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一路走来

 

BPM令无数的业内人士心向往之,但是面对它复杂的内涵,大多数人都苦恼不已。而如果弄清楚了BPM的整个发展历程,也许能帮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对于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业界已就有太多的文章来阐述它的含义和意义。现今,好像所有的相关软件提供商都号称它们的产品是为客户提供BPM应用的。

工作流产品提供商们宣称他们的产品是BPM,却仅包含了有限的系统整合能力(诸如FileNet,Ultimus等);EAI/ESB产品提供商也宣称他们的产品是BPM,却仅仅包含了有限的人机交互(如WebMethods)。另外诸如专注业务规则引擎的厂商(诸如Ilog等),专注业务活动监控(BAM)的厂商(诸如Onyx等),也宣传他们是BPM。而如今SOA兴起和引入,将这一切搅和的更加混沌。

令人混淆的BPM

原本已经混淆的BPM领域,因为最近两个重要的并购案例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2004年,TIBCO并购工作流厂商Staffware;2006年,BEA并购工作流厂商Fuego。从而让这两个原本在EAI/ESB领域称霸的集成厂商拥有了更强劲的工作流处理能力。

而国内情况甚至要比这更为混杂,因为很多人还在为工作流(Workflow)和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之间的区别而苦恼。可能在国内,我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工作流,毕竟它更加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论是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亦或是如今的协同办公系统,还是如火如荼的“电子政务浪潮”都基本上离不开工作流平台和相关技术。

虽然我们还在为这两者的区别而苦恼,为究竟什么是BPM而困惑,但是市场的竞争却让我们不得不急切地谈论着业务流程管理,并且使用BPM这个名词来标榜我们的系统。而“工作流”这个名词却犹如“儿时的旧城墙”,渐渐在淡出我们的视线。正如图1所示,左边的系统构架,几年前似乎还被应用开发商们所追捧,而如今,满大街已经是SOA的标语了。

当然,这是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从最早期的主机集中式构架,演变到后来的三层构架,直到目前面向服务,面向流程的多层构架。但是其实这其中还掺杂了开发商们为了竞争而进行的“概念博弈”,为学术和标准而进行的争论。

在2004年之后,BPM很少再单独出现,提供商们更喜欢冠以“BPM套件(BPM Suite)”或“BPM解决方案(BPM Solution)”标榜系统的完整性。这得益于2004年5月份,Gartner发布了一篇名称为“A BPM Taxonomy:Creating Clarity in a Confusing Market”(BPM分类学:在混乱的市场中制造清晰)的文档,对当前BPM市场内的产品进行了分类和定位,并提出了“BPM Suite”这个概念来诠释整个BPM产品的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在这个BPM Suite中,新出现了一个“Pure-Play BPM”名词,它指的是传统的由工作流厂商发展而来的相应产品提供商群体,诸如Staffware(已被TIBCO收购)、FileNet、Pega、Global360等等。可惜这个名词并不被这些厂商所接受,他们依然更喜欢被称为BPM提供商。

Workflow与EAI的融合之路

认识BPM,仅仅通这样或那样的名词解释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家们把BPM自然而然的想象成一种崭新的企业战略部署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超越原有的ERP,CRM;IT服务商则把BPM定位成崭新的全面解决方案,来应对和解决企业流程实时改变所带来的敏捷性、实时效果评估、资源整合与优化等问题;而产品提供商则总是站在软件构架的角度来告诉BPM包含什么。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轨迹上,看待BPM的演变,这一切也许就会慢慢清晰。如图3所示,基本涵盖了与BPM相关的技术发展。

BPM主要是在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技术由起初的各自独立发展,到现在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BPM套件产品。当然,在发展的后期,还包含与之有联系的业务规则引擎、业务活动监控等。

首先让我们回归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通用电器(GE)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在基于早先的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从那时起,管理理论家和企业家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提供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其实这也就是目前BPM最为本质的驱动力。管理学家们一直在通过不同的管理学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和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处理的最优化,包括后来的Six Sigma、ISO9000、BPR等等。

但是,相比较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则显得有些跟不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MIT教授Michael Hammer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概念,但是大多数企业无法接受重组流程的代价;十年之后,Hammer提出的流程管理中的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才在BPM中得到逐步实践,并以对业务处理效率的监控与改善获得广泛认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先驱者们已经开始研究办公信息系统(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早期的办公信息系统已经在开始探索办公处理过程的交互,比如哪些过程必须在前,哪些过程在后;再比如哪些数据必须被使用在某个处理步骤中。

但工作流技术真正的活跃起来,却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此时单纯的OA研究逐渐消失,代替的是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研究。工作流(Workflow)这个名词最早被FileNet系统所采用,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用于描述“按照预先设定的处理过程,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文档的处理”这样一种技术。

很快这个概念就被很多产品提供商所采用。当然早期的工作流系统还主要面向文档,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将电子文档(其实更多的是文档的扫描图片)从这个处理人转移到下一个处理人,以方便人们在另一个不同的系统上执行操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不仅工作流技术得以应用和飞速发展,企业信息集成技术也崭露头角。那时候企业规模开始扩大,企业业务系统和数据日趋复杂,一些公司开始意识到集成的价值和必要性。很多公司的技术人员试图在企业系统整体概念的指导下,对已经存在的应用进行重新设计,以便将它们集成在一起。此时点到点(P2P)的集成技术开始出现,在各个应用系统之间通过各自不同的接口进行点到点的简单连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应用系统不断增加,简单的点到点连接已经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集成要求。于是基于消息总线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的EAI产品开始发展,这也是后来EAI/ESB产品基本的雏形。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应的管理理论,诸如TQM,ISO9000,BPR等,为企业进行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面向资源控制为主的ERP系统和面向客户资源管理的CRM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企业依然寻找不到合适的技术,来解决业务过程处理中的有效质量控制和管理,业务繁杂和系统的分散让企业客户和开发商、产品提供商头疼不已。

而此时,以处理人工交互流程为主的工作流系统(Workflow)和处理分散系统之间整合为主的企业应用集成(EAI)系统都已经比较成熟,两者的整合势在必行。

面对这样的市场契机和需求,工作流厂商们当然不会放弃,他们试图在产品中以OEM方式嵌入EAI/ESB厂商的产品,来增强工作流产品的应用集成能力。

而同样的,EAI/ESB厂商也不会放着一个蛋糕不闻不问。他们也已经看到了,在系统和系统交互整合中间,穿插一定的人工交互的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面对这样的功能,EAI/ESB厂商似乎更倾向于自主构建。但最初的EAI/ESB厂商并不倾向于做成工作流系统,而仅仅只是增加一定的人工交互能力,比如针对系统异常的人工处理等等。

随着工作流技术的深入,客户也更加意识到,对业务处理过程的监控和统计更能让他们了解业务处理的每一步情况,工作流提供商开始在产品中逐渐增加这方面的功能。对业务过程的管理更加趋于基于BAM和历史业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而对业务过程的仿真和优化,也进一步被客户和产品提供商所青睐。

而此时,EAI提供商们也在不断地前进,更多的超越组织之间的界限来分析问题,发展业务对业务之间的整合(Business-to-Business Integration)。这种整合超越了原来的单纯的系统对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开始围绕一个或多个完整业务进行。当然这个业务可能会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客户以及他们的供应商,而不仅仅是内部的处理流程。

现在,工作流和EAI/ESB市场在逐渐趋于融合,工作流提供商和EAI/ESB提供商都在扩展和延伸产品的功能范围,两者重叠和融合的地方也越来越广泛,比如业务规则引擎(Business Rules Engine),丰富的过程建模工具(Process Modeling Tools)等等。工作流提供商逐渐开始增强他们产品中的EAI能力,而EAI提供商则更加发展对工作流应用的支持。

现在,在BPM这块市场,竞争和融合还在继续。传统的工作流厂商、传统的EAI厂商、大型软件提供商,以及独立规则引擎提供商,他们依然在围绕BPM套件而诠释。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来定义到底什么才是BPM,但是Gartner给我们展现的BPM Suite已经较为全面的诠释了未来BPM的整体解决方案。

图1系统框架的演变

图2 Gartner对BPM产品的分类

图3 BPM相关的技术发展历程

链 接

Gartner是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成立于1979年,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斯坦福。

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IT产业,就IT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协助客户进行市场分析、技术选择、项目论证、投资决策。为决策者在投资风险和管理、营销策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Gartner由四大部分组成:

◆Gartner Research & Advisory Services (Gartner研究与咨询服务)

◆Gartner Consulting (Gartner咨询)

◆Gartner Measurement (Gartner评测)

◆Gartner Community (Gartner社区)

图4 Workflow和EAI的初步融合

图5 Workflow和EAI产品的互相集成

图6 Workflow和EAI的不断发展

图7 Workflow和EAI的深入融合

链 接

BPM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一种理念,是对这个企业的流程进行持续不断地规范管理的过程。而BPR相对来讲是对企业做一个很极端的变化,一般企业在做BPR的时候总是希望进行深度性变革,也就是创造一个新的组织结构。

BPM不一样,它作为一个管理的方法,对于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以明确哪些流程对企业很重要,哪些流程对企业不太重要,然后对这些流程进行设计、描述,最后通过IT技术对这些流程实时地进行支持。因此BPM是基于不断的变化的。

相对来说,BPR是再造,是对企业的整体,甚至包括基础组织结构方面,都做出很大改动,所以进行BPR项目的风险很高。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