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永恒之道与工作流模式

本文系《流程的永恒之道》第三章的开篇,与辛鹏共同编写。

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们老祖宗老子《道德经》中的内容。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名字来命名的道,这个名字也不能形容妥当。其终极思想是,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当然老子后来又在《清静经》中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可作道理、途径、真理、方向、方法等解释。按照老子的说法,世界万物都有其本质和终极真理,但是“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在现代,人们已经把“道”作为事物的本质了。C.亚历山大[1]在其著的《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说:“永恒之道是一个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带来次序的过程,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

城市和建筑的特征是由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模式所赋予的,提到丽江,我们第一就会想到美丽的邂逅,正因为美丽邂逅一次又一次的在丽江发生,所以赋予了它所特有的酒吧文化,而事件模式不能与它所发生的空间相分离,古朴的建筑、人加上重复发生的邂逅,这一切就创造了丽江的文化。事件模式和建筑模式共同创造了城市和建筑的特质-文化。我们从两家公司不同的装修风格就能感受出不同的公司特质:一家是开放的空间、随处可见的白板和热烈的讨论;一家是单调的色彩、密集的格子间和冗长的流程。公司的特质同样由建筑模式和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模式所赋予。

在《建筑的永恒之道》里,C.亚历山大描述了253个建筑模式,他领衔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设计的5本从书[2]并首次提出了模式语言的概念。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它是一种指导,是一种解决某类问题的最佳实践。借助于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作出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式语言则是模式对应于那些使建筑美妙的深刻观察的模式集合,是你对如何建造的认识的总和。建筑的永恒之道正在于建筑模式,在于我们对建筑的认知达到一致即拥有共同的模式语言。

我们这本书的名字为《流程的永恒之道》,因此也套用C.亚历山大的经典名言:“永恒之道是一个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带来次序的过程,流程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那么流程的永恒之道是什么呢?在本书项目的整个备战培训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三个永恒之道。第一个永恒之道,即流程万变的永恒之道就是工作流模式

发点小牢骚:按照《建筑的永恒之道》的说法,在古代,农民都是自己造房子,他们自己都有模式的直觉。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以为自己不能设计,必须倚靠设计师,而设计师也耽迷于流行的模式而设计出没有活力的东西。所以我们缺少的是模式之道,或者说不知道怎样鉴别什么是有“活力”的模式。如今的软件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就见过很多牛逼哄哄的所谓的架构师、设计师,讲起模式来一套一套,但是设计出的软件架构其实是奇烂无比,有的甚至不会将架构转换为框架。实在是比古代的农民差远了。所以我们认为,做软件的同仁们,如果你想真正的成为一个好的架构师或设计师,《建筑的永恒之道》这本书是必须去读的。它告诉你了什么是道,模式之道。这个道才是灵魂,才是核心。这个道是使之“有活力”,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读读第二本《建筑模式语言》。最后还有一个小提醒,所谓的架构师、设计师也不是读了几本大师的著作,就成为真正的设计师了。架构师、设计师是从“理论—实践—总结—再理论—再实践—再总结”这样一个长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我们认为至少7-8年以上)的循环中循环出来的。

牢骚之后言归正传,在C.亚历山大的第二本《建筑模式语言》中详细描述了253个建筑模式,这本书也被评为20世纪出版的关于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本书。

模式分为三个部分:

  • 首先是此类问题所在的上下文(Context),即当前模式所面对的此类问题所在的周围环境和状况,也就是说模式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作用;
  • 其次是动机(Motivation),即此模式的目的或预期的目标是什么;
  • 最后是解决方案(Solutions),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或解决此类问题所采用解决方案的核心。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模式的实质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所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而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这个领域的模式。借助于C.亚历山大的模式理论,GOF在软件领域提出了23种设计模式。同样在流程领域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模式做为流程的灵魂,是时间无关的(timeless),是和人、文化相关的,它不会随着时间和新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可以称之为永恒的。道德经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套用在工作流模式上,非常准确,世界上没有两个条件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模式的细节没有哪两个大的特点相同,总存在变化和不一致性,需要我们在应用中不断的去总结思考,工作流模式可以生一,…,最后生万物,演化出无数个不同模式组成的流程。


[1] 美国C.亚历山大,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最高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和营造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环境结构中心的负责人。

[2] 《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模式语言》、《俄勒冈实验》,《城市设计新理论》,《住宅制造》5卷从书。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