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出版物的版权

关于数字出版物的版权

纸质书籍有自然的版权载体,因此不需要特别的版权约束,不过书籍的版权仍有值得讨论之处。书籍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性,一经享用对同一读者的价值就下降许多,因此就版权利益而言书籍不应被转让或者分享。记得80年代初街头有不少花几分钱看一本小人书的摊位,这侵犯了出版商的利益。顺便说一句,曾经非常流行老少咸益的小人书现在在书店已看不到,而书店更多的是昂贵的、彩页印刷的、但显得不实在的儿童读物。手捧小人书长大的一代人抛弃了传统与童年的乐趣而追逐利益,甚至于家长并未真诚地分辨小孩更加喜爱哪些读物或者课程,尽管他们会排队在学校门口接送小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现实生活中法律并不禁止书籍象普通商品一样被转借或转让。实际上,应当鼓励私人、社区或者公司建立小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并组织读书讨论与学习分享,这些活动提高民众对书籍的兴趣,因而在整体上有利于出版业。不过,大规模的书籍共享,如都市图书馆跨区域的借书,对出版商的利益损害较大,应被抵制。不仅私人可以自建图书馆,私人还可建立专业的博物馆,例如收藏展示不同年代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展品可来自无偿的捐赠;国家应当依赖于民间的知识积累,而不是反过来限制。书籍的诠释有赖于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很多时候书籍是社会的自省,因此研究者需要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并且有自己讨论的圈子与隐私。现代科技鼓励资料的记录与分析,民间应当对本地的政府与经济运作等有知情权。如果中国的一些问题只能被老外研究,这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未得到出版商认可扫描并以数字形式共享纸质书籍是对版权的侵犯。严格地说复印一本书的章节是违反版权的。一些学术期刊允许单独购买某期杂志的某篇文章,因此研究所在多人用到一篇文章时,应当购买多份拷贝而不是复印,这开销不大但能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我在美国曾用过一个叫作“亦凡书库”、后来更名为“亦凡公益图书馆”的网上中文图书馆。在美国的中文网站中,这个网站较少见地主动声明禁止发表有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言论。较为有趣的是,该网站的电子书籍都声明是“亦凡书库扫校”,并且说如果有版权争议可以与书库联系。这实际上说明中国的出版物在海外缺少版权保护的状态。我注意到很多中国的历史名著可以在国内的网站上免费浏览下载,一些价值很高的作品,如评书,也能免费下载。这实际上是放弃了版权。在国外虽然也有网上图书馆,但我所看到的都是学术研究性质,阅读页面朴素或者为纯文本,并不面向普通读者。书籍的电子版通常应由纸质书籍的出版商发行,电子图书馆应与出版商协商版权。

音乐CD与电影DVD是数字出版物,它们与书籍一样有自然的版权载体。不过,它们都很容易制作数字备份或拷贝。CD与DVD是普遍接受的标准,尽管一些公司(如SONY)开发过版权保护的数字格式,但是几乎所有的音乐与电影都用无特别版权保护的格式发行。不难看到,作为国际道德水位的基准,对版权或者其他道德规则的遵守是出于自愿,而不是依靠技术手段控制。为了监控而侵犯隐私是比侵犯版权本身更严重的过犯。侵犯版权通常是小偷窃,如拷贝朋友的DVD,成规模的侵权较易查禁。但是在我们国家几乎看不到正版软件的零售,只有小摊贩出售盗版光盘。记得在80年代初街头就有不少贩卖翻录歌带的小摊。这似乎代表了一种逆反心理,为了客服某种问题故意扩散该问题,而不是强调社区教育直接把事情做对。这破坏社区的道德、贬低国家的形象,在国际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非常可悲。

由于电影在看过一遍以后对观看者的价值大幅下降,应当鼓励购买电影DVD,而不是看网络视频。观看DVD能更为舒适认真地欣赏电影,如享受多声道的环绕音效,并且购买能够帮助更好地筛选出优质电影,看网络视频则较为草率粗略。通常新片在影院上映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行DVD,影院应当让第一时间买票的观众能以优惠价格购买DVD。国家不应过度补贴视频网站,破坏市场的公平性,而民众应当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电影。与电影相似,歌曲也最好购买而不是草率地网络点播。真正拥有与网络点播的感觉完全不同,拥有不必受限于某个服务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播放、管理、搜索数字媒体而不必使用固定的服务界面,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隐私,不必让服务商获取在何时何地在听何种音乐这样的隐私数据。必须用教育提高民众保护隐私与独立的意识,而不是放纵侵犯隐私。独立与尊严是文明的基石(美国《独立宣言》;美国电影《Independence Day》),偏好的差异会使中国人成为另类与受试材料。我曾经买过音质很差的CD,并且数码相机拍摄高清照片时有杂点,象是对技术的享受被人为禁止破坏,这极为悲哀。私人拥有资料也是对社区的贡献,例如同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可能被不断改动,声明为某个日期发行的版本可能被恶意篡改,私人拥有的资料成为对事实的见证。私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图书馆或资料馆,成为社区研究的一部分。

CD与DVD的版权范围通常是个人或家庭,私人之间的转借或转让亦无不可,但不应被盈利性地出租或放映。购买CD与DVD后可制作数字备份,可以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而不是光盘本身。数字文件可以在家庭内用网络共享,并且可以转换格式,例如下载到手机用小屏幕播放。不过,共享仅限于在家庭内,不能对外共享数字文件。出借CD或DVD只能借出光盘本身,借入者不能复制,转让CD或DVD时必须删除所有数字备份。在非家庭环境中,CD与DVD的版权范围是单个人或单个计算机,即一个拷贝只能供一人使用、或者只能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上供多人使用,并且不允许网络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资料应当取得出版商的认可,并采用不同的版权协议,如根据观看总次数或总时长计费。因此,图书馆可以出借CD或DVD光盘,在光盘损坏时可以用使用复制的拷贝,但不能在网上共享音频视频文件。软件的版权与此相似,多数软件并不面向家庭,如微软的Windows与Office,即使在家中也只能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上。公司在为多台计算机批量购买软件时,可以只获取一张CD,而购买多个授权号。我工作过的一个美国公司更为正规,公司发给程序员完整的零售软件盒,其中可能有纸质的手册。公司必须为每个程序员购买授权号,遵守规则需要公司自觉。尽管安装软件有点麻烦,但这并不是频繁的操作,并且安装可以由员工自己完成,因此没有必要采用虚拟化的集中管理。未经说明自动更新软件是对用户的侵犯。

DVD的片头常有版权声明,禁止编辑、传播、公开播放、公开表演影片内容等。实际上,能够剪切影片是购买DVD及拥有开放数字格式的巨大优点。影片的小片断能被剪切下来放在互联网上分享议论。影片的片段经过处理以后能成为很多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如MTV、自创的幽默短片等。这些非但不会损害出版商的利益,反而会吸引更多的人购买电影。同样,应当鼓励学校或社区的社团即时演出根据新上映的影片内容改编的剧目、歌曲,有活力的创作让社区成员发挥才能,并创造社区的凝聚力与独特价值。这些演出不会影响电影的票房,只有当演出或其他创作成果的收益巨大时,才需要考虑让电影出版商分享一定利润。此外,非盈利性的播放,如在学校班级中的教学播放、或者私人团体内的分享讨论,与图书馆相似,通常不违反版权。

盈利性出租DVD虽然并不合理,但与受低价诱惑放弃隐私使用网络视频服务相比,出租业务对民众的负面影响较小。美国有连锁的DVD租赁门市,并且还搞笑地有出售旧碟的业务,象是在做榜样。

DVD格式有一些有趣之处。电影DVD常包含额外的资料,如预告片、演员介绍、影评等。DVD还支持三维场景,即某些场景可以用遥控器选择观看的视角,不过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实际上,哪些资料能被包含在一个电影的DVD中取决于出版商的想象力,例如在DVD中可以包含与电影情节相关的小游戏。我并不了解DVD的工作原理,不过它显然支持不同的按键、点击,并能作出动态响应。如果将DVD机稍加扩展,可能会是很好的电子游戏平台。可以想象,与电影场景及音效交融的游戏会非常有趣。CD则是较旧的格式,不过也很有趣。一张CD可包含多个data track与sound track,每个sound track是一首歌曲,而data track则是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数据。这个格式可能原本被设计为对歌曲的版权保护,sound track在早期可能无法拷贝到计算机中由软件播放,而只能被CD播放器或驱动器硬件解码播放,直到今天一些光驱仍自带耳机插孔与音量调节。硬件解码播放也是为了不占用CPU,印象里在586上解码播放MP3会占用约10%的CPU。在互联网分享的时代这一设计思想已然过时,不能自己动手编辑的音乐或视频格式是不能想象的。由于支持多个track,CD-R可被增量刻录,这尤其方便制作商业交易等的只读记录。扩展的CD格式还支持multi-session,用新刻录的文件新增或覆盖同一目录下的旧文件。对用户而言,理解原理才能真正欣赏,因此CD与DVD的格式与制作方法应被当作必备的知识来教授,计算机专业更应当以CD与DVD的格式作为专业课程内容。社区应当鼓励教学研究,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DVD基于MPEG编码格式,但它并非完全开放的格式,生产软硬件解码器都需要缴纳版权费用。较搞笑的是,DVD将世界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DVD区码(region code),相同影片在不同区域发行使用不同的编码,中国位于第6区(实际上编码为0-9,其他编码用于特殊目的)。各区域的解码器只能播放本区域的DVD,不过,也有通用解码器可以播放所有区域的DVD,通用解码器更昂贵。这种隔离是没有道理的,同一部电影不同区域的版本内容不同更是不可接受的。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的历史性演讲《I have a dream》中呼吁消除种族隔离让不同种族肤色的人自然地友好相处。中国人也似乎有管控的倾向,而这与凝聚力相反。美国2016年大选候选人Donald Trump在他的参选演讲中说,他要在美国的南部边界修一座“great great wall”,并且要让墨西哥自己掏钱来修,象是在取笑中国人。

让用户理解原理与采用开放的标准几乎同义。已有的操作系统或软件对CD与DVD的功能支持明显不足,使用不便,而相关的文档质量很差。例如,我尚未看到对增量刻录与读出多个data track的支持;又如,DVD与CD在介质上只是容积不同,DVD也应能采用CD的track结构,从而支持增量刻录数据;再如,CD的sound track采用不压缩的44.1K Hz采样率16位立体声数字格式,而它明显可被其他已成熟的压缩格式(如MP3)取代,并让播放设备提供支持。这样音乐CD能有更大容量,不被播放的data track也能包含更多内容。尽管一些播放设备已支持文件系统、并能搜索目录播放MP3文件,但由于播放的顺序性、并且由于目录结构较混乱,将播放的曲目作为单独的sound track顺序列出仍然不失为很好的选择,而data track中也可以包含便于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这些曲目的普通文件,文件自身没有数据而引用sound track中的数据。DVD格式采用标准的文件系统,但它也可以效仿CD将视频数据放入独立的track中。把事情做对是自然的权利,这些可能已在其他国家的社区内尝试普及,我们却视而不见。

理解原理才能真正地享受技术,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例子是字体。中国是长期使用毛笔字且最为看重书法的国家,因此理当对字体的技术与规范很有热情。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的传记讲述,乔布斯由于上过一门书法课,对字体充满了热爱,他在开发苹果操作系统时要求一定要有漂亮的字体,并且将之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之一。这个故事也象在提醒中国人。Unix的X Window中,字体的工作原理较为透明,但由于极其缺少清晰的书籍文档,我了解不多,只知道有字体目录与文件,并能被用户添加、能指定应用程序的字体,且有工具能列出或根据条件查找匹配的字体。记得在Linux开始流行的时候,由于自带的字体质量较差,一些Linux迷将Windows下的字体文件拷贝过来,尽管用户可能不会同时使用他的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仍然有人指责这侵犯了版权。这些关于字体的新闻曾经很热,我猜测背后的真正话题可能是扫描字形而不是自己设计得来的字体是否侵权。如今这个问题可能已不再是问题,我使用的Ubuntu Linux中许多免费享用的字体有漂亮的汉字字形(但一些字体文件或设置似乎被人为破坏,字或行间距有错,极为恶心)。我也很想学习字体的课程,如对常见的中英文字体的名称与特点的介绍,又如字体的技术描述与不同字体文件格式的差异,再如自己动手设计修改字体。很明显描述字体比描述一幅图画有更多的形体约束,因此只需要给出笔画特征。中国应当是HTML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但在HTML标准缺少中文字体名称的规范(X Window也缺少中文字体规范),CSS的长度单位1em1ex,原本被定义为最宽的英文字符M与标宽的字符x的宽度,在中文字体中也没有严格定义;又如中文HTML文件也不支持将很长的中文段落分成几行,这样会产生空格;另外可能应当为不同语言如中英文分别设置字体。相反,较新的HTML标准支持下载字体文件,即用服务器提供的而非本地的字体显示网页中的文本。下载字体的原因显然是为了更漂亮的显示,但这么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字体的形状可能被更改,因此显示出来的内容可能与文本内容不符,用户计算机没有指定字体就用其他字体将就、并无大碍,并且实在有必要可以将文字做成图片;另一个问题是字体文件的版权应当在本机,放在网上就意味着可被随意下载。字处理软件常包含很多漂亮的艺术字体,这些字体只能在本机上使用,这个版权限制鼓励发展第三方设计的艺术字体及其他艺术产品如图形库的市场。

开放的标准与清晰的原理激发对技术的兴趣,让人享受并发挥才能,鼓励竞争与创新,并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开放的技术,如CD与DVD、X Window、HTML与CSS,应当有准确的概念与详尽清晰的文档书籍。这些有趣的内容不仅能成为教材,而且对它们的研究与改进能成为科研与应用研发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如果有充足的文档书籍,很多人甚至不必进入课堂或被要求,就能尽自己所能地满足求知的愿望,享受技术并参与思考,这成为良好的考评依据。我们的学校课程有很多缺少趣味,学习的目的性过强(如考研、考证)而不是遵从兴趣追求真知,教育更象是折磨人并培养操控折磨的心理习惯。最成功的两个计算机公司微软与苹果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与乔布斯,都是大学辍学者;辍学似乎象征对无意义的教育的抵制。不难看出,中国人并不赞助开放的技术标准。Linux本身有完善的文档系统,命令都有maninfo文档,不过它们都不够清晰、需要完善。Linux开发社区极为看重文档,许多软件安装包(package)有相应的文档安装包,多年前我在美国使用的Redhat Linux有单独的文档光盘。Linux社区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知识写成Howto文档,如与前面提到的内容相关的CD-WRITING-HOWTO、FONT-HOWTO,又如NETWORKING-HOWTO、WIRELESS-HOWTO。不过,象是针对中国人,这些文档大都缺少清晰的表述与层次较高的逻辑概念,这是美言,实际上文档质量极为低劣,象是害怕读者轻易理解掌握;文档内容多为未讲清的复杂琐碎的技术细节,这也反映出Linux操作系统本身的问题。这些文档象是施舍给中国人作榜样,说明清晰的文档的重要性及其在西方的普及,并敦促改进操作系统与文档。美国有众多Unix的商业版本,如Solaris、Irix、AIX、HP-UX,显然他们的社区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我们所看到的商业版本的Unix及其他很多软件与文档,实际上是向公开版本的Linux看齐。就在我们限制自然的兴趣与享受裹足不前的时候,在享受搜集隐私与技术操控的时候,在将民众视为试验对象的时候,在被取笑又被施舍怜悯的时候,西方的社区飞速进步。

与CD和DVD的影音出版物不同,一些数字资料没有版权载体,购买后被电子邮寄或下载;它们不适于出借。当年轻人成年在外生活后,不应再与父母共享数字资料。在中国,学生读大学后户口即从家中迁出,因此成年应以此为准。

互联网上的资料如网页的版权值得特别讨论。这些页面与资料对个人使用是免费的,用于盈利需要得到作者的许可。通常互联网上的内容并不限制转载,但应当声明出处,并保留对原页面的链接,这是因为转载帮助原网页提高人气,HTTP协议允许一个网站看到是从哪个网页的链接跳转到本网站(referrer)。浏览者有权保存网页内容在本地使用,并且使用时不必经过原网站。浏览器都支持保存页面,我多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浏览器支持缓存与离线浏览,这个功能显然可被扩展为指定缓存并离线浏览特定的网站,这样浏览过的百科全书等的网页就能被保存在本地供以后查阅。操作系统很容易提供更好的缓存机制,如将网站映射为本地目录。付费电子书籍应采取购买的方式,而不是网页浏览,本地的电子书能使用自己的编辑器加标签作笔记、或者用自己的工具搜索查询,并且鼓励自己动手改进工具。牺牲隐私在互联网上做这些操作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微软Office365)。用户有权用自己定制的浏览器浏览页面,如一些浏览器允许设置不下载图形或flash动画、禁用javascript、禁用cookie、关闭弹出窗口、甚至有纯文本浏览器(如Lynx),因而筛选略去页面内容、包括广告也是合法的。不过这么做并无意义,用户更愿意阅读未被修改的网页,一方面这是享受网页本来的设计与服务,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需要看到与其他人所看到的完全相同的网页内容的心理。针对性的广告或内容并非满足用户需要,而是未经授权偷窥隐私操控用户,实际上应被禁止,这是另一个话题,值得更多讨论。用户也有权对保存的页面作处理与分析,如仅保留主要内容,便于以后使用。网站是否允许机器人访问,即并非肉眼而由工具浏览,取决于自己的设置。许多网站的根路径下有robots.txt文件,它用来规定哪些路径允许机器人访问及访问时应遵守的规则,如点击的间隔时间。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使用工具寻找有价值的内容是自然的选择,例如关注一些大学研究所的新闻中是否出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又如在文档中自动找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的解答。

本地安装的字典及工具书非常有用,它们都应当采用开放的格式,以便其他工具查询使用。字典可能成为拼音输入法、同义词及语法错误提示、智能搜索等工具的基础。百科全书尽管方便,但学习过的教材,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课本及文学名著的电子版,可能用起来更为顺手。许多资料只能在圈内使用,这并不是说这些资料不能安装到个人的计算机上,对社区规则的遵守与对版权的遵守相同,应当出于自愿而不是技术管控。另一方面,操作系统应当提供足够好的安全域防护及日志记录,如不能将敏感资料拷到手机或U盘里。我所看到的操作系统在这方面功能明显不足,在公司也没有使用操作系统的账户权限来管理文件,并且随意用QQ或U盘传递文件。尤其应当反对用手机在非办公场所遥控操作或使用敏感资料,这是天然的安全漏洞,黑客能够偷窥甚至侵入而不被察觉。我较反感使用手机,我认为做任何事都应该不受打扰地专心做,并且有自然的规范,而不是在公共场所挤时间,如阅读网页应当用计算机,看视频玩游戏用电视或计算机更舒适,尤其办公不应使用手机。在公交车等拥挤的场合用手机上网是对他人的侵扰,应该鼓励传统的纸质报刊,这是因为别人的手机屏幕在视野中看与不看都很难受,这就象上课时坐在前面一排的学生浏览网页干扰注意力一样,而报刊则可以跟着瞟上一眼;我相信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的道德逻辑是要隐私得自己藏起来、别人有权看。

非网页的互联网服务也值得一提,它们通常应当与网页有相同的免费性质。例如,网页中的视频应当能够下载保存,便于日后回顾。我注意到Ubuntu Linux安装包中有好几个用于从YouTube(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已有多年连不上)下载视频的工具、以及在本地播放YouTube视频的程序,我也议论过HTML5新增的一项重要特性是视频元素(<video>),它鼓励网站使用标准视频文件并方便下载保存。

谷歌公司的Google Earth服务则是另一个例子,它实际上值得用单独的文章来作深入探讨。我在多年前试用过它,已有很长时间连不上。Google Earth免费提供地图数据,包括卫星图片、海拔高度、交通路线,甚至于一些城市的三维模型图与街景,另外,数据还包含由用户贡献的内容,如标注在地图坐标上的商铺、图片、360°全景照片、国家地理杂志选景、新闻事件等,这些用户贡献的数据被归类为频道,在浏览地图时能够选择需要的频道。用户还能为建筑,如自己的住宅,建立三维模型,并将它标到地图上,让它成为城市三维街景的一部分。Google Earth带有本地安装运行的地图浏览器,印象里它有免费版与收费版,浏览器有一些有趣的功能,如找路、并能沿着路线在街景中“滑翔”而过。谷歌表面上是一个庞大的公司,但Google Earth服务的实现机制却可能与互助共享的互联网网页非常相似。概念上看,除了卫星视图外,各个地区的地图服务能由自己的“网站”提供,其资料由本地的社区贡献;浏览地图等同于浏览相应地区的网站,只是数据的呈现方式不同于普通网页。地图站点能够用目录级别来表示分辨率不同的区域块。用户贡献的频道数据可以由独立的网站来提供,浏览图片频道等相当于浏览这些网站;实际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浏览标注在Google Earth地图上的图片的网站Panoramio。由于实质上的相似性,Google Earth的数据应与互联网网页相同,原则上允许私人以任何方式免费使用。因此,是先有社区间合作共享的地图服务站点,然后社区所享受的服务的部分功能被“黑盒化”,对外略去了清晰的内部结构原理,却构造起复杂的编程接口API,成为商业产品。与互联网网站相似,地图服务也有圈内圈外的区别,社区内部总要享受更好的待遇、并且不断尝试更新更好的服务,例如更为详细准确的商铺信息、公交地铁线路站点、交通拥堵数据等。位置信息或访问者所在的IP域可被用来标识访问者的身份。只有各社区都提供的服务才出现在统一的Google Earth服务中,并且社区彼此会向对方的服务质量看齐,这也包括数据的真实与准确;这一对等的原则对互联网服务同样使用。

就象建立网站一样,开放的地图平台使得建立新的基于地图的服务很容易,并且不需要集中管理。尽管频道由类似网站的站点提供,但许多频道数据实际上来自社区的贡献,如游客将景色图片标出,又如商铺把自己的图标与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其他统一提供的数据,如公交路线,也有公众服务或广告的性质。因此频道数据与普通网页一样,通常免费使用。站点可以向注册的商铺收取费用,因而能够盈利,同时有权维护注册内容的真实性。与互联网网页相同,地图数据仅供私人的免费使用,如果要下载数据制作电子地图发售,必须从提供数据的站点取得授权。此外,并不能排除收费的地图数据服务,与收费网站一样,收费数据服务常使用不公开的数据格式与非标准的客户端;不过,如果在版权协议中声明不得下载保存,那么采用标准的浏览方式也无妨。与互联网网站一样,地图站点也会关心用户的访问情况。除非声明允许服务器缓存,不能拦截用户对站点的访问,尽管个人总是可以保存数据以后使用。社区的网站有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分析用户访问数据需要说明目的并得到它们的许可,不能将数据外传或用于其他目的,并且网站在提供数据时应当略去与分析目的无关的数据中的敏感信息,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社区的普通商铺。不过,对统一的谷歌服务的访问可能被集中分析处理。

社区内部更为优质的服务,也体现在由社区自己开发、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地图浏览器上。我数年前尝试过的Google Earth免费版客户端显然只用来提高兴趣,使用并不舒适,如前面提到的“滑翔”由于缺少地貌景观没有太大意义。虽然地图数据免费使用,浏览器也允许社区自己开发,但地图浏览器作为让用户享受数据的工具,可以被商业出售。不难想到很多地图服务的应用,如景点为景区制作更逼真的三维景观并标出参观线路,又如城市的驾驶模拟使用真实的街景与公路(如立交桥)的设置,让访问者熟悉环境,甚至能将线路提前寄给访问者,再如在地图上标出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进程供教学使用,实际上我试用时看到过显示中国历史地图的功能(仅一两幅区域地图)。为了保护诸如查找交通线路的隐私,地图浏览器应被设计为缓存已浏览过的数据,仅在用户要求时作更新。对隐私的尊重是必需的要求,在本文的前面部分我议论过必须通过教育培养隐私的观念。另外,象互联网网页资料一样,地图及相关数据是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记录,因此值得保存与分析研究。研究者应当是社区的专业机构,关注特定的地图数据,例如如研究街景的变化、统计不同地区的房屋类型比例、建设速度等;由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公司垄断资料的保存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并不能消化其中的知识。社区应当自己投入资源作研究,而不是热心于炒房或炒股,这实际上相当紧迫,社区研究必须有隐私。谷歌公司在几年前已放弃了在中国的业务,因此中国未必会加入Google Earth服务。假设中国确实需要成为这项服务的一员,那么所要做的不是按照谷歌的API作开发,而是首先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地图服务模式,不同社区选择的服务模式未必相同,然后与其他社区协商对接。

尊重版权是对物权的尊重,尊重隐私是对人权的尊重,后者更为重要。获取用户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潜在的规则是用户数据不能用于服务以外的其他目的,尤其不能用于针对个人的隐私分析,尽管社区可以将数据用于让公众受益的分析研究。由于无处不在的日志记录,安全并不是问题,没有必要随意侵犯隐私;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应当受良好的社区教育并有独立与尊严感,而不是被监视管控。YouTube与IMDB(著名的电影数据库)的名称都可能在暗指中国人完全没有隐私、并将自己视作数据库的现状。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名称是著名的数据库Oracle,这个词的本义是“神谕”、“先知”,Oracle也是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的重要角色女先知的名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