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席卷学术传播的当下,老牌学术期刊《科学》选择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重新定义科学阅读的仪式感。
距上一次印刷版设计更新已过去十一个春秋,当科学传播的形态、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刊的生产模式都发生颠覆性改变时,这份承载着百年科学记忆的纸质期刊,正在完成一次兼顾传承与创新的自我蜕变。
1、坚守纸本的温度:在数字时代寻找平衡
尽管如今超七成读者通过数字平台获取《科学》内容,但编辑部始终坚信,纸张的独特触感与翻阅时的意外邂逅,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珍贵体验。"当指尖划过纸面,那些跨学科的意外发现,正是科学期刊最迷人的魅力。" 一位资深编辑在改版访谈中这样说道。正是这份对纸本价值的坚守,促使《科学》在保持每周印刷发行的同时,启动了这场全面改版计划。
2、聆听读者的声音:一场有备而来的革新
此次改版始于倾听。通过对印刷版读者群体(从研究生到退休学者)的调研,我们确认了一个重要事实:印刷版仍是许多读者获取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本次重新设计由编辑部与设计团队自主完成,新版本不仅在印刷版上呈现更连贯高效的阅读体验,也实现了全平台风格统一。整体设计更加疏朗——我们精简了全刊冗余的视觉元素。照片、插画与图表将继续保持震撼力与信息量,灵活的文章篇幅则能更好容纳《科学》多元的内容类型,满足广大读者的差异化需求。
封面焕新
如今,《科学》标识以独立姿态闪耀于封面顶端,不再与其他文字重叠。每期封面亮点内容将根据主视觉图像灵活调整位置。自本期起,印刷版出版日期调整为周四(与网络版同步),取代原先的周五发行安排。
左为最新设计,右为旧版设计
新版封面中Science标题不与其他文字重叠,独立展示;亮点内容依据封面图片灵活调整位置;印刷版出版日期调整为周四。
3、内容重构:建立纸媒的不可替代性
新闻版块重构
我们重新设计了新闻板块,以适应当代读者通过智能设备即时获取突发新闻的阅读习惯。印刷版将更侧重呈现具有持久价值的深度分析与综述报道。因此,我们取消了主要摘编自网站新闻的"简明新闻"栏目,转而采用"短讯+长报道"(原"深度新闻")的混合编排,实现信息密度与深度的平衡。
左为最新设计,右为旧版设计
观点栏目正名
"Insights"栏目恢复原名"Commentary"。这一命名更准确体现该板块定位——汇集全球科学界对热点议题的观点争鸣与学理分析,同时与网站及《科学》系列期刊的术语体系保持一致。
左为最新设计,右为旧版设计
研究论文呈现升级
在研究论文板块,我们采用"每篇论文始于新页"的排版标准。这一调整既提升了印刷效率,也使单篇论文更显独立完整——相信作者们会欣赏这种庄重的呈现形式。
左为最新设计,右为旧版设计
新版研究论文首页增加二维码引导,适合移动设备时代阅读体验,经典的三栏展示转为双栏展示。
强化视觉区分
我们新增了更多视觉标识来区分研究论文、新闻报道与观点评论。在这个科学与政治、社会议题频繁碰撞的时代,我们尤为注重厘清科学发现与科学观点之间的界限。正如创刊以来的宗旨,《科学》始终致力于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前沿发现、了解科学界动态、开展学术对话的最佳平台。
4、不变的承诺
我们期待改版后的《科学》能以更优质的内容服务读者——包括这份您可亲手触摸、随身携带、与人分享的纸质期刊。
这场跨越十一年的改版,不仅是《科学》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更是传统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破局探索。正如编辑部在改版寄语中所说:"我们期待这份可以触摸、可以分享的纸质期刊,继续成为连接科学前沿与大众认知的桥梁。"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科学》用这场精心打磨的改版,证明了优质内容与匠心设计,永远是学术期刊最坚实的立身之本。
以上素材来源:演化随想、Science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作学术分享,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