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人口走向,人工智能是那头最大的灰犀牛

小提示:后台回复关键词“2.0图谱”可获取《2021中国数据智能产业图谱2.0版》高清PDF版原图。未来数据猿还将继续升级迭代3.0版产业图谱,如对本图谱有异议或申报参与3.0版,请与文末数据猿工作人员联系。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从狩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人口发展脉络来看,推动人口呈现数量级式增长的,是由于科技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按照这个逻辑,未来人类走向何方,最关键的还是要从科技层面来找寻答案。

无论是农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都是释放了人类的繁殖需求。

以前的科技变革,都是在促进人口增长,很少抑制人口。那么,未来的技术变革也是这样的么?

不一定。

有些科技变革会像工业革命一样,成为推动人口爆发的力量。比如可控核聚变,大幅度提升人类的能量水平。从技术层面,可控核聚变将是人口突破100亿最大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有些技术突破却有可能会抑制人口的增长。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工智能。

无论是农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一个很关键的特点就是,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就是说,足够的人口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农业社会,一个人能种植的土地有限,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要更多人。

在工业社会,大部分的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人。

这个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么?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届时,越来越多的工种将被智能系统或者智能机器人替代,人类作为生产者的基础就不再巩固了。越来越多的人将脱离物质生产领域,逐渐蜕变为纯粹的消费者。

那么,人们是否可以安心的做一个消费者呢?很可能不行。

人的生产属性和消费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就像跷跷板,如果没有生产属性,那这个天平很难保持平衡。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交易,消费者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他需要商品,而是他有购买能力。而购买能力的基础,是因为他同时是一个生产者,能够赚钱。如果没有购买能力,作为单纯的需求方是没有吸引力的。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大量穷人忍饥挨饿,但是很多农场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更不愿意免费提供。

试想一下,上亿人基本不能提供任何产出,即使在短期内可以由国家养着,让他们保持低水平的生存。但长期来看,社会没有一直养着这些人群的动力。

人工智能抢夺人们的工作,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好几次都觉得技术将获得大爆发,结果都被证明是一场空。历史上,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三次高潮,但随后就跌入了低谷。

这一次“狼”真的来了么?有可能是。在可见的未来,由人工智能带来的规模化失业,甚至抢占整个行业的工作机会,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也让我们的讨论具有现实价值。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说10年内可能会出现的改变。

首当其冲的就是司机这个行业。自动驾驶技术虽然还有各种问题,但目前辅助驾驶越来越普遍,完全自动驾驶的L5级AI系统,在10年内很可能会变成现实。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中国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怎么办?

滴滴的CEO程维称,滴滴有 1166 万名网约车司机,如果再加上出租车司机熟练,中国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很可能超过2000万。

我们来算一算100元的打车费都是怎么分配的。滴滴平台如果按30%抽成,去掉30元,油费算10元,剩下60元就是司机的收入。

如果换成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呢?首先由于没有司机,可以先扣掉60元。其次,由于电动车消耗电力,在动力费用上会有大幅度降低。百公里油费预计50元,百公里电费呢?智能电动车百公里耗电量按10度算,每度电按0.5元算,那百公里电费才5元。接近油费的10%。

这样算下来,原来100元的车费,如果是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完全可以降到50元以内,足够保证网约车平台和汽车供应商的利润。这个时候平台和消费者都是获益方,唯一受损的是网约车司机。

一旦自动驾驶技术成熟,网约车平台很可能会与智能电动车供应商合作,近2000万司机会被清理出这个市场。

经济规律是冰冷的,尤其是当自动驾驶电动车与目前的司机+汽车模型相比在成本方面有碾压性优势的时候,这种市场变革是很难阻挡的。想想当初出租车司机也在大规模抵制网约车,最后呢?

除了网约车司机,中国还有近3000万的卡车司机,他们的处境不会比网约车司机好。

到时候,这超过5000万的人口,他们的工作岗位将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消失。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网约车都替换成全自动驾驶的电动车,车费可能会大幅度降低。打车已经变得足够便宜方便,那还有买车的必要么。

汽车的成本主要是购置时的固定成本,以及与行驶里程相关的变动成本。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百公里动力费用大幅度降低,也就是电动车的变动成本很低。这样一来,电动车要每天开的越多越划算,这样就可以摊薄单位行驶里程的固定成本。如果是自购汽车,每天的行驶里程多半不会高,提供共享服务的网约车反而是更加经济的选择。

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没有买车的必要,即使买车,也不会费劲去学习开车,因为可以自动驾驶。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亿人,也就是有4亿人学了开车。每年中国新增机动车超过1000万,也就是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要学车。

没人学车,这又会导致上百万的机动车驾驶员失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只是在中国的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就会危及超过5000万人的就业。这5000万人很可能需要从事其他行业,比如送外卖。

但问题是,其他行业就“安全”么?很多行业,即使不像司机这样作为一个岗位在短期内彻底消失,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缩小对人员的需求规模。失业的司机,会发现在其他行业也越来越难找到工作。

各行各业留给人类的工作机会都在减少,人类作为生产者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几百年之后的未来。至少司机这个岗位的消失风险,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面临的问题,其他国家一样也存在。

这次的技术变革,将严重冲击人类作为生产者的角色。很多领域,大量的人口将不再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萎缩,将有数以亿计的人彻底退出劳动领域。正如上面说的,没有了生产者的身份,消费者的地位也是不稳固的。短期这些人群将被社会供养,维持较低的生存水平(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相比)。长期来看,这会大大抑制人口增长,带来人口萎缩的巨大压力。

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不仅会影响人类整体的人口规模,还会严重影响人口的区域分布。

亚洲为什么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从欧美国家迁移过来大量的低端工业产业。目前来看,大量的工业领域都是人力密集型的,需要海量的工人来完成,所以对人力成本特别敏感。

美国为什么会制造业空心化?因为美国工人太贵了,他们制造出来的工业品没有价格竞争力。

印度、越南跟中国争抢制造业最大的底气是什么?他们那的工人更加便宜。

所以,几十年来,世界的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大体是符合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东盟这样的产业转移链条的。这个转移链条的核心逻辑,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人口。

但是,这个逻辑在未来依然成立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工业机器人替换工人越来越普遍。一旦技术上获得更大突破,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相对于工人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相对于网约车),上面说的产业转移路径就会立马被打断。

这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欧美国家会实现制造业回流,而且这是基于成本效益权衡“健康”的制造业回流,而不是单单靠政策的强制性推动;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印度、越南转移的进程会被打断,他们的人口规模和人力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

这对中国来说,可谓喜忧参半。虽然免除了制造业流向印度、越南的担忧,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的压力将更大。

这个时候,中国工厂的智能化速度就异常关键。如果抢先实现了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那大部分的工厂还将留在中国大地上(虽然工人的大量失业依然不可避免)。这个时候中国将掌握很大的主动权,制造业优势将更加巩固。如果中国工厂的智能化进度慢于欧美国家,那可能会面临大量的制造业流失,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用极少部分人来完成生产,满足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人口需求,进而把大部分产业留在本地,真的可行么?

这在美国的农业早就已经实现了,美国人口超过3亿,而其农业人口不到300万,农业人口占比不到全国人口的1%。300万农业人口,不仅养活了美国的3亿人,还有大量的粮食出口到国外。

在农业领域可以实现的,在工业领域也可以实现。随着工厂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前1万人的工厂也许只需要不到100人。如果人工智能达到了一个技术拐点,机器换人具备足够的成本优势,那么这个工厂的无人化过程将会迅速推进。

要保住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许只需要几千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而不是几亿人。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国工厂的智能化改造进度,不仅要与印度、越南比,更压与欧洲、美国、日本比。只有走在前面,才能够留住产业。失业问题可以用其他办法缓解,先把产业留住再说。即使中国不主动进行智能化升级,欧美、印度、越南的智能化升级之后,产业流逝,大规模失业一样不可避免。

最后,我们来讨论下技术冲击对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

我们知道,按照目前的人口走向,欧美国家的人口基本停滞,亚洲的印度、东盟,非洲、拉美国家,将成为人口增长的主力。

如果世界的智能化快速推进,那么产业将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尤其是制造业将向发达地区集中,低端制造业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也将停止。届时就会出现一个很尖锐的矛盾,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但是产业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甚至大量低端制造业机会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在印度、非洲、拉美这些地区,人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分离问题会更加严重。不能提供生产能力,那消费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届时,落后国家作为产品倾销地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人口规模不等于市场规模,足够的购买力才能够构成消费市场。

甚至,土地作为落后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将被突破。非洲、印度等地区,即使不能在工业上有所成就,但由于土地辽阔,至少可以在农业方面有所作为。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农业生产与土地面积线性相关。

如果可控核聚变和农业技术获得突破(保守一点,200年内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上文所说的,农业生产对土地面积的依赖将大幅度降低。通过可控核聚变产生的大量廉价到几乎免费的电力,用人造灯光+营养液,在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里“种植”各种蔬菜水果。届时,德国、法国这种面积不大的国家,也可以成为农业大国。

我们来看看非洲的情况。

非洲对于其他国家的价值是什么呢?首先是石油等化石能源、矿产资源,然后是低成本劳动力,可以发展低端制造业,最后可以作为一个产品销售市场,非洲的土地也可以用来种植农业或者养殖。

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能源革命,这场革命倒不是可控核聚变,而是光伏、风力发电,实现对石油、煤炭、天然气这类化石能源的替代。几十年后,中东、俄罗斯、非洲作为能源供应方的地位将大大降低,从这个层面来看,中东、俄罗斯的前景是暗淡的。非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正如上文所说,非洲的低人力成本,在制造业中将不再具有优势(几十年后的情况)。没有生产力就没有购买力,就无法形成一个足够规模的消费市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看重的是市场规模而不是人口规模)。非洲最后剩下的可能就是矿产资源。其农业如果没有其他国家来帮助其升级改造,甚至无法满足其本地人口的生存需要,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最后的局面,可能是非洲国家只有靠出口矿产资源来换取粮食。这样的平衡也是脆弱的,无法支撑太多的人口,更不能支撑非洲的人口增长。

所以,非洲未来的人口会如何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取决于非洲人繁殖的本能驱动与其生产力(食物产量、产业水平)的动态平衡。

印度、拉美国家会比非洲好一些,但依然会面临产业能力与人口规模的失衡问题。移民只能部分的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这些国家主动控制人口规模。因为,智能化之后的发达国家,对低端人口的需求也大幅降低了。

文:凝视深空

❷ 创新服务企业榜 

❸ 创新服务产品榜

❹ 最具投资价值榜 

❺ 创新技术突破榜

条漫:《看过大佬们发的朋友圈之后,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联系数据猿

北京区负责人:Summer

电话:18500447861(微信)

邮箱:summer@datayuan.cn

全国区负责人:Tyrone·泰伦

电话:13522568441(微信)

邮箱:tyrone@datayuan.cn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