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技术协议》,还要《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作为软件架构师,优化流程是重要内容。

其实《需求规格说明书(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有两个: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和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是站在用户角度描述的系统业务需求,用户自己完成或用户表达、技术支持整理,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协议”;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是站在开发人员角度描述的系统业务需求,是检验软件公司是否正确理解用户需求的试金石,是指导开发人员完成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性文档,是测试人员完成测试用例的依据。

为什么有了《技术协议》,还要整理《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1,《技术协议》往往是利益相关人中地位较高的人完成的,那些地位较低的利益相关人,在《技术协议》上没多少发言权,于是他们的诉求被忽视。“忽视利益相关人的诉求”错在用户,但承担恶果的是我们,用户不会因为“某个功能”《技术协议》上没有,而放弃此功能。
2,“技术协议”是理想的,往往有不可行的内容。整理《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时候可以发现这些不可行的内容,然后和客户沟通。如果没有整理《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工程师在软件基本完成后,才发现不可行,这时已经是项目的晚期,变更成本惊人。
3,“技术协议”有些内容必须遵守,有些只是参考(非最优解)。这些往往需要和多个客户沟通,软件工程师往往没渠道、时间、技能与多人沟通。
4,许多需求用户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无需特别说明。由于没说明,所以软件工程师只能凭感觉猜测,留下大量隐患。比如:不良分类的脱碳和气泡,用户可能认为“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所以无需说明。实际上,用户或系统分析师必须用机器视觉能识别的规则来描叙脱碳和气泡。
5,用户往往只记得常用功能,不记得非常用功能。而且有些周边功能,旧系统是不需要的。
6,用户之间,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矛盾,这使得技术协议可能失真。
7,新的软件系统可能使某些人、某些部门利益受损,这些人或部门会暗中抵制。

系统分析师整理《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相对于软件工程师评审《技术协议》的优势
1,对软件工程师而言,评审《技术协议》是次要任务,这注定软件工程师不会花多少时间评审《技术协议》,草草浏览是常态;整理《产品需求说明书》是系统分析师的核心任务,必定会全力以赴。
2,评审《技术协议》往往需要和客户沟通,软件工程是往往不具备沟通条件,这严重影响评审质量,也使得事后无法追求责任。
3,专业分工带来高效率,至少体现在两点:(一),同类项目,大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二),有了同类项目的衬托,错误和遗漏更容易发现。
4,无法知道软件工程师在评审时是否敷衍塞责;如果系统分析师整理需求时敷衍塞责,后续设计开发会无法进行。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闻缺陷则喜何志丹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