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检测行业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为核心,覆盖基础规范、质量模型、测试工具能力等关键领域,同时结合行业特性形成差异化要求。以下从国家标准框架、核心标准对比、行业应用差异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国家标准体系框架
我国软件检测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筹制定,形成“基础规范+质量模型+工具能力”的三层架构:
基础规范类
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
作为软件产品质量的核心标准,定义了八大质量特性(功能性、性能效率、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信息安全性、维护性、可移植性),并明确测试细则。
GB/T 18905-2002(《软件工程 产品评价》):
规范软件产品评价的框架和过程,强调评价活动的系统性,包括评价需求分析、评价设计、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等环节。
质量模型类
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将软件质量分解为外部质量(用户可见属性,如功能性、易用性)和内部质量(代码结构、可维护性等),为测试指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工具能力类
GB/T 41905-2022(《软件与系统工程 软件测试工具能力》):
针对测试工具(如自动化测试框架、性能测试平台)制定能力框架,涵盖动态测试、代码分析、测试管理等12类工具的33项具体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