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开发与传统软件工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管理和开发体系,一种是基于“瀑布模型”的预设性传统软件工程,另一种是轻量级的适应性敏捷软件开发。本文简单阐述传统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与敏捷软件开发的区别,并通过“瀑布模型”和SCRUM方法的比较来探析传统软件工程与敏捷软件开发的异同。最后得出,把传统软件工程和敏捷软件开发相结合,将架构“颗粒化”,在简单可快速交付的敏捷软件开发中嵌套系统的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实现预见性和适应性折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软件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开发管理困难而复杂,在这个“软件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传统软件工程,用工程化的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和高质量的软件。暂时解决了软件的兵荒马乱时代,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软件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的软件工程很难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客户需求,敏捷软件开发应运而生,其轻量级、简单、可快速交付、适应性强收到开发团队的青睐,与传统软件工程并肩,形成软件工程中的两大开发体系。
(1)传统软件工程
基于“瀑布模型”的传统软件开发方法中,以软件架构为核心,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规定他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顺序,如同瀑布的流水一般,各个阶段的通过文档相互流通。前期就要设计好整个软件大厦的框架来指导和支撑后面各个方面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后面在根据前期设计的蓝图来逐步实现。由架构师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开发人员再根据软件大厦的蓝图进行软件开发。这种开发方法的优点是,超前的预见性和每一阶段都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保证了软件的质量。缺点是,软件的框架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改变,甚至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适应变换莫测的客户需求。由于各个阶段要自上而下相互衔接,各个阶段的沟通要通过大量臃肿、复杂的文档来传递信息。
瀑布模型是Winston Royce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