别设置,通过跟踪当前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操作的后台数据库递归活动(这在研究数据库新特性时尤其有效),研究SQL执行时,发现后台


错误等。
 


SQL> ALTER SESSION SET SQL_TRACE=TRUE;


SQL> SELECT * FROM SCOTT.EMP;


SQL> ALTER SESSION SET SQL_TRACE =FALSE;
 


那么此时如何查看相关信息?不管你在SQL*PLUS抑或PL/SQL DEVELOPER工具里面执行上面脚本过后都看不到什么信息,你可以通过下面脚本查询到trace日志信息


 
SELECT T.VALUE || '/' || LOWER(RTRIM(I.INSTANCE, CHR(0))) || '_ora_' ||


P.SPID || '.trc' TRACE_FILE_NAME


FROM


( SELECT P.SPID


FROM V$MYSTAT M, V$SESSION S, V$PROCESS P


WHERE M.STATISTIC# =1


AND S.SID = M.SID


AND P.ADDR = S.PADDR


) P,


( SELECT T.INSTANCE


FROM V$THREAD T, V$PARAMETER V


WHERE V.NAME ='thread'


AND (V.VALUE = 0 OR T.THREAD# = TO_NUMBER(V.VALUE))


) I,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user_dump_dest') T
 


clip_image010


TKPROF的帮助信息如下


 
TKPROF 选项   
选项                                          说明  
TRACEFILE                               跟踪输出文件的名称  
OUTPUTFILE                              已设置格式的文件的名称  
SORT=option                             语句的排序顺序  
PRINT=n                                 打印前 n 个语句  
EXPLAIN=user/password                   以指定的用户名运行 EXPLAIN PLAN  
INSERT=filename                         生成 INSERT 语句  
SYS=NO                                  忽略作为用户 sys 运行的递归 SQL 语句  
AGGREGATE=[Y|N]                         如果指定 AGGREGATE = NO TKPROF 不聚集相同   
                                        SQL 文本的多个用户  
RECORD=filename                         记录在跟踪文件中发现的语句  
TABLE=schema.tablename                  将执行计划放入指定的表而不是缺省的PLAN_TABLE   
    
可以在操作系统中键入 tkprof 以获得所有可用选项和输出的列表  
注 排序选项有   
    
排序                                    选项说明  
prscnt execnt fchcnt             调用分析执行提取的次数  
prscpu execpu fchcpu             分析执行提取所占用的 CPU 时间  
prsela exela fchela              分析执行提取所占用的时间  
prsdsk exedsk fchdsk             分析执行提取期间的磁盘读取次数  
prsqry exeqry fchqry             分析执行提取期间用于持续读取的缓冲区数  
prscu execu fchcu                分析执行提取期间用于当前读取的缓冲区数  
prsmis exemis                    分析执行期间库高速缓存未命中的次数  
exerow fchrow                    分析执行期间处理的行数  
userid                           分析游标的用户的用户 ID   
    
TKPROF 统计数据  
 Count: 执行调用数  
 CPU: CPU 的使用秒数  
 Elapsed: 总共用去的时间  
 Disk: 物理读取次数  
 Query: 持续读取的逻辑读取数  
 Current: 当前模式下的逻辑读取数  
 Rows: 已处理行数   
TKPROF 统计信息   
统计             含义  
Count     分析或执行语句的次数以及为语句发出的提取调用数  
CPU       每个阶段的处理时间以秒为单位如果在共享池中找到该语句对于分析阶段为 0  
Elapsed   占用时间以秒为单位通常不是非常有用因为其它进程影响占用时间  
Disk      从数据库文件读取的物理数据块如果该数据被缓冲则该统计可能很低  
Query     为持续读取检索的逻辑缓冲区通常用于 SELECT 语句  
Current   在当前模式下检索的逻辑缓冲区通常用于 DML 语句   
Rows      外部语句所处理的行对于 SELECT 语句在提取阶段显示它对于 DML 语句在执行阶段显示它   
    
Query 和Current 的总和为所访问的逻辑缓冲区的总数 
 


执行下面命令:tkprof D:\ORACLE\PRODUCT\10.2.0\DB_1\RDBMS\TRACE/wgods_ora_3940.trc h:\out.txtoutputfile explain=etl/etl


clip_image012


执行上面命令后,可以查看生成的文本文件


View Code
 


4.3跟踪其它用户的进程,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跟踪其它用户的进程,而不是当前用户,可以通过ORACLE提供的系统包


DBMS_SYSTEM.SET_SQL_TRACE_IN_SESSION来完成。


例如:


 
SELECT SID, SERIAL#, USERNAME FROM V$SESSION WHERE USERNAME = 'ETL'


EXEC DBMS_SYSTEM.SET_SQL_TRACE_IN_SESSION(61,76,TRUE);


EXEC DBMS_SYSTEM.SET_SQL_TRACE_IN_SESSION(61,76,FALSE);
 




5 利用10046事件




ALTER SESSION SET TRACEFILE_IDENTIFIER = 10046;


ALTER SESSION SET EVENTS='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forever, level 8';


SELECT * FROM SCOTT.EMP;


ALTER SESSION SET EVENTS ='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off';


然后你可以用脚本查看追踪文件的位置


SELECT T.VALUE || '/' || LOWER(RTRIM(I.INSTANCE, CHR(0))) || '_ora_' ||


P.SPID || '.trc' TRACE_FILE_NAME


FROM


( SELECT P.SPID


FROM V$MYSTAT M, V$SESSION S, V$PROCESS P


WHERE M.STATISTIC# =1


AND S.SID = M.SID


AND P.ADDR = S.PADDR


) P,


( SELECT T.INSTANCE


FROM V$THREAD T, V$PARAMETER V


WHERE V.NAME ='thread'


AND (V.VALUE = 0 OR T.THREAD# = TO_NUMBER(V.VALUE))


) I,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user_dump_dest') T


查询结果为wgods_ora_28279.trc文件, 但是去相应目录却没有找到对应的追踪文件,而是如下trace文件:wgods_ora_28279_10046.trc




6 利用10053事件


  有点类似10046,在此略过、


7 系统视图


通过下面一些系统视图,你可以看到一些零散的执行计划的相关信息,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去研究一下。


SELECT * FROM V$SQL_PLAN


SELECT * FROM V$RSRC_PLAN_CPU_MTH


SELECT * FROM V$SQL_PLAN_STATISTICS


SELECT * FROM V$SQL_PLAN_STATISTICS_ALL


SELECT * FROM V$SQLAREA_PLAN_HASH


SELECT * FROM V$RSRC_PLAN_HISTORY




三、看懂执行计划


1.执行顺序


执行顺序的原则是:由上至下,从右向左


由上至下:在执行计划中一般含有多个节点,相同级别(或并列)的节点,靠上的优先执行,靠下的后执行


从右向左:在某个节点下还存在多个子节点,先从最靠右的子节点开始执行。


当然,你在PL/SQL工具中也可以通过它提供的功能来查看执行顺序。如下图所示:


clip_image014


2.执行计划中字段解释


clip_image016


SQL>


名词解释:


recursive calls           递归调用


db block gets           从buffer cache中读取的block的数量当前请求的块数目,当前模式块意思就是在操作中正好提取的块数目,而不是在一致性读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正常情况下,一个查询提取的块是在查询查询开始的那个时间点上存在的数据库,当前块是在这个时候存在数据块,而不是这个时间点之前或者之后的的数据块数目。


consistent gets          从buffer cache中读取的undo数据的block的数量数据请求总数在回滚段Buffer中的数据一致性读所需要的数据块,,这里的概念是在你处理你这个操作的时侯需要在一致性读状态上处理多个块,这些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在查询过程中,由于其它会话对数据 块进行操作,而对所要查询的块有了修改,但是由于我们的查询是在这些修改之前调用的,所要需要对回滚 段中的数据块的前映像进行查询,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样就产生了一致性读。




physical reads           物理读 就是从磁盘上读取数据块的数量。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在数据库高速缓存中不存在这些块。


                  2:全表扫描


                  3:磁盘排序


redo size              DML生成的redo的大小


sorts (memory)           在内存执行的排序量


sorts (disk)             在磁盘执行的排序量


2091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从SQL*Net向客户端发送了2091字节的数据


416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客户端向SQL*Net发送了416字节的数据。


参考文档:SQLPlus User’s Guide and Reference Release 11.1


clip_image018


db block gets 、 consistent gets 、 physical reads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逻辑读指的是ORACLE从内存读到的数据块块数量,一般来说是:


consistent gets + db block gets. 当在内存中找不到所需要的数据块的话,就需要从磁盘中获取,于是就产生了物理读。


3.具体内容查看


1> Plan hash Value


这一行是这一条语句的的hash值,我们知道ORACLE对每一条ORACLE语句产生的执行计划放在SHARE POOL里面,第一次要经过硬解析,产生hash值。下次再执行时比较hash值,如果相同就不会执行硬解析。


2> COST


COST没有单位,是一个相对值,是SQL以CBO方式解析执行计划时,供ORACLE来评估CBO成本,选择执行计划用的。没有明确的含义,但是在对比是就非常有用。


公式:COST=(Single Block I/O COST + MultiBlock I/O Cost + CPU Cost)/ Sreadtim


 
3> 对上面执行计划列字段的解释:


Id: 执行序列,但不是执行的先后顺序。执行的先后根据Operation缩进来判断(采用最右最上最先执行的原则看层次关系,在同一级如果某个动作没有子ID就最先执行。一般按缩进长度来判断,缩进最大的最先执行,如果有2行缩进一样,那么就先执行上面的。)


    Operation:当前操作的内容。


    Name:操作对象


    Rows:也就是10g版本以前的Cardinality(基数),Oracle估计当前操作的返回结果集行数。


    Bytes:表示执行该步骤后返回的字节数。


    Cost(CPU):表示执行到该步骤的一个执行成本,用于说明SQL执行的代价。


    Time:Oracle 估计当前操作的时间。


4.谓词说明:


Predicate Information (identified by operation id):


---------------------------------------------------


2 - filter("B"."MGR" IS NOT NULL)


4 - access("A"."EMPNO" = "B"."MGR")


    Access: 表示这个谓词条件的值将会影响数据的访问路劲(全表扫描还是索引)。


    Filter:表示谓词条件的值不会影响数据的访问路劲,只起过滤的作用。


    在谓词中主要注意access,要考虑谓词的条件,使用的访问路径是否正确。


5、 动态分析


如果在执行计划中有如下提示:


Note


------------


-dynamic sampling used for the statement


这提示用户CBO当前使用的技术,需要用户在分析计划时考虑到这些因素。 当出现这个提示,说明当前表使用了动态采样。我们从而推断这个表可能没有做过分析。


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


(1) 如果表没有做过分析,那么CBO可以通过动态采样的方式来获取分析数据,也可以或者正确的执行计划。


(2) 如果表分析过,但是分析信息过旧,这时CBO就不会在使用动态采样,而是使用这些旧的分析数据,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执行计划。


四、表访问方式


1.Full Table Scan (FTS) 全表扫描


2.Index Lookup 索引扫描


There are 5 methods of index lookup:


index unique scan --索引唯一扫描


通过唯一索引查找一个数值经常返回单个ROWID,如果存在UNIQUE或PRIMARY KEY约束(它保证了语句只存取单行的话),ORACLE


经常实现唯一性扫描


Method for looking up a single key value via a unique index. always returns a single value, You must supply AT LEAST the leading column of the index to access data via the index.


index range scan --索引局部扫描


Index range scan is a method for accessing a range values of a particular column. AT LEAST the leading column of the index must be supplied to access data via the index. Can be used for range operations (e.g. > < <> >= <= between) .


使用一个索引存取多行数据,在唯一索引上使用索引范围扫描的典型情况是在谓词(WHERE 限制条件)中使用了范围操作符号(如>, < <>, >=, <=,BWTEEN)


index full scan --索引全局扫描


Full index scans are only available in the CBO as otherwise we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a full scan would be a good idea or not. We choose an index Full Scan when we have statistics that indicate that it is going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a Full table scan and a sort. For example we may do a Full index scan when we do an unbounded scan of an index and want the data to be ordered in the index order.


index fast full scan --索引快速全局扫描,不带order by情况下常发生


Scans all the block in the index, Rows are not returned in sorted order, Introduced in 7.3 and requires V733_PLANS_ENABLED=TRUE and CBO, may be hinted using INDEX_FFS hint, uses multiblock i/o, can be executed in parallel, can be used to access second column of concatenated indexes. This is because we are selecting all of the index.


index skip scan --索引跳跃扫描,where条件列是非索引的前提情况下常发生


Index skip scan finds rows even if the column is not the leading column of a concatenated index. It skips the first column(s) during the search.


3.Rowid 物理ID扫描


This is the quickest access method available.Oracle retrieves the specified block and extracts the rows it is interested in. --Rowid扫描是最快的访问数据方式


http://www.cnblogs.com/kerrycode/
========

查看Oracle执行计划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PL/SQL Dev工具

    1、直接File->New->Explain Plan Window,在窗口中执行sql可以查看计划结果。其中,Cost表示cpu的消耗,单位为n%,Cardinality表示执行的行数,等价Rows。
    2、先执行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tableA where paraA=1,再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便可以看到oracle的执行计划了,看到的结果和1中的一样,所以使用工具的时候推荐使用1方法。
注意:PL/SQL Dev工具的Command window中不支持set autotrance on的命令。还有使用工具方法查看计划看到的信息不全,有些时候我们需要sqlplus的支持。
 

二、通过sqlplus

1.最简单的办法
Sql> set autotrace on
Sql> select * from dual;
  执行完语句后,会显示explain plan 与 统计信息。
  这个语句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这样在用该方法查看执行时间较长的sql语句时,需要等待该语句执行成功后,才返回执行计划,使优化的周期大大增长。如果不想执行语句而只是想得到执行计划可以采用:
Sql> set autotrace traceonly
这样,就只会列出执行计划,而不会真正的执行语句,大大减少了优化时间。虽然也列出了统计信息,但是因为没有执行语句,所以该统计信息没有用处,如果执行该语句时遇到错误,解决方法为:
(1)在要分析的用户下:
Sqlplus > @ ?
dbmsadminutlxplan.sql
(2) 用sys用户登陆
Sqlplus > @ ?sqlplusadminplustrce.sql
Sqlplus > grant plustrace to user_name;
- - user_name是上面所说的分析用户
 
 2.用explain plan命令
(1) sqlplus >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testdb.myuser
(2) sqlplus >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上面这2种方法只能为在本会话中正在运行的语句产生执行计划,即我们需要已经知道了哪条语句运行的效率很差,我们是有目的只对这条SQL语句去优化。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会听一个客户抱怨说现在系统运行很慢,而我们不知道是哪个SQL引起的。此时有许多现成的语句可以找出耗费资源比较多的语句,如:
SELECT ADDRESS, substr(SQL_TEXT,1,20) Text, buffer_gets, executions,
buffer_gets/executions AVG  FROM  v$sqlarea
WHERE executions>0 AND buffer_gets > 100000   ORDER BY 5;
ADDRESS      TEXT                     BUFFER_GETS    EXECUTIONS        AVG
-------- ---------------------------------------- ----------- ---------- ------------------------------------------------------------
66D83D64   select t.name,  (sel               421531        60104             7.01336017
66D9E8AC   select t.schema, t.n               1141739        2732             417.913250
66B82BCC   select s.synonym_nam             441261        6                73543.5
  从而对找出的语句进行进一步优化。当然我们还可以为一个正在运行的会话中运行的所有SQL语句生成执行计划,这需要对该会话进行跟踪,产生trace文件,然后对该文件用tkprof程序格式化一下,这种得到执行计划的方式很有用,因为它包含其它额外信息,如SQL语句执行的每个阶段(如Parse、Execute、Fetch)分别耗费的各个资源情况(如CPU、DISK、elapsed等)。
 
3、启用SQL_TRACE跟踪所有后台进程活动:
全局参数设置: .OracleHome/admin/SID/pfile中指定: SQL_TRACE = true (10g)
    当前session中设置:
    SQL> alter session set SQL_TRACE=true;
    SQL> select * from dual;
    SQL> alter session set SQL_TRACE=false;
    对其他用户进行跟踪设置:
    SQL> select sid,serial#,username from v$session where username='XXX';
       SID    SERIAL# USERNAME
    ------ ---------- ------------------
       127      31923 A
       128      54521 B
    开启跟踪:SQL> exec dbms_system.set_SQL_TRACE_in_session(127,31923,true);
    关闭跟踪:SQL> exec dbms_system.set_SQL_TRACE_in_session(127,31923,false);
    然后使用oracle自带的tkprof命令行工具格式化跟踪文件。
4、使用10046事件进行查询:
    10046事件级别:
    Lv1  - 启用标准的SQL_TRACE功能,等价于SQL_TRACE
    Lv4  - Level 1 + 绑定值(bind values)
    Lv8  - Level 1 + 等待事件跟踪
    Lv12 - Level 1 + Level 4 + Level 8
    全局设定:
    OracleHome/admin/SID/pfile中指定: EVENT="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forever,level 12"
    当前session设定:
    开启:SQL> alter session set events '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forever, level 8';
    关闭:SQL> alter session set events '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off';
    对其他用户进行设置:
    SQL> select sid,serial#,username from v$session where username='XXX';
       SID    SERIAL# USERNAME
    ------ ---------- ------------------
       127      31923 A
    SQL> exec dbms_system.set_ev(127,31923,10046,8,'A');
5、使用tkprof格式化跟踪文件: (根据下面SQL语句得到的文件都不存在该目录下,郁闷啊,懵懂啊...)


一般,一次跟踪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界定需要跟踪的目标范围,并使用适当的命令启用所需跟踪。
2、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跟踪。此时应该产生了一个跟踪结果文件。
3、找到跟踪文件,并对其进行格式化,然后阅读或分析。
--使用一下SQL找到当前session的跟踪文件:
SELECT d.value|| '/' ||lower(rtrim(i.instance, chr( 0 )))|| '_ora_' ||p.spid|| '.trc' trace_file_name
from
( select p.spid from v$mystat m,v$session s, v$process p
where m.statistic# = 1 and s.sid = m.sid and p.addr = s.paddr) p,
( select t.instance from v$thread t,v$parameter v
where v.name = 'thread' and (v.value = 0 or t.thread# = to_number(v.value))) i,
(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 'user_dump_dest' ) d;
-- 其它用户的 session
    SELECT d.value|| '/' ||lower(rtrim(i.instance, chr( 0 )))|| '_ora_' ||p.spid|| '.trc' trace_file_name
    from
    ( select p.spid from v$session s, v$process p
          where s.sid= '27' and s. SERIAL#= '30' and p.addr = s.paddr) p,
    ( select t.instance from v$thread t,v$parameter v
          where v.name = 'thread' and (v.value = 0 or t.thread# = to_number(v.value))) i,
    (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 'user_dump_dest' ) d;
 
--查找后使用tkprof命令,将TRACE文件格式为到D盘的explain_format.txt文件中
SQL> $tkprof d:/oracle/admin/FZLGFM/udump/fzlgfm_ora_3468.trc  d:/explain_format.txt
文件内容大致如下(看不太懂....懵懂啊.....天啊....神啊.....过几时就懂了/)
TKPROF: Release 9.2.0.1.0 - Production on 星期二 4月 20 13:59:20 2010
Copyright (c) 1982,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race file: d:/oracle/admin/FZLGFM/udump/fzlgfm_ora_3468.trc
Sort options: default
********************************************************************************
count    = number of times OCI procedure was executed
cpu      = cpu time in seconds executing
elapsed  = elapsed time in seconds executing
disk     = number of physical reads of buffers from disk
query    = number of buffers gotten for consistent read
current  = number of buffers gotten in current mode (usually for update)
rows     = number of rows processed by the fetch or execute call
********************************************************************************
alter session set events '10046 trace name context forever, level 8'
 
call     count       cpu    elapsed       disk      query    current        rows
------- ------  -------- ---------- ---------- ---------- ----------  ----------
Parse        0      0.00       0.00          0          0          0           0
Execute      1      0.00       0.00          0          0          0           0
Fetch        0      0.00       0.00          0          0          0           0
------- ------  -------- ---------- ---------- ---------- ----------  ----------
total        1      0.00       0.00          0          0          0           0
 
Misses in library cache during parse: 0
Misses in library cache during execute: 1
Optimizer goal: CHOOSE
Parsing user id: SYS

========

链接

http://blog.csdn.net/lifetragedy/article/details/51320192
Oracle性能优化-读懂执行计划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