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抢了腾讯的利益,腾讯却拿用户数据说事

继顺丰、菜鸟数据大战之后,腾讯、华为又起争端。

事件源于2016年12月华为发布荣耀Magic手机,其首次尝试人工智能应用,最大的卖点就是智慧助手。可以根据微信聊天内容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也可在通话、购物时提示相关服务信息。

比如,女朋友说晚上想看电影,智慧助手会根据聊天内容自动识别出对话中的信息,在聊天页面上方显示近期热映电影,选座购票,不再需要打开其他的手机App。买完票后,手机导航自动设置电影院为目的地,到达该电影院后,手机首页会自动显示出电影票的二维码,看完电影还会弹出影评界面。如果对话中涉及到天气、位置等信息,智慧助手也会随即准备好答案。

显然,这种智能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用户数据的采集和调用。于是,腾讯公司指出,华为不仅在获取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并已请求监管部门介入。

侵犯用户数据隐私,到底孰是孰非?

华为方面否认侵犯用户隐私,并表示:所有的用户数据属于用户,而非微信或者荣耀 Magic,其收集的数据,用户已经在手机设置中给予授权。

腾讯则拒绝就与华为发生纠纷一事回应,但是《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里却明确写到:“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显然其有认为用户数据属于自己的嫌疑。并且腾讯也表示:从行业角度看,其正在跟相关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包括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应用开发者与监管层,建设一个对用户和业界有益的健康生态系统。

工信部并未就此时做出回应,监管层一如既往地建议企业自行达成协议。一个是手握超级app社交关系链的互联网巨头,一个是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巨头,双方各执一词,到底孰是孰非?

从荣耀Magic手机的使用来看,智慧助手是可以选择是否开启的,同时也有其服务和隐私的相关介绍,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设置开启关闭或者更改智慧助手相关设置。关闭智慧助手后,Magic手机就是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如此,用户有足够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决定自己是否使用这个功能。还有网友还对数据是否上传到云端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Magic手机的用户感知数据都是在Magic本地处理完成,不会上传任何个人信息。

数据处理经过用户授权、且在本地处理不上传自己服务器,就事件而言,似乎是腾讯太矫情。大数据时代,谁掌握大数据,谁就拥有话语权,明明是华为抢了腾讯的利益,腾讯却拿用户利益说事,着实不光彩。

比起互联网,人工智能更易窥窃隐私

尽管华为在此事件中有些冤,但是如今的隐私保护的确是个棘手的大问题。互联网时代,网络四通八达,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一个用户提供的单向数据最终都有可能多流化,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秘密流通。而互联网的易变、易改无痕、不宜保存性又进一步加大了取证维权的难度。

比起互联网,人工智能则更依赖数据库,一方面其所有的学习和强化都需要数据库来训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带来危机,就像发到朋友圈的图像以及隐私信息,即便是打了马赛克也可以被AI软件透视并还原图像的本来面目。

再比如经典案例里的Netflix,曾放出“经过匿名处理的”上亿条电影评分数据,“仅仅保留了每个用户对电影的评分和评分的时间戳”,希望通过竞赛的形式,找到更好的影片推荐算法。但是 2009年,德州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通过这些匿名数据与公开的IMDB数据做对比,成功将匿名数据与具体的用户对应了起来。为此,Netflix 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原计划每年举行的竞赛。

数据隐私在这个互联网主控的时代里都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保护制度,就传到更危险的下一棒人工智能手中,家用摄像头、社交媒体、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未来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智能,而隐私却如同软肋一般,被人工智能把控着。就像亚马逊CEO贝佐斯在 Re/code 大会上讲的那样,保护隐私是这个时代的难题,人工智能更甚。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如何保护?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但是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多年来的诸多案例也表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高技术性更给隐私权的保护加大难度。

反观华为腾讯的冲突,利益争夺背后恰恰凸显出中国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空白,包括顺丰菜鸟之争,它们均表现出在法条缺失的现状下,个人用户作为数据创造者,没有发言权。可见,立法保护迫切,其关乎全国几亿用户在数据资产中的正当权益保障。

除此之外,用户也需要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负责,就像荣耀Magic手机的使用,用户是有选择权的,如果担心私人信息被泄露、被利用,最好还是不要开启相应功能,更不要说那些陌生的、非法的链接等极可能泄露隐私的路径。

当然,时代趋势如此,用户的一言一行都很难做到完全不泄露自己的隐私。在不可能阻止技术迭代发展的前提下,未来的科技作态还是要精索安全级别。希望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不要只为利益开发有漏洞、危及隐私的技术,而要致力于可以保护隐私的技术,尽可能地保护广大用户的数据隐私。

网络安全是一个生态圈,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相关行业,尤其是ICT,就无法在未来有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当然,保护隐私需要法律法规、市场、企业、个人用户等携手创造完备的安全产品服务体系。期待在不久后的某一天,人工智能成为保护隐私的有力支柱,隐私也将不再裸奔。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