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Digest Algorithm 5 信息摘要算法5

一、若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原型为: 
String MD5 ( Information info)
其中Information 表示任意长度的信息,注意是任意长度的。 实现这个函数的最终要求:
1、对于相同的输入信息,产生的返回值结果相同;对于不同的信息得到得结果决不相同。(后者由于我
     国王小云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已经不成立,也就是说两个不同的信息可能会产生“碰撞”,得到的结
    果是一样的。)
2. 算法不可逆转,即使拥有返回结果和算法细节,也不可能推导出输入的初始信息。
下面是MD5算法对一些特定值产生的返回值:
          md5 ("") = 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md5 ("a") = 0cc175b9c0f1b6a831c399e269772661
   md5 ("abc") = 900150983cd24fb0d6963f7d28e17f72
   md5 ("message digest") = f96b697d7cb7938d525a2f31aaf161d0
   md5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 c3fcd3d76192e4007dfb496cca67e13b 
           md5("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d174ab98d277d9f5a5611c2c9f419d9f                
     
     对于第二个要求,就是说,给你一个32位的字符串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如果不事先告诉你,那你一辈子都别想得出它的输入信息是一个空白字符。
二、一些典型的应用。
对一段信息(message)产生信息摘要(message-digest),以防止被篡改。比如,在unix下有很多软件在下载的时候都有一个文件名相同,文件扩展名为.md5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通常只有一行文本,大致结构如:
    md5 (tanajiya.tar.gz) = 0ca175b9c0f726a831d895e269332461
  这就是tanajiya.tar.gz文件的数字签名。md5将整个文件当作一个大文本信息,通过其不可逆的字符串变换算法,产生了这个唯一的md5信息摘要。如果在以后传播这个文件的过程中, 无论文件的内容发生了任何形式的改变(包括人为修改或者下载过程中线路不稳定引起的传输错误等),只要你对这个文件重新计算md5时就会发现信息摘要不相同,由此可以确定你得到的只是一个不正确的文件。   
防止抵赖。这需要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参与。A 写了个文件,权威机构对改文件用MD5算法产生摘要信息做好记录。若以后A说这文件不是我写的,权威机构只需对改文件重新产生摘要信息跟记录在册的摘要信息进行比对,相同的话,就证明是A写的了。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签名”了。
        加密信息。比如在unix系统中用户的密码就是以md5(或其它类似的算法)经加密后存储在文件系统中。当用户登录的时候,系统把用户输入的密码计算成md5值,然后再去和保存在文件系统中的md5值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步骤,系统在并不知道用户密码的明码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用户登录系统的合法性。这不但可以避免用户的密码被具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知道,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密码被破解的难度。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MD5的全称是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在90年代初由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和RSA Data Security Inc的Ronald L. Rivest开发出来,经MD2、MD3和MD4发展而来。它的作用是让大容量信息在用数字签名软件签署私人密匙前被"压缩"成一种保密的格式(就是把一个任意长度的字节串变换成一定长的大整数)。不管是MD2、MD4还是MD5,它们都需要获得一个随机长度的信息并产生一个128位的信息摘要。虽然这些算法的结构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但MD2的设计与MD4和MD5完全不同,那是因为MD2是为8位机器做过设计优化的,而MD4和MD5却是面向32位的电脑。这三个算法的描述和C语言源代码在Internet RFCs 1321中有详细的描述(http://www.ietf.org/rfc/rfc1321.txt),这是一份最权威的文档,由Ronald L. Rivest在1992年8月向IEFT提交。   Rivest在1989年开发出MD2算法。在这个算法中,首先对信息进行数据补位,使信息的字节长度是16的倍数。然后,以一个16位的检验和追加到信息末尾。并且根据这个新产生的信息计算出散列值。后来,Rogier和Chauvaud发现如果忽略了检验和将产生MD2冲突。MD2算法的加密后结果是唯一的--既没有重复。   为了加强算法的安全性,Rivest在1990年又开发出MD4算法。MD4算法同样需要填补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字节长度加上448后能被512整除(信息字节长度mod 512 = 448)。然后,一个以64位二进制表示的信息的最初长度被添加进来。信息被处理成512位Damg?rd/Merkle迭代结构的区块,而且每个区块要通过三个不同步骤的处理。Den Boer和Bosselaers以及其他人很快的发现了攻击MD4版本中第一步和第三步的漏洞。Dobbertin向大家演示了如何利用一部普通的个人电脑在几分钟内找到MD4完整版本中的冲突(这个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漏洞,它将导致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加密却可能得到相同的加密后结果)。毫无疑问,MD4就此被淘汰掉了。   尽管MD4算法在安全上有个这么大的漏洞,但它对在其后才被开发出来的好几种信息安全加密算法的出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除了MD5以外,其中比较有名的还有SHA-1、RIPE-MD以及HAVAL等。   一年以后,即1991年,Rivest开发出技术上更为趋近成熟的MD5算法。它在MD4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带子"(Safety-Belts)的概念。虽然MD5比MD4稍微慢一些,但却更为安全。这个算法很明显的由四个和MD4设计有少许不同的步骤组成。在MD5算法中,信息-摘要的大小和填充的必要条件与MD4完全相同。Den Boer和Bosselaers曾发现MD5算法中的假冲突(Pseudo-Collisions),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被发现的加密后结果了。   Van Oorschot和Wiener曾经考虑过一个在散列中暴力搜寻冲突的函数(Brute-Force Hash Function),而且他们猜测一个被设计专门用来搜索MD5冲突的机器(这台机器在1994年的制造成本大约是一百万美元)可以平均每24天就找到一个冲突。但单从1991年到2001年这10年间,竟没有出现替代MD5算法的MD6或被叫做其他什么名字的新算法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瑕疵并没有太多的影响MD5的安全性。上面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成为MD5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且,由于MD5算法的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用的,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非绝密应用领域。但即便是应用在绝密领域内,MD5也不失为一种非常优秀的中间技术),MD5怎么都应该算得上是非常安全的了。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