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Keepalive && Heartbeat

在默认情况下,在建立TCP连接之后,空闲时刻客户端和服务端不会互相发送数据包确认连接。假如有一端发生异常而掉线(如死机、防火墙拦截包、服务器爆炸),另一端若不进行连接确认,则会一直消耗资源。

为了保证连接的有效性,可以检测到对方端非正常的断开,我们通常利用两种机制来实现:

  • 利用TCP协议的Keepalive
  • 在应用层实现心跳检测(Heart Beat)

TCP Keepalive

TCP Keepalive通过定时发送Keepalive探测包来探测连接的对端是否存活。

交互过程:

在收到对端的确认报文后,设置keepalive timer。当长时间两端无交互并且保活定时器超时的时候,本段会发送keepalive probe等待对端确认。若对端在一定时间内确认(具体的规则貌似比较繁琐),keepalive timer重置;否则,长时间未响应,连接终止。

TCP Keepalive默认是关闭的,因为它会消耗额外的资源,并且可能会关闭正常的连接。(它也非TCP标准,详情可见The Host Requirements RFC [RFC1122])

在Linux Kernal中可以调整以下几个数值来设置Keepalive的属性:

sysctl variables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default 7200s 75s 9

Heart Beat

很多应用层协议都有心跳检测机制,客户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服务端发送一个数据包,通知服务端自己可以正常工作,同时传递一些数据。

两种方式的特点:

  • TCP Keepalive是TCP协议自带的实现,使用简单,其发送的数据包与应用层心跳检测包相比更小,但其功能也简单,仅提供检测连接功能
  • 应用层心跳包不依赖于传输层协议,无论传输层协议是TCP还是UDP都可以用
  • 应用层心跳包可以定制,可以应对更复杂的情况或传输一些额外信息
  • Keepalive仅代表连接保持着,而心跳包往往还代表客户端可正常工作

对于TCP长连接,需要“保活”机制。可以在上层协议中自己实现“心跳包”,也可以使用TCP底层自身的Keepalive机制。这两种方式采用哪种更好呢?这里贴一下一位网友的回帖,我觉得说的不错。

“套接字本身是有一套心跳保活机制的(TCP Keepalive),不过默认的设置并不像我们一厢情愿的那样有效。在双方TCP套接字建立连接后(即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并且在两个小时左右上层没有任何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这套机制才会被激活。

很多人认为两个小时的时间设置得很不合理。为什么不设置成为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可以通过SO_KEEPALIVE选项设置。)但是这样做其实并不被推荐。实际上这套机制只是操作系统底层使用的一个被动机制,原理上不应该被上层应用层使用。当系统关闭一个由KEEPALIVE机制检查出来的死连接时,是不会主动通知上层应用的,只有在调用相应的IO操作在返回值中检查出来。

因此,忘记SO_KEEPALIVE,在应用层自己写一套保活机制比较靠谱。”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