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谈判在中国:西方人的见解

世界上,地区不同,谈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西欧,谈判者必须拟定一项清晰务实的谈判议程,严格遵守时间表;在北美,只要有好的谈判结果,个人关系并不重要。在拉丁美洲和地中海国家,先社交、后工作,当面接触是最好的方式,不要通过电话和传真谈判;在阿拉伯世界里,谈判被认为是社交活动,讨价还价是欢乐和生活的一部份,但他们决不会说 字;在东亚,谈判者应该懂得,个人友谊、长期合作和礼尚往来至关重要。
自1978年国门敞开以来,西方商人络绎不绝来到中国,无论是推销还是投资,都免不了与中国人谈判。中西双方在商业上相遇之后,他们从无到有地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甚至上升到了理论。
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1998年春)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谈判者较之加拿大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人的总体看法。
被调查者还认为,加拿大和美国商人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机敏的谈判者,有备而来,而且熟悉双方的业务。但是和美国商人相比,加拿大商人缺少坚韧性,他们对谈判放弃得太快,尽管是第一次挫折,便失去联系。有的甚至不懂得投桃报李。加拿大商人在中国通常会受到VIP的待遇,如机场接送、五星级酒店、全时间奉陪、美食款待等等;而在加拿大,他们却得不到类似的回报。但是就个人因素而言,这些主管则倾向加拿大商人,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较美国人传统和保守,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相反,美国人则要功利得多。
早在九十年代初,中西方谈判风格的不同就曾经引起西方管理界的普遍关注,他们精心探讨谈判背后的问题。例如,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西方人发现,在谈判开始阶段,中方往往强调合作,提倡友谊。而严肃的谈判开始以后,中方就表现出较西方企业复杂的、组织内部的上下协调问题。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旦跨出国门,跨文化的谈判技巧就受到高度重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十分重要。因为宗教的原因,阿拉伯人可能在谈判中途离开。谈判风格不同的背后也是文化的碰撞。
西方有一种划分:中国的文化属于 集体型 ,西方的文化属于 个人型 。因此,中国的谈判者往往需要考虑内部的集体和谐,甚至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而西方的谈判者则往往有个人的授权,重视个人的机动性。如果在谈判中遇到意外的进展,中方的灵活性将受到考验。因此,西方谈判者往往需要找到谈判的最终决策者。
还有一种划分就是:中国的文化属于 高距离权力文化 ,美国文化属于 低距离权力文化 。因此,中国人尊重权威,尊重长者;美国人则淡然处之。
也有人把基于文化的中西行为划分为:内向型对外向型、直觉型对理智型、审美型对科学型、含蓄型对直率型、节制型对攻击型、依赖型对独立型,等等,有时并不绝对。其中没有永久的劣势也没有永久的优势,西方人严谨的逻辑线性思维很难妨碍中国人跳跃非线性的思维。
谈判是需求和给予的互动,既有冲突,也能互蒙其利。西方人懂得,在中国开拓市场需要带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如投资、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方式等等。理性决策认为利益互惠可以跨出文化的边界,这是全球化的线索。
然而在中国,交易很少是简单的买卖,谈判是一门最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双方推动着相对的利益、需要和期望达到一个精致而复杂的平衡。在竞争的环境下,西方人必须建立起广泛的个人关系,了解中国的传统智慧,尊重当地习俗。不懂得这些,谈判时就可能处在劣于竞争对手的地位,进而失去商机。这类例子并不鲜见。
谈判在亚洲远比在西方更加精致、更加困难。 一位西方人这样写到。无论是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还是欧洲人在中国的谈判都会遭到某种挫折感。他们之间的谈判方式各有不同,但都要面对中国无数的精明谈判者。他们需要有艰苦的准备、耐心和坚持。
谈判接近目标的方式,中西双方可以说是古今大比试。西方管理理论发达,常常以管理模型(Model)辅以数学方法来系统逼近(approach)。中国人则善于从古代经典中吸取养料,深得谋略纵横之要,虽然管理水平逐步同国际社会接轨,但在了解现代管理套路方面依然存在着差距;西方人则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和历史,尽管他们也开始了解中国的经典,如《孙子兵法》。
干杯 和谈判之间的奥秘,西方人似乎有所破解。 干杯 在西方不过是一个热情却空洞的口语;在中国, 干杯 的背后则有丰富的文化和寓意。一杯酒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陌生变得 熟悉 。一杯酒既可以预祝谈判成功,也可以作为完美的终结,这就象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行为。因此,有学者提醒,当西方谈判者觉得这些仪式和谈判毫无关系的时候,中国的 干杯 值得重视,这往往是打开交易大门的开始(《干杯:商业谈判在儒家文化里的装饰和礼仪》,洛杉矶《商业论坛》,1993年秋)。
在西方的亚洲谈判技巧里,对中、日、韩三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谈判有三个要点:避免公开对峙,发展个人关系,重视礼仪在亚洲文化中的重要位置。西方人丢 面子 也许是令人尴尬的,东方人丢 面子 则可能是灾难性的。
西方人发现中国人的谈判行为有一定的模式(pattern)。在谈判开始,中方都会解释基本准则和共同目标,然后进入技术细节,以避免直接的对抗。西方人认为开场白不过是形式,便匆忙进入实质会谈。而一旦出现冲突,这些基本准则便会成为中方争执的依据。西方人习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谈,中国人则把敏感议题和让步留在最后。
西方人把法律看得更重要,中国人则更相信个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解决问题。在最后的合同谈判时,合同中是否需要按照法律用语也会出现争执。西方人常常被告知,不要在法律问题上持过于僵化的态度,而应该采取中国的方式,持弹性的态度。在美国,芝麻大的事都要上法庭,打官司在中国却是中西双方最不情愿的行为。即使合同签定,如果条件变化,重开谈判绝非不可能。
商业规范不同,要求的谈判行为也不一样。美国人生活节奏快,视时间为金钱,对谈判的要求也是速战速决,因此不少人抱怨与中国人谈判的时间过长。但是解释家却显得有些琢磨不定,他们认为可能是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较慢、可能是内部协调的时间较长、也可能是因为不熟悉而显得谨慎、亦或是拖延战术。
美国最大的乳酪制品公司Borden和中国齐齐哈尔一家乳制品厂的谈判竟长达十年之久,翻译不当不能准确地沟通,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摩擦,这是一个重要的障碍。即使在日本,西方人也不以为谈判速度会很快,耐心至关重要。
1997年6月纽约《商业沟通季刊》上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国际商业谈判中的多重沟通效果》里,介绍到西方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答复。文章说:中国人说
我同意 就是 我只同意15%
我可能会 就是 完全没有机会
我们将考虑 就是 我们真正的决定将不考虑
那有点太什么 就是 简直是可恶
相反,西方人则往往按照字面上的理解。面对这样的处境,算得上是一次 文化震撼
生活习俗虽是 小节 ,如果不拘小节,也会导致谈判者心理上的隔阂。比方说:美国人到了中国都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宴会,美国人吃完手抓的食品,往往习惯性地把手指放在嘴里舔吸,中国人看到觉得很不习惯;而中国人喝汤发出较大的抽吸声,美国人也认为这是不好的餐桌习惯。
应该注意,中国式的谈判,信任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抛弃中间的 第三者 往往表现得最为酷烈,一旦牵线使命完成,他们就可能被抛弃;另一种 信任游戏 就是 黑白脸 战略, 白脸 并非比 黑脸 更加可信;此外还有象征性的合同,虽有合同却不准备兑现,但挂上了 合资 的牌子。
中国企业与西方商人的谈判已经成为每天的事实,知己知彼、知利知弊的老话依然可行。我们的 办法和西人的 办法,只有双赢共存,才能各得其益。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