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浅识

    排序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某些地方也是有些绕,这里做做笔记,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常接触的排序算法到底是什么鬼!

什么是排序:


    其实就是排大小啊大佬!!


排序的稳定性!


为何排序的稳定性很重要?

在初学排序时会觉得稳定性有这么重要吗?两个一样的元素的顺序有这么重要吗?其实很重要。在基数排序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下:




算法导论习题8.3-2说:如果对于不稳定的算法进行改进,使得那些不稳定的算法也稳定?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每个输入元素加一个index,表示初始时的数组索引,当不稳定的算法排好序后,对于相同的元素对index排序即可。

基于比较的排序都是遵循“决策树模型”,而在决策树模型中,我们能证明给予比较的排序算法最坏情况下的运行时间为Ω(nlgn),证明的思路是因为将n个序列构成的决策树的叶子节点个数至少有n!,因此高度至少为nlgn。

线性时间排序虽然能够理想情况下能在线性时间排序,但是每个排序都需要对输入数组做一些假设,比如计数排序需要输入数组数字范围为[0,k]等。

在排序算法的正确性证明中介绍了”循环不变式“,他类似于数学归纳法,"初始"对应"n=1","保持"对应"假设n=k成立,当n=k+1时"。

排序有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的排序记录,在排序过程中需要访问外存。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台湾译为:泡沫排序或气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最坏运行时间:O(n^2)
最佳运行时间:O(n^2)(当然,也可以进行改进使得最佳运行时间为O(n))

步骤:

  1.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2.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在这一点,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3.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4.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排序效果: 

冒泡实现: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n) 
{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j] > a[j + 1])
			{
				int tmp = a[j]; a[j] = a[j + 1];  a[j + 1] = tmp;
			}
		}
	}
}

冒泡改进V1

对冒泡排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加入一标志性变量exchange,用于标志某一趟排序过程中是否有数据交换,如果进行某一趟排序时并没有进行数据交换,则说明数据已经按要求排列好,可立即结束排序,避免不必要的比较过程。本文再提供以下两种改进算法:

1.设置一标志性变量pos,用于记录每趟排序中最后一次进行交换的位置。由于pos位置之后的记录均已交换到位,故在进行下一趟排序时只要扫描到pos位置即可。

void Bubble_1(int r[], int n) 
{
	int i = n - 1;  //初始时,最后位置保持不变
	while (i > 0) 
	{
		int pos = 0; //每趟开始时,无记录交换
		for (int j = 0; j < i; j++)
			if (r[j] > r[j + 1]) 
			{
				pos = j; //记录交换的位置 
				int tmp = r[j]; r[j] = r[j + 1]; r[j + 1] = tmp;
			}
		i = pos; //为下一趟排序作准备
	}
}
冒泡改进V2:

void Bubble_2(int r[], int n)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设置变量的初始值
	int tmp, j;
	while (low < high) 
	{
		for (j = low; j < high; ++j) //正向冒泡,找到最大者
			if (r[j] > r[j + 1]) 
			{
				tmp = r[j]; r[j] = r[j + 1]; r[j + 1] = tmp;
			}
		--high;					//修改high值, 前移一位
		for (j = high; j > low; --j) //反向冒泡,找到最小者
			if (r[j] < r[j - 1]) 
			{
				tmp = r[j]; r[j] = r[j - 1]; r[j - 1] = tmp;
			}
		++low;					//修改low值,后移一位
	}
}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d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元素,然后放到排序序列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特性:In-place sort,unstable sort。
思想:每次找一个最小值。
最好情况时间:O(n^2)。
最坏情况时间:O(n^2)。

简而言之,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次在n-i+1个记录中选择去关键字最小的记录作为有序序列的第i个记录。

选择排序-简单选择排序

    简单选择排序法就是通过n-i次关键字间的比较,从 n-i+1个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个记录交换之。尽管复杂度和冒泡排序一样,但是从性能上看还是要优于冒泡排序。

算法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第"<<i+1 <<"趟 :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数组的最小值
 *
 * @return int 数组的键值
 */
int SelectMinKey(int a[], int n, int i)
{
	int k = i;
	for(int j=i+1 ;j< n; ++j) {
		if(a[k] > a[j]) k = j;
	}
	return k;
}

/**
 * 选择排序
 *
 */
void selectSort(int a[], int n){
	int key, tmp;
	for(int i = 0; i< n; ++i) {
		key = SelectMinKey(a, n,i);           //选择最小的元素
		if(key != i){
			tmp = a[i];  a[i] = a[key]; a[key] = tmp; //最小元素与第i位置元素互换
		}
		print(a,  n , i);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cout<<"初始值:";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endl;
	selectSort(a, 8);
	print(a,8,8);
}
或者简单点看这个:


直接插入排序


介绍: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的算法描述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在实现上,通常采用in-place排序(即只需用到O(1)的额外空间的排序),因而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步骤:

  1.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2.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3.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5.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中
  6. 重复步骤2
特点:stable sort、In-place sort
最优复杂度:当输入数组就是排好序的时候,复杂度为O(n),而快速排序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O(n^2)的复杂度。
最差复杂度:当输入数组为倒序时,复杂度为O(n^2)
插入排序比较适合用于“少量元素的数组”。

其实插入排序的复杂度和逆序对的个数一样,当数组倒序时,逆序对的个数为n(n-1)/2,因此插入排序复杂度为O(n^2)。

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序好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记录数增1的有序表。即:先将序列的第1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从第2个记录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

要点:设立哨兵,作为临时存储和判断数组边界之用。

直接插入排序示例:



如果碰见一个和插入元素相等的,那么插入元素把想插入的元素放在相等元素的后面。所以,相等元素的前后顺序没有改变,从原无序序列出去的顺序就是排好序后的顺序,所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i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
{
	for(int i= 1; i<n; i++){
		if(a[i] < a[i-1]){               //若第i个元素大于i-1元素,直接插入。小于的话,移动有序表后插入
			int j= i-1;	
			int x = a[i];		 //复制为哨兵,即存储待排序元素
			a[i] = a[i-1];           //先后移一个元素
			while(x < a[j]){	 //查找在有序表的插入位置
				a[j+1] = a[j];
				j--;		 //元素后移
			}
			a[j+1] = x;		 //插入到正确位置
		}
		print(a,n,i);			//打印每趟排序的结果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InsertSort(a,8);
	print(a,8,8);
}
虽然他的复杂度也是n^2但是性能比简单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要好得多。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是1959 年由D.L.Shell 提出来的,相对直接排序有较大的改进。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

基本思想:

先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依次直接插入排序。

操作方法:

  1.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2. 按增量序列个数k,对序列进行k 趟排序;
  3. 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仅增量因子为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希尔排序的示例:


算法实现:

 

我们简单处理增量序列:增量序列d = {n/2 ,n/4, n/8 .....1} 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

即:先将要排序的一组记录按某个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分成若干组子序列,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d/2)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继续不断缩小增量直至为1,最后使用直接插入排序完成排序。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i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直接插入排序的一般形式
 *
 * @param int dk 缩小增量,如果是直接插入排序,dk=1
 *
 */

void ShellInsertSort(int a[], int n, int dk)
{
	for(int i= dk; i<n; ++i){
		if(a[i] < a[i-dk]){			//若第i个元素大于i-1元素,直接插入。小于的话,移动有序表后插入
			int j = i-dk;	
			int x = a[i];			//复制为哨兵,即存储待排序元素
			a[i] = a[i-dk];			//首先后移一个元素
			while(x < a[j]){		//查找在有序表的插入位置
				a[j+dk] = a[j];
				j -= dk;			 //元素后移
			}
			a[j+dk] = x;			//插入到正确位置
		}
		print(a, n,i );
	}
	
}

/**
 * 先按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进行希尔排序
 *
 */
void shellSort(int a[], int n){

	int dk = n/2;
	while( dk >= 1  ){
		ShellInsertSort(a, n, dk);
		dk = dk/2;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ShellInsertSort(a,8,1); //直接插入排序
	shellSort(a,8);			  //希尔插入排序
	print(a,8,8);
}
希尔排序时效分析很难,关键码的比较次数与记录移动次数依赖于增量因子序列d的选取,特定情况下可以准确估算出关键码的比较次数和记录的移动次数。目前还没有人给出选取最好的 增量因子序列 的方法。 增量因子序列 可以有各种取法,有取奇数的,也有取质数的,但需要注意: 增量因子 中除1 外没有公因子,且最后一个 增量因子 必须为1。希尔排序方法是一个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或者看这个帮助理解:





堆排序

堆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是对直接选择排序的有效改进。

基本思想:

堆的定义如下:具有n个元素的序列(k1,k2,...,kn),当且仅当满足


时称之为堆。由堆的定义可以看出,堆顶元素(即第一个元素)必为最小项(小顶堆)。
若以一维数组存储一个堆,则堆对应一棵完全二叉树,且所有非叶结点的值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子女的值,根结点(堆顶元素)的值是最小(或最大)的。如:

(a)大顶堆序列:(96, 83,27,38,11,09)

  (b)  小顶堆序列:(12,36,24,85,47,30,53,91)



初始时把要排序的n个数的序列看作是一棵顺序存储的二叉树(一维数组存储二叉树),调整它们的存储序,使之成为一个堆,将堆顶元素输出,得到n 个元素中最小(或最大)的元素,这时堆的根节点的数最小(或者最大)。然后对前面(n-1)个元素重新调整使之成为堆,输出堆顶元素,得到n 个元素中次小(或次大)的元素。依此类推,直到只有两个节点的堆,并对它们作交换,最后得到有n个节点的有序序列。称这个过程为堆排序

因此,实现堆排序需解决两个问题:
1. 如何将n 个待排序的数建成堆;
2. 输出堆顶元素后,怎样调整剩余n-1 个元素,使其成为一个新堆。


首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输出堆顶元素后,对剩余n-1元素重新建成堆的调整过程。
调整小顶堆的方法:

1)设有m 个元素的堆,输出堆顶元素后,剩下m-1 个元素。将堆底元素送入堆顶((最后一个元素与堆顶进行交换),堆被破坏,其原因仅是根结点不满足堆的性质。

2)将根结点与左、右子树中较小元素的进行交换。

3)若与左子树交换:如果左子树堆被破坏,即左子树的根结点不满足堆的性质,则重复方法 (2).

4)若与右子树交换,如果右子树堆被破坏,即右子树的根结点不满足堆的性质。则重复方法 (2).

5)继续对不满足堆性质的子树进行上述交换操作,直到叶子结点,堆被建成。

称这个自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调整过程为筛选。如图:



再讨论对n 个元素初始建堆的过程。
建堆方法:对初始序列建堆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进行筛选的过程。

1)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则最后一个结点是第个结点的子树。

2)筛选从第个结点为根的子树开始,该子树成为堆。

3)之后向前依次对各结点为根的子树进行筛选,使之成为堆,直到根结点。

如图建堆初始过程:无序序列:(49,38,65,97,76,13,27,49)
                              


                              

 

 算法的实现:

从算法描述来看,堆排序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堆,二是堆顶与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所以堆排序有两个函数组成。一是建堆的渗透函数,二是反复调用渗透函数实现排序的函数。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已知H[s…m]除了H[s] 外均满足堆的定义
 * 调整H[s],使其成为大顶堆.即将对第s个结点为根的子树筛选, 
 *
 * @param H是待调整的堆数组
 * @param s是待调整的数组元素的位置
 * @param length是数组的长度
 *
 */
void HeapAdjust(int H[],int s, int length)
{
	int tmp  = H[s];
	int child = 2*s+1; //左孩子结点的位置。(i+1 为当前调整结点的右孩子结点的位置)
    while (child < length) {
		if(child+1 <length && H[child]<H[child+1]) { // 如果右孩子大于左孩子(找到比当前待调整结点大的孩子结点)
			++child ;
		}
		if(H[s]<H[child]) {  // 如果较大的子结点大于父结点
			H[s] = H[child]; // 那么把较大的子结点往上移动,替换它的父结点
			s = child;		 // 重新设置s ,即待调整的下一个结点的位置
			child = 2*s+1;
		}  else {			 // 如果当前待调整结点大于它的左右孩子,则不需要调整,直接退出
			 break;
		}
		H[s] = tmp;			// 当前待调整的结点放到比其大的孩子结点位置上
	}
	print(H,length);
}


/**
 * 初始堆进行调整
 * 将H[0..length-1]建成堆
 * 调整完之后第一个元素是序列的最小的元素
 */
void BuildingHeap(int H[], int length)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的位置 i=  (length -1) / 2
	for (int i = (length -1) / 2 ; i >= 0; --i)
		HeapAdjust(H,i,length);
}
/**
 * 堆排序算法
 */
void HeapSort(int H[],int length)
{
    //初始堆
	BuildingHeap(H, length);
	//从最后一个元素开始对序列进行调整
	for (int i = length - 1; i > 0; --i)
	{
		//交换堆顶元素H[0]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
		int temp = H[i]; H[i] = H[0]; H[0] = temp;
		//每次交换堆顶元素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之后,都要对堆进行调整
		HeapAdjust(H,0,i);
  }
} 

int main(){
	int H[10] = {3,1,5,7,2,4,9,6,10,8};
	cout<<"初始值:";
	print(H,10);
	HeapSort(H,10);
	//selectSort(a, 8);
	cout<<"结果:";
	print(H,10);

}

分析:

设树深度为k,。从根到叶的筛选,元素比较次数至多2(k-1)次,交换记录至多k 次。所以,在建好堆后,排序过程中的筛选次数不超过下式: 

                                

而建堆时的比较次数不超过4n 次,因此堆排序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也为:O(nlogn )。


参考文章帮助理解:http://www.cnblogs.com/jingmoxukong/p/4303826.html


归并排序

介绍:

归并排序(Merge sort,台湾译作:合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步骤:

  1.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2. 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3.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某一指针达到序列尾
  5.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基本思想:

归并(Merge)排序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为若干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是有序的。然后再把有序子序列合并为整体有序序列。

归并排序示例:

 


合并方法:

设r[i…n]由两个有序子表r[i…m]和r[m+1…n]组成,两个子表长度分别为n-i +1、n-m

  1. j=m+1;k=i;i=i; //置两个子表的起始下标及辅助数组的起始下标
  2. 若i>m 或j>n,转⑷ //其中一个子表已合并完,比较选取结束
  3. //选取r[i]和r[j]较小的存入辅助数组rf
    如果r[i]<r[j],rf[k]=r[i]; i++; k++; 转⑵
    否则,rf[k]=r[j]; j++; k++; 转⑵
  4. //将尚未处理完的子表中元素存入rf
    如果i<=m,将r[i…m]存入rf[k…n] //前一子表非空
    如果j<=n ,  将r[j…n] 存入rf[k…n] //后一子表非空
  5. 合并结束。
//将r[i…m]和r[m +1 …n]归并到辅助数组rf[i…n]
void Merge(ElemType *r,ElemType *rf, int i, int m, int n)
{
	int j,k;
	for(j=m+1,k=i; i<=m && j <=n ; ++k){
		if(r[j] < r[i]) rf[k] = r[j++];
		else rf[k] = r[i++];
	}
	while(i <= m)  rf[k++] = r[i++];
	while(j <= n)  rf[k++] = r[j++];
}


快速排序

介绍: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且在大部分真实世界的数据,可以决定设计的选择,减少所需时间的二次方项之可能性。

步骤: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Tony Hoare爵士在1962年发明,被誉为“20世纪十大经典算法之一”。
算法导论中讲解的快速排序的PARTITION是Lomuto提出的,是对Hoare的算法进行一些改变的,而算法导论7-1介绍了Hoare的快排。
特性:unstable sort、In-place sort。
最坏运行时间:当输入数组已排序时,时间为O(n^2),当然可以通过随机化来改进(shuffle array 或者 randomized select pivot),使得期望运行时间为O(nlgn)。
最佳运行时间:O(nlgn)
快速排序的思想也是分治法。
当输入数组的所有元素都一样时,不管是快速排序还是随机化快速排序的复杂度都为O(n^2),而在算法导论第三版的思考题7-2中通过改变Partition函数,从而改进复杂度为O(n)。

注意:只要partition的划分比例是常数的,则快排的效率就是O(nlgn),比如当partition的划分比例为10000:1时(足够不平衡了),快排的效率还是O(nlgn)

“A killer adversary for quicksort”这篇文章很有趣的介绍了怎么样设计一个输入数组,使得quicksort运行时间为O(n^2)。

伪代码:

随机化partition的实现:

改进当所有元素相同时的效率的Partition实现:


对partition函数证明循环不变式:A[p...i]的所有元素小于等于pivot,A[i+1...j-1]的所有元素大于pivot。
初始:i=p-1,j=p,因此A[p...p-1]=空,A[p...p-1]=空,因此成立。
保持:当循环开始前,已知A[p...i]的所有元素小于等于pivot,A[i+1...j-1]的所有元素大于pivot,在循环体中,
            - 如果A[j]>pivot,那么不动,j++,此时A[p...i]的所有元素小于等于pivot,A[i+1...j-1]的所有元素大于pivot。
            - 如果A[j]<=pivot,则i++,A[i+1]>pivot,将A[i+1]和A[j]交换后,A[P...i]保持所有元素小于等于pivot,而A[i+1...j-1]的所有元素大于pivot。
终止:j=r,因此A[p...i]的所有元素小于等于pivot,A[i+1...r-1]的所有元素大于pivot。




交换排序—快速排序(Quick Sort)

基本思想:

1)选择一个基准元素,通常选择第一个元素或者最后一个元素,

2)通过一趟排序讲待排序的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元素值均比基准元素值小。另一部分记录的 元素值比基准值大。

3)此时基准元素在其排好序后的正确位置

4)然后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进行排序,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快速排序的示例:

(a)一趟排序的过程:

(b)排序的全过程


算法的实现:

 递归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mp = *a;
	*a = *b;
	*b = tmp;
}

int partition(int a[], int low, int high)
{
	int privotKey = a[low];								//基准元素
	while(low < high){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low < high  && a[high] >= privotKey) --high;  //从high 所指位置向前搜索,至多到low+1 位置。将比基准元素小的交换到低端
		swap(&a[low], &a[high]);
		while(low < high  && a[low] <= privotKey ) ++low;
		swap(&a[low], &a[high]);
	}
	print(a,10);
	return low;
}


void quickSort(int a[], int low, int high){
	if(low < high){
		int privotLoc = partition(a,  low,  high);  //将表一分为二
		quickSort(a,  low,  privotLoc -1);			//递归对低子表递归排序
		quickSort(a,   privotLoc + 1, high);		//递归对高子表递归排序
	}
}

int main(){
	int a[10] = {3,1,5,7,2,4,9,6,10,8};
	cout<<"初始值:";
	print(a,10);
	quickSort(a,0,9);
	cout<<"结果:";
	print(a,10);

}

分析:

快速排序是通常被认为在同数量级(O(nlog2n))的排序方法中平均性能最好的。但若初始序列按关键码有序或基本有序时,快排序反而蜕化为冒泡排序。为改进之,通常以“三者取中法”来选取基准记录,即将排序区间的两个端点与中点三个记录关键码居中的调整为支点记录。快速排序是一个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快速排序的改进

在本改进算法中,只对长度大于k的子序列递归调用快速排序,让原序列基本有序,然后再对整个基本有序序列用插入排序算法排序。实践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有所降低,且当k取值为 8 左右时,改进算法的性能最佳。算法思想如下: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mp = *a;
	*a = *b;
	*b = tmp;
}

int partition(int a[], int low, int high)
{
	int privotKey = a[low];					//基准元素
	while(low < high){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low < high  && a[high] >= privotKey) --high; //从high 所指位置向前搜索,至多到low+1 位置。将比基准元素小的交换到低端
		swap(&a[low], &a[high]);
		while(low < high  && a[low] <= privotKey ) ++low;
		swap(&a[low], &a[high]);
	}
	print(a,10);
	return low;
}


void qsort_improve(int r[ ],int low,int high, int k){
	if( high -low > k ) { //长度大于k时递归, k为指定的数
		int pivot = partition(r, low, high); // 调用的Partition算法保持不变
		qsort_improve(r, low, pivot - 1,k);
		qsort_improve(r, pivot + 1, high,k);
	} 
} 
void quickSort(int r[], int n, int k){
	qsort_improve(r,0,n,k);//先调用改进算法Qsort使之基本有序

	//再用插入排序对基本有序序列排序
	for(int i=1; i<=n;i ++){
		int tmp = r[i]; 
		int j=i-1;
		while(tmp < r[j]){
			r[j+1]=r[j]; j=j-1; 
		}
		r[j+1] = tmp;
	} 

} 



int main(){
	int a[10] = {3,1,5,7,2,4,9,6,10,8};
	cout<<"初始值:";
	print(a,10);
	quickSort(a,9,4);
	cout<<"结果:";
	print(a,10);

}

快速排序就是-递归基数归位的过程!!!

快速排序测试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a[101],n;//定义全局变量,这两个变量需要在子函数中使用 
void quicksort(int left,int right) 
{ 
    int i,j,t,temp; 
    if(left>right) 
       return; 
                                
    temp=a[left]; //temp中存的就是基准数 
    i=left; 
    j=right; 
    while(i!=j) 
    { 
                   //顺序很重要,要先从右边开始找 
                   while(a[j]>=temp && i<j) 
                            j--; 
                   //再找右边的 
                   while(a[i]<=temp && i<j) 
                            i++; 
                   //交换两个数在数组中的位置 
                   if(i<j) 
                   { 
                            t=a[i]; 
                            a[i]=a[j]; 
                            a[j]=t; 
                   } 
    } 
    //最终将基准数归位 
    a[left]=a[i]; 
    a[i]=temp; 
                             
    quicksort(left,i-1);//继续处理左边的,这里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quicksort(i+1,right);//继续处理右边的 ,这里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 
int main() 
{ 
    int i,j,t; 
    //读入数据 
    scanf("%d",&n); 
    for(i=1;i<=n;i++) 
                   scanf("%d",&a[i]); 
    quicksort(1,n); //快速排序调用 
                             
    //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for(i=1;i<=n;i++) 
        printf("%d ",a[i]); 
    getchar();getchar(); 
    return 0; 
} 

总结

各种排序的稳定性,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总结:

 我们比较时间复杂度函数的情况:



                             时间复杂度函数O(n)的增长情况


所以对n较大的排序记录。一般的选择都是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来说:

(1)平方阶(O(n2))排序
  各类简单排序:直接插入、直接选择和冒泡排序;
 (2)线性对数阶(O(nlog2n))排序
  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3)O(n1+§))排序,§是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

       希尔排序
(4)线性阶(O(n))排序
  基数排序,此外还有桶、箱排序。

说明:

当原表有序或基本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将大大减少比较次数和移动记录的次数,时间复杂度可降至On);

而快速排序则相反,当原表基本有序时,将蜕化为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提高为On2);

原表是否有序,对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影响不大。

 

稳定性: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若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多个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经过排序, 这些记录的相对次序保持不变,则称该算法是稳定的;若经排序后,记录的相对 次序发生了改变,则称该算法是不稳定的。 
     稳定性的好处: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顺序再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如果排序算法稳定,可以避免多余的比较;

稳定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

 

选择排序算法准则:

每种排序算法都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用时需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用,甚至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选择排序算法的依据

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平均时间复杂度低的算法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相反,有时平均时间复杂度高的算法可能更适合某些特殊情况。同时,选择算法时还得考虑它的可读性,以利于软件的维护。一般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四点:

1.待排序的记录数目n的大小;

2.记录本身数据量的大小,也就是记录中除关键字外的其他信息量的大小;

3.关键字的结构及其分布情况;

4.对排序稳定性的要求。

设待排序元素的个数为n.

1)当n较大,则应采用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排序方法:快速排序、堆排序或归并排序序。

   快速排序:是目前基于比较的内部排序中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当待排序的关键字是随机分布时,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最短;
       堆排序 :  如果内存空间允许且要求稳定性的,

       归并排序:它有一定数量的数据移动,所以我们可能过与插入排序组合,先获得一定长度的序列,然后再合并,在效率上将有所提高。

2)  当n较大,内存空间允许,且要求稳定性 =》归并排序

3)当n较小,可采用直接插入或直接选择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当元素分布有序,直接插入排序将大大减少比较次数和移动记录的次数。

    直接选择排序 :元素分布有序,如果不要求稳定性,选择直接选择排序

5)一般不使用或不直接使用传统的冒泡排序。

6)基数排序
它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1、关键字可分解。

  2
、记录的关键字位数较少,如果密集更好
  3、如果是数字时,最好是无符号的,否则将增加相应的映射复杂度,可先将其正负分开排序。




参考:

《大话数据结构》;

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776068/;

http://blog.csdn.net/xiazdong/article/details/8462393;

http://blog.jobbole.com/117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92%E5%BA%8F%E7%AE%97%E6%B3%95

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1403/430986.htm#topx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