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合并的两种方式详解

git代码合并有两种:git Merge、git Rebase,其实这两句命令做的事是一样的,都是将一个分支合并到另一个分支,只是其合并的方式不同罢了!

  1. git Merge

    这种合并是将两个分支的历史合并到一起,现有的分支并不会被更改,它会比对双方不同的文件缓存下来,生成一个commit,去push

    • 优点: 安全,现有分支不会被修改

    • 缺点: 或多或少都会污染一点分支历史,在回看项目时会增加理解项目历史的难度

    • 用处: 一般用于公共master主分支

  2. git Rebase

    这种合并通常称之为“衍合”,他是修改提交历史,比对双方的commit,然后找出不同的去缓存,然后在去push,修改你的commit历史。

    • 优点: 项目历史会非常整洁

    • 缺点: 安全性和可跟踪性很差,你将无法知晓你这次合并做了那些修改

    • 用处: 绝不要在公共的分支上使用它。一般用于,自己本身独自使用的分支

  3. 总结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去决定去使用哪种合并方式。我的使用习惯一般是: 在我自己持有使用的分支,使用Rebase,保持好看的项目历史,在主master分支时使用Merge,这样安全和好跟踪修改!

  • 4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剪枝是决策树算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的目的是防止过拟合。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决策树剪枝主要有两种方法:预剪枝和后剪枝。 预剪枝是在构建决策树的过程中,提前停止某些分支的生长,以防止过拟合。常见的预剪枝策略有限制树的最大深度、限制叶子节点的最小样例数、限制信息增益的最小值等。预剪枝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决策树的复杂度,但它也会使得决策树的精度降低。 后剪枝是在构建完整个决策树之后,再对决策树进行简化。常见的后剪枝方法有:REP(Reduced Error Pruning)、PEP(Pessimistic Error Pruning)等。后剪枝策略可以通过删除一些叶子节点来降低决策树的复杂度,同时还能保证决策树的精度。 下面是一个使用后剪枝的 CART分类决策树剪枝的代码详解: ```python def prune(tree, testData): ''' 后剪枝函数 :param tree: 待剪枝的树 :param testData: 剪枝所需的测试数据集 :return: 剪枝后的树 ''' # 如果测试数据集为空,则直接返回该树的叶子节点的均值 if len(testData) == 0: return getMean(tree) # 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子树,则对该子树进行剪枝 if (isinstance(tree, dict)): # 对训练数据进行划分 leftSet, rightSet = binSplitDataSet(testData, tree['spInd'], tree['spVal']) # 对左子树进行剪枝 if (isinstance(tree['left'], dict)): tree['left'] = prune(tree['left'], leftSet) # 对右子树进行剪枝 if (isinstance(tree['right'], dict)): tree['right'] = prune(tree['right'], rightSet) # 如果当前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叶子节点,则考虑合并这两个叶子节点 if not isinstance(tree['left'], dict) and not isinstance(tree['right'], dict): # 计算合并前的误差 errorNoMerge = sum(np.power(leftSet[:, -1] - tree['left'], 2)) + \ sum(np.power(rightSet[:, -1] - tree['right'], 2)) # 计算合并后的误差 treeMean = (tree['left'] + tree['right']) / 2.0 errorMerge = sum(np.power(testData[:, -1] - treeMean, 2)) # 如果合并后的误差小于合并前的误差,则进行合并 if errorMerge < errorNoMerge: return treeMean return tree ``` 该函数的输入参数为待剪枝的树以及用于剪枝的测试数据集。函数的主要流程如下: 1. 如果测试数据集为空,则直接返回该树的叶子节点的均值; 2. 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子树,则对该子树进行剪枝,分别对左右子树进行剪枝; 3. 如果当前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叶子节点,则考虑合并这两个叶子节点; 4. 如果合并后的误差小于合并前的误差,则进行合并; 5. 最后返回剪枝后的树。 剪枝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判断是否进行剪枝,并且如何进行剪枝。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通过计算合并前和合并后的误差,来判断是否进行剪枝。如果合并后的误差小于合并前的误差,则进行剪枝。 需要注意的是,在剪枝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整个决策树进行遍历,因此该过程非常耗时。为了提高剪枝的效率,我们可以先对整个决策树进行建立,然后再对其进行剪枝。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建立决策树的过程中出现剪枝误差。 ### 回答2: 决策树剪枝是为了解决决策树过拟合的问题,减小模型复杂度,提高泛化能力。CART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 CART算法在进行剪枝时,采用了后剪枝的方法。具体代码如下: 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将数据集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通常训练集占总数据集的70-80%。 2. 构建决策树:利用训练数据构建初始的决策树。对于CART算法来说,树的每个非叶子节点会有两个分支,根据Gini指数或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优的划分属性。 3. 后剪枝:对构建好的决策树进行后剪枝操作。后剪枝的步骤如下: (1)利用测试集评估从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分类准确率,保存在错误率数组中。 (2)递归地从树的底层开始,自底向上地计算每个节点的代价函数。代价函数定义为:路径上节点的错误率加上一个参数乘以路径的复杂度。 (3)计算每个非叶子节点的剪枝前与剪枝后的代价函数之差,选取差值最小的节点作为剪枝节点。 (4)使用剪枝节点的父节点的多数投票法更新剪枝节点,将其变为叶子节点。 (5)重复步骤2-4,直到无法再剪枝为止。 4. 模型评估:使用剪枝后的决策树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计算预测准确率。根据准确率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决策树剪枝的代码实现比较复杂,需要涉及到模型的构建、剪枝、以及模型的评估等环节。以上是对决策树剪枝代码详解的简要概述,具体实现过程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库进行相应的代码编写和调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