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下 gr2stn命令的两种格式,并会在下文中分别测试两种格式的效果:
1 、 gr2stn(grid_expr, lon, lat, <-n>)
2 、gr2stn(grid_expr, stn_expr, <-n>)
grid_expr为原始的格点数据中的变量, lon/lat为经纬度, -n是在 grads2.0a6版本之后新增的一个功能,表示不进行插值,而采用最相邻的格点值来替代, stn_expr 表示一个站点数据文件中的变量,如果现在不能理解这个参数的意思,没有关系,后面的例子看了就明白了。GrADS中的格点到站点的插值方法为双线性内插。
第一种格式:使用单点的经纬度来进行插值,该方式每次只能插值出一个站点数据;
第二种格式:使用一个变量表达式来提供站点背景数据。
先使用第一种方法来进行插值测试:
(该方法比较苛刻,插值前需要固定为 Z 或者 T 方向变化的一维数据)
使用的数据:一个规范的格点数据文件,至少需要可以再固定经度之后, Z或 T方向存在变化。
我使用的格点数据如下,
Ctl文件:
dset E:\grads\gr2stn\sx6.grd
undef -9.99E+33
title PROJECT
xdef 9linear 80.00 2.500
ydef 5linear 20.000 2.500
zdef 2levels 850 200
tdef 48linear JAN1982 1mo
vars 4
U 2 99 u wind (m/s)
V 2 99 v wind (m/s)
H 1 99 H850
TSFC 1 99 TSFC DATA
EndvarsGs文件:
'reinit'
'open e:\grads\gr2stn\sx6.ctl'
'setx 1'
'sety 1'
*'set z 1'
'sett 1 48'
'd mag(gr2stn(u,88,26),gr2stn(v,88,26))'
'printim e:\grads\gr2stn\sx6.png white'
;需要注意的就是上面维数的设置,因为输出的插值后的变量经纬度已经是固定的,因此必须要这样设置,当然你也可以不设置为 1 。 u,v就是 ctl里面的变量 ,做出的图形如下:

下面是第二种方法:
使用的数据:
1、由于手头没有和我的站点文件匹配的格点数据(上面的范围太小,做的话需要生成合适的站点文件,后面会提到制作方法),因此使用站点数据先做了一些处理,用插值出来的格点数据进行反插,大致流程如下:
将由气候中心 160站的 2011年 5月份降水量得来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数据转换为 GrADS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格式,并生成相应的 .map文件,配出相应的 grid文件和 ctl文件(具体过程可以在本版找到相应帖子)。(这些是我由于数据的限制才做的,我的站点数据既是站点背景文件,又是数据文件,如果你有现成的格点数据是最好了)
2、站点的背景文件。
和站点插值到格点类似,也需要提供一个站点的背景文件,我就是用的 160站作为背景站点资料,好了,到现在我已经有一个 2011年 5月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站点二进制文件,一个 grid.ctl文件,一个 grid.grd文件,一个站点文件的 map和 ctl,如果你是用的现成的格点文件来插值为站点,则 grid.ctl和 grid.Grd就是你的格点数据源文件了,请千万不要混淆。
作图的流程很简单
1、 打开你的格点数据文件和站点数据文件的 ctl
2、 我先插值出格点文件(你直接用的格点文件就跳过这一步)
3、 插值并作图
其实和站点插格点的过程是一样的。
下面是这个 gs文件:
'reinit'
*文中的第一步
'open E:\grads\gr2stn\grid.ctl'
'open E:\grads\gr2stn\result.ctl'
*文中的第二步,插值出格点(如果自己提供格点文件那么这一步省略)
'define a=oacres(g,result.2)'
*文中第三步,插值出站点文件并作图
'd gr2stn(a,result.2)'
' printim E:\grads\gr2stn\sta_result.png white';
现在出来的就是一个插值出来的站点数据图啦,如下所示:

看来长江流域还是很多负距平的,再看一下它和源数据的误差(这其中的误差包括 oacres和 gr2stn两次总共所造成的误差,如果直接提供的是格点文件,就是只有 gr2stn的误差了)
把原来的 gs改成如下
'reinit'
*文中的第二步
'open E:\grads\gr2stn\grid.ctl'
'open E:\grads\gr2stn\result.ctl'
*文中的第一步,插值出格点(如果自己提供格点文件那么这一步省略)
'define a=oacres(g,result.2)'
*文中第三步,插值出站点文件并作图
*'d gr2stn(a,result.2)'
*'printim E:\grads\gr2stn\sta_result.png white'
*再求一下误差,插回去和原来的对比下,插值这么多次,必然有误差了
'dresult.2-gr2stn(a,result.2)'
'setgxoutshaded'
'cnbasemap b'
'cbar'
;那个 b就是算出来的误差啦,图形如下:

不分析了 …
当然也可以作成阴影图的形式啦:

恩,差不多就这样了,总结一下:
1、 使用给定 lon/lat 的形式适合时间序列或者沿垂直方向变化的插值,而使用站点背景文件的形式使用范围好像更大一点;
2、 给定的站点背景文件需要事先生成好 map映射;
3、 还没找到如何可以提取出插值出来的数据,希望能有人接着测试下去,分享出方法。
4、 我还没有测试多个时间和高度序列的批处理情形,因此如果多个时间序列的话在插值的时候 是不是要加入类似 gr2stn(grid_var,sta_var.2(t=’t’)) 的语句。
附:制作站点背景文件
1、 这个其实和站点插格点是一样的,首先需要确定你的数据的范围,然后提取出你数据范围内的站点信息, 这一步可以通过MeteoInfo来完成(http://bbs.06climat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9&extra=page%3D1),也可以自己手工提取;
2、 提取后使用 fortran来将站点信息写入 GrADS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文件,写一个变量就行,变量值无所谓,因为用的时候只是把经纬度信息当做一个模板来使用,不涉及变量值。
3、 配置 ctl文件,生成 map映射文件。
上面说的很清楚啦,如果还想使用我使用的数据进行测试,需要一定论坛贡献才能下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欢迎分享文件或者经验,这样会增加贡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