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启动调试

使用printascii() 函数

调试启动信息printascii输出
1.配置内核调试 DEBUG_LL
2在需要的地方增加函数外部声明及引用

/****************************************/

在booting the kernel 之后Kernel 最先执行的是start_kernel() 函数,确认start_kernel() 有否执行就是在其开始代码段添加 printascii("start_kernel …") ,如果串口没有打印出start_kernel …,说明start_kernel() 没有运行,那么可能的原因有Bootloader 配置的启动参数错误、 Kernel 加载到(DDR) SDRAM 的地址不正确, Kernel 编译时指定的(DDR) SDRAM 运行地址不正确等。这样就需要一项一项排查错误,当错误被排查完毕,通常打印出 start_kernel …是种必然,如果打印出这仪信息说明 Kernel已 进入到start_kernel()执行,如果此时有串口启动打印就比较成功了,如果仍然没有打印启动信息,就需要另外一种调试技术。

附代码修改:init/main.c <<-

extern void printascii(const char*);     // Modify

asmlinkage void __init start_kernel(void)

{

    char * command_line;

    extern struct kernel_param __start___param[], __stop___param[];

    printascii("start_kernel …");        // Modify

    smp_setup_processor_id();

->>

Kernel 启动调试技术- 使用printascii() 函数打印printk() 缓存信息 ,如果Kernel已进入到start_kernel() 执行,仍然没有启动信息打印出来,说明串口波特率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启动信息是暂时缓存到临时buffer--printk_buf 中的,进入start_kernel() 中会对串口波特率重新初始化,当初始化完成后,缓存的系统启动信息便打印出来,不能打印说明用于串口波特率初始化的系统时钟源没有初始化正确,通常是系统时钟源和实际的晶振频率不一致导致的,通常排查和解决这个问题后,系统启动信息是能正确打印的。为了帮助解决问题,可以使用 printascii() 打印printk_buf 内容。这样就能把 printascii()打印的系统信息和预想的系统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进度。

附代码修改:kernel/printk.c   <<-

extern void printascii(const char*);    // Modify

static char printk_buf[1024];           // Modify

asmlinkage int printk(const char *fmt, ...)

{

    va_list args;

    int r;

    va_start(args, fmt);

    r = vprintk(fmt, args);

    va_end(args);

    printascii(printk_buf);            // Modify

    return r;

}

static int recursion_bug;

static int new_text_line = 1;

//static char printk_buf[1024];        // Modify

->>

如上是Kernel 裁减移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启动调试技术,灵活使用将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不管硬件平台是那种ARM 或者其它类型的CPU ,也不管是哪个 Kernel 版本(如Linux-2.6.24 、Linux-2.6.30 等 都可以采用这两个启动调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支持 printascii() 函数,需要在 Kernel 裁减中(make menuconfig )添加Kernel hacking ->[*]Kernel low - level debugging functions 的支持。

我的补充:

1/ 可以在/kernel/head.s里添加打印看是否跑到mmu开启前:

__turn_mmu_on:

    //打印一个字符a

    mov r9,r0

    mov r0,'a'

    bl printascii //该函数位于arch/arm/kernel/debug.s,调用了 include/mach/debug-macro.S

    mov r0,r9
    //现在开启mmu
    mov    r0, r0
    mcr    p15, 0, r0, c1, c0, 0        @ write control reg
    mrc    p15, 0, r3, c0, c0, 0        @ read id reg
    mov    r3, r3
    mov    r3, r3
    mov    pc, r13    /*实际调用了__switch_data,在head-common.s*/

2/ 一般按楼上方法,在startkernel就可以打印出来,如果:在第一步可以打印,而开启mmu后不能打印,那绝对是虚拟地址映射问题,这个问题我搞了2天了....

3/ 如果还没有反应,就要检查串口打印那段 debug-macro.S 是否有问题了。

总结一下:

/compressed/head.s和/kernel/head.s基本上不用改,看文件头,2001年写的,就知道了.呵呵.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搭建Linux内核调试环境需要准备以下工具和步骤: 1. 准备编译工具链:在Linux系统上搭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用于编译和调试内核。可以使用GCC工具链或者Clang/LLVM工具链。 2. 获取Linux内核代码:从Linux官方网站或者GitHub上获取所需的Linux内核代码。可以选择稳定版本或者特定的分支。 3. 配置编译选项:进入内核代码目录,在终端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配置所需的编译选项。可以选择启用调试符号、内核调试选项和相关的硬件调试支持等。 4. 编译内核:执行"make"命令编译内核。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编译过程,取决于系统资源和内核配置选项。 5. 安装内核:执行"make modules_install install"命令将编译好的内核和模块安装到系统中。注意备份原有内核并配置启动引导文件。 6. 配置调试工具:安装并配置GDB调试器。GDB是一种强大的调试器,可以用于调试Linux内核。可以通过包管理器安装GDB,如"apt-get"或者"yum"。 7. 连接调试器:通过串口、网络或者通过JTAG接口连接调试器到目标机器。这可能需要硬件设备和相应的驱动程序。 8. 启动内核调试启动目标机器,并在GDB中配置和启动目标机器连接。可以设置断点、观察变量、单步执行和查看调用栈等。 9. 进行调试:在GDB中使用各种调试命令和功能对Linux内核进行调试。例如,可以查看内核日志、内存映射和寄存器状态等。 10. 分析问题和修复:根据调试结果分析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代码修改,重复以上步骤来进行进一步的调试和测试。 以上是搭建Linux内核调试环境的基本步骤。根据具体需求和调试场景,可能还需要其他工具和配置来满足特定的调试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