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组合电路老师应该不会讲(咱们上一届就没讲),所以咱们直接跳过。
1.7 推理理论
定义: 称蕴含式(A1A_1A1 ∧\wedge∧ A2A_2A2 ∧\wedge∧ ⋯\cdots⋯ ∧\wedge∧ AnA_nAn)→\rightarrow→ B 为推理的形式结构\red{推理的形式结构 }推理的形式结构,A1A_1A1 , A2A_2A2, ⋯\cdots⋯ ,AnA_nAn 为推理的前提\red{推理的前提}推理的前提, B为推理的结论\red{推理的结论}推理的结论。若(A1A_1A1 ∧\wedge∧ A2A_2A2 ∧\wedge∧ ⋯\cdots⋯ ∧\wedge∧ AnA_nAn)→\rightarrow→ B 为重言式,则称从前提A1A_1A1 ∧\wedge∧ A2A_2A2 ∧\wedge∧ ⋯\cdots⋯ ∧\wedge∧ AnA_nAn 推出结论B的推论正确,B 是A1A_1A1 , A2A_2A2, ⋯\cdots⋯ ,AnA_nAn 的有效结论或逻辑结论。记作:
(A1A_1A1 ∧\wedge∧ A2A_2A2 ∧\wedge∧ ⋯\cdots⋯ ∧\wedge∧ AnA_nAn)⇒\Rightarrow⇒ B
或 A1A_1A1 , A2A_2A2, ⋯\cdots⋯ ,AnA_nAn ⇒\Rightarrow⇒ B
否则称推理不正确,或B不是前提A1A_1A1 , A2A_2A2, ⋯\cdots⋯ ,AnA_nAn的有效结论。
辨析:在传统数学中定理的证明均是由前提(已知条件,全是真命题)推结论(亦全是真命题),这样的结论称为合法结论。数理逻辑有所不同,它着重研究的是推理过程,这种过程称为演绎或形式证明。对于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命题并不一定要求它们都是真命题,这样的结论称为有效结论。
由定义可知,推论是否正确取决于蕴含式是否为重言式。所以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我们已经有三种方法去判断推论是否正确:
- 真值表法
- 等值演算法
- 主析取(主合取)范式法
eg:
1.真值表法
2.等值演算法
根据这道例题就很容易明白我之前在辨析中讲的了。这里我们着重研究推理过程,不必在意前提(马会飞)和结论(牛不吃草)是否正确
3.主析取(主合区)范式法
接下来就是本节的重点了!
为了更快速的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我们引入了一些推理定律和推理规则,如下: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推理公式,需要大家记下来。以后可以直接用,不必每次都展开化简。这里除了3,4,5其他都很好记的,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3,4,5的记法。 我们知道这些式子中前件是充分条件(小),后件是必要条件(大),我们要由小充分去推大必要,也就是要将它成真的范围放大,我们发现前件是由两个命题变元A,B组成的。我们将 “∧\wedge∧”左右较简单的一项取真,这样前件真假就只由一个命题变元所决定,自然成真的范围就扩大了。剩下的命题变元取真或取假就是我们所推出来的后件了。
eg:
3.要让((AAA →\rightarrow→BBB)∧\wedge∧ AAA)成真我们先让 AAA成真,这样将它成真的范围放大。(AAA →\rightarrow→BBB)中AAA是真,所以BBB不能取假,否则(AAA →\rightarrow→BBB)为假。故推出的后件为 BBB
4.要让((AAA →\rightarrow→BBB)∧\wedge∧ ¬B¬B¬B)成真我们先让BBB为假,所以(AAA →\rightarrow→BBB)中AAA也得为假。故我们推出后件¬A¬A¬A
5.要让((AAA ∨\vee∨BBB)∧\wedge∧ ¬B¬B¬B)为真我们先让BBB为假,所以(AAA ∨\vee∨BBB)中AAA为真。故我们推出的后件为AAA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
构造证明法:构造证明可以看作公式是序列,其中的每个公式都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得到的,且需将所有的规则在公式后写明,该序列的最后一个公式正是所要证明的结论。
eg:
上述例题让我们在前提下用推理定律和推理规则一步步推出结论。我们可以先倒着想,我们要推qqq ,从前提中可知要推qqq就得知道ppp,想知道ppp就得知道rrr,想知道r就得知道sss,想知道sss就得知道ttt,ttt已知。推理的时候将这个过程反过来即可。
再来:
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附加前提证明法(cp规则):当推理的结论为蕴含式的时候,可以将其前件作为附加前提引用,只要能推出其后件,则原推理成立。
由上述证明可知此证明法成立
例题:
归谬证明法:将结论的否定式作为附加前提引入,公式序列的最后得一矛盾式,则原推理成立。
由上述证明可知此法成立
例题:
归结证明法:可将前提中的析取式归结起来,例如:(ppp ∨\vee∨ qqq)与(¬p¬p¬p ∨\vee∨ rrr) 归结得(ppp ∨\vee∨ rrr)作为新的前提
原因如下:
例题:
例10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