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研Android卡顿监控系统》

实现背景

应用的使用流畅度,是衡量用户体验的重要标准之一。Android 由于机型配置和系统的不同,项目复杂App场景丰富,代码多人参与迭代历史较久,代码可能会存在很多UI线程耗时的操作,实际测试时候也会偶尔发现某些业务场景发生卡顿的现象,用户也经常反馈和投诉App使用遇到卡顿。因此,我们越来越关注和提升用户体验的流畅度问题。


已有方案

在这之前,我们将反馈的常见卡顿场景,或测试过程中常见的测试场景使用UI自动化来重复操作,用adb系统工具观察App的卡顿数据情况,试图重现场景来定位问题。

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db SurfaceFlinger服务和adb gfxinfo功能,在自动化操作app的过程中,使用adb获取数据来监控app的流畅情况,发现出现出现卡顿的时间段,寻找出现卡顿的场景和操作。


方式1:adb shell dumpsysSurfaceFlinger

使用‘adb shell dumpsysSurfaceFlinger’命令即可获取最近127帧的数据,通过定期执行adb命令,获取帧数来计算出帧率FPS。


方式2:adb shell dumpsys gfxinfo

使用‘adb shell dumpsys gfxinfo’命令即可获取最新128帧的绘制信息,详细包括每一帧绘制的Draw,Process,Execute三个过程的耗时,如果这三个时间总和超过16.6ms即认为是发生了卡顿。

已有的两种方案比较适合衡量回归卡顿问题的修复效果和判断某些特定场景下是否有卡顿情况,然而,这样的方式有几个明显的不足:

1、一般很难构造实际用户卡顿的环境来重现;

2、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需编写自动化用例,无法覆盖大量的可疑场景,测试重现耗时耗人力;

3、无法衡量静态页面的卡顿情况;

4、出现卡顿的时候app无法及时获取运行状态和信息,开发定位困难。


全新方案

基于这样的痛点,我们希望能使用一套有效的检测机制,能够覆盖各种可能出现的卡顿场景,一旦发生卡顿,能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定位耗时卡顿发生的地方,记录下具体的信息和堆栈,直接从代码程度给到开发定位卡顿问题。我们设想的Android卡顿监控系统需要达到几项基本功能:

1、   如何有效地监控到App发生卡顿,同时在发生卡顿时正确记录app的状态,如堆栈信息,CPU占用,内存占用,IO使用情况等等;

2、   统计到的卡顿信息上报到监控平台,需要处理分析分类上报内容,并通过平台Web直观简便地展示,供开发跟进处理。


如何从App层面监控卡顿?

我们的思路是,一般主线程过多的UI绘制、大量的IO操作或是大量的计算操作占用CPU,导致App界面卡顿。只要我们能在发生卡顿的时候,捕捉到主线程的堆栈信息和系统的资源使用信息,即可准确分析卡顿发生在什么函数,资源占用情况如何。那么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检测Android主线程的卡顿发生,目前业界两种主流有效的app监控方式如下:

1、   利用UI线程的Looper打印的日志匹配;

2、   使用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


方式3: 利用UI线程的Looper打印的日志匹配判断是否卡顿

Android主线程更新UI。如果界面1秒钟刷新少于60次,即FPS小于60,用户就会产生卡顿感觉。简单来说,Android使用消息机制进行UI更新,UI线程有个Looper,在其loop方法中会不断取出message,调用其绑定的Handler在UI线程执行。如果在handler的dispatchMesaage方法里有耗时操作,就会发生卡顿。

Looper.loop( )的源码

public static void loop() {
   final Looper me = myLooper();
   if (me == null)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No Looper; Looper.prepare() wasn't called on this thread.");    }
   final MessageQueue queue = me.mQueue;
   // Make sure the identity of this thread is that of the local process,    // and keep track of what that identity token actually is.    Binder.clearCallingIdentity();
   final long ident = Binder.clearCallingIdentity();    
   for (;;) {            Message msg = queue.next();
           // might block            if (msg == null) {
           // No message indicates that the message queue is quitting.                return;            }
           // This must be in a local variable, in case a UI event sets the logger            Printer logging = me.mLogging;        
           if (logging != null) {                logging.println(">>>>> Dispatching to " + msg.target + " " +                msg.callback + ": " + msg.what);            }            msg.target.dispatchMessage(msg);        
           if (logging != null) {                logging.println("<<<<< Finished to " + msg.target + " " + msg.callback);            }        
           // Make sure that during the course of dispatching the            // identity of the thread wasn't corrupted.            final long newIdent = Binder.clearCallingIdentity();        
           if (ident != newIdent) {                Log.wtf(TAG, "Thread identity changed from 0x"                    + Long.toHexString(ident) + " to 0x"                    + Long.toHexString(newIdent) + " while dispatching to "                    + msg.target.getClass().getName() + " "                    + msg.callback + " what=" + msg.what);            }            msg.recycleUnchecked();     } }

只要检测第25行代码msg.target.dispatchMessage(msg) 的执行时间,就能检测到部分UI线程是否有耗时的操作。注意到这行执行代码的前后,有两个logging.println函数,如果设置了logging,会分别打印出”>>>>> Dispatching to “和”<<<<< Finished to “这样的日志,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两次log的时间差值,来计算dispatchMessage的执行时间,从而设置阈值判断是否发生了卡顿。




如何设置logging呢?

我们看第19行代码me.mLogging源码

public final class Looper {      private Printer mLogging;      public void setMessageLogging(@Nullable Printer printer) {          mLogging = printer;      }   }  public interface Printer {      void println(String x);   }


Looper的mLogging是私有的,并且提供了setMessageLogging(@Nullable Printer printer)方法,所以我们可以自己实现一个Printer,在通过setMessageLogging()方法传入即可,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BlockDetectByPrinter {    
public static void start() {        Looper.getMainLooper().setMessageLogging(new Print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TART = ">>>>> Dispatching";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END = "<<<<< Finished";
            @Override            public void println(String x) {
              if (x.startsWith(START)) {                    LogMonitor.getInstance().startMonitor();                }  
             if (x.startsWith(END)) {                    LogMonitor.getInstance().removeMonitor();                }            }        });    } }


设置了logging后,loop方法会回调logging.println打印出每次消息执行的时间日志:”>>>>> Dispatching to “和”<<<<< Finished to “。BlockDetectByPrinter的使用则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中调用 BlockDetectByPrinter.start() 即可。

我们可以简单实现一个LogMonitor来记录卡顿时候主线程的堆栈信息。当匹配到>>>>> Dispatching时,执行startMonitor,会在1000ms(设定的卡顿阈值)后执行任务,这个任务负责在子线程(非UI线程)打印UI线程的堆栈信息。如果消息低于1000ms内执行完成,就可以匹配到<<<<< Finished日志,那么在打印堆栈任务启动前执行removeMonitor取消了这个任务,则认为没有卡顿的发生;如果消息超过1000ms才执行完毕,此时认为发生了卡顿,并打印UI线程的堆栈信息。

LogMonitor如何实现?

public class LogMonitor {    
private static LogMonitor sInstance = new LogMonitor();    
private HandlerThread mLogThread = new HandlerThread("log");    
private Handler mIoHandler;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TIME_BLOCK = 1000L;    
private LogMonitor() {        mLogThread.start();        mIoHandler = new Handler(mLogThread.getLooper());    }
   
private static Runnable mLogRunnable = 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StackTraceElement[] stackTrace = Looper.getMainLooper().getThread().getStackTrace();            
           for (StackTraceElement s : stackTrace) {                sb.append(s.toString() + "\n");            }            Log.e("TAG", sb.toString());        }    };
   
   public static LogMonitor getInstance() {        
       return sInstance;    }    
   public boolean isMonitor() {        
       return mIoHandler.hasCallbacks(mLogRunnable);    }    
   public void startMonitor() {        mIoHandler.postDelayed(mLogRunnable, TIME_BLOCK);    }    
   public void removeMonitor() {        mIoHandler.removeCallbacks(mLogRunnable);    } }


这里我们使用HandlerThread来构造一个Handler,HandlerThread继承自Thread,实际上就一个Thread,只不过比普通的Thread多了一个Looper,对外提供自己这个Looper对象的getLooper方法,然后创建Handler时将HandlerThread中的looper对象传入。这样我们的mIoHandler对象就是与HandlerThread这个非UI线程绑定的了,它处理耗时操作将不会阻塞UI。如果UI线程阻塞超过1000ms,就会在子线程中执行mLogRunnable,打印出UI线程当前的堆栈信息,如果处理消息没有超过1000ms,则会实时的remove掉这个mLogRunnable任务。

发生卡顿时打印出堆栈信息的大致内容如下,开发可以通过log定位耗时的地方。


2017-10-14 23:56:41.031
android.renderscript.RenderScript.rsnContextCreate(Native Method) android.renderscript.RenderScript.create(RenderScript.java:1219) com.tencent.weread.util.UIUtil.<clinit>(SourceFile:580) com.tencent.weread.WeReadFragment.onViewCreated(SourceFile:179) moai.fragment.app.FragmentManagerImpl.moveToState(SourceFile:1023) moai.fragment.base.BaseFragmentActivity.onStart(SourceFile:82) android.app.Instrumentation.callActivityOnStart(Instrumentation.java:1171) android.app.Activity.performStart(Activity.java:5252) android.app.ActivityThread$H.handleMessage(ActivityThread.java:1212) android.os.Handler.dispatchMessage(Handler.java:102) android.app.ActivityThread.main(ActivityThread.java:5113)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Native(Native Method) 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main(ZygoteInit.java:612) dalvik.system.NativeStart.main(Native Method)


优点:用户使用app或者测试过程中都能从app层面来监控卡顿情况,一旦出现卡顿能记录app状态和信息, 只要dispatchMesaage执行耗时过大都会记录下来,不再有前面两种adb方式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缺点:需另开子线程获取堆栈信息,会消耗少量系统资源。

在实际实现中,不同手机不同Android系统甚至是不同的ROM版本,Loop函数不一定都能打印出”>>>>> Dispatching to “和”<<<<< Finished to “这样的日志,导致该方式无法进行。

优化的策略:我们知道Loop函数开始和结束必会执行println打印日志,所以优化版本将卡顿的判断改为,Loop输出第一句log时当作startMonitor,输出下一句log时当作end时刻来解决这个问题。


方式4: 利用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监控卡顿

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官方文档链接(https://developer.android.com/reference/android/view/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html)

我们知道, Android系统每隔16ms发出VSYNC信号,来通知界面进行重绘、渲染,每一次同步的周期为16.6ms,代表一帧的刷新频率。SDK中包含了一个相关类,以及相关回调。理论上来说两次回调的时间周期应该在16ms,如果超过了16ms我们则认为发生了卡顿,利用两次回调间的时间周期来判断是否发生卡顿(这个方案是Android 4.1 API 16以上才支持)。

这个方案的原理主要是通过Choreographer类设置它的FrameCallback函数,当每一帧被渲染时会触发回调FrameCallback, FrameCallback回调void doFrame (long frameTimeNanos)函数。一次界面渲染会回调doFrame方法,如果两次doFrame之间的间隔大于16.6ms说明发生了卡顿。



public class BlockDetectByChoreographer {
   public static void start() {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new 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 {
                  long lastFrameTimeNanos = 0
                  long currentFrameTimeNanos = 0;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rame(long frameTimeNanos) {
                   if(lastFrameTimeNanos == 0){                        lastFrameTimeNanos == frameTimeNanos;                    }                    currentFrameTimeNanos = frameTimeNanos;
                   long diffMs = TimeUnit.MILLISECONDS.convert(currentFrameTimeNanos-lastFrameTimeNanos, TimeUnit.NANOSECONDS);
                   if (diffMs > 16.6f) {            
                      long droppedCount = (int)diffMs / 16.6;                    }
                       if (LogMonitor.getInstance().isMonitor()) {                        LogMonitor.getInstance().removeMonitor();                                        }                    LogMonitor.getInstance().startMonitor();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this);                }        });    } }


在每一帧被渲染时,记下了渲染的时间用来计算掉帧数,数据可以绘制出流畅度曲线;同时,获取isMonitor()函数判断上一帧LogMonitor已经启动打印堆栈的任务,如果已启动,则移除LogMonitor,此时如果上一帧渲染的时间到现在已经超过了阈值,则已经执行了任务打印堆栈出来了;如果没有超过阈值则及时移除了任务。如果isMonitor返回false,没有LogMonitor回调任务,则开始新的一帧的监控任务。

优点:不仅可用来从app层面来监控卡顿,同时可以实时计算帧率和掉帧数,实时监测App页面的帧率数据,一旦发现帧率过低,可自动保存现场堆栈信息。

缺点:需另开子线程获取堆栈信息,会消耗少量系统资源。


总结下上述四种方案的对比情况:


实际项目使用中,我们一开始两种监控方式都用上,上报的两种方式收集到的卡顿信息我们分开处理,发现卡顿的监控效果基本相当。同一个卡顿发生时,两种监控方式都能记录下来。 由于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的监控方式不仅用来监控卡顿,也方便用来计算实时帧率,因此我们现在只使用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来监控app卡顿情况。


痛点1:如何保证捕获卡顿堆栈的准确性?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我们通过上述两种方案(Looper.loop和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可以判断是当前主线程是否发生了卡顿,进而在计算发现卡顿后的时刻dump下了主线程的堆栈信息。实际上,通过一个子线程,监控主线程的活动情况,计算发现超过阈值后dump下主线程的堆栈,那么生成的堆栈文件只是捕捉了一个时刻的现场快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相当于闭路电视监控只拍下了凶案发生后的惨状,而并没有录下这个案件发生的过程,那么作为警察的你只看到了结局,依然很难判断案情和凶手。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也发现这种方式下获取到的堆栈情况,查看相关的代码和函数,经常已经不是发生卡顿的代码了。



如图所示,主线程在T1~T2时间段内发生卡顿,上述方案中获取卡顿堆栈的时机已经是T2时刻。实际卡顿可能是这段时间内某个函数的耗时过大导致卡顿,而不一定是T2时刻的问题,如此捕获的卡顿信息就无法如实反应卡顿的现场。

我们看看在这之前微信iOS主线程卡顿监控系统是如何实现的捕获堆栈。微信iOS的方案是起检测线程每1秒检查一次,如果检测到主线程卡顿,就将所有线程的函数调用堆栈dump到内存中。本质上,微信iOS方案的计时起点是固定的,检查次数也是固定的。如果任务1执行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导致卡顿,但由于监控线程是隔1秒扫一次的,可能到了任务N才发现并dump下来堆栈,并不能抓到关键任务1的堆栈。这样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现上监控量大走人海战术,通过概率分布抓到卡顿点,但依然不是最佳的捕获方案。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加精准地获取卡顿堆栈。为了卡顿堆栈的准确度,我们想要能获取一段时间内的堆栈,而不是一个点的堆栈,如下图:


我们采用高频采集的方案来获取一段卡顿时间内的多个堆栈,而不再是只有一个点的堆栈。这样的方案的优点是保证了监控的完备性,整个卡顿过程的堆栈都得以采样、收集和落地。

具体做法是在子线程监控的过程中,每一轮log输出或是每一帧开始启动monitor时,我们便已经开启了高频采样收集主线程堆栈的工作了。当下一轮log或者下一帧结束monitor时,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卡顿(计算耗时是否超过阈值),来决定是否将内存中的这段堆栈集合落地到文件存储。也就是说,每一次卡顿的发生,我们记录了整个卡顿过程的多个高频采样堆栈。由此精确地记录下整个凶案发生的详细过程,供上报后分析处理(后文会阐述如何从一次卡顿中多个堆栈信息中提取出关键堆栈)。

采样频率与性能消耗

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判断一个卡顿是否发生的耗时阈值是80ms(5*16.6ms),当一个卡顿达80ms的耗时,采集1~2个堆栈基本可以定位到耗时的堆栈。因此采样堆栈的频率我们设为52ms(经验值)。

当然,高频采集堆栈的方案,必然会导致app性能上带来的影响。为此,为了评估对App的性能影响,在上述默认设置的情况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实验观察。

实验方法:ViVoX9 上运行微信读书App,使用卡顿监控与高频采样,和不使用卡顿监控的情况下,保持两次的操作动作相同,分析性能差异,数据如下:


从实验结果可知,高频采样对性能消耗很小,可以不影响用户体验。

监控使用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 采样频率设52ms),最终结果是性能消耗带来的影响很小,可忽略:

1)     监控代码本身对主线程有一定的耗时,但影响很小,约0.1ms/S;

2)     卡顿监控开启后,增加0.1%的CPU使用;

3)     卡顿监控开启后,增加Davilk Heap内存约1MB;

4)     对于流量,文件可按天写入,压缩文件最大约100KB,一天上传一次


痛点2:海量卡顿堆栈后该如何处理?

卡顿堆栈上报到平台后,需要对上报的文件进行分析,提取和聚类过程,最终展示到卡顿平台。前面我们提到,每一次卡顿发生时,会高频采样到多个堆栈信息描述着这一个卡顿。做个最小的估算,每天上报收集2000个用户卡顿文件,每个卡顿文件dump下了用户遇到的10个卡顿,每个卡顿高频收集到30个堆栈,这就已经产生20001030=60W个堆栈。按照这个量级发展,一个月可产生上千万的堆栈信息,每个堆栈还是几十行的函数调用关系。这么大量的信息对存储,分析,页面展示等均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很快就能撑爆存储层,平台无法展示这么大量的数据,开发更是没办法处理这些多的堆栈问题。因而,海量卡顿堆栈成为我们另外一个面对的难题。

在一个卡顿过程中,一般卡顿发生在某个函数的调用上,在这多个堆栈列表中,我们把每个堆栈都做一次hash处理后进行排重分析,有很大的几率会是dump到同一个堆栈hash,如下图:


我们对一个卡顿中多个堆栈进行统计,去重后找出最高重复次数的堆栈,发现堆栈C出现了3次,这次卡顿很有可能就是卡在堆栈3反映的函数调用上。由于采样频率不低,因此出现卡顿后一般都有不少的卡顿,如此可找出重复次数最高的堆栈,作为重点分析卡顿问题,从而进行修复。

举个实际上报数据例子,可以由下图看到,一个卡顿如序号3,在T1~T2时间段共收集到62个堆栈,我们发现大部分堆栈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把堆栈hash后尝试去重,发现排重后只有2个堆栈,而其中某个堆栈重复了59次,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和处理这个堆栈反映出的卡顿问题。


把一个卡顿抽离成一个关键的堆栈的思路,可以大大降低了数据量, 前面提及60W个堆栈就可以缩减为2W个堆栈(2000101=2W)。      

按照这个方法,处理后的每个卡顿只剩下一个堆栈,进而每个卡顿都有唯一的标识(hash)。到此,我们还可以对卡顿进行聚类操作,进一步排重和缩小数据量。分类前对每个堆栈,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好过滤关键字,提取出感兴趣的代码行,去除其他冗余的系统函数后进行归类。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的分类:

1、按堆栈最外层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把同样入口的函数导致的卡顿收拢到一起,开发修复对应入口的函数来解决卡顿,然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同样入口但最终调用不同的函数导致的卡顿则会被忽略;

2、按堆栈最内层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能收拢同样根源问题的卡顿,缺点就是可能忽略调用方可能有多个业务入口,会造成fix不全面。

当然,这两种方式的聚类,从一定程度上分类大量的卡顿,但不太好控制的是,究竟要取堆栈的多少层作为识别分类。层数越多,则聚类结果变多,分类更细,问题零碎;层数越少,则聚类结果变少,达不到分类的效果。这是一个权衡的过程,实际则按照一定的尝试效果后去划分层数,如微信iOS卡顿监控采用的策略是一级分类按最内层倒数2层分类,二级分类按最内层倒数4层。


对于我们产品,目前我们没有按层数最内或最外来划分,直接过滤出感兴趣的关键字的代码后直接分类。这样的分类效果下来数据量级在承受范围内,如之前的2W堆栈可聚类剩下大约2000个(视具体聚类结果)。同时,每天新上报的堆栈都跟历史数据对比聚合,只过滤出未重复的堆栈,更进一步地缩减上报堆栈的真正存储量。


卡顿监控系统的处理流程



用户上报

目前我们的策略是:

1、   通过后台配置下发,灰度0.2%的用户量进行卡顿监控和上报;

2、   如果用户反馈有卡顿问题,也可实时捞取卡顿日志来分析;

3、   每天灰度的用户一个机器上报一次,上报后删除文件不影响存储空间。


后台解析

1、主要负责处理上报的卡顿文件,过滤、去重、分类、反解堆栈、入库等流程;

2、自动回归修复好的卡顿问题,读取tapd 卡顿bug单的修复结果,更新平台展示,计算修复好的卡顿问题,后续版本是否重新出现(修复不彻底)


平台展示

上报处理后的卡顿展示平台 主要展示卡顿处理后的数据:

1、   以版本为维度展示卡顿问题列表,按照卡顿上报重复的次数降序列出;

2、   归类后展示每个卡顿的关键耗时代码,也可查看全部堆栈内容;

3、   支持操作卡顿记录,如搜索卡顿,提tapd单,标注已解决等;

4、   展示每个版本的卡顿问题修复数据情况,版本分布,监控修复后是否重现等。


自动提单

实际使用中,为了增强跟进效果,我们设立一些规则,比如卡顿重复上报超过100次,卡顿耗时达到1000ms等,自动提tapd bug单给开发处理,系统也会自动更新卡顿问题的修复情况和数据,开发只需定期review tapd bug单处理修复卡顿问题即可,整个卡顿系统从监控,上报,分析,聚类,展示,提单到回归,整个流程自动化实现,不再需要人工介入。


实际应用效果

1、接入产品:微信读书,企业微信,QQ邮箱

2、应用场景:现网用户的监控,发布前测试的监控,每天自动化运行的监控

3、发现问题:三个多月时间,归类后的卡顿过万,提bug单约500,开发已解决超过200个卡顿问题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