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堆排序&&N个数中找出K个最大值&&优先级队列

学习二叉树后,有一个东西需要我们来关注下,就是堆,对于堆,来说我们可以把堆看作一颗完全二叉树。这里我们也可以叫做二叉堆。

二叉堆满足二个特性:

1.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

2.每个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二叉堆(都是最大堆或最小堆)。

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有一个大堆和一个小堆。
大堆就是父节点的数值大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数值。
小堆就是父节点的数值小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数值。

1.堆


接下来,我们进行堆的创建:
首先我们要清楚,堆的储存结构,在这里作为一颗完全二叉树,我们可以使用数组来存储堆,然后调整数组的下标,这样就可以抽象出一颗完全二叉树。
我们接下来使用STL中的vector来代替数组。

然后这里我们需要它们父节点和子节点的关系:
父节点=(子节点-1)*2;
子节点=父节点*2+1;

1.1堆的创建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上述的关系实现找到某个节点的父亲节点或者孩子节点。

比如,我们给出一个数组:

int a[] = { 10, 16, 18, 12, 11, 13, 15, 17, 14, 19 };

那么我们就相当于创建了这样的一颗完全二叉树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就是这颗完全二叉树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建堆。所谓建堆,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进行这颗完全二叉树的调整,根据我们想要大堆还是小堆,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法是,从第倒数第一个非叶子节点进行调整,与它的两个叶子节点进行比较,调整。这个就是堆中的所谓的向下调整法。在这里要注意调整的时候要取出叶子节点中的最值节点(即最小值或者最大值)。然后和父节点进行比较。

void _AdjustDown(int root)
    {
        assert(!_a.empty());
        size_t parent = root;
        size_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parent<_a.size())
        {
            Compare com;

            if (child + 1<_a.size()
                && com(_a[child + 1], _a[child]))
                //在这里对两个子节点进行判断。看应该取出哪一个
            {
                ++child;
            }
            if (child<_a.size() && com(_a[child], _a[parent]))
            //进行子节点和父节点之间的判断调整
            {
                std::swap(_a[child], _a[parent]);
                parent = child;//调整完后的原父节点依然要和下面的节点进行继续调整。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
                break;
            }
        }
    }

这就是重要的向下调整法,为了方便对于大小堆的操控,我们引入仿函数,通过仿函数返回值,控制比较的条件。


template<typename T>
//当需要小堆时:
class Less
{
public:
    bool operator ()(const T& a, const T& b)
    {
        return a < b;
    }
};

template<typename T>
//当需要大堆时
class Greater
{
public:
    bool operator ()(const T& a, const T& b)
    {
        return a > b;
    }
};

通过仿函数,我们只需要传入一个模板参数,然后通过创建的对象就可以实现控制是大堆还是小堆。

当我们每次对整个堆进行增加以后,我们都可以采用向下调整法,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调整出新的满足要求的堆。
这里写图片描述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O(N*logN)

1.2堆的插入


所以,堆的插入算法也就简单的实现了。
因为我们这里使用的是vector,所以我们直接使用vect

  • 4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好的,下面是用Java数组实现优先级队列的示例代码: ```java public class PriorityQueue { private int[] heap; private int maxSize; private int size;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maxSize) { this.maxSize = maxSize; heap = new int[maxSize]; size = 0;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size == 0; } public boolean isFull() { return size == maxSize; } public void enqueue(int item) { if (isFull())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Priority queue is full"); } heap[size] = item; heapifyUp(size++); } public int dequeue() { if (isEmpty())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Priority queue is empty"); } int item = heap[0]; heap[0] = heap[--size]; heapifyDown(0); return item; } private void heapifyUp(int index) { int parent = (index - 1) / 2; while (index > 0 && heap[index] > heap[parent]) { swap(index, parent); index = parent; parent = (index - 1) / 2; } } private void heapifyDown(int index) { int left = 2 * index + 1; int right = 2 * index + 2; int largest = index; if (left < size && heap[left] > heap[largest]) { largest = left; } if (right < size && heap[right] > heap[largest]) { largest = right; } if (largest != index) { swap(index, largest); heapifyDown(largest); } } private void swap(int i, int j) { int temp = heap[i]; heap[i] = heap[j]; heap[j] = temp; } } ``` 上述代码定义了一个 `PriorityQueue` 类,它有以下方法: - `isEmpty()`:判断队列是否为空,返回布尔值。 - `isFull()`:判断队列是否已满,返回布尔值。 - `enqueue(int item)`:将一个元素插入队列。 - `dequeue()`:从队列删除元素并返回该元素的值。 在这个示例,我们使用一个数组来存储队列的元素。我们使用 `heapifyUp()` 和 `heapifyDown()` 方法来维护的性质,确保队列的元素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在 `enqueue()` 方法,我们将新元素插入到队列的末尾,然后将它上移以保持的性质。在 `dequeue()` 方法,我们删除队列的根节点(即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元素),将末尾元素移动到根节点处,然后将其下移以保持的性质。 请注意,这个示例优先级队列是最大,即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元素总是位于队列的前面。如果您需要实现最小,只需要将 `heapifyUp()` 和 `heapifyDown()` 方法的比较运算符反转即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