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机遇和挑战并存 智能手环需要来一次华丽的蜕变


在经历了18年的生存和辉煌之后,著名的智能手环制造商Jawbone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Jawbone创立于1999年,起初只是生产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当时在美国市场有很好的口碑。2011年,Jawbone正式进军可穿戴市场。2014年,Jawbone公司的估值高达32亿美元,当时虽然Jawbone的手环产品问题频发但依然筹集到1.47亿美元。如今,在经历了持续一年多的财务压力之后,Jawbone寻求Fitbit收购未果,于今年6月19日启动了破产清算。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手环热度消退后,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这是Jawbone陷入危机的根源,而如今Jawbone破产,预示着可穿戴行业的寒冬已至。


但在我看来,把巨头衰落的原因归咎于行业大环境,这样的言论显然有失偏颇。虽然整个市场不容乐观,可穿戴行业目前的发展也遇到一些瓶颈,但并未进入寒冬期。


实际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开始逐步趋于理性,同样也促使厂商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产品,从而拓展与挖掘出可穿戴设备更大的应用价值。这对于在竞争中留存下来的厂商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透视Jawbone衰落两大因素


从全球数据看,智能手环市场并未遭遇寒冬,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可穿戴市场全年发货量达7810万部,增长172%。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总量为1.024亿部,同比增长31%。


另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2016年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56亿元左右。预计今年将会达70亿元的规模,平均增长速度15%以上。



由此可见,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市场本身实际上仍在以合理的速度增长,虽然说增速放缓,但市场整体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向上的。那么,Jawbone倒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UP手环从初代开始就遭遇不同的功能问题,到最后产品的发布都变得混乱,产品的口碑也非常糟糕。回顾Jawbone手环的发展史,2011年第一代UP手环初上市就因为用几天容易“变砖”被迅速下架,官方不得不停止销售并补偿所有已购买的消费者。2012年新版本的UP手环发布,虽然其独特设计受到欢迎,但没法无线同步功能则依然被用户抱怨。而在2013年的UP24中,Jawbone为其加入了无线同步功能,但承诺的防水功能并没有兑现。


到了2014年秋季,官方终于宣布要在新产品UP3中加入防水功能,但消息公布不久之后,Jawbone又因为防水功能宣布跳票。2015年4月,Jawbone终于发布了UP3,新款旗舰UP4也同时发布,而它们都只有“防泼溅”的功能,呼吸监测以及被动心率功能都没有上线。


其次,与其他品牌的智能手环相比,Jawbone的智能手环在功能上并没有独到之处,但售价却高于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以Jawbone UP4来说,它售价千元人民币以上,可功能与国内售价不到一百元的小米手环在产品功能上几乎没什么差别。


即便是考虑到了品牌溢价这一因素,但功能缺乏创新、产品缺乏亮点的Jawbone智能手环仍难以支撑过高的售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Jawbone太高的定价策略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亦是必然。


所以我认为,把Jawbone的衰落归咎于行业大环境显然有失偏颇。市场需求下降、增速放缓,虽然加速了Jawbone这个巨头的倒下。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错误的定价策略,再加上差强人意的用户体验,才是Jawbone衰落的主要因素。


智能手环行业当下的困境


许多类似于Jawbone这种早期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的状况都很惨淡。比如Pebble,这家被称为智能手表“鼻祖”的公司,在2016年年底宣布停止运营,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将技术软件等资产转给了Fitbit。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一家手表制造商有意出价 7 亿 4000 万美元收购它。



而收购了Pebble的Fitbit如今也不好过,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Fitbit第一季度销量为300万台,相比2016年的480万,大幅下跌了37.5%。第二季度销量为330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34%。


显然,作为可穿戴行业的典型产品,智能手环当下的困境,也正是可穿戴行业的一个缩影。


第一,从产品本身来看,功能缺乏创新且局限性很强。目前智能手环的功能都很相似,大都具备时间显示、步数检测、心率检测、睡眠检测、消息提醒、久坐提醒等,没有什么亮眼的功能。


同时,这些功能都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说运动健身监测,在我看来它只是智能手环产品的一项附加功能,并不能作为智能手环的价值核心,而从今天市场上的一些产品来看,很大一部分产品都将这种附属功能定位为主要功能,这必然影响与局限了智能手环产品的价值挖掘。


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体验差粘性不高。可穿戴设备在市场叫好不叫座,很大程度的原因来自于体验太差。比如续航,Apple Watch在充满电的情况下,最多待机两天,如果再推送微信和短信等重要信息的话,Apple Watch待机时间可能还要更短。如此短的待机时间,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再比如数据检测。从本质上讲,数据是智能手环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用户的依赖性是正相关的,数据不准确意味着用户不会把数据太当回事,检测到的数据大多供用户消遣娱乐,无法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管理建议。


没有亮眼的功能表现,没有出色的用户体验,智能手环如何会有用户粘性?如何不遭遇困境?可以说,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这些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而一些更为小众的产品,比如智能头盔和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销量更是惨淡。


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会?


显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开始逐步趋于理性,市场增长降速同样也将促使厂商需要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产品,从而拓展与挖掘出更大的应用价值。这对于参与其中的厂商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机遇。



换个角度来看,没有一个产业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一个技术发展阶段中相对的市场认知,尤其对于遵循着摩尔定律的IT产业而言。智能手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同质化阶段,因为市场并没有被真正激活,价值远没有被完全释放。


在我看来,智能手环时下的困境,抛开大家司空见惯的原因,或许缺乏对行业未来的丰富想象及利用当下最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勇气、决断,可能才是最大的忧患所在。


所以,厂商应该大胆地从场景与技术等多个层面去拓展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价值。未来除了围绕健康和健身功能不断改进以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或许会看到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可穿戴设备在数字支付、生物识别、安全、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文总结,虽然目前智能手环整体不容乐观,但不论是从技术的层面,还是产业人才的层面、用户接受度的层面而言,都已经越来越好,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环市场会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只有把眼光放长远,丰富想象、敢闯敢试,才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胜出,而那些脱离了用户的产品,自然逃不过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