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已经失去发展的动力了吗(转自东软内网)

这里没有药方,只有观点。或许这样的刺激小一些——对那些做着拿退休金的梦想的人们。

失去了对改善的渴望,就是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当我们对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更加有耐性了,对周遭的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那么,我们就失去的变革的动力。
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只在乎是谁在命令我们做事情,而忘了问:“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情?为什么我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事情变革的动力。

沈阳东软的食堂出现了多少年了?7年、8年,或者更多?
为什么,东软不断的更换食堂承包者,但是每年(或许是每个月,每天)都在收获骂名?
食堂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办好,或者东软的打工仔的嘴都太刁?
亦或者,根本就没有人仔细考虑过怎么把这个食堂办好?大家实际上都已经习惯了不断辱骂食堂的行为?管理者也习惯了大家的侮辱性质的辱骂?
这就是可怕的惯性,这就是东软失去改善的动力的表现:明明知道不好,但是偏偏天天在忍受。
(现在东软食堂最可怕的场景,出现在中午12点左右:第一批吃饭的人走了,在桌上留下了肮脏的餐盘、留下了吃剩下的各种动物的骨头、饭粒、菜汁,散发花样繁多的气味——有为了掩盖已经发臭的现状而红烧的鸡肉的气味,也有鱼类的腥气,更有那充斥在食堂中的、免费汤中浓浓的——刷锅水的气味。第二批吃饭的人,就在这个巨大的食物的垃圾堆上,拔拉开一片干净的、恰好可以放下餐盘的地方,就前面的人留下的垃圾上,就在滴答着菜汁的餐桌上,在各种气味中,谨慎小心(为了避免衣服遭殃)的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餐。)
东软食堂只是一个缩影,这样忍耐的故事在东软的每个部门、每天都在发生。

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报刊、电视等等传媒,几乎所有的故事中,实际上都在说一句话:一切荣耀皆归于吾主。
这样的情况,导致现在的中国人被潜移默化的灌输:领导者在力挽狂澜,他们不断的有idea,不断有奇谋妙计;他们有敏锐的眼光——每次都直指问题的要害,他们算无遗策——每次制订的计划都周详无比,毫无破绽。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者拥有下属的目的只有一个——第一不问为什么,痛快的去执行;第二是为领导者摇旗呐喊、加油;第三是为领导者的成功欢呼。
不能否认领导者在危机中的作用,但是没有一个组织天天面对危机。而不断的让组织陷入危机,然后力挽狂澜于即倒的领导者,是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呢?
或许,领导者的作用除了处理危机之外,是让每个下属了解组织的愿景,让每个下属贡献idea,制订行动计划,自己去做一个真正的决策者——让下属成为成功的人,而不是自己成功的见证者。
或许,迄今为止,东软发出的所有的表彰优秀的奖项,都只有一个名字——优秀执行奖。
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东软真正在行动的人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被排斥在行动之外。
一个组织的发展,大概只有在集体行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快速发展吧。
这是东软失去改善的愿望的表现,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权力去行动。

东软,已经成为了一架有这巨大的惯性的列车,轰隆隆的响着,列车上热闹无比,所有人不断的忙碌,却很少有人问:这辆列车将驶向何方?
问问自己,在东软扛活(一个多么生动的词语!),我们的自豪感在哪里?是什么驱使你每天来到办公室,每周5天,或者更多的时间?
这是东软失去改善的欲望的表现,大家靠着惯性在行动。

或许,应该问问,东软成立10多年,我们是更加成熟了,还是更加幼稚?
是不是有人在问,为什么我们要加更多的班?我们每天要在电脑前坐的更晚?
是否有人统计:10年前,或者5年前,一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平均加班时间是多少,现在这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平均加班时间是多少?是多了还是少了?
是否有人统计:10年前,或者5年前,一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平均生产率(代码行/月)是多少,现在这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平均生产率是多少?是提高了还是退步了?
原因是什么?或许在这个分析中,才有我们未来真正的改善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发展的方向。

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是好的组织结构?
一直飞速扩大的人员数量,将对组织结构调整的一直施加巨大压力。
当我们调整组织结构的时候,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管理者的管理,还是为了释放最大多数员工的潜力?
当我们选择一种阻碍员工释放能量的组织结构,即使我们的管理成本降的多么低,那么也是一种南辕北辙——组织结构越精妙,我们距离失败越近。
伴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的事业部体制,盛极而衰的阴影也越来越大。
快捷的上下层沟通、完整的经营权力、高度一致的发展愿景,或许是事业部能够发展的基础。当一个事业部发展的规模太大的时候,这些基础将会分崩离析。
中国的城市建设,是一种摊煎饼式的发展,一个高度集中的城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然后是一圈一圈的建设环路。交通阻塞、恶劣的居住环境、永远拥挤的人群是这类城市无法摆脱的恶梦。
这是缺少先进的规划思想、想做一个机会主义者的结果。
快速发展的成员数量,和压抑成员能量发挥的组织结构调整缓慢之间的矛盾,是东软失去改善欲望的表现:重视眼前的美好现状,却为未来埋下失败的种子。

一个规模巨大的公司,同样需要一个规模巨大,强有力的中层。
多少公司在规模急遽扩展中死亡?曾经叱咤风云的、引领新兴行业的新兴公司,最有可能是这样的牺牲品。研究这类公司的文章,数都数不清。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不同的不幸。
失败的公司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或许是共通的:一个具有自主权和自主能力的中层,会让这个失败来得慢一些,影响小一些。
同样一个成功的公司,迈着坚实的发展脚步的公司,必须有一个坚实的、不断有上升空间的中层。
中层人员,具有超过10个以上固定下属的leader就是中层人员。
当这些中层人员,缺乏自主权和自主能力的时候,他们具备再强的技术能力、营业能力,他们都无法发挥对企业有最大好处的作用。对一个中层人员来说,权力和能力,前者更加重要。
不能给中层人员充分的授权,权力高度集中在几个人的手中,一线人员缺乏与权力人员的交流、甚至见面的机会,将使权力者僵化,使一线人员失去对权力的渴望和发展的希望。
这是东软失去改善愿望的表现:不能给中层人员充分的授权——也缺乏有足够能力得到授权的人。

东软10年的时候,曾经某人说,公司的年龄是按照狗年来计算的。
东软好像参加过什么最受尊敬的公司、或是最佳雇主的公司评价。
我想,抱着虚荣心态的人们,当东软像狗一样艰难的、卑微的活过20年的时候,或许参加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
当我们向外部的人员,叙述那个三个人、三万元、三台电脑的成功的故事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神话去宣传,还是作为东软内部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去宣传?
当我们在招标中失败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对某个人发表原因解释,还是,我们自己坐下来仔细的讨论失败的原因,并在未来的招标中去避免?
当我们在教育新员工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某些人的赞歌,还是成功案例分析或者失败案例分析?
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对事的态度、对人的态度),能够表明一个企业是否还有发展的动力。

《捕蛇者说》中,柳老先生在最后写到:俺写下这样的文章,等着朝廷观察人民疾苦的人看到。
当一个企业也要靠这样的途径(或许是唯一途径),自下而上的反应想法和观点,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失去了改善的愿望和发展的动力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