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自学笔记(二)浏览器是如何运作的?

这篇博客深入探讨了网络浏览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关注浏览器的主要功能和内部组件,包括用户界面、浏览器引擎、呈现引擎和网络层。文章详细阐述了HTML文档的解析流程,从用户在地址栏输入URL到页面呈现的整个过程,涉及HTML和CSS规范、DOM树的构建、错误处理和容错机制。此外,还介绍了不同浏览器解析HTML时的差异和HTML5规范对解析的影响。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简介

网络浏览器很可能是使用最广的软件。在这篇入门文章中,我将会介绍它们的幕后工作原理。我们会了解到,从您在地址栏输入 google.com 直到您在浏览器屏幕上看到 Google 首页的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在浏览器窗口中展示选择的网络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一般是指HTML文档,也可以是PDF、图片或其他类型。资源的位置由用户使用URL指定。

浏览器解释并显示HTML文件的方式是在HTML和CSS规范中指定的。这些规范由网络标准化组织W3C进行维护。
多年以来,各浏览器都没有完全遵从这些规范,同时还在开发自己独有的扩展程序,这给网络开发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如今,大多数的浏览器都是或多或少地遵从规范。

浏览器的用户界面由很多彼此相同的元素,其中包括:

  • 输入URL的地址栏
  • 前进、后退按钮
  • 书签设置选项
  • 用于刷新和停止加载当前文档的按钮
  • 用于返回主页的主页按钮

而浏览器的用户界面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范,这是多年来的最佳实践自然发展以及彼此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HTML5也没有定义浏览器必须具有的用户界面元素,但列出了一些通用的元素,例如地址栏、状态栏和工具栏等。各浏览器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比如Firefox的下载管理器。

浏览器的高层结构

浏览器的主要组件为:

  1. 用户界面 - 包括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菜单等。除了浏览器主窗口显示的请求的页面外,其他显示的各个部分都属于用户界面。
  2. 浏览器引擎 - 在用户界面和呈现引擎之间传送指令。
  3. 呈现引擎 - 负责显示请求的内容。如果请求的内容是HTML,它就负责解析HTML和CSS内容,并将解析后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4. 网络 - 用于网络调用,比如HTTP请求。其接口与平台无关,并为所有平台提供底层实现。
  5. 用户界面后端 - 用于绘制基本的窗口小部件,比如组合框和窗口。其公开了与平台无关的通用接口,而在底层使用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方法。
  6. JavaScript解释器 - 用于解析和执行JavaScript代码。
  7. 数据存储 - 这是持久层。浏览器需要在硬盘上保存各种数据,例如Cookie。新的HTML规范定义了“网络数据库”,这是一个完整(但是轻便)的浏览器内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和大多数浏览器不同,Chrome浏览器的每个标签页都分别对应一个呈现引擎实例。每个标签页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

呈现引擎

呈现引擎的作用就是“呈现”,也就是在浏览器的屏幕上显示请求的内容。

默认情况下,呈现引擎可显示HTML和XML文档与图片。通过插件(或浏览器扩展程序),还可以显示其他类型的内容;例如,使用PDF查看器插件就能显示PDF文档。

本文所讨论的浏览器(FireFox、Chrome和Safari)是基于两种呈现引擎构建的。Firefox使用的是Gecko,这是Mozilla公司自制的呈现引擎。而Safari和Chrome浏览器使用的都是WebKit。

Webkit是一种开放源代码呈现引擎,起初用于Linux平台,随后由Apple公司进行修改,从而支持苹果机和Windows。有关详情,可参阅webkit.org

主流程

呈现引擎一开始会从网络层获取请求文档的内容,内容的大小一般限制在8000个块以内。

然后进行如下所示的基本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呈现引擎将开始解析HTML文档,并将各标记逐个转化成“内容树”上的DOM节点。同时也会解析外部CSS文件以及样式元素中的样式数据。HTML中这些带有视觉指令的样式信息将用于创建另一个树结构: 呈现树。

呈现树包含多个带有视觉属性(如颜色和尺寸)的矩形。这些矩形的排列顺序就是它们将在屏幕上显示的顺序。

呈现树构建完毕之后,进入“布局”阶段,也就是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应出现在屏幕上的确切坐标。下一个阶段就是绘制 - 呈现引擎会遍历呈现树,由用户界面后端层将每个节点绘制出来。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呈现引擎会力求尽快将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它不必等到整个HTML文档解析完毕之后,就会开始构建呈现树和设置布局。在不断接收和处理来自网络的其余内容的同时,呈现引擎会将部分内容解析并显示出来。

主流程示例

Webkit主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zilla的Gecko呈现引擎主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两张图可以看出,虽然WebKit和Gecko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整体流程是基本相同的。

Gecko将视觉格式化元素组成的树称为“框架树”。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框架。WebKit使用的术语是“呈现树”,它由“呈现对象”组成。对于元素的放置,WebKit使用的术语是“布局”,而Gecko称之为“重排”。对于连接DOM节点和可视化信息从而创建呈现树的过程,WebKit使用的术语是“附加”。有一个细微的非语义差别,就是Gecko在HTML与DOM树之间还有一个称为“内容槽”的层,用于生成DOM元素。

解析 - 综述

解析是呈现引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介绍一下解析。

解析文档是指将文档转化成为有意义的结构,也就是可让代码理解和使用的结构。解析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代表了文档结构的节点树,它称作解析树或者语法树。

示例 - 解析2 + 3 -1这个表达式,会返回下面的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语法

解析是以文档所遵循的语法规则(编写文档所用的语言或格式)为基础的。所有可以解析的格式都必须对应确定的语法(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构成)。这称为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人类语言并不属于这样的语言,因此无法用常规的解析技术进行解析。

解析器和词法分析器的组合

解析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子过程: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是将输入内容分割成大量标记的过程。标记是语言中的词汇,即构成内容的单位。在人类语言中,它相当于语言字典中的单词。

语法分析是应用语言的语法规则的过程。

解析器通常将解析工作分给以下两个组件来处理: 词法分析器(有时也称为标记生成器),负责将输入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有效标记;而解析器负责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分析文档的结构,从而构建解析树。词法分析器知道如何将无关的字符(比如空格和换行符)分离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通常,解析器会向词法分析器请求一个新标记,并尝试将其与某条语法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发现了匹配规则,解析器会将一个对应于该标记的节点添加到解析树中,然后继续请求下一个标记。

如果没有规则可以匹配,解析器就会将标记存储到内部,并继续请求标记,直至找到可与所有内部存储的标记匹配的规则。如果找不到任何匹配规则,解析器就会引发一个异常。这意味着文档无效,包含语法错误。

翻译

很多时候,解析树还不是最终产品。解析通常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而翻译是指将输入文档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编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编译器可将源代码编译成机器代码,具体过程是首先将源代码解析成解析树,然后将解析树翻译成机器代码文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析示例

在图4中,我们通过一个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解析树。现在,让我们试着定义一个简单的数学语言,用来演示解析的过程。

词汇:我们用的语言可包含整数、加号和减号。

语法:

  1. 构成语言的语法单位是表达式、项和运算符。
  2. 我们用的语言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表达式。
  3. 表达式的定义是:一个“项”接一个“运算符”,然后再接一个“项”。
  4. 运算符是加号或减号。
  5. 项是一个整数或一个表达式。

让我们分析一下2 + 3 - 1
匹配语法规则的第一个子串是2,而根据第5条语法规则,这是一个项。匹配语法规则的第二个字串是2 + 3,而根据第3条规则,这是一个表达式。下一个匹配项已经到了输入的结束。2 + 3 -1是一个表达式,因为我们已经知道2 + 3是一个项,这样就符合“一个项接一个运算符,再接一个项”的规则。2 + +不与任何规则匹配,因此是无效输入。

词汇和语法的正式定义

词汇通常用正则表达式表示。

例如,我们的示例语言可以定义如下:

INTEGER :0|[1-9][0-9]*
PLUS : +
MINUS : -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里用正则表达式给出了整数的定义。

语法通常使用一种称为BNF的格式来定义。我们的示例语言可以定义如下:

expression := term  operation  term
operation := PLUS | MINUS
term := INTEGER | expression

之前我们说过,如果语言的语法是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就可以由常规解析器进行解析。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的直观定义就是可以完全用BNF格式表达的语法。

解析器类型

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解析器: 自上而下解析器和自下而上解析器。直观地来说,自上而下的解析器从语法的高层结构出发,将输入内容逐步转化为语法规则,直至满足高层规则。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解析器会如何解析我们的示例:

自上而下的解析器会从高层的规则开始: 首先将2 + 3标识为一个表达式,然后将2 + 3 -1标识为一个表达式(标识表达式的过程涉及到匹配其他规则,但是起点是最高级别的规则)。

自下而上的解析器将扫描输入内容,找到匹配的规则后,将匹配的输入内容替换成规则。如此继续替换,直到输入内容的结尾。部分匹配的表达式保存在解析器的堆栈中。

堆栈输入
2 + 3 - 1
+ 3 - 1
项运算3 - 1
表达式- 1
表达式运算符1
表达式

这种自下而上的解析器称为移位归约解析器,因为输入在向右移位,并且逐渐归约到语法规则上。

自动生成解析器

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你生成解析器,它们称为解析器生成器。只要向其提供所用语言的语法,它就会生成相应的解析器。创建解析器需要对解析有深刻理解,而人工创建并优化解析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解析器生成器是非常实用的。

WebKit使用了两种非常有名的解析器生成器:用于创建词法分析器的Flex以及用于创建解析器的Bison。Flex的输入是包含标记的正则表达式定义的文件。Bison的输入是采用BNF格式的语言语法规则。

HTML解析器

HTML解析器的任务是将HTML标记解析成解析树。

HTML DTD

HTML的定义采用了DTD格式。此格式可用于定义SGML族的语言。它包括所有允许使用的元素及其属性和层次结构的定义。如上文所述,HTML DTD无法构成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DTD存在一些变体。严格模式完全遵守HTML规范,而其他模式可支持以前的浏览器所使用的标记。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向下兼容一些早期版本的内容。

DOM

解析器的输出“解析树”是由DOM元素和属性节点构成的树结构。DOM是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的缩写。它是HTML文档的对象表示,同时也是外部内容(例如JavaScript)与HTML元素之间的接口。
解析树的根节点是Document对象。

DOM与标记之间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下面这段标记:

<html>
	<body>
		<p>
			Hello World
		</P>
		<div> <img src="example.png"/></div>
	</body>
</html>

可翻译成如下的DOM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和HTML一样,DOM也是由W3C组织指定的。请参见www.w3.org/DOM/DOMTR。这是关于文档操作的通用规范。

解析算法

我们在之前章节已经说过,HTML 无法用常规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解析器进行解析。

原因在于:

  1. 语言的宽容本质。
  2. 浏览器历来对一些常见的无效 HTML 用法采取包容态度。
  3. 解析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源内容在解析过程中通常不会改变,但是在 HTML 中,脚本标记如果包含 document.write,就会添加额外的标记,这样解析过程实际上就更改了输入内容。

由于不能使用常规的解析技术,浏览器就创建了自定义的解析器来解析 HTML。

HTML5 规范详细地描述了解析算法。此算法由两个阶段组成:标记化和树构建。

标记化是词法分析过程,将输入内容解析成多个标记。HTML 标记包括起始标记、结束标记、属性名称和属性值。

标记生成器识别标记,传递给树构造器,然后接受下一个字符以识别下一个标记;如此反复直到输入的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记化算法

该算法的输出结果是 HTML 标记。该算法使用状态机来表示。每一个状态接收来自输入信息流的一个或多个字符,并根据这些字符更新下一个状态。当前的标记化状态和树结构状态会影响进入下一状态的决定。这意味着,即使接收的字符相同,对于下一个正确的状态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取决于当前的状态。该算法相当复杂,无法在此详述,所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其原理。

基本示例 - 将下面的 HTML 代码标记化:

<html>
  <body>
    Hello world
  </body>
</html>

初始状态是数据状态。遇到字符 < 时,状态更改为“标记打开状态”。接收一个 a-z 字符会创建“起始标记”,状态更改为“标记名称状态”。这个状态会一直保持到接收 > 字符。在此期间接收的每个字符都会附加到新的标记名称上。在本例中,我们创建的标记是 html 标记。

遇到 > 标记时,会发送当前的标记,状态改回“数据状态”。 标记也会进行同样的处理。目前 html 和 body 标记均已发出。现在我们回到“数据状态”。接收到 Hello world 中的 H 字符时,将创建并发送字符标记,直到接收 中的 <。我们将为 Hello world 中的每个字符都发送一个字符标记。

现在我们回到标记打开状态。接收下一个输入字符 / 时,会创建 end tag token 并改为“标记名称状态”。我们会再次保持这个状态,直到接收 >。然后将发送新的标记,并回到“数据状态”。 输入也会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树构建算法

在创建解析器的同时,也会创建 Document 对象。在树构建阶段,以 Document 为根节点的 DOM 树也会不断进行修改,向其中添加各种元素。标记生成器发送的每个节点都会由树构建器进行处理。规范中定义了每个标记所对应的 DOM 元素,这些元素会在接收到相应的标记时创建。这些元素不仅会添加到 DOM 树中,还会添加到开放元素的堆栈中。此堆栈用于纠正嵌套错误和处理未关闭的标记。其算法也可以用状态机来描述。这些状态称为“插入模式”。

让我们来看看示例输入的树构建过程:

<html>
  <body>
    Hello world
  </body>
</html>

树构建阶段的输入是一个来自标记化阶段的标记序列。第一个模式是“initial mode”。接收 HTML 标记后转为“before html”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下重新处理此标记。这样会创建一个 HTMLHtmlElement 元素,并将其附加到 Document 根对象上。

然后状态将改为“before head”。此时我们接收“body”标记。即使我们的示例中没有“head”标记,系统也会隐式创建一个 HTMLHeadElement,并将其添加到树中。

现在我们进入了“in head”模式,然后转入“after head”模式。系统对 body 标记进行重新处理,创建并插入 HTMLBodyElement,同时模式转变为“in body”。

现在,接收由“Hello world”字符串生成的一系列字符标记。接收第一个字符时会创建并插入“Text”节点,而其他字符也将附加到该节点。

接收 body 结束标记会触发“after body”模式。现在我们将接收 HTML 结束标记,然后进入“after after body”模式。接收到文件结束标记后,解析过程就此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析结束后的操作

在此阶段,浏览器会将文档标注为交互状态,并开始解析那些处于“deferred”模式的脚本,也就是那些应在文档解析完成后才执行的脚本。然后,文档状态将设置为“完成”,一个“加载”事件将随之触发。

浏览器的容错机制

您在浏览 HTML 网页时从来不会看到“语法无效”的错误。这是因为浏览器会纠正任何无效内容,然后继续工作。

以下面的 HTML 代码为例:

<html>
  <mytag>
  </mytag>
  <div>
  <p>
  </div>
    Really lousy HTML
  </p>
</html>

在这里,我已经违反了很多语法规则(“mytag”不是标准的标记,“p”和“div”元素之间的嵌套有误等等),但是浏览器仍然会正确地显示这些内容,并且毫无怨言。因为有大量的解析器代码会纠正 HTML 网页作者的错误。

不同浏览器的错误处理机制相当一致,但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机制并不是 HTML 当前规范的一部分。和书签管理以及前进/后退按钮一样,它也是浏览器在多年发展中的产物。很多网站都普遍存在着一些已知的无效 HTML 结构,每一种浏览器都会尝试通过和其他浏览器一样的方式来修复这些无效结构。

HTML5 规范定义了一部分这样的要求。WebKit 在 HTML 解析器类的开头注释中对此做了很好的概括。

解析器对标记化输入内容进行解析,以构建文档树。如果文档的格式正确,就直接进行解析。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处理很多格式错误的 HTML文档,所以解析器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错性。
我们至少要能够处理以下错误情况:

  1. 明显不能在某些外部标记中添加的元素。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关闭所有标记,直到出现禁止添加的元素,然后再加入该元素。
  2. 我们不能直接添加的元素。这很可能是网页作者忘记添加了其中的一些标记(或者其中的标记是可选的)。这些标签可能包括:HTML HEAD BODY TBODY TR TD LI(还有遗漏的吗?)。
  3. 向 inline 元素内添加 block 元素。关闭所有 inline
    元素,直到出现下一个较高级的 block 元素。
  4. 如果这样仍然无效,可关闭所有元素,直到可以添加元素为止,或者忽略该标记。

让我们看一些WebKit容错的示例:

使用了</br>而不是&#60br&#62

有些网站使用了 </br> 而不是 <br>。为了与 IE 和 Firefox 兼容,WebKit 将其与 <br> 做同样的处理。
代码如下:

if (t->isCloseTag(brTag) && m_document->inCompatMode()) {
     reportError(MalformedBRError);
     t->beginTag = true;
}

请注意,错误处理是在内部进行的,用户并不会看到这个过程。

过于复杂的标记层次结构

代码的注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嵌套了约 1500 个标记,全都来自一堆 <b> 标记。我们只允许最多 20 层同类型标记的嵌套,如果再嵌套更多,就会全部忽略
bool HTMLParser::allowNestedRedundantTag(const AtomicString& tagName)
{

unsigned i = 0;
for (HTMLStackElem* curr = m_blockStack;
         i < cMaxRedundantTagDepth && curr && curr->tagName == tagName;
     curr = curr->next, i++) { }
return i != cMaxRedundantTagDepth;
}
放错位置的html或者body结束标记

支持格式非常糟糕的 HTML 代码。我们从不关闭 body 标记,因为一些愚蠢的网页会在实际文档结束之前就关闭。我们通过调用 end() 来执行关闭操作。

if (t->tagName == htmlTag || t->tagName == bodyTag )
        return;

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对于实际开发用处不大,不过我觉得作为一名前端开发人员,还是要了解一下浏览器的工作原理。(虽然看的我脑壳很痛。。。)

接下来就要进入到前端开发所涉及到的一些语言或者技术了,冲冲冲!!!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