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金融学》学习笔记
金融概述
中央银行也被称为货币当局,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商业银行作为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金融 工具
一般而言,可以将金融工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 货币市场工具。主要包括票据、国库券、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同业拆借资金等;
- 资本市场工具,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等。
-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以及金融互换合约等。
货币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般认为,货币是商品劳务交易的媒介物、是支付及债务偿还的便利工具、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职能
交易媒介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价值标准职能:货币作为记账单位被用来计算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功能。
贮藏手段功能:可以推迟货币用来交换实际物品和劳务的时间,而将其作为价值的储藏的功能。
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人民币实行垄断发行
- 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将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货币制度现象
利率
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在一定期限内因让渡货币资金的所有权而从借款者那里取得的一种报酬。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它是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因此,利率也可视为货币资产的价格。
-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 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 其他
利率的计算
- 单利法:在计算利息额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
- 复利法:在计算利息时,按一定期限,将所得利息作为新的本金继续计算,逐期滚算。
- 连续复利法和有效年利率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收益率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即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的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到期收益率
在经济学中,利率最准确的计量指标就是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就是使债务工具所有未来收益的现值与其现在的价值相等的贴现率,通常到期收益率就是以年收益率为基准。
- 普通贷款:指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借款人在到期日向贷款人还本付息。
- 固定支付贷款:也被称为分期偿还贷款,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定资金的贷款,在到期日之前,借款人每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都要向贷款人偿还相同的金额,在到期日刚好把所有的本金和利息都偿还完。
- 息票债券:该种债券的发行人在到期日之前,每年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固定金额的票面利息,在到期日再一次归还债券的票面价值。
- 贴现发行债券:债券的发行人以低于债券面值的价格出售给债券购买者,在到期日按照债券的面值偿付持券人,期间不支付任何利息,因此被称为零息债券。
利率的决定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 社会平均利润率
- 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 通货膨胀预期
- 经济政策
- 国际利率水平
- 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利率决定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
- 凯恩斯利率理论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种金融资产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表现出来的风险结构。
- 违约风险
- 流动性风险
- 税收因素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 市场预期
- 期限偏好
- 流动性偏好
汇率
外汇与汇率
一般来说,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三个前提条件:
- 可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
- 可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
- 可偿性,即这种外币是能得到补偿的债权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才是外汇
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法
外汇汇率又称外汇报价,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率。
- 直接标价法:本国货币表示外币
- 间接标价法:外国货币表示
- 美元标价法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进行外汇买卖的场所或网络
大体可分为两类:有固定交易场所的有形市场和没有具体交易场所的无形市场
外汇市场是一个24小时连续运转的全球市场,其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有五类:
- 外汇银行
- 外汇经纪人
- 顾客
- 非银行交易商
- 中央银行
外汇交易
外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按照约定的价格和金额买入一种货币并且卖出另一种货币的交易。
即期外汇交易
又称现汇交易,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外汇交易。
即期交易的交割日又称起息日,是指买卖双方将资金交与对方的日期。
包括三种情况:标准交割日、隔日交割日和当日交割。
远期外汇交易
又称期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在未来某一约定的日期按约定的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使用的汇率是远期汇率。
汇率制度
传统两分法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IMF分类
汇率的影响因素
国际收支
通俗地说,国际收支即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
从短期看,一国国际收支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直接因素。
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时,即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表现为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相反,当国际收入小于支出时,即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现为外汇的供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相对通货膨胀率
相对利率水平
市场预期
政府的市场干预
经济增长率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交易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下同)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
特点:
- 交易期限短
- 交易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供求需要
- 交易对象是货币或准货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短期政府债券市场指政府部门以债务人身份承担到期偿付本息责任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务凭证。
政府发行短期债券的目的一般有两点:
- 满足政府部门短期资金周转的需求
- 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可操作的工具
同业拆借市场
也称同业拆放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票据市场
票据包括支票、本票和汇票。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
资本市场主要指证券市场,此外还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
证券市场又可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由这两个市场派生出来的证券基金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
股票市场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行的、表示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可转让凭证。
债券市场
债券是政府、公司、金融机构等社会经济主体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诺按约定的期限和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债券具有以下特性:
- 偿还性
- 流动性
- 安全性
- 收益性
政府债券
也称公债,是指中央政府、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发行的一种债券。
政府债券根据具体发债机构的不同,又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国债)、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三类。
公司债券
广义的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为筹措营运成本而发行的债券,也被称为公司信用类债券,在我国主要包括企业债券以及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可转换债券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债券持有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将债券转化为公司股票。
金融债券
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金融衍生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是相对于金融原生工具而言的。
货币、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其价值直接依附于实物资产,称为金融原生工具或基本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那些价值依赖于原生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
根据合约标的不同划分,衍生工具可分为商品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一般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互换合约,并在交易中主要用于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其中,套期保值是一般的公商企业从事衍生工具交易最主要的目的。
根据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划分,衍生工具可分为远期类衍生工具和期权类衍生工具。
常见的远期类合约主要有远期合约、期货合约和互换合约三种。
存款类金融机构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不直接参与存款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
证券经营机构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经国家政府主管机构审查批准并接受中国证监会监管,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法人企业。
期货公司
期货公司是指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的中介组织。
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的企业法人。
按照是否面向一般大众募集资金,基金可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按主要投资标的类型,基金可分为证券投资基金、期货投资基金、货币投资基金、黄金投资基金、基金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
中央银行
概述
中央银行是一国或地区负责发行货币、指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按照法律赋予的权限负责控制货币供给、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管理金融风险以及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进而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量的措施。
作用:
-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流动性。
- 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 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内容:
- 再贴现率的调整
- 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资金供求,后者则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的公债和国库券。
作用:
-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发行量
-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消费者信用控制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优惠利率
其他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 利率最高限额
- 信用分配
- 直接干预
- 贷款限额
- 流动性比率
- 特种存款
2.间接信用指导
- 道义劝告
- 窗口指导
3.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 常备借贷便利
- 中期借贷便利
- 抵押补充贷款
金融稳定
通货膨胀和 通货紧缩
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用于家庭和个人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又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商品及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批发价格编制的物价指数。该指数从生产者的角度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动。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按现行当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期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