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作者提问:“导师用通讯作者换我的第一作者,要答应吗?导师说要用来评职称,不知道换了之后,通讯作者对我日后进高校工作是否有利?”
先上结论:如果考虑到导师评职称的话,那第一作者对这位导师来说是必须的。如果考虑自己求职时高校要求的话,那第一作者比通讯作者更有利一些,但通讯作者也不差。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贡献更大?
根据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对署名权的界定,论文有不同类型的贡献者,而作者则是从研究的构思、涉及、获取数据、分析和论文的撰写定稿都有重要贡献的人。
常规来说,第一作者是对论文贡献度最大的人,是原始数据的收集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撰写人,在科研工作中,担任执行者的角色,资历更浅。
而通讯作者则是在投稿、同行评审和整个发表流程中负责和期刊沟通的人。通讯作者是论文的设计者、指导者及主要负责人,不仅对论文本身有杰出贡献,而且本身应该具有更高的学术地位以及专业水平,在该项科研工作中以第一作者的指导老师或重要辅导专家的身份为其提供帮助。
根据ICMJE对通讯作者的定义,通讯作者需要“确保研究满足期刊的所有硬性规定,比如提供署名细节、道德委员会审批、临床试验注册文件,以及汇总共同作者的利益冲突声明,都归通讯作者管,不过具体执行起来可能会需要其他一位或几位共同作者相互分担配合。”
所以一般而言,在读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导师为通讯作者,学生为第一作者。
为何经常出现导师跟学生争一作的情况?
论文永远不嫌多。
有作者提到,自己导师是为了评职称,才想用通讯作者来换第一作者,这种现象跟我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机制过分强调第一作者有密切的关系。
从高校的年终考评、职称晋升,到国家的科技奖励、学科评估,在判定成果的归属人或归属单位时,只有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才被承认。
不过,因为通讯作者的地位同样重要,所以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招聘或职称晋升时,也承认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的文章。具体的要求,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的不同评聘对象均不相同。
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都会有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的现象,国际上目前平均每篇论文的署名作者人数都在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现行体制看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及国际合作、机构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5日国自然基金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提到“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不少科研人员认为,此举可能是为了引导科研人员减少论文挂名,更加关注作者的实际贡献。
早在2018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军教授就曾在科学网上发表文章《一字并肩王: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现象》,号召“抵制共同第一作者,抵制共同通讯作者,抵制论文标记多个不相关基金号码。”
而针对多位通讯作者的现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夏教授曾提到,在他发表的64篇 SCI论文中,有篇他作为“第二通讯作者”( the second corresponding author ),他说:“在很多实验性科学领域,如医学,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通常起到核心作用,而其他的合作者主要是辅助进行某一部分的实验,贡献较小。有时,我们需要与其他的PI合作,因此会产生第二个通讯作者。这在实验性研究领域非常普遍。”
进高校工作,第一作者更有用
很多职位招聘,细细查看其论文要求后可以发现,承认通讯作者的岗位同样承认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而承认第一作者的岗位,却不一定承认通讯作者,所以毫无疑问,进高校工作,第一作者更有用。
再回到作者的问题,要不要答应导师用通讯作者换一作,可以说,这位老师算是比较好的老师了,第一是很诚实地说明了自己的难处,第二是导师用通讯作者的位置去换,而不是用二作、三作。
在求职、晋升的过程中,第一作者更有用,通讯作者也不差,但至于要不要换,还需根据个人情况综合考量。
•如想了解更多科研干货、同领域发表案例、重点期刊信息,可以关注公众号 :Unionpub学术,更多信息会在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