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十大著名法则

                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杜瓦(Thomas Robert Dewar)提出的社会生活中的十大著名法则.


              

马太效应编辑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手表定理编辑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不值得定律编辑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XXXXX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彼得原理编辑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零和游戏原理编辑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华盛顿合作规律编辑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酒与污水定律编辑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水桶定律编辑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中,你应该:
1、确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减少这一薄弱环节对你成功的影响;
3、如果不幸,你正处在这一环节中,你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或者转职去谋另一份工作。
水桶定律还有最新的解释,那就是水桶是侧放着的。因此最终,你的长板决定了你的装水量。
比如偏科,我们经常说不好,但是历史上偏科的奇才数不胜数。

蘑菇管理编辑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而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地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编辑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十一、二八法则编辑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换来20%的成果。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附:破窗理论等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始终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如一个人应该选择在几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强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现;锁定少数能完成的人生目标,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机会。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
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叫“马特莱法则”,又称“二八法则”。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是“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是“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是“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一.“二八定律”在保险经营中的运用
1、“二八定律”在保险目标管理及时间管理上的运用.
不同的管理层次上、不同的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的差别,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及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老总们花费80%以上的时间、精力在考虑经营目标、发展方向、计划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业务人员则必须用80%的精力寻找客户,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在时间的管理上,我们必须用20%的黄金时间做重要的事情,用垃圾的时间去处理垃圾的事情。因此在生活中,要切实找到那些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因素,从而让我们只需用20%的时间去做重要的占日常生活80%的事,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轻松达成目标。
2、“二八定律”在保险代理人队伍中留存率及激励的运用.
保险代理人的队伍流动性非常大,留存率也存在着二八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员甑选的时候,找对人,然后才能做对事。要想使服务达到优质化、产能提高,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找到优秀的人才。留下20%的“对的”人,这将降低你的经营成本,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因为优秀的人较少犯错误,他们可以使你的企业有更高的效率即生产力。即使你付出再多的薪资也很值,因为你使自己更有效率了。找对了这20%的人,就有可能留存率达到80%了。
3、“二八定律”在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保险公司与其他的销售公司一样,20%的展业人员销售80%的新保单,业务一边倒,明星挑大梁现象随处可见。只要你稍加注意,不管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二八现象无处不在。因此保险公司必须特别重视绩优业务员的留存,绩优业务员进一步成长,绩优业务员对公司同仁的影响力等问题。从人力成本的角度分析,这部分人的人力成本是最低的,而产能是最高的。这20%的人员是领头的部队,是领头羊,是榜样,他们成长的速度将影响整个团队的成长速度,他们前进的步伐对整个团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重视这支高效的群体,保险公司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及效益。
4、“二八定律”在客户管理中的应用.
保险行销处在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特定经营环境中,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避免重复无效的行销资源浪费,从你做市场一开始,就要争取发现“对的”客户,懂得如何挑选客户并想办法“锁定”他们。用80%的精力找到20%属于自己的顾客,再以80%的服务满足这20%的人群。对于一家保险公司或一个保险展业人员,几乎都面临这样一种现象: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保险公司必须特别重视这20%的大客户、重点客户群,用80%的精力服务、巩固并发展这20%的客户。他们将为我们赢得80%的目标业务。在保有老客户的前提下,公司应遵循“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大客户创造的这一定律,成立大客户部,直接服务于这20%的最优客户,并以各种方式提供VIP式的服务,留住他们,提高他们的忠诚度,进而发展自己,提高经济效益。保住了这20%的优质客户群,就等于保住了业务的半壁江山了。
二.二八法则在股票上的应用.
任何一种公式用在20%的股票上是有效果的,对80%的股票套用此公式是无效的。当然,一个成功率高的公式,在研究时可能对80%的股票都有效,但你在实际应用中,就可能觉得此公式只是对20%的股票能应用成功。
80%的股民都在用理论和公式找属于别人的股票,而只有20%的股民用理论和公式在找属于自己的股票。

十二、钱的问题编辑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
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不谈。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关于金钱的本质、作用和功过,从古到今,人们已经留下了无数精辟深刻的格言和妙语。我们常会看到,人们为钱而兴奋,努力赚钱,用财富的画面挑逗自己。金钱对世界的秩序以及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广泛的,这种影响有时是潜在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致富的驱动力并不是起源于生物学上的需要,动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现象。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 --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十三、鲶鱼效应编辑

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
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 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由来: 挪威人喜欢吃 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 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真实性: [1]  
结论:“鲶鱼效应”的故事实际是一种负激励,目的在于教会管理者如何激活员工团队,其真实性值得商榷,目前看来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论证:由于这个鲶鱼效应的故事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对故事的真实性从各方面进行推测。
首先来看看故事中提到的两种鱼,沙丁鱼和鲶鱼,是否有可能同时在挪威出产。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邻挪威海(属于北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冻冰岛寒流交汇的关系,挪威海的渔产十分丰富,包括鳕鱼、鲱鱼、沙丁鱼及鳀鱼等。沙丁鱼是对鲱形目下多种富含油脂的小型鱼类的统称,在挪威海出产的沙丁鱼是大西洋鲱( Claupea harengus)主要分两类:北海鲱鱼和挪威春季产卵鲱鱼[1][2]。鲶鱼(catfish)一般指的是鲶形目下的所有鱼类。鲶鱼的栖息范围十分广泛,遍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内陆水系和沿海。大部分鲶形目的鱼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咸水中(海水和咸水湖)。这些生活在咸水中的鲶鱼包括海鲶科和鳗鲶科,以及鲿科和疣体鲶科的少数种类。遗憾的是,这些咸水鲶鱼只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咸水中[3],在北大西洋并没有分布。
那么北大西洋就没有“鲶鱼”了么?严格来说鲶形目的鱼是没有的,但还有一种英文名字里带有“catfish”的非鲶形目鱼类。这种鱼英文名叫作Atlantic catfish或 Atlantic wolffish、seawolf,中文名是北大西洋狼鱼,属于鲈形目绵鳚亚目狼鱼科狼鱼属,学名 Anarhichas lupus。这种鱼有没有可能是故事中追逐沙丁鱼的“鲶鱼”?很可惜也不是,因为这种狼鱼是以贝类、甲壳类、棘皮类等为食,它并不吃鱼[4]。从上述介绍来看,“鲶鱼”和沙丁鱼怕是很难在挪威相遇了。
另外,从捕捞方式的角度上看,沙丁鱼捕捞作业一般采用围网捕捞,收货的沙丁鱼会被浸泡在盐水中直到上岸[5]。所谓“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完全是故事的作者想当然的臆造。
再者,沙丁鱼是一种集群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海洋中各种灵活的捕食者千辛万苦通常也只能吃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个体,并没有所谓“惰性”一说。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对catfish effect词条的解释,这个名词在英语文化中讨论的很少,更多则是出现在汉语中[6]。而且,挪威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当我们试着用挪威语steinbit effekt(鲶鱼效应)进行检索时,并没有相关的结果。
因此从鲶鱼和沙丁鱼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沙丁鱼捕捞作业的方式和该词语在英语和挪威语文化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