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S基础及技术原理——2

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

如果不限制用户发送的业务流量,大量用户不断突发的业务数据会使网络更加拥挤。必须对用户的业务流量加以限制。流量监管(TP,Traffic Policing)和流量整形(TS,Traffic Shaping)就可以通过监督进入网络的流量速率来限制流量及其资源的使用。进行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判断流量是否超出了规格,然后才能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调控策略。在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功能实现中,一般采用令牌桶(Token Bucket)对流量的规格进行评估。

一、QoS令牌桶基本工作原理

“令牌桶”是指网络设备的内部存储池(也就是用于缓存数据的内存),而“令牌”(Token)则是指以给定速率填充令牌桶的虚拟信息包。“令牌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水桶,而“令牌”则可以理解为通过一根水管流到水桶中的水。

交换机在入端口接收每个帧时都将一个令牌添加到令牌桶中,但这个令牌桶底部有一个孔,不断地按照你指定作为平均通信速率(单位为bit/s)的速度领出令牌(也就是从桶中删除令牌的意思),其实就是不断的从出端口发送数据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水桶的上边连接一根进水管,而下边又连接一根到用水的地方的出水管。在每次向令牌桶中添加新的令牌包时,交换机都会检查令牌桶中是否有足够容量(也就是在要向桶中加水前,先检查桶内是否已满了),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包将被标记为不符规定的包,这时在包上将发生指定监管器中规定的行为(丢弃或标记)。就相当于如果当前水桶满了,但上边水管的水还是来了,这时要么让这些水白白流到桶外,要么把这些水用其他容器先装起来,等水桶中不再水满时再倒进去,供用户使用。

最初的令牌桶模型考虑的是单令牌桶结构,这个令牌桶称为CBS(Committed Burst Size,承若突发尺寸),简称C桶,而向C桶中填充令牌的平均速率称之为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承若信息速率),如果用Tc表示当前令牌桶中的令牌数,则这个单令牌桶的基本工作原理可用下图表示。


用文字描述如下(假设用B来表示新接收的数据包大小):

(1)系统按照CIR速率向令牌桶(相当于交换机缓存)中投放令牌(相当于从端口上接收到数据包)。

(2)当Tc < CBS时再比较B与Tc的大小关系。如果B ≤ Tc,则表示新接收的数据包大小符合规定(Conform)可完整的被缓存到令牌桶中,此时数据包被标记为绿色(表示允许转发的),当前的Tc值要相应减少B。

(3)如果B > Tc,则表示新接收的数据包大小违规(Violate)不能完整的被缓存到令牌桶中,此时整个数据包被标记为红色,并将被直接丢弃,Tc值不减少。

令牌桶填满的时间长短是由令牌桶深度(也就是交换机的缓存大小,单位为bit,类似水桶的深度)、令牌漏出速率(类似通下边接的出水管的水流速)和超过平均速率的突发流量(类似于桶上边水管突发的急速水流)持续时间这3个方面共同决定。令牌桶的大小是通过“突发时长上限”乘以“点对点传输时的帧数限制”得出(也就类似突发水流持续的时间*突发水流的流速)。如果突发时间比较短,令牌桶不会溢出,在通信流上不会发生行为;但如果突发时间比较长,并且速率比较高,令牌桶将溢出,这时将对突发过程中的帧采取相应的流监管策略行为(也就是在水桶水满后对溢出的水的处理方法)。

二、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在令牌桶处理包的行为方面,主要包括两种令牌桶算法:RFC2697定义的单速率三色标记(srTCM,single rate three color market)算法和RFC2698定义的双速率三色标记(trTCM,two ratethree color market)算法,其评估结果都是为包打上红、黄、绿三色标记(所以称为“三色标记”)。QoS会根据包的颜色,设置包的丢弃优先级,其中单速率三色标记比较关心包尺寸的突发,而双速率三色标记则关注速率上的突发,两种算法都可工作于色盲模式和非色盲模式。

srTCM(单速率三色标记)是一种“单速双桶”算法,它可对流量进行测评,根据评估结果为报文打颜色标记,即绿色、黄色和红色。“单速”是指算法中的两个令牌桶有同样的承若信息速率(CIR),也就是具有相同平均访问速率;这两个令牌桶分别是正常使用的令牌桶(也就是C桶)和超出令牌桶容量的突发令牌桶(也就是E桶),可以理解为两个水桶,一个是正常使用的水桶,另一个是当正常使用的水桶满后用于装多余水的水桶。


1、srTCM算法的3个参数

srTCM算法关注的是数据包的突发尺寸,数据包的色标记评估依据以下3个参数。

(1)承若信息速率(CIR,CommittedInformation Rate):表示向C桶中填充令牌的平均速率,即C桶允许传输或转发报文的平均速率。

(2)承若突发尺寸(CBS,CommittedBurst Size):表示C桶的容量,即指每次突发所允许的最大的流量尺寸,也相当于允许的最大取令牌的速率,等于桶的容量(最大时一个包就可以全部领取桶中的全部令牌)。

(3)超额突发尺寸(EBS,Excess BurstSize):表示E桶的容量,即每次突发允许超出CBS的最大流量尺寸。

单速率三色机制采用双桶结构:C桶和E桶,且两个令牌桶的CIR一样。当C令牌桶满时,超出的令牌也会放在E令牌桶中。

Tc和Te分别表示C令牌桶和E令牌桶中的令牌数,也就是桶中当前的容量(单位为bit),两桶的总容量分别为CBS和EBS,也就是对应的承若突发尺寸和超额突发尺寸,最初它们都是满的,即Tc和Te初始值分别等于CBS和EBS。正常情况下不会使用第二个令牌桶(也就是E桶),只有当C令牌桶满后,后面来的令牌才放到E令牌桶中,为出现的突发数据提供信用令牌(也就是经过允许的令牌)。

2、srTCM算法原理

在srTCM算法中,两个令牌桶中令牌的添加是按照相同的CIR速率进行的。即每隔1/CIR时间添加一个令牌。添加的顺序是先添加C桶再添加E桶,当两个令牌桶中的令牌都满时,再产生的令牌就会被丢弃。系统按照CIR速率向桶中填充令牌。

(1)若Tc < CBS,则Tc增加。

(2)若Tc = CBS,Te < EBS,则Te增加。

(3)若Tc = CBS,Te = EBS,则都不增加。

对于到达的报文,用B表示报文的大小。

(1)若B ≤ Tc,报文被标记为绿色,且Tc减少B。

(2)若Tc  < B ≤ Te,报文被标记为黄色,且Te减少B。

(3)若Te < B,报文被标记为红色,且Tc和Te都不减少。

3、srTCM算法中的报文着色处理

在发送数据包时,令牌的使用IEEE又定义了3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以及两种模式:色盲(color-blind)模式和感色(color-aware)模式,缺省为色盲模式。3种颜色的功能与日常交通指示灯的3中颜色类似,红色表示违规数据,直接丢弃,黄色表示数据包虽然违法,但不直接丢弃,而是延迟发送,绿色为合法数据包,直接发送。

在色盲(color-blind)模式下假设包都是没有经过“着色”处理的(不辨别包中原来标记的颜色),是根据包长度来确定包被标记的颜色。现假设到达的包长度为B(单位为bit)。若包长度B小于C桶中的令牌数Tc(也就是C桶中的令牌数足够该包发送所需),则包被标记为绿色,表示包符合要求,包发送后C桶中的令牌数Tc减少B。如果Tc  < B < Te(也就是包长度大于C桶中的令牌数,而小于E桶中的令牌数),则标记为黄色,则从E桶中取出所需令牌,E桶中的令牌数Te减少B;若B > Te,标记为红色,表示违反规定的包,直接丢弃,两令牌桶中的总令牌数都不减少。

在感色(color-aware)模式下是假设包在此之前已经过“着色”处理(会辨别包中原来标记的颜色),则包被标记为绿色,或包长度B < Tc(注意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下同),则包被标记为绿色,C桶中的令牌数Tc值随之也相应减少B;如果包已被标记为黄色,或c  < B < Te,则包被标记为黄色,同时E桶中的令牌数Te也随之相应减少B;如果包已被标记为红色,或B> Te,则包被标记为红色,Tc和Te都不减少。

三、双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trTCM(双速率三色标记)是一种双桶双速算法,也可对流量进行评测,根据评估结果为报文打颜色标记,即绿色、黄色和红色。这里的“双速率”是指该算法中两个令牌桶中的CIR速率不同,存在两个令牌填充速率。

与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不同,双速率三色标记算法中的两个令牌桶是C桶和P桶(不是C桶和E桶),如下图:


它们的令牌填充速率是不同的,C桶填充速率为CIR,P桶为PIR;两桶的容量分别为CBS和PBS。用Tc和Tp表示两桶中的令牌数目,初始状态时两桶是满的,即Tc和Tp初始值分别等于CBS和PBS。

    1、trTCM算法的4个参数

trTCM算法关注的是速率的突发,但它不像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那样把第一个桶中未使用的令牌放到第二个桶中,而是使用两个独立的令牌桶。第一个令牌桶为PIR,大小为PBS,第二个令牌桶为CIR,大小为CBS。数据的测量是先比较PIR,再比较CIR。也就是在双速率三色标记中,首先判断的是数据发送速率是否符合规定的突发要求,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色标方法。

trTCM算法主要是根据4种流量参数来评估:CIR、CBS、峰值信息速率(PIR,PeakInformation Rate),峰值突发尺寸(PBS,Peak Burst Size)。CIR和CBS参数与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中的含义相同,PIR就是允许的最大突发信息传输速率,即P桶允许传输或转发报文的峰值速率,当然它的值肯定不会小于CIR的;PBS是允许的最大突发信息尺寸,表示P桶的容量,它的值也不会小于CBS。

2、trTCM算法原理

在trTCM算法中,系统按照PIR速率向P桶中填充令牌,按照CIR速率向C桶中填充令牌。

(1)当Tp < PBS时,P桶中令牌数增加,否则不增加。

(2)当Tc < CBS时,C桶中令牌数增加,否则不增加。

对于到达的报文,用B表示报文的大小。

(1)若Tp < B,则报文被标记为红色。

(2)若Tc < B ≤ Tp,报文被标记为黄色,且Tp减少B。

(3)若B ≤ Tc,报文被标记为绿色,且Tp和Tc都减少B。

3、trTCM算法中的报文着色处理

在trTCM算法中也有色盲模式和色敏模式两种。

在色盲模式下,当包速率大于PIR,此时未超过Tp + Tc部分的包会分别从P桶和C桶中获取令牌,而且从P桶中获取令牌的部分包被标记为黄色,从C桶中获取令牌的部分包被标记为绿色,超过Tp + Tc部分无法得到令牌的包被标记为红色;当包速率小于PIR,而大于CIR时,包可以得到令牌,但超过Tc部分的包将从P桶中获取令牌,此时这部分包都被标记为黄色,而从C桶中获取令牌的包被标记为绿色;当包速率小于CIR时,包所需令牌数不会超过Tc,只需从C桶中获取令牌,包被标记为绿色。

在色敏模式下,如果包已被标记为红色,或者超过Tp + Tc部分无法得到令牌的包,被标记为红色;如果标记为黄色,或超过Tc但未超过Tp部分包标记为黄色;如果包被标记为绿色或者未超过Tc部分包,被标记为绿色。

四、流量监管

“流量监管”(TrafficPolicing)就是对流量进行控制,通过监督进入交换机端口的流量速率,对超出部分的流量进行“惩罚”(采用监管方式时是直接丢弃),使进入端口的流量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例如可限制HTTP报文不能占用超过50%的网络带宽,否则QoS流量监管功能可以选择丢弃报文,或重新分配报文的优先级。

流量监管的基本工作机制如下图,由三部分组成。


    (1)Meter(度量器):通过令牌桶机制对网络流量进行度量,然后向Marker(标记器)输出度量结果。

(2)Marker(标记器):根据Meter的度量结果对报文进行染色,报文会被标识成green、yellow、red三种颜色。

(3)Action:根据Marker对报文的染色结果,对报文进行一些行为,行为如下:

①pass:对测量结果为“符合”的报文继续转发。

②remark +pass:修改报文内部优先级后再转发。

③discard:对测量结果为“不符合”的报文进行丢弃。

缺省情况下,对green、yellow颜色的报文进行转发,对red报文进行丢弃。

当网络发生拥塞后,超出的流量将采取其他方式处理。如果处理方式为监管,那么数据包就会被丢弃。通常情况下,网络设备缺省丢弃后到的数据包而传输先到的数据包,这样的丢弃方式称为尾丢弃。也可以让网络设备在发生拥塞时,先丢弃低优先级的数据包而传输高优先级的数据包。

总体而言,经过流量监管后,如果某流量速率超过标准,设备可以选择降低报文优先级再进行转发或者直接丢弃。缺省情况下,此类报文被丢弃。如下图是一种经过流量监管后的流量变化示意图,超出CAR的流量均被“削”掉了。


五、流量整形

“流量整形”为控制最大输出通信速率提供可能,以确保通信符合配置的最大传输速率规定。符合某种配置的通信可能被整形,以使它符合下游设备的通信速率需求,处理任何失配的数据传输速率。流量整形通常使用缓存区和令牌桶来完成,当报文的发送速率过快时,首先在缓冲区进行缓存,在令牌桶的控制下再均匀地发送这些被缓冲的报文。

当下游设备的接口速率小于上游设备的端口速率或发生突发流量时,在下游设备入端口处可能出现流量拥塞的情况。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在上游设备的出端口配置流量整形,将上游不规整的流量进行削峰填谷,输出一条比较平整的流量,从而解决下游设备的拥塞问题。

流量整形是一种可应用于接口、子接口或队列的流量控制技术,可以对从接口上经过的所有报文或某类报文进行速率限制。下面以接口或子接口下采用单速率单通技术的基于流的队列整形为例介绍流量整形的处理流程。


    (1)当报文到达设备端口时,首先对报文进行简单分类,使报文进入不同的队列。

(2)若报文进入的队列没有配置队列整形功能,则直接发送该队列的报文;否则,进入下一步处理。

(3)按用户设定的队列整形速率向令牌桶中存放令牌。

①如果令牌桶中有足够的令牌可以用来发送报文,则报文直接被发送,在报文被发送的同时,令牌做相应的减少。

②如果令牌桶中没有足够的令牌,则将报文放入缓存队列,如果报文放入缓存队列时,缓存队列已满,则丢弃报文。

(4)缓存队列中有报文的时候,系统按照一定的周期从缓存队列中取出报文进行转发,每次发送都会与令牌桶中的令牌数做比较,直到令牌桶中的令牌数减少到缓存队列中的报文不能再发送或缓存队列中的报文全部发送完毕为止。

经过以上队列整形后,如果该接口或子接口同时配置了基于端口的流量整形功能,则系统还要逐级按照子接口整形速率、接口整形速率对报文流进行速率控制。其处理流程与上述流程类似,但不需要1和2步骤。

流量整形和流量监管都是作用于网络边缘,对进入设备端口的流量进行的一种处理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流量监管直接丢弃不符合速率要求的报文,丢弃的报文比较多,可能引发重传;而流量整形是将不符合速率要求的报文先行缓存,当令牌桶有足够的令牌时再均匀地向外发送这些被缓存的报文,较少丢弃报文,但引入时延和抖动,需要较多的缓存资源缓存报文。所以这两种功能的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流量监管适用于对丢弃率不敏感,而对时延和抖动比较敏感的网络应用,如一些普通的话音和视频通信;流量整形适用于对时延和抖动不敏感的网络应用,如数据传输、WWW访问等。


  • 1
    点赞
  • 3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P2P基本概念 3 1.1 P2P网络的定义 3 1.2 P2P网络结构 4 1.2.1 集中式P2P网络 4 1.2.2 完全分布式非结构化P2P网络 5 1.2.3 完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 6 1.2.4 混合式P2P网络 7 1.2.5 P2P网络和传统网络的对比 8 1.3 P2P网络的应用 9 1.4 P2P的发展 11 1.4.1 起步 11 1.4.2 发展 11 1.4.3 高峰 11 1.5 P2P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2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2 1.6 本章总结 13 1.7 练习题 13 第2章 主流P2P系统 15 2.1 文件共享类系统 15 2.1.1 Napster 15 2.1.2 Gnutella 17 2.1.3 BitTorrent 19 2.1.4 eMule 20 2.1.5 Maze 22 2.2 即时通信类系统 24 2.2.1 Skype 24 2.2.2 QQ 26 2.2.3 GTalk 27 2.3 流媒体类系统 28 2.3.1 AnySee 28 2.3.2 PPLive 29 2.4 共享存储类系统 30 2.4.1 OceanStore 30 2.4.2 Granary 32 2.5 对等计算类系统 34 2.6 本章总结 35 2.7 练习题 35 第3章 P2P网络的基础——搜索和路由算法 36 3.1 传统搜索技术 36 3.2 P2P搜索技术的发展 37 3.3 DHT网络(结构化P2P网络)的搜索技术 39 3.3.1 DHT路由原理 39 3.3.2 Chord 40 3.3.3 Pastry 44 3.3.4 CAN 46 3.3.5 Tapestry 48 3.3.6 Kademlia 50 3.3.7 小结 53 3.4 非结构化P2P网络的搜索技术 53 3.4.1 Flooding 54 3.4.2 Modified-BFS 55 3.4.3 Iterative Deepening 55 3.4.4 Random Walk 56 3.4.5 Query Routing 57 3.4.6 Gnutella2 59 3.4.7 移动Agent 59 3.4.8 小结 60 3.5 小世界(Small World)模型 61 3.5.1 小世界模型概述 61 3.5.2 聚类分布(CD)算法 62 3.5.3 小世界网络的研究现状 66 3.6 P2P搜索技术研究的挑战 66 3.7 本章总结 67 3.8 练习题 67 第4章 P2P应用与安全 69 4.1 P2P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 69 4.1.1 P2P应用引发的版权问题 69 4.1.2 P2P应用对现有网络应用的威胁 71 4.1.3 P2P网络病毒与蠕虫 71 4.1.4 结构化P2P网络的隐患 72 4.2 P2P应用与安全技术 76 4.2.1 P2P应用中的密码学技术 76 4.2.2 P2P应用中的网络安全技术 78 4.2.3 利用P2P网络解决安全问题 82 4.3 P2P实例系统--Skype的安全性分析 88 4.3.1 Skype简介 89 4.3.2 Skype安全机制分析 93 4.3.3 Skype流量识别 96 4.4 本章总结 98 4.5 练习题 98 第5章 P2P应用的相关技术 100 5.1 P2P与网络穿越 100 5.1.1 NAT网络概念 100 5.1.2 STUN协议与NAT穿越 103 5.1.3 UDP穿越NAT 106 5.1.4 TCP穿越NAT 107 5.1.5 NAT类型检测 108 5.1.6 常见NAT穿越解决方案 111 5.2 P2P与IMS结合 112 5.2.1 什么是IMS 112 5.2.2 P2P与IMS的网络融合 112 5.3 VoIP通信基础 113 5.3.1 VoIP系统概念 113 5.3.2 H.323协议 115 5.3.3 SIP 115 5.3.4 RTP 117 5.3.5 RTSP 118 5.4 P2P和SIP的结合 119 5.4.1 P2P和SIP结合方案分析 120 5.4.2 基于Pastry设计P2P-SIP系统 122 5.5 本章总结 125 5.6 练习题 126 C++开发案例篇 第6章 P2P应用开发平台 129 6.1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 129 6.1.1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简介 129 6.1.2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结构 130 6.1.3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工作机制 132 6.1.4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开发环境 136 6.1.5 Windows Peer-to-Peer Networking平台开发入门 139 6.2 JXTA 161 6.2.1 JXTA简介 161 6.2.2 JXTA的平台结构 162 6.2.3 JXTA的基本概念 163 6.2.4 JXTA的网络架构 166 6.2.5 JXTA开发环境 171 6.3 本章总结 175 6.4 练习题 175 第7章 P2P文件共享系统开发实例一——eMule的设计与实现 176 7.1 eMule系统概述 176 7.1.1 P2P文件共享系统的背景 176 7.1.2 eMule的设计目标 177 7.2 eMule系统原理 178 7.2.1 eMule协议原理 178 7.2.2 Kad协议原理 185 7.3 eMule系统设计 186 7.3.1 eMule系统结构概述 187 7.3.2 文件基础设施 187 7.3.3 网络基础设施 189 7.3.4 eMule通信协议 190 7.3.5 任务处理机制 191 7.3.6 Kad系统结构概述 195 7.4 eMule程序代码分析 199 7.5 eMule系统部署 223 7.5.1 系统编译和运行 224 7.5.2 系统安装与配置 225 7.5.3 文件搜索和下载 226 7.5.4 文件上传 227 7.6 eMule系统分析 228 7.7 本章总结 228 7.8 练习题 228 第8章 P2P文件共享系统开发实例二——BT的设计与实现 230 8.1 BitTorrent系统概述 230 8.2 BitTorrent系统原理 230 8.2.1 BitTorrent协议原理 231 8.2.2 BitTorrent Tracker服务器原理 234 8.3 BitTorrent系统设计 236 8.3.1 Arctic客户端系统结构概述 236 8.3.2 LibTorrent库系统结构概述 237 8.4 BitTorrent程序代码分析 238 8.4.1 Arctic客户端代码分析 238 8.4.2 LibTorrent库代码分析 260 8.5 BitTorrent系统部署 270 8.5.1 BitTorrent服务器的部署 271 8.5.2 BitTorrent客户端的部署 271 8.6 BitTorrent系统分析 271 8.7 本章总结 272 8.8 练习题 272 第9章 P2P即时通信系统开发实例——Hermes的设计与实现 273 9.1 Hermes系统概述 273 9.1.1 P2P即时通信系统的背景 273 9.1.2 Hermes系统设计目标 274 9.2 Hermes系统原理 274 9.2.1 登录认证机制 275 9.2.2 语音提取与播放机制 277 9.3 Hermes系统设计 279 9.4 Hermes程序代码分析 280 9.4.1 语音处理模块代码分析 280 9.4.2 通信模块代码分析 295 9.5 Hermes系统分析 302 9.6 本章总结 302 9.7 练习题 302 第10章 P2P流媒体系统开发实例——PeerCast的设计与实现 303 10.1 P2P流媒体系统概念 303 10.1.1 流媒体内容发布网络技术 303 10.1.2 P2P流媒体系统概述 304 10.1.3 P2P流媒体系统架构 304 10.1.4 现有系统 305 10.2 流媒体技术 305 10.3 设计P2P音视频点播系统 306 10.3.1 多媒体数据压缩 306 10.3.2 应用层QoS 306 10.3.3 应用层多播技术 306 10.3.4 流媒体同步技术 307 10.3.5 PeerCast实现分析 307 10.3.6 改造BitTorrent成为流媒体系统 311 10.4 本章总结 311 10.5 练习题 311 第11章 P2P视频点播系统开发实例——Myseelite的设计与实现 313 11.1 Myseelite系统概述 313 11.1.1 P2P视频点播系统的背景 313 11.1.2 Myseelite的设计目标 314 11.2 Myseelite系统原理 315 11.2.1 基本概念 315 11.2.2 工作机制 316 11.2.3 ACE简介 317 11.2.4 wxWidgets简介 320 11.3 Myseelite系统设计 320 11.3.1 Capture子系统 320 11.3.2 Super Peer子系统 321 11.3.3 Tracker子系统 322 11.3.4 Client子系统 324 11.4 Myseelite程序代码分析 329 11.5 Myseelite系统部署 353 11.5.1 系统编译 353 11.5.2 系统运行 353 11.5.3 轮播流程 354 11.5.4 直播流程 357 11.6 Myseelite系统分析 359 11.7 本章总结 359 11.8 练习题 3
2022年12月15日星期四 1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页。 前言 基于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开发此课程。 本课程旨在了解MPLS技术基础知识,理解MPLS在MSTP传输网络中的实际应用。 Page 2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2页。 学习指南 本课程的重点是MPLS的技术细节和工作原理。 本课程的难点是理解MPLS在MSTP传输网络中的实际应用。 Page 3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3页。 参考资料 MPLS基础原理知识 MPLS L2 VPN原理知识 数据单板开局指导书 Page 4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4页。 课程目标 学习完此课程,您应能: 了解MPLS的概念和发展由来 理解MPLS的技术细节和工作原理 理解MPLS在传输网络中的实际应用 Page 5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5页。 内容介绍 MPLS简介 MPLS技术细节和工作原理 MPLS的实际应用 Page 6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6页。 MPLS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ulti-Protocol:支持多种三层协议,如IP、IPv6、IPX等,它通常处于二层和三层之间,俗称2.5层。 Label:是一种短的、等长的、易于处理的、不包含拓扑信息、只具有局部意义的信息内容。 Switching: MPLS报文交换和转发是基于标签的。针对IP业务,IP包在进入MPLS网络时,入口的路由器分析IP包的内容并且为这些IP包选择合适的标签,然后所有MPLS网络中节点都是依据这个简短标签来作为转发依据。当该IP包最终离开MPLS网络时,标签被出口的边缘路由器分离。 Page 7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7页。 起源:为了将IP与ATM结合 面向无连接的控制平面 面向无连接的转发平面 IP 面向连接的控制平面 面向连接的转发平面 ATM 面向无连接的控制平面 面向连接的转发平面 MPLS Page 8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8页。 传统IP转发 每一跳分析IP头,效率低 QoS难于部署,而且效率低 所有路由器都要知道整个网络的所有路由 分析IP头 映射到下一跳 分析IP头 映射到下一跳 分析IP头 映射到下一跳 Page 9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9页。 ATM的交换过程 面向连接,有N2 问题 靠链路层选路,基于VPI/VCI或标签 业务质量有保证,可保证实时业务 虚通路连接 (VCC) 虚通道连接(VPC) VP交换 VC交换 VC交换 NNI NNI VPI = 2VCI = 44 VPI = 1VCI = 1 VPI = 26VCI = 44 VPI = 20VCI = 30 UNI UNI Page 10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0页。 结合ATM与IP优点的技术 Layer 3 路由 -- 可伸缩性和灵活性 Layer 2 交换 -- 高可靠性和流量工程管理 + X R = X Router ATM switch MPLS Router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Page 11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1页。 MPLS基本概念 LSR:Label Switch Router LER:Label Edge Router LSP:Label Switch Path LER LER LER LER LSR LSR LSR MPLS域 IP MPLS LSP Page 12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2页。 MPLS 基本工作过程 Core LSR IP IP L1 IP L2 IP L3 IP 传统IP转发 传统IP转发 标签转发 边缘LSR 边缘LSR Page 13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3页。 MPLS的优点 以短的、固定长度的标签代替IP头作为转发依据,提高转发速度 IP与ATM更好地结合 提供增值业务,同时不损害效率: VPN 流量工程 QOS Page 14 华为MPLS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文共37页,当前为第14页。 为什么使用MPLS MPLS 结合了网络层的灵活连接和可扩展性,以及ATM的标签转发的可靠传输和QoS 支持多种标准的路由协议,如BGP、OSPF 支持多种标签生成协议,如LDP、RSVP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包括IPv4、IPv6、IPX等 有效解决QoS问题 具有标签转发的高性能 支持二层
本书作者全部为3GPP各工作组参会代表,自2005年开始参与LTE标准化工作的全过程。 第一作者沈嘉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3GPP LTE、LTE-Advanced、IMT-Advaced、UWB等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工作;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IMT- Advanced推进组技术工作组副组长;自2005年4月起参加LTE标准化工作,向3GPP提交、宣讲文稿30余篇,申请专利4项;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电子学系,获博士学位。 第1章 背景与概述 1 1.1 什么是LTE 1 1.2 LTE项目启动的背景 2 1.2.1 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 2 1.2.2 国际宽带移动通信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3 1.2.3 我国宽带移动通信研究工作 5 1.3 3GPP简介 5 1.3.1 3GPP的组织结构 6 1.3.2 3GPP的工作方法 7 1.3.3 3GPP技术规范的版本划分 8 1.4 LTE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进程 12 1.4.1 LTE项目的时间进度 12 1.4.2 LTE协议结构 14 1.5 LTE技术特点 16 1.5.1 LTE需求 16 1.5.2 系统架构 17 1.5.3 空中接口 18 1.5.4 移动性和无线资源管理 23 1.5.5 自配置与自优化 24 1.5.6 和LTE相关的其他3GPP演进项目 24 1.6 LTE和其他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对比 27 1.6.1 性能指标对比 27 1.6.2 关键技术对比 29 1.7 小结 31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LTE需求 32 2.1 系统容量需求 33 2.1.1 峰值速率 33 2.1.2 系统延迟 33 2.2 系统性能需求 34 2.2.1 用户吞吐量与控制面容量 34 2.2.2 频谱效率 35 2.2.3 移动性 36 2.2.4 覆盖 36 2.2.5 进一步增强的MBMS 36 2.2.6 网络同步 37 2.3 系统部署需求 38 2.3.1 部署场景 38 2.3.2 频谱扩展性 38 2.3.3 部署频谱 38 2.3.4 与其他3GPP系统的共存和互操作 39 2.4 对无线接入网框架和演进的要求 39 2.5 无线资源管理需求 40 2.6 复杂度要求 40 2.6.1 系统复杂度 40 2.6.2 UE复杂度 40 2.7 成本要求 41 2.8 业务需求 41 2.9 小结 41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LTE物理层协议 43 3.1 物理层概述 43 3.1.1 协议结构 43 3.1.2 物理层功能 44 3.1.3 LTE物理层协议概要介绍 44 3.2 物理信道与调制 46 3.2.1 帧结构 46 3.2.2 上行物理信道 48 3.2.3 下行物理信道 64 3.2.4 伪随机序列产生 89 3.2.5 定时 89 3.3 复用与信道编码 89 3.3.1 物理信道映射 89 3.3.2 信道编码和交织 90 3.4 物理层过程 111 3.4.1 同步过程 111 3.4.2 功率控制 111 3.4.3 随机接入过程 114 3.4.4 PDSCH相关过程 114 3.4.5 PUSCH相关过程 118 3.4.6 PDCCH相关过程 120 3.4.7 PUCCH相关过程 120 3.5 物理层测量 121 3.5.1 UE/E-UTRAN测量概述 121 3.5.2 UE/E-UTRAN测量能力 121 参考文献 123 第4章 LTE无线传输技术 125 4.1 双工方式 125 4.1.1 FDD双工方式 125 4.1.2 TDD双工方式 125 4.1.3 H-FDD双工方式 126 4.2 宏分集的取舍 127 4.2.1 宏分集技术在WCDMA中的应用情况 128 4.2.2 LTE系统对宏分集的取舍 129 4.3 下行多址技术 130 4.3.1 OFDMA技术方案 130 4.3.2 VSF-OFDM技术方案 135 4.3.3 OFDM/OQAM技术方案 138 4.3.4 多载波WCDMA(MC-WCDMA)技术方案 140 4.3.5 多载波TD-SCDMA(MC-TD-SCDMA)技术方案 143 4.3.6 下行多址技术的确定 143 4.4 上行多址技术 143 4.4.1 PAPR和立方量度(Cubic Metric,CM)问题 144 4.4.2 采用PAPR降低的OFDMA(OFDMA with PAPR Reduction)技术方案 145 4.4.3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方案 147 4.4.4 单载波和频域均衡(SC-FDE)技术方案 148 4.4.5 交织FDMA(IFDMA)技术方案 149 4.4.6 DFT扩展OFDM(DFT-S-OFDM)技术方案 151 4.4.7 可变扩频和码片重复系数CDMA(VSFCR-CDMA)技术方案 151 4.4.8 广义多载波(Generalized Multi-Carrier,GMC)技术方案 152 4.4.9 SC-FDMA技术的深入研究 154 4.5 下行MIMO技术 158 4.5.1 空时/频编码 158 4.5.2 循环延时分集 159 4.5.3 天线切换分集 161 4.5.4 空间复用传输 162 4.5.5 下行预编码 163 4.5.6 下行波束赋形 169 4.5.7 用于下行MIMO传输的终端反馈 172 4.5.8 下行多用户MIMO 176 4.5.9 E-MBMS中的MIMO技术 180 4.6 上行MIMO技术 181 4.6.1 上行传输天线选择 181 4.6.2 上行多用户MIMO 183 4.7 调制技术 184 4.7.1 下行增强调制技术的取舍 184 4.7.2 上行增强调制技术的取舍 185 4.8 信道编码 186 4.8.1 信道编码技术的选择 186 4.8.2 Turbo码内交织器优化 186 4.8.3 编码块分段 187 4.8.4 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与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 187 4.8.5 循环冗余校验(CRC) 188 4.9 演进型多媒体(E-MBMS广播和多播业务)技术 189 4.9.1 MBMS信号和单播信号的复用 190 4.9.2 MBSFN传输技术优化 190 4.9.3 MBMS数据和控制信令的复用 190 4.9.4 MBMS的参数设计 190 4.9.5 MBMS参考信号(RS)的设计 190 4.10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191 4.10.1 在LTE研究中考虑的干扰抑制技术 191 4.10.2 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的取舍 197 4.10.3 基于HII和OI的上行ICIC技术 199 4.11 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5章 LTE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207 5.1 帧结构设计 210 5.1.1 FDD下行帧结构(FS1) 211 5.1.2 FDD上行帧结构(FS1) 211 5.1.3 TDD帧结构(FS2) 212 5.2 系统参数设计 215 5.2.1 LTE系统参数设计需求 216 5.2.2 TTI长度 217 5.2.3 子载波间隔 217 5.2.4 CP长度 218 5.3 参考信号设计 220 5.3.1 下行参考信号设计 220 5.3.2 上行参考信号设计 231 5.4 资源映射与调度 240 5.4.1 下行资源映射 240 5.4.2 上行资源映射 245 5.4.3 资源调度和CQI测量 247 5.5 控制信道设计 249 5.5.1 下行控制信令设计 249 5.5.2 下行控制信道设计 251 5.5.3 上行控制信令设计 258 5.5.4 上行控制信道设计 260 5.6 终端等级 266 5.7 小结 268 参考文献 268 第6章 LTE自适应与物理过程 274 6.1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274 6.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275 6.2.1 下行HARQ流程 276 6.2.2 上行HARQ流程 276 6.2.3 HARQ进程数量 277 6.3 功率控制 278 6.3.1 下行功率控制 278 6.3.2 上行功率控制 278 6.4 小区搜索过程与SCH/BCH设计 280 6.4.1 SCH和BCH的时频结构 280 6.4.2 用于SCH和BCH的发送分集 287 6.4.3 SCH的信号结构 288 6.4.4 小区搜索流程 289 6.4.5 SCH序列设计 292 6.4.6 相邻小区搜索 297 6.4.7 广播信息和PBCH/DBCH设计 300 6.5 随机接入过程 304 6.5.1 非同步随机接入过程 304 6.5.2 同步随机接入过程 312 6.6 上行时钟控制 313 6.6.1 上行同步的维持 313 6.6.2 上行同步的建立 313 6.7 切换测量过程 314 6.7.1 E-UTRAN系统内的测量 314 6.7.2 对其他系统的测量 315 6.8 小结 315 参考文献 316 第7章 LTE空中接口协议 320 7.1 协议设计要求 320 7.2 协议框架 320 7.2.1 协议总框架 320 7.2.2 无线接口协议栈 321 7.2.3 层1(L1)协议框架 322 7.2.4 层2(L2)协议框架 323 7.2.5 层3(L3)协议框架 327 7.2.6 NAS控制协议 333 7.2.7 E-UTRAN空中接口的标识 334 7.3 HARQ与ARQ 335 7.3.1 HARQ原理 335 7.3.2 ARQ原理 341 7.3.3 HARQ/ARQ的关系 343 7.4 调度 350 7.4.1 分组调度原理 350 7.4.2 LTE系统中的分组调度 352 7.5 QoS控制 358 7.5.1 QoS概述 358 7.5.2 UMTS中的QoS结构 359 7.5.3 LTE中的QoS结构 360 7.6 移动性 362 7.6.1 E-UTRAN内的移动性 362 7.6.2 Inter-RAT移动性 366 7.7 安全性 367 7.8 MBMS 369 7.8.1 目的和意义 369 7.8.2 基本原理和特点 369 7.8.3 E-MBMS系统结构 370 7.8.4 数据同步分发过程 371 7.8.5 中心功能模块 374 7.8.6 E-MBMS传输模式 374 7.9 小结 375 参考文献 376 第8章 无线接入网络功能和接口 378 8.1 LTE系统架构 378 8.1.1 LTE系统架构定义的基本原则 378 8.1.2 LTE系统架构描述 378 8.1.3 影响LTE系统架构的一些重要因素 379 8.1.4 EPC与E-UTRAN功能划分 380 8.1.5 E-UTRAN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 381 8.1.6 S1接口 381 8.1.7 X2接口 384 8.1.8 RAN设备的互操作性要求 385 8.1.9 演进策略 385 8.2 无线资源管理 386 8.2.1 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386 8.2.2 无线资源管理架构 388 8.3 移动性管理 388 8.3.1 跟踪区 388 8.3.2 空闲状态下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391 8.3.3 连接状态下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395 8.3.4 3GPP无线接入系统之间的移动性管理 402 8.4 网络共享 409 8.5 QoS概念 411 8.5.1 EPS承载概述 412 8.5.2 承载服务的架构 413 8.5.3 S1接口上的QoS信令参数处理 414 8.5.4 资源建立与QoS信令 417 8.6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 418 8.6.1 基本概念 418 8.6.2 网络自配置 419 8.6.3 网络自优化 420 8.6.4 自配置和自优化功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420 8.7 小结 423 参考文献 424 第 9章 LTE-Advanced——LTE的进一步演进 425 9.1 LTE-Advanced与IMT-Advanced的互动关系 425 9.2 LTE-Advanced需求发展趋势 426 9.2.1 “平滑演进”与“强兼容”要求 426 9.2.2 针对室内和热点游牧场景进行优化 426 9.2.3 有效支持新频段和大带宽应用 427 9.2.4 峰值速率大幅提升和频谱效率有限改进 428 9.3 LTE-Advanced技术和网络演进趋势 428 9.3.1 多频段协同与频谱整合 428 9.3.2 中继(Relay)技术 429 9.3.3 分布式天线 431 9.3.4 基站间协同 433 9.3.5 家庭基站带来的挑战 434 9.3.6 物理层传输技术 434 9.3.7 自组织网络 437 9.3.8 频谱灵活使用与频谱共享 437 9.3.9 E-MBMS增强 437 9.4 小结 437 参考文献 438 缩略语 439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