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与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相呼应,进一步凸显了智能化对各领域升级和新形态生产力提升的关键价值。其中多处提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引擎,打造“新质生产力”,正是中国在新阶段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考量。
一、从“发展新形态”到“培育新动能”:十五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建议》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关键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总体要求贯穿于“建议”对“数字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绿色低碳转型”等多项工作部署的系统阐述中。
要围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新赛道。根据《建议》,以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人工智能+行动的有力支撑下,政府部门将更好地整合科研院所、企业与社会多方力量,加快培育兼具技术底层基础与产业应用场景的数字经济体系。人工智能不仅在数据采集、算法建模、应用开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也成为推动其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新引擎。
《建议》强调加强自主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卡脖子”技术突破,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此,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机制等,都被列为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支持新兴技术成果转化,加速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在人力、设备、流程等层面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
《建议》对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呼应在2025年之后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在能源管理、生产调度、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能耗与排放波动、优化供应链排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都能推动经济增长由“量”向“质”迈进。
二、“新质生产力”:数字转型与协同创新的双重赋能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实现数据、要素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发力点。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将为传统产业带来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生产模式,促进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行动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技术与市场机遇,使其在产业协同网络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建议》看,国家将持续强化对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指导。一方面,要推动这些技术在生产端与供应链条上的深入渗透,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价值,构建高效、可靠、便利的智慧化服务体系。政务服务数字化、交通物流网络化、能源管理智能化等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落脚点。
三、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赋能全局”:加速行业生态重构
在具体落地层面,“人工智能+”行动强调应用导向所带来的价值创新。从线上营销到政府公共服务,再到文化旅游、远程教育等领域,数字技术正成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例如,一些企业在人工智能与虚拟数字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走在前列,为产业升级贡献了全新思路。
相关企业正积极参与政企合作,尝试通过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道可云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了基于AI与元宇宙融合的降本增效的政务、文旅、会展等全行业AI方案,努力打造集元宇宙大厅、AI智能咨询、行业应用场景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在安全可控和高效协同原则下,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展望:厚植新质生产力底蕴,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
总体而言,《建议》致力于在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深度变动的背景下,为中国的产业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描绘新蓝图。未来,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双轮发力,人工智能有望进入深度应用与生态成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产业链上游的基础技术环节,以及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应用环节,都将出现新的增长机会。
新质生产力之“新”,既在于技术的进步,更在于机制与思维的变革;这既是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标自身的发展新坐标,也是新时代更高水平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正如本次“建议”所指出的,中国将持续深化创新驱动,为新质生产力孕育更多可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更有力的贡献。
2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