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知乎】作者:王家CFA
越老越吃香的工作有一个共性——之前的工作对当下的工作有用。
很多人一说起这种工作,第一反应是医生、老师、律师之类。
这其实挺好理解的,看1000个病人和看10000万个病人,随着积累的病例逐渐增加,一个新病人来了当然就更有可能快速锁定问题,快速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老师也一样,见过的学生多了,就知道眼前这个学生应该如何指导;见过的考试多了,就越又可能知道教学大纲、考试出题人想干什么。
律师就更是这样了,林子大了,见过的鸟多了,也就知道案例怎么去帮助自己的代理人。
当然,人力资源市场里还存在着大量工作,之前的工作对当下工作没啥作用。
我们可以分成三类。
1、体力劳动类
体力劳动工作者出卖的只不过是自己的体力,随着年龄增长这个“资本”会逐渐下降,导致收入下滑。比如建筑工地的普通工,比如大多数出租车司机,比如现在的外卖员。
不是说他们的经验没有用处,而是说和年龄增加体力下降导致的收入下降比,经验提升对工资的提升幅度有限。
就好比说送外卖、开出租车。
收入水平基本就是和每天工作时间相关,你每天出车12个小时,那就比8小时挣得多。
以前开出租经验还是用的。
比如什么时候“大活儿”比较多,那些不为人知的小路车少,比如什么地方容易拉到去机场的客人之类。现在App主导订单,经验就更没啥用了。
很多程序员,其实属于这类型。他们编程序做开发,只不过是看起来像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并没有太多创造的成分,属于按照既定的要求完成任务。
和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并没有太大区别,我觉得他们自嘲“搬砖”也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这类工作之前收入高,更大的原因是资本在这里、风口在这里,把价格打上来了。
程序员上岗相比建筑工人上岗还是门槛高一些,所以当资本风口和市场风口来了,想大批量找到程序员,还是挺花时间——于是有限的供给之下,工资水平会变得很高。
一旦行业风口不在了,大量人力资源供给涌入这个行业,工资水平必然是回到正常范围。
就像这1~2年发生的这样。
(说一句,相比绝大多数行业,我还是推荐普通人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能大范围吸收劳动力、且还算有增长的大型行业)
2、周期类行业
周期性行业,企业的业绩有着很大的波动,如果是做能源、采掘、机械、金融的朋友对此都会印象深刻。
在周期的力量面前,个人的经验积累有时候显得比较苍白。
就想我比较熟悉金融行业,牛市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工资+奖金可能比熊市的时候自己组长挣得还要多。
入行的时候是牛市,过几年市场熊市,虽然经验更丰富了,他/她很可能观察到自己的收入竟然也没涨。
计算机专业无论是To B还是To C,其实也有某种周期性,只不过这个行业之前属于“增长性行业”,周期性体现的比较弱。
在一个新兴行业,高增长行业,哪怕外部宏观环境有波动,自己因为增速快,里面的人其实感受不到周期性变化的,他们观察到的就是行业持续快速扩张,人才需求持续扩大。
会产生“一直好下去”的幻觉。
但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永远是朝阳行业,目前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已经不是10年前了,商业模式基本被确定,大的市场格局都有巨头在把持。这把要不是AIGC给续上一波,全世界程序员的日子都不好过。
和当年电商、社交、O2O同一时间百花齐放相比,过去几年的互联网已经很久没有大型创新方向了,2021年的时候“元宇宙”倒是被寄予厚望,事实证明落地比想象得要难太多了。
增速在放缓,你会越来越感觉到外部周期性对企业业绩和员工收入的影响。
当然了,在周期性行业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5年、10年这么看,你会发现越老越吃香现象还是存在的。
过去的经验虽然在短期熊市里无法逆周期,但下一次再来牛市的时候,经验能让你赚更多钱。
前提是熊市的时候不要被周期给“甩出”行业。
3、衰退型行业
有些行业因为技术的进步会消失或者大幅下滑,比如马车夫、抄写员这类。
哪怕你就是再厉害的马车夫,汽车出现以后工作都很难保住。
之前AIGC出来的时候我说,基层脑力劳动者未来要仔细考虑饭碗问题,像什么“自媒体小编”、代记账财务、普通翻译,不提前谋划的话,再有经验也前景堪忧。
程序员其实也要关心这个问题的。。。。。。。。。。
总之,工作越久越吃香,在社会的所有工作岗位里真的是很小一部分。
程序员们过去10几年赶上了资本风口,遇到了行业大爆发,才出现了工资收入持续上涨。
但,总会慢下来的。另外,推荐程序员适当的摸鱼:https://www.yoodb.com/
(再强调一下,没有什么特殊资源,我仍然是推荐做程序员的,未来至少10年仍然是社会中的高收入行业)
以上,供参考。
引自【知乎】作者:章牧之
得看你定义的吃香是什么?
如果是横扫各大公司、offer拿到手软/跳槽随便跳,50%涨幅起步、招聘HR和猎头抢着给你打电话。
那对不起,不光是程序员,什么岗位都不是这样子。
如果是说找工作难,那只能说,工龄不带来价值,工龄累积的技术水平(且配得上业务需求的)才有价值,才会吃香。纯熬工龄或者干了十来年还是没特别大质变的,难也正常。
先聊后一个点。找工作难的。
很多早年校招就进入大公司的互联网从业者,会有一个体会,时间越长、当年同一批进公司的校招生,或者是同阶段年纪差不多的同事,干着干着差距就变大了。
有人过了几年就开始特别突出,坐火箭一样的往上升。有的人干了五六年,还在那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搬砖。甚至原本同一批的人转眼过几年变成了上下级甚至是+2级别差。
这里的差距很好理解,就是在同样的机会面前,有人抓住了,有人没有。
同样都是进去写代码,有的人就是写得更好、有的人就是沟通表达更好、有的人就是私下技术进步很快。
甚至更残酷的,有的差距是在进公司前就拉开了的,进公司刚开始是统招统分一起打杂,打着打着有的人就火线被提上去了。无他,前面是一起练手罢了。
别不信,这些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很重视校招,我们能看到很多同一批的校招生逐步拉开差距。
以我经历的实际情况,18届的校招生,算是国内互联网行业(尤其是web2阶段)第一批大规模校招的年份,那年很多人都拿到了溢价的校招offer,那年很多人进了大厂。
五年过去了,有些人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已经是资深经理或者小总监了,有的人经历过裁员,流离失所离开了大厂,去到小公司混口饭吃。
很多感叹为什么我工作经验越久为啥不能越顺利找到工作的,你要想想,你在这个时间段,薪资又贵、培养空间又小、甚至学历都被现在的应届生全方位吊打的时候,为什么公司要招你?
这些年互联网一线二线大厂为什么逐年增加校招比重?甚至薪资开始逐渐倒挂?为什么一边大量裁一些看起来还是能用的甚至也不算很贵的社招一线干活的,却继续大量招聘校招生?
很简单,社招,我只需要能抬升团队天花板的、校招招不到的。团队留存,我只需要带队的、经验不可复用的。
这些工作了五年八年的社招老黄牛,对公司来说,一部分工作迟早要被工具、自动化和AI能力取代(尤其是测试、业务开发、物料设计、内容运营等岗位,是重灾区),再不济我还可以外包。
而校招,就像是NBA的选秀大会,我每年都去淘金,总能找到下一个MVP。
虽然可能社招经验很丰富,但没关系,有些聪明的校招生给他半年,就能把很多工作了三五年的社招人的常规工作吃下来。
你别不信,只要带教的导师靠谱、这个学生本身勤奋肯干聪明,现在的校招生真的能一日千里的速度在成长。
虽然我不喜欢唯学历论,但确实,这几年的校招越来越卷学历、卷面试、都是在大浪淘沙掉一批又一批不够天分的人。
那试想下,为什么你工作经验越久不能越吃香,不能越容易找到工作?
比上,你比不过。你当不了管理、做不了攻坚的技术大牛、抬升不了面试部门的天花板。比下,你没人校招生天赋好、底子干净(一张白纸很多时候比写满了杂七杂八的代码的,更吃香。教起来容易)
当然,也不能说一味唱衰。因为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匹配度。
匹配不上A公司的阶段(大力做校招、搞人才培养、梯队建设),还可以去相对差一点的B公司嘛,只要对方的阶段里需要你这样的有经验的实干产能,总归是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的。
也不是一定要在所谓的TOP全球五百强、顶级宇宙厂卷的。
都工作这么久了,不是还抱着年轻时候的梦吧。
再聊前一个点,真的不是现在到处被人挖的年代了。
我没赶上过 Web1 的黄金时代,从Web 2 的 PC互联网的尾巴入行,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开始井喷式增长的年代。在前期那会儿,基本科班做互联网的没几个,面程序开发的候选人见到非常多学硬件的(自动化、电气、电子、通信)、学建筑的、学机械的转软开。
那会儿很多所谓的技术大牛,是实打实自己学出来的。
产品就更别提了,那会儿甚至有很多特别核心的产品,都不是什么高学历人才,更别提学XX专业出身的了。
但那会就是缺人,到处都缺人。
投资人缺项目投、项目缺产品把老板的想法写成PRD、产品缺研发把PRD开发出来。大厂缺一线产能、独角兽缺领军人物......
那些年做猎头的朋友甚至天天电话打到手软。
独角兽缺人,有钱的,什么都挂猎头(OFO疯狂的时候,什么岗位都用猎头招);没钱的为了抢人,也会用RPO招一线开发。金三银四就是那会儿独特的产物。
2018年的3月,我每天能有8-10个面试,从早上坐下来就开始面人,晚上赶上饭点还带候选人去食堂吃饭。
但行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这几年,你再看,新技术的突破、演变,带来的新东西太多了。很多东西可以不需要人就能干,或者不需要那么多人干。
养一个团队不如买一个Saas服务,只要花钱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自研。
前些年轰轰烈烈的万物皆自研,除了部分大厂还能咬牙干的下去的,很多都被放弃了。包括但不限于业务类的需求,和办公服务类的需求。
同时,很多公司都在砍业务、砍团队,整个整个的砍,为何?做了不挣钱、不能一年两年长期的挣下去。前些年跟风圈地跑马的很多业务,都不做了,不做了就没这些需求,没需求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不需要人,谁还来挖你?
市场环境里,一线的劳动力,已经非常非常饱和了。
这几年我看到的业务需求,基本就两类,真的能解决空白问题的天花板级别人才,要么就是校招储备。
也因此,你可能会感觉,前几年我还天天有猎头在挖,怎么这几年这些猎头都没了,再一看,友邦了。
我在阿里职级改革里提到过,阿里P8以上高阶岗位改任命的点,很多人以为是更有利于裙带关系了。其实不然,反而是对混吃等死的裙带关系更惨了。
高P改任命制,意味着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以前靠你的P9 P10撑腰上去的,现在都没路子了,因为功劳就那么点,都得靠功劳吃饭。
按劳分配、按战功分配,董事局、办公会是不认识你们这些一线的P7P8 的,未来只能靠谁有拿得出手的、值得全公司发战报的成绩来分蛋糕。
没砍下来足够多柴火的,老老实实要么自己走了,去一个相对落后一些的公司继续吆五喝六当土皇帝;要么耗在阿里,地盘越来越小,直到被软性的干掉。就像当时聊管理层裁员的问题情况一样。
综上,确实竞争是越来越激烈的,就像我现在看团队里新来的00后校招生,也会焦虑。
但,这不就是这么多年物竞天择的过程么?
引自【知乎】作者:禾木予鱼
如果你在核心部门,这个道理没有问题
你在一个普通部门
他们除了从0到1这个过程,需要招有经验的
后面只需要人维护,你技术怎么样无所谓,项目能跑起来就可以了
说白了,这个部门做的东西赚不赚钱吧
引自【知乎】作者:程墨Morgan
让我们用程序员的逻辑思维来解释这个事情吧。
如果你这个『明明是工作经验越久越吃香,为什么程序员却不是』问题成立,那逻辑就有这么一个前提『工作经验越久越吃香』,而且『程序员的工作经验也属于越久越吃香那种』。
首先这个『久』字.....导致『工作经验越久越吃香』这个论断不成立,因为『久』只是代表时间长,却不代表实际的经验技能积累,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这个论断不成立,一个简单的搬砖工作(并不是歧视体力劳动者),是不是搬砖二十年就一定比搬砖一年的更吃香?显然不是啊,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够,『工作经验越久越吃香』是不成立的。
好吧,我们退一步,把『久』字改成『多』,体现经验技能的积累,『工作经验越多越吃香』,成立吗?
也只能说对部分行业成立。
老中医也许经验越多越吃香,但是很多职业不是,同样,用反例就可以证明,比如,模特,别管你有多少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演出经验,年纪大了就真没法干。
所以,程序员朋友们,别觉得自己的职业就是全世界,别觉得就自己35岁危机就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大把大把职业都是经验不怎么顶用的。
好吧,我们再退一步,我们界定在职业年龄范围内(比如程序员35岁以内,模特30岁以内),是不是『工作经验越多越吃香』?
依然不一定,而且,恰恰程序员这行还真就不是。
因为程序员面对的行业是一个高速变化的行业,技术日新月异,你的经验真的有用吗?
我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做『经验』吧,『经验』就是你以前经历过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获得了正反馈或者负反馈,让你知道将来做『同样』或者『类似』的事情,能够拥有更好的判断力,从而少走弯路,这就是『经验』。
我们面对的行业变化越快,将来遇到『同样』或者『类似』的概率就越小,也就是,你的经验派上用场的概率也就越小,其价值也就越小。
我并不是说经验无用,而是,必须要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虽然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至少能够遇到『相似』的情况,尽量用上以前的经验,这样经验就有价值了。
当然,不是谁都具备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经验的程序员不多。
好吧,我们再退一步,『对于具备触类旁通能力的程序员,是不是经验越多越吃香』?
依然不是。
因为,你能够触类旁通利用经验,和别人认为你触类旁通是两码事......
在别人(雇主)眼里,判断一个人的经验是不是有用,太费劲了,还不可靠,还不如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一个人是不是能加班干活,是不是能愿意拼一把,而且......具备触类旁通能力的程序员,也是人中龙凤,那价钱......可贵了,用不起:-)
你看,一路推演下来,你就知道尤其对于程序员这个行业,并不是工作经验越多越吃香。
当然,程序员朋友们别气馁,把心态放平,接受人生的起起伏伏,做人嘛,最重要的还是开心。
引自【知乎】作者:硅谷IT胖子
今天晚上跟一个伯克利的教授吃饭,是我大学本科同班的同学,比较有感触
教授对职业永远是不紧不慢的,因为干到60多岁越老越值钱,脸皮厚点70多岁在台上胡说八道别人也没办法
除了教授工作有传统所说的稳定以外,个人认为还因为教授相对独立
码农则更像车上的零件,一旦车出了问题,会毫不留情地换掉那些相关的零件
更别说近年出现了马斯克这种开着车嗷嗷叫着加速撞墙零件掉一地的神人
所以同学很奇怪我的一些话题:比如跑到泰国去养老物价很便宜,跑到葡萄牙养老咖啡只要75分钱一杯,去菲律宾有什么好处等
同样快到40岁的年纪,我已经开始萌生退意,而人的职业才刚刚开始起步,大概是两者心态的不同
当然这样比也不公平,毕竟成为教授付出的努力和所需要的机遇,要比码农大很多
我想还是逃不过那个道理:生命中所有的东西,其实暗暗都标注好了价格
码农就是莽,职业前十几年赚出来很多的钱,一般职业比不了,速成,像古典武侠小说中的邪派武功
但是十几年后,后劲就不太足了。不讨论那些一生辉煌的码农大神,或是混上去了搞管理的,或是创业的——实际上很多人无论资质还是能力,都不适合当一辈子码农的
这些人为了职业前十几年的钱和身份(绿卡、户口)等,不得不入行(其实很多也是被急缺的市场裹挟进来的);但职业生涯过半时,却发现职业的持续性就有问题了
说到底,软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并不比机械、电子、土木任何一个行业高深或是难,而且没有什么防护壁垒、纯市场化,不像教授是从纳税人拿钱的,也不像医生人命关天且有行会护体
所以我想,不说“程序员是不是越老越吃香”的对错,这种不安全感是笼罩着大龄码农们的:“好日子还有多久?”
这种恐惧感并不因为工资收入不断变高、或是移民成为当地居民(北京人、美国人)而消减多少——因为人性太贪婪,得到的都是应该的,失去的都是可惜的——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调节的,反正我自己是线性思维,赚得越多越珍惜工作,越不想接受降薪躺平的后果,越恐惧变化和动荡,如果失业哪怕降薪再找到别的工作,我也许也会闷闷不乐,因为好像每工作一年就损失了差价一样
我在想:
是否码农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职业的前十五年都不断突进,玩命跳槽和攒钱,只要经济够好,购买的财产不断增值,到职业中期时开始进入瓶颈期,同时放松自己的要求开始减速,而到五十岁上干脆去做别的行业甚至借机完全躺平
争取工作20年到25年赚够一生的钱,后面应该不会太差
你可能说本文很偏题,人问的是“工作经验越久越吃香”;其实工程一般确实如此,但架不住两个问题:第一,没人天生愿意整天盯着电脑;第二,就算一个人技术可以不断精湛,但码农是个很需要体力和处理其他事物(快速、人际、计划和表达)的行业,面对压力如何应对和调整,而这些能力一般随着年龄是慢慢衰退的
其实教授的能力也在同样衰退,只不过大学有本事烧纳税人的钱,码农没有罢了;教授有积累的论文和人脉,码农写的东西都是公司的
不用说,过去十年也是无数人怀着希望涌入这个行业的十年,确实存在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的问题
这么看当兵、当公务员、当教授、当医生律师,确实后劲足。当兵服役25年,国家终身养着孩子大学学费不愁躺得舒服极了,公务员和教授等类似,医生律师则是那种恶霸垄断行业
当然,也看人,看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大概倾向于“尽早行乐”,理由简单而粗暴“万一我到50岁死了呢?”或是世界大战爆发了之类。甭说,要是真都只能活50岁,码农可比教授爽多了
何况,“前十几年的先发优势”很重要。我最感激这个行业是因为在二十多岁就让我感受到了富足的感觉,甚至还来得及影响我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说得现实些,对于中国人印度人来说,则是离开这破行业,连绿卡都办得很费劲
二十多岁除了梦想没有别的的时候,别说学个计算机了,就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后来才明白,如果真有魔鬼,用力量或是金钱去收买人的灵魂,大概想出卖的人会在魔鬼那里会排长队吧
因为有些人类,实在是比魔鬼坏得多啊,这人间才是真的地狱,魔鬼它只是公平交换、做做买卖罢了
作者: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0198706
公众号“Java精选”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者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系转载,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最近有很多人问,有没有读者交流群!加入方式很简单,公众号Java精选,回复“加群”,即可入群!
🔥Java精选面试题🔥:3000+道面试题,包含Java基础、并发、JVM、线程、MQ系列、Redis、Spring系列、Elasticsearch、Docker、K8s、Flink、Spark、架构设计等,在线随时刷题!
------ 特别推荐 ------
特别推荐:专注分享最前沿的技术与资讯,为弯道超车做好准备及各种开源项目与高效率软件的公众号,「大咖笔记」,专注挖掘好东西,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章有帮助的话,点在看,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