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想必大家最近都在关注小米SU7的事故以及事故的原因,网上各种说法都有,对于这些说法我保留意见。但是由于我每天的工作几乎都在和标准打交道,所以很好奇标准中对于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安全要求到底是什么?
GB/T 31498是我们中国对于碰撞后的电气安全要求,那么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呢?于是我决定把全球有代表性的碰撞标准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
这些标准包括:(一定要注意版本哦,因为标准一直在更新)
-SAE J1766: 2014
我使用思维导图将每一个标准中关于碰撞之后的所有要求列出来,然后总结如下表:(如果看不清可以私信我发原图)
将所有标准的要求整合在一起后我有了新的发现。
目前标准中对于碰撞之后的安全要求集中在电击防护,对于发生了热失控的事件要求就是发出警告,碰撞后一定时间内不起火不爆炸。
然而,在实际中,碰撞之后发生电击的概率是远远小于热失控的。
对于电击防护的技术措施已经相对成熟,例如物理隔离、主动放电、被动放电、高压互锁、绝缘电阻监测等措施。
对于热失控的技术措施仍然存在显著瓶颈:如电池包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的矛盾;热失控的传播路径复杂;从单体热失控到整车燃烧平均仅需要4-7分钟(据 NHTSA 2024 年事故统计),远低于碰撞后30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关于如何通过设计降低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着火风险,IEC 62368-1<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中有分析,不要因为这个标准的名字小瞧它,真的干货非常多。由于内容很多,三百多页,至今还没有时间去整理里面的要求。不过我惊喜的发现,竟然有翻译版,GB 4943.1,没错,竟然还是强制标准。等我完成梳理的那一天我会来和大家分享的。
对于碰撞后的安全要求并不复杂,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要考虑很多,并且这种试验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降低着火风险,不仅仅是成本的考虑,更是对消费者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