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终于有人把5G和边缘计算的关系说清楚了
文章目录
1、5G来了
4G的普及改变了生活,满足了人们对视频通话,高清视频播放等基本要求,但是面向未来,每个人平均将拥有数十台智能终端,每平方公里将有百万级智能设备接入,加之人们对超高速传输速率的渴望,4G技术远远无法胜任。因此,5G的研发已成为各大国家和组织、各电信运营商及设备商的重要工作项目。
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和大哥大变成智能手机,绿皮火车变成和谐号,DOS系统变Win10系统一样,都是一种大幅度的技术升级。与4G相比,5G将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10Gbps以上的峰值速率、更佳的移动性能、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
国际电信联盟 无线电通信局(ITU-R)定义了5G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为:
序号 | 应用场景 | 描述 |
---|---|---|
1 | 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 eMBB主要面向 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在线4K视频等 高带宽 需求业务 |
2 |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 uRLLC主要面向 车联网、无人驾驶、无人机等 时延敏感 的业务 |
3 | 海量大规模连接物联网(mMTC) | mMTC主要面向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 高连接密度 需求的业务 |
5G通信网络更加去中心化,需要在网络边缘,部署小规模或者便携式数据中心,进行终端请求的本地化处理,以满足uRLLC和mMTC的超低延时需求,因此边缘计算是5G核心技术之一。
5G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对网络性能的要求有显著差异,但为控制成本,运营商必然选择一张承载网+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在最少的资本投入下最丰富的网络功能。
在5G时代,承载网的带宽瓶颈、时延抖动等性能瓶颈难以突破,(所以)引入边缘计算,将大量业务在网络边缘终结。
5G拓展三大应用场景,在无线侧通过硬件/软件技术的大幅提升,契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网络性能需求,但在传输侧,由于硬件技术升级空间有限,必须通过网络结构的优化,满足5G时代 新应用对网络性能的要求。
5G面向 大带宽(eMBB)、大规模连接(mMTC)、超低时延高可靠(uRLLC)三大应用场景,需要提供不同的网络性能。在无线侧,有大量新技术实现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支撑,但传输网络侧,硬件技术提升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网络架构进行革新。
5G承载整体要求:
5G承载网引入 资源池云化、控制平面/用户平面分离 等新架构,解决传输侧对5G不同应用场景的支撑问题,其中边缘计算是最核心的新技术之一。
传统网络结构中,网元具备完整的功能,每个网元需要单独进行配置,网元间关系相对刚性。5G三大应用场景对网络性能要求各不相同,因此5G时代网元功能解耦,控制平面保留在核心网层面;城域网、回传网和接入侧前传网的网元,只进行用户平面数据的转发和处理,网元之间资源可以灵活调配,实现不同的网络功能。
5G承载组网架构:
随着网络底层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推陈出新,5G面向的三大应用场景,未来将催生大量不同应用,对网络性能产生更高要求。随着这些应用的成熟,对网络能力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才能满足大量不同应用的需求。
图:底层网络进步带来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边缘计算技术就是解决 不同应用带来的多样化网络需求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靠近接入网的机房增加计算能力,将能够:
(1)大幅降低业务时延;
(2)减少对传输网的带宽压力,降低传输成本;
(3)进一步提高内容分发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网络结构中,信息的处理主要位于核心网的数据中心 机房内,所有信息必须从网络边缘,传输到核心网进行处理之后,再返回网络边缘。
5G时代,传输网架构中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靠近接入侧的边缘机房,部署网关、服务器等设备,增加计算能力,将低时延业务、局域性数据、低价值量数据等数据,在边缘机房 进行处理和传输,不需要通过传输网返回核心网,进而降低时延、减少回传压力、提升用户体验。
图:边缘计算在网络中的位置
为实现边缘计算,需要在更底层的网络节点 增加计算和转发能力,运营商组网结构将逐步演进,边缘计算能力持续提升。
图:边缘计算节点 部署方式:
边缘计算是5G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其架构开放,也可以部署应用于4G LTE网络。运营商将在现有网络结构上平滑演进,最终实现 低层网络节点 计算能力的全面覆盖,边缘计算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