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协议经典格式。转自维基百科


原理

HTTP 1.1引入分块传输编码提供了一下几点好处:

   1. HTTP分块传输编码允许服务器为动态生成的内容维持HTTP持久链接。通常,持久链接需要服务器在开始发送消息体前发送Content-Length消息头字段,但是对于动态生成的内容来说,在内容创建完之前是不可知的。
   2. 分块传输编码允许服务器在最后发送消息头字段。对于那些头字段值在内容被生成之前无法知道的情形非常重要,例如消息的内容要使用散列进行签名,暂列的结果通过HTTP消息头字段进行传输。没有分块传输编码时,服务器必须缓冲内容直到完成后计算头字段的值并在发送内容前发送这些头字段的值。
   3. HTTP 服务器有时使用压缩 (gzip或deflate)以缩短传输花费的时间。分块传输编码可以用来分隔压缩对象的多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块不是分别压缩的,而是整个负载进行压缩,压缩的输出使用本文描述的方案进行分块传输。在压缩的情形中,分块编码有利于一边进行压缩一边发送数据,而不是先完成压缩过程以得知压缩后数据的大小。

格式

如果一个HTTP消息(请求消息或应答消息)的Transfer-Encoding消息头的值为chunked,那么,消息体由数量未定的块组成,并以最后一个大小为0的块为结束。

每一个非空的块都以该块包含数据的字节数(字节数以十六进制表示)开始,跟随一个CRLF (回车及换行), 然后是数据本身,最后块CRLF结束。在一些实现中,块大小和CRLF之间填充有白空格(0x20)。

最后一块是单行,由块大小(0),一些可选的填充白空格,以及CRLF。最后一块不再包含任何数据,但是可以发送可选的尾部,包括消息头字段。

消息最后以CRLF结尾。
例子
编码的应答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5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1C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

3
con
8
sequence
0

编码应答的解释

前两个块的数据中包含有显式的/r/n字符。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r/n"      (37 字符 => 十六进制: 0x25)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r/n"               (28 字符 => 十六进制: 0x1C)
"con"                                          (3  字符 => 十六进制: 0x03)
"sequence"                                     (8  字符 => 十六进制: 0x08)

应答效益以0长度的块( "0/r/n/r/n".)结束。
解码的数据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
consequenc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