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前言

这些年读了不少书,但结果也仅仅是“读”过而已,仅仅是说我读过什么什么书,但却没吸收书中的内容,读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很有道理,但过一段时间就全忘了,包括现在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几年前就开始看这本书,但几次翻看一小部分后放弃,而所看的是什么却没什么印象了,这次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不过怎么说呢,只能说是看完了,比以前强点,至少还有现在的这个笔记,但远达不到书中分析阅读的要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目的仅仅是”翻完”这本书而已,只想快点看完,像完成任务一样,而不是说能理解接收多少。就暂且先记录一下吧,还有以前看过的那些书,看能不能找时间再看一下。

书籍摘要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的目的:

  • 为了娱乐而阅读
  •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 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1. 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
    2. 对一问题和作者一开始有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并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

基础阅读

能认字,能看懂句子就行了,基本上能看书能在网上看文章的就没啥问题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先看序
  2. 研究目录页
  3.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如果发现索引中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容
  4.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这些宣传方案可能有作者的参与,可能会将书中的主旨摘要出来
  5. 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在这些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阅读这些说明。
  6. 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不要忽略掉最后的两三页,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先从头到属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如果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阅读的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有些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

逗留与倒退

大多数人习惯半出声阅读,也就是默认读,在阅读时经常发生逗留现象,即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而且经常在看过几行后倒退到前面来,这就降低了阅读速度

人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这间掌握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比如回忆,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回顾一天发生在的事情,但要是心里出了声就慢了去了

手指顺着文字移动下去,眼睛跟着手移动,要注意速度,一开始速度过快影响阅读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 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检视阅读要回答的问题

  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作者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要真正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而要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写下来

检视阅读记笔记应该跟书的结构有关,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称为结构笔记

分析阅读里的笔记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

主题阅读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由许多作者共同参与,称为辩证笔记

阅读的习惯

对于规则否了解得够清楚,是能不能拥有技巧的关键,艺术跟其他有规则可循的事一样,是可以学习、动作的。由规则习得技巧,由技巧变成习惯,已经忘了规则的存在,但仍然在遵循这些规则

为了要忘掉单一的动作,一开始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不同的习惯

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架构是怎样的

  1. 知道一本书的分类,光是将书籍分类到一个分类中是不够的,还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1.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2. 我们可能不同意作者的说法,但是我们的不同意,并不能将这类书改变为非实用的
  2.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1. 要列出各个部分的纲要,就像是各个部分自成一个整体,各有各的整体性与复杂度
    2. 你的大纲是关于作品本身的纲要,而不是这本书要谈的主题的纲要
  4.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

第二阶段,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1. 找出重要的关键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一般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或专业词汇
  2.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3. 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了解其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组成的论述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评论,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公正地评论一本书,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我不懂”。
  2.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3. 分辨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找出理论基础
赞同或反对作者,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 证明作者的知识有错误
  3.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1. 缺乏连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
    2. 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4.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够完整

一个读者所能说的第一件事是他读懂了,或是他没读懂。事实上,他必须先说自己懂了,这样才能说更多的话。如果他没懂,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回头重新研究这本书。也有可能“我没懂”本身就是一个评论,但下这个评论之前,必须有理论支持才行,如果问题在书而不在读者自己,要找出问题点在哪。

只有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时,关于事实或方向的议题–关于一件事是什么或该如何做的议题–才是真实的。

要做到理想化的辩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在争辩时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
  2.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论。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利。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3. 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争论而不想有派别之分是不可能的,但在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

辅助阅读

辅助阅读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不能太多地依赖辅助工具,当更多地运行分析阅读后,你会发现你更少地需要辅助阅读

相关经验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是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其他的书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相互关联,而且有时间的先后顺序。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相关的书籍能提供一个大型的网络脉络,以帮助你诠释你正在阅读的书

导读与摘要

尽量少用导读的原因:

  1. 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可能产生误导
  2. 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阅读导读,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导读,会限制你对一书书的理解,就算你的理解是对的。

内在阅读的规则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这里所说的外在阅读的规则也适用于摘录或情节摘要之类的作品。他们有且只有两种用途:

  1. 如果你已经读过一本书,这些摘要能唤醒你的记忆,理想上,在分析阅读时,你自己就该作这样的摘要。
  2. 在主题阅读时,摘要的用处很大,你可以因此知道某些特定的议题是与你的主题密切相关的。

摘要绝不能代替真正的阅读,但有时却有告诉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读这本书。

工具书
  1. 要善用工具书,首先你必须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么?
  2. 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里找到你要找的答案,你要知道自己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要找哪一类的工具书。
  3. 你还要知道你要读的工具书是怎么组织的,比如你不知道字典的组织方式就没法查字典,所以要先看工具书的前言介绍等。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主题阅读

虽然主题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在读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读过的一半的书是跟主题无关的,也可能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他的问题。

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是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二是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地了解,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这时他可能还不清楚哪些资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两件事至少他已经知道其中之一。那就是他不是发现这本书必须回头再读一次以获得启发,便是知道不论这本书多有趣又多丰富,却毫无启发,因此不值得重新再读。

主题阅读的步骤

  1. 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当你已经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之后,先把这些书整体检视一遍,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这个步骤与前面说的为了发现一本书是否与你的主题相关有些相似,但你最好还是把这两个步骤分开,因为除非你已经检阅过书单上大部分的书,否则你无法完全理解这个问题。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
  2.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建立一组词汇,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将各个作者使用的语言翻译为我们建立的词汇,如果凑巧有一位作者使用的词汇与你使用的相同,这只是一种巧合,不要因为这样被这个作用使用的相应词汇的其他主义干扰。
  3. 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4. 界定议题
    如果所有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这个问题还算简单。通过不同的答案来自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也有很多情况是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许多议题绕着一组互相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一个主题,把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
  5. 分析这些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客观的必要性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如果这样的庆,主题阅读就不再是主题阅读,而只是讨论过程中的另一个声音,失去了疏离与客观性。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个人总结

这本书说得还不错,不过有一点感觉很难认同:对于一本实用性的书,你果你认同作者的观点,你就要按照作者说的去做。虽然作者也列举了一些例外情况,比如说一本教人做糕点的书,你看了觉得很有道理,但你不是一个糕点师,对做糕点也没兴趣,你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却不按作者说的做,但这个观点还是很难认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认为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但仍然选择去做,明知道某些事情是急需处理的,仍然选择拖延,对,拖延是反驳这个观点的最好论据,一件事情,我们认为是对的好的,不止应该去做而是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拖着不做,仅仅是认同作者的观点,又怎么要求人们去按做者说的做,也许我们只是感觉作者说的是对的,有好处,但却不值得去做,或是懒得去做。

书中作者说明了阅读的目的与层次,并着重说了分析阅读,给出了分析阅读的一般步骤,虽然有人说对于热爱阅读的人自己就会做书中的大部分事情,但还是有人想更好地阅读却不知道怎么做的。拿我们IT来说,最典型的是设计模式和重构,看这类的书时会发现书中描述的内容很多我们都接触过,只是作者比我们多走了一步,将这些常见的情境归纳了一下,将这些模式提取了出来。我们也可以说,当经验多了之后,这些书中总结的模式自然就知道了,但这些书是有必要的吗?很明显也是需要的。书中的总结将模糊的经验清晰化,将不能直接获得的经验模式化,这样那些经验不足的人就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经验教训,对于有过这些经验的人,可能这些模式在他们脑中也只是模糊的感觉,这些书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变得清晰有条理起来。这些模式只是对经验的总结,所起的作用是方便人们获取经验,整理思路,但不可被模式化,为应用模式而应用模式。同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总结的阅读规则也一样,并不是没有必要的,而书中列举的阅读步骤,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它一步步来,可以适当变通,合并某一些步骤,或针对特定的书籍省略个别的步骤。

关于这类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重构》、设计模式等)所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使一个人意识到某一领域知识的存在,当一个人不知道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同时还有另一件事是他所不知道的,那就是他不知道他不知道这件事。这类书可以提醒你这件事、这个领域知识的存在,这样当你以后再遇到再做相关的事时,你可能就会注意到这些方面,就会做得更好。

在读技术相关的书时,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读的,我一般会选择看前言,序,推荐序和目录,但是如果目录很长的话很可能就只会看每章的标题了。对于推荐序,一般都满是对书的溢美之辞,但还是有很多和书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的,值得一看。对于目录,感觉还是要好好看下。一般人们总认为网上的知识零散,书中的内容系统,我们看书很多时候也是想系统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如果忽略目录直接内容,很可能在看的时候不了解当前讲的内容的前后关系,也可能看到后面忘记前面,导致书看完了,却仍没有理解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整体框架。如果一本书系统地讲述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一般它的目录也会出色地完成对这个领域知识的概括,甚至可能仅仅浏览一遍目录,就了解了这个领域有哪些内容,这样即使不去看书的内容,也可能对这个领域有一点了解,当遇到熟读相关问题时就知道是哪方面的问题,可以怎样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看完这本书后,再浏览一次目录,回顾一下整个知识结构,看下有什么盲点就更好了。




作者:AngelDevil
出处:http://www.angeldevil.me
原文链接:http://www.angeldevil.me/2014/07/01/how-to-read-a-book/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后我会在这个分类分享我的一个读书笔记!!!我希望大家的多多支持!!!有喜欢读书的朋友可以推荐几本书.或对我笔记的进行吐槽.......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