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_标志寄存器

本文详细介绍了标志寄存器EFLAGS中的关键位及其作用,包括进位标志CF、奇偶标志PF、辅助进位标志AF、零标志ZF及溢出标志OF,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在OD上观察这些标志的变化。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前言

感觉好长一段时间没写文章了,希望写文章的水平不要退步得太快。今天讲标志寄存器(EFLAGS)。当然只挑几个位来讲。这标志寄存器挺重要,关系到程序怎么跳转,也是学习后面JCC的基础,搞懂这个,对理解C语言中的if等判断语句也有帮助。

今天介绍的标志寄存器有32位,每一位都有它具体的含义,在网上个很全的解析图。

本id针对今天讲的,稍微做了些简化。凑合着看吧,注意蓝色部分的东西是固定的。

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刻的理解,在OD上,标志寄存器在EFL那一行中。

注意:OD上已经把标志寄存器(EFL)中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得到对应的C、P、A、Z、S、T、D、O几个位。大家有空可以试着把EFL中的值转成二进制,看看对应的位的值对不对。

几个标志的介绍

进位标志CF(Carray Flag):

如果运算(这里的运算是指那些逻辑运算、加、减这些,mov指令不是运算。)结果的最高位产生一个进位或借位,则CF的值是1,否则是0。

我们可以在OD上进行测试:为了方便查看测试的结束,可以双击标志寄存器后面的值,就可以修改寄存器中的值。

测试1:0xef + 0x2

mov al,0xef

add al,0x2

因为16进制的ef和2相加,计算过程如下图,可以知道运算后,最高为没有产生进位或借位,所以CF位是0.

在OD上测试:

按F8运行后的结果如下图:

测试2:1 - 2

mov al,0x1

sub al,0x2

计算过程如下图,可以知道运算后,最高位产生结尾,所以CF位是1。

在OD上进行测试:

按F8运行后的结果如下图。

其他的就自己测试了,注意数据宽度,只有数据宽度确定了,最高位才能确定。

2.奇偶标志PF(Parity Flag):

在运算的结果中,最低有效字节(即最低的8位)中“1”的个数的奇偶性。如果“1”的个数为偶数,则PF的值为1,否则为0。这个就不进行测试了。比较少用。

3.辅助进位标志AF(Auxiliary Carry Flag):

在发生如下的几种情况时,AF位为1,否则为0。

(1)在字节(8位)操作中,发生低4位向高4位进位或借位。

(2)在字(16位)操作中,发生低字节向高字节进位或借位。

测试1

mov al,0x4E

add al,0x2

运算过程如下图:al是8位寄存器,可以发现红色的E有没有进位或借位,很明显E是向高位进位的,所以运算后AF位是1 。

在OD上的测试如下。

按F8运行后的结果如下:

 

根据上面的测试,可以发现辅助位的判断是根据操作的宽度,主要看宽度位数中间那一位是否向前进位或借位。

4.零标志ZF(Zero Flag)

如果运算的结果是0,则ZF的值为1,否则为0。

测试

XOR eax,eax

两个相同的数异或运算后的结束是0

在OD上的测试如下:

按F8运行后,可以看到eax寄存器中的值为0,ZF位的值为1 。

5.溢出标志OF(Overflow Flag)

有符号数进行加减运算的结束是否溢出。即运算的结果如果超过当前运算位数所能表示的范围,则溢出,OF位的值为1,否则为0。如果没有看过之前本id写的关于数据宽度的文章,建议看看。

测试

mov al,0x1

sub al,0x2

1-2的结果肯定没有超过8位数据所能表示的负数的范围,没有溢出,所以OF位是0.

按F8运行后的结果如下图:

CPU是如何计算OF位的呢?

(1)判断符号位是否有进位,若有进位,则为1,否则为0.

(2)判断最高有效数值位(即符号位的后一位)是不向符号位产生进位,有进位则为1,没有则为0.

(3)最后把(1)(2)得到的结果进行异或运算,运算的结束就是OF的值。

 

就写这么多吧!

写于2020.6.7 23:44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MPU6050的WHO_AM_I寄存器的指针存放位置以及处理该寄存器的函数。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MPU6050的相关知识。 根据引用[3],用户提供的头文件中定义了WHO_AM_I寄存器的地址为0x75。这个寄存器的作用通常是存储设备ID,用于验证设备是否正确连接。接下来,用户提到的处理函数应该是在代码中用来读取这个寄存器的函数。 在头文件里,有一个函数声明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这个函数应该就是用来读取寄存器的值。因此,处理WHO_AM_I寄存器的函数应该是MPU6050_ReadReg(WHO_AM_I),即传入寄存器地址0x75作为参数。 关于指针存放位置的问题,用户可能误解了“指针”在这里的意思。在I2C通信中,设备地址和寄存器地址是不同的。MPU6050的设备地址通常是0x68或0x69,而寄存器地址(如WHO_AM_I)是设备内部的地址。当使用MPU6050_ReadReg函数时,函数内部会通过I2C协议发送设备地址和寄存器地址。这里的寄存器地址0x75会被存储在发送的数据帧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指针变量。引用[2]中提到,写入的寄存器地址会存在地址指针里,这个地址指针是指设备内部的地址指针,用于指定接下来要读取或写入的寄存器。 因此,总结起来,WHO_AM_I寄存器的地址是0x75,处理函数是MPU6050_ReadReg,而寄存器地址在通信过程中通过I2C时序发送,由设备内部保存。需要确保用户在代码中正确调用该函数,并检查返回的设备ID是否符合预期,以确认通信正常。</think>根据MPU6050器件手册和提供的代码实现,关于WHO_AM_I寄存器(正确名称应为WHO_AM_I,而非WHOWHO_AM_I)的处理信息如下: ### 一、寄存器指针存放位置 1. **寄存器地址定义**:WHO_AM_I寄存器在头文件中定义为宏`#define WHO_AM_I 0x75`,其物理地址固定为$0x75$[^3] 2. **地址指针传递**:在I2C时序中,寄存器地址通过`MPU6050_ReadReg`函数的参数传递,实际存放在函数栈帧中。在时序操作时会通过SDA线发送到MPU6050芯片,由芯片内部地址指针寄存器暂存[^2] ### 二、处理函数实现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函数: ```c // 寄存器读取函数声明 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 // 函数原型[^3] // 具体调用示例 uint8_t device_id = MPU6050_ReadReg(WHO_AM_I); // 读取设备ID[^3] ``` ### 三、底层时序实现 在I2C驱动层,实际通过以下时序单元组合实现: 1. 起始条件 2. 发送设备地址 + 写模式(0xD0) 3. 发送寄存器地址(0x75) 4. 重复起始条件 5. 发送设备地址 + 读模式(0xD1) 6. 读取数据字节 7. 停止条件[^2] ### 四、验证建议 读取WHO_AM_I寄存器应返回$0x68$(默认值),可通过以下代码验证: ```c void VerifyDeviceID() { uint8_t id = MPU6050_ReadReg(WHO_AM_I); if(id != 0x68) { printf("MPU6050 initialization failed! ID=0x%X\n", id); }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