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代码盔甲”战略?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存在某种社会需求,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产品”,真是神了。何故也?

           在世界范围内,软件盗版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中国境内,盗版现象很严重。面对此种情况,有人感到无可奈何,甚至垂头丧气。2002年,美国人DavidPensak博士突发奇想,他想给软件产品的程序代码穿上一身“盔甲”(即”Armor”),使其具有防盗性能。这真是奇思妙想想也。于是,他在美国麻省的Waltham市创建了”V.i.实验室“(英文简称V.i.Labs)”,产品“CodeArmor”(”代码盔甲“)直到2006年才上市。这就是所谓的“代码盔甲”战略。

           实际上,实施“代码盔甲”战略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给软件产品供应商提供一套易于实行的“干扰探寻”(“TamperDetection”)解决方案,而且具有自动报告功能。把话说明白了就是:在软件产品程序中植入一段程序代码(所谓穿“盔甲”),一旦发现该软件产品被盗版使用,就会自动集中收集相关数据,并且,定时地远程报告给产品的主人(所谓“打小报告”)。2006年,“代码盔甲”产品面世之后,微软公司首先采用,并且美其名为“激活技术”。(注:微软是V.i.Labs的亲密盟友。)

           今年830日,新浪科技刊登一篇新闻报道,题为“美公司追踪中国盗版软件用户伺机起诉索赔“,其实是一篇旧新闻了。该报道称:面前,已经有40家企业使用了这种追踪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了解中国的哪些机构、它们有多少台PC正在使用盗版软件。例如,仅在北京一地,V.i.Labs就发现有超过5000台电脑在使用未授权的CAD软件。该报道还称:“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盗版软件使用状况,确定目标客户群”,“V.i.Labs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盗版软件的主要用户群是生产企业、设计公司和大专院校”。

          关于盗版问题,我只是想说:目前,我国软件盗版的实际情况完全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只是暂时不说而已。不仅如此,代码“盔甲”也可以在必要时变为代码“炸弹”(”CodeBomb”),在国际关系紧张之时,让我们的关键应用程序全部倾刻“玩完”。平日总是笑眯眯的人,我们一定要时时防备。

我说普及Linux,有人听不进去;我说轻型便携自启动U盘,有人更是嗤之以鼻;我说要挽留永中Office(曹参),有人说我是多管闲事。要我说Windows的好话,那倒不难,但是,有谁能够保证Win7里面没有“代码盔甲”?微软放纵XP盗版,使其“四处泛滥”,害死Linux与永中Office事小,危害国家信息安全事大。我真的搞不明白,国家中央机关软件采购,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的国外软件产品?难道就不怕其中的“代码盔甲”到时会出来“作乱”?信息战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整日陶醉在“步步高”的舞曲之中。

          说明:有人说我“危言耸听”,我不服气,这是新浪科技这篇“报道”先挑起来的,不能怪我。请见:www.vilabs.com网站。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