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略史

转载

       无论是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以之为背景的游戏、漫画,或其它文艺作品,实际上的时间跨度,都比史学上所称的“三国时代”要长很多。一般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叙述,到西晋咸宁六年(280年)灭吴结束。而实际上的三国时代,是迄自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所以咱们所要谈的,应该称之为“后汉三国时代”。
  这是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但既非空前,也不绝后。之前的春秋战国,割据势力更多,之后的五胡乱华,政权兴废更象走马灯一样。但一来这是从秦汉的豪门制度向唐宋的官僚制度演化的第一步,二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妇孺皆知,才会使它成为我们今天最了解和最受感动的一段历史时期。乱世出英雄,只有这样的时代,才是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最经常表现,和最希望表现的背景,而它所产生的或智或愚,或忠或奸的种种人物形象,才会真正深入人心。
  所谓三国,当然是指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刘备、孙权三个人所建立的王国,将广大的中国疆域一分为三,征战不休。三国分裂的局面,整整延续了六十年。
  
我们习惯把刘备在成都建立的政权叫作“蜀汉”,或者简称为“蜀”,这没有错。但许多影视剧或游戏作品中,也是这样表现的,却实在是以讹传讹。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立国,号称是继承汉朝之正统,所以这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其正式国号当然应该是“汉”,或者叫“大汉”。当时的其它并立政权,魏啊、吴啊,为了证明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所以藐称其为“西蜀小寇”,是可以理解的。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把它和东西汉(或称前后汉)相区别,所以称之为“蜀汉”或“蜀”,也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但,如果在各种艺术作品中也把以上种种别称当作是这个政权的正式称呼,那笑话可就闹大了。刘备军高举“蜀”字大旗,无异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俺是地方割据势力呀!”“俺们是叛乱军呀!”“别把俺们当中央呀!”“俺们就是瞎捣乱的贼寇呀!”什么事?刘备以后就别叫刘备了,可以改叫土匪。

  后汉灭亡的表象,是宦官和外戚争权。当初王莽篡汉,就是利用的裙带关系,刘秀创立东汉以后,仍然不记取这个教训,有很多代皇帝都宠信外戚,结果外戚的权力和胆子都越来越大。汉质帝不过骂了掌权的外戚梁冀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下毒害死了。汉桓帝继位以后,与宦官唐衡、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密谋,发动政变,才终于宰了梁冀一家子。外戚的威风是暂时压下去了,可是宦官却从此掀起了轩然大波。
  单超等五人,因为诛杀梁氏的功劳,全都被封了侯。桓帝从此不相信大臣,只相信身边的宦官,宦官们马上抖了起来。他们欺上瞒下,卖官鬻爵,蹂躏百姓,欺压朝臣,无所不为。士大夫们看不过去,联合起来和宦官斗,虽然一直处在下风,却受到朝野上下的同情,成为读书人的楷模。
  实这些士大夫未必都是好东西,读书人打着“圣人”的幌子,就认为自己绝对正义,其偏执狂气不会比宦官好多少。他们或者逮到宦官的错处,不但往死里整,还要杀人全家;或者为了对付宦官,公然破坏国家法律。宦官给逼急了,又要疯狂反扑。延熹九年(166年),宦官把和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编了一个名册,对汉桓帝说这票人结党营私、诽谤朝廷,都应该宰掉——由此产生了“党人”这个词汇。第二年,发布诏书,把党人们杀了一批,其他都终身监禁,永不录用,这就称之为“第一次党锢之祸”。“锢”,就是束缚、关押的意思。
  党人们一看形势不妙,忙着拉宦官的老对头外戚出来做靠山。建宁元年(168年),当时最大的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趁桓帝死、灵帝立的混乱机会,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宦官把他们都砍了,把他们的弟子门生一大票又归入党人之列。第二年宦官进行大搜捕,大迫害,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可士大夫是杀不绝的,尤其在和宦官的屡次斗争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只有公子哥儿的嚣张劲,没有文人迂腐气的新一代士大夫,他们最终敲响了宦官集团的丧钟。

  在实质上,后汉的灭亡,很大程度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无数自耕农被逼成为豪门地主的农奴,苦不堪言。黄巾起义爆发的最大动因就在于此。其实老百姓哪管你上层人士是不是杀来砍去,只要自己有地耕,有饭吃也就满足了。但是如果国家体制腐败到无法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大家就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改朝换代,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实在严重,改革无门只好革命。所谓革命,就是“革天命”,换个朝代,重新分配土地。
  先放下黄巾起义不谈,说说前面提到过的新一代士大夫,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袁氏兄弟和曹操。袁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而且基本上不敢和宦官硬碰,曹操本身就是宦官头子曹腾的干孙子,他们整天飞鹰走马,横行首都雒阳(东汉按照五行家的所谓天理之说,自命为火德,所以把水字变的“洛”字改成了“雒”字,免得被水浇灭了他的火——东汉官服尚红,就是这个来由)。袁曹两家的这几个公子哥儿,公然在京城里大白天强抢人家新娘子,这是史有明文记载的。
  但是这几个家伙不是平常“衙内”,有野心有能力,人面也广。就在别的士大夫或者灰心丧气地去隐居,或者仍然梗着脖子和宦官硬磕的时候,他们却正上下打点,为营救党人而努力。

  其实从很早以前,各地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农民起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只不过是集合所有社会底层力量的一次总爆发而已。这次总爆发,从当年正月开始,到十一月朱儁攻破宛城,消灭黄巾主力为止,延续了将近一年,东汉十三州,八个州都有大股起义军活动,可以说席卷大半个中国。主力被消灭以后,黄巾的余部“黑山”、“白波”等仍然四处活动,几乎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黄巾起义给袁曹那票公子哥儿以实战的经验,帮他们提高了名望,拉起了队伍。起义是基本被镇压下去了,隐忍已久的士大夫们可开始准备向宦官反攻倒算了。
首先发难的是曹操,他早在黄巾起义前,就当雒阳北部尉,一顿棍子打死了横行无忌的宦官蹇硕的叔叔,然后又上书请求为陈蕃、窦武翻案,解放党人。虽然这股“逆流”被压了下去,曹操给赶回老家,但他从此从宦官的狗崽子摇身一变,成了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之一。
  黄巾起义才被镇压下去,冀州刺史王芬等就密谋废除汉灵帝,拥立合肥侯,结果被砍掉了脑袋。灵帝越想越不安全,就在雒阳设置了西园军,以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议郎赵融为助军左校尉,议郎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谏议大夫淳于琼为右校尉,称为“西园八校尉”。虽然说八校尉皆总统于蹇硕,但那七个全都是士大夫,他区区一个宦官蹇硕,能够调动得了吗?当初宦官杀陈蕃、窦武,就是因为控制住了京城的卫戍军,现在卫戍军主力落到了士大夫手里,宦官当然要遭殃啦。
  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对着干,拥立自己的亲外甥刘辩,被十常侍骗进宫给宰了。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袁氏兄弟和曹操带领西园军放火烧了青琐门,杀进皇宫,把大大小小的宦官砍了个干净彻底。果然有刀有兵就是老大,数十年无法解决的宦官问题,一天之内完全了账。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军阀董卓趁机进了雒阳,擅自废立天子,把持朝纲。那些公子哥儿们逃出京城,矫诏讨董——汉家天下彻底乱了,这可以说是三国的开端。

      一部《三国演义》教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因为很多人偏偏不把它当小说读,而是当历史读。koei(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虽然标榜为“志”,其实基本还是以演义为蓝本,这从人物参数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日本另一家名为“龙”的游戏公司曾经做过一款《三国正史》,那才是真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可惜历史和历史游戏完全是两码事,一板一眼照正史来,读《三国志》就行了,玩什么游戏啊?所以那款东东的游戏性实在是一级……一级的次。
  还是让我们在游戏外,利用文字来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吧。三国游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日本战国游戏有劲,因为可选择的英雄人物实在太少,大多是一些数值平均的普通人。我每回玩《三国志》,只打通一遍曹操,就开始扮演新造君主——七、八代还好一点,起码可扮演一些非君主的英雄人物了。其实,汉末三国,但凡割据一方的家伙,多少都有点真本事,并非除了孙、曹、刘都是傻蛋,而孙、曹尤其是刘,也并非是一尘不染的正人君子。看官若是不信,请往下看——

  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阴谋家、大军阀,要推刘焉,若说乱世一半是他造成的,也不为过。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看到乱相渐萌,就想到了篡权(他是宗室,有资格),连续做了三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第一件,他上书请求改州刺史为州牧。刺史是什么东西?不过中央监察官员,秩六百石,而当时一个太守就秩两千石。州牧是什么东西?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全部一把抓,比现在的省长权力还大,除了由朝廷任命不世袭外,就等同于割据一方的诸侯王,而且秩万石或比公。按照后世的排法,就是一下子由从六品跳到了正一品!这不是开割据动乱之先吗?刘焉做的第二件事,是找个看风水的给他算命,那个骗子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是说后来的刘备吧),他立码贿赂宦官,请求改官益州。第三件事,是到了益州以后,他派张鲁等人北上攻杀汉中太守,然后就让张鲁呆在汉中。张鲁什么东西?那是邪教五斗米道的主教,那个道的性质和张角的太平道没什么两样。张鲁一在汉中施行他的道法,成立独立王国,刘焉就有词了,说“米贼拦路”,从此不向朝廷进贡,而且天高皇帝远,他公然在成都用起天子仪仗来。真是个大野心家,除了没称帝号,他才是当时第一个僭位的大奸雄!而且刘焉不光有野心,也真的有本事,把四川整治得沃野千里,各方士人来归,真是乱世中一方净土。可惜他的儿子多被朝廷宰了,唯独留下一个刘璋,又是软心肠、老好人,被阴狠无二的刘备夺了基业。刘焉父子手下的名臣,在刘备入川时候殉死的就不算了,光看刘备重用了哪些人,就知道人材有多多了——法正、李严、黄权、刘巴、彭羕、吴懿、张翼、张嶷、严颜……
  可惜刘焉起步早,死得早,否则别说刘备,就是曹操也未必不敢正眼看他的益州!

  汉末三国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不是刘备是刘表。刘表是当时的大名士,“八俊”之一。时逢荆州大乱,袁术屯鲁阳、苏代领长沙、贝羽为华容长,各地宗帅群起割据。孙坚北上,先借口军士闹事,砍了刺史王睿(不是晋朝的王濬,濬是浚的异体字)。在这种局面下,刘表临危受命,单骑进了宜城,然后听了名士蒯越的建议,请五十五名宗帅来吃饭,一口气砍下五十五颗人头,荆襄悉平。这种胆魄和见识,真是百代少有!然后刘景升南抚夷越,东拒孙氏,北和袁曹,当起了他的土皇帝。为什么大家一看三国,荆州的人才那么多呢?很大一个原因,因为刘表会治理,路不拾遗,而且他本身是文化人,注重学术气息,所以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都跑了去南阳躬耕。刘表手下人材济济,蒯越、蒯良、蔡瑁、张允,都是高才名将。谁说蔡张是垃圾?如果是垃圾,为什么周瑜着急要除了他们。刘表唯一的失策,就是文人气太甚,重感情,把个发小儿黄祖摆在江夏要冲上,黄祖一介老兵,要勇无勇,要智无智。刘表没有野心,也不想取天下,只想家族地方安康,所以错失了官渡大战的好时机,没能北伐,否则够曹操喝一壶的。刘表到了老年,更是因为两个儿子的家务事搞到头晕眼花,早早嗝屁了。如果他还在,我想曹操没那么方便拿到荆襄的!

  汉末三国第一勇将是吕布,“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那不是盖的。说吕布有勇无谋,其实历朝历代,为将者智勇要兼备,哪有光凭一杆戟就能闯天下的?吕布的智谋比起曹操来当然是小菜,可是比起其它豪杰来,就很了不起了。终究曹操打来打去,对磕过那么多势力,放眼天下,能被他当成真正敌手的实在不多。吕布是北方人,会玩儿骑兵,所以他被擒以后,对曹操说:“布将骑兵,公将步兵,天下可定也。”连曹操都犹豫。可刘备不是东西,想曹操再添个羽翼,哪还有我混的?就搬出丁原、董卓的旧事来,害得吕布掉了脑袋。其实丁原、董卓、袁绍、袁术驾驭不了吕布,曹操未必驾驭不了。曹操如果真的驾驭不了吕布,估计刘备不会说那种话。
  吕布手下名将也多,第一是高顺,本来和陈宫同列,因为屡次犯颜直谏才被抹下去。成廉、魏续、侯成、曹性是勇将;张辽、臧霸是大将,后来入了曹营,都担当方面重任的。倒是陈宫不是东西,最早是叛了曹操,到了吕布麾下,又勾结郝萌想造反——这是史有明文的。陈宫的能力也值得怀疑,起码被陈珪、陈登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这父子两个那叫一个强!总之,吕奉先是大将,设天下无曹操,也许他纵横一辈子,没人能拦(除非“小霸王”孙策,也许还有点戏)。可是他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民政之才,没有天下的野心,所以也不过豪杰而已,不算英雄,起码不算大英雄。

  汉末三国第一大狠人是刘备。有出苏州评弹讲张松献地图,说到刘备送张松回川,那个恭敬啊,张松很想把地图献给刘备,可是不好开口,刘备心知肚明,就是不肯先当恶人,非逼得张松卖主不可,这时候说书人就评论:“天下狠人很多,狠到刘备这样的,还不是太多。”刘备是真正的三姓家奴,先在公孙瓒手下,被派救援陶谦,陶谦感激不尽,请他留下,他一看此处薪水较高,就坦尔然之的呆了下来。后来陶谦死他有了徐州,收留吕布为爪牙,结果被吕布主客易势,悲悲戚戚投了曹操。曹操待他够好的了,得机会他又斩车胄反叛,打败后北投袁绍。袁绍对他也不错,可是他一看形势不妙,诡称骚扰曹操后方,逃到豫州去了。再被打败,再投刘表,刘表完蛋,依靠孙权,借了荆襄六郡,坚决不还。还什么“不夺同宗基业”,那都是小说里面瞎编的,其实他来劲着呢。益州有了,孙权索还荆州,差点火并也不肯给。你说这家伙狠不狠?
  刘备治政一般,打仗不行,戎马毕生,就混个“老革”(老兵游子)的评价。可他最大的长处,一是识人,拔魏延、任黄权、托李严、论马谡,招子亮着哪;二是倔脾气——曹操够势大吧,本事也大,天下莫当,只有刘备一个不服,屡败屡叛,就是不服!历史上的刘备不会哭,史书评价他喜怒不形于色,大家想象一下看。

  汉末三国排得上号第一个造反的是韩遂。他本是西凉名士,被湟中胡人李文侯、北宫伯玉胁裹了起兵的时候,才刚黄巾覆灭那年的冬天。没两年,他就玩儿阴谋宰了李文侯、北宫伯玉,以及和他一起被胁裹当领袖的边章,公然拥兵十余万,进占陇西,又破汉阳。韩遂有人撑腰,那就是陇西的各部羌人,当时纵横关西,真是好威风好煞气。他还联合了同样造反的马腾,推个傀儡王国为主,向长安进军,结果被董卓打败,一怒之下废了王国,又打马腾。董卓霸了朝纲,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好空头支票招安了事,让他依旧当自己的羌汉土皇帝。曹操上台以后,马腾站不住脚,凄凄惶惶逃到内地,韩遂就策动马腾的傻儿子马超和关西各乱党合兵内犯。曹操可不是董卓,毫不惧怕,先宰马腾,再破马超。韩遂收缩回老巢,以为可以继续嚣张了,却被曹营骑兵第一的大将夏侯渊打了个半死。夏侯渊兵少,韩遂有众十万,洋洋自得地等对方上门送死,可是妙才果有妙才,先抄了羌兵的老窝,羌人思归,反倒带动韩遂前往曹军预定的战场决战。三十年的基业,夏侯渊数月平定,韩遂倒也得其所哉,被干掉的时候足有七十岁,所谓七十老贼古来稀是也。

  汉末三国第一英雄变熊包的典型,是公孙瓒。公孙瓒年青的时候,有情有义有勇有谋,转战幽州各地,靠着完全一手组织起来的军队,与鲜卑、乌丸等悍战,胡人见之便怕。这家伙喜欢骑白马,还挑了三千英伟小伙儿,编成一色白马的亲卫骑兵,名为“白马义从”——赵云原本就出身在那里。朝廷派刘虞主掌幽州,公孙瓒反感自己这个顶头上司,一个劲儿明争暗斗,因为刘虞结连袁术,他也就派堂弟公孙越南下。结果阿越跟着袁术,和袁绍打仗的时候丢了性命。公孙瓒迁怒于袁绍,发兵磐河——那么大个袁绍都害怕了,马上把自己的渤海太守印信送给公孙瓒另外一个堂弟公孙范,可公孙范干脆带了渤海兵回头来打。公孙势力迅速膨胀,差点整锅端了冀、青、兖三州,袁绍没有办法,被逼到界桥决战。北方白花花的骑兵冲杀过来,那气势实足惊人,却被袁将麴义用牌兵轻轻巧巧破了。公孙瓒大败,从此头脑就开始发晕,一头缩进易京,造起高高的内城,铸上大铁门,把所有将领、谋士一律赶到外面去,里面只留侍女婢妾,外界传来的信件都装篮用绳索拉上城头。他说这是自己人生的退路,可以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来。这、这、这种愚行连普通的田舍翁都干不出来……最后被袁绍重重包围,他求来救兵以点火为号,袁绍先点火,结果公孙大败,自杀了帐。
  从来自留退路也就是自掘坟墓,董卓就犯这错误,公孙瓒到临死前,连董卓都不如。

  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野心家,要算袁绍。袁绍是四世三公的高门子弟,年青时候飞鹰走马、强抢民女,无所不为。灵帝驾崩,他作为大将军何进的第一亲信幕僚,出馊主意召董卓、丁原等进京诛杀宦官,结果是——何进被砍了头,青琐门被烧毁,宦官被杀光,董卓进京废立天子,大汉天下闹得一团糟。朝堂之上,袁绍大义凛然,横剑和董卓对吹。一个说:“汝以为我剑不利乎?”一个说:“天下健者,岂止董公!”于是他因为自己的门第、声望,以及敢和董卓叫板,成为天下士大夫景仰的偶像,做诸侯盟主起兵讨董卓。董卓是没有讨掉,他先大杀盟友,夺了冀、青、幽、并四州。这种前后智愚大相径庭的行为,除了说他别有用心,存心要天下大乱,还能怎么解释?想当时坐镇邺城,号令天下,连天子在手的曹操都让他三分的气势,可有多威风。如果不是捧玉玺来投的袁术让刘备痛扁一顿,说不定他就公然改朝称帝了。
  不过袁绍有野心,有本事,可是立场站错了。他本身是门阀贵族,靠的门阀贵族起家,结果却受门阀贵族所制。沮授文武全才,是他麾下第一人物,可是为了分权,拉个郭图、淳于琼和沮授并列——那是一个伪君子和一个大草包!他也就敢杀杀麴义,杀杀田丰,真正高门第的审配、辛评、郭图,即使一班废物,也一个都不敢动,闹到最后官渡战败,加上诸子纷争,把个大好基业败掉了。可惜了为他战死和殉死的一批人才——颜良、文丑、蒋义渠、高干、沮授……还是张郃、高览是聪明人,及早抽身投了曹操,成为魏国大将,青史传名。

  汉末三国第一大逆贼,是为袁术。其实僭号称尊,不把大汉朝放在眼里的,满草莽都是,早在灵帝时代,句章许生就号过阳明皇帝(眨眼就被孙坚剿了)。更嚣张是宋建在陇上,竟然自称“河首平汉王”,足足三十多年,才被上陇击韩遂的夏侯渊捎带手平掉。可是真正汉朝公卿官吏出身,僭号不成到处奔蹿的,大概只有袁术公路一个。史书上说,袁术少年时候“以侠气闻”,似乎是个很有前途的公子哥儿。他是真正高门袁家大少,比起婢女生养、过继大宗的袁绍,总感觉有很大优越感,因此兄弟俩一直不和。董卓乱政,袁术跑到南阳,刚赶上南阳太守张咨被北上的孙坚剁掉了,袁术就占了南阳,有了根据地,再进军鲁阳,配合各路诸侯讨董。于是袁术长时间霸着南阳,让刘表老也统一不了荆州。袁绍为了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堂弟,南结刘表;袁术的因应策略却是——北连公孙瓒。你看这哥儿俩闹的!
  袁术和孙坚关系很好,半盟友半上下级关系。袁术还派孙坚打刘表,结果文台中伏丟了性命。袁术收留孙坚的家小,他很看得起孙策这小伙子,并且委以重任,可有一样,从来不给伯符实际地盘。从这点上来说,他看人还是蛮有眼光的。后来袁术想北上陈留,立刻捅了马蜂窝,被曹操、袁绍联手,把他赶到了九江。明明自己实力在弱化,他却偏想到了僭号称帝,或者以为这样可以收拢人心吧。可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先后被吕布、曹操打败,孙策时已收江东,不救;他往投部曲雷薄、陈兰,不纳;被迫欲归帝号于袁绍,哀求收容,没走到地头就over了;妻子家小往依“故吏庐江太守刘勋”——也不知道这个刘勋当袁术惨兮兮到处逃的时候在干什么。不过袁术虽然很惨,后代却很幸福。孙策破刘勋,收容了那批孤儿寡妇,袁术女后来入孙权宫当了妃子,儿子袁耀仕吴为郎中,耀女则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汉末三国第一个讲义气的诸侯,要算鲍信。史称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派他个骑都尉的差事,让他回老家募兵,他一下子就拉起来千余人,可是才走到成皋,就听到了何进的死讯。他劝袁绍杀了刚进京的董卓,袁绍求稳健,不听他的,他就回乡,再振臂一呼,兵马云集,足足两万步卒,七百骑兵,辎重五千车。正好曹操起兵于己吾,鲍信就和弟弟鲍韬联络响应。当时大家可都看好袁绍,只有鲍氏兄弟认为曹操才是真英雄,只有他才能平定天下,“苟非其人,虽强必毙”。诸侯讨董,鲍信在汴水遭遇董卓主力,大败,鲍韬阵亡。袁绍等忙着内部火拼的时候,只有鲍信、曹操老老实实在地方上“合理”地发展势力。鲍信当时被表为济北相,大股黄巾入界,州牧刘岱不听他的话与战,败死,鲍信和陈宫等迎曹操入兖。曹操亲统千人,以身诱敌,不巧遭逢了敌军主力,鲍信拼死恶战,救了曹操,自己却横尸荒野。曹操惋惜得不得了,加上爱其才,念其德,对他的家属关怀备至。信子勋后来仕魏为名臣,《三国志》中有其传记。

  当然啦,汉末三国第一个英雄人物,当属曹操。曹操真不是盖的,集天才的政治、军事、文学能力于一身。自古一代君主,而文人习气仍然浓厚的,唯有他和他儿子曹丕二人而已。至于李后主、孟昶之流,本身根本没有当帝王的素质,而乾隆别看留下的诗歌数量几乎是世界之最,质量可三流也排不上。挥动数十万大军南下,眼看天下已在囊中,还能吟出“月明星稀,乌雀南飞”这样的感伤句子,这种悲秋伤怀的文人习气,似乎和其雄才大略背道而驰,而又自然混合得天衣无缝。“建安七子”的领袖是曹丕,后台老板可是曹操,而且那帮家伙合起来,文学成就也比不上曹操。
  曹操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很强的,有个成长过程。想当初诸侯讨董,他为了振奋诸侯士气,冒死冲锋在前,结果被徐荣打得差点挂掉,回来一看,袁绍等人置酒高会,根本没被他感动。从此他就看透了这票贵族子弟,干脆分道扬镳,自己回老家陈留重起炉灶。可是此后不久又头脑发热,为了给老爹报仇而攻打徐州,被吕布偷袭了后方,险险连根据地兖州全部丢了。就在这个时候,救星出现了,改变曹操一生的两个人中的第一个——荀彧,献上了行霸道的良策。
  荀彧是士家大族出身,想扶助曹操成齐桓之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最终在曹操打击士家大族的风潮中被干掉。因为曹操那时候已经用不着他了,曹操认识了董昭——改变他人生的第二个人。董昭劝曹操成王业,他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从此曹操从丞相往魏公、魏王去一路攀升,终于传给曹丕一个水到渠成的建国局面。 

        董卓的凉州兵纪律散漫,简直强盗一样,可是战斗力真强,加上关东诸侯各怀鬼胎,打了小半年,一点进展也没有,终于粮尽一哄而散。至于汉朝的老官僚们,就更没用啦——比如皇甫嵩时领大军屯在扶风,长史梁衍劝他讨伐董卓,他不但不听,还自动接受了董卓的领导,整个儿一汉贼。
  诸侯讨董的过程中,只有四个人冒了出来。一个是曹操,冒进到荥阳汴水,被徐荣打得大败,回到诸侯屯驻地酸枣一看,嘿,各路诸侯根本没有前进的意思,气得借口募兵回老家自打天下去了。第二个是孙坚,他从长沙一路北上,所到之处要兵要粮,不给的,连太守和刺史都说宰就宰,然后阳人聚一仗大胜,砍死华雄(演义上把功劳记在关羽的头上了),赶跑吕布,杀进了雒阳。这时候董卓早烧光、抢光,挟裹着汉献帝迁都长安去了。孙坚得了座空城,这个失望啊,只好退兵回归江南。
  第三个是刘表。他单骑进宜城,靠着当地豪强蔡氏和蒯氏,很快就控制了大半个荆州,成为乱世中一方净土。第四个是公孙度,董卓派他做辽东太守,他一去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当上了土皇帝,势力最盛的时候甚至渡海打到山东半岛。要等48年以后,司马懿才终于把这个家族灭掉。

  从袁绍吞并韩馥开始,关东诸侯开始窝里斗,打了个不亦乐乎。董卓这个高兴啊,可是他也没能高兴多少日子,就在袁绍破公孙瓒于界桥,势力大膨胀以后不久,他就被王允、吕布、士孙瑞等人宰掉了。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杀入长安,又宰了王允,从此司隶也乱成一锅粥。吕布逃出来,先奔了袁术,再投张扬,三依袁绍,又回头去找张扬,都呆不到几个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可是只养不熟的狼崽子啊!
  其后,东方两大势力开始膨胀。一是袁绍,从事沮授给他献上了四州战略,要他东退黄巾,西败黑山,北灭公孙瓒,并合匈奴,拿下冀、青、幽、并四州,进取天下。二是曹操,他在青州大破黄巾余党,得降兵三十万,男女百余万口——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青州兵”的由来。虽然青州兵其实一点也不厉害,还习惯抢劫与挟持带兵将领(夏侯惇就曾被挟持,做过人质),但都是农民出身,后来屯田证明是一把好手。乱世中田地荒芜,百姓到处流亡,得到一块沃土和许多农民,是致富强兵的关键。
  曹操正在意气风发的时候,糟糕,出事了!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死了路过的曹操的老爹曹嵩。历史上的陶谦,可不象演义中那么善良,是乱世军阀的典型,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军纪乱也是出了名的。曹操当然大怒,立刻封建军阀的凶残嘴脸暴露,攻打徐州,屠灭三县,鸡犬不留。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为父报仇是传统孝道,可以扬名的,至于老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他们才不放在心上哪!
  曹操气势汹汹地过来,陶谦吓了个半死,到处请援,可是谁敢来救(况且前讨董盟主袁绍是曹操的发小兼后台)?只有文弱书生孔融来了,还有公孙瓒配下大将单经派了刘备过来。陶谦马上把刘备留下,让他屯扎在小沛,还上疏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豫州就是这么开始叫的。前面提过,刺史不算什么大官,而且当时东汉朝廷已经不值钱了,上表奏请某某人为某官,往往只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先斩后奏——真有假地方官杀死或赶走中央委派的真地方官的事情哪,而且还屡见不鲜。
  曹操粮尽退兵,隔了几个月又来打,可是突然后院起火,吕布攻入了他的兖州。吕布是被迎接进来的,迎他的一个是曹操的发小,也是他老家陈留地方的太守张邈,另外一个是谋士陈宫。原因就不清楚了,也许是不满曹操的屠杀政策,也许是势力内部派系斗争,也有可能是别人煽动的。总之,曹操急忙退兵,回濮阳和吕布恶战,打了一百多天,最后因为兖州大闹蝗灾,粮食没有着落,才各自退兵。
  这一年是汉献帝兴平元年,也即公元194年。当年有两个重要人物去世了,一个是益州牧刘焉,他儿子刘璋袭了位,另外一个是徐州牧陶谦,结果客将刘备拿了徐州。历史上没有“三让徐州”的事情,只有陶谦临终时对别驾麋竺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放着自己的儿子不传,让刘备一步登天,并且还不预作准备,要临死才传只有麋竺作证的遗言,事诚可疑。现在普遍认为麋竺和陶谦的另外一名重要幕僚陈登,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劝说,是威逼,是假传命令,就不好说了。

  第二年,曹操终于打败吕布,夺回了兖州。吕布南投徐州,刘备不自量力,以为自己养得熟这只狼崽子,就把他留下了。曹操基业初定,突然就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给他——关中李傕、郭汜等董卓诸将互相攻击,长安附近变了一片白地,汉献帝辗转逃到了洛阳。当时,沮授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袁绍不听——曹操就知道他不会听,打从前些年一起喝酒的时候,袁绍从案子底下偷偷给他看自己私刻的玉玺的时候,就知道了。曹操可是一听荀彧分析形势,就立刻东向去迎接天子。把皇帝安排到许昌,自己当起大将军来。
  袁绍一看又着急了,去信责问。这时候的曹操哪敢和袁绍斗啊,赶紧把大将军位拱手献上,自己退一步当车骑将军。袁绍得了个虚名,就觉得“行了,够意思”,再不为难曹操。至于以后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征伐,天下豪杰望风来投,他可就不管了。袁绍的心理,自己永远是老大,曹操不过是小兄弟,帮自己挡住南方的亲兄弟袁术足矣,他才没本事也没胆子造自己的反哪!
  可是往往这种心理会害死人。就在前年,孙坚的儿子孙策(孙坚早在和刘表的战斗中牺牲掉了)问袁术借兵东向,开始经营扬州。去年,吕布趁刘备和袁术恶战的机会,夺取了徐州——内应的是陶谦旧将曹豹,可见当初陶谦让徐州的遗命事有可疑,很多人不服。吕布这场政变,幕后主使是袁术,可是他很快又和袁术闹僵了(大概为的分赃不匀吧),把刘备又请回来,“恩养”在小沛,就象当初刘备对待自己一样。
  当时,袁绍继续往北方发展,把公孙瓒打得狗一样,一头扎进易京城里不敢出来了。孙策在江东大发展,不但战必胜、攻必克,而且施行善政,治下路不拾遗,人气度急剧飙升。袁术和吕布打打和和,刘备逃去投奔曹操。曹操则用了枣祗献上的屯田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派钟繇镇关中防备西凉马腾、韩遂,自己两征北荆州,暂时压服了张绣势力,得到刘备来投,大喜过望。这又是报仇的良机,不久他就攻克下邳,宰掉了吕布。不过曹操大概没有料到,杀了一个狼崽子,又收了一个狼崽子——那就是刘备,他比吕布还养不熟,并且深怀野心……

  袁曹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全闹崩了。前太尉杨彪(杨修的老爹)就因为和袁家通婚,被曹操诬陷他欲谋废立,下了大牢,狠脱了一层皮。袁术在寿春称帝,自号“仲家”——仲就是老二,他大概还不敢和汉天子平起平坐——曹操派刘备猛打。刘备一离开许昌,仿佛虎入深山,龙归大海,立刻就占领徐州独立,还北连袁绍,早不理曹操了。袁绍呢?才把公孙瓒干掉,就南下向发小曹操开刀。中原又大乱起来了,不过这次的大乱有脉络可循,兴亡成败只在两个人手里,那就是袁绍和曹操。官渡大战,揭开了序幕。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雄踞河北的袁绍才灭掉老对手公孙瓒,就开始准备南下袭击许昌,把汉献帝捏在手里。袁本初不是白痴,虽然预见力不够,可是曹操尊奉天子以后得到的诸多好处,他可都一一看在眼里。不行,我是新时代的老大,你曹操光给个大将军的虚名给我可不成!
  曹操闻讯,首先进军黄河南岸的黎阳,修筑公事,防备河北军的侵攻。他屯田的成果刚刚显现,尤其是,关中基本平定,李傕、郭汜都被手下砍了脑袋来投降他,新负责关中事务的幕僚卫觊献上各郡县买犁买牛,供给百姓垦荒的建议,也才刚刚开始——可不能在这个时候前功尽弃。袁绍呢?前一年还饿得士兵都采桑葚为食,和在淮南捞螺丝裹腹的老弟袁术相映成趣(这就是穷兵黩武,不恤民力的下场),现在终于结束了长年的幽州之战,开始积草屯粮,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而袁术被曹操、刘备打败,只好这辈子第一次向老哥服输,请求收留——不过跑到半道就over了,真乃天不佑恶人也!
  袁绍还是很稳健的,一方面南结徐州刘备,给曹操背后捅了一刀,一边积聚实力,并不着急进攻。曹操松了口气,急忙派重兵扼住官渡要冲,并且于第二年亲自挥师东进,赶跑刘备,逮了关羽。刘备跑去袁绍处哭诉,袁绍也正好感觉时机成熟了,于是聚集大军,直向黎阳杀来。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官渡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前锋接触战在白马展开。袁绍派郭图、淳于琼和颜良去进攻曹操方的东郡太守刘延,而自己率领主力,在黎阳做好渡河准备。曹操往救刘延,采纳荀攸的建议,耍了一个花招。他直指延津,作出偷袭袁军后方的假象。袁绍恐怕大本营兵力不够,急忙抽调颜良等人的部分兵马回援。曹操趁机以精锐部队奇袭白马,大败并且砍掉了颜良。
  虽然初战得胜,解了白马之围,但是众寡之势没有改变,曹军数量仍然小弱,曹操就勒令白马附近的老百姓向西搬迁,免得落入袁绍之手(前面说过了,农民数量是强国的关键)。袁绍终于渡过了黄河,在后面紧紧追赶。到了延津以南某个地方,曹操停了下来,不但停了下来,还命令大家下马休息,把辎重粮食随便扔在道路上。时候不大,袁绍前军五六千骑兵出现了,领兵的是刘备和文丑。袁军纪律涣散,看曹军没有防备的样子,就放了心先抢辎重要紧。曹操突然发动攻势,又把文丑给宰了。然后他就退守官渡,袁绍则进军阳武。
  对于官渡大战,双方的军力比,演义中的七十万对七万当然是夸张啦,可是史书上给的数字却也不可信。古来征战胜利,从来虚报杀伤人数,同时大幅度压缩己方实际前线兵力,已经成为惯例了。做史者稍微疏忽一下,也往往信以为真。按《三国志》本传记载,袁军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而曹军不足万人,只有战马六百来匹。对此,裴松之作了很好的批评和分析,重点包括——
曹操起兵的时候就有五千人,后来收了青州黄巾三十万,从来打仗胜多败少,就算分兵守护各地,主战场上人也不应该这么少啊。如果双方兵力对比真的达到十比一,袁绍大可包围住曹军,何必相持阵地战呢?更怎么可能允许后来徐晃劫袁军粮草、曹操火烧乌巢等事情发生——这不正说明对比曹军,袁军兵力也不够多线布阵吗?战争结束后,据说曹军杀死了袁军七八万人,七八万人奔逃,七八千人追都追不过来,怎么杀法?最后,《钟繇传》记载,钟繇运了两千多匹马给曹操,可是说曹操只有六百骑兵,马都哪里去了?(依俺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曹军粮草不足,军马都宰了吃了;二,曹营战将千员,一人两匹马就……哈哈哈哈)。
  因此,现在普遍认为,当时官渡主战场,袁绍有十万兵,曹操有七八万兵,虽然确有差距,但不是传说中那么恐怖。
  袁绍大军压进,打了几个胜仗,终于来到了官渡。他以强弩攒射曹营——袁军的弩手是有名的,当初在界桥,就是用这招破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曹操打不赢袁绍,一时气沮,打算撤兵,多亏荀彧一封书信劝住了。袁绍看正面战场无法短期取胜,就派刘备去汝南,联合刘辟打游击战,骚扰曹操后方。史书上说“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用了一个“叛”字,看起来他虽然造反出身,当时应该已经被曹操招安了。
  曹仁进军打败刘辟。刘备逃回官渡,张目一看,怎么那么久了战事还没有进展啊?这位枭雄政治嗅觉敏感,觉得袁绍大事不妙,于是再请南下,去汝南联合另一伙贼寇龚都。曹操派蔡阳前往征剿,被刘备砍了。
  袁绍的骚扰政策才见了一点成效,他的末日也就临近了。先是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史涣劫了他的部分粮草,接着又得到许攸来投,亲自出马放火烧了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字仲简,原是袁、曹做西园校尉时候的老同僚,据说有兵万余,曹操虽然只领了五千精锐,但是出敌不意,还是把他击败了。淳于琼的覆灭引起了连锁反应,袁军大将张郃、高览等随即降曹,曹操发起反击,北军全线崩溃。
  考究官渡大战袁绍的失败,恐怕很大因素在于内部矛盾。沮授、田丰等有能力的谋臣被疏远,逢纪、郭图等内斗高手深得宠信(并且这几个内斗高手还因为拥护不同的继承人而攻讦不休),怎么可能打胜仗?何况,他的对手还是军事天才曹操……

  袁绍在官渡大败,跑回去没多久就郁闷死了。其实这个时候,河北实力损伤并不算致命,致命的是他到死也没能磨合几个儿子间的矛盾。曹操到了晚年,也堕入相同的悲哀境地,不过好在他的儿子分档次,曹植、曹彰在政治上完全不是曹丕的对手。袁家兄弟可不一样,袁谭经验丰富,袁尚野心勃勃,谁也斗不过谁。于是曹操用拉一个打一个的方法,很快就把他们兄弟做掉了。从不明智兼不理智这两点上来判断,两个家伙完全是废物,也许袁绍让中子袁熙或者外甥高干继承他的事业,情况会好一些……
  曹操欲北先南。首先往汝南去打刘备,刘备够明智的,一看曹操亲来,仗都没接,掉头就逃,到荆州去依附了刘表。然后摆出南征刘表的架式,袁氏兄弟看到外部压力减轻,开始放手内斗,袁谭吃了点亏,就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挥军北上,端了袁家的大本营邺城——这座重要军事基地,后来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而把许昌只作为摆放汉朝皇帝的一个最大宗庙罢了。
  曹操进了邺城,先去袁绍坟上大哭了一场——这未必全是演戏,曹操是个诗人,难免有时候掀起感伤的情绪波澜,他向来以喜怒无忌闻名汉末官僚层。而且,年青时代,他们确实有过一段深厚的永远难忘的友情……不过感伤归感伤,老友既然已经变成了敌人,就必须毫不留情地赶尽杀绝。曹操第一个砍掉的是新投降的袁谭,第二个砍掉的是降而复叛的高干。袁熙和袁尚逃往北方,去依附三郡乌丸(又称乌桓,东胡的一支)和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用郭嘉的建议,千里奔袭,在柳城附近斩杀乌丸首领塌顿等。不久,公孙康派使者送来了袁熙兄弟的首级,表示臣服。至此,曾经拥有四州庞大势力的袁氏家族彻底完蛋了,长江以北,无人再能抗拒曹操的征伐。曹操,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刘表雄踞荆州已经很多年了,而一向动乱的扬州,现在也有了新的强大的主人。“小霸王”孙策向袁术借兵千余,并老爹留下的部曲(家族形式的私兵),一路攻坚破锐,吞并了大半个江东。孙策具备极强的个人魅力,并且和其他军阀不同,非常关注民生,因此扬州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接近荆州的繁荣程度(可惜,扬州人口实在太少,南部更多少数民族如山越等闹事——江南在当时还是偏远的未开发地)。官渡大战的时候,孙策曾想奇袭许昌,劫夺汉献帝——他够狠的,真要干了,那曹操就完了!
  关于孙策的死,根源在于广陵太守陈登对江东的策反。孙策因此杀死了吴郡太守许贡。一说他单骑追杀许贡家人,结果被许家的门客击伤,一说是许家门客趁他打猎的时候围攻致伤。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都非常戏剧性,联系到孙策正欲偷袭许昌,不禁让人隐约感觉到背后阴影中伸出陈登的黑手……
  总之,一代英豪就这样故去了,年青的孙权继承了老爹和老哥的事业,准备迎接来自北方的强大考验。赤壁之战,揭开序幕。

      孙权虽然接下了老哥的庞大遗产,可是他实在年纪太轻,没有威望,父兄用过的老人很多未必服他,他急切地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就在这个时候,人才从天而降,那就是曾经因为归葬其母而与孙策失之交臂的鲁肃鲁子敬。
老哥的铁哥儿们兼连襟周瑜推荐的鲁肃,孙权当然万分重视,拉了合榻对饮,于是鲁肃就献上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试图打消孙权的割据念头,告诉他汉室将倾,不可复救,身为江东之主,应该西征刘表,吞并荆州,然后合荆扬之兵,北图天下。孙权大为高兴,感觉自己眼前,突然敞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可惜,鲁肃的计划还没能开始,曹军就已经南下了。刘表忧惧而死——他也没能搞好继承权问题,两个儿子争位,最终靠山强大的刘琮获胜。刘琮还是个孩子,根本没有主见,曹操一逼近,就在手下的怂恿下投降了。只可怜暂居新野的刘备,凄凄惨惨失了靠山,举城逃往江夏去依附刘琦。
刘备前此才得了两个军师,一个是徐庶元直,一个是诸葛亮孔明。可是再好的军师,也不可能在势力比超过十比一的情况下打胜仗。逃亡途中,徐庶的老娘被曹军俘虏了,徐庶是个孝子,告别刘备,投往曹营。曹操知道刘备的价值,这个家伙如果活着,比刘表在世更加危险,于是派精锐骑兵不眠不休地猛追,终于在当阳长坂赶上,大败刘备。可惜刘备比兔子还滑,抛妻弃子,保住小命逃到了江夏。
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说:“我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咱们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看看能否趁乱取利。”没想到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可能他看到刘备贼心不死,刘琦兵马尚在,觉得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带上诸葛亮回江东,游说孙权抗战。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大半个荆州,志得意满,写信给孙权说:“我准备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你在吴地会猎。”这时候,连益州刘璋都被迫派了一支部队来支援曹操。江东文武大恐,纷纷要求投降,孙权也犹豫,还是鲁肃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孙权恍然大悟,终于决定鼓起勇气,和曹操拚个你死我活。

赤壁之战,演义中说,曹操有八十三万,孙刘联军才五六万——这样悬殊的比例,怎么可能取胜!实际上,曹操三十万撑死了,而且第一线未必有那么多人,孙刘五六万倒差不多。
曹操有点骄傲了,也有点心急了,北军不娴水战,荆州军新降,难免心生疑虑,他要是多在荆州稳定休整一阵子,也许还有胜算。结果甫一交锋,曹军就打败了,退回江北驻扎。周瑜用了黄盖的诈降计,火烧曹军的战船。曹操知道胜利没有希望了,于是把剩余的船也付之一炬,免得落到敌人手里,然后安排大将曹仁等守备北荆州各军事要隘,自己逃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应该没有传统认为的那么大,否则不可能他的北方实力丝毫未损,也不可能曹仁此后守备江陵一年多才失败。估计战船是烧光啦,新降的荆州兵是死光或者被逮光啦,真正北军,只是暂时溃退而已。不过败就是败啦,至于曹操自己说的:“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过自我掩饰和自我解嘲罢了。

此后,是长时间的荆州争夺战。刘备吞并了荆州南方四郡,周瑜打败曹仁取了江陵,但是未能全部统一北荆州——从此,荆州分裂将近百年。以鲁肃的意思,把荆州暂借刘备,以期维持联盟的稳定。周瑜老大不高兴,可是也无力改变现有的分治局面,就劝孙权趁刘备前来江东的机会把他留住,用美酒和美女消磨刘备的斗志(这招对俺肯定管用,哈哈)——和演义中不同,孙权没有采纳。
一代俊杰周瑜,才取下江陵,就想着远征四川——他肯定要趁机拿刘备当炮灰。可惜,才刚准备阶段,就年纪轻轻的病死了。他究竟真的有能力取下四川呢?还是好高骛远,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呢?也就成了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
周瑜一死,鲁肃终于得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荆州借给了刘备。从此,开始了孙刘联盟的真正蜜月期。孙权侧翼无忧,放心地北取合肥,屡败屡往,因为这是唯一的突破点。在南方,步骘进入交州,和中原割裂了十数年的岭南地区,正式归并入孙吴的版图。而刘备,才不急着和樊城的曹仁硬拚哪,却把目光瞄准了西方……

赤壁之战的第三年,也就是周瑜去世的当年,曹操在邺城造铜雀台,大赏文武百官,并且下《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可谓是一代英雄曹操真实的心理写照。曹操写道,他年轻的时候,不过想出力为朝廷征讨外族,获个征西将军的名号,封个侯爵,然后功成身退,和夏侯兄弟们回老家“春夏读书,秋冬狩猎”,只因为纲纪失统,诸侯纷扰,才起兵打出一片天下。现在贵为丞相,到处谣传他要篡位,因此有人劝他交出权力,但是他不能够,天下未定,“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篇文章说明了两个道理:一,从来英雄都是有自己成长的道路的,没有人天生帝王相,从小就有超强的权力欲;二,乱世中做权臣要比做忠臣,对自己和国家都有好处。从来没有人象曹操这样敢说真话,所以他是真英雄!
孙、曹、刘三家都把目标瞄准了西方的益州。东吴若得益州,则足以和北方相抗衡,并且不再怕刘备这个枭雄盟友反复;刘备若得益州,则多了和东吴讨价还价的筹码;曹操若得益州,高屋建瓴,沿江东下,可以再图荆扬。周瑜还未出师身先死以后,第二个有动作的是就曹操。
曹操首先要打的,是汉中张鲁,取下汉中,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西川的道路。张鲁本来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当年受刘焉的指使袭取汉中,就把他的道法在当地试行起来。他自称“师君”,手下教徒称“鬼卒”,高级教徒称“祭酒”。到处建设义舍,内放米肉,让过路人自己取用。犯法的原谅三次,然后才处刑。这样宽容的政策,使得百姓人人拥戴。刘焉死了以后,刘璋因为张鲁不听命令,把他留在西川的家属都宰掉了(刘璋是暗,可是未必暗弱,杀起没有还手能力的人来,丝毫也不手软),于是张鲁就干脆脱离成都的领导独立。朝廷奈何他不得,封他做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曹操整合大兵向西,还没有走到潼关,突然听说关中诸将造反了。原来关中韩遂、马超、程银、侯选等人,听说曹操发兵上陇,以为是来袭击自己的,所以先下手为强。曹操心说:好吧,那就先解决关西问题。
马超等人屯扎在潼关,所部骑兵,多持长矛,威武雄壮,曹兵看了都有惧色。曹操笑了,说关西长枪骑兵厉害是厉害,可是我斗智不斗力,让他们空有一身武艺,无法发挥。关中诸将纷纷前来会合,一共十支部队。可是敌人増兵,曹操不但不害怕,反而面有喜色。战后他解释说:“关中地域辽阔,各反贼如果分兵拒险,没有一两年拿不下来。天幸他们聚拢在一处,各自谁都不服谁,没有统一指挥,我一举荡平,就要简单多了。”
演义中提到一桩轶事,说曹操强渡渭水,每每被马超的骑兵冲击,无法立起营寨,多亏一位老人教曹军以沙筑墙,再泼上水,一夜水都结冰,遂起沙城一座。这个故事,来源于当时的重要史料《曹瞒传》,可是裴松之分析说:“曹操渡渭水是在当年闰八月,关西再冷,怎么可能闰八月就结冰呢?”
曹操知道韩遂和马超的老爹马腾素来不合,就用反间计使他俩自疑,然后出动弱兵诱敌决战,打了大半天,突然命令精锐虎豹骑冲锋,一下子把关西兵打得大败亏输。当阵斩杀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跑了凉州,杨秋逃去安定,程银、侯选往汉中去投张鲁。纷乱已久的关中地区,终于基本平定了。

  虽然打败了马超,曹军可也疲乏得不行,不能再继续前进了。于是曹操留大将夏侯渊镇守长安,自己先退回东方休整。
虽然这次曹操没能进取汉中,可是西进的举动不仅仅刺激到了马超、韩遂,也刺激到了西川刘璋。刘璋前此和张鲁翻了脸,就任命庞羲为巴西太守,派他进攻汉中,结果屡战屡败。时间一长,庞羲对刘璋的出击指令也怵了头,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僵。又有刘焉时代的老部下赵韪叛乱,向成都发起进攻,川中闹成一团糟。豪门势大,刘璋力孤,想要找个靠山来撑腰,就派别驾张松去见曹操。
演义上说张松会曹操是在赤壁之后,这个没有道理,曹操遭到赤壁一败,早该收敛了,怎么还敢如此狂妄自大?史书上记载的时间比较可信,正好在赤壁大战之前不久,曹操得了荆州,陈兵长江北岸,还没有遭到周瑜的火攻,这个时候刘璋先派阴溥去讨好,再派张肃送去了三百兵卒和相关物资,第三次派去了张松。曹操的骄横是逐渐累积形成的,又不是一天之内暴涨,前两个西川使节过来,请吃的请吃,封官的封官,偏偏张松来了,曹操没给他好脸色看,其中定有别情。史书上用了“不复存录”四个字,意思很奇怪,说曹操不肯录用张松。张松是别人的部下,你曹操录用个什么劲?莫非张松一脸谄媚想献四川地图,又请求当平定益州的内应,所以曹操瞧不起他,把他赶跑了?
张松回来就大说曹操坏话,正好赶上赤壁打完,他干脆让刘璋断绝和曹操的来往,反而去资助曹操的敌手刘备。等到曹操平定关中,刘璋坐立不安,张松趁机献策说:“曹操的灾祸远在千里,可是州中庞羲、李异等人恃功骄横,早有反心,这个灾祸就在眼前。如果没有刘豫州帮忙,内外交困,将军迟早会失败的啊!”刘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不顾黄权、王累等人的反对,派法正去请刘备入川帮忙,还告诫各地,殷勤款待刘备,要让他入了川就和回家一样舒坦。
时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没费心思,就抢先孙、曹进了益州,真个宾至如归,他决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再也不离开了。刘备是一代枭雄,“不夺同宗基业”什么的仁义或者说迂腐思想,其实他是不会有的。大家看看他入川以后的表现,就可以明确地知道,他早等着取刘璋而自立西川的这一天哪!

刘璋亲自出城迎接刘备,双方欢宴百日,这个亲哪。然后商量定了,刘备北上帮助刘璋进攻汉中张鲁,只要取下汉中,就不怕曹操从北路进攻了。说不定刘璋还想象当初刘表恩养刘备一样,完了把这位皇叔放在汉中,做自己的长城哪。他可没想到,今天的刘备,早不是当初那个没有立锥之地的逃亡诸侯啦!
刘备统率数万兵马,浩浩荡荡进入益州。和刘璋见面的时候,对方的张松、法正和己方的庞统都劝他,干脆就在这里袭击刘璋,一战给西川换个主子。刘备是聪明人,知道这样办,自己半辈子辛苦积攒的声誉就全毁了,并且未必擒下刘璋就可以平定整个西川。他微微一笑:“此大事也,不可仓促。”否决了急性子们的建议。
他刘备戎马数十年,好不容易才有了半个荆州,现在事业蒸蒸日上,可不能因为贪图一时小利而毁了大局。反正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再等两年又何妨?与是他对刘璋笑脸相迎,两个人亲得兄弟一样。刘璋表刘备做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做代理征西大将军、领益州牧,两个人互相大开空头支票。刘璋不但给刘备增添了兵马,还把西川北边门户白水关守军的指挥权全数奉让,并且为他预备了丰足的物资粮草。刘备的兵数增长到三万,他送刘璋回成都,自己北上行进到葭萌关,就停了下来。此后刘备干了些什么呢?有进攻张鲁吗?史书上对此只写了十二个字——“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第二年,曹操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前身来自于萧何,可是曹操当然没有箫何那样温柔平和、忠于天子。曹操将要篡权的谣言甚嚣尘上,曹家班子开始分裂。
孙权有出濡须口北进的态势,于是曹操南下亲征,走到寿春,手下第一谋士荀彧就自杀了。荀文若自杀的原因,看似简单,其实复杂。表面上,因为前此董昭等劝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出行时候增加九种服饰和仪仗)——当时人根据王莽的先例,认为加九锡就是篡位的先兆。荀彧反对,遭到曹操不满,所以此时自杀。可是剥开表面现象,究其本质,这是以荀氏为主的世家大族,终于惨败在某些中小地主势力手下,因为曹操支持后者。曹操一贯打压豪门,拉拢弱小,而豪门只希望天下安定,中小势力却巴不得改朝换代,可以一步登天。双方的斗争,终于因为九锡事件而激化。
刘备在川中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立刻向刘璋请求,暂时退兵,还救孙权,并且还要求刘璋再支援他一万人和相应物资。这是个以退为进之策,可惜张松看不明白,偷着写信问刘备:“咱们商定的大事已经快要顺利完成了,将军您怎么这就要走呢?”结果信被刘璋得到,这才知道刘备的险恶用心。于是刘璋砍了张松,还命令各地关卡,不要放刘备离开。刘备大怒(其实心里说不定这个高兴啊,终于逮着机会了),叫来白水关守将杨怀,骂他无礼,“卡嚓”一刀了帐,然后亲进白水关,把其中西川诸将的妻儿老小留作人质,逼他们和黄忠一起南下进攻刘璋。
刘备军在涪城打败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近逼绵竹,绵竹守将李严归降。刘备又让原在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沿长江西上,两路夹攻。最后顿兵雒城之下——雒城守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这小子厉害,拦了刘备整整一年。
这时候,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对峙了一个月,双方各自退兵。才回到许昌,曹操就称了魏公,加上了九锡。魏公的封地在冀州的邺城附近,从此这里就成为曹家的新的大本营。
马超在凉州东山再起,张鲁也派大将杨昂相助,凉州刺史韦康是个胆小鬼,立刻开城投降了。可他没想到,马超一进城,立刻教唆杨昂把他宰了。
凉州从事杨阜发誓要为刺史报仇。他伪降马超,得机会脱身出来联络舅子姜叙等凉州各反对马超的家族,在卤城起兵。马超大怒来战,杨阜身先士卒,家族兄弟战死七人,终于把马超打败了。这时候,夏侯渊从长安发出的援军还没赶到哪!
马超南投张鲁,第二年再攻祁山,夏侯渊挥军上陇。夏侯妙才是汉末骑兵战和快速行军的高手,军中到处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歌谣传唱。他横扫陇西,不但打败马超,消灭前此逃去联络羌人的韩遂势力,还把在枹罕僭称“河首平汉王”三十多年的造反者宋建一战斩杀。马超逃回汉中,因为和张鲁闹矛盾,又南下投降正在围攻雒城的刘备。
刘备如虎添翼,虽然攻城时候折了军师庞统,终于还是把雒城拿下了,然后直指成都。才围了几十天,刘璋就受不了了,出城投降,刘玄德终于成为西川的主人。他犒赏三军,别说简雍、麋竺等老哥儿们,法正、孟达等功臣,连原来刘璋的手下黄权、董和,刘璋的亲戚吴懿、费观,以及自己看不起的许靖、素来忌恨的刘巴等人,全都大加封赏。他是得够西川的人心了,可是也因此搞到府库空虚、财政紧张。虽然后来采取发行大钱敛财的方法暂时度过危机,可是蜀中经济的临时性和无计划性,就此埋下了伏笔,糟糕的财政运作一直延续到蜀汉灭亡。

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又变成了皇亲国戚。他终于二度统合大军上陇,讨伐汉中张鲁。走到河池地方,消灭氐王窦茂,同时韩遂的部将砍下韩遂脑袋来降,陇西彻底平定。
其后就是戏剧性的汉中之战。张鲁本来没有战意,准备投降的,可是他弟弟张卫不肯,率领主力数万人据险要的阳平关抵抗。曹操屡攻不克,打算退兵了,可是一次偶发事件,导致了张卫全军溃败。对于此次偶发事件,一种说法是夏侯惇、许禇等因为夜黑迷路,误入张卫营中,张卫以为敌军偷袭,掉头就跑;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野麋鹿数千头撞坏了张卫营寨,曹军趁机掩杀,张卫恐惧而降。总之,张卫很倒霉兼很弱智,曹操很撞大运,这两点应该没有错啦。
有人劝张鲁烧光粮草物资,给曹操来个坚壁清野,张鲁不干,把所有仓库都贴上封条,自己跑到山里去了。曹操尽取汉中,逼张鲁出山投降,因为他封存府库,无罪有功,就封他阆中侯,镇南将军,好好奉养起来。
曹军入汉中,消息传到成都,四川的老百姓一夜数惊,都说曹操要打过来啦,这份恐慌啊。趁此良机,如果曹操大军南下,尚未稳固的刘备成都政权可能要完蛋。于是,三巴攻防战开始了。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备和孙权火并。前此孙权装模作样把荆州借给刘备(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刘琦死了爱给谁给谁,关孙权什么事?),刘备因为势力小弱,只好认了。暂且不管这是不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认同了就该遵守,偏偏刘备不想遵守。孙权来索还荆州,刘备总是以“等我得了益州,有了立锥之地,再还好了”作搪塞。这回刘备真的得了益州,孙权当然来要,刘备也表态愿意先还一半,可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偏偏不给。
关羽不过地方镇守将领,又不是荆州王,刘备都下了命令了,他说不给就不给,这不是很奇怪吗?刘备如果在背后没有其它暗示,杀了谁我也不信。总之,孙权可真怒了,派吕蒙带兵动手去抢,关羽也陈兵相向。刘备一听说,立刻亲自统军前来增援关羽——他实际上是不是真的想还荆州,至此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吧。
眼看盟友闹翻,行将火并,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关羽,要求和平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会”。和小说中不同,单刀会并非体现了关羽的英勇和鲁肃的胆怯,相反,会议上鲁肃有理有利有节,侃侃而谈,关羽只是以“国家之事,我只管听命令”来敷衍。最后什么协议都没达成,就各自散去。
这个时候,倒是曹操帮了孙刘联盟的忙。刘备才走到半道,就听说曹军进入汉中的消息,急忙认输,把荆州一分为二,湘水以东还孙权,湘水以西还姓刘。于是大家握手言欢,满天乌云尽散,各怀鬼胎的联盟得以继续。
曹操终究是老了,汉中之战,已经让他耗尽了心力,好不容易侥幸取胜,“既得陇,复望蜀乎”,也就退兵回去中原。他只留曹洪守汉中,派张郃统兵南下三巴。
三巴是指巴郡、巴东和巴西,几乎包括整个四川东部。守备此处的刘备方将领,是张飞张益德。张飞并非小说中描写的有勇无谋粗鲁人,他智勇双全(还擅长书法),在宕渠大败曹营一流名将张郃,稳定了西川的民心士气。为了帮助刘备抵御曹操的进攻,孙权也在此时向合肥进军,牵制曹操西援的兵力。守卫合肥的是张辽,所部不过七千,而孙权足有十万大军,大家都以为这仗没得打,赶紧向邺城求援要紧,可是张辽偏偏不服:“等到曹公派援兵来,咱们早就覆灭了,不如先杀一阵,挫敌锐气,然后再守城不迟!”
没有小说中设伏什么的花样,张辽不过挑了八百精锐,趁吴军刚到,阵列未整,突然杀出。他披甲执戟,先杀二将,斩数十人,直入敌垒,冲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惊失色,逃到一处高坡上,任张辽百般叫骂,不敢下来。张辽从日出杀到中午,几进几出,没人敢拦,吴人胆落。士气既然低迷,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孙权连打了合肥十多天都拿不下来,只好撤兵。张辽从后追杀,又大破吴军,几乎逮到孙权。这就是演义中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张文远大战逍遥津”。

曹操于次年进位魏王,离皇帝只差一步了,可是他就是不去摘这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设天命真在魏,吾其为周文王乎”,是他豁达,反正大权在握,就不求皇帝的虚名了,还是终究当了那么多年汉臣,有点香火之情,可就谁也说不准了。他现在堕入和袁绍当年一样的继承权陷阱中,反复权衡,终于还是立了次子曹丕为魏太子(长子曹昂早就在宛城战死了)。曹丕多年当五官中郎将(丞相的副手),有实务经验,看起来虽然不算聪明,然而很老实肯干。三子曹彰能征惯战,可是为人粗暴,四子曹植只会纸上谈兵,都不大可靠。
曹植因为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惨败,很多人都对他深表同情,可是考察这个家伙的实务能力,其实未必很强。他的诗歌文章是很有名的,可是曹丕是“建安七子”的领袖、“建安文化”的开创者,就文学功底来说,也未必比兄弟差。曹操选择曹丕,还是蛮有眼光的。并且曹操也狠,怕因为继承权问题再起风波,干脆顺手把支持曹植的杨修也给宰掉了——曹植的悲剧人生,从此更上一层楼。
这一年是曹操的立嗣年,也是天下文人的灾荒年,中原闹大瘟疫,“建安七子”中除去孔融、阮瑀早就死了以外,剩下五个,全部染病身亡。

刘备拦住了曹军的南下势头,休整满一年,开始反攻了。他派张飞等进屯下辨,以图汉中。曹洪挥军来迎,双方对峙又近一年。其间张飞派遣部将吴兰、雷铜游兵北上,都被曹洪、张郃给砍了。刘备亲自统兵増援张飞,曹操也派陇上的夏侯渊来替换曹洪,同时自己西进到长安。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按照刘备军师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应该一路军出汉川,一路军出宛洛,相互策应北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汉中大战一触即发,荆州的关羽却没有多大举动。他只是派无数间谍到曹魏领内策划叛乱,最终宛城守将侯音等起兵造反,被驻扎樊城的大将曹仁平掉了。
拉回去再说汉中,刘备以法正为军师,稳步前推到阳平关,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关于夏侯渊之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定军山中伏,被刘备将黄忠所斩;一是说刘备部队在走马谷焚烧鹿砦,夏侯渊轻骑往救,猝逢敌大军,力战阵亡。总之,曹操听说了这个消息痛哭不已,同时埋怨夏侯渊:“早说了为将单凭勇力不行,要有智谋,妙才你怎么不听呢!”
曹军主将阵亡,士卒混乱,多亏司马郭淮等力推张郃暂时统摄诸军,才稳住了人心。曹操兵进汉中的时候,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偏向刘备了。曹操没有办法,竭尽毕生最后的智谋,才安然无恙地把诸军拉出这块死地。这是曹操戎马一生中,打的最后一仗。刘备遂有汉中,并派大将孟达和义子刘封,东去取下房陵、上庸二郡,势力膨胀到最大。刘备乃自称汉中王。
汉中战斗结束前后,荆州的关羽也动了,他统帅大军北攻樊城。曹操派于禁整合附近的七支部队前往支援,结果赶上天降暴雨,七军被淹,全部覆没。关羽复引水灌城,差点把整个樊城给淹喽。曹仁想要突围后撤,被汝南太守满宠劝住了:“樊城是北上的门户,咱们一走,可就把黄河以南都送给关羽了,将军您三思啊!”
这时候,关羽的间谍计划又生成效,陆浑(在今河南省)民孙狼等起兵响应。曹操受不了了,一度想把汉献帝从许昌接到自己身边来,免得被乱民抢了出事。多亏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劝阻。司马懿并献计,关羽势力膨胀,孙权一定不高兴,不如暗中怂恿孙权进攻关羽。
关羽骄傲自大,孙权早就不满,偏偏云长毫无政治眼光,在这种形势下还要去招惹本来就不稳固的盟友。他擒获了于禁许多兵马,粮食不够,就动手抢防区附近东吴的粮仓。孙权恨他恨得牙痒痒的,曹操密使一到,立刻答应背后捅刀子。
孙权终究不是自己人,不可靠,曹操另外急调刚从汉中出来的大将徐晃,带了一批新兵去救援樊城。徐晃用声东击西之计,长驱直入连营,大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这仗打得漂亮,连曹操都赞不绝口。关羽暂时败退,可还不死心,依旧在樊城附近徘徊,准备卷土重来——可就在这时候,东吴终于下黑手了。
东吴大都督吕蒙吕子明,和去世的前任鲁肃不同,是典型的鹰派,主张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他早就盯着荆州很久了,看到关羽因为前方战局不利而几乎把后方的留守兵马调空,就让士兵伪装商人,白衣渡江,袭取了江陵,守将麋芳和傅士仁等投降。吕蒙入了荆州,约束士卒,抚慰百姓,军纪很好,地方上很拥护,他趁机让军属们给前线士兵写信,告诉他们吴军的善政。
当初孙权才答应曹操夹攻关羽,曹操就让曹仁把这个消息暗通给敌人,想让他不战自退,回去和孙权狗咬狗,可是关羽愣不相信。等到这时候,东吴使者到了樊城附近,关羽才知道老窝被端。他急忙冒着被徐晃追杀的危险回军,可是手下兵卒接到家信,纷纷逃散——怎么能让敌人随便在自己营中散布不利于己的消息呢,关羽实在太傻了。等关羽跑到麦城,手下兵卒剩下不过数千,吕蒙一鼓而下,砍下关羽和他儿子关平的首级,送给孙权,孙权又送给了曹操。瞧这父子俩走的远路……
吴蜀联盟,彻底破裂了。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死荆州,第二年改元延康(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了。一代将星和大政治家、大文学家陨落了。太子曹丕继了魏王之位,同时成为汉朝最后一名丞相。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小地主势力再度遭到压抑,世家大族重新抬头,原来不上不下,不掌实权的陈群、华歆、王朗等人开始大展拳脚。
陈群破坏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定“九品官人法”,即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品评人物,向朝廷输送后备官员。因为各地中正官主要都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中,所以中小地主阶层再难出头,开后来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糟糕政治制度之先河。
七月,刘备部将孟达因为遭到排挤,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降魏。曹丕很喜欢孟达,引为心腹。十月,曹丕终于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其实曹操自己没有称帝,终其一身,不过魏王而已。曹丕定都雒阳,因为要以水德代替汉朝的火德,所以改其名为“洛阳”。
关于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人艺有一部话剧《天之骄子》,演绎得非常有意思,也有深度。顾威扮曹操,谭宗尧扮曹丕,濮存昕扮曹植。戏一开始,就是曹操责问曹植:“前些日子我考察你们兄弟,派你们出京公干,却故意叫门吏不要放行。结果你哥哥灰溜溜回来了,你却斩了门吏,抢出门去,很有魄力啊。究竟是你自己的主意呢,还是有人教你的?”曹植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主意。就在这个时候,护军来报:“杨修已经伏法!”曹植吓得趴在地上,赶紧承认,确实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叹了一口气:“你为什么不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主意呢?以诚信为人,是为君子;以诚信为帝王,是蠢驴!”于是下诏,立曹丕为嗣。
等曹操去世,曹丕上台,立刻大肆迫害众兄弟,把他们赶去封国,派人监视,还不许随便来往。曹彰偷着去找曹植,劝他造反夺位,曹植还在犹豫,曹丕征孙权到了他的领地,曹彰赶紧逃走。
曹丕看到兄弟的悲凉境况,也不由得鼻子发酸。两人各叙别情,曹丕说:“你以为天子这么好当吗?我现在一首诗也写不出来了啊!”于是抱头痛哭,曹植为自己误会了兄长而内疚不已。正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孙权出了濡须口,曹丕马上要御驾亲征。曹植劝他:“西蜀诸葛亮才是心服之患,应该先平西蜀。”曹丕不听,一意要先灭孙权,被劝急了,摆下一句话:“你懂什么?!争夺天下的权柄,你还是个雏儿!”掉头就走。
曹植写了一封长信,不但向兄长道歉,还把曹彰的阴谋一股脑托出,最后取出曹操送给他的宝刀,要上京献刀,为国家再做贡献。来到洛阳,正赶上曹丕带伤败回。曹丕心情本来已经不好了,又听说到处谣传他已经死了,邺下的老臣要拥立曹植继位,并且皇后甄氏似乎也和曹植不干不净。一怒之下,赐死甄氏,鸩杀曹彰(历史上的曹彰是在上京朝见时病死的)。曹植这时候来献刀,曹丕冷笑:“我记得父亲当年也给董卓献过刀……”
于是欲杀曹植,多亏卞太后阻拦,才命令曹植七步成诗,做得出来就放他走,做不出来就杀头。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七步诗》的故事。关于《七步诗》,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个版本是:“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诗,也感到悲伤,就把曹植给放了。
话剧的最后一幕,最为出彩。描写的是曹植去向曹操的阴魂哭诉兄长如何迫害他。曹操找来曹丕质问,曹丕辩解说:“我怎么会迫害兄弟呢?我不过是想磨练他而已。”曹操和曹植一起骂:“撒谎!你以为七步成诗这么简单吗?你也做一首试试!”没想到曹丕真的能做,大意是:“豆杆在锅下烧,最终化为青烟;豆子在锅里煮,最后却端上祭台。各人有各人合适的位置,何必要悲伤呢?”曹植服了,曹操也说:“你比我厉害,我不过逼逼袁家兄弟,你却能威逼汉天子。”曹丕潇洒地做了个手势:“不,父亲,那叫——禅让!”

曹操去世,大厦倾倒,魏的各地又差点一塌糊涂,连大将臧霸都以为天下将乱,带着青州兵擅自脱离防区。曹丕即位后,派曹休去安抚臧霸,然后逮机会夺了他的兵权。曹丕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开始大造宫室,糜费无度。经费不够,就复兴汉代的五铢钱(曾被董卓废除),第二年因为谷价太高,又把它废了,结果闹得财政混乱,好几年才重新恢复过来。作为皇帝,曹丕算是中等水准,可是因为有他老爹曹操高明的施政手腕拦在前面,大家都说他是个倒退者,无能者。
孙权得罪了刘备,倚为栋梁的都督吕蒙不久又病死了,自然不敢趁这个大好时机北伐。他还把统治中心迁到武昌,摆明了怕刘备来打,要死保荆州。刘备呢?一听说汉献帝被废,他就着急自己称皇帝,名义上是延续汉统。有人劝刘备别这样干,会失去天下的人心,刘备不但不听,还把上书人宰了。据说从此以后,再没有中原的读书人因为缅怀汉朝而逃到蜀中去。
刘备皇帝位子终于坐上了,大封功臣以后,就准备发兵东征,为关羽报仇。臣子们都劝说曹魏才是国贼,伐魏是正,征吴是偏,可是刘备腰杆硬了,就是不听。当年七月,车骑将军张飞被部下刺杀,首级送去了东吴,刘备更气了,誓灭孙权——我想他是把从借荆州开始的所有怨恨,都攒到一块了吧。
刘备水陆联军,传说七十五万(太夸张了吧),其实不过二十万,沿江东下,势如破竹,进到秭归。孙权慌了,赶紧把杀张飞的降将献出,并且答应交还荆州,称臣于蜀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本来这是一个稳妥台阶,大可见好就收的,可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是不退兵。孙权没有办法,只好拜陆逊为都督,统军五万,以御刘备。
陆逊本名陆议,是江南的本地大家族出身。演义上说他是青年书生,可实际这时候,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当然,比起刘备来他还是很嫩的,所以刘备看不起他,继续前进,从巫峡一直连营到彝陵,在这里和陆逊相持,屡出挑战,而陆逊不应。
这是第二年的夏天,距离刘备离开成都,已经快一年了,师老兵疲,物资消耗无数,傻瓜也看得出来战局即将扭转。可是刘备偏偏仍在自满昏乱状态中钻不出来。闰六月,陆逊于猇亭火烧连营,大破刘备。蜀将张南、冯习,以及蛮王沙摩柯都战死,杜路、刘宁投降。刘备逃上马鞍山,被陆逊重重包围,杀死万余人,尸体落下长江,江水几乎都被塞断!多亏当初进兵时沿路设置的驿卒焚烧铠甲物资,拦住吴兵去路,刘备才终于凄凄惨惨逃到白帝城。
汉末三国时代三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赤壁、彝陵,要算这最后一仗中的刘备,败得最惨。陆军几乎全灭还则罢了,水军被吴兵阻隔,无法增援也无法回国,总帅黄权反复权衡,只好全军北投曹魏。曹丕这个高兴啊,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美事,立刻挥师南下,想要混水摸鱼,结果被陆逊等及时拦住,无功而返。

纵横天下一辈子的枭雄刘备终于到了他的弥留状态。他一则没脸再回蜀地,二则怕东吴趁虚而入,所以率领残兵镇在白帝城,度过了坎坷人生的最后一年。孙权虽然战胜,可是看到刘备这种不依不饶的姿态,反而遣使修好——刘备这次不再死不让步了。
第二年四月,刘备死在白帝,临终传位于太子刘禅,而以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托孤辅政大臣。就和曹操去世的时候一样,蜀汉也乱了起来,汉嘉太守黄元举兵拒守,才被平定,益州郡豪强雍闿就流放太守张裔,煽动孟获等少数民族首领造反,牂牁太守朱褒和越巂夷王高定也响应雍闿,称臣于吴。
为了稳住局面,汉相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正赶上曹丕一回不成来两回,反复攻打江东,于是孙权干脆断绝与魏的往来,称臣于汉。到了建兴三年,也就是刘备死后第三年,诸葛亮发兵平定南中,击斩雍闿、高定,收服了孟获,蜀汉第二代政权才算基本稳定了下来。
第二年,当上皇帝不过六年的曹丕死掉了。这些年他一点没有安生,彝陵大战后,几乎每年都要攻打一次东吴,可惜他的政治才能可能接近父亲的一半,军事才能却一成都没有,全都无功而还。他死的时候,命年青的太子曹睿继位,以曹真、陈群和司马懿辅政。当年值得一提的事情还有,吴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也就是今天的柬埔寨。
天下局势,反复变动,终于暂时又回归了稳固的鼎立局面。 
        

曹丕死了,靠山倒掉的孟达,发现自己身处大群反对者的包围中。加上魏国经济次年再度临近崩溃边缘,一度用谷帛替代钱币,一度又再次复兴五铢,孟达觉得前途无望,准备再度投归蜀汉。
赶巧,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并且亲到汉中,准备北伐中原。他和孟达暗通款曲,书信被新任都督荆、豫两州军事的司马懿破获,司马懿不待请示皇帝,昼夜兼程,杀到新城。仅仅一个月,城池就被攻破,可怜的孟达被杀。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诸葛亮率领数万汉军,兵出祁山。自从刘备死了以后,曹魏政权就轻率地认为蜀汉已经不足为患,只要先灭东吴,挥旌可下四川。所以疏忽了西线的防务,诸葛亮这第一次北伐,攻其不备,一下子把敌人给打懵了。
天水、南安、安定等陇上三郡,吏民反叛,响应诸葛亮。此时镇守长安的是公子哥儿夏侯楙,要本事没本事,要胆子没胆子,所以汉大将魏延请求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配合诸葛亮的进兵,但是被否决了。诸葛亮讲究稳扎稳打,缓缓推进,他假装从褒斜道进军取郿城,却派赵云、邓芝率疑兵走箕谷,自己统主力出祁山。这种迟缓的前进策略,把宝贵时间送给了敌人。三月,魏明帝曹睿亲自移驾长安,派大将军曹真总统关西兵马,往箕谷以御赵云,同时右将军张郃往战诸葛亮。结果曹真在并非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战败赵云,张郃也于街亭击破马谡率领的蜀汉前军,堵死了难行的蜀道出口。蜀军两路皆溃,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前此反叛的三郡,不战自平。
诸葛亮回到成都,杀马谡以请罪,同时自贬官职三级。另方面,曹真终于意识到西线防务要加强,就命郝昭守备重要关卡陈仓,以防蜀汉的再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的“一出祁山”,它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时机最好,敌军最为薄弱,但可惜还是失败了。
下半年,吴将周鲂自断其发,用诈降计引诱魏将曹休进攻,陆逊在石亭大败魏军。这条计策实在玩得漂亮,仗也打得有声有色,可惜除去杀伤敌人有限的兵马外,在战略上几乎没有丝毫价值。吴人擅长舟楫,而不惯平原作战,又缺少骑兵,所以一渡过长江,踏上北方的领土,就败多胜少。诱敌南下作战吧,蚂蚁啃大象,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把魏的东方军事实力消耗光。可叹的是,持续这种没有意义的战斗,就是以后孙权和陆逊、诸葛瑾等人的人生目标了。
听说曹休大败,诸葛亮趁机再度北伐,出散关,攻陈仓。曹真敌情判断准确,用人得当,加上郝昭真是守城战的名人,没让汉军占到一点便宜。就这样,“二出祁山”也以失败告终。

演义中所谓的“六出祁山”,其实计算得很不精确。首先,诸葛亮亲统大军北伐只有四次,并且除了第一和第三两次出的祁山以外,第二次出的散关,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的斜谷。此外,二、三两次间,曾经策应进军,行至建威,其后魏曹真等伐蜀,诸葛亮在成固赤坂屯扎待敌,结果双方基本没有接触——这两次,都不应该算“诸葛亮的北伐中原”。
现在,就先从那次策应进军开始谈起。那是攻击陈仓失败的次年,诸葛亮派将军陈式进攻魏的武都、阴平两郡。武都郡在汉时就有设置,属凉州,南伸入渭水平原,阴平则是诸羌故地,总之,都属于魏陇西防御线上的突出地带,易攻难守。雍州刺史郭淮统兵来救,才待交锋,诸葛亮亲自领兵北进,到达建威,郭淮一看实力对比太过悬殊,就主动撤回,蜀汉遂得二郡。
当年四月,武昌的孙权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了,自称皇帝,改元黄龙。九月,他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六朝古都的风花雪月,就从这时候开始。蜀汉够倒楣的,一眨眼,昔日的盟友兼下属,就变成了平起平坐的纯盟友。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要求绝不承认这个东方伪政权,甚至还建议起兵讨伐。丞相诸葛亮说伪政权反正已经有曹魏了,再多一个也不算多,还是多交朋友,少树仇敌的好,何况,先主刘备被人家打得惨兮兮的教训,还没有吸取吗?于是遣使报聘,继续维持盟友关系。
孙权和几乎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掌握了权力,又怕它不长久。也不知道哪个无耻之徒给他透露了一条小道消息:据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去蓬莱求长生不死药,最后就停留在一座叫做亶州的仙岛上,繁衍生息……孙权大喜,立刻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统帅一万水军,下海去找亶州。
这种传说中的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如果能找到,徐福早回来找秦始皇请赏了。结果出去将近一年,卫温他们只找到一个名叫夷州的地方,和当地土著打了几仗,捉了几千人回来——这个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岛。这是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的最早一次记录,但是发现台湾的卫温和诸葛直,却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被砍了头,真是惨到家了。

所谓魏晋浮华清谈的风气,是在魏文帝曹丕统治时期开始的。到了曹睿登基,冒出来第一批耍嘴皮子不干事的家伙,就是诸葛诞、邓飏等人。其实吹牛空谈是个人爱好,本来没有什么,但如果这票人本身都是上层官僚,他们的行为举动会直接影响甚至转变社会风气,那问题就严重了。董昭上书陈说利害,曹睿罢免了这些人的官职。
曹真上奏,西蜀小寇两年里面打我三次,实在有损我上国威风,不如咱们主动出击,把它灭了省事。于是,魏以曹真出斜谷、张郃出子午谷、司马懿走祁山一线,诸路南下,进攻汉中(瞧人家这大手笔)。诸葛亮急忙统军在城固赤坂严阵以待。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原来魏国发兵没有多久,中原和关中地区就连降暴雨,伊水、洛水、黄河、汉水,到处泛滥,这样的气候怎么行军?短短的子午谷,张郃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曹睿只好下诏退兵,第一次伐蜀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大概是败得实在不甘心,憋了一肚子闷气不得发泄,第二年,大司马曹真就病死了。曹真可谓是曹家班底中最后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死以后,就只剩下曹爽、夏侯玄之类清谈误国兼覆身的笨蛋了。从曹操时代起,就过于依赖宗族势力的老传统,现在逐渐产生出反效果,在宗族中再找不出栋梁之材的情况下,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和灭亡的强大推动力。
听说曹真死掉,诸葛亮再统大军,兵出祁山。魏国由大将军司马懿代替原来曹真的位置,抵御进攻。司马懿坐镇长安,派张郃等去前线作战——换了一名统帅,果然战局的发展就会不一样,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明明兵力要超过魏陇西部队,却被曹真、张郃击败,司马懿现在明显以多敌少,却屡屡败退。好在汉军粮草运送不易,不能长期在外作战,司马懿看透了这点,干脆我和你耗着,看谁耗得起谁。对峙了好几个月,诸葛亮终于后退。张郃前往追击,遇埋伏中流箭死。
东线战场,东吴还在玩黄盖时代以来玩到敌人都烦了的诈降计,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中郎将张布,目标换成了魏将王凌。冬十月,张布引诱王凌南来,孙权早在丘陵地带布置好伏兵,喜孜孜等着哪。还好王凌比曹休聪明,一看情况似乎不对,掉头就走,吴军白出动一场,张布也终究做不成周鲂第二。
东吴打仗不胜,就考虑用政略手段削弱敌人。魏国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自从公孙度割据辽东以来,已历四世,虽然表面上臣服于魏,实际是一个独立王国。公孙度死以后,其子康嗣位,康死,传位弟弟公孙恭。公孙恭阳痿,导致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结果被侄子,也就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给谋杀了。魏国正在和吴蜀交兵,一时顾不到辽东的事情,就承认了公孙渊那得来毫不光彩的地方统治地位。
孙权先派周贺、裴潜渡海到辽东,向公孙渊买马(东吴航海技术可真是一流),结果在回来路上,被魏兵捉到给宰了。公孙渊觉出势头不对,怕曹睿责怪,干脆向吴称臣。孙权大喜,派张弥、许晏前往封他做燕王。可是这个时候,公孙渊又后悔了,砍下两颗人头,送去洛阳。东吴使节团的其它属员,凄凄惨惨逃到高句丽,被遣送还乡。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曹魏。这回,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名为木牛流马,大大降低了军粮运输的困难程度,一直打到郿城附近。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诸葛亮反复挑战,甚至送女人的衣服首饰给司马懿,嘲笑他简直胆小得象个娘儿们一样。司马懿不要脸,不在乎,他手下将领可都受不了了,纷纷请战。司马懿说,好吧,我先向朝廷请示一下再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何况普通前线交锋,你请示个屁啊,摆明了是托辞。聪明的曹睿收到请示书信,立刻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派卫尉辛毗去军前下了严令,坚决不许出战。
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屯兵五丈原,开荒种地,做好长期战的打算。可惜他的身体抗不住了。八月,诸葛亮死在军中。
司马懿后来被尊为晋宣帝,《三国志》是在他子孙们当权和当皇帝的时候写的,所以多少要帮他美言几句,抬得光辉一点——虽然就这点上来说,比马屁满天飞的《晋书》要强太多了,可是仍不可尽信。许多有关司马懿打仗的记载,其实版本很多。比如前次张郃阵亡,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命令追击,张郃反复劝说不听,被迫前往,终于遇伏。今次女人服饰事件,也有相异版本。据说司马懿多少要点脸,真的被激怒了,多亏辛毗柱节立于营门口,大呼:“有敢出战者斩!”司马懿才没敢动,免去了战败的危险。
拉回来说,诸葛亮去世了。他的尸体还没有凉,汉国就出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据说诸葛亮召集亲信官员开会,布置身后的安排,决定让长史杨仪统军回国,叫大将魏延断后。侍中费祎把命令传达给魏延,魏延一听就怒了:“丞相死了,可是我还在啊,可以带兵前进啊。打仗难道是儿戏吗?花费了那么多金钱物资,说退就退?何况,杨仪什么东西?我怎么能给他断后?!”
魏延、杨仪一直不和,这点费祎是清楚的。他赶紧敷衍:“您说得有理,我这就去找杨仪,让他交出兵权。”嘴里这么说,可是跑出去就和杨仪商量,不如不理魏延了,咱们自己撤吧。杨仪果然带领大部分部队,就此南撤了。魏延听说了更怒,率领本部兵马,从别的道路赶上前去,想要劫杀杨仪。
杨仪和魏延一边各自兼程赶路,一边雪片一样奏章传到成都,都告状说对方谋反。后主刘禅晕头转向,就问董允、蒋琬:“谁的话比较可信?”董、蒋二人都和杨仪一样,是诸葛亮的亲信,他们当然为杨仪说好话啦。于是后主派蒋琬带兵北上平叛。
蒋琬才走到半道,前方问题已经解决了。原来魏延和杨仪在南谷口遭遇,大将王平首先出阵进行政治宣传,告诉大家杨仪有诸葛丞相的遗命,他的方针是正确的,魏延是叛逆。魏延部下兵马本来就不如杨仪多,听了这话一哄而散。魏延带着几个儿子想往多年经营的汉中跑,被马岱追上去砍掉了。
一场奇怪的政治风波,就此平息,其中缘由,奈人寻味。首先,诸葛亮安排后事,不通知身为副统帅的魏延,却和一班中级官僚商量,还把指挥权交给素来与魏延不合的杨仪,实在奇怪;其次,声称听到这道遗命的,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等寥寥数人而已,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是否有串通矫命的嫌疑,谁也说不准;第三,按照魏国的记载,事情的始末正好相反,说是诸葛亮让魏延主持退兵,杨仪不服,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魏延。因为史料不足,此事件的真相,大概会成为永远的谜吧。

诸葛亮死后,魏蜀吴三国间的战争进程趋缓。汉以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实际上秉持国政,费祎作为诸葛亮临终遗命的二号接班人,升为后军师,不久又升尚书令。原本最受器重的杨仪反倒遭到排挤,他口出怨谤之言,被削职为民,最终遭逮捕,在狱中自杀。
第二年,东吴的老臣张昭也去世了。张昭是当初孙策去世的时候,留给孙权的宰相之才,可是孙权才一称帝,他就告老。他大概那时候就看出来了,孙权这小子能力不强,野心蛮大,而且性格容易膨胀。果然,孙权越到老年,越是倒行逆施,无所不为,吴国的政治每况愈下。等到孙权突发奇想,要北连公孙渊的时候,张昭犯言直谏,两人终于闹僵了,老头子就干脆闭门不出。孙权派人封了张昭的门,张昭干脆也从里面把门封死,表示自己的决心。
终于,张弥、许晏被公孙渊宰掉了,孙权这才想起张昭的意见来,上门去二度请他出山,可是张昭仍然不为所动。孙权急了,放火烧房子,嘿,老头子真沉得住气,面不改色窝不挪。孙权只好再命人抬水救火,白忙活半天。
不过最终软硬兼施,张昭还是被迫重新参加朝会,一直到八十一岁高龄去世。
三国里面,吴国的经济最为原始,并且糟糕。别看东吴地方大,可江南在那个时代还是初开发地区,尤其大片领土都有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居住,东吴凡有名的将领,几乎都是靠和少数民族作战累积功勋,爬上高位的。并且,据后世估计,半数以上的吴军都是从山地拉来的少数民族壮丁。
本来就地广人稀,劳动力不够,吴国偏偏还故意减少纳税人口。在东吴,大多数官僚和将领都是当地豪门世家,广有奴隶、依附和部曲,孙权和以后诸代吴帝,还不断奉送奴隶和依附给功臣。按照魏法,这些属于豪门私有的户口,也是要缴税的,可是在东吴,法令规定完全不用上税。私家势力因此坐大倒是小事,国家经济不面临崩溃的边缘,才没有天理哪!

张昭死去的当年,魏国倒退政治家陈群也去世了。先曹休,再曹真,现在是陈群,拦在司马懿面前的几块绊脚石,先后被老天爷铲除,这个“鹰视狼顾”的一代枭雄,终于可以顺利爬向权力巅峰了。
司马懿字仲达,是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当地的世家大族。当初曹操为了拉拢当地势力,要他出仕,他自高身价不肯,结果曹操使用和董卓招蔡邕时候一样的办法:“不出来,我就砍你全家了啊!”他这才勉强出山相助。从这点上看起来,曹操其实是没想重要他,否则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才,怎敢使用暴力威胁?曹操想要利用的是他和司马家族的名声,所以只要你肯出来做官,使用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司马懿先当的文学掾,后来升黄门侍郎,主要帮太子曹丕做事。他就利用这个机会,抱上了一条大粗腿。当时,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并称“四友”,都是曹丕的亲信。曹丕一上台,这些家伙立刻就发达了,司马懿也从尚书、督军,一路上升做到抚军大将军。曹真死了以后,更是成为大将军,掌握了曹魏主要的兵权。
这时候,又一件事情增高了他的威望。那是在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睿命令公孙渊到洛阳来朝见,这是对他前此向吴称臣的惩罚性试探。公孙渊果然不敢来,不仅不来,还干脆自称燕王,改元绍汉,作出据守之势。于是,曹睿命令司马懿远征辽东。
司马懿兵到辽东,公孙渊派大将卑衍、杨祚统数万军来迎。司马懿不去理他,声东击西,直取公孙氏的大本营襄平。卑衍等急忙赶回,被打得大败。于是围城,正敢上天降暴雨,辽河涨水,司马懿引水灌城,城破,公孙氏君臣全部被杀。延续五十年的辽东独立王国,终于灭亡了。 

    公孙渊完蛋的当年,魏吴两国各出了一件大事,对政局的影响相当大。在吴国,孙权诛杀了横暴不法的校事吕壹。吕壹曾经深受孙权宠信,连太子孙登揭发他的劣迹,孙权都听不进去。等到吕壹终于奸恶暴露,孙权宰了他以后,痛悔自责,下诏向诸臣道歉,并且派使者就国政向他们征询意见。使者的回奏让孙权大吃一惊,诸葛瑾、吕岱、步骘、朱然等都推说不管民政,搞不大懂,把皮球踢给陆逊和潘濬,而陆逊、潘濬见了使者竟然哭了,一副害怕遭打击报复的样子。孙权这才知道这两年自己多失人心。可是知道归知道,从此他的行为收敛了没多久,又再故态复萌。
在魏国,三十三岁的明帝曹睿得了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召司马懿回京,并且拜曹真的儿子曹爽做大将军,政治格局重新组合。果然,当年腊月,他就去世了,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曹爽和司马懿都做了辅政大臣。
倭女王卑弥乎派使者难升米来到魏国,被封为“亲魏倭王”,赐予金印,也在当年。这是中国史书第一次有关中日交往的记载。
拉回来说曹爽,他具有其父曹真所没有的野心,但是能力连老爹的一成都不到。借着老爹的威望,以及自己位极人臣,大批趋炎附势者很快包围到他身边。第二年二月,他用亲信丁谧的计策,加司马懿为太傅,削夺他的兵权。司马懿知道自己现在还不是曹爽的对手,隐忍不发,甘心当无权高官——好戏还在后头哪!

第三年,东吴发动了最大的一次北伐,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包围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可惜全部都失败了(似乎吴人防御战打得都不错,但自从周瑜死了以后,进攻战就从来没赢过)。没多久,马马虎虎算半个将才的诸葛瑾也也病死了。
又两年,汉大将军蒋琬也得了重病,把国事都交托给了费祎。当年诸葛亮去世,蜀中一片恐慌,蒋琬继其执政,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才逐渐把人心稳定下来。他被评价为“方整有威重”,汉国在其治理下,经济状况略有起色。因为诸葛亮屡次北伐陇西不成功,蒋琬想要改变方略,从水路东下,通过汉水、沔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两郡。可惜才开始大规模造船,他自己先就病倒了,计划也因此搁浅。
同时候,当了东吴十九年丞相的顾雍去世了。汉吴两国同时最高执政完蛋或接近完蛋,被曹爽以为是个大好机会。于是,曹爽、夏侯玄发动十万大兵进攻汉中。自从魏延死后,先是吴懿,后是王平,接替的汉中太守的职务。魏延镇守汉中,讲究用《周易》“重门”之意,层层布防,让敌人没有下嘴的地方。吴懿、王平继任,也遵从这个方略。这次魏军打过来,汉中只有三万人马,有人建议说不如固守汉城和乐城,放敌人进来,找机会围而歼之,被王平否决了。王平派护军刘敏、参军杜琪在兴势山布阵,自己于后接应,大战曹爽。曹爽无法前进,被迫撤退,士卒死亡很多,他个人的威信也从此一落千丈。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延熙八年、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两国的执政者,蒋琬和陆逊,先后去世。陆逊去年才当的丞相,因为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不和睦,孙霸的党羽进孙登的谗言,他劝孙权不要听,孙权竟然不高兴。陆逊遂愤恨而死。
汉国和蒋琬一起over的,还有尚书令董允,这两个家伙一完蛋,朝政为之松驰,一直窝在后宫的宦官黄皓终于冒了出来,开始干预政事,埋下了蜀汉灭亡的种子。从这点上也看得出来,继任大将军的费祎,比他前任要差得远了去了。

魏国的政治越来越是腐败,究其根源,是大将军曹爽和他的亲信们实在太不象话,用人唯亲,掠夺田产,奢侈浪费,无所不为。司马懿看到这种局面,不知道是伤心还是高兴,他干脆以退为进,告病不理政事。于是天下人都奔走相告:曹爽乱政呀,司马仲达是好人,可惜病重,否则定能规劝曹爽,扭转乾坤。
到了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看时机成熟,终于动手了。他趁皇帝曹芳和曹爽一起去祭拜明帝陵墓的时候,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帮助司马懿的都是些什么人?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这都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可见曹爽多么失人心了!
司马懿的政变计划非常高明,可惜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皇帝还在曹爽手中。曹爽的智囊司农桓范就劝主子,干脆挟持天子到许昌,号召各地军队入京讨伐叛逆。可惜笨蛋就是笨蛋,曹爽吓得要死,根本听不进去。等到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到司马懿那里探风声回来,说司马懿只是想夺权,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于是就投降了,交出了皇帝。司马懿客客气气把他接回来,软禁在家里,果然没有杀他——等了好几天,罪状罗织够了,才以谋逆罪名,把他及其一党全给宰了!
于是以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虽然司马懿还要装样子,推辞不受,但魏国的军政大权从此全都落到了他的手中。只要权力在握,官职大小倒关系不大——就象当年的曹操一样。
诛杀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召征西将军夏侯玄入京,而以郭淮代之。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他一进京,堂叔讨蜀护军右将军夏侯霸(夏侯渊的第二子)害怕了。夏侯霸曾经深得曹爽信任(大家都是亲戚嘛),又和郭淮素来关系不好,于是离开军营,孤身逃向汉国。蜀道难行,他又迷了路,差点玩完,多亏刘禅派人前来迎接。原来刘禅还和夏侯霸有亲戚关系哪。建安五年,正是官渡对峙的时候,刘备奉袁绍命令骚扰曹操后方,夏侯霸的堂妹才十三四岁,上山打柴的时候被张飞给掳了。张飞一看这小姑娘长得不错,又知书达礼,象是大户人家小姐,就老实不客气讨作老婆。后来就是这个女人生了个闺女,刘备作主嫁给刘禅,当了张皇后。所以夏侯霸算是张皇后的表叔。

第二年,东吴大乱,太子和鲁王的矛盾终于尖锐化。孙权废掉孙和,宰了孙霸,而立小儿子孙亮做太子。隔一年,魏国王凌造反,谋立楚王曹彪,反对司马氏专政。司马懿亲自带兵往征,把所有参与谋叛的人一个不剩,统统灭族。但是,这只是反对司马氏诸多造反事件的第一起而已,以后有得他们忙活的。只是司马懿不用操心了,他终于病死,把所有权力和包袱都留给了儿子司马师。司马师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对比魏国,吴国也有一位权臣上台,那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他被任命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下诏,各官署处理的政务,一律都要向诸葛恪汇报。不过诸葛恪的本事,可要比司马师差远了——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下场。
诸葛恪上台不久,孙权就撒手西去,十岁的孙亮继位。魏国觉得这是个大好时机,分三路进攻东吴:南郡、武昌、东兴,兵力惊人。诸葛恪亲率老将丁奉援救东兴,击破魏东路军,于是另外两路敌军也被迫烧营撤退。
就在同一时候,汉国执政费祎也去世了。历来对费祎评价很高,可是细察其当权以后的所作所为,似乎算不上是个好官僚。王平大战兴势的时候,费祎受命前往增援,才要出发,光禄大夫来敏来找他下棋。到处喧喧嚷嚷,军事文书往来传送,士兵在外吆喝整队,费祎却面不改色,从从容容下完了一局棋。来敏点头:“嗯,我是试试你啊,看起来你果然能够打赢敌人。”这算什么道理?!国家大事当成儿戏一样。这就是魏晋时候清谈风潮的滥觞,似乎最高品德就在于处事不慌张,至于干活是否认真,办事能否成功,全都无关紧要。世间万事,只要镇定,似乎就一定会成功。真是奇谈怪论!
费祎还很迷信。他执政以后,仍长年呆在汉中,寻找北伐的时机,偶尔回成都一次,碰上个算命的,说“成都地方没有丞相的位置”,他就住上两天,再度北行。最终,这个只有从容心,没有警惕性的家伙,在宴会上喝得大醉,遭到从魏国投降过来的郭循刺杀,一命归阴了。
费祎死掉,汉国的军事大权,落到了资格最嫩的姜维手中。姜维是陇西降将,虽然很得诸葛亮的亲睐,可是资历不够,威望不足,也没有自己的拥护吹捧班子。所以费祎还活着的时候,只给姜维一万兵,不让他掌握大军团——也大概费祎看姜维不够“从容”。终于,姜维被加以“都督中外军事”的头衔,成为军事上面第一把手,以为可以放胆施展自己的报复了。可是他不能象诸葛亮、蒋琬、费祎那样军政一把抓,迟早是挨排挤的歹命。 
      《三国演义》自诸葛亮死了以后,故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贤相都化作尘土了,写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其实这段历史还是蛮精彩的。不过乱世才出英雄,魏蜀吴三国内部相对平稳以后,却出现了一大批养尊处优的白痴或者恶棍,看了让人起急,更让人恶心。咱们就先从恶棍轮流当道的吴国开始说起吧。
孙权去世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历史将证明孙权老眼昏花,找来的全是一票禽兽。首先是孙弘,他和诸葛恪素来不睦,孙权尸体还没有凉,就打算发动政变,干掉诸葛恪。可惜阴谋败露,自己先掉了脑袋。
其次是诸葛恪,他仗着老子诸葛瑾的威名,又带领丁奉等人打败了魏军,威信呈直线上升,这个得意啊,脑子一热,想要北伐中原。世传诸葛亮两篇《出师表》,第二篇(《后出师表》),史学界对其真实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认为就是诸葛恪为了给自己北伐编理由和造舆论,而故意伪造的。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他终于不顾众人的反对,领兵包围了合肥新城。
一连几个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劳,加上大热天喝水不干净,腹泻和脚气诸病齐犯,死亡无数。各营军官来报说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诸葛恪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搪塞,拔剑就要砍人,结果谁都不敢再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了。诸葛恪这种家伙,越是失败,就越是脾气大,还迁怒他人。将军朱异说了几句怪话,立刻就被解职;都尉蔡林苦劝他不听,干脆投降魏国去了。魏国从蔡林这里得到吴军的真实情报,大喜过望,立刻派发救兵。诸葛恪被迫后撤。
本来这样已经很丢脸了,诸葛恪还嫌自己名声臭得不够快。一路上伤兵哀号,他竟然和没看见一样,神情坦然自若。离开合肥,他先去长江上某小岛住了一个月避暑,又计划在浔阳置办田产。朝廷屡次发诏,催着回师,他才缓缓而退。这样的怡然自得,仿佛费祎。
回到建业,他还没完没了。先是责骂中书令孙嘿:“你们怎么敢草拟诏书,反复给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门的官员来个大换血,皇帝的禁卫部队,也全都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整备粮草,打算再度北伐。
这一来,大家可全都急了。第三个禽兽孙峻因此登场。孙峻和吴主孙亮合谋,打算趁请诸葛恪吃饭的机会,把他宰了拉倒。散骑常侍张约、朱恩了解到部分内情,悄悄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才走到宴会厅门口得到的消息,掉头就准备离开,正巧撞上太常滕胤。滕胤是不知道这个阴谋的,可是间接当了帮凶,他对诸葛恪说:“你大老远回来,没有拜见皇帝。今天皇帝开宴会请你,你都走到这里了怎么能退出呢?身体不舒服吗?多坚持一会儿吧。”诸葛恪也没主意,心说我怕谁啊,多坚持一会儿就多坚持一会儿吧。结果这一坚持,坚持掉了他的小命。
孙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诸葛一门全都宰了。诸葛恪的弟弟、督诸葛融是个花花公子,还不如他哥哥呢,一听说朝廷派兵来捉他,彷徨无计,连逃跑都不敢。最终吴兵围住,他服毒自尽了事。可叹虎父生了两个犬子!

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本来就没什么号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虽然因为主谋宰了诸葛恪而执掌了政权,却仍然威信不足。为了权力稳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开杀戒,靠下刀子狠来让大家都怕他。杀人不怕,你自己倒立身正一点啊。这小子可不,骄横跋扈,甚至淫乱宫帏,还和公主孙鲁班(孙权步夫人生两女,老大叫鲁班,字大虎,老二叫鲁育,字小虎——多么诡异的名字!)私通。将军孙仪等想要搞政变谋杀他,结果反而掉了脑袋。这一大案害死了许多人,包括鲁班的妹妹鲁育。
照孙峻这个样子,又是第二个诸葛恪,可叹他命太好,才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把诸葛恪的命运转嫁给了堂弟孙綝。
孙綝时年二十八岁,比孙峻更加没有威望,但是更加骄横残暴。骠骑将军吕据听说这个小子掌握了国家大权,怒不可遏,联络滕胤,共讨孙綝。孙綝还想象老哥一样拉拢滕胤,一方面派文钦、刘纂、唐咨等领兵攻击吕据,一方面封滕胤大司马,让他镇守武昌,攻击叛军。滕胤不知道怎么脑袋一昏,不但不接受孙綝的命令,反而宰了被派来劝他的左将军华融和中书丞丁晏,公然勒兵对抗。当天晚上,有人劝滕胤攻击皇宫苍龙门,说各军士兵一定会离开孙綝投奔大人您的——他孙綝算什么东西!滕胤神色自若(又一个“从容”的傻瓜),拒不听从。他向手下士兵宣布:“吕据将军已经离京城很近啦,他一来咱们就总攻。”士兵们意气风发。可是左等吕据不来,右等吕据不来(早就兵败自杀了),等到天亮,等来了孙綝的大兵。于是滕胤战死,家族被全部砍光。这是孙权的最后一个托孤重臣——除去孙峻,全都不得好死,而孙峻的下场,要落实在孙綝头上。
孙綝除掉了所有政敌,大权独揽,这个威风啊。正赶上吴主孙亮终于成人了,开始亲问政事,孙綝就让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负责苍龙门的警戒,另外三个弟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和长水校尉孙闿各自领兵,控制住了京城。孙亮小时候是很机灵的,就和诸葛恪小时候一样,可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时气愤,轻举妄动,和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密谋诛杀孙綝。事情败露,党羽全部被杀,吴国的第二任皇帝孙亮,竟然就遭到被废的命运。
孙綝拥立琅琊王孙休。孙休比起孙亮来稍微谨慎一点,他先屈与委蛇,然后和左将军张布、老将丁奉等突然发动政变,擒住了孙綝。孙綝这下子威风扫地,只知道磕头请求免死,一副熊样。他哀告说:“留我一条活路吧,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今广东,当时是蛮荒边地)去。”孙休反问:“你当初为什么不流放吕据、滕胤,而要杀了他们呢?!”孙綝还存着一线希望:“那么,把我降格当奴隶也行啊。”孙休还是老一套:“你当初为什么不让吕据、滕胤留下命当奴隶呢?!”
于是孙綝被杀,死时才二十八岁。孙休还让人刨了孙峻的坟,并且耻于与此二人同宗,下诏称他们为“故峻”、“故綝”,不让他们再姓孙。孙休此举,大快人心,可是接着,以濮阳兴为丞相,和左将军张布共执吴政——对于这次人事安排,史书上只写了四个字:“邦内失望”……

魏蜀吴三国的状况截然不同。吴国是执政、皇帝来回换,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相对稳定,执政轮换,皇帝刘禅岿然不动,宠用宦官黄皓等,整天就知道在后宫嬉乐。魏国是司马家族坚如磐石,皇帝废了一个又一个,造反的人马一拨又一拨,就是没人能够动摇他们的根本。
就在诸葛恪完蛋的第二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和太常夏侯玄。这两个人在当时名望很高,也多少有点实干能力,因为以前和曹爽走得太近,所以一直心存疑惧,得机会就密谋造司马氏的反。司马师可不是诸葛恪,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先下手为强。因为这次事件牵涉到了皇室,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司马师干脆废了魏主曹芳,改立曹丕的另外一个孙子曹髦为帝。
杨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等人实在受不了司马氏的专权了,在寿春起兵反叛。可是这两个人的本事,连三国初期的二流将领都比不上,司马师大兵开到,立刻土崩瓦解。毌丘俭战死,文钦和儿子文鸯去投降了东吴。司马师改派诸葛诞镇守寿春——这是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人事安排。
当年,司马师就病死了,享年四十六岁。司马昭接替了老哥的所有权力。司马氏这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狠,老奸巨猾,百代不遇——也是曹家倒楣,栽到他们手里了。到了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也就是孙綝被杀的前一年,司马昭召诸葛诞入朝,诸葛诞不但不听,反而和他的前任一样,起兵造反,并且向吴称臣。老哥留下的脓疮,要兄弟来医治了。

诸葛诞的叛乱,规模之大,是三国时代罕见的。诸葛诞字公休,原和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也是崇尚浮夸清谈的老祖宗之一。司马师平定文钦、毌丘俭叛乱后,任命他为征东大将军,镇在淮南。他因为看到老朋友们一个个被杀,心中越来越是恐惧,天幸放虎归山,不在司马氏直接掌控之下,此时不预作准备,更待何时?于是招募了数千名死士,又借口东吴入侵,向朝廷要求加派十万兵马守备寿春。
  司马昭不是傻子,当然看得出诸葛诞的用心。于是,他召诸葛诞还朝,升任司空——这是一个民政高官,摆明了要剥夺他的兵权。按司马昭的意思:你是老人啦,我不想杀你,乖乖回来,让你安享富贵的晚年。诸葛诞哪里敢回去,干脆就此起兵,又攻灭魏的扬州刺史乐綝(名将乐进之子)。他挟裹了淮南、淮北各郡的屯田兵十多万,还有扬州兵四五万,积聚了足够一年的粮草,准备固守,以待东吴之援。
  东吴的孙綝得到这个消息,喜不自胜,立刻派大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还有前此降吴的文钦,统军三万前来接应。司马昭一看这个不好,光靠前此派去的镇南将军王基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挟持魏主和太后,和他一起东征。魏军兵力达到空前的二十六万,浩浩荡荡,开往淮南。
  吴军突破重围,杀入寿春城中,魏军在外重重围困。诸葛诞屡次想要突围,都被堵了回来。孙綝又派大将朱异带兵往援,被魏将州泰击退,孙綝斩杀朱异。就这样一围围了半年,先不说定下长期包围计策的司马昭如何厉害,他手下王基、陈骞、石苞、州泰、胡奋等也都是当时不错的将领,只会空谈的诸葛诞如何是对手?粮食越吃越少,救援越来越是无望,连心腹蒋班、焦彝等都爬城出去投降了,他诸葛诞还有什么戏唱啊!
  文钦出主意,把所有北方人都赶出去,只留吴人坚守,这样可以节省粮草,诸葛诞不同意。两人本来就有矛盾,一怒之下,诸葛诞把文钦给宰了。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司马昭让他们到城边去喊话:“看,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你们还怕什么?出城投降吧!”城中人心惶惶,魏军趁机攻城,城中竟然不敢抵抗。诸葛诞带领亲兵突围,被胡奋所斩,他手下数百人被一个一个杀掉,没有一人肯投降——所谓死士,就是指这些人了吧。
  寿春城破,吴将唐咨、王祚等都主动投降,淮南乱遂平。司马氏的政权遭遇最大一次挑战,在安然度过以后,变得更加稳固了。
  对抗司马氏篡权的最后一轮抵抗,直接来自皇帝。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主曹髦才二十岁,小年青的性格冲动,比孙亮还沉不住气。他没有按照传统,搞一个宴会刺杀计划,而是直接纠集了身边的亲信警卫、佣人等几百号,闹闹哄哄、拉拉杂杂,各执武器,出云龙门号称要讨伐司马昭。这种举动,和小孩玩闹打架有什么区别?
  如果对方不是皇帝,司马昭可能哈哈一笑,理都懒得理他。可惜曹髦终究还是皇帝,谁敢和皇帝当面放对?屯骑校尉司马伷带兵想拦,对方一吆喝,士兵就跑散了。曹髦最后碰到的杀他的刽子手,是司马昭的第一亲信、中护军贾充。贾充是超级忠犬,只知有司马公,不知有皇帝,竟然挥兵与其作战。没人挡还好,有正规军上来了,这些警卫啊、佣人啊,呼啦一下全部逃光。留下皇帝孤家寡人的还那里挥剑哪,左冲右突,无人敢当——不是他武艺强,是他脑袋上那顶平天冠厉害。贾充手下有一对兄弟猛将,哥哥叫成倅,弟弟叫成济,一起傻呆呆望着贾充:“怎么办?”贾充这个气啊:“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嘛啊?到了紧急关头,你们不上谁上?!”成济是个愣头青,一耿脖子:“要死的要活的?”贾充也真够狠:“要死的!”
  于是成济冲将上去,当胸一枪,老实不客气,把皇帝戳个透心凉。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少年天子曹髦,就此了帐。朝野震动,可是已经没有人再敢对司马氏说个“不”字了,只有尚书陈泰仗着是老臣,并且久镇陇西,战功赫赫,嚷嚷了一句:“严惩凶手,杀掉贾充!”贾充是多好的一条狗啊,司马昭怎么舍得杀掉他?于是和陈泰讨价还价:“喂,不用这么高吧?宰两个低等级的家伙谢罪,你看如何?”没想到陈泰一句话给顶了回来:“只可能高,不可能低了!”意思说我没要你司马昭偿命,已经够给足你面子的了。
  司马昭思前想后,还是舍不得贾充,就把成倅兄弟砍掉了为皇帝偿命。然后,他又迎立十五岁的常道乡公曹璜继位为魏帝,不久,改名曹奂。天大的风波,到此烟消云散。司马昭的谋篡之意,大家至此也都看清楚了。所以有句谚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司马昭和他老子司马懿一样,都还不想自己动手,想当“周文王”。

  交代完了吴、魏,再来看看西蜀。蜀汉自从费祎死掉以后,军政系统就分割在不同人的手中。姜维当了大将军,可是他的能力和愿望,只有掌握军事,学诸葛亮北伐中原,所以长年呆在汉中,不过问(也无能力过问)朝廷中的事情。
  费祎还在的时候,姜维手中兵马不多,就屡屡北进,结果都被堵了回来。对抗他的,是魏将郭淮——那是曹操在世时就领兵的老将,姜维小年轻,光经验就不如他充足。
  等到兵权在握,姜维迫不及待地再次北伐。费祎尸体还没有凉呢,他就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了魏的南安城。魏雍州刺史陈泰来救,姜维粮尽退兵。第二年再度出兵,魏狄道长李简投降,姜维趁胜前进,包围襄武,击败魏将徐质,但是本方大将张嶷也丢了性命,挫动锐气,被迫撤退。
  郭淮于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陈泰代为征西将军。演义中为了凸显姜维,说郭淮是被他一箭射死的,那完全是虚构。其实姜郭斗兵,姜维往往束手缚脚,被克制得一愣一愣的。郭淮既死,姜维以为时机到了,再次北伐,在洮西遭遇魏的新任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官僚,为人诚恳忠实,但是打仗完全是外行,被姜维杀得一败涂地,差点全军覆没,退守狄道——魏与蜀交锋,还从来没败得这么惨过。
  姜维团团包围了狄道城。陈泰听说消息,急忙潜度高城岭,出现在狄道南方。汉军没有料到敌人援兵来得这么快,惊惶失措,才一交锋就败退了。陈泰解围进入狄道,王经哭着告诉他:“幸亏你速度快啊,城中粮草只够十天吃的了……”
  姜维够背的,郭淮以后有陈泰,陈泰以后还有一个最厉害的邓艾。他们未必比姜维强太多,但已经足够让他回回铩羽而归了。洮西大战的第二年,姜维再出祁山,听说邓艾已经有了防备,改向进攻南安,又被拦住了。他再次改变方向,东向上邽,终于遭遇邓艾主力,双方在段谷大战,汉军大败。邓艾斩将十数,杀死汉兵千余。
  诸葛诞造反的时候,姜维出骆谷策应,又被邓艾打了回来。这些年他几乎年年北伐,比诸葛亮还要频繁,但结果比诸葛亮还要糟糕。骆谷之战后,他终于暂时安分了一段时间,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才再次进攻魏的洮阳,并且再次被邓艾打败了。这时候汉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宦官黄皓当权,执政的董厥和诸葛瞻都无法匡正得失。姜维因为以前曾经劝后主杀掉黄皓,所以现在不敢回去成都,退往沓中屯田,寻机再起。

  姜维这一退,退得非常奇怪。汉中是四川的门户,要防备曹魏南下,最好的防御区域应该是西起沔水,中经箕谷、褒中,东到子午谷口的这一线。研究一下以前的战例:张卫在阳平关(箕谷以西)抗拒曹操;诸葛亮于城固赤坂(褒中以东)严阵以待曹真;王平于兴势(赤坂以北)悍战曹爽。都是在这一区域。而姜维呢?如果为了避祸,只要离开成都就行了,去汉中还是去沓中,没什么区别。如果为了屯田(也许沓中荒地比较多吧),大可不必大将军亲自到那么偏的地方去指挥种地……
  也许这和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策略有关。他认为魏延的“重门”战略,只能拦住敌人,却不能获得更大利益,因此撤出汉中诸围,只以重兵防卫汉城和乐城。他的意思,等敌人杀入汉中,就从汉、乐两城出击,堵住出口,让他来得逃不得。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故意远去沓中,作出汉中防务空虚的假象,以引诱敌人南下吧。
  同样的策略,兴势战前,也有人向王平提出来过,结果被王平否决了。究竟哪一种方略更为正确呢?魏延、王平在天之灵都走运得很,因为对错很快就要见分晓了。







司马昭搞定了国内的事情,野心膨胀,开始计划南下灭蜀。他的手下都反对,只有心腹参谋钟会赞同。钟会是名臣钟繇的小儿子,和蜀汉的马谡一样,都是天才参谋(言下之意,直接一线指挥则颇为缺乏经验)。于是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策划灭蜀之役。
  这是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建造战船,又命东吴降将唐咨造大海船,做出准备南征东吴的假象。但实际上,他使邓艾统三万军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统三万军直插武街、桥头,隔断姜维的东退之路,钟会率领主力十多万,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再以廷尉卫瓘为诸路监军。
  牙门将许仪在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结果跟在后面的钟会还是因为一座木桥年久失修而差点坠马。于是命斩许仪。钟会没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功绩,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杀人立威——许仪是许禇的儿子,连他都给宰了,诸军莫不惊恐,不敢再轻看钟会了。
  汉中驻军遵从姜维的方略,纷纷后退,只以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各五千人守备汉、乐二城。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以万人包围两城,自己继续长驱直入。后主刘禅急派大将廖化、张翼等带领主力北援,才走到剑阁,就听说汉中已经没了——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尽数丢失——只好据险而守。
  这时候姜维在沓中和邓艾对战,屡受挫折。听说汉中出事,他赶紧脱离接触,东进救援。走到桥头一看——不好,诸葛绪已经在这里了。于是他改走孔函谷,做出兜截诸葛绪后路的态势。白痴诸葛绪一害怕,引军后退,就把桥头给让出来了。姜维立刻通过桥头,直下剑阁,和廖化等会合。这恐怕是姜维军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条计策了,声东击西,攻其必救,调动敌军,打开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难行,又多天险关卡,汉军阻住剑阁,钟会无法继续前进。所谓“兵贵胜,不贵久”,再对峙下去没有丝毫好处,钟会一筹莫展,准备退兵了。司马昭苦心筹划的伐蜀战役,眼看就要失败。邓艾是一代将才,知道这次动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个汉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偿失。战争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国力、司马昭的影响力,都会因此大打折扣。他反复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袭阴平”之计。
  钟会认为此计过于冒险,不肯同意,于是邓艾乃直接上书司马昭,得到批准后,简选精锐,前往阴平。本来他想和诸葛绪共同进兵的,可是诸葛绪认为自己堵截姜维的任务既然已经成为泡影,就应该直趋白水关,和钟会合兵于剑阁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邓艾没办法,只好孤军深入。
  从阴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险峻,邓艾开山前进七百多里,粮草将尽,才到达江油。驻扎江油的汉军,以为魏人从天而降,大为恐慌,全无战意,守将马邈出降。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大惊,急命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临终的时候,向朝廷要求了几块薄田,让儿子回家种地去,别出来做官。可是诸葛瞻不听,仗着老子的威风,在汉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的实际本领,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当下到了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迅速进军,把邓艾拦在山地,寻机歼灭,可是诸葛瞻犹犹豫豫,行动迟缓(这点倒颇有乃父之风)。等到前军被邓艾击破,他退守绵竹。邓艾进军绵竹城下,诸葛瞻仗着人多,出城与战。邓艾初战不胜,鼓舞士兵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再度发起总攻,阵斩诸葛瞻、黄崇等。
  刘禅吓慌了。他一辈子在诸葛亮及其门生的庇护下做太平皇帝,现在那些先贤都死了,连诸葛亮的儿子都拦不住魏军,还能去依靠谁?邓艾的大军才到雒城,刘禅就主动请降。据说当时成都城中还有数万兵马,够一年食用的粮草,刘禅竟然守都没守就出降了,真是废物到了极点!
  姜维等听说诸葛瞻战败的消息,放弃剑阁,退走到郪。这时候,刘禅的诏书也到了,要求各军就地向魏人投降。姜维等拔刀斫石,愤恨不已,可是也没有办法。老窝已经被人端了,还有什么搞头啊。于是姜维向钟会投降。
  当初伐蜀计划才定下来,司马昭的另一名亲信、西曹属邵悌就秘密对自己主子说:“钟会这个家伙素有野心,给他这么多兵马很危险啊,不如换人。”司马昭笑了:“因为只有钟会赞成伐蜀,所以派他去,别人连信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打胜呢?你放心好了,钟会若有反意,他依靠谁?北方的将士都想着回家,没有人会跟从他,而若蜀灭,蜀的旧将卒因为亡国而胆丧,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他想造反,只是自取灭亡。”
  现在既然蜀汉已经完蛋,钟会在降将姜维的一力撺掇下,果然生了异心。他是伐蜀的主帅,可是偷渡阴平,最先进入成都的却是邓艾,想到回去以后邓艾的功劳会在自己之上,心里非常不爽。正好邓艾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进入成都后就自己拿主意,先斩后奏,不上报干了很多该干的事情。钟会以此为借口,恶人先告状,上书说邓艾要造反。司马昭立刻统兵向西进发。邵悌问他:“钟会的兵多邓艾好多倍,干嘛不叫他就地擒拿邓艾?主公你何必亲自出动呢?”司马昭笑了:“你忘了自己先前对我说的话吗?我这是防备钟会,而非邓艾。不过用人不疑,连贾充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都没把真实心思透露给他,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啊。”
  司马昭真是一代奸雄,时势、人心,全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钟会怎么跟他斗?可是钟会偏不明戏,一方面请监军卫瓘往成都收捕邓艾,一方面又和姜维秘商,准备割据蜀中:“我也要试着当刘备。”呀呸,你可比他刘备差远了去了。
  姜维这是一条非常狠毒的计策,他偷偷给刘禅写信,说我此计如果成功,或许可以一举除掉邓艾和钟会,恢复我大汉社稷。钟会连自己身边人的阴谋都看不透,怎么能看透远方司马昭那极度深沉的心机?
  卫瓘知道钟会想要借刀杀人,自己明明兵少,去捉邓艾,一个不慎就被对方砍掉了,正好坐实邓艾的反心。于是他屯在成都城外,先写信给各军将领,宣布捉拿邓艾的命令,声明如敢从逆,一律夷灭三族。诸将都怕了,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大半夜的把邓艾从床上揪起来,押上了囚车。

  钟会进入成都,正式开始他的反叛计划。他的计划是:先发动政变,夺取四川,然后派姜维统兵五万,出斜谷为前驱,他自己带大军随后。第一站攻克长安,然后骑兵从陆路,步兵从水陆,自渭水顺流而下,大概五天时间,步兵可以到达孟津,和骑兵在洛阳城下会师。“如此,天下定矣。”
  天下定矣……说得可多简单啊!现实要真的这么简单,天下早就一统了,根本轮不到他钟会。要想完成这个空想计划,首先就是要先控制四川,控制四川,首先就要先控制成都。姜维给他出了一条毒计,让他以悼唁刚死掉的魏太后为借口,召集南北诸将齐会朝堂,当堂宣读伪造的太后遗命,讨伐司马氏,有不从者,乱棒打死。其实按姜维的意思,他想打死的岂止是不从者,还包括所有魏将,甚至还包括钟会本人。这条计策够大胆的,但是也够冒险。果然消息泄露,魏将合力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成都城乱成了一锅粥,魏军互相火并,蜀汉的原大臣、将领也被乱兵杀掉好大一批。邓艾的部属趁机去追赶囚车,想要抢回邓艾。卫瓘听到消息,大惊:当初是我捉拿的邓艾啊,他要是活着回来,我不是很危险吗?于是派快马抢先追上,砍下了邓艾的首级。
  在《三国志》中,邓艾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以及钟会并列一传,被归为叛逆,真是冤枉。他或者有擅权的举动,但是根本没有叛逆的行为。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陨灭了。
  司马昭派儿子司马炎等率兵南下,很快平定了蜀地的混乱局面,并送刘禅到洛阳。蜀汉彻底灭亡了。三国时代,临近终结。



所谓“三国时代”的终结,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呢?是263年邓艾入成都,灭蜀汉?还是265年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或者要延续到280年擒孙皓,灭东吴?一个时代终结的大幕羞羞答答,欲降还升,原因,也全在司马氏身上。
  蜀汉疆域上最后两名归降的地方官吏,是巴东太守罗宪,和建宁太守霍弋。罗宪归降还没几天,魏人还没来接收他的防区,突然发现大批东吴部队向巴东方向移动。原来,魏军入蜀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东吴不但不来救援,反而想要混水摸鱼,延江直上,偷袭巴东。
  罗宪这个气啊:“这些吴狗,比魏人还可恶!”关起城门,坚守不退。吴军围城数月都没能攻下。终于,等来了魏国的援军,吴军被迫撤退。这次偷袭,既失了信义,丢了脸面,还寸土未得,真是有够弱智的。
  司马昭既已攻灭蜀汉,丰功伟业无人可比,遂进位晋王。本来可以趁着灭蜀之势,向东进攻吴国的,可是赶上“二士争功”(钟会字士季,邓艾字士载),蜀中混乱,需要花功夫整顿,于是派使节交好东吴,用以麻痹对方。
  东吴方面,蜀汉既灭,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偷袭巴东的计划又不成功,景帝孙休恐惧忧虑,竟然病死了。左典军万彧素来和乌程侯孙皓交好,就去和执政的张布、濮阳兴套交情,说好话:“不如就立孙皓吧?”张布等答应了,迎来了孙皓,也迎来了他们的灾星。孙皓才登基,就老实不客气,把这两个家伙给宰掉了。
  第二年,司马昭也死了,享年五十四岁,其子司马炎继任为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就象当年曹丕逼汉献帝一样,逼魏主禅位,降为陈留王,他建立晋朝。同年,孙皓迁都武昌。
  两个新皇帝隔长江对峙,司马炎三十岁,孙皓二十四岁。北帝之比其父,就如曹丕之比曹操一样,虽然远远不如,也还四平八稳,颇有心计。南方的孙皓则不同,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且让咱们来看看他继位以后干了些什么吧(虽然难免因为成王败寇,有后世的诬蔑和夸大,但这已经是信史时代了,不可能空穴来风的)——
  孙皓于元兴元年八月即位,才一个月,就把太后(孙休的皇后)贬为景皇后,而尊自己亲身母亲为太后(他倒是蛮有孝心的),把孙休几个儿子都封了王。史书上说:“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张布和濮阳兴非常后悔,口出怨言,都被孙皓给砍了——那是十一月份,他登基才三个月而已。
  第二年,改元甘露,因为有谣言说“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孙皓就迁都武昌,还派人挖掘荆州和山脉相连的各大臣及名门的坟墓,免得所谓王气上冲。不久,永安山贼施但劫持他的弟弟、永安侯孙谦造反,一直打到建业边上。这次叛乱被剿灭后,孙皓派了好几百人,吹吹打打进入建业,于城中斩杀施但的妻子儿女,宣布说:“天子以荆州兵来破扬州贼”,以应和谣言。
  不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度迷信的人,明明德政不修,偏相信祥瑞的出现——皇帝越相信这套,各地伪造和虚报祥瑞就越层出不穷。甘露的改元,就是因为有人谎称在蒋陵有甘露下降的缘故。当年七月,孙皓逼死孙休的景皇后朱氏(天晓得为了什么),又流放孙休的四个儿子去吴县小城,才出发就突然下诏书,把两个年龄大的,就路上砍掉了。
  八月,武昌挖出一口宝鼎,遂改元宝鼎。十二月,回都建业,命令所有大臣的女儿,都需要先经皇帝挑选,才准出嫁。宝鼎二年,建造昭明宫,二千石以上官员都被命令入山督工伐木,耗费人力和财力资源无数。三年,进攻晋的江夏、襄阳、合肥等地,全都失败了。
  宝鼎四年,改元建衡。前此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的交趾地区(今越南北部)主动归降了魏国,孙皓即位后就屡屡发兵南征。建衡二年,又派大将李勖前往,因为道路不通畅,李勖斩杀向导官冯斐后退了回来,孙皓竟然听信佞臣何定的谗言,把李勖全家给宰了。何定风光一时,竟然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五千人,陪自己去夏口打猎……
  建衡三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因为据说有大批凤凰(大概是雉鸡)聚集在皇家花园中,所以第二年改元凤凰。凤凰元年,西陵督步阐降晋,被大将陆抗剿灭。右丞相、当初拥立孙皓的功臣万彧大概受到良心谴责,忧愤而死。何定终于失宠,被砍了头——孙皓认为这家伙简直和张布一样坏,所以给他改名叫何布。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孙皓喜欢大开杀戒,连自己的亲信也不放过。第二年,他的爱妾派人到市场上强买东西,被司市中郎将陈声绳之以法。陈声本是孙皓的宠臣,可是他的魅力终究比不过美女的枕边风——孙皓命令用烧红的锯子锯断陈声脑袋,然后把尸体扔到四望山下去。
  凤凰三年,吴郡上报,挖到一块方方正正的银子,长一尺,宽三分,上面还刻有年月日,于是次年改元天册。天册二年七月,吴郡(怎么又是吴郡?!)上奏,临平湖自汉末壅塞,现在已经挖通了。老人们曾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并且于湖边挖到一个石头盒子,里面有块青白色小石头,长四寸,宽两寸,上面刻有皇帝字样。于是改元天玺。当年八月,鄱阳郡上奏,在历阳山发现石头的天然纹路组成文字:“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同时,吴兴郡报告说阳羡山有长十多丈的空心大石头,名为石室,是空前的祥瑞。于是封禅阳羡,计划明年改元天纪——这是孙皓最后一次改年号。
  史书上还记载,孙皓喜欢大宴群臣——但这绝非好意。他在宴会上安插黄门郎十人,命令他们不许喝酒,要密切注意与宴官员的动向,凡喝醉了胡说八道的,看皇帝时候神态不够恭敬的,一律报告上来,治罪。他后宫佳丽无数,可是出点小错就会被杀死,尸体顺着排水沟流出宫门。他宠信佞臣岑昏,擅杀大臣,还喜欢剥人脸皮,或者挖人眼珠。
  大家看到了吧,就是这样一个家伙,不亡国更待何时。北方的晋国久有南下之心,只为了鲜卑大人(首领)树机能骚扰边境,而暂时放孙皓一马。孙皓还以为对方怕自己哪,明明民心大失、士无斗志、良将死光,还竟然听信巫师的话,以为自己“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庚子岁,指的是公元280年,即东吴天纪四年——是年,晋军攻入建业。

  从灭蜀,到亡吴,中间隔了整整十六年。其间,晋用名将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对东吴采取怀柔政策,他去世以后,防区附近江陵的吴兵,竟然都痛哭哀悼。后来江陵地区在伐吴战役中不战自降,全是羊祜的功劳。
  羊祜是一代名将,对应羊祜,吴有陆抗。许多三国题材的游戏中,都把后期人物参数设得偏弱,其实如羊祜、陆抗这些人,对比三国前期的名将,都毫不逊色。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陆抗去世。羊祜认为时机已到,遂于两年后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请南伐东吴。又过了两年,羊祜去世,伐吴大任,落到了杜预肩上。
  杜预是一代奇才,军事、政治、文学,乃至科技,无不精通。他代羊祜都督荆州以后,直接参与策划南征之役。前此的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益州刺史王濬已经停止在防区军屯,而大规模建造舟舰,训练水军,准备顺江直下,捣敌腹心了。于是,司马炎布置了六路伐吴之策:
  第一路,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以牵制建业方面之敌军。
  第二路,安东将军王浑出芜湖,以监视建业方面之敌军。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进取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进取夏口。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直下江陵。
  第六路,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从四川沿江东下。
  王濬的水军,在建平以西受杜预节制,以东受王浑节制,并前两路,会攻建业。六路总兵力二十多万,另以贾充为大都督,杨济副之,屯扎在项城,作为总的策应。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推进,王浑自寿春向横江推进,一边倒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名将王濬,率领他苦心操练的水军,一路东下,取单阳、克西陵、荆门、夷道,势如破竹。同时,在荆州的杜预,派牙将周旨率奇兵八百夜渡长江,偷袭乐乡,并在巴山上多插旗帜,点起篝火,迷惑敌军,以策应王濬。果然,吴都督孙歆被王濬打败,退回乐乡城中的时候,被周旨等化妆混入败军中,擒获孙歆并抢了城池。
杜预进攻江陵,守军不战而降,王濬又打败并且砍掉了东吴水军都督陆景,于是西部荆州和南方交、广各地,全都望风归顺。至此,杜预的任务基本完成,他开始安抚新降地区,而让王濬继续东下,归王浑统辖,合围建业。战役的第一阶段至此胜利结束。
  战役的第二阶段,首先由王濬、王戎、胡奋部合攻夏口、武昌,吴江夏太守刘郎率领部下投降开始。孙皓得到消息,派丞相张悌,带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和副军师诸葛靓等,统帅三万兵马前来迎战。走到牛渚,沈莹反对继续前进。他认为敌众我寡,不如坚守待战,如果取胜,失去的土地还有可能夺回来,现在渡江和敌人主力决战,胜算实在微乎其微。可是张悌不同意,他说:“现在士气低迷,如果眼睁睁看敌人打到此处,部队一定会溃散的,只有奋力向前,于中途拦击敌人。大不了为国战死,有什么好怕的?!如果因为士卒溃散而被敌人俘虏,连个战死的也没有,那有多屈辱啊!”
  呜呼,连吴军主将都泄了气了,只想送死以表忠心,这仗还有什么打赢的希望啊!
  于是渡过长江,在杨荷包围了王浑的部将张乔。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没有办法,只好闭寨请降。诸葛靓建议把他们全部杀光,说:“这些家伙是因为救兵不到,所以诈降,不是真心的,留着他们很危险。”可是张悌认为杀降不详,否决了他的建议(这个白痴丞相,完全不懂打仗嘛)。
  吴军继续前进,终于和晋扬州刺史周浚部遭遇了。周浚兵力略少于敌人,暂时采取决战防御态势。沈莹亲自指挥精锐五千冲锋,连冲三次都无法予敌以重创,只好后退。晋将薛胜、蒋班趁机左右掩杀,吴兵全线崩溃。这个时候,诈降的张乔出现了——你不是放过我吗?可是我偏不能放过你,吴人一个也休想活着回去。张乔截断了吴军的退路,致使其在版桥覆灭。张悌终于求仁得仁,遂了自己的心愿——战死了。
  东吴主力既然已被消灭,攻克建业,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晋军内部出了一点小问题。贾充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是远在项城(今山东省地界),根本无法统合前线各将;杜预是一线总帅,但是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把任务交卸给王浑了;而王浑凭威望、资历都比不上王濬,自己也纳闷:“他王濬千里长驱,立功无数,突然跑过来说受我指挥,世上哪有这种道理?他会服从才奇怪哪!”司马炎这样布置,大概是怕钟会造反的闹剧重演,可是这就导致了前线将领各行其事,互不统属,还互相争功。
  晋的扬州别驾何恽就因此劝王浑:“敌军主力已灭,不趁机直捣其老巢,更待何时?”王浑回答说:“我的任务是在江北指挥,等王濬来了再合攻建业,怎么好乱动?”何恽忿忿不平:“好,功劳都是他王濬的,咱们明明逮着机会,动也不能动,这个太窝囊了吧!”
  回头再说王濬,他率领水陆大军八万东下。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统水军万人抵御,结果张象才看到晋军旗帜,就投降了。消息传来,建业城中乱成一团,孙皓一百多个亲信拦住他磕头,说:“国家闹到这种局面,都是岑昏不好,恳请陛下宰了岑昏,以谢天下!”孙皓没有办法,只好砍了岑昏。可是孙皓不是昏君,而是暴君,他如果不完蛋,岑昏迟早和何定、陈声一个下场,这时候杀不杀的意义不大。何况,只要这个狂暴天子当政,就算死了岑昏,还会有张昏、李昏什么更昏的家伙出现——根子不除,国家无望。
  这时候,有个白痴陶濬突然出现在惊惶失措的孙皓面前,吹牛说刚从武昌回来,有本事破敌。孙皓象看到救命稻草一样,一把揪住,向他求计。陶濬轻松地回答:“四川的船从来就小,陛下只要给我两万兵马,我坐大船去,就可以把他们打败。”这完全是想当然,王濬在四川造船、训练水军那么多年,哪可能用小船来进攻长江下游?陶濬是白痴,孙皓拨给他的两万兵将可不是白痴,出征的当晚就逃散一空——至于那个白痴的下场,可惜史无所载。可惜!
  王濬的大楼船越来越近,王浑终于坐不住了,和司马伷一起向建业进军。东吴方面,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看到了敌军诸路间的矛盾,向孙皓献计,让他同时写降书给王濬、王浑及司马伷,以使这矛盾尖锐化,或许可以混水摸鱼。这确是一条妙计,孙皓照办了,可他没有料到,王濬的进军速度有这么快,已经到了距离建业才五十里的三山。王浑收到降表,马上写信给王濬,要求他前来商议合攻建业的事宜。可是王濬却命令各船高扬风帆:“啊呀,不好,风太顺了,不方便停泊!”没理主将的茬儿,直接杀入建业城中。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一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终于灭亡了,三国时代也终于结束了。

  当初蜀汉灭亡的时候,刘禅被接到洛阳,封为安乐公;现在孙皓投降,也被接到洛阳,封为归命侯。这两个亡国皇帝,各有一段轶闻流传后世,从中颇可以体现其性格。
  据说,某次司马昭召开宴会,刘禅和臣子郤正等也都参加了。宴会上表演了四川风格的舞蹈,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就问他:“你想念蜀地吗?”刘禅高高兴兴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宴会到一半,趁着昔日主子上厕所的时候,郤正跟出来劝告:“您怎么能这样回答呢?司马公如果再问类似问题,您一定要回答说:‘蜀地是我的故乡,父母的坟墓都在那里,我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去。’这样,也许他会放咱们回家哪。”
  郤正是政治白痴,刘禅要真的这么回答司马昭的问话,脑袋非搬家不可!可是也奇怪,等刘禅回到座位上,司马昭竟然把问过的问题又问了一遍,而刘禅果然照郤正的教导讲了以上的话,脑袋却并没有搬家。为什么呢?原来刘禅是沾了口水当眼泪说的话,假到不能再假,司马昭看出来了,反问:“这话莫非是郤正教你的?”刘禅大为惊讶:“是啊是啊,您怎么猜到的?”
司马昭悄悄对身边的贾充说:“这种笨蛋,就算诸葛亮还活着,都无法辅佐好他,何况姜维?”可是平心而论,刘禅未必是笨蛋,他这种半似真半似戏的表现,恰好让司马昭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再起杀心,这才得以安享晚年。如果这确实是其本意的话,他比郤正可不知道聪明了多少倍哪!
  终究,他只是懒得上朝,喜欢玩女人,外加耳根子有点软而已,不能做合格的皇帝的,未必就一定是白痴笨蛋。
  孙皓的轶闻要短得多。他到洛阳以后,司马炎问他:“听说你喜欢剥人脸皮,是为了什么?”那个暴君老实不客气地回答:“因为现在人脸皮都太厚。”这才是真正的暴君,明明残忍刻毒,无所不为,还要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也希望让天下人都认为自己做得对。就象罗马暴君尼禄临死前还慨叹“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就要死了啊”一样。
  三国终焉,英雄何在?想当初刘备和孙坚父子是何等的英勇,谁能想到他们的子孙如此废物!至于大英雄曹操的子孙,就更不知道何处去了也。其实司马氏也一样,司马懿父子三人,阴狠狡黠,不算英雄,也算是一代奸雄,可是传到司马炎这里就大打折扣,到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更是历史上少有的弱智皇帝(真正脑壳不好使,不是夸大形容)。才统一中原,司马炎就沉迷于酒色,大权旁落到后党杨骏手中,乱世的结束是短暂的,“五胡乱华”的东晋十六国时代,即将展开。
  延续了整整六十年(从汉末开始算则近百年)的三国时代,大幕缓缓落下,这在政治上、经济上,甚至军事上都算中国历史洪流中著名转型期的时代,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或者可笑可悯的故事。今日我们重来凭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