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笔者在芝加哥的一场行业会议上首次就网络安全发表演讲,主题是如何应对当时肆虐的蠕虫和病毒。笔者强调了漏洞和补丁管理的重要性,但随后的问答环节暴露了一个至今仍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成千上万的漏洞,该如何确定优先级?”一位听众问道。
笔者的回答——“根据威胁或业务关键性排序”——虽然正确,却过于笼统。20多年后的今天,企业面临的漏洞数量从数千激增至数十万,但核心挑战依然存在:人才短缺、流程依赖手动、安全团队与IT/开发部门目标不一致……
现代企业依赖软件运行,漏洞管理直接影响业务安全。那么,CISO该如何升级漏洞管理计划,以更有效地降低风险?
过去几个月,笔者与十几位CISO深入交流,最终提炼出10条最佳实践:
1. 构建安全文化
构建有效的漏洞管理计划,首要任务是培育全员网络安全意识文化。多位CISO坦言,他们往往需要先解决历史遗留的文化短板。
一位CISO分享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在遭遇Log4j漏洞和后续勒索软件攻击前,公司对网络安全持放任态度。这些安全事件最终促使管理层觉醒——CEO不仅重组了安全团队、追加预算,更将漏洞管理列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任务。"
2. 完善的文档体系
业界CISO普遍达成共识:完善的文档体系是有效漏洞管理的基础,需要覆盖识别、评估、修复、验证等全生命周期环节。这实际上承认了一个行业现实——漏洞管理不存在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一认知,领先企业正在采取系统化方法:首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全链路诊断,识别效率瓶颈;其次制定针对性优化方案;最后建立量化指标体系跟踪改进效果。尽管这项工作永无止境,但完整的文档记录为持续优化提供了可追溯的依据,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漏洞管理能力。
3. 制定标准化流程
多数受访CISO表示,他们在实施漏洞管理时通常会借鉴一些成熟的框架,但会结合企业业务特性和行业需求进行深度定制。在完成定制化设计后,这些标准化流程会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实施,并通过持续监控机制不断优化改进。
其中一位CISO分享了更具前瞻性的实践案例:在完成企业并购后,其安全团队会立即启动标准化的整合流程,系统性地将新收购公司的漏洞管理方案纳入母公司现有体系,并同步部署统一的进度监测指标,确保整合效果可量化评估。
4. 明确安全数据需求
明确必需的安全数据是漏洞管理的关键前提,但这一过程本质上属于业务需求分析而非单纯的技术盘点。CISO需要首先开展数据差距分析:系统梳理现有数据资产,对照业务风险管控需求识别关键数据缺口。基于这一评估结果,才能有针对性地部署技术方案来完善数据采集能力。
5. 将集成能力融入漏洞管理流程
这一工作的核心是建立数据流转机制,而非单纯的技术实施。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数据需求及来源,然后设计数据处理流程,包括自动化响应策略。在完成端到端的数据流映射后,CISO通常会与供应商合作,通过标准化接口(如API)、适配器和数据格式实现系统间的无缝对接,最终构建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
6. 建立科学的风险优先级评估体系
这一实践直指漏洞管理最本质的挑战——如何在海量漏洞中识别真正关键的风险。通过将漏洞数据与风险敞口分析深度融合,我们得以建立基于业务语境的动态评估模型。领先企业的CISO们通常会考量以下关键维度:
▪ 受影响资产的核心业务价值
▪ 潜在攻击路径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 现有补偿控制的有效性及最近验证时间
"看似基础,实则关键。"一位CISO这样评价,"我们已将数十个评估维度整合成定制化的风险量化模型,每个要素都恰到好处,最终形成完整可靠的风险评估体系。”
7. 制定漏洞管理SLA规范
企业需建立基于风险优先级的跨部门SLA(服务等级协议)体系,明确安全、IT、开发和第三方团队的响应要求。SLA例外需经严格审批,违约情况须触发正式的根因分析流程,并通过定期评审实现持续优化。
8. 制定紧急修补计划
Log4Shell和SolarWinds等重大安全事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企业在应急响应体系上的系统性缺陷。这促使CISO们推动建立了包含专用资源、标准流程和定期演练的专项响应机制。
一位CISO的反思颇具代表性:"尽管我们最终控制了事态,但团队付出了巨大代价——连续数周的超负荷工作导致核心成员流失。这让我们意识到,不能总指望员工当'救火英雄',而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应急体系。现在,我们已经为可能的下一次危机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9. 建立跨团队协同激励机制
漏洞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跨职能团队的协同能力,这需要通过三个关键维度来实现:
▪ 目标对齐:统一安全、IT与业务部门的核心指标
▪ 流程整合:建立自动化的工作流和报告机制
▪ 激励设计:将安全绩效纳入薪酬体系
CISO需要与CIO、业务负责人及HR密切配合,通过定期协作会议识别流程瓶颈,并持续优化跨团队的合作模式。这种组织层面的协同能够显著提升整体安全效能。
10. 持续验证的关键作用
持续验证已成为现代漏洞管理的核心实践。虽然"SOPV"(安全可观察性、优先级和验证)框架未获广泛采用,但其倡导的持续安全验证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CISO所采纳。
当前行业实践呈现显著转变:
▪ 测试模式:从周期性渗透测试转向持续验证
▪ 技术手段:采用自动化工具和托管服务
▪ 验证范围:不仅确认漏洞修复,还评估防护措施有效性
▪ 衍生价值:为检测规则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结语
虽然不同CISO的实战经验各有侧重,但这十大实践已成为跨行业共识。
最后一个关键认知是:完善的漏洞管理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演进的过程——如同网络安全领域的其他工作一样,它没有终极解决方案,只有不断提升的防护能力。这正是现代企业安全建设的本质:在永无止境的优化中构筑防御体系。
*本文由网安加社区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