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他要把我们带向何方?深度解析:先秦道家的“最高知见”!

庄子的“最高知见”!

上期我们说到,庄子用大鹏这个意象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天道的高度俯瞰人道
从而突破人的局限,无限升华
那么,这个高度到底有多高呢?
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聊的一个重要话题
庄子的“最高知见”!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智慧系统
一定要知道它的“最高知见”是什么
否则就会失去目标,迷失在寻找真理的路上
就《庄子》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当文学来欣赏
当哲学来思辨,那就把庄子看得太小了
好比把大鹏看成了“学鸠”(学究)
只有透彻了解庄子的“最高知见”
我们才能认识到庄子的真正价值,从中受益
并感受到了悟直理的乐趣
那么,庄子用他惊世的智慧和才华
究竟要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一个神秘的地方

这个问题的答案
同样在开篇的《逍遥游》里就已经有了
文章的最后,惠子跟庄子打嘴仗
第一回合输了
很不服气,就跟庄子说
我呀有一颗大树,虽然很大很大,但是木材并不好
就跟你老庄的大话一样,没什么用啊
然后庄子一大段话怼了回去
重点是这句话,他说:
你有这么大的树,嫌它没有用
何不把它栽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呢?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而且那地方非常广袤、非常辽阔
庄子要带我们去的,正是这个“无何有之乡”

无何有之乡

众所周知,庄子的智慧,跟老子是一脉相承的
《道德经》里老子说: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在道家看来,“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它超越了人类的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于是庄子用了一个方便法
把“无”意象化了,称之为“无何有之乡”
《庄子》全书,尤其是内七篇里
庄子在反复阐释这个“无”的境界
比如《齐物论》里,庄子谈到古人知见的四个层次
最高的一层是: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庄子认为,“未始有物”,也就是“无”
才是宇宙的终极真相
另外,《大宗师》里有庄子的“九步入道法”
庄子认为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疑始”
按憨山大师的注解
意思是“言入于无始,乃归极于此,学道之成也”
“疑始”也就是“无始”,即回归了本源
因为这本源不可说,一说就错
所以庄子巧妙地在“始”字前加了个“疑”字
表示这个本源是名为“始”,实际上它是无始无终的
从而巧妙避开了困死无数哲学家的“第一因”问题
另外,《庄子》里还有一些极为“烧脑”的文字
比如《齐物论》这一段: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等等
是不是一头雾水?
其实,庄子同样是在用人道的语言
最大程度地描述那个不可描述的本源–无
什么,这个活生生的世界,本源是“无”?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太“唯心主义”
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人类逐步向更微观的世界展开了探索
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起初他们发现了分子,以为是最小的了
后来发现分子由原子构成
然后又发现了更小的电子…
大大地忙乎了一通之后,科学家们无奈地发现:
他们似乎在玩一个无限运行的“俄罗斯套娃”游戏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小粒子叫夸克
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应该还有比夸克更小的粒子
只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发现不了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最小粒子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你能想象没有建筑材料
却盖出了房子这种事情吗?
早在三百多年前
牛顿就感慨地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句话曾经饱受争议
但今天看来,倒更像是一个先知的预言
当然,我这里只是提供一个角度,供大家参考
并非借科学牵强附会地解说庄子
但话说回来
随着量子物理、超心理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现代科学也不断印证着老庄的道家学说,这是事实!
好,我们暂且放下物质世界的本源问题
因为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我们生命的本源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以“无”为本体
那我们的生命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呀!
有实实在在的身体、思维、觉受
这个怎么能说“未始有物”呢?
庄子的解释很简单
身体、思维、觉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我”的真相

《齐物论》里,庄子详细分析了自己身体的“百骸、九窍、六藏”
发现好像并没有一个“真君”“真宰”!
生命没有归宿,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我们执着有一个“我”存在
似乎只是头脑的一个概念,一个幻觉
庄子认为,人类的痛苦,人间的是非
其实都源于我们的这个幻觉
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肉身这个“假我”当成真的了
不知不觉屏蔽了“真我”
那个永恒的、圆满的生命本源
所以我们总是存在不安全感,存在缺失感
因为我们无论得到什么,都无法实际拥有
更无法真正地享受
既然我们执着的是“假我”
那么谁在拥有,谁在享受呢?
这里可能有点超越常识
举个简单例子:
我们吃个苹果,那不是真真切切看到了、闻到了
也吃到了、享安到了?
但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去看,这种所谓的“享受”
不过是暂时满足了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往细里说
就是满足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已
而我们人体的细胞以及思维意识,不断处于生灭之中
因而所有的享受、所有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
而我们的索求却变得越来越多
即使我们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一切,却仍然难以满足
是假的因为我们执着的“我”是假的。
所以,人类为了攫取利益,可以疯狂破坏地球
可以发动无谓的战争,既贪婪又无知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类普遍没有活出“真我”
只有极少数人能从梦中醒来
认清真相,回归本源
在庄子看来,人生像是一场大梦,亦真亦幻
所以才有了“庄周梦蝶”这个著名寓言
那么真我,也就是庄子笔下的“真宰”,是什么样的呢?
他说:“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就是说真我妙用无穷,似乎是有情之物
但却无形无相,不可知,不可见
他还说:“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不管你是否了解这个真我,它就在那里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我们本是整个大海,但却活成了朵朵浪花
老庄之后,道家薪火相传
虽然有为法剧增,门派林立
但万法归宗,还是要回到这个真我之海,回到本源
比如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里
有首悟道诗《逍遥诀》
融汇了老、庄、易经的精华,格调很高
我们看最后这句:“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这点破了道家实修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法
源于《庄子》
另外我们看这个“炁”字
按后世道家的描述,它自身无形无相,却可以运化万物
其实,“炁”就是老、庄说的“无”
只不过“无”更强调体,“炁”更强调用
所谓“得炁”,就是回归于“无”,就是找回“真我”
所以老、庄的学问,不是一般学问
是可以洞悉真相、了脱生死的大学问
可是,真我既然无形无相,又不可言说
我们怎么才能回归它呢?

如何回归“真我”?

这就要回到上期讲的,我们必须将关注点由外转向内
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很多超越三维的境界
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但最后回归的,一定是“无何有之乡”
也只有在无何有之乡
在“无所待”的境界中
才谈得上“逍遥游”
除了此处,人生别无去处!
那么,怎样回归“无何有之乡”呢?
紧接着在《齐物论》的一开篇
庄子就借南郭子綦(qí)之口,提到三个字:“吾丧我”!
这里的“吾”是真我,“我”则是假我
在没有回归真我之前,我们在人道的生活
都是靠“我”这个概念支撑的
所以“吾丧我”即去伪存真之意
等于说,我们突破了人道的局限
达到了“无我”即假我灭除的境界
首先是天人合一了
用庄子的话说,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再进一步,就是天人俱无、物我两亡的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无何有之乡”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这里我们注意看
南郭子綦是在什么状态下达到“吾丧我”境界的?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
透过文字描写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实质是什么呢?
南郭子綦示现的,是一种很深的定境
我们之所以回归不了真我,是因为“假我”太活跃了
六根一直在往外求,意识始终处于散乱状态
而如果能真正“定”下来
像老子说的“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
我们就能突破“假我”的蒙蔽,达到“无我”境界
从而发现真我、回归真我
至于如何得定,如何突破六根障碍
那就要参透庄子的《德充符》一文
因为它讲的就是两个字:破相!
以后讲到这篇文章,我们再细说
那很多朋友会问了
“无我”的人,在人间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无我”是种什么状态?

一句话,该什么样还什么样!
我们看《应帝王》一文里
列子从老师壶子那里得到“无我”的教化后
他三年不出,刻苦修习,主要做三件事
都什么大事呢?
第一、"为其妻爨”,就是给老婆做饭
第二、“食豕如食人”,就是喂猪跟喂人一样,一丝不苟
第三、"于事无与亲”,简单说,就是去除分别心
这说明什么?
安于最平凡的生活,这样的人,才是最不平凡的
当然,这不代表“无我”的人不可以有自己世俗的事业
但和一般人做事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比如《养生主》一文里
自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庖丁
为文惠君解生
他的一大诀窍就是“巨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也就是说,庖丁会尽量排除六根即假我的干扰
用直觉去做事情
因为对“无我”的人来说,这种直觉是源于真我的
而真我具足一切、无所不知
所以真正有道的人,不管干什么,都能像庖丁一样
游刃有余!
最后,“无我”的人是怎么处世?
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呢?
在《山木》一文中,庄子用了一个我认为极好的比喻
比如说,你驾船在河中航行
如果有只空船撞上了你的船,你就是脾气再不好
也不会发火,对不对?
一艘空船,你冲谁发火呢?
但如果船上有个人呢?
你提醒他一声、两声他没听见
你没准就破口大骂了
庄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最后一句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虚己以游世”,这五个字非同小可
准确概括了庄子的处世之道
一个无我的人生活在世间
就好比一艘空船行于河中,无争无执
避免了诸多的是是非非
总之,一个无我的人,表面看还在人道生活
也许很平凡,但他的内在已经升华至天道
而最终,他会回归本源
他的心,将始终安住在“无何有之乡”
任世间纷纷扰扰,我心岿然不动
也只有达到这个状态的人
他在世间的所作所为
才能称得上“无为”
《逍遥游》的最后
庄子劝惠子将大树栽种在“无何有之乡”
然后干什么呢?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剩下能做的,也就是“无为”
就是“逍遥”了
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
是从“无”开始的“为
是立足于实相、本源的为
我们回过头看上期探讨的庄子那四个吊诡的观点
有用不如无用
有情不如无情
有作为不如无作为
有是非不如无是非
如果按最高知况的理解
无用就是“无的用”
无情就是“无的情”
无作为就是“无的作为”
无是非就是“无的是非”
一个得道者在最高知见指导下
在洞悉宇宙真相、生命本源的基础上
他的一切所作所为
即便不被世俗理解
那也是真正的“无为”
而且能“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而是醒醉一如、成败一如、生死一如了
当然,按天道规律来说,根据挈入“无”的程度不同
还有很多境界上的差别
但这不是我们用语言文字讨论的范围了
通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理解了庄子的最高知见
那么,再看《庄子》的文字
就能大概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层面的事情了
至少不会错解他的意思,把天道和人道混淆起来
否则,我们读《庄子》,从中学了一百个道理
觉得很好,但在人道上一实践
那真是“百无一用”
这不是《庄子》的问题
而是我们没有像庄子一样
站在天道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人道的问题
世间一切智慧经典,都无非指月之指
庄子的每一指,指向的都是那个月亮
态度鲜明,没有骑墙之论
那么在庄子眼里
天道和人道、出世法和入世法是什么关系呢?
为了全面理解庄子学说,这个问题不容回避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庄子亲著的内七篇
我在上面提及了六篇,只剩一篇《人间世》没有提
因为这一篇比较特殊,如果没有这一篇
荀子说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就几乎是事实了
另外,这篇文章与庄学一桩著名公案有关
即《庄子》一书是否存在4篇伪作的问题
连韩愈、苏东坡等大咖也卷了进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后面聊聊这些话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