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oj4815 [Cqoi2017]小Q的表格

传送门

这题好妙啊,我好菜啊……居然连辗转相减都看不出来,我是不是没救了……

……

考虑题目给出的两个条件:

$f_{a,b}=f_{b,a}$,这个就是对称性。

$b×f_{a,a+b}=(a+b)×f_{a,b}$,这个有点意思。整道题明明就是这里最难好嘛

先不管两个$f_{a,b}$之间到底有什么数量关系,只考虑哪些$f_{a,b}$互相影响,记$a~b$表示$a$与$b$相关,可以把它变形一下得到$f_{a,b}~f_{a,b-a}(a\le b)$,结合$f_{a,b}=f_{a,b}$可以发现,所有相互影响的$f_{a,b}$都有一个共同性质:$\gcd(a,b)$相等(根据辗转相减法,当$a<b$时有$(a,b)=(a,b-a)$)。

然后来考虑两个互相影响的$f_{a,b}$的数量关系,把第二个条件移个项之后得到$\frac{f_{a,b}}b=\frac{f_{a,a+b}}{a+b}$,也就是说$a$一定时$f_{a,b}$的值与$b$成正比,根据对称性还可知$b$一定时$f_{a,b}$的值与$a$成正比,不难推出所有互相影响的$f_{a,b}$的值都与$a×b$成正比。设$(a,b)=g$,那么每个$f_{a,b}$就可以通过$\frac a g×\frac b g×f_{g,g}$唯一确定,这样那个$n^2$大小的矩阵就只有对角线上的那些元素有用了,查询的时候计算每个$g$的贡献即可,记$f_{d,d}=f(d)$,那么表格的前n行前n列之和就是

\begin{align}\sum_{d=1}^n f(d)\sum_{i=1}^n\sum_{j=1}^n[(i,j)=d]\frac{ij}{d^2}\\=\sum_{d=1}^n f(d)\sum_{i=1}^{\left\lfloor\frac n d\right\rfloor}\sum_{j=1}^{\left\lfloor\frac n d\right\rfloor}[(i,j)=1]ij\end{align}

有一个结论:$\le n$且互质的数对两个数的乘积之和等于$i^2\varphi(i)$的前$n$项之和,写成公式就是

\begin{align}\sum_{i=1}^n\sum_{j=1}^n[(i,j)=1]ij=\sum_{i=1}^n i^2\varphi(i)\end{align}

这个东西很好推,实在不知道的话后面会有证明,总之先记住就好了。

有了这个东西,就有

\begin{align}Ans=\sum_{d=1}^n f(d)\sum_{i=1}^{\left\lfloor\frac n d\right\rfloor}i^2\varphi(i)\end{align}

预处理$i^2\varphi(i)$的前缀和之后就可以做到单次询问$O(n)$了,但这显然还不够。注意到这个式子中有分块形式,因此如果能维护$f(d)$的前缀和的话就可以快速计算答案了,记修改的复杂度为$g(n)$,查询的复杂度为$h(n)$,那么单次询问的复杂度就是$O(h(n)\sqrt n)$。如果用树状数组维护的话,$g(n)=h(n)=O(\log n)$,一次修改+一次查询的复杂度就是$O(\sqrt n\log n)$。注意到修改很少而查询很多(每次操作会进行一次修改和$O(\sqrt n)$次询问),那么我们可以使用$O(\sqrt n)$修改+$O(1)$查询的分块维护(预处理前缀和,每次修改时暴力修改块内前缀和,再对后面的块打标记,查询时直接返回对应位置前缀和+对应块的标记即可),每次操作的复杂度就可以降到$O(\sqrt n)$了,总复杂度$O(m\sqrt n)$,这样就可以过了。

 1 #include<cstdio>
 2 #include<cstring>
 3 #include<cmath>
 4 #include<algorithm>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const int maxn=4000010,maxb=2010,p=1000000007;
 7 void phi_table(int);
 8 void modify(int,int);
 9 int query(int);
10 int gcd(int,int);
11 bool notp[maxn]={false};
12 int prime[maxn]={0},phi[maxn];
13 int id[maxn],L[maxb],R[maxb],cntb=0;
14 int f[maxn],sum[maxn]={0},lazy[maxb]={0};
15 long long x;
16 int n,B,m,a,b,k,ans;
17 int main(){
18     scanf("%d%d",&m,&n);
19     B=(int)(sqrt(n)+0.5);
20     for(int i=1;i<=n;i++){
21         id[i]=(i-1)/B+1;
22         if(!L[id[i]])L[id[i]]=i;
23         R[id[i]]=i;
24         cntb=id[i];
25         f[i]=(long long)i*i%p;
26         sum[i]=(sum[i-1]+f[i])%p;
27     }
28     phi_table(n);
29     while(m--){
30         scanf("%d%d%lld%d",&a,&b,&x,&k);
31         int g=gcd(a,b);
32         x/=(long long)(a/g)*(b/g);
33         x%=p;
34         modify(g,(x-f[g]+p)%p);
35         f[g]=x;
36         ans=0;
37         for(int i=1,last;i<=k;i=last+1){
38             last=k/(k/i);
39             ans=(ans+(long long)(query(last)-query(i-1)+p)%p*phi[k/i]%p)%p;
40         }
41         printf("%d\n",ans);
42     }
43     return 0;
44 }
45 void phi_table(int n){
46     phi[1]=1;
47     for(int i=2;i<=n;i++){
48         if(!notp[i]){
49             prime[++prime[0]]=i;
50             phi[i]=i-1;
51         }
52         for(int j=1;j<=prime[0]&&i*prime[j]<=n;j++){
53             notp[i*prime[j]]=true;
54             if(i%prime[j])phi[i*prime[j]]=phi[i]*(prime[j]-1);
55             else{
56                 phi[i*prime[j]]=phi[i]*prime[j];
57                 break;
58             }
59         }
60     }
61     for(int i=2;i<=n;i++)phi[i]=((long long)i*i%p*phi[i]%p+phi[i-1])%p;
62 }
63 void modify(int x,int d){
64     int k=id[x];
65     while(id[x]==k){
66         sum[x]=(sum[x]+d)%p;
67         x++;
68     }
69     k++;
70     while(k<=cntb){
71         lazy[k]=(lazy[k]+d)%p;
72         k++;
73     }
74 }
75 inline int query(int x){return (sum[x]+lazy[id[x]])%p;}
76 int gcd(int a,int b){return b==0?a:gcd(b,a%b);}
View Code

附:那个结论的证明

\begin{align}&\sum_{i=1}^n\sum_{j=1}^n[(i,j)=1]ij\\=&2\left(\sum_{i=1}^n i\sum_{j=1}^i[(i,j)=1]j\right)-1\\=&2\left(\sum_{i=1}^n i^2\frac{\varphi(i)+e(i)}2\right)-1&(e(i)=[i=1])\\=&\sum_{i=1}^n i^2\varphi(i)\end{align}

至于为什么$\le n$且与$n$互质的数的和为$n\frac{\varphi(n)+e(n)}2$,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存在一个$d$满足$(d,n)=1$,根据辗转相减一定有$(n-d,n)=1$,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些$d$两两配对,在$n>1$时显然会产生$\varphi(n)$对,每一对的和都是$n$,那么这些数的和自然就是$n\frac{\varphi(n)}2$,再特判一下$n=1$就是$n\frac{\varphi(n)+e(n)}2$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zoier/p/6703148.html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