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之北王-王茂斋先生

原文网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7537&PostID=9485350

作者: 厥初生民   2007-05-04 22:13 星期五 晴
  吴式太极宗师王茂斋
  
  ■ 战 波
  
  --------------------------------------------------------------------------------
  
  《健身科学》2004年第5期  健康养生-运动健身
  
     杨禄禅的首传弟子中,得其衣钵者除杨氏诸子外,尚有万春、凌山、全佑三人,时人谓:三人各得先生一体,称“筋、骨、皮”。由于三人出身低微,备受王 公贵胄歧视,便遵师命拜其子班侯为师,拳艺仍由杨禄禅传授。全佑(1834-1902年),满族,在旗营当差,其拳善化劲。全佑传弟子王茂斋、吴鉴泉、郭 松亭、常远亭、齐格忱、英杰臣等。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年),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市)程郭乡大武官村人,北京东单同盛福掌柜。为人重孔孟之道,忠孝仗义,尊师重道,德高望 重。为全佑大弟子和三十年代北方太极拳掌门。早年吴鉴泉在德胜门当差,家境贫寒,王茂斋把折子给吴,没有柴油钱粮可到柜上去取,从而保证了师父和师弟一家 的生活。民国后,吴鉴泉没有了俸禄,王茂斋更是极力维护吴氏一门的生活和在武林中的地位。恩师过世后,为弘扬师门,王茂斋带领诸师弟,在同盛福拳房闭门苦 练十余年,结合宋书铭所传宋氏太极功,练就了包括拿法、闭户、点穴和卸骨等在内的独特的吴式太极打法。为吴氏太极拳在太极宗派中门户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二十年代,王茂斋已名震遐迩。北伐战争后,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让《北平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先生为自己请位武术名师。许介绍了刘某某(时称快手刘)等几位 名师,经过试手,几人均为袁良所败。袁很生气,对许禹生说:“我让你给我请位明师,你给我找些个酒囊饭袋。”许笑道:“不是没有高手,我是怕伤着市长,没 敢给您介绍。”袁说:“不然,你只管介绍。如果能赢我,我一定拜他为师。”当时王茂斋、吴鉴泉和杨澄甫等都在许禹生的研究社教拳。许把王茂斋介绍给袁良, 并嘱咐:“别打伤袁。”王说:“我有分寸。”两人见面试手,袁良出手间便被发放倒地。再试几次,王说发出几尺就是几尺。说这一掌让你退十步、幌三幌,对方 就是退十步,幌三幌。用劲巧妙精微,拳法玄奥神奇。袁良心悦诚服,当即跪地拜王茂斋为师。一时间,警察局长等官绅巨贾纷纷拜王为师。王茂斋在武林界名声大 震,盛极一时。并最终确立了其北方太极拳掌门的地位。这时,一些武林同道和社会名流,包括一些拳友和弟子,劝王茂斋自立门户为王氏太极拳。王说:“永远不 能这样做。我师父家和师弟靠教拳为生,我有买卖。要立只能立吴家。”王茂斋及其子和传人遵循这一宗旨。
    (待续)
  
   吴式太极拳专区
  
  【关于“吴全佑”的由来】
  
    1989年第三期《太极天地》栏目中发表了翁文斌先生《太极名家全佑并非姓吴》一文。文中说:“国内武术界有人将吴式太极名家吴鉴泉之父全佑先生误称‘吴 全佑’。其实不然。全佑系满族人,并未从汉姓,又怎么能称他为‘吴全佑’,是人们的主观判断得出的错误叫法。”
   全佑生前确实未曾叫“吴全佑”。但笔者以为“吴全佑”不能算误称,这不是人们主观判断得出的错误叫法,而是有他的由来的。
    (一)吴鉴泉的次子吴公藻先生(1 9 0 1—1 9 8 5年)在《吴家太极拳》(香港1 9 8 0年版)一书中说:“吴家第一代宗师吴全佑受业于杨露禅,后拜露禅之子班候为师。”又,书中有他为《太极法说》抄本题词的手笔:“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 门后由班候老师所授……”吴公藻是全佑的嫡孙,家学渊源,他决不会随随便便就写成“吴全佑”。
   (二)三十年代中期,在陈振民,马岳梁先生编著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一书的《太极功系表(一)》中也写有“吴全佑”。马岳梁先生的父辈姓惠,惠家聚族而 居。他五伯父惠新吾官居 督察御史,任九门提督(相当于今之北京街戌司令)之职,很有声望。因之当时人称他家为“惠宅”。惠宅有箭院(即练武场)。全佑在杨露禅告老还乡后脱离旗 营,长年设馆于箭院授拳,直至1 9 0 2年去世。在箭院,他融会杨氏父子的大小架式为一体,自创了太极功架,名望大盛。吴鉴泉也是在箭院功成名就的(据马岳梁,吴英华两位老师述说)。从上看来 吴马两家关系密切,是非同一般的通家世好,而马岳梁先生又是吴鉴泉的东床。因此不会毫无根据的称“吴全佑”。再说《吴鉴泉氏的太极拳》出版之时,吴鉴泉还 健在。马岳梁先生在《自序(一)》中说:“嗣征得师之同意,因草是篇。”可想此书写成后必经吴鉴泉过目。若有此等大谬,吴鉴泉岂能会不予指正?
    (三)徐致一先生(1 8 9 2—1 9 6 8年)在《吴式太极拳》(1 9 5 8年版)一书的《前言》中说:“吴先生(指吴鉴泉——笔者注)的太极拳是由他父亲吴全佑先生所传授的。”徐致一1 9 2 0年就从吴鉴泉学艺,追随多年。 1927年就著有《太极拳浅说》一书,一生从事吴式太极拳的教学、研究。他的《吴式太极拳》成书后多次再版,总共发行了三十余万册,是现今学习吴式太极拳 的范本。象他这样一位较有名望的吴式太极拳家,不可能不假思索就给全佑冠以吴姓,贻笑方家。
   以上几位吴式太极拳名家都是当初改姓时的见证人(马岳梁先生现年9 0岁)应该了解当时的情况,想来绝不至于他们都把这显而易见的事情搞错。
    为了追一步弄清这件事情,笔者走访了吴式太极拳家吴耀宗先生。吴先生已8 3岁高龄,两目炯炯有神,声若洪钟。他用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说:“谈这个问题应该知道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才能有深切的了解。满族人是指名为姓,一代一个 姓。譬如我师兄马岳梁的父亲叫惠昌,但贯属满族马佳氏,故他家在从汉姓时归宗姓马。吴家也同样,全佑姓全(吴鉴泉原名”爱绅“并不姓全)却贯属满族乌佳哈 拉氏(音)。辛亥革命以后,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子孙等王公贵族大量散流到民间与汉人混为——体。为免社会偏见和各种麻烦,有改姓金的,也有改姓罗的等等,一 时满族改汉姓成为一种时尚。所以乌佳哈拉氏也取汉音姓,译娃吴。当时与全佑同辈的族人都归宗姓了吴。设若当时全佑未曾去世,理所当然也要姓吴。 既然是归宗,称之为‘吴全佑’怎么能说不可以呢?在未从汉姓前我名叫文义,改姓后名吴公展、号敬修。吴耀宗是我父亲给我另取的名,即光宗耀祖的意思。中国 人家族观念极强,在一般情况下不肯轻易背宗离祖,这在名字上往往就可能反映出来,更不要说姓氏了。即使改了也会留下一定的根由,否则当初为什么不姓张、姓 李而一定要姓吴呢?”
   根据上述的各种情况来看,;吴全佑”并不是人们想当然得出的结果。退一步讲,不管是什么原因,假定全佑的子孙后辈愿意让全佑归以吴姓,外人也不能加以非议,这毕竟是他们的“家事”。
    事实上称为“吴全佑”有他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样能把全佑传下的其他支流统一在吴式拳下。否则称呼什么呢?“全式”?显然要使吴式太极拳源流复杂化了。例 如:王茂斋——杨禹廷——王培生;常速亭——常云阶;刘彩臣——李先五等支流,他们都不属于吴鉴泉一支,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称为“吴式”,假若不是“吴全 佑”,他们能称吴式么?
   总之,称为“吴全佑”是有根有据的,这是社会、历史、风俗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数十年来不少人都这样称呼,这已经成为一种定论,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此文写成后、笔者在一次太极拳交流会上遇到了吴鉴泉的长女、8 5岁的吴式太极举家吴英华老师,也向她请教了这件事情。吴老师满头银发、神态慈祥。她微笑着说:“简单讲吧,应该说我们家祖上就是姓吴,吴公藻等人的说法是对的,完全可以这样称呼。”
  
   来源:摘自鉴泉太极拳社社讯
  
   【全佑轶事二则】
  
    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英华老师,太极技艺炉火纯青,身体矫健,精力充沛。教拳之余,每与弟子谈起其祖父全佑的故事,侃侃言来,娓娓动听。据云:全佑前清 时曾受业于杨露蝉,武功显赫,名嘈京城,允称为开创吴式太极拳大师。(编者按:全佑系满族人,原用满族姓氏,其子始改汉族姓氏吴)兹挥录轶串数则,以飨读 者。
  
   一、烈马腾空
   全佑在旗营任教时,一日来到马厩。看到一匹高头大马,单独关在栅栏,好奇之下,就问养马军士,此马何以单独关锁?军士答称,驿骝性烈,没人敢骑。全佑笑问 可否一试蹄缰?军士面有难色,谓摔坏了人,跑走了马,吃罪不起!全佑道出姓氏并许以若马有闪失,自当照价赔偿。军士获知为大名鼎鼎的全佑,又听说肯赔钱, 乃徇情答应。
   全佑纵身上马,马伸腰舒鬃,引颈长嘶。在院子兜了一圈,突然撒开四蹄,径直向丈余高的院墙驰去。全佑先是紧贴马背,危坐雕鞍,不期烈马撞墙,顿觉有粉身碎 骨的危险,情急之下,运用太极神功腿一夹,继而勒紧缦绳,猛喝一声'起'。烈马受力不住。腾空一跃,飞越院墙,宛似风驰电掣,一任全佑驾驭。过了一个时 辰,全佑才策马返回原处,军士伸仲舌头,吓出一身冷汗。
   旗营得知此,深服全佑武功,慨然以马相赠。后来全佑之子鉴泉亦名嘈武林,能在马背上单手倒立,这与乃父的高超骑术同出一辙。
  
   二、一招送客
    全佑家住京城前门附近,某日下午,全佑在书房闲读,门人忽报有客求见。全佑乃出客厅相迎。只见来客已追大门,长衫挹地,一表斯文,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全 佑徐徐款接,那人疾步趋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此一瞬间,只听“咣”的一声,来客蓦然飞起,倒撞开客厅的花格窗檀,落座在四合院外的 门楼上。站在一旁的门人目瞪口呆,莫明究竟。原来客人在施礼时,遽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袭来,全佑明察秋毫,技高一筹,连消带打,腾空便将来 客发了出去。 此来客纵身跳下门楼,复奔入客厅,匐伏于地,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向全佑揖谢。
  
   三、全三爷(全佑)善用大杆
    一日偶然路过北京东城泡子河地区,见有数十人围攻三人。这三人每人一支长枪,鼎足而立,和围攻人相抵抗,然已受伤,眼看就要失败丧生。全三爷见义勇为,夺 过一才艮杆子,横才丁竖扫,击散围攻的群匪,救出三人。这三人立即叩谢救命之恩。此三人自言是回族,姓丁,全三爷并未留下姓名。一笑而去。
  
    一日有客来访,说请全三爷看鸽子,养鸽子是全三爷的爱好,因此便随此人到东城一家,看见鸽笼内有佳种鸽子多羽,全三爷爱不释手,房内待茶,兴尽辞别。当出 门时,门楼上忽然倒下一筐石灰,全三爷的眼睛被迷,有多人都戴风镜,用铁尺铁棍,向全三爷打来,三爷眼已被迷,只用两臂抱住头部,听任毒打,遍体皆受伤 害,腿臂皆断,倒地不起,这些流氓一哄而散。等家中人得知,来看时人已不能动弹,而那家的人已去了。当时法制,受伤人不能抬回家中,否则官方即不负责。只 好在街旁临时架一席篷,设床将三爷放上,遍请名医治疗,皆言无法医治,忽然有一老翁,须发皆白,他说:“我看见他是个了不起强汉,被打时一声不响,我这里 有药丸三粒,一粒用水化开,敷在伤处,一粒给他吃下,另一粒同一只鸽子煮熟,给他当饭吃下,则有奇效,一周内伤势渐愈。一则,老者伤药疗效特好,二则,全 三爷的内功已然达到登峰造极,二者相合故伤势痊愈迅速,但忘问老者姓名住址,无法致谢。
   九门提督惠五爷,已经得知打人者是泡子河救人的前仇,他们是皇家抬皇杠的人员,首领是太监印都管。惠提督准备抓人,首先请全三爷到印宅门前走一周,惠提督 派兵跟随,印都管已经得知全三爷是惠宅教师,遂托人说情,愿赔礼道歉,因而在同兴楼饭庄,设宴40余桌,遍请有名人物和武术界人士,颇盛于一时。
 
  吴氏南北架的形成
  
  
   全佑(1834——1902),满族,武功超群,任王府护卫。杨禄禅父子在京传授太极拳时,与王公贝勒同学,鉴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奉杨禄禅之命均拜班侯 为师,其拳艺仍多为杨禄禅传授。全佑与同学万春,凌山为当时的佼佼者,人称三人技艺得杨禄禅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太极拳拳艺 传给其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
  
  吴鉴泉(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幼承庭训,心法脉传,年长后愈加致力苦研,日臻化境。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吴氏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
  
  
   民国初年,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之十七代孙,其拳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式得名,其推手法则与当时北京流行的太极拳方法相同。当时北京的 太极拳名家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已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 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之礼,从学于宋书铭,时一九一六年秋末。《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诸弟子自然得传。由于宋氏太极功 的参融,使吴鉴泉与王有林等拳家的拳风有了很大的变异,拳架除体现太极拳已有的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的风格以外,鼓荡;松柔之风更见明显。可以这样说, 宋氏太极功对吴氏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九二八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国际地区,在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杨氏架之外,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吴鉴泉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传徒吴图南;徐致一;赵寿村等,代不乏人。
  
  
  王茂斋传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等。
  
  
  吴氏架的传承除保留推手;剑;刀;枪;黏杆等,还保留有张三丰传承的指针疗法。
  
  
  吴氏架的传承分为社会架与传统架。社会架主要以办学收费为目的,所以少有内在操法。而传统架与太极心法则仍以拜门嫡传为主,保留有宗风真髓。
  
  
   杨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终生课徒为业,北京及北方地区吴氏架传人多为其所传。杨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辉璞;马 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辅师教学,拳学造诣颇深,著述较多,门徒广众,是当今吴氏架传人中硕果最丰者之一。
  
  
   郑玉庆(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师承其伯父郑和春(卒于一九八五年,享年七十六岁),幼时起便向伯父学习师爷王茂斋一支太极拳架,该拳架循规蹈矩,抻筋拔 骨之法,尽显于拳架之中,一招一式内藏杀法。一九八五年,王培生先生观看了郑玉庆师父盘架之后,说:“此拳架我看师爷在当年炼过,揽雀尾如来回荡刀之法, 现在已没有人这样练了,是茂斋老架”。并在郑师保留的家传太极拳谱上题词。郑和春先生是把太极拳传进大连的第一人。
  
  
   一九九七年经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力学专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荐,研究生院聘请郑玉庆师父为研究生院的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茂 斋老架及刀;剑;推手诸艺。一九九八年十月经大连市武协批准,正式成立了茂斋老架太极拳社,历经四年的时间,参加学拳的人数已逾三百多人,其中有十几人在 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奖牌。
  

  

  
   吴式北派太极拳宗师:王茂斋先生
  
  
  
    王茂斋老先生(1862-1940)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 《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吴式太极 拳素有“南吴”,“北王”之称。“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 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王茂斋先生于民国初年在北平开设“同盛福”,经营建筑材料,闲暇时以授拳为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众多,其中不乏高手。如弟子中的彭广义,赵重佑,张实柱, 修佩勋,杨禹廷,王子英,刘光斗等,再传弟子中的刘晚苍,王培生,李经梧,马有清等。有些人还有著作流传于世。笔者系王茂斋先生之同乡,又系吴式太极拳的 门中人,乡里流传王先生及其弟子们的轶事颇多,故在此略书几件王先生的轶事。
   某年,王先生回乡建房。翌日,见一壮实的石匠在众人面前自炫其力,言能负600近重物而行数百步。王先生上前笑问:“若我以两指按你头顶,你能起身否?” 答曰:“慢说二指,一掌按头也可起身!”说着蹲下身,王先生用右手食中二指轻点于那人头顶,石匠猛然向上起身,不料纹丝不动,只觉那二指忽隐忽现,隐似无 物,又重如泰山。接连三次起身,石匠都不能如愿,方才心悦诚服。众人问,为何石匠起身不得?先生答曰:“此乃太极拳之粘截劲。你们要练也可学会。”接着, 王先生又让石匠抱着他的右腿,看能否将他搬起。石匠依言而行,连搬数次,王先生却似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为所动。待石匠再次用力,先生微微坐身沉胯,轻声 道:“起!”石匠应声飞甚而起,向王先生身后右侧跌出,眼看头面即将着地,却被王先生一个转身接住,轻轻放回地上。众人叹服称奇。
   有一日,王先生到张实柱老师家里,见张老师的徒弟们正在推手。张老师是王茂斋先生的外甥,从小随姨夫练拳多年。张老师有一弟子赶大车出身,体重190余 斤,臂力过人,外号“铁牛”,推手总用大力胜人,同门兄弟皆走不开。当下被先生看到,先生上前笑问,可否与己试手。铁牛和先生一搭手,混身的力量再也使不 出来,反而自身站立不稳。铁牛不服,突以双手猛推先生胸部,先生微微含胸略一转身,铁牛不由得向旁侧抢出数步,方才站稳身形。先生又以食中二指点在铁牛前 额,让他将此二指拿下。铁牛双手握住先生手腕往上抬,不仅抬不动,自身反而要跌倒于地;于是他又转而下按,又连连后倒,无论怎样用力都站立不稳,而先生的 二指始终点在铁牛的前额。时年先生已七旬有余,尚有此等功力,铁牛等人十分敬佩,即向先生学习此劲。先生道:“这便是太极拳的使彼力还彼身的功夫,你被若 想学会此劲,务必要去掉僵力,才能成功。”
   接着,先生又和张实柱老师试手。张老师以拳击先生腹部,不料反被弹出丈外。张老师用的是周身一家的整劲,寻常之人足可被击出丈外,可击到先生身上,却被先 生的弹簧力弹了出去,恰如以钱投鼓一般。张老师运劲再击,先生微微收腹转身,让过拳锋,沾其侧面,不即不离,张老师竟被沾出数步。先生又让张老师打他一个 耳光,劲愈大愈好。张老师后来对笔者说,当时真不敢动手,在先生的一再催促下,张老师照先生脸上一掌,先生不招不架,待手掌刚刚及肤,略一转头,张老师即 被旋起摔倒在地。这是太极拳的沾劲,可是有几人对沾劲能运用到这种地步呢?足见先生之太极神功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 先生又给张老师和铁牛每人一只手,让二人擒拿自己。两人一使眼色,同时用力向里侧擒制先生两臂,不料先生手臂略动,两人便撞在一起;二人又同时向外侧反扭 先生两臂,又同时被摔出丈外。
  
   吴式南派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先生
  
   (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秉家学,并在其父全佑(1834-1902)之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 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4年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1928年到上海授艺,被上海精武会及 国术馆聘为教授。张群、楮民谊、王晓籁等前来聆教。1928~1936年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会国术比赛,皆被聘为评判。1930 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同年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并在香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其门生遍及海内外。主要弟 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吴式北派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生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丈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 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 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吴式南派太极拳一代宗师~吴图南先生
  
  
    吳圖南(原蒙古名烏拉布烏拉汗)為蒙族人,自幼患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結核,癲癇。經御醫調治,方才存活,九歲時被父母帶去學拳,先拜師吳鍵泉先生,習拳 八年, 再拜師少侯師祖,學拳四年,師公是民初的考古學家,亦是中華民國第一屆的立法委員,其一生精研太極,並雲遊與人切磋,理論與實際並重,主張 太極科學化,並用之於養生和長壽,西元一九八九年無疾而終,享年積潤一百齡八歲。一生共練拳一百年。
  
   吳圖南宗師拳藝精湛,一米內凌空發放,恒發人 於數丈之外,為當代武林一代宗師,太極泰斗。平生嫡傳弟子只有兩人,一為馬有清,一為沈保和。
  
   1989年,吳圖南宗師先師仙逝,享年積閏108歲,遺囑立馬有清及沈保和﹝寶和﹞二人為嫡傳衣缽徒兒,李璉為嫡傳徒孫。
  
  
   “也谈吴氏太极拳的拳架、推手、双刀及内功”。

---颜紫元(一)最近看到一位自称“小弟”的playzy先生于05年5月20日发表了一些关于对快 架、双刀、内功等的言论,因恐此吴氏太极晚辈“小弟”的一知半解给吴氏太极拳爱好者带来混淆,故也在此论坛上费些笔墨予以纠正。
  
  一、“快架”的来源
  
   吴氏快架之来源早在马岳梁、吴英华二老的著作中作过了说明,在颜紫元编著的“太极秘谱诠真”中也清楚地作了说明。杨露蝉艺成后,根据自己对太极拳的理 解,形成一套有别于陈长兴太极拳架而独具风格的拳架,也称杨氏小架、快架。当时杨氏弟子万春、凌山、全佑及杨露蝉子杨班侯、杨健侯及健侯子杨少候、杨澄浦 祖孙三代皆练此架。据杨氏太极传人田兆麟之子田颖嘉于《精武》2001年1月发表的文章称:杨氏三代各创一个拳架即杨露蝉创快架即(小架),杨健侯创中 架,杨澄浦创大架,其父田兆麟随健侯学过中架,又随澄浦学了大架。事实上杨班候,及其侄杨少候从来就只练杨露蝉的快架,杨班候根本没练过其弟杨健侯创的中 架,也可能杨健侯创中架时,其兄班候已不在世,而杨少候只练快架,并未练或传其父杨健侯创的中架,更未练比自己小17岁的胞弟杨澄浦创的大架。声称向杨少 候学过数月的吴图南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的所谓“少候拳架”即与吴家的快架几乎相同,不知是吴图南从吴鉴泉处学来多年后再冠称是从杨少候处学来的,反正 杨少候、吴鉴泉在吴图南作此声称时(1984年)均不在世,无以对证,唯一不同之处是吴图南的拳架其一手大拇指翘起(据闻:孙剑云曾与吴英华说起此事,孙 剑云说,吴图南练拳时翘起大拇指是为了向人表示他是老大,但羞于开口,于是就用哑语手势表示,吴图南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太极拳》一书的传承中称吴鉴泉 传吴图南、杨少候传乌拉布,这位“乌拉布”直到1984年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中才说明是吴图南,不禁令人想问如果吴图南真是杨少候的弟子的话可 以理直气壮的写到:杨少候传吴图南,就同其书中堂堂正正的写到吴鉴泉传吴图南一样,可在30年代当吴鉴泉、杨少候均在世时,吴图南却羞羞答答的用了一个 “乌拉布”的名字,以至大家无法向吴鉴泉、杨少候去应证,看来吴图南当时是心虚的。至于被马有清声称为:对太极拳史有重大贡献的吴图南保存的《宋氏家传太 极功源流之派论》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宋远桥与张松溪相差6、7代人,怎么可能一起去武当山,看来也是一篇伪文。最可笑的是在《太极拳之研究》中有一段 “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其中写到:当吴图南提出陈发科、李派太极的高瑞洲不是练太极拳的,陈、高两位居然都同意说:“咱们不是这个玩意儿 --------太极,只得列席了。”于是“我”即“吴图南”认为他们两位态度很好,很朴实,那次会议开的很成功。请想想陈、高两位怎么会认为自己练的不 是太极拳,吴图南编造的这段故事也太滑稽了。)
  
  
  
  杨健侯、吴鉴泉、杨澄浦之所以创编了杨氏中架、吴氏慢 架、杨氏大架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点在马、吴二老著作也作了说明,也即为了适应王公贵族们学拳及面向大众,中架、慢架及大架相对小架(快架)来说比较 易学、易推广,杨澄浦创了大架,其祖父二辈留下的快架、中架也就不传了,中架目前大概也只有田兆麟一支尚有练习,快架在杨氏传人中绝传,董英杰因听说过杨 氏曾有快架,惜失传,便自创“英杰快架”,但与杨露蝉传下的是二回事。
  
  
  
  吴鉴泉是从其父吴全佑练杨氏快架 的(这与杨少候从其伯父杨班候练快架的情形是一样的),在此快架的基础上吴鉴泉创编了慢架,而慢架也有一个成熟过程,早期的慢架单鞭还是弓步的,到了吴鉴 泉晚年拳架完全定型时,则为马步的(详见诸民谊组织拍摄的吴鉴泉的拳架照)。这一慢架的成熟过程还在吴鉴泉师兄弟王茂斋所传的吴氏太极拳中留下了影子,王 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他们对吴鉴泉是尊敬有加的,吴鉴泉早期的慢架与王茂斋所传的拳架有不少相似之处,这说明吴鉴泉早期所创的慢架是被王茂斋 等师兄弟所认同的。吴鉴泉晚年在上海所定的成熟的吴鉴泉氏太极拳架即与北方王茂斋所传的吴氏拳架有所不同了。
  
  
  
   同杨澄浦一样,王茂斋从全佑处学的快架并未下传。所幸的是吴鉴泉传了下来,吴公仪、吴公藻都练了,但并没下传此趟快架,听吴英华老师说,吴鉴泉早年教拳 时吴公仪也跟着学,但得不到吴鉴泉的重视,一气之下跑到杨少候那里诉说说:“父亲只教别人,很少教我。”杨少候于是对吴公仪说:“你父亲不教你,我来教 你”。当时吴、杨二家是近邻,一日吴鉴泉见公仪练得有些模样,才开始悉心传授爱子功夫。
  
  
  
  吴公仪年轻时,被黄埔军校请去做武术教官,为了让军队便于学习,于是把动作分解,以便在台上示范,如同军操一样,此种分解练习的吴氏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方架,并非那位以“小弟”自称的说是五十年的产品。
  
  
  
  吴公仪的“方架”形成后,主要是在香港流传,吴鉴泉氏慢架也就少教了,快架则基本不传了。这同不少吴氏器械、推手等未能传下一样,幸乎马、吴二位一直在吴鉴泉身边,保存了下来。所以,快架由来已久,根本不需要从李先五、吴图南的“吴氏太极拳”书中找证据。
  
  
  
   而马、吴二老八十年代改编的“吴氏精简架是以技击作用考量为主”是二老亲口对本人所言,若是简单的将重复动作删除的话,那么云手(左、右、左)、搂膝拗 步(左、右、左)、野马分鬃(左、右、左)、倒撵猴(左、右、左)就只要一式即可,何以各要三式,唯有对吴氏太极技击毫无所知之辈才看不出这重复的几式在 吴氏太极技击中的地位及在精简架中左右左各重复三次之意图。
  “也谈吴氏太极拳的拳架、推手、双刀及内功”。---颜紫元(二)
  
  二、“双刀”真伪
  
  
  
    “双刀”并非陈兆毛、李立群向赵寿屯学的,赵寿屯去世时,陈、李二位尚未学吴氏太极拳,在九十年代初,马江豹带了几位国外弟子在上海公园参加太极的表演, 观众中有位姓窦的老头也乘兴表演了“双刀”,此人据说是跟陈孚康学的,陈孚康则是赵寿村的徒弟,于是陈兆毛、李立群便向窦姓男子学了“双刀”。
   赵寿邨、于森与吴英华都是亲表兄妹,吴耀宗虽是同姓、同村,但与吴家无亲戚关系,是远方的邻居。
    马岳梁、吴英华二老及赵寿邨、于森等都曾向马晋安的父亲马润芝学一些器械、马润芝是蒙古人,会的玩意多,也是一代高人,马岳梁恩师还曾向他学数术学,马润 芝与吴鉴泉是密友,二家关系很好,马润芝让子马晋安拜吴鉴泉为师学太极,马晋安小时候不愿在家吃饭常到吴家吃。吴英华、赵寿邨戟等是向马润芝学的双刀,而 且吴英华还向其学过双戟 、左手剑,甚至吴鉴泉也喜欢马润芝的大戟,练大戟的次数比练吴家太极十三大枪还多。但双刀、左手剑、双戟、大戟、皆因非吴家太极本门内容,故未下传,并非 难练得缘故,吴氏双剑也难练,但却传了下来,也并非马、吴二老忘了,可见那位晚辈“小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所以“双刀”并非吴氏太极本门的内容,如果改一下起势和收势就称为吴门的内容,那么天下所有器械岂不都能成为吴氏太极器械了?
  三、吴氏太极推手十三势
  
  
    不知这位晚辈“小弟”学过推手十三势否,竟断然言推手十三势是马岳梁整理而出,“其中有三皇炮捶的印象”。这几乎是信口雌黄,推手十三势吴公仪、吴公藻、 赵寿邨都学过,因种种原因,有的只是未下传而已,未下传的有的还有八种活步推手及散手烂采花,这是十三势从鉴泉祖师那代就有,不知这位“小弟”何来的三皇 炮捶印象?!
  
  四、内功
  
    吴氏内功有五行、八式及阴阳二十四法,因种种原因,马、吴二老只传下五行、八式两套内功,本人曾听吴英华老师讲,吴英华的师兄弟兼亲表兄于森(也是马岳梁 恩师的妹夫)还记得阴阳二十四法,吴师曾经让马江豹跟于森学,因种种原因在于森去世前未能传下,因此内地失传,此套内功与五行、八式一样都属秘传,吴公仪 的孙子吴光宇在加拿大也有传授,为了完整继承吴氏太极拳学,本人于九十年代去香港太极拳总会会长郑天熊先生处学来,这岂能是郑天熊创编。此晚辈“小弟”胡 言乱语,若不予批驳,会造成一些混淆,故写此文以正视听。
  
  颜紫元
  
  
  
   2006,5,5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