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

面向较高学历人群,提供计算机类,外语类,学历类,资格类,会计类,工程类,医学类等七大类考试的全套考试信息服务及考前培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按一般教育顺序,开端于( )

  A.

  B.

  C.

  D.

  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 )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意识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力

  4.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

  A.考核法

  B.谈话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5.义务教育的根本性质是( )

  A.全民性

  B.基础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6.“分组教学的分组主要是按学生的( )

  A.年龄

  B.学习成绩

  C.智力发展水平

  D.学习兴趣

  7.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

  A.更新教学观念

  B.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C.改革教学内容

  D.实施个别教学

  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经常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这所体现的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 )

  A.独立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自愿性

  10.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是(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人的发展包括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12.教学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____________三种。

  13.培养目标一般是指______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______

  14.教学大纲主要由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15.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______知识经验;关于______的知识经验。

  16.教师备课首先要做好钻研教材、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工作。

  17.课外校外教育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活动和______活动。

  18.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素养、知识素养和______素养三个方面。

  19.德育主要解决为谁服务的______问题;智育主要解决为谁服务的______问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

  20.我国普通学校应遵循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什么会起主导作用?

  22.为什么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23.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正确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属于(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26.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7.在思维过程中,从看似相似或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其不同点的比较,属于下列哪种比较形式?( )

  A.同中求异

  B.异中求同

  C.同时对比

  D.前后对照

  28.下列选项哪一项是正确的气质类型差异( )

  A.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B.胆汁质、黄胆汁、黑胆汁、黏液质

  C.活泼型、安静型、弱型、不可遏制型

  29.“己所不砍,勿施于人反映了下列哪项内容( )

  A.第一印象

  B.积极主动

  C.移情理解

  D.相互接纳

  30.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

  A.生理需要

  B.需要

  C.态度

  D.社会需要

  31.首次使用智商概念来表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人是( )

  A.比奈

  B.西蒙

  C.雅孟

  D.韦克斯勒

  32.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

  A.补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33.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 )

  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34.练习到了后期,出现了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也叫( )

  A.高原现象

  B.顶点原理

  C.绝对停滞现象

  D.效果率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知识的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______去认识教材中有关事物的______的思维活动。

  36.意志行动的目的就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______。行动目的的确立是意志行动的______

  37.分析和综合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______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______方法。

  38.素质是有机体生而具有的______。它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______

  39.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_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______

  40.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____________和应激状态。

  41.知觉的基本特征有______、整体性、理解性和______

  42.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它受环境因素、主体的____________以及客体的复杂程度和活动任务单一与复杂的影响。

  43.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______、相互促进和______

  七、简答题

  44.怎样防止遗忘现象的产生?

  45.学校心理咨询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46.列举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47.青少年学习动机有什么特点?

  八、论述题

  4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面向较高学历人群,提供计算机类,外语类,学历类,资格类,会计类,工程类,医学类等七大类考试的全套考试信息服务及考前培训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2.教育学的源泉是( )

  A.教育理论

  B.教育规律

  C.教育实践

  D.教育需要

  3.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罗杰斯

  D.赞可夫

  4.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D.意识形态

  5.古希腊的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2

  B.1901

  C.1911

  D.1949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检查

  D.成绩评定

  8.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 )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规律

  9.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社会实践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活动

  10.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主要应训练学生思维而轻视传授知识的理论被称为是 (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与人类______出现的;教育的本质属性是______

  12.教育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______、历史性和______

  1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是______教育和教育______

  14.品德是一种______现象;道德是一种______现象。

  15.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______性和空间的______性。

  16.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______性、______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17.教材是知识接受活动中的主要______,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______

  18.课的类型大致分为____________两大类。

  19.在教育目的确立依据问题上,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

  20.我国学制改革应坚持哪几条基本原则?

  21.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班集体?

  22.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重要区别?

  23.教师的素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

  24.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这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小理学

  C.发展小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6.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谢切诺夫

  27.记忆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

  A.形象性和系统性

  B.抽象性和逻辑性

  C.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

  D.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

  28.当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时,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若仍保持不变,这会影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这个现象是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 )

  A.问题情境

  B.知识的迁移

  C.原型启发

  D.定势

  29.—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是( )

  A.愤怒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30.下列哪种选项是一般能力( )

  A.思维力

  B.自制力

  C.绘画能力

  D.数学能力

  31.通过医院或咨询中心的心理门诊进行的心理咨询是( )

  A.现场咨询

  B.面谈咨询

  C.小组咨询

  D.间接咨询

  32.在同一个图形中,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乙,这是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3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补偿

  D.相互作用

  3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具体化和系统化。

  36.倒摄抑制是指______的材料对______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7.记忆表象的特点是______、形象概括性、______、个别差异性。

  38.心理治疗传统的三大理论体系指____________和人本主义疗法。

  39.情绪、情感是指人对______是否满足自己的______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40.性格的机能类型差异分为理智型、情绪型、____________

  41.需要是个体因为______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______

  42.注意的品质特征主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____________

  43.技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

  44.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5.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46.心理健康的未来新人类标准是什么?

  47.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

  48.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服务:面向较高学历人群,提供计算机类,外语类,学历类,资格类,会计类,工程类,医学类等七大类考试的全套考试信息服务及考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里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A、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B、不利于解决新的复杂问题;

  C、忽视了个别差异;D、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2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A能力B运气C努力D任务难度

  3属于成长需要的是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 C归属需要D认知需要

  4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倒关系D无关系

  5 MURDER策略中M指的是

  A心境B理解 C回忆D复习

  6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A皮亚杰 B艾利克森

  C科尔伯格D罗杰斯

  7___是美国最早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

  A华生 B赫尔 C斯金纳 D 桑代克

  8___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教师的心理

  9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操作性条件作用 B经典条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1属于实验研究法的有

  A问卷调查B随机化现场实验

  C单一个案实验D访谈法

  12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属于

  A代表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D概念学习

  13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

  A动作技能学习 B心智技能学习C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

  14属于操作条件作用范型的有

  A积极强化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顿悟

  1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6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构建认知结构即促进生成学习的具体技术有

  A划线 B做摘要C列提纲D画网络框图

  17根据归因理论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是:使学生看到

  A努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B运气的作用

  C能力的作用 D自己努力是有效的

  18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

  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B进行自我管理

  C投入到学习中去D安静和驯服

  19适用于运用代币制经济进行行为矫正的情况有

  A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其他方法有效

  B问题行为多,秩序混乱

  C优等生群体D经常遭受失败的学生

  20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

  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 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

  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三、填空题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______的科学。

  22______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获得某一特定行为的敏感期。

  23______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24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常采用______法。

  25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______和品德的学习。

  26______是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总结出来的迁移理论。

  27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______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28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_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29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______的结果。

  30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需要是______

  四、名词解释

  31正迁移 32积极强化33团体相倚管理有意义学习35顿悟

  五、简答题

  37运用交互教学法时,注重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哪四种策略?

  38说明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39说明认知派学习理论与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说明相关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哪几种情况。

  4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42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1、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概括起来,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⑴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①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且有预见性
②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
③教学鉴控能力强
④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定计划
⑤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2、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⑴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系统过程
①个有因素如教师的知识、教育的基本信念、情感投入、个性品质、认知能力、教学能力、人际关系等;②情景因素,即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③系统过程即有目的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方法和手段
⑵教师成长的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②关注情景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⑶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①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②微型教学训练
③教学决策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常见的教学反思提出有三种类型: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需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教师可采用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等方法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⑷教师参与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3、  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及教学的系统研究。它主要包括有: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
4、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5、  187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心理学》
6、  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
7、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具有不平衡性、具有个性差异性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期(0~一岁)、婴儿期(一~三岁)、幼儿期(三~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十四五岁)、青年期(十四五~二十五岁)、成年期(二十五~六十五岁)、老年期(六十五岁以后)
3、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且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4、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
5、  瑞士的皮亚杰成功了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它提出,人的认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此四人特征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零~二岁,儿童通过他们的感觉和动作技能来探索周围世界)、前运算分阶段(二~七岁、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七!十一二岁、标志的是儿童守恒观念的形成)、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6、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平衡化
7、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它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8、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他所著《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是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10、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1、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从内容上看,它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2、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正确指导如下: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13、              中学生之间,除了性别、年龄的差异外,还会在认知方式、智力、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
14、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智力差异。
15、              认知方式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16、              最早的智力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的,为比率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7、              美国精神病医生韦克斯勒,离差智商IQ=100+15(X—X平/S)。
18、              智力的群体差异: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离散程度大于女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19、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0、              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学生的基本理论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其理解如下: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第二,学习者的变化是习得的;第三,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长期致力于人类学习与教学的研究,他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将学习分为了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3、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行为之间建立直接联结。
5、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名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就由此提高了经典条件作用。
6、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7、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8、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探讨的有意识或者是被动引发的反应。
9、  桑代克的试误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他提出了几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0、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11、              正强化就是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
12、              负强化指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
13、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14、              联结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运用强化来促进学习和行为。
15、              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又称“祖母规则”
16、              行为塑造: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17、              及时表扬:使学生认识到,为获得这种认同应该作些什么
18、              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孤立。
19、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很多小的单元,并按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秩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20、              格式塔的顿悟学习,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
21、              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的实质: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2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认为学习的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学生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他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的建构其知识体系,并把他们连结成赋予他们意义的结构;学习的过程认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23、              ,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看,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看,学习又可分为认可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不的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第二,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第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24、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他认为同化一般有三种方式:类属学习即把新住处纳入到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总括学习指在若干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织学习,即新信息与原有观念之间只可能产生一般的某种组合关系。
25、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6、              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
2、常见的学习动机的种类主要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认知内驱力: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理解、并掌握知识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一般是由好奇心引起的
4、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5、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需要。
6、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其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
7、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体现如此,一般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强,则效率高,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因个体而异。
9、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说、需要论、归因理论
10、动机的强化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论提出的,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
11、动机的需要论,马斯洛用需要的满足来解释动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它们由低到高排成了一个层次。马斯洛的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在于他对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解释。
12、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最初为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13、学生将学习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比归之于能力更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14、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释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成就动机可影响一个人选择任务难度的倾向,并影响其坚持性。一般地,成就动机高的人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里,也能保持好的表现;就是在经历失败时,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任务的坚持性也比成就动机低的人要强。
15、阿特金森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部分: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倾向,即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华,从而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倾向,即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倾向。动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
16、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⑴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外部因素有学习任务和教师;学习任务包括①任务的性质、②任务的价值、③任务的维度罗森霍茨把所有学生学习同样材料,做同样作业,使用单一成功的课堂称为单维度课堂,而把不同作业和任务分配给学生,采用不同成功标准的课堂称为多维度课堂;⑵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内部因素有①兴趣、②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指学生在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一任务的主观估计或能力判断,由这种估计或判断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就是自我效能感③归因与习得性无助,积极更自信,消极,到自暴自弃,称为习得性无助,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及时反馈,并且教师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一贯的期待,对减少习得性无助是很重要的④能力观与目标定向,持能力是稳定观的学生,其理论依据是能力的“实体论”,即认为能力是稳定且不可控制的,而持“增长论”为依据的,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两种倾向:一是指掌握学习目标,指向目标的结果;一是表现目标,其迎接挑战,更关注能否取得好分数。
17、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1树立自信心,包括有: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开成适当的预来实现、设置合理的目标,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进行归因训练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它包括有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地应用表扬、适时地反馈。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学习迁移
1、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  学习迁移是教育的基石。
3、  依据迁移产生的效果,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4、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别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5、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6、  依据迁移产生的发生的方向,将迁移分为顺迁移和逆向迁移。
7、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8、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
9、  依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竖向迁移。
10、              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这样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11、              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2、              依据迁移产生的内容,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3、              一般迁移: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14、              具体迁移: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难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别一种学习之中。
15、              依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的程度,可将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16、              低路迁移:指经过反复练习的技能几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便能自然而然实现的迁移。
17、              高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一情境下习得的抽揭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中。
18、              早期的形式训练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沃尔夫,它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各种官能,在它看来,人一出生就具有多种原始的、有待开发的雏形,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训练这些官能以增强他们能量的过程。
19、              共同要素说:在迁移的形式训练说遭到实证的考验之时,继詹姆斯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活斯以刺激反应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20、              经验类化说贾德经过实验研究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认为,对原理学习得越好、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21、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
22、              影响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势
23、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4、              原有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利用
25、              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26、              为迁移而教包括真实生活中学习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环境教授学习方法
27、              变式是通过变更事物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种类: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知识学习的几种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6、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7、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把一种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9、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是学习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1、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12、直观是主体通过直接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3、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4、实物直观是通过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5、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6、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
17、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①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8、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自觉地概括
19、人的记忆系统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0、瞬时记忆的视觉大约为0.25~2秒,听觉大约为4秒
21、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加减2个组块。
22、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3、遗忘的理论解释包括有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4、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25、同化说: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可简化记忆。
26、动机说:将意识排列在动机之外。
27、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27、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28、              所谓组块,指在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行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29、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30、              合理进行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31、              知识的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32、              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主要有如下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它的转变条件:对现实观念的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新观念的合理性、新观念的有效性。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
33、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34、              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技能
1、双基教育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技能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3、技能的特点:它是一种活动方式、它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4、技能与能力的区别: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
5、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又可称之为运动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指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心智技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观察技能、比较技能、倾向技能等。
6、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盾,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连续性动作技能指需要完成的动作序列比较长,且在完成活动任务过程中需要对外部情景进行不断的调节,如骑车、打字、舞蹈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只包括较短的序列,是对于一个特殊的外部刺激做出一个特殊反应的活动,如举重、射箭、投篮、按电钮等。
7、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动作技能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如投掷铁饼、跳水等)和开放型动作技能(如击剑、踢球、驾车等)。
封闭型动作技能指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信息指导的动作技能;开放性动作技能指必须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而相应调节自己动作的动作技能。
8、心智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技能、写作技能等。根据它适用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总是包含着一般心智技能,两者是在同一智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两种;智慧技能指运用规则对办事的能力,认知策略指学生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技能。
9、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物质性、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主要为内陷的思维操作活动。但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心智技能则是外部动作的调解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也需要动作技能。
10、示范是教师直接以动作方式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示范动作获得相应技能。示范可以是教师做出示范,也可以是借助视听教学进行示范。
11、高原现象学生在一引起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止现象
12、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等人依据自己多年来的实验研究资源,提出了心智技能分阶段形成的理论。他们认为,心智技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化而实现的。学生心智技能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                                                                                                                                 
13、心智技能的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4、怎样培养心智技能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对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有重要的意义:①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②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育③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2、   学习策略的构成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
3、   认知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4、   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5、   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
6、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化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7、   主体性原则: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8、   内化性原则: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不但要不断重视学习的实践,还要逐步将新策略与自己头脑中已有关策略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熟练地应用,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
9、   特定性原则:即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
10、              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即高度的心理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11、              效能性原则:学习策略不可能强加给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与学生对其意义的相信有关。
12、              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提高、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13、              当前体现学习策略的训练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面对自己的情境。
2、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将问题分为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根据问题解决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根据问题的概括程度,可将其分为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
3、结构良好的问题:指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它通常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问题有明确性,二是解法的确定性。结构不良的问题:指那些已知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都有比较模糊的,问题情境不清楚、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也不确定,且解答方案也可多种的问题。
4、问题解决,指一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该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系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启发式,包括手段目的的分析法、后推法、简化法和类比法。启发式,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5、影响问题解决因素问题特征
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6、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8、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即认知、非认知因素的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智力个性
9、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适宜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高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即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即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即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发展两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论
P· 209表格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4、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认同指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已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和内部条件个人信念)。
6、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⑴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小组讨论
⑵榜样示范,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⑶价值澄清,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
⑷群体约定
⑸赏罚控制
7、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⑴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⑵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8、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在最佳的状态。
2、  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和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4、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无知性与盲目。
5、  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原则是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咨询以咨询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
6、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非指导性或不指示、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1、  群体通常具体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第二,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效、协同活动;最后,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会。
2、  正式群体: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有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3、  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受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4、  教师在进行课堂时必须要注意协调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分别对不同性质的非正群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区别性对待。
5、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凝聚力、群体极化、从众、群体规范、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6、  社会助长指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群体对个体活动起的促退作用,被称之为社会堕化。如:“三个和尚没水喝”。
7、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
8、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9、  态。
10、              群体凝聚力常常被当作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11、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12、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致的行为行为的心理状态。
13、              所谓课堂管理,也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4、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规模、班集体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15、              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16、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根据纪律形成的原因,认为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进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17、              常见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有: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教育测量
1、   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⑴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掌握情况;⑵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⑶总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后了解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2、   测验的功能;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3、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合于大规模范围内评价个人成就程度的测验。
4、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来编制测验。
5、   有效自编的必要条件:①效度即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特征的程度,也称之为测量的正确性;②信度即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也称之为测验的可靠性;③区分度即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称之为项目的效度。
 
  
中学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1、    布鲁纳的教学观点?
答: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要概括出事物间的关系)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顿司也是新结构的发现和新关系的建立)
         背景知识与先行组织者(设计先行组织者)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的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2、    先行组织者含义及其运用?
答: 含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促进个体的学习。
 
3、    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㈠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答: 树立自信心,它包括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适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它包括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识冲突、合理使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5、    影响迁移的因素
答: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定势
 
6、    自我效能感,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答: 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效果来实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7、    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
答: 用好正、反例证     正确地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自觉地概括
 
8、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答:① 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
 
9、    怎样培养心智技能
答: 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重视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10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答: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效能性原则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问题特征   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12、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 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创造适宜的环境  
         注重个性的塑造     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训练。
 
1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论述题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间构主义的学生观和学习理论
答: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他们已获得了丰富经验与知识,即使出现一些从未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会从自己的经验背景中出发来形成对问题的某种假设;学习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取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计划
 
 
 
3、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4、 学生喜欢的教学特征
 
 
 
5、 创造性的培养
 
  
第一章 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利托尔诺在《 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在动物界也存在的。
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a)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
b)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
c)再次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对象(受教育者)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
1965年,法国教育家 保罗·朗格朗《教育终生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的“终生教育”原则。1972年, 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中对“终生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的社会是 “学习化的社会”
“终生教育”概念以“ 生活、终生、教育”    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教育的形态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为:  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教育的形态依据实施机构划分为: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形态依据历史存在方式划分为: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点:
a)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b)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c)       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这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d)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育,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实践中学;
e)       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f)       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代学校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我国唐 “六学二馆”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主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雅典一向被看成 “文雅教育”的源地。
我国“ 四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学校的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 “鸿都门学”。
现代教育的特点:
a)       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b)      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c)      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d)      班级授课志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e)       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1763年 普鲁士颁布了 “强迫教育法令”。
夸美纽斯在提出 “把一切知识教验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找到了 班级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a)       教育终生化;
b)      教育社会化;
c)      教育生产化;
d)      教育民主化;
e)       教育国际化。
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趋势:
a)         首先,教育民主化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
b)        其次,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
c)        再次,教育民主化是表现为内部的民主化。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在三个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 主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 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在学习化社会中, 有时中介也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第二章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一书汇集了他的思想:孔子认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 “有教无类”,大办私学。他的学说以 “仁”为核心,重视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以“ 兼爱”和“ 非攻”为教。
道家根据“ 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 ….
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 《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 《政治学》中,他第一次提出教育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①服务于社会②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昆体良(古罗马)的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夸美纽 斯――教育学之父,1657年发表的 《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卢梭(法国)的小说名著 《爱弥尔》首先开拓了以个体心身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
康德(德国)第一次“ 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他的学生 林克将其内容整理,编纂了 《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运用, 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洛克(英国)的 《人类理智论》提出了 “白板论”,他认为 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绅士教育应当把 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赫尔巴特(德国)在1806年出版的 《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明确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他提出“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 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育 “三个中心”的特点。(传统派)
杜威(美国)的实用主义理论代表著为1916年出版的 《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一系列 以实用主义为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引导学生发现趔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凯洛夫在19369年主编的 《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于19930年出版的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布卢姆(美国)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分为从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一、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布鲁纳(美国)1963年发表了他的 《教育过程》,他提出了 “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赞科夫(苏联)1975年出版的 《教学与发展》一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巴班斯基(苏联)提出了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想。
保尔·朗格《终生教育引论》提出了“ 终生教育”和“ 学习社会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         政治经济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b)        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c)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d)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材;
b)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c)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b)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d)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成形式的改革的决定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拓宽了教育的空间,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a)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d)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征:
a)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 文化形态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 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中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a)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b)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格塞尔);外烁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c)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d)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e)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的意义:
a)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成熟的标志:生理上具有生殖能力、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a)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b)        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c)        教育对有的力量的发挥;
d)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a)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d)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a)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b)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c)        在情感方面,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d)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和归宿,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作用有: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是关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特别是各类各级教育体系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的人的设想和规定。它一般以成文的形式表现,通常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因而很难测量。
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来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a)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c)        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的特征、是一种人格的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的状态。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学习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学习过程,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各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儿童权利公约》的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根本标志。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a)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b)        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c)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d)        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b)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c)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特点:
a)         民主平等;
b)        爱生尊师;
c)        教学相长。
         表现形式:        
a)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b)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c)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成。、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