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软件过程定义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特点:
1),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2),推迟实现的观点
3),质量保证的观点
优点:
1),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例如:结构化技术);
2),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
3),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缺点:
1),“瀑布模型是由文档驱动的”在可运行的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之前,用户只能通过文档来了解产品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过写在纸上静态的规格说明,很难全面正确的认识动态的软件产品。
适用范围:
需求明确,小规模软件开发。

2,快速原型模型

特点:
快速建立起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最终产品功能的一个子集)。
优点:
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线性的
缺点:
必须迅速地构建原型然后根据用户意见循序的修改原型
适用范围:
用户需求不明确,需要通过构建原型来清楚的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3,增量模型

特点:
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有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构件往往实现软件的基本需求,提供最核心的功能。
优点:
1),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
2),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
缺点:
1),较难把每个新的增量构件集成到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而又不破坏原来已经开发出的产品。
2),增量模型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它一方面要求开发人员把软件当做一个整体,另一个方面又要求开发人员把软件构件序列,每个构件本质上都独立于另一个构件,除非开发人员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协调好这一明显的矛盾,否则增量模型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并不能令人满意。
适用范围:
软件开发周期较长的软件,有持续的合作。

4,螺旋模型

特点:
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即是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
优点:
1),对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的强调有利于已有软件的重用,也有利于把软件质量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
2),减少了过多测试(浪费资金)或者不足(产品故障多)所带来的风险;
3),在螺旋中维护的只是模型的另一个周期,在维护和开发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缺点:
除非软件开发人员具有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否则将出现真正的风险,当项目实际上正在走向灾难时,开发人员可能还认为一切正常。
使用范围:
内部软件开发的大规模软件项目。

5,喷泉模型

特点: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优点:
1),对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区分变得不重要,不明显了;
2),分析阶段得到的对象模型也适用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
3),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
缺点:
1),开发过程过分无序;
2),面向对象范型本身要求经常对开发活动进行迭代或求精;
3),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适用范围: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 9
    点赞
  • 6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目 录 摘要: 3 关键字: 4 Abstract: 4 Key word: 5 1 前言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2.1 课题背景 1 1.2.2 课题意义 2 2 JSP及其相关技术 2 2.1 JSP技术 2 2.1.1 JSP的运作模式 3 2.1.2 JSP的特点 5 2.2 Servlet技术 8 2.2.1 Servlet 技术概述 8 2.2.2 Servlet 与 JSP 之间的关系 9 2.2.3 Servlet 应用范围及缺陷 9 2.2.4 Servlet 的生命周期 10 2.3 JDBC技术 11 2.3.1 JDBC概述 11 2.3.2 JDBC两层模型和三层模型 12 2.3.3 使用JDBC的优缺点 12 2.4 JSP开发方式 13 3 需求分析 14 3.1 需求分析概述 14 3.2 个人博客系统概述 15 3.3 系统目标 15 3.4 系统功能要求 16 4 系统概要设计 17 4.1 功能模块设计及模块功能描述 17 4.1.1 功能模块设计 17 4.1.2 模块功能描述 17 4.2 数据库设计 18 4.2.1 概念结构简介 18 4.2.2 概念模型设计 18 4.2.3 数据库表设计 19 4.2.4 系统模块设计 21 4.3 关系模型 22 4.4 数据字典 23 5 系统详细设计 26 5.1 系统的开发环境 26 5.1.1 JSP支持平台Tomcat6.0 26 5.1.2 JDK概述及配置 27 5.1.3 开发工具Dreamweaver 8 28 5.2 系统中JSP技术的应用 29 5.2.1 用JavaBean 封装数据库操作 29 5.2.2 字符编码过滤器EncodingFilter 30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0 5.3.1 相册模块 30 5.3.2 日志模块 32 5.3.3 视频模块 34 5.3.4 留言板模块 35 6 研究成果与前景展望 35 6.1 研究成果概述 35 6.2 软件测试 36 6.2.1 软件测试的目标及方法 36 6.2.2 难点和问题 37 6.3总结与展望 37 6.3.1 毕业设计总结 37 6.3.2 展望 38 致谢 39 参考资料 39 附录 系统使用说明 40
1、什么是兼容性测试?兼容性测试侧重哪些方面? 5 2、我现在有个程序,发现在Windows上运行得很慢,怎么判别是程序存在问题还是软硬件系统存在问题? 5 3、测试的策略有哪些? 5 4、正交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5 5、描述使用bugzilla缺陷管理工具对软件缺陷(BUG)跟踪的管理的流程? 5 6、你觉得bugzilla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5 7、描述测试用例设计的完整过程? 6 8、单元测试的策略有哪些? 6 9、LoadRunner分哪三部分? 6 10、LoadRunner进行测试的流程? 6 什么是并发?在lordrunner中,如何进行并发的测试?集合点失败了会怎么样? 6 12、使用QTP做功能测试,录制脚本的时候,要验证多个用户的登录情况/查询情况,如何操作? 6 13、QTP中的Action有什么作用?有几种? 6 14、TestDirector有些什么功能,如何对软件测试过程进行管理? 7 15、你所熟悉的软件测试类型都有哪些?请试着分别比较这些不同的测试类型的区别与联系(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7 16、条软件缺陷(或者叫Bug)记录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如何提交高质量的软件缺陷(Bug)记录? 8 17、Beta测试与Alpha测试有什么区别? 8 18、软件的评审一般由哪些人参加?其目的是什么? 8 19、测试活动中,如果发现需求文档不完善或者不准确,怎么处理? 8 20、阶段评审与项目评审有什么区别? 8 21、阐述工作版本的定义? 8 22、什么是桩模块?什么是驱动模块? 8 23、什么是扇入?什么是扇出? 8 24、你认为做好测试计划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8 25、你认为做好测试用例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9 26、简述一下缺陷的生命周期? 9 27、软件的安全性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测试? 9 28、软件配置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和认识? 9 29、你觉得软件测试通过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 10 30、引入测试管理的含义? 10 31、一套完整的测试应该由哪些阶段组成? 10 32、单元测试的主要内容? 10 33、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者联合测试,请简述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 10 34、简述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关系? 10 35、软件测试的文档测试应当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其中用户文档是文档测试的重点。那么软件系统的用户文档包括哪些? 10 36、软件系统中除用户文档之外,文档测试还应该关注哪些文档? 10 37、简述软件系统中用户文档的测试要点? 11 38、单元测试主要内容是什么? 11 39、如何理解强度测试? 13 40、如何理解压力、负载、性能测试测试? 13 41、什么是系统瓶颈? 13 42、文档测试主要包含什么内容? 13 43、功能测试用例需要详细到什么程度才是合格的? 14 44、配置和兼容性测试的区别是什么? 14 45、软件文档测试主要包含什么? 15 46、没有产品说明书和需求文档地情况下能够进行黑盒测试吗? 15 47、测试中的“杀虫剂怪事”是指什么? 15 48、在配置测试中,如何判断发现的缺陷是普通问题还是特定的配置问题? 15 49、为什么尽量不要让时间有富裕的员工去做一些测试? 16 50、完全测试程序是可能的吗? 16 51、软件测试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哪里? 16 52、发现的缺陷越多,说明软件缺陷越多吗? 16 53、所有的软件缺陷都能修复吗?所有的软件缺陷都要修复吗? 17 54、软件测试人员就是QA吗? 17 55、如何减少测试人员跳槽带来的损失? 17 56、测试产品与测试项目的区别是什么? 17 57、和用户共同测试(UAT测试)的注意点有哪些? 18 58、如何编写提交给用户的测试报告? 18 59、测试工具在测试工作中是什么地位? 18 60、什么是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 18 61、简述负载测试与压力测试的区别。 19 62、写出bug报告流转的步骤,每步的责任人及主要完成的工作。 19 63、写出bug报告当中一些必备的内容。 19 64、开发人员老是犯一些低级错误怎么解决? 20 65、画出软件测试的V模型图。 20 66、为什么要在一个团队中开展软件测试工作? 20 67、您在以往的测试工作中都曾经具体从事过哪些工作?其中最擅长哪部分工作? 20 68、您所熟悉的软件测试类型都有哪些?请试着分别比较这些不同的测试类型的区别与联系(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20 69、您认为做好测试用例设计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21 70、请试着比较一下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的区别与联系。 21 71、测试计划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测试计划工作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其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22 72、您所熟悉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22 73、请以您以往的实际工作为例,详细的描述一次测试用例设计的完整的过程。 23 74、您以往是否曾经从事过性能测试工作?如果有,请尽可能的详细描述您以往的性能测试工作的完整过程。 23 75、你对测试最大的兴趣在哪里?为什么? 23 76、你以前工作时的测试流程是什么? 24 77、当开发人员说不是BUG时,你如何应付? 24 78、软件的构造号与版本号之间的区别?BVT(BuildVerificationTest) 24 79、您以往的工作中,一条软件缺陷(或者叫Bug)记录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如何提交高质量的软件缺陷(Bug)记录? 25 80、您以往所从事的软件测试工作中,是否使用了一些工具来进行软件缺陷(Bug)的管理?如果有,请结合该工具描述软件缺陷(Bug)跟踪管理的流程。 25 81、您认为性能测试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好性能测试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25 82、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侧重点是什么? 25 83、集成测试通常都有那些策略? 25 84、一个缺陷测试报告的组成 25 85、基于WEB信息管理系统测试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25 86、软件测试项目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 26 87、需求测试注意事项有哪些? 26 88、简述一下缺陷的生命周期 26 89、你在你所在的公司是怎么开展测试工作的?是如何组织的? 26 90、你认为理想的测试流程是什么样子? 26 91、您在从事性能测试工作时,是否使用过一些测试工具?如果有,请试述该工具的工作原理,并以一个具体的工作中的例子描述该工具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 26 92、软件测试活动的生命周期是什么? 26 93、请画出软件测试活动的流程图? 26 94、针对缺陷采取怎样管理措施? 26 95、什么是测试评估?测试评估的范围是什么? 26 96、如果能够执行完美的黑盒测试,还需要进行白盒测试吗?为什么? 26 97、测试结束的标准是什么? 26 98、软件验收测试除了alpha ,beta测试以外,还有哪一种? 26 99、做测试多久了?以前做过哪些项目?你们以前测试的流程是怎样的?用过哪些测试工具? 27 100、请就如何在开发中进行软件质量控制说说你的看法 27 101、一套完整的测试应该由哪些阶段组成?分别阐述一下各个阶段。 27 102、软件测试的类型有那些?分别比较这些不同的测试类型的区别与联系。 27 103、测试用例通常包括那些内容?着重阐述编制测试用例的具体做法 27 104、在分别测试winform的C/S结构与测试WEB结构的软件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分别测试?他们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27 105、在测试winform的C/S结构软件时,发现这个软件的运行速度很慢,您会认为是什么原因?您会采取哪些方法去检查这个原因? 27 106、描述使用bugzilla缺陷管理工具对软件缺陷(BUG)跟踪的管理的流程 27 107、你都用什么测试方法 针对不同的产品或者系统或者模块,有不同的测试方法。总体而言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27 108、怎么编写案例 案例的编写与测试阶段的定义有很大的关系。系统测试和unit测试的案例可能不同。总体而言测试案例根据系统的需求而定。 27 109、怎么才能够全面的测试到每一个点 测试的全面性主要需要在设计测试计划的时候考虑,从测试策略,产品需求等等多个角度考虑从而定义全部的测试点。 27 110、谈谈软件测试技术,以及如何提高 27 111、谈谈软件测试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打算 27 112、谈谈软件测试在企业的地位,也可以结合软件生命周期来谈 27 113、一般公司里实际的软件测试流程是什么样的?你们公司又是怎样的? 27 114、软件工程师要具有那些素质? 27 115、你会哪些测试工具?怎么操作? 27 116、你能不能说下你的3到5年的职业计划(规划) 27 117、你觉得你来应聘有那些优势? 27 其他问题:(有可能清晰的思路比确切的答案更重要) 27 开发及环境搭建类面试题 28 1、描述软件产生内存泄露的原因以及检查方式。(可以结合一种开发语言进行描述) 28 2、简述什么是值传递,什么是地址传递,两者区别是什么? 28 3、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是什么? 28 4、简述什么是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28 5、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函数,用于交换两个变量的值(地址传递)。 29 6、请简述DNS、活动目录、域的概念。 29 7、描述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以及每一层中重要协议。 29 8、简述子网掩码的用途。 29 9、说出4种以上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其主要的应用范围(微软的操作系统除外)。 29 10、在Linux系统中,一个文件的访问权限是755,其含义是什么? 29 11、Windows操作系统中PATH环境变量的作用是什么? 30 12、Ghost的主要用途和常用方法? 30 13、在RedHat中,从root用户切到userl用户,一般用什么命令? 30 14、Linux中,一般怎么隐藏文件? 30 15、如何将自己的本地磁盘(D)做成FTP供远端主机使用? 30 16、对RUP.CMM,CMMI,XP,PSP.TSP的认识? 30 17、DNS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31 18、防火墙如何保证安全的?主要有哪些? 31 19、目前流行的操作的系统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安装操作系统的注意事项? 33 20、简述一下c/s模式或者b/s模式? 33 21、TCP/UDP有哪些区别? 34 22、ISO模型?HUB、tch、Router是ISO的第几层设备? 34 23、内存有哪几种存储组织结构.请分别加以说明? 34 人力资源面试题 34 1、你的测试职业发展是什么?你自认为做测试的优势在哪里? 34 2、你为什么想离开目前的职务? 34 3、你对我们公司了解有多少? 34 4、你找工作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何? 34 5、为什么我们应该录取你? 34 6、请谈谈你个人的最大特色。 34 7、一个测试工程师应具备那些素质和技能? 35 8、您认为在测试人员同开发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改善沟通的效果?维持测试人员同开发团队中其他成员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35 9、在您以往的测试工作中,最让您感到不满意或者不堪回首的事情是什么?您是如何来对待这些事情的? 35 10、在即将完成这次笔试前,您是否愿意谈一些自己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可以包括软件测试、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或者与此无关的其他方面) 35 11、为什么选择测试这行? 35 12、你的工作通常能在时限内完成吗.(我想问一下就是她问这个问题的动机是什么) 35 13、通常你对于别人批评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35 14、如果明知这样做不对,你还会依主管的指过去做吗? 35 15、如果你接到一个客户抱怨的电话,你确知无法解决他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 35 16、请就软件测试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说说你的看法。 36 17、你在五年内的个人目标和职业目标分别是什么? 36 18、你怎样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36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习 题 答 案 习题一答案 一、选择题 1. 软件的主要特性是(A B C)。 A) 无形 B) 高成本 C) 包括程序和文档   D) 可独立构成计算机系统 2. 软件工程三要素是(C D)。 A) 技术、方法和工具  B) 方法、工具和过程  C) 方法、对象和类  D) 过程、模型、方法 3. 包含风险分析的软件工程模型是(A)。 A) 螺旋模型 B) 瀑布模型 C) 增量模型 D) 喷泉模型 4. 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是(C)。 A) 软件需求  B) 软件设计  C) 风险分析  D) 软件实 现 5. 下列属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是(A B C D)。 A) Booch   B) UML   C) Coad   D) OMT 6.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B D)。 A) 软件成本太高 B) 软件产品的质量低劣 C) 软件开发人员明显不足 D) 软件生产率低下 7. 软件开发方法的主要工作模型有(A B C) A) 螺旋模型 B) 循环模型 C) 瀑布模型 D) 专家模型 8. 软件工程的目标有(A B C)。 A) 易于维护 B) 低的开发成本 C) 高性能 D) 短的开发期 9. 软件工程学的目的和意义是( )。 A) 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工程化的规范管理来指导软件开发 B) 克服软件危机 C) 作好软件开发的培训工作 D) 以较低的成本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 二、 判断题 1. 软件就是程序,编写软件就是编写程序。(×) 2. 瀑布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划分得十分清晰。(×) 3. 结构化方法的工作模型是使用螺旋模型进行开发。(×) 4. 结构化方法和JSP方法都不适合于大型软件的开发。(√) 5. 原型化开发方法包括生成原型和实现原型两个步骤。(×) 6.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7.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软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软件价格上升。(×) 8. 软件工具的作用是为了延长软件产品的寿命。(×) 9. 软件工程过程应该以软件设计为中心,关键是编写程序。(×) 10. RCP法与RSP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采用循环渐进的开发方式,原型将成为最终的产品,而后者将被废弃。(√) 三、简答题 1. 软件产品的特性是什么? 答: ● 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  ●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  ● 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  ● 软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其开发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 ● 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2. 软件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 答: ① 程序设计阶段。    硬件特征:价格贵、存储容量小、运行可靠性差。    软件特征:只有程序、程序设计概念,不重视程序设计方法。   ② 程序系统阶段。    硬件特征:速度、容量及工作可靠性有明显提高,价格降低,销售有爆炸性增长 。    软件特征:程序员数量猛增,开发人员素质低。   ③ 软件工程阶段。    硬件特征:向超高速、大容量、微型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软件特征:开发技术有很大进步,但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软件价格不断上升,未完全摆脱软件危机。 3. 什么是软件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的出现是由于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 加,软件需求量增大。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种高密集度的脑力劳动,软件开发的模式及技术 不能适应软件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质量低劣的软件涌向市场,有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而在开发过程中就夭折。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软件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开发过程就夭折。 (2) 软件生产率低,不能满足需要。 4. 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它有哪些主要模型? 答: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 主要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变换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型。 5. 有哪些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 答: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有:结构化开发方法、Jackson(JSP、JSD)方法、原型化开发方 法、维也纳开发方法(VDM)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6. 软件生命期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答:软件生命期瀑布模型分为六个阶段: ●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确定系统的目标和规模,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 需求分析与规格说明(明确系统的规格和要求); ● 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将系统分解为模块); ● 编程(用程序语言实现每个模块,简单容易); ● 测试(发现并改正错误,分为模块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联调三级); ● 运行维护(扩充功能、纠错等)。 习题二答案 一、 选择题 1. 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B C)。 A) 系统开发的具体方案 B) 进一步确定用户的需求 C) 解决系统是“做什么的问题” D) 解决系统是“如何做的问题” 2.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C D)。 A) 形式化分析方法 B) PAD图描述 C) 结构化分析(SA)方法 D) OOA法 3.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三类模型,即(D)。 A) 系统模型、ER模型、应用模型 B)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应用模型 C) E-R模型、对象模型、功能模型 D)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 4. SA法的主要描述手段有(B)。 A) 系统流程图和模块图 B) DFD图、数据词典、加工说明 C) 软件结构图、加工说明 D) 功能结构图、加工说明 5. 画分层DFD图的基本原则有(A C D)。 A) 数据守恒原则 B) 分解的可靠性原则 C) 子、父图平衡的原则 D) 数据流封闭的原则 6. 在E-R模型中,包含以下基本成分(C)。 A) 数据、对象、实体 B) 控制、联系、对象 C) 实体、联系、属性 D) 实体、属性、联系 7. 画DFD图的主要目的是(A D)。 A) 作为需求分析阶段用户与开发者之间交流信息的工具 B) 对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行描述 C) 对目标系统的层次结构进行描述 D) 作为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8. 数据字典是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一般由以下四类条目组成(C)。 A) 数据说明条目、控制流条目、加工条目、数据存储条目 B) 数据流条目、数据项条目、文件条目、加工条目 C) 数据源条目、数据流条目、数据处理条目、数据文件条目 D) 数据流条目、数据文件条目、数据池条目、加工条目 9. 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采用图形工具来描述的原因是(B C)。 A) 图形的信息量大,便于描述规模大的软件系统 B) 图形工具能够极好地概括描述一个系统的信息,比文字叙述能够更好地表达重 要的细节 C) 图形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目标系统,便于用户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开发者与用 户之间达成一致的需求 D) 图形比文字描述简单、形象 二、 判断题 1. 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需求分析就只需要解决目标系统的设计方案。(×) 2. SA法是面向数据流,建立在数据封闭原则上的需求分析方法。(√) 3. HIPO法既是需求分析方法,又是软件设计方法。(√) 4. 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中,建立动态模型是最主要的任务。(×) 5. 加工小说明是对系统流程图中的加工进行说明。(×) 6. 判定表的优点是容易转换为计算机实现,缺点是不能够描述组合条件。(×) 7.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SD法、OOA法及HIPO法等。(×) 8. 分层的DFD图可以用于可行性分析阶段,描述系统的物理结构。(×) 9. 信息建模方法是从数据的角度来建立信息模型的,最常用的描述信息模型的方法是E-R 图。(√)  10.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应该能够保证需求的正确性,即验证需求的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 问答题 1. 什么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 需求分析是当前软件工程中的关键问题,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确定用户需求。准确地回答 “系统必须做什么?” 的问题。获得需求规格说 明书。还涉及到软件系统的目标、软件系统提供的服务、软件系统的约束和软件系统运行的环境。它还涉及到这些因素和系统的精确规格说明,以及系统进化之间的关系。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包括: (1) 抽取需求 分析现行系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获取足够多的问题领域的知识,需求抽取的方法一般有问卷法、面谈法、数据采集法、用例法、情景实例法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等;还有知识工程方法,例如,场记分析法、卡片分类法、分类表格技术和基于模型的知识获取等 。 (2) 模拟和分析需求 需求分析和模拟又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首先是需求建模。需求模型的表现形式有自然语言、半形式化(如图、表、结构化英语等)和形式化表示等三种。需求概念模型的要求包括实现的独立性:不模拟数据的表示和内部组织等;需求模拟技术又分为企业模拟、功能需求模拟和非功能需求模拟等。 (3) 传递需求 传递需求的主要任务是书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4) 认可需求 就是对需求规格说明达成一致,其主要任务是冲突求解,包括定义冲突和冲突求解两方面。常用的冲突求解方法有:协商、竞争、仲裁、强制、教育等,其中有些只能用人的因素去控制。 (5) 进化需求 客户的需要总是不断(连续)地增长,但是一般的软件开发又总是落后于客户需求的增长,如何管理需求的进化(变化)就成为软件进化的首要问题。对于传统的变化管理过程来说,其基本成分包括软件配置、软件基线和变化审查小组。当前的发展是软件家族法 ,即产品线方法。多视点方法也是管理需求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它可以用于管理不一致性, 并进行关于变化的推理。 2. M公司的软件产品以开发实验型的新软件为主。用瀑布模型进行软件开发已经有近十年了,并取得了一些成功。若你作为一名管理员刚加入M公司,你认为快速原型法对公司的软件开发更加优越,请向公司副总裁写一份报告阐明你的理由,切记:副总裁不喜欢报告长度 超过一页(B5)。 参考答案提示: 应先简述瀑布模型的缺点,它已不适宜开发实验型的软件。根据快速原型法的特点,说明它特别适合于开发探索型、实验型的软件。 3. 如何画分层数据流图? 答: 总的原则是:至顶而下,逐层分解(画分层数据流图)。 比较复杂的系统不能画在一张纸上,逐层分解的画法可以控制每一层的复杂度。 顶层: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加工,描述系统边界(输入与输出)。 中间层:表示某个加工分解为一组子加工,其中的子加工还需进一步分解。 底层:由不再进行分解的基本加工组成。 4. 加工小说明有哪些描述方法? 答: ● 结构化语言: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如谓词逻辑)之间。 ● 结构化英语:通常由外层和内层结构组成。 ● 汉语的情况:精确、简明扼要、文体可以灵活。 ● 判定表:适用于表述比较复杂的加工逻辑,如具有多项选择条件的操作。 ● 判定树:本质上与判定表相同,图形表示更易于理解。 5. 考察下图中子图、父图的平衡。 图1 图2 参考答案: 图1中子图与父图不平衡。子图是父图中加工2的分解,加工2 有输入数据流M和N,输出数据流T,而子图则只有一个输入数据N,却有两个输出数据流T与S。 图2中子图是父图中加工3的分解,虽然表面上加工3只有一个输入数据流“订货单”,而子图却有三个输入数据流,但是如果“订货单”是由“客户”、“账号”和“数量”三部分组成,即有如下数据条目,订货单=客户+账号+数量(2.2.5数据词典),则子、父图平衡。 6. 画出银行取款过程的DFD图。问题描述为:储户用存折取款,首先填写取款单,根据“ 账卡”中的信息检验取款单与存折,如有问题,将问题反馈给储户,否则,登录“储户存款 数据库”,修改相应数据,并更新“账卡”,同时发出付款通知,出纳向储户付款。 参考答案: 7. 常用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 结构化分析方法(SA)、功能分解法、信息建模法、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 习题三答案 一、 选择题 1. 模块的基本特征是(A C)。 A) 外部特征(输入/输出、功能) B) 内部特征(输入/输出、功能) C) 内部特征(局部数据、代码) D) 外部特征(局部数据、代码 ) 2. SD方法的设计总则是(C D)。 A) 程序简洁、操作方便 B) 结构清晰、合理 C) 模块内聚性强 D) 模块之间耦合度低 3. 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A B D)。 A) 将分析阶段获得的需求说明转换为计算机中可实现的系统 B) 完成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设计 C) 完成模块的编码和测试 D) 对模块内部的过程进行设计 4. 设计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有(A D)。 A) 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B) 提高应用范围 C) 结构清晰 D) 提高可理解性和效率 5. 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两步完成(D)。 A) ①系统分析②模块设计 B) ①详细设计②总体设 计 C) ①模块设计②详细设计 D) ①总体设计②详细设 计 6. 模块独立性准则由以下定性指标来衡量(BD)。 A) 分解度    B) 耦合度    C) 屏蔽性    D) 内聚性 7. 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包括(A B C)。 A) 确定用户界面类型 B) 建立任务模型 C) 建立用户模型 D) 建立功能模型 8. 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B C D)。 A) 面向过程的语言    B) 机器语言 C) 高级语言    D) 汇编语言  9. 程序效率包括(A C D)几个方面的内容。 A) 代码效率     B) 运行效率    C) 存储效率     D) I/O效率 10. SP方法中的基本控制结构有(A B C)。 A) 顺序结构 B) 选择结构 C) 重复结构 D) GOTO结构 11. 内部文档可用注释语言书写,注释语言分为(A B C D)。 A) 序言性注释 B) 描述性注释 C) 功能性注释 D) 状态性注释 12. 为使程序中数据说明更易于理解和维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 B C) 。 A) 数据说明的次序应当规范化 B) 一个语句说明多个变量时,各变量名按字母顺序排列 C) 对于复杂的数据结构,要加注释,说明在程序实现时的特点 D) 定义变量名应按字母顺序排列 13. 源程序的效率与(D)阶段确定的算法的效率直接有关。 A) 概要设计 B) 总体设计 C) 单元设计 D) 详细设计 14. 在详细设计翻译转换成源程序代码后,算法效率反映为对程序的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C D)。 A) 读写速度 B) 代码长度 C) 存储容量 D) 执行速度 15.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B C)。 A) 编程时对程序语句进行调整 B) 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 C) 使程序最大限度的简洁 D) 选择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二、判断题 1. 划分模块可以降低软件的复杂度和工作量,所以应该将模块分得越小越好。 (×) 2. 在网状结构中任何两个模块都是平等的,没有从属关系,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常被使用。(×) 3. 信息隐蔽原则有利于提高模块的内聚性。(√) 4. 中心变换型的DFD图可看成是对输入数据进行转换而得到输出数据的处理,因此可以使 用事务分析技术得到初始的模块结构图。(×) 5. SD法是一种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强调程序结构与问题结构相对应。 (×) 6. 所谓结构冲突,是指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之间很少或没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通常解决 的办法是:构造一个或者多个中间结构,在输入和输出结构之间进行转换。(√) 7. 当模块的控制范围是其作用范围的子集时,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较低。(×) 8. JACKSON方法是以数据流、数据封闭性准则逐层分解的。(×) 9. 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包括: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局部性和顺序性。(×) 10. 项目应用领域是选择语言的关键因素。(√) 11. FORTRAN、Pascal、C语言、PL/1和汇编语言都是科学工程计算可选用的语言。(×) 12. 要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软件,应选用4GL语言。(√) 13.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是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 14. 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简单说就是高的编程技巧。(√) 三、简答题 1. 模块内联系和模块间联系有哪些种类? 答:块间联系的各种类型的划分,从以下3方面考虑: ● 按块间联系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引用与过程调用); ● 按块间共用信息的作用(可分为数据型、控制型与混合型); ● 按块间共用的信息数量多少(信息多联系紧密)。 (1) 块间联系的类型,按照耦合度由大到小分为: 内容型:直接引用另一模块的内部信息; 公共型:两个模块引用共同的全程数据区; 控制型:模块间传送的信息用于控制模块的内部逻辑; 复合型:模块间传送复合的数据结构; 数据型:模块间传送单个数据项。 (2) 块内联系的类型,按照内聚性从小到大分为: 偶然型:模块内部没有必然联系; 逻辑型:逻辑上相似的功能放进一个模块; 瞬时型:将同时执行的语句放在一个模块; 通信型:模块中的各部分引用共同的数据; 顺序型:模块中一部分的输出是另一部分的收入; 功能型: 模块中刚好包含了完成一个基本任务所必需的成分。 2. 分析以下DFD图,说明属于哪种类型的DFD图,并按照相应的变换将其转换为初始的模块 结构图。 参考答案:(略) 3. 下图是修改文件记录的DFD图,请确定其主加工。 解:主加工为:账号、修改、写记录。 4. 按照“降低块间联系,提高块内联系”的设计总则对模块进行修改,具体从哪些方面进 行改进? 解: (1) 尽可能建立功能模块; (2) 消除重复功能; (3) 模块的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即当作用范围为控制范围的子集时,才能获得较低的块间 联系; (4) 模块的大小适当; (5) 模块的扇入扇出数不宜太多。 5. 根据模块的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的原则,判定a、b两图的正确性。 解:显然,图a不满足作用范围应与控制范围的原则,模块F的作用范围不在控制范围之内。 图b的模块设计合理。 6. 图a中,模块G为判定,判断涉及到模块B、F、G,请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再根据改进模 块图的基本原则,画出1~2个改进方案(不改变模块G的判断关系),并说明是按照哪条基本 原则进行改进的。 解:图b为一个改进方案,将模块G的位置提高,使其作用范围为控制范围的子集,减少模块 之间的联系。 7. 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应交付的结果是什么? 答: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即是:将详细设计的结果转换为用某种计 算机语言写的程序——源程序代码。编码阶段应交付的结果是带有“程序内部文档”的、不 再含有语法错误的程序。 8. SP法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方法的优点有哪些? 答:此法符合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普遍规律,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和生产率;而且用先 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逐步求精过程,开发出来的程序具有清晰的层 次结构,因此程序容易阅读和理解。这样,程序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分解成一个树型结构 。 因此,在同一层次的节点上做细化工作,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它们之间的细化工作相互独立 ;在任何一步发生错误,一般只影响它下层的节点,同一层其他节点不受影响;在以后的测试中,也可以先独立地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做,最后再集成。这样,程序清晰和模块化,使 得在修改和重新设计一个软件时,可复用的代码量最大。 9. 为了使程序具有良好的设计风格,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1) 标识符应按意取名。 标识符即符号名,包括:模块名、常量名、标号名、子程序名、数据区名、缓冲区名等。 这些名字应能反映它所代表的实际东西,应有一定实际意义,使其能够见名知意,有助于对 程序功能的理解。 (2) 程序应加注释,它分为两类: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序言性注释应置于每个模块的起始部分,主要内容有:①说明每个模块的用途,功能;②说明模块的接口即调用格式、参数描述及从属模块的清单;③数据描述;④开发历史 。 功能性注释是嵌在源程序体中的,用于说明其后的程序段或语句的功能以及数据的状态;也就是解释下面要“做什么”,或是执行下面的语句会发生什么情况;而不是解释下面“怎么做”,因为怎么做常常是与程序重复的,且对读者理解程序没有什么帮助。 10. 样评价程序的执行效率?它与程序清晰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许多程序员往往片面追求效率,其实程序系统的成本不仅包括运行所需的机时,同时还应把程序员及操作员所花费的人力考虑进去。在编程时为追求效率而损害可读性或可靠性,会给以后的维护工作带来困难,所以从整体上看来是不值得的。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而不是靠编程时对程序语句进行调整。 (1) 追求建立在不损害程序可读性或可靠性基础上,要先使程序正确、清晰,再提高程序 效率。 (2) 不能因为贪图效率上的小利,而破坏程序的清晰性。 (3) 让编译程序去作简单的优化。 (4)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而不是靠编程时对程序语句做调整。 11. 假定:需要编一个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子程序,加入到现有的子程序库中,供其他程序员使用。要求: (1) 为该子程序写一个序言性注释; (2) 用PASCAL语言或其他语言写出这个子程序(要把根的性质,如:实根、复根、降为一次方程等有区别地通知调用者),并加上描述性注释。 答案:(略) 习题四答案 一、选择题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机制(ABC)。 A) 继承 B) 消息 C) 方法 D) 结构 2. 下列属于面向对象的要素有(BCD)。 A) 分类性 B) 抽象 C) 共享 D) 封装 3. 下列选项中属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有(ACD)。 A) Booch B) CAD C) Coad D) OMT 4. 下列属于Coad方法中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的层次有(AB)。 A) 主题层 B) 对象层 C) 应用层 D) 接口层 5. 一个类属性依其特征划分,其类型有(ABCD)。 A) 描述型 B) 定义型 C) 派生型 D) 参考型 6. 在进行面向对象分析时,所采用的模型有(ABD)。 A) 对象模型 B) 动态模型 C) 静态模型 D) 功能模型 7. 状态是对象属性的值的一种抽象,它的性质有(AB)。 A) 时间性 B) 持续性 C) 有序性 D) 有穷性 8. 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必须用对象中的操作来实现常见的操作有(ABCD)。 A) 查询 B) 动作 C) 活动 D) 访问 9. 建立继承关系时所采用的方式有(AC)。 A) 自顶向下 B) 从内到外 C) 自底向上 D) 从复杂到简单 10. 对象是人们要研究的任何事物主要的对象类型有(ABCD)。 A) 有形实体 B) 作用 C) 事件 D) 性能说明 二、判断题 1. 面向对象的的方法是以类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 2. 类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对象的抽象,对象是抽象的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 3. 继承性是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结构和消息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 4.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允许用更为明确、易懂的方式去建立通用软件, 多态性和继承性相结合使软件具有更广泛的重用性和可扩充性。(×) 5. 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6. 面向对象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和提高可维护性。(√) 7. 对象模型表示了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从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关系角度来描述,表现了对象的相互关系。(√) 8. 面向对象的分析是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目标系统的问题空间进行理解、分析和反映。通过对象层次结构的组织确定解空间中应存在的对象和对象层次结构。(√) 9. 类的设计过程包括:确定类,确定关联类,确定属性,识别继承关系。(√) 10. 复用也叫重用或再用,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是比较理想的可重用软构件。有三种重用方式:实例重用、继承重用、多态重用。(√) 11. 主题是一种关于模型的抽象机制,它是面向对象模型的概貌,也是关于某个模型要同时考虑和理解的内容,主题起一种控制作用。(√) 12. 面向对象的分析由对象、结构、继承性和基于消息的通信构成。(×) 13. 支持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传统程序设计语言在语言机制方面的根本区别。(√) 14. 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理解、表达和验证。(√) 15. 面向对象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和提高可维护性。(√) 三、 简答题 1. 与传统程序设计模式中的过程调用相比,消息传递机制有何本质区别? 答: (1) 消息传递必须给出信道的信息,通常要指出明显的接受方。 (2) 由于接受方是一通信实体,具有保持状态的能力,所以同一发送方在不同时刻向同一 接受方发送同样的信息,可因接受方的当前状态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3) 消息传递可以是异步的,发送方可以不必等待接受方返回信息就可以继续执行后面的操作,因而支持程序的并发和分布执行,而过程调用只能是同步的,本质上是串行的。 2. 阐述面向对象的特征,并做简要的解释。 答: (1) 对象惟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惟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 (2) 分类性。 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 (3) 继承性。 是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 (4) 多态性。 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 3. Coad方法主要由面向对象分析OOA和面向对象设计OOD。OOA方法分析过程和构造OOA概念模型的顺序由5个层次组成,请简述这5个层次。 答: (1) 发现类及对象。描述如何发现类及对象。从应用领域开始识别类及对象,形成整 个应用的基础,然后,据此分析系统的责任。 (2) 识别结构。该阶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识别“一般-特殊”结构,该结构捕获了识别出的类的层次结构;第二,识别“整体-部分”结构,该结构用来表示一个对象如何成为另一个对象的一部分,以及多个对象如何组装成更大的对象。 (3) 定义主题。主题由一组类及对象组成,用于将类及对象模型划分为更大的单位,便于理解。 (4) 定义属性。其中包括定义类的实例(对象)之间的实例连接。 (5) 定义服务。其中包括定义对象之间的消息连接。 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哪些优点? 解:开发时间短、效率高、可靠性高,所开发的程序更强壮。由于面向对象编程的可重用性 ,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大量采用成熟的类库,从而缩短开发时间,这样程序更易于维护、 更新和升级。继承和封装使得应用程序的修改带来的影响更加局部 化。 5.比较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方法的特点。 解:分析是问题抽象 (做什么),设计是问题求解 (怎么做),实现是问题的解 (结果)。任 何方法学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求解过程都是如此。在问题抽象阶段,结构化方法面向过程, 按照数据变换的过程寻找问题的结点,对问题进行分解。因此,与面向对象方法强调的对象 模型不同,描述数据变换的功能模型是结构化方法的重点。如果问题世界的功能比数据更复 杂或者更重要,那么结构化方法仍然应是首选的方法学。如果数据结构复杂且变换不多, 那么如果以过程主导分析和设计,一旦有系统变更就会给下游开发带来极大混乱。 由于对过程的理解不同,面向过程的功能细分所分割出的功能模块有时会因人而异。而面向 对象的对象细分,从同一问题领域的对象出发,不同人得出相同结论的比率较高。 在设计上,结构化方法学产生自顶向下、结构清晰的系统结构。每个模块有可能保持较强的独立性,但它往往与数据库结构相独立,功能模块与数据库逻辑模式间没有映射关系,程序与数据结构很难封装在一起。如果数据结构复杂,则模块独立性很难保证。面向对象方法抽象的系统结构往往并不比结构化方法产生的系统结构简单,但它能映射到数据库结构中,很容易实现程序与数据结构的封装。 在软件工程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形式化原则”,即对问题世界的抽象结论应该以形式化语言 (图形语言、伪码语言等)表述出来。结构化方法可以用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数据辞典、状态转移图、实体关系图来进行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而面向对象方法可以使用对象模型图、数据辞典、动态模型图、功能模型图。其中对象模型图近似系统结构图与实体关系图的结合,动态模型图类似状态迁移图,功能模型图类似数据流图。 6.当重要的对象被发现后,通过一组互相关联的模型详细表示类之间的关系和对象的行为,这些模型从四个不同的侧面表示了软件的体系结构、静态逻辑、动态逻辑、静态物理和动态物理。试描述一下这四种特性。 解:静态逻辑模型描述实例化(类成员关系)、关联、聚集(整体/部分)、和一般化(继承)等关系。这被称为对象模型。一般化关系表示属性和方法的继承关系。定义对象模 型的图形符号体系通常是从用于数据建模的实体关系图导出的。对设计十分重要的约束,如 基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也在对象模型中表示。 动态逻辑模型描述对象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作用通过一组协同的对象,对象之间消 息的有序的序列,参与对象的可见性定义,来定义系统运行时的行为。 静态物理模型通过模块描述代码的布局。动态物理模型描述软件的进程和线程体系结 构。 习题五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是模型元素的是(D)。 A) 关联 B) 聚合 C) 依赖 D) 笔记 2. UML具有扩展性,常见的扩展机制有(BCD)。 A) 修饰 B) 版类 C) 加标签值 D) 约束 3. UML语言支持的建模方式有(ABD)。 A) 静态建模 B) 动态建模 C) 模块化建模 D) 功能建模 4. 下列各种图可用于动态建模的有(ACD)。 A) 状态图 B) 类图 C) 序列图 D) 活动图 5. 下列属于状态的组成部分的有(AB)。 A) 名称 B) 活动 C) 条件 D) 事件 6. UML中包括的事件有(ABCD)。 A) 条件为真 B) 收到另一对象的信号 C) 收到操作调用 D) 时间表达式 7. 属性的可见性有(ABD)。 A) 公有的 B) 私有的 C) 私有保护的 D) 保护的 8. 用例之间的关系有(BCD)。 A) 友元 B) 扩展 C) 使用 D) 组合 9. 应用于通用化约束的方式有(ABCD)。 A) 完整 B) 不相交 C) 不完整 D) 覆盖 10. 消息的类型有(ABC)。 A) 同步 B) 异步 C) 简单 D) 复杂 二、 判断题 1. UML建模语言是由视图、图、模型元素和通用机制构成的层次关系来描述的。 (√) 2.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是一种标准的表示,是一种方法。 (×) 3. 泳道是一种分组机制,它描述了状态图中对象所执行的活动。 (×) 4. 同步消息和异步消息的主要区别是:同步消息的发送对象在消息发送后,不必等待消息处理,可立即继续执行,而异步消息则发送对象必须等待接收对象完成消息处理后,才能继续执行。 (×) 5. 类图中的角色是用于描述该类在关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的。 (√) 6. 类图用来表示系统中类和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它是对系统动态结构的描述。 (×) 7. 用例模型的基本组成部件是用例、角色和用例之间的联系。 (√)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 本章介绍软件的分层结构、关系数据模型和域模型等概念。Hibernate位于持久化层,是域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之间的桥梁。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2 1.1.2 软件层的特征 3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4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4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5 1.2 软件模型 6 1.2.1 概念模型 7 1.2.2 关系数据模型 8 1.2.3 域模型 10 1.2.4 域对象 10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1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7 1.3 小结 19 1.4 思考题 19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业务数据在内存中表现为实体域对象形式,而在关系数据库中表现为关系数据形式。数据访问代码负责把实体域对象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1 .2.2 ORM简介 27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29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1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33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34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35 2.3.2 JDO模式 37 2.3.3 CMP模式 37 2.4 Hibernate API简介 38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39 2.4.2 事件处理接口 41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41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42 2.5 小结 43 2.6 思考题 45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47 本章通过简单的helloapp应用例子,演示如何利用Hibernate来持久化Java对象。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47 3.2 创建持久化类 48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51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52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52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54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58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61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63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67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67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72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73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77 3.7 小结 78 3.8 思考题 80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83 本章介绍Hibernate提供的两个工具hbm2java和hbm2ddl,它们能简化软件开发过程。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83 4.1.1 定制持久化类 85 4.1.2 定制数据库表 88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90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93 4.4 运行hbm2ddl工具 94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96 4.6 小结 97 4.7 思考题 98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101 本章主要介绍单个持久化类与单个数据库表之间进行映射的方法,尤其是当持久化类的属性不和数据库表的字段一一对应时的映射技巧。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101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102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104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104 5.1.4 设置派生属性 107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108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109 5.3 创建命名策略 110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112 5.5 设置类的包名 113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114 5.7 小结 120 5.8 思考题 121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123 本章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中的代理主键(不具有业务含义),接着介绍Hibernate提供的几种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及适用范围。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123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123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124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125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126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128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131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133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134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135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137 6.5 映射自然主键 138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138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140 6.6 小结 143 6.7 思考题 144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147 本章介绍一对多关联关系的映射方法,重点介绍inverse属性和cascade属性的用法。本章还将介绍通过Hibernate API来保存、修改和删除具有关联关系的对象的方法。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148 7.1.1 [many-to-one]元素的not-null属性 153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155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156 7.2.1 [set]元素的inverse属性 161 7.2.2 级联删除 163 7.2.3 父子关系 164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165 7.4 改进持久化类 171 7.5 小结 175 7.6 思考题 176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179 本章站在持久化层的角度,Java对象在生命周期中可处于临时状态、持久化状态、删除状态和游离状态。处于持久化状态的Java对象位于一个Session实例的缓存中,Session能根据这个对象的属性变化来同步更新数据库。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 生命周期 179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181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182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184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 持久化层的状态 187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188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189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190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191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191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191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194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195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197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198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200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201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202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206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207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207 8.5.4 更新游离对象 209 8.5.5 遍历对象图 210 8.6 小结 211 8.7 思考题 211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 本章介绍软件的分层结构、关系数据模型和域模型等概念。Hibernate位于持久化层,是域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之间的桥梁。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2 1.1.2 软件层的特征 3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4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4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5 1.2 软件模型 6 1.2.1 概念模型 7 1.2.2 关系数据模型 8 1.2.3 域模型 10 1.2.4 域对象 10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1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7 1.3 小结 19 1.4 思考题 19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业务数据在内存中表现为实体域对象形式,而在关系数据库中表现为关系数据形式。数据访问代码负责把实体域对象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1 .2.2 ORM简介 27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29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1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33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34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35 2.3.2 JDO模式 37 2.3.3 CMP模式 37 2.4 Hibernate API简介 38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39 2.4.2 事件处理接口 41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41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42 2.5 小结 43 2.6 思考题 45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47 本章通过简单的helloapp应用例子,演示如何利用Hibernate来持久化Java对象。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47 3.2 创建持久化类 48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51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52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52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54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58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61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63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67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67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72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73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77 3.7 小结 78 3.8 思考题 80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83 本章介绍Hibernate提供的两个工具hbm2java和hbm2ddl,它们能简化软件开发过程。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83 4.1.1 定制持久化类 85 4.1.2 定制数据库表 88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90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93 4.4 运行hbm2ddl工具 94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96 4.6 小结 97 4.7 思考题 98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101 本章主要介绍单个持久化类与单个数据库表之间进行映射的方法,尤其是当持久化类的属性不和数据库表的字段一一对应时的映射技巧。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101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102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104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104 5.1.4 设置派生属性 107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108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109 5.3 创建命名策略 110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112 5.5 设置类的包名 113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114 5.7 小结 120 5.8 思考题 121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123 本章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中的代理主键(不具有业务含义),接着介绍Hibernate提供的几种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及适用范围。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123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123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124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125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126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128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131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133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134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135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137 6.5 映射自然主键 138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138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140 6.6 小结 143 6.7 思考题 144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147 本章介绍一对多关联关系的映射方法,重点介绍inverse属性和cascade属性的用法。本章还将介绍通过Hibernate API来保存、修改和删除具有关联关系的对象的方法。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148 7.1.1 [many-to-one]元素的not-null属性 153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155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156 7.2.1 [set]元素的inverse属性 161 7.2.2 级联删除 163 7.2.3 父子关系 164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165 7.4 改进持久化类 171 7.5 小结 175 7.6 思考题 176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179 本章站在持久化层的角度,Java对象在生命周期中可处于临时状态、持久化状态、删除状态和游离状态。处于持久化状态的Java对象位于一个Session实例的缓存中,Session能根据这个对象的属性变化来同步更新数据库。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 生命周期 179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181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182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184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 持久化层的状态 187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188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189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190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191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191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191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194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195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197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198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200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201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202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206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207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207 8.5.4 更新游离对象 209 8.5.5 遍历对象图 210 8.6 小结 211 8.7 思考题 211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