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精选


java版本及特点
Java SE是标准版的Java平台,用于开发桌面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和服务端应用程序。
主要特性包括核心的Java API(如集合框架、I/O、多线程等)、GUI工具包(如AWT、Swing)、网络编程库、安全性、国际化支持等。
Java SE版本通常以数字版本号表示,如Java SE 6、Java SE 7、Java SE 8等。
Java EE(Enterprise Edition):
Java EE是用于开发企业级应用程序的扩展版Java平台,提供了各种企业级服务和API,如分布式计算、Web服务、消息队列、事务管理等。
主要特性包括Servlet、JSP、EJB、JPA、JMS等,用于构建企业级应用程序。
Java EE版本也通常以数字版本号表示,如Java EE 5、Java EE 6、Java EE 7等。
Java ME(Micro Edition):
Java ME是用于开发嵌入式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的精简版Java平台,针对资源受限的设备进行了优化。
主要特性包括配置文件和配置文件的概念(如CLDC和CDC配置文件)、支持移动设备的UI组件、网络通信、数据存储等。
Java ME版本通常以数字版本号表示,如Java ME 3.0
jdk jre jvm的关系
JVM(Java Virtual Machine):
JVM是Java虚拟机的缩写,它是Java平台的核心组件之一。
JVM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它执行Java字节码,并提供了内存管理、垃圾回收、安全性和其他运行时环境的支持。
JVM的主要任务是将Java字节码翻译成机器码,并在本地平台上执行。
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JRE是Java运行时环境的缩写,它是Java应用程序的运行时环境。
JRE包括JVM以及运行Java程序所需的核心类库和其他支持文件。
Java程序的终端用户需要安装JRE来运行Java应用程序,因为JRE提供了Java程序执行的所有必要组件。
JDK(Java Development Kit):
JDK是Java开发工具包的缩写,它是Java开发人员用来开发Java应用程序的工具包。
JDK包括JRE以及用于编译、调试和运行Java程序的开发工具,如编译器(javac)、调试器(jdb)等。
JDK不仅包含了JRE的所有内容,还包括了用于Java开发的额外工具和库。
关系总结:

JDK包含了JRE,因此JDK可以用来运行Java程序,同时也可以用来开发Java程序。
JRE包含了JVM,因此JRE可以用来运行Java程序,但不能用来开发Java程序。
JVM是Java程序的执行环境,它在JRE中运行Java程序。
jdk环境配置内容与功能
JAVA_HOME:用于配置jdk安装路径,用于提供第三方软件支持
CLASSPATH:jdk1.5以后默认配置,无需配置(如果配置不要配错),配置源代码编译后生成位置
PATH:使bin下工具可以在任意路径下使用
注意:在修改环境变量之后需要重新打开cmd窗口
什么是注释?注释的分类有哪些?
在Java中,注释是用于在代码中添加说明、解释或者备注的文本,它们对于程序员来说是可见的,但在编译后的代码中会被忽略。注释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并且有助于其他开发者理解代码的含义。

Java中的注释主要有三种类型:

单行注释:
单行注释以双斜杠(//)开头,可以在一行中添加注释。单行注释通常用于对代码的某一行或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多行注释:
多行注释以斜杠星号(/*)开头,以星号斜杠(*/)结尾,可以跨越多行。多行注释通常用于对一段代码块或者一个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文档注释(也称为Javadoc注释):
文档注释以斜杠星号两个连续的星号(/**)开头,以星号斜杠结尾,可以跨越多行。文档注释通常用于为类、方法或字段生成文档。
Javadoc工具可以从文档注释中生成HTML格式的文档,并提供给开发者、用户等查阅。
java中关键字、保留字分别是什么?
关键字(Keywords):
关键字是Java语言中具有特殊含义的单词,它们被用于表示语法结构、数据类型、流程控制等,不能被用作标识符(如变量名、方法名)。
Java的关键字是编程语言的一部分,它们具有预定义的语义,在程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些常见的Java关键字包括:public、class、if、else、for、while、return等。
保留字(Reserved Words):
保留字是指Java语言保留的但尚未使用的单词,它们与关键字不同,不具有特殊含义,并且可以作为标识符使用。
虽然保留字暂时没有被使用,但为了确保向后兼容性,建议避免将保留字用作标识符,因为将来可能会被Java语言引入新的功能或语法,导致保留字被赋予特殊含义。
一些Java的保留字包括:goto、const
java中基本数据类型有哪些?byte的取值范围
在Java中,基本数据类型包括以下八种:

byte:用于表示8位有符号整数。
short:用于表示16位有符号整数。
int:用于表示32位有符号整数。
long:用于表示64位有符号整数。
float:用于表示单精度浮点数。
double:用于表示双精度浮点数。
char:用于表示16位Unicode字符。
boolean:用于表示布尔值,只有两个取值:true和false。
关于byte类型的取值范围,它是一个8位的有符号整数,取值范围为-128到127(包括-128和127)。这是因为byte类型是8位的,其中一位用于表示符号位,剩下的7位用于表示数值,所以它的取值范围是从-2^7到2^7-1
标识符命名规则与规范
命名规则:
标识符必须以字母(a-z、A-Z)、下划线(_)或美元符号($)开头。
标识符的其他部分可以是字母、数字(0-9)、下划线或美元符号。
标识符不能是Java的关键字或保留字。
标识符是区分大小写的,即name和Name是不同的标识符。
规范:
采用驼峰命名法(Camel Case):即将多个单词连接在一起,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除了第一个单词之外)。
示例:myVariableName, calculateInterestRate(), StudentInfo
变量名应该是有意义的,能够清晰地描述变量的用途和含义。
类名应该使用名词,并且首字母大写。
方法名应该使用动词或动词短语,并且首字母小写。
常量名应该使用全部大写字母,单词之间用下划线分隔。
避免使用单个字符作为变量名,除非用于临时变量或循环变量。
避免使用拼音或缩写,尽量使用英文单词。
避免使用容易混淆的命名,如l和1、O和0等。
短路运算符与非短路运算符的区别
短路运算符:
短路运算符是指在逻辑运算中,如果能够确定整个表达式的结果而不需要计算所有部分,则会提前终止计算,这样可以提高运算的效率。
Java中的短路逻辑运算符有两种:&&(逻辑与)和||(逻辑或)。
对于逻辑与&&,如果第一个操作数为false,则不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因为无论第二个操作数的值如何,整个表达式的结果都为false。
对于逻辑或||,如果第一个操作数为true,则不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因为无论第二个操作数的值如何,整个表达式的结果都为true。
这种特性称为短路求值(Short-Circuit Evaluation)。
非短路运算符:
非短路运算符指的是无论第一个操作数的值如何,都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的逻辑运算符。
&与&&的区别
Java中的非短路逻辑运算符主要是按位逻辑运算符(&和|)和逻辑异或运算符(^)。
例如,对于按位与&和按位或|,不管第一个操作数的值如何,都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并返回最终的结果。
逻辑与操作符 &&:
&& 是短路逻辑与操作符(Short-Circuit Logical AND Operator)。
当使用 && 运算符时,如果第一个操作数为 false,则不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因为无论第二个操作数的值如何,整个表达式的结果都将为 false。
如果第一个操作数为 true,则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并返回最终的结果。
&& 通常用于条件判断语句中,用来避免不必要的计算,提高性能。
按位与操作符 &:
& 是按位逻辑与操作符(Bitwise Logical AND Operator)。
不像 &&,& 不会进行短路计算,无论第一个操作数的值是什么,都会计算第二个操作数的值。
& 用于对两个整数的每一位执行逻辑与操作。
for循环与while循环的区别s
for 循环:适用于在已知循环次数的情况下执行循环。它的语法结构包括初始化表达式、循环条件和更新表达式。
while 循环:适用于在条件为真时执行循环,循环次数可能是不确定的。它的语法结构包括一个循环条件。
执行逻辑:
for 循环:在每次循环迭代时,先执行初始化表达式,然后检查循环条件是否为真,如果为真则执行循环体,并执行更新表达式,然后再次检查循环条件,依此类推,直到循环条件为假时退出循环。
while 循环:在每次循环迭代时,先检查循环条件是否为真,如果为真则执行循环体,然后再次检查循环条件,依此类推,直到循环条件为假时退出循环。
灵活性:
for 循环:适用于已知循环次数的情况,初始化、条件判断和更新操作都在循环头部,适合用于迭代数组或列表等有序数据结构。
while 循环:适用于循环次数不确定的情况,只需要一个循环条件,可以灵活地根据条件执行循环,适合用于实现特定条件下的循环。
java中数组的特点
固定大小:
数组在创建时需要指定其大小,一旦创建后,数组的大小就不能再改变。这意味着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不能动态增加或减少。
相同类型:
数组中的所有元素必须是相同类型的。Java中的数组可以存储基本数据类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等)或者引用数据类型(如对象、字符串等)。
连续内存空间:
数组中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这意味着可以通过下标来访问数组中的任何元素,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术运算来计算元素的内存地址。
下标访问: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下标(索引),用来标识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下标从0开始,最大下标为数组长度减1。
直接访问元素:
由于数组的元素是连续存储的,因此可以通过下标直接访问数组中的任何元素,具有O(1)的时间复杂度。
一维和多维数组:
Java中的数组可以是一维的,也可以是多维的。多维数组是数组的数组,可以有任意维度。
长度属性:
数组对象拥有一个 length 属性,用于表示数组的长度(元素个数),可以通过该属性来获取数组的大小。
引用类型:
在Java中,数组是一种引用类型,数组变量存储的是数组对象的引用(地址),而不是实际的数组数据。
方法重载与方法重写的区别
定义:
方法重载:指的是在同一个类中,可以定义多个方法名相同但参数列表不同(包括参数类型、个数或顺序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方法的重载。
方法重写:指的是在子类中重新定义(覆盖)父类中的同名方法,方法的签名(名称、参数列表、返回类型)必须与父类中被重写的方法一致。
发生的位置:
方法重载:发生在同一个类中。
方法重写:发生在子类继承父类的情况下。
关键字:
方法重载:没有特定的关键字,只需要定义同名方法即可。
方法重写:使用 @Override 注解来标记子类中的方法是对父类方法的重写,这是可选的,但推荐使用。
运行时机制:
方法重载:根据方法调用时传递的参数类型、个数或顺序来确定调用哪个重载方法,是编译时多态(静态绑定)。
方法重写: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确定调用哪个方法,是运行时多态(动态绑定)。
目的:
方法重载:提供了更灵活的方法调用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多个具有相似功能的方法,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可读性。
方法重写:允许子类修改或扩展父类的行为,实现了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多态特性,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构造方法可以不可以被继承?
隐式继承:如果子类没有定义自己的构造方法,它会隐式地继承父类的构造方法。
显式继承:子类可以显式地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并在其自己的构造方法中添加其他逻辑。
覆盖(Override):子类可以覆盖父类的构造方法,即使用相同的方法签名重新定义一个构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父类的构造方法在子类中将被隐藏。
this与super的区别
this 关键字用于引用当前对象的实例。它通常用于解决变量名冲突或在构造方法中调用其他构造方法。
在一个类的实例方法中,this 引用该方法正在操作的对象。
super 关键字用于引用父类的成员变量、方法或构造方法。它通常用于子类中,以访问或调用父类的内容。
在子类中,可以使用 super 关键字来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以便初始化父类的部分。
this 用于引用当前对象的实例,通常在类的方法内使用。
super 用于引用父类的成员,通常在子类中使用,用于访问父类的成员变量、方法或构造方法。
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
抽象类是用 abstract 关键字声明的类,它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具体方法。
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可以有成员变量,可以有非抽象方法的实现。
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抽象类的主要作用是为子类提供一个通用的模板,子类必须实现其中的抽象方法,但可以选择性地覆盖非抽象方法。
抽象类可以包含普通方法的实现,这些方法可以被子类直接继承或覆盖。
接口是一种完全抽象的类型,其中只包含抽象方法、常量和默认方法(从 Java 8 开始)。
接口中的方法默认是 public abstract 的,不需要显式声明。
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接口定义了一种契约,实现该接口的类必须提供接口中定义的所有方法的具体实现。
接口不包含成员变量,但可以包含常量(默认为 public static final)。
从 Java 8 开始,接口可以包含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的实现
主要区别总结:

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可以有成员变量,可以包含非抽象方法的实现,而接口不能。
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接口可以用于实现多重继承,而抽象类不能。
抽象类的目的是为了子类提供通用的模板,而接口的目的是为了定义一种契约,实现该接口的类必须提供指定的方法实现。

内部类的概念与分类
成员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是定义在另一个类的内部的普通类。
成员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包括私有成员)。
成员内部类不能拥有静态成员(除非是常量),因为它是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存在的。
成员内部类的创建需要先创建外部类的实例,然后通过外部类的实例来创建成员内部类的实例。
局部内部类(Local Inner Class):
局部内部类是定义在方法或作用域内的类。
局部内部类对外部类的访问有限制,通常只能访问定义它的方法的 final 局部变量。
局部内部类不能包含访问修饰符(如 private、public 等)。
局部内部类的作用域被限制在定义它的方法内部
匿名内部类(Anonymous Inner Class):
匿名内部类是没有显式定义名称的内部类,通常用于创建实现某个接口或继承某个类的对象。
匿名内部类通常定义在方法内部,用于创建临时的对象。
匿名内部类不能有构造方法,因为它没有显式的类名。
匿名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但它必须是 final 或 effectively final 的。
静态内部类(Static Nested Class):
静态内部类是定义在另一个类内部的静态类。
静态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和方法,但不能访问非静态成员和方法。
静态内部类不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可以直接通过类名来访问。
静态内部类可以包含静态成员和方法
final、finally、finalize()的区别
final:
final 是一个关键字,可以用于修饰类、方法和变量。
当 final 修饰类时,表示该类不能被继承,即它是最终类,不能有子类。
当 final 修饰方法时,表示该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即它是最终方法。
当 final 修饰变量时,表示该变量的值不能被修改,即它是一个常量。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其值不可变;对于引用类型,其引用不可变,但对象的状态(属性值)可以修改。
finally:
finally 是一个关键字,用于定义在 try-catch-finally 块中的 finally 块。
finally 块中的代码在 try 块中的代码执行结束后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被执行,通常用于释放资源、关闭文件等清理工作。
finalize():
finalize() 是一个方法,定义在 Object 类中,在子类中可以覆盖该方法以实现对象的清理或资源释放操作。
Java 虚拟机在垃圾回收器执行对象回收之前会调用该方法,但不保证一定会执行,因为垃圾回收的时间不确定。
一般来说,不建议过度依赖 finalize() 方法进行资源释放,而应该使用 try-finally 块或类似的方法来确保资源的及时释放。
final 用于修饰类、方法和变量,分别表示最终类、最终方法和常量。
finally 用于定义在 try-catch-finally 块中的清理代码,在 try 块中的代码执行结束后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
finalize() 是一个方法,用于对象的清理和资源释放,但不保证一定会执行,在对象被垃圾回收前会被调用。
java中为什么重写equals方法也要重写hashCode方法
哈希集合的实现原理:
基于哈希的集合在内部使用散列函数来将对象映射到存储桶中。
当需要在集合中查找一个对象时,先根据该对象的哈希码(通过 hashCode() 方法获取)来确定存储桶,然后在该存储桶中搜索具有相同哈希码的对象,最终使用 equals() 方法来确定具体的对象。
如果两个对象通过 equals() 方法相等,那么它们的哈希码必须相等,但反之则不一定成立。
重写 equals() 但不重写 hashCode() 的问题:
如果两个对象通过 equals() 方法相等,但它们的哈希码不相等,那么它们会被认为是不同的对象,从而可能导致在哈希集合中无法正确地找到或删除对象。
这会违反哈希集合的约定,导致集合中出现不一致或意外的行为。

String、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的区别
String:
String 是不可变类,一旦创建就不能被修改。
对 String 对象进行拼接、修改等操作时,实际上是创建了新的 String 对象。
因为不可变性,String 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共享和使用。
StringBuilder:
StringBuilder 是可变的,适合在单线程环境下进行频繁的字符串拼接、修改等操作。
StringBuilder 的方法是非线程安全的,不适合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
StringBuffer:
StringBuffer 也是可变的,与 StringBuilder 类似,但是它是线程安全的。
StringBuffer 的方法是同步的,适合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
总结区别:

String 是不可变的,适合在字符串不经常变化的场景下使用。
StringBuilder 是可变的,适合在单线程环境下进行频繁的字符串操作。
StringBuffer 是可变的且线程安全的,适合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字符串操作。

异常的分类与处理
 异常的分类:

受检异常(Checked Exceptions):

受检异常是在编译时被检查的异常,通常是程序中可能会出现的外部错误或不可控制的条件,如文件不存在、网络连接中断等。
受检异常必须在代码中进行显式处理,否则会导致编译错误。
非受检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s):

非受检异常是指编译器在编译时不会检查的异常,通常是由程序逻辑错误或虚拟机错误引起的,如空指针异常、数组下标越界异常等。
非受检异常可以不被显式地捕获或声明,但是如果未捕获就会在运行时抛出,导致程序终止。
2. 异常的处理:

try-catch 块:

使用 try-catch 块可以捕获和处理异常。
在 try 块中编写可能抛出异常的代码,然后在 catch 块中处理异常。
对于受检异常,必须在代码中显式地进行处理,可以使用 try-catch 块或 throws 关键字。
对于非受检异常,可以选择捕获和处理,也可以不处理直接抛出,但通常最好进行处理以确保程序的稳定性。

List集合与Set集合的区别
List:

有序性(Ordering):
List 是有序集合,它按照元素的插入顺序来维护元素的顺序。
具体实现类(如 ArrayList、LinkedList)会记住元素的插入顺序,并且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集合中的元素。
允许重复元素(Duplicates):
List 允许集合中存在重复的元素,即同一个元素可以出现多次。
当添加重复元素时,List 会保留所有的元素,并按照它们的插入顺序来存储。
常用实现类:
ArrayList:基于数组实现,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元素。
LinkedList:基于双向链表实现,支持快速增删操作。
Vector: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性能较差,已经不推荐使用。
Set:

无序性(Unordered):
Set 是无序集合,它不保证元素的顺序,也不会记住元素的插入顺序。
具体实现类(如 HashSet、LinkedHashSet、TreeSet)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储和组织元素,但都不保证顺序。
不允许重复元素(No Duplicates):
Set 不允许集合中存在重复的元素,即同一个元素只能出现一次。
当添加重复元素时,Set 只会保留一个副本,并且不保证是哪个副本。
常用实现类:
HashSet:基于哈希表实现,具有快速的插入和查找操作。
LinkedHashSet:在 HashSet 的基础上维护了元素的插入顺序,以链表来实现元素的有序性。
TreeSet:基于红黑树实现,可以保证集合中的元素处于有序状态(根据元素的自然顺序或者指定的比较器)。
总结:

List 是有序的集合,允许重复元素,适合需要按照顺序访问和操作元素的场景。
Set 是无序的集合,不允许重复元素,适合需要快速查找、去重的场景。
ArrayList与LinkedList的区别
ArrayList:

基于数组实现:
ArrayList 内部使用数组来存储元素。
数组的优点是支持随机访问,可以通过索引快速访问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
随机访问效率高:
由于 ArrayList 内部使用数组实现,因此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元素。
通过索引直接访问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插入和删除效率低:
在 ArrayList 的中间或开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将插入/删除点之后的元素都向后/前移动,时间复杂度为 O(n)。
适用场景:
当需要频繁访问集合中的元素,并且对插入/删除操作的性能要求不高时,可以选择 ArrayList。
LinkedList: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
LinkedList 内部使用双向链表来存储元素。
链表的优点是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高,只需改变相邻节点的引用,时间复杂度为 O(1)。
随机访问效率低:
由于 LinkedList 不支持随机访问,因此获取元素时需要从头或尾开始遍历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n)。
插入和删除效率高:
在 LinkedList 中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效率较高,只需修改相邻节点的引用,时间复杂度为 O(1)。
适用场景:
当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而不关心随机访问元素的性能时,可以选择 LinkedList。
选择ArrayList还是LinkedList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使用场景:

如果需要频繁进行随机访问操作,而对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性能要求不高,则选择 ArrayList。
如果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而对随机访问操作的性能要求不高,则选择 LinkedList。

哈希表的存储结构
数组(Array):
哈希表的底层数据结构通常是一个数组,数组的每个元素称为桶(Bucket)或槽位(Slot)。
数组的长度通常是一个固定的值,或者动态地扩展和收缩以适应数据的变化。
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
哈希函数是哈希表的核心,它负责将键(Key)映射到数组中的索引位置。
哈希函数应该尽可能地均匀地将键分布到不同的桶中,以减少哈希冲突,提高哈希表的性能。
好的哈希函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映射范围广泛,即使输入的键是连续的,哈希值也应尽可能地分散。
计算效率高,哈希函数的计算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
哈希冲突(Hash Collision):
哈希冲突指的是两个不同的键被映射到了同一个桶中的情况。
在哈希表中,哈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哈希函数的映射空间通常远远小于键的全域空间。
哈希表通过解决哈希冲突来确保存储和检索数据的正确性。
解决哈希冲突的方法:
链地址法(Chaining):在每个桶中存储一个链表或者其他数据结构,将哈希冲突的元素存储在同一个桶中。
开放地址法(Open Addressing):在哈希冲突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找其他空桶来存储冲突的元素,以保证每个元素最终都能找到唯一的位置。
负载因子(Load Factor):
负载因子是衡量哈希表空间利用率的指标,定义为哈希表中已存储元素的数量与哈希表总容量的比值。
当负载因子超过一定阈值时,哈希表需要重新调整大小,以保证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高效性。

HashSet存储数据的流程
哈希函数计算:
当你向HashSet中添加一个元素时,HashSet会首先调用该元素的hashCode()方法来获取其哈希码(hash code)。
哈希码是一个整数,用于标识元素在哈希表中的位置。
确定存储位置:
HashSet使用哈希码来确定元素在哈希表中的存储位置。
通过哈希码,HashSet可以快速找到元素的存储位置,而不需要遍历整个集合。
处理哈希冲突:
由于哈希函数的映射可能会导致不同元素产生相同的哈希码,这就是哈希冲突。
HashSet使用开放地址法或链地址法等方法来解决哈希冲突。
开放地址法会寻找下一个可用的位置来存储冲突的元素,而链地址法则会在冲突位置上使用链表或其他数据结构来存储多个元素。
添加元素:
将元素存储在确定的位置上,如果该位置已经有其他元素存在,则根据解决冲突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成功添加了元素,则返回true,表示添加成功;如果元素已经存在,则返回false,表示添加失败。
检索元素:
当你尝试检索HashSet中的元素时,HashSet会使用哈希码来快速定位元素的存储位置。
如果元素存在于集合中,则返回该元素;否则返回null(如果元素类型为引用类型)或者false(如果元素类型为基本类型)
throw和throws的区别
throw用于手动抛出异常,而throws用于声明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类型。
throw是在方法内部使用的,而throws是在方法声明中使用的。
throw将异常抛给方法的调用者,而throws将异常抛给方法的声明者(调用方)来处理。
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线程安全性(Thread Safety):
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所有的方法都是同步的(synchronized),因此适用于多线程环境。
Hash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它的各种操作都不是同步的,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需要手动保证线程安全。
继承关系:
HashTable 是早期的 Java 类,在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之前就存在,它继承自 Dictionary 类。
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实现,它是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的一部分,继承自 AbstractMap 类。
允许 null 键和值:
HashMap 允许键和值都为 null,即可以存储键或值为 null 的键值对。
HashTable 不允许键或值为 null,如果尝试存储 null 键或值,则会抛出 NullPointerException 异常。
迭代器的快速失败机制:
HashMap 使用快速失败机制(fail-fast)来检测并发修改,当在迭代器遍历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修改了集合,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HashTable 没有实现快速失败机制,它支持通过 Enumeration 迭代器进行遍历,但不保证在遍历过程中对集合的修改能否被及时检测到。
初始容量和增长因子:
HashMap 允许通过构造方法指定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而且在容量超过阈值时会自动扩容。
HashTable 只能通过构造方法指定初始容量,不支持指定负载因子,而且在容量超过阈值时不会自动扩容,需要手动重新调整大小。
总结:

HashMap 是非线程安全的,允许键值对为 null,支持自动扩容,并且具有快速失败机制。
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不允许键值对为 null,不支持自动扩容,没有实现快速失败机制。

什么是包装类?什么是自动拆装箱?

包装类(Wrapper Class)是 Java 中用来将基本数据类型转换为对象的类,每种基本数据类型都有对应的包装类。包装类提供了一些方法来操作基本数据类型的值,并且可以在需要时将基本数据类型转换为对象类型,以便在泛型、集合等需要对象的地方使用。常见的包装类及其对应的基本数据类型如下:

Boolean:对应 boolean
Byte:对应 byte
Short:对应 short
Integer:对应 int
Long:对应 long
Float:对应 float
Double:对应 double
Character:对应 char
自动拆装箱(Autoboxing and Unboxing)是 Java 5 引入的特性,用于自动在基本数据类型和对应的包装类之间进行转换。具体来说:

自动装箱(Autoboxing): 当需要将基本数据类型转换为包装类时,Java 可以自动地完成这个过程,例如将 int 转换为 Integer,boolean 转换为 Boolean 等。自动拆箱(Unboxing): 当需要将包装类转换为基本数据类型时,Java 可以自动地完成这个过程,例如将 Integer 转换为 int,Boolean 转换为 boolean 等。自动拆装箱特性使得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减少了开发人员在基本数据类型和包装类之间转换时的繁琐工作。

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并发(Concurrency):
并发指的是系统具有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并且这些任务可以在重叠的时间段内交替执行。
在并发中,任务之间可能会交替执行,但并不一定同时执行。
并发通常用于描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相互竞争、交互和协作,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响应性能。
并行(Parallelism):
并行指的是系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在不同的处理器核心上独立执行。
在并行中,多个任务可以同时执行,各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不受影响。
并行通常用于描述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性能。
总结:

并发是指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段内交替执行,任务之间可能会共享资源或相互竞争,但不一定同时执行。
并行是指多个任务同时执行,各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不受影响,能够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性能。
并发通常用于解决资源竞争、同步和协作的问题,而并行通常用于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处理能力。

进程与线程的区别?
定义:
进程是程序执行时的一个实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线程是进程内部的一个独立执行单元,是 CPU 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资源分配:
进程拥有独立的内存空间和系统资源,如堆、栈、文件描述符、全局变量等。
线程共享所属进程的内存空间和系统资源,可以访问进程内的共享数据和资源。
创建和销毁:
创建和销毁进程通常比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要大,因为进程需要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
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相对较小,因为线程共享所属进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只需分配线程的执行栈和上下文。
通信和同步:
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成本较高,通常需要使用进程间通信的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
线程间通信(IPC)的成本较低,因为线程共享同一进程的地址空间,可以直接访问共享数据,但需要使用同步机制(如锁、信号量、条件变量等)来保护共享数据的访问。
独立性:
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一个进程崩溃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稳定性,但进程之间的切换开销较大。
线程之间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线程之间切换开销较小,但一个线程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线程的稳定性。
总结:

进程是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拥有独立的内存空间和系统资源;线程是进程内部的执行单元,共享所属进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
创建和销毁进程的开销大,进程间通信的成本高;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小,线程间通信的成本低。
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一个进程崩溃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稳定性;线程之间共享进程的资源,一个线程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其他线程的稳定性。


继承Thread类创建线程与实现Runnable接口创建线程的区别?
继承 Thread 类:
通过继承 Thread 类,子类就成为一个线程类,可以直接调用 start() 方法启动线程。
由于 Java 不支持多继承,因此继承了 Thread 类的子类就不能再继承其他类。
线程的任务逻辑通常写在子类的 run() 方法中。
实现 Runnable 接口:
实现 Runnable 接口,子类不是线程类,而是一个普通类,需要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 Thread 对象来创建线程。
由于 Java 支持多实现接口,因此实现 Runnable 接口的类可以继续实现其他接口或继承其他类。
线程的任务逻辑通常写在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类的 run() 方法中。
选择:

一般来说,推荐使用实现 Runnable 接口的方式来创建线程,因为它避免了单继承的限制,更灵活。
另外,使用 Runnable 接口还可以更好地实现线程的代码和任务的分离,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总结
继承 Thread 类创建线程限制了类的扩展性,但使用方便;
实现 Runnable 接口创建线程更加灵活,推荐使用。

多线程的生命周期与对应的转换方法?

多线程的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状态:新建(New)、就绪(Runnable)、运行(Running)、阻塞(Blocked)、等待(Waiting)、超时等待(Timed Waiting)和终止(Terminated)。线程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方法如下:

新建(New):
当创建一个线程对象时,线程处于新建状态。
转换方法:通过创建 Thread 对象或者通过线程池创建线程。
就绪(Runnable):
当线程被创建且调用了 start() 方法后,线程处于就绪状态,但并不一定立即执行,需要等待 CPU 调度。
转换方法:调用 start() 方法启动线程。
运行(Running):
当线程获取到 CPU 资源并开始执行任务时,线程处于运行状态。
转换方法:当线程被调度并开始执行任务时,进入运行状态。
阻塞(Blocked):
当线程试图获取一个锁时,如果锁被其他线程持有,则当前线程会进入阻塞状态,等待锁的释放。
转换方法:当获取到锁时,或者在等待超时之后,线程会从阻塞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
等待(Waiting):
当线程调用 Object.wait()、Thread.join() 或者 LockSupport.park() 方法时,线程会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其他线程的通知或者等待一段时间。
转换方法:当其他线程调用 Object.notify()、Object.notifyAll()、Thread.interrupt() 方法或者等待超时时,线程会从等待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
超时等待(Timed Waiting):
当线程调用 Thread.sleep()、Object.wait(long)、Thread.join(long)、LockSupport.parkNanos() 或者 LockSupport.parkUntil() 方法时,线程会进入超时等待状态,等待一段时间后自动转换为就绪状态。
转换方法:当等待超时,或者其他线程调用 Object.notify()、Object.notifyAll()、Thread.interrupt() 方法时,线程会从超时等待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
终止(Terminated):
线程执行完任务或者发生了异常导致线程终止时,线程进入终止状态。
转换方法:当线程的 run() 方法执行完毕,或者线程抛出了未捕获的异常,线程会从运行状态转换为终止状态。

为什么重写的是run方法调用的是start方法

在 Java 中,当我们创建一个线程并希望执行某些任务时,通常需要重写线程类的 run() 方法,并且调用线程对象的 start() 方法来启动线程。这里涉及到线程的两个重要概念:线程对象和线程执行体。

线程对象:
线程对象是由 Thread 类或其子类实例化得到的对象,它代表了一个线程的实例。
通过线程对象可以控制和管理线程的状态和行为,如启动、暂停、恢复、终止等。
线程执行体:
线程执行体是线程实际执行的任务逻辑,通常通过重写 run() 方法来定义。
run() 方法中包含了线程的具体执行逻辑,当线程启动时,JVM 会自动调用该方法来执行任务。
为了正确启动线程并执行指定的任务逻辑,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在 run() 方法中编写线程要执行的任务逻辑。
通过调用线程对象的 start() 方法来启动线程。
直接调用 run() 方法并不会创建新的线程,而只是在当前线程中执行了 run() 方法中的任务逻辑。而调用 start() 方法会启动一个新的线程,并使其执行 run() 方法中定义的任务逻辑。这是因为 start() 方法会在 JVM 中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开始执行任务,而直接调用 run() 方法则不会创建新的线程,而是在当前线程中执行任务逻辑。

总的来说,调用 start() 方法是启动线程的正确方式,它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执行 run() 方法中定义的任务逻辑。


线程同步的方式有哪些?他们的区别是啥?

在 Java 中,线程同步是为了保证多个线程之间的协调和互斥访问共享资源,常用的线程同步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synchronized 关键字:
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实现对代码块或方法的同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被 synchronized 修饰的代码块或方法。
synchronized 同步代码块: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代码块,指定某个对象作为同步监视器。
synchronized 同步方法: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方法,将整个方法体作为同步代码块,锁定的是当前对象。
区别:synchronized 同步方法锁定的是当前对象,而 synchronized 同步代码块可以指定其他对象作为同步监视器。
ReentrantLock 类:
ReentrantLock 类是 java.util.concurrent.locks 包中提供的可重入锁,使用 Lock 接口实现。
通过 acquire() 方法获取锁,通过 release() 方法释放锁。
支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可以在创建时指定。
可以配合 try-with-resources 语句使用,确保在代码块执行完毕后自动释放锁。
volatile 关键字:
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共享变量,保证多个线程之间的可见性。
通过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的变量,每次访问时都会从主内存中重新读取,而不是从线程的本地缓存中读取,确保了变量的最新值。
使用 synchronized 集合类:
Java 提供了一些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 ConcurrentHashMap、CopyOnWriteArrayList 等,它们内部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或者其他同步机制来保证多线程安全访问。
区别:

synchronized 关键字是 Java 语言提供的内置支持,简单易用,但灵活性较差。
ReentrantLock 类提供了更多的同步控制功能,如公平锁、可中断锁等,但使用起来更加复杂。
volatile 关键字主要用于保证可见性,不能保证原子性,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
使用 synchronized 集合类可以简化多线程编程,但要注意线程安全性和性能问题。


什么是 死锁 产生死锁的原因 怎么解决

死锁(Deadlock)是指两个或多个线程或进程因互相持有对方所需的资源而无法继续执行,导致它们都在等待对方释放资源,从而陷入无限等待的状态。产生死锁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互斥条件(Mutual Exclusion):
资源是排它性的,即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线程或进程访问。
持有和等待条件(Hold and Wait):
当线程持有一部分资源并且等待获取其他资源时,会出现死锁。
即线程在等待其他线程释放资源的同时,仍持有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
不可剥夺条件(No Preemption):
资源无法被强行抢占,只能由持有它的线程主动释放。
循环等待条件(Circular Wait):
多个线程或进程形成了循环依赖,每个线程都在等待其他线程所持有的资源。
解决死锁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预防死锁:
通过破坏死锁产生的四个条件之一来预防死锁。
如确保资源的不可剥夺性、按顺序获取资源、避免循环等待等。
避免死锁:
通过动态分配资源,使得系统在每个时刻只有可能产生安全状态,从而避免死锁的发生。
常用的避免死锁的算法包括银行家算法、资源分配图算法等。
检测与解除死锁:
定期检测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如果检测到死锁,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死锁。
常用的死锁检测算法包括图论算法、资源分配图算法等。
资源分配策略:
合理设计资源的分配策略,避免在程序设计中出现死锁的情况。
如尽量减少资源的持有时间、避免多个资源的同时申请等。
总的来说,预防死锁是最好的策略,其次是避免死锁,检测与解除死锁是最后的手段。在设计和编写程序时,应该注意避免产生死锁的情况,提高系


wait与sleep的区别
使用对象:
wait() 方法是 Object 类中的方法,可以被任意对象调用。
sleep() 方法是 Thread 类中的静态方法,只能被当前执行线程调用。
锁的释放:
调用 wait() 方法会释放对象的锁,使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其他线程调用相同对象的 notify() 或 notifyAll() 方法来唤醒。
调用 sleep() 方法不会释放任何锁,线程仍然持有之前持有的锁,只是将线程置于休眠状态。
调用方式:
wait() 方法必须在同步代码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否则会抛出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
sleep() 方法可以在任意位置调用。
声明方式:
wait() 方法声明在 Object 类中,因此可以被任意对象调用。
sleep() 方法声明在 Thread 类中,只能被当前线程调用。
抛出异常:
wait() 方法会抛出 InterruptedException 异常,需要处理中断异常。
sleep() 方法也会抛出 InterruptedException 异常,需要处理中断异常。
总的来说,wait() 方法和 sleep() 方法都可以使线程进入等待状态,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作用不同。wait() 方法通常用于线程间的协作和通信,而 sleep() 方法通常用于线程的暂时休眠。

线程池的七个参数,四个拒绝策略

七个参数:

corePoolSize:
核心线程数,线程池中保持的最小线程数。
即使是空闲状态,核心线程也会保持存活状态。
maximumPoolSize:
最大线程数,线程池中允许的最大线程数。
当任务队列满了且活动线程数达到核心线程数时,线程池会创建新的线程,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
keepAliveTime:
线程空闲超时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的空闲线程会被回收。
单位由 unit 参数指定。
unit:
空闲超时时间的单位,如 TimeUnit.SECONDS。
workQueue:
任务队列,用于存放待执行的任务。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队列,如 LinkedBlockingQueue、ArrayBlockingQueue 等。
threadFactory:
线程工厂,用于创建线程。
handler:
拒绝策略,用于处理任务提交时线程池已满的情况。
四个拒绝策略:

AbortPolicy(默认策略):
直接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异常。
CallerRunsPolicy:
将任务交给调用线程执行,即由提交任务的线程执行该任务。
DiscardPolicy:
直接丢弃任务,不做任何处理。
DiscardOldestPolicy:
丢弃队列中最老的任务(即最早进入队列但还未被执行的任务),然后尝试重新提交当前任务。


volatile的作用与原理

可见性(Visibility):
当一个变量被 volatile 修饰时,对该变量的写操作会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并且对其他线程可见。
保证了多个线程之间对该变量的修改是可见的,即一个线程对变量的修改对其他线程是立即可见的。
禁止指令重排序(Prevents Reordering):
volatile 关键字禁止指令重排序,确保指令按照在源代码中的顺序执行。
对于 volatile 变量的读操作不会被重排序到 volatile 变量之前的写操作之后,保证了程序的执行顺序性。
原理:

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
volatile 关键字使用内存屏障来实现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
内存屏障是一种 CPU 指令,它确保特定的内存操作在指令前后的顺序性和可见性。
在写入 volatile 变量之后会插入写屏障(Store Barrier),确保该写操作对其他线程的可见性。
在读取 volatile 变量之前会插入读屏障(Load Barrier),确保读取操作获取的是最新值。
缓存一致性协议(Cache Coherence Protocol):
当一个线程写入 volatile 变量时,它会通过缓存一致性协议将该变量的值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保证了对其他线程的可见性。
当一个线程读取 volatile 变量时,它会从主内存中获取最新值,而不是从线程的本地缓存中获取,保证了变量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volatile 关键字通过内存屏障和缓存一致性协议来实现对变量的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适用于多线程环境中共享变量的场景。


什么是设计模式?常用的设计模式有哪些?分类有哪些?

设计模式是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针对特定问题和场景的解决方案,是解决常见设计问题的经验总结和最佳实践。设计模式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复用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出结构良好、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的软件系统。

常用的设计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s):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s):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装饰者模式(Decorator Pattern)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行为型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设计模式可以按照目的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

创建型模式:
用于创建对象的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
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者模式、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行为型模式:
用于处理类或对象之间的通信,包括模板方法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解释器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责任链模式和访问者模式。


UDP与TCP的区别

连接性:
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通信双方在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连接,通信完成后再释放连接。
UDP 是面向无连接的协议,通信双方在传输数据时无需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包,因此无连接的开销较小。
可靠性:
TCP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适用于对数据传输的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UDP 不提供可靠性的数据传输,数据包可能会丢失、重复或乱序,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可以容忍部分数据丢失的场景。
传输效率:
TCP 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因为它要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需要进行连接的建立、数据的确认和重传等操作。
UDP 的传输效率较高,因为它无需进行连接的建立和数据的确认,直接发送数据包,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数据量:
TCP 适用于大数据量的传输,因为它提供了流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大数据量的传输。
UDP 适用于小数据量的传输,因为它不提供流控制和拥塞控制,传输的数据量较小时效率更高。
协议头:
TCP 的协议头较大,包含了序号、确认号、窗口大小、校验和等字段,增加了数据包的大小。
UDP 的协议头较小,只包含了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长度和校验和等字段,减少了数据包的大小。
总的来说,TCP 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对数据传输要求较高的场景;而 UDP 提供了简单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数据量较小的场景。选择使用 TCP 还是 UDP 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什么是双亲委派机制?好处是?

双亲委派机制(Parent Delegation Model)是 Java 类加载器(ClassLoader)的一种工作机制,它是 Java 类加载器委派模型的一种体现。在双亲委派机制中,类加载器在加载类时首先委托给父类加载器,只有在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该类时,才由子类加载器尝试加载。

具体来说,当一个类加载器需要加载一个类时,它会先询问其父类加载器是否已经加载了该类。如果父类加载器已经加载了该类,就直接返回父类加载器加载的类。只有当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该类时,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加载该类。这样一层一层地委托给父类加载器,直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

双亲委派机制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避免类的重复加载:
由于父类加载器优先加载类,因此可以避免同一个类被多个类加载器加载,从而避免了类的重复加载,节省了内存空间。
确保类的唯一性:
由于同一个类只会被加载一次,因此保证了类的唯一性,避免了类的冲突和混乱。
保护核心类库的安全性:
Java 核心类库是由启动类加载器加载的,采用双亲委派机制可以确保核心类库的安全性,防止用户自定义的类替换核心类库中的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统一标准化的类加载过程:
双亲委派机制规范了类加载器的工作流程,使得类加载过程更加统一和标准化,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什么是反射?简单说下泛型擦除


反射是指在运行时动态地获取类的信息、调用类的方法、操作类的属性等。通过反射,可以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地创建对象、调用方法、访问字段等,而不需要在编译时就确定这些操作的具体类和方法。Java 提供了一系列反射 API,如 Class 类、Method 类、Field 类等,用于实现反射功能。

泛型擦除是指在 Java 的泛型类型在编译时会被擦除为原始类型。在编译时,泛型类型信息会被擦除,编译后的字节码中不再包含泛型类型的信息,而是使用原始类型来表示。例如,List<Integer> 在编译后会被擦除为 List,List<String> 也会被擦除为 List,这两者的字节码是相同的。泛型擦除主要是为了保持 Java 泛型的向后兼容性,因为泛型是在 JDK 5.0 中引入的,为了保持与之前版本的兼容性,泛型在编译后被擦除为原始类型。

由于泛型类型信息在编译后被擦除,因此在运行时无法获取泛型类型的具体信息,这就导致了反射中无法直接获取泛型类型的实际类型参数。例如,对于 List<Integer>,通过反射只能获取到 List 类型,无法获取到具体的泛型类型参数 Integer。这就是泛型擦除的一个副作用,限制了在运行时对泛型类型的操作。


SQL语句的分类

SQL 语句可以按照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

数据查询语句(Query):
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的语句,常见的查询语句包括 SELECT。
数据操作语句(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DML):
用于操作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包括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常见的 DML 语句包括 INSERT、UPDATE、DELETE。
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DDL):
用于定义数据库对象(如表、视图、索引等)的语句。常见的 DDL 语句包括 CREATE、ALTER、DROP。
数据控制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DCL):
用于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和安全性的语句。常见的 DCL 语句包括 GRANT、REVOKE。
事务控制语言(Transaction Control Language,TCL):
用于控制事务的提交、回滚等操作的语句。常见的 TCL 语句包括 COMMIT、ROLLBACK、SAVEPOINT

删除表中所有数据的方式有哪些?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DELETE 语句:
使用 DELETE 语句可以删除表中符合条件的数据,如果不指定条件,则会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
语法: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优点:可以根据条件选择性地删除数据。
缺点:删除大量数据时,会逐条执行删除操作,效率较低。
TRUNCATE TABLE 语句:
使用 TRUNCATE TABLE 语句可以快速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但不会删除表的结构。
语法:TRUNCATE TABLE table_name;
优点:速度快,效率高,不会产生事务日志,可以一次性删除大量数据。
缺点:无法根据条件选择性地删除数据。
DROP TABLE + CREATE TABLE 语句:
使用 DROP TABLE 语句删除表,然后再使用 CREATE TABLE 语句重新创建一个同名的空表。
语法:DROP TABLE table_name; CREATE TABLE table_name (...);
优点:删除数据的同时可以重新初始化表结构。
缺点:会删除表的所有数据和结构,需要重新创建表,可能会导致一些依赖表结构的程序出错。
这些方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执行效率、是否产生事务日志、是否删除表的结构以及是否能够选择性地删除数据。DELETE 适用于需要根据条件选择性地删除数据的情况,TRUNCATE 适用于快速删除表中所有数据且不需要考虑事务日志的情况,DROP TABLE + CREATE TABLE 适用于需要重新初始化表结构的情况。

数据库引擎InnoDB与MyISAMD的区别

事务支持:
InnoDB 支持事务,具有 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特性,可以进行事务回滚和提交。
MyISAM 不支持事务,不具有 ACID 特性,不支持事务回滚和提交。
行级锁和表级锁:
InnoDB 支持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能够在并发访问时更好地保护数据的完整性,降低了锁冲突的可能性。
MyISAM 使用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在进行写操作时会锁定整个表,可能会导致并发性能下降。
外键约束:
InnoDB 支持外键约束(Foreign Key Constraint),可以通过外键关系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MyISAM 不支持外键约束,无法通过外键关系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崩溃恢复和数据恢复:
InnoDB 支持崩溃恢复和数据恢复功能,具有自动崩溃恢复和数据回滚的能力,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MyISAM 不支持崩溃恢复和数据恢复功能,如果在写入数据时发生异常或崩溃,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
性能特点:
在读写密集型场景下,MyISAM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性能更好,因为它的表级锁更加简单,适用于较少更新但频繁查询的场景。
在写入密集型场景下,InnoDB 通常性能更好,因为它支持行级锁和事务,适用于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场景。

char和varchar的区别

存储方式:
CHAR 类型是固定长度的字符类型,它会在存储时将数据填充到指定长度,不足部分会用空格进行填充,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固定的。
VARCHAR 类型是可变长度的字符类型,它会根据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来分配存储空间,不会额外填充空格。
存储空间:
对于 CHAR 类型,无论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多少,都会占用固定长度的存储空间,因此存储空间是固定的。
对于 VARCHAR 类型,存储空间取决于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只会占用实际长度所需的存储空间,因此存储空间是可变的。
性能影响:
由于 CHAR 类型是固定长度的,查询和检索时不需要计算数据长度,因此在一些查询操作上可能会更快。
VARCHAR 类型由于是可变长度的,查询和检索时需要额外计算数据长度,可能会影响一些查询操作的性能。
适用场景:
CHAR 适合存储长度固定且不变的数据,例如固定长度的国家代码、性别代码等。
VARCHAR 适合存储长度可变的数据,例如姓名、地址、备注等。

count(*)与count(id)的关系

COUNT(*):
COUNT(*) 会统计指定表中的所有记录的数量,无论是否为空或者重复。
例如,如果表中有 100 条记录,其中有 10 条记录的 id 字段为 NULL,那么 COUNT(*) 返回的结果是 100。
COUNT(id):
COUNT(id) 会统计指定列(这里是 id 列)中非 NULL 值的数量,忽略 NULL 值。
例如,如果表中有 100 条记录,其中有 10 条记录的 id 字段为 NULL,那么 COUNT(id) 返回的结果是 90


where和having的区别?

WHERE:
WHERE 关键字用于在查询过程中对行进行筛选,它通常出现在 SELECT、UPDATE、DELETE 等语句中。
WHERE 子句用于过滤行,只有满足指定条件的行才会被包含在结果集中。
WHERE 子句中的条件通常是基于列的,用于过滤原始数据行。
HAVING:
HAVING 关键字用于在对分组后的结果集进行筛选,它通常出现在包含聚合函数的 SELECT 语句中。
HAVING 子句用于过滤分组后的结果,只有满足指定条件的分组才会被包含在最终结果中。
HAVING 子句中的条件通常是基于聚合函数的,用于过滤分组后的聚合结果。简而言之,WHERE 用于过滤原始数据行,而 HAVING 用于过滤分组后的聚合结果

sql语句执行顺序


SQL 语句的执行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FROM:
首先,数据库引擎会从 FROM 子句中指定的表中获取数据,这是查询的起点。
WHERE:
如果查询包含 WHERE 子句,则数据库引擎会根据 WHERE 子句中的条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过滤,只保留满足条件的行。
GROUP BY:
如果查询包含 GROUP BY 子句,则数据库引擎会根据 GROUP BY 子句中指定的列对过滤后的数据进行分组,形成若干个分组。
HAVING:
如果查询包含 HAVING 子句,则数据库引擎会根据 HAVING 子句中的条件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过滤,只保留满足条件的分组。
SELECT:
接下来,数据库引擎会根据 SELECT 子句中指定的列和表达式从过滤后的数据中抽取需要的数据,形成查询的结果集。
ORDER BY:
如果查询包含 ORDER BY 子句,则数据库引擎会根据 ORDER BY 子句中指定的列对结果集进行排序。
LIMIT / OFFSET:
最后,如果查询包含 LIMIT 或 OFFSET 子句,则数据库引擎会根据这些子句对结果集进行限制和偏移,以获取最终的查询结果。


什么是视图?视图的优缺点?
视图(View)是一种虚拟的表,它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际表的查询结果集,通过视图可以将复杂的查询逻辑封装成一个简单的、可重用的虚拟表。视图本身并不包含数据,而是根据定义的查询语句动态地生成结果集。用户可以像使用普通表一样查询视图,并且可以对视图执行增、删、改、查等操作,数据库系统会自动将这些操作转换为对基础表的操作。

视图的优点包括:

简化复杂查询:
视图可以将复杂的查询逻辑封装起来,用户无需了解底层表的结构和关联关系,只需要查询视图即可获得所需数据。
数据安全性:
可以使用视图来隐藏底层表的部分数据,只暴露需要给用户的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独立性:
视图可以将应用程序和底层表解耦,即使底层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只需修改视图的定义而不影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简化权限管理:
可以通过视图来简化权限管理,为用户授予对视图的访问权限,而不是直接授予对底层表的访问权限。
视图的缺点包括:

性能损失:
在查询视图时,数据库系统需要动态地执行视图的查询语句,可能会导致性能损失,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视图查询。
数据更新限制:
某些视图可能会包含多个表的联合查询或聚合操作,这些视图通常是不可更新的,用户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数据修改操作。
存储空间占用:
视图本身并不存储数据,但每次查询视图都会消耗一定的系统资源,可能会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和内存。


什么是索引?优缺点?什么时候使用?


索引(Index)是数据库中用于加速数据检索速度的一种数据结构,它类似于书籍的目录,可以帮助数据库系统快速定位到包含特定值的数据行,从而加速查询的执行速度。索引是在数据库表的某个列或多个列上创建的,可以用于加速查询、排序和连接等操作。

索引的优点包括:

提高查询速度:
索引可以将数据按照指定列的值进行排序和组织,可以大大减少查询时需要扫描的数据量,从而提高查询的执行速度。
加速排序和连接操作:
索引可以加速排序和连接操作,使得排序和连接的效率更高。
提高数据完整性:
索引可以通过唯一索引和主键索引来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完整性,防止出现重复数据和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优化存储空间:
索引可以通过使用 B 树等数据结构来优化存储空间,减少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成本。
索引的缺点包括:

占用额外存储空间:
索引需要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特别是在大型数据库中创建大量索引可能会导致存储空间的浪费。
降低写操作性能:
在数据表上创建索引会增加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的成本,因为每次对数据表进行写操作时都需要更新索引。
增加维护成本:
索引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特别是在数据表上进行频繁的写操作时,需要更加频繁地维护索引。
可能引发锁竞争:
在对数据表上进行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时,数据库系统可能需要对索引进行锁定,可能会引发锁竞争问题,降低并发性能。
一般来说,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考虑使用索引:

经常用于查询的列或者用于连接表的列。
数据量较大的表,查询速度较慢。
数据表上经常进行查询操作,而且写操作相对较少。
需要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完整性。

索引失效的场景有哪些?

未使用索引列的函数操作:
当在查询条件中对索引列使用了函数操作,例如 WHERE DATE_FORMAT(create_time, '%Y-%m-%d') = '2022-01-01',数据库系统无法使用索引来加速查询,因为函数会对索引列进行计算,导致索引失效。
索引列进行了类型转换:
当在查询条件中对索引列进行了类型转换,例如 WHERE CAST(id AS CHAR) = '123',索引列 id 被转换为字符类型,导致无法使用索引加速查询。
使用了隐式类型转换:
当在查询条件中对索引列和常量值进行比较时,如果它们的数据类型不一致,数据库系统会进行隐式类型转换。例如,如果索引列是整数类型,而查询条件中的常量是字符串类型,会导致索引失效。
使用了 OR 条件:
当查询条件中包含了 OR 条件时,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无法使用索引,整个查询可能会导致索引失效。例如,WHERE status = 'A' OR create_time > '2022-01-01',如果 status 列上有索引而 create_time 列没有索引,则整个查询可能无法使用索引。
数据分布不均匀:
当索引列的数据分布不均匀时,例如某个值的频率非常高,而其他值的频率很低,数据库系统可能会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表数据量较小:
当表中的数据量较小时,数据库系统可能会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因为使用索引可能会导致额外的开销。
索引列上有 NULL 值:
如果索引列上存在 NULL 值,查询条件中涉及到该列的比较操作可能会导致索引失效。


事务的四大特征ACID是什么

原子性(Atomicity):
原子性要求事务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执行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执行失败。如果事务中的任意一个操作失败,整个事务都会被回滚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
一致性要求事务在执行之前和之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没有被破坏。即使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发生了错误,数据库也应该从一个一致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的状态。
隔离性(Isolation):
隔离性要求事务的执行是相互隔离的,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应该受到其他事务的干扰。每个事务应该感觉自己是在操作数据库的整个状态,而不是其他事务正在进行的操作。隔离性可以防止并发事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数据不一致。
持久性(Durability):
持久性要求事务一旦提交成功,其对数据库的修改就应该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即使数据库发生了故障或者重启,修改的数据也不应该丢失。


事务的隔离级别有哪些?会产生什么问题?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最低的隔离级别,事务可以读取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这种隔离级别可能会导致脏读(Dirty Read),即一个事务读取到了其他事务尚未提交的数据,从而造成不一致的结果。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事务只能读取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避免脏读。但是在读取同一行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问题,即同一个事务在不同的时间点读取到的同一行数据的值不一致。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行数据,保证每次读取到的数据是一致的。这种隔离级别可以避免不可重复读问题,但是可能会出现幻读(Phantom Read)问题,即在同一事务中多次查询同一范围的数据,但是结果集不一致。
串行化(Serializable):
最高的隔离级别,通过对事务进行串行化执行来保证事务之间的完全隔离。这种隔离级别可以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问题,但是会导致并发性能降低。
不同的隔离级别在提供并发性和数据一致性之间存在权衡,随着隔离级别的提高,可以避免更多的并发问题,但是也会降低并发性能。在选择隔离级别时,需要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和对并发问题的容忍度来进行权衡。

sql优化
选择合适的字段:
在查询语句中只选择需要的字段,避免不必要的字段查询,减少数据传输和内存消耗。
使用索引:
确保查询涉及的列都有合适的索引,可以加速数据检索速度。在频繁查询的列上创建索引,但不要过度索引,以避免索引维护成本过高。
避免使用通配符:
尽量避免使用 SELECT *,而是明确列出需要查询的字段,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和内存消耗。
使用 JOIN 替代子查询: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 JOIN 操作替代子查询,因为 JOIN 通常比子查询效率更高。
优化 WHERE 子句:
确保 WHERE 子句中的条件使用了索引,可以避免全表扫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索引列进行函数操作或类型转换,这样会导致索引失效。
合理使用 GROUP BY 和 ORDER BY:
尽量减少 GROUP BY 和 ORDER BY 的使用,特别是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如果需要使用这些操作,尽量保证涉及的列有索引。
分页查询优化:
在需要分页查询时,使用 LIMIT 和 OFFSET 或者 ROW_NUMBER() 函数进行分页,而不是从大量数据中查询出所有结果再进行分页操作。
避免频繁的重复查询:
在应用程序中,尽量避免频繁地重复执行相同的查询,可以将查询结果缓存起来或者使用临时表进行优化。
定期优化数据库统计信息:
定期收集数据库统计信息,更新索引和数据分布信息,可以帮助数据库优化器生成更好的执行计划。
避免长时间锁定:
尽量避免长时间的事务或者锁定操作,以避免对其他事务的影响。

数据库三大范式
数据库范式是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遵循的一组规范,主要包括三大范式(First Normal Form,Second Normal Form,Third Normal Form),以及 BCNF(Boyce-Codd Normal Form)和其他高阶范式。这些范式旨在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和维护数据一致性。

第一范式(1NF):
数据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原子性的,不可再分。换句话说,每个字段不能包含多个值或者多个属性,确保每个字段中只包含一个原子值。1NF 要求数据表中的每一列都是原子的,不可再分。例如,一个名为 students 的数据表,如果存在一个 phone_numbers 列存储了多个电话号码,则不符合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2NF):
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键列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数据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都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如果存在部分依赖或者传递依赖,就不符合第二范式。例如,一个名为 orders 的数据表,如果主键是订单号,而存在一个 order_detail 列包含了订单的详细信息,但部分依赖于订单号,则不符合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3NF):
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要求数据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之间不存在传递依赖。换句话说,数据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都不能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列。如果存在传递依赖,就不符合第三范式。例如,一个名为 employees 的数据表,如果存在一个 department_manager 列存储了部门经理的姓名,而不是使用部门号来作为外键关联到部门表,则不符合第三范式。
符合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数据设计被称为规范化设计,它能够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和维护数据一致性。但有时候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和查询性能,可能会放弃一些范式要求。


简单介绍Http协议,请求与响应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数据(如 HTML)的应用层协议,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之一。它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HTTP 请求和响应的格式如下:

HTTP 请求格式: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URL和HTTP协议版本,格式为 METHOD URL HTTP/Version,例如 GET /index.html HTTP/1.1。
请求头部:包含一系列键值对,用于传递客户端的请求信息,例如 Host: www.example.com。
空行:用于分隔请求头部和请求体的空行。
请求体(可选):用于传递请求的数据,例如 POST 请求的表单数据。

HTTP 响应格式:
状态行:包含响应状态码和状态消息,格式为 HTTP/Version Status-Code Reason-Phrase,例如 HTTP/1.1 200 OK。
响应头部:包含一系列键值对,用于传递服务器的响应信息,例如 Content-Type: text/html。
空行:用于分隔响应头部和响应体的空行。
响应体(可选):用于传递响应的数据,例如 HTML 页面内容。

什么是Servlet?Servelt生命周期?
Servlet 是 Java Web 开发中的一种服务器端技术,用于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生成响应。Servlet 运行在支持 Java Servlet 规范的 Web 服务器上,常见的包括 Apache Tomcat、Jetty 等。

Servlet 的生命周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化阶段(Initialization):
在 Servlet 被实例化时执行,可以在这个阶段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例如加载配置文件、建立数据库连接等。Servlet 容器通过调用 init() 方法来初始化 Servlet。
请求处理阶段(Request Handling):
在 Servlet 初始化完成后,可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每当有一个客户端请求到达服务器并与 Servlet 对应时,Servlet 容器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请求,并调用 Servlet 的 service() 方法来处理请求。
销毁阶段(Destruction):
在 Servlet 生命周期结束时执行,可以在这个阶段进行一些清理工作,例如释放资源、关闭数据库连接等。Servlet 容器通过调用 destroy() 方法来销毁 Servlet。
Servlet 生命周期的具体流程如下:

当客户端发起请求时,Servlet 容器首先检查是否存在该 Servlet 的实例。
如果不存在该实例,则根据 Servlet 配置信息实例化一个 Servlet,并调用其 init() 方法进行初始化。
容器创建一个新的线程,调用该 Servlet 的 service() 方法来处理请求。
处理完请求后,容器销毁该线程。
如果 Servlet 长时间不被使用,容器可能会将其销毁,并释放资源。
Servlet 生命周期的管理由 Servlet 容器负责,开发人员主要关注在 init()、service() 和 destroy() 方法中编写业务逻辑。


get请求与post请求区别

参数传递方式:
GET 请求将参数附加在 URL 的末尾(即查询字符串),通过 URL 传递参数,例如 http://example.com/path?param1=value1&param2=value2。
POST 请求将参数放在请求体中传递,不会在 URL 中显示参数信息。
数据长度限制:
GET 请求对传输的数据长度有限制,因为 URL 的长度是有限的,不适合传输大量数据。通常,浏览器和服务器对 URL 的长度都有限制。
POST 请求没有固定的数据长度限制,可以传输大量数据,适合用于上传文件等操作。
安全性:
GET 请求的参数会显示在 URL 中,因此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例如密码等。而且,GET 请求会被浏览器保存在历史记录和缓存中,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
POST 请求的参数不会显示在 URL 中,更安全,适合传输敏感信息。
可缓存性:
GET 请求可以被浏览器缓存,如果相同的 URL 请求被重复调用,浏览器可能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提高访问速度。
POST 请求不会被浏览器缓存,每次请求都会向服务器发送完整的数据。
幂等性:
GET 请求是幂等的,即多次请求相同的 URL 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不会对服务器产生影响。
POST 请求不是幂等的,多次请求相同的 URL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重复提交订单可能导致多次扣款。


转发与重定向的区别
请求处理方式:
转发是在服务器端进行的页面跳转,服务器直接将请求转发给目标页面,目标页面的 URL 不会改变,客户端浏览器不会感知到跳转的过程。
重定向是在客户端浏览器进行的页面跳转,服务器返回一个新的 URL 给浏览器,浏览器重新发起一个新的请求,加载新的页面,因此 URL 会发生改变。
数据共享:
转发可以在跳转的过程中共享请求中的数据,包括请求参数、属性等,因为跳转是在服务器内部进行的。
重定向无法在跳转的过程中共享请求中的数据,因为两次请求是独立的,无法共享上一次请求的数据。
性能开销:
转发的性能开销较小,因为整个跳转过程都是在服务器内部进行的,不需要重新发起一个新的请求。
重定向会导致额外的网络请求,增加了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开销,性能开销相对较大。
URL 显示:
转发不会改变浏览器的地址栏 URL,用户无法直接看到目标页面的 URL。
重定向会改变浏览器的地址栏 URL,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新页面的 URL。
适用场景:
转发适用于跳转到同一个 Web 应用内的其他页面,例如 MVC 框架中的控制器之间的跳转。
重定向适用于跳转到其他 Web 应用或者其他站点的页面,或者用于处理 POST 请求后的页面跳转,防止重复提交表单。
总的来说,转发是服务器内部的页面跳转,性能开销小,适用于跳转到同一 Web 应用内的其他页面,并且可以共享请求中的数据;重定向是在客户端浏览器进行的页面跳转,性能开销相对较大,适用于跳转到其他 Web 应用或者其他站点的页面,并且不能共享请求中的数据。


cookie与session的区别

Cookie 和 Session 是 Web 开发中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保持状态的两种机制,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存储位置:
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中,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客户端的硬盘上。
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通常存储在服务器的内存中,也可以存储在数据库或者文件系统中。
安全性:
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因此容易受到 CSRF(跨站请求伪造)和 XSS(跨站脚本攻击)等安全问题的影响。
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相对安全,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和修改 Session 数据。
存储容量:
Cookie 存储容量较小,通常限制在 4KB 左右,每个站点可设置的 Cookie 数量也有限制。
Session 存储容量较大,受服务器硬件资源和配置的限制。
生命周期:
Cookie 可以设置过期时间,可以是会话级别的(浏览器关闭后失效)或者持久化的(在指定时间后失效)。
Session 的生命周期由服务器控制,默认情况下会话结束时失效,可以通过设置过期时间或者手动销毁来控制生命周期。
跨域访问:
Cookie 可以通过设置域名和路径来控制跨域访问,但是存在安全性问题。
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不受域名和路径的限制,但是在分布式环境下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来实现跨服务器的 Session 共享。
使用方式:
Cookie 主要用于存储客户端相关的状态信息,例如用户的登录凭证、用户偏好设置等。
Session 主要用于存储服务器端相关的状态信息,例如用户的登录状态、购物车信息等。

简单解释下session的钝化与活化,以及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 Java 中,当服务器需要在会话过程中保持状态时,会使用 Session 对象来存储用户的会话信息。Session 的钝化(Passivation)和活化(Activation)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用于会话管理的一种机制,用于解决在会话持久化和恢复过程中的性能和资源消耗问题。

钝化(Passivation):
钝化是指将 Session 对象中的数据从内存中写入到永久存储介质(如硬盘、数据库)中的过程。通常在服务器资源紧张或者会话空闲一段时间后,为了释放内存和资源,服务器会将部分或全部会话对象钝化到持久化介质中。
活化(Activation):
活化是指将之前钝化的 Session 对象从永久存储介质中重新加载到内存中的过程。当客户端再次请求时,服务器会根据会话标识符从永久存储介质中检索相应的会话对象,并将其重新加载到内存中,以便继续使用。
通过钝化和活化机制,服务器可以在需要时将不活跃的会话对象保存在永久存储介质中,释放内存和资源;而在客户端再次请求时,可以重新加载会话对象,保持会话状态的持久性。这样一来,服务器就可以在面对大量会话时,更加高效地利用内存和资源,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Session 的钝化和活化机制解决了在分布式环境中会话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性能问题,保证了会话状态的持久性和一致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 10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