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SE学习的思考

本学期选修了SE,此篇博客是课程的一个作业,趁此机会写一下近期对与SE课程的一点思考。

一.有关IT教育的思考

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我遇到过以下问题:

1.小组作业的形式合作时间短,难以形成一个出色的工程项目。

2.课程作业师生都为图简单,作业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小组作业也开始一直流传,缺少有特色的合作内容;

3.小组间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学生对课程作业没有兴趣,互相推卸责任,作业往往是ddl前组长一两个晚上速成;

4.老师讲授内容只念PPT,课堂人数到期末越来越少……

所以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什么经常出现985/211毕业生求职时项目经验与社会脱节、工作经验缺失的现象,甚至有时还不如职业教育学院毕业的“专项人才”。

在上SE课程时发现了另一种导学关系

我们都喜欢去健身,师生关系如果处理成教练员与学员的关系会怎样?

教练制定适合学生的训练计划,学生学习想学的专业技能,组织优势互补的小组合作,注重实践练习,会不会师生关系会比过往的关系更融洽?

二.有关《构建之法》的五个问题

问题1:初创团队怎么吸引到更多的“猪”?

在书中17.4节提到猪、鸡和鹦鹉的故事,我思考了学院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个诱人的饲料槽(愿景+股权)

  • 一个坚固的棚子(可行的计划+强大的创始团队)

  • 一片广阔的奔跑天地(所有权和影响力)

  • 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卓越的文化)

但是对于初创企业的创建者,在无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如何凭一个愿景和计划书就能吸引众多专业互补的项目团队,而对于初创企业的创建者,本身已经可以应聘头部企业、头部岗位,需要什么动机,让他放弃高薪,选择创业?

问题2:技术栈收敛的技术,是否还可以后发创业?

在读到16章的时候,很多技术栈收敛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无目的的创新,机械臂是一个例子,似乎现有答案就是标准答案,尽管技术本身是开源的,但在专利、用户和工厂的壁垒下,再以此技术创业是不是重复造轮子?

问题3:随着AI编程助手(如GitHub Copilot)的普及和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兴起,传统软件工程师的角色和价值将如何演变?工程师是需要更专注于更高层次的设计、架构和复杂问题解决,还是说,这些工具也对我们理解工程基本原理、编写可维护代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时代觉得对程序员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即便未曾涉及的领域,也可以通过AI快速学习,是不是需要程序员专注于顶层的开发,还是需要既懂又懂?

问题4:在电梯调度算法的设计上,对于非CS专业的学生对于前后端的开发显得很陌生,过往可以找互补的队友,现在的合作范式变成AI了吗?

问题5:AI时代企业的护城河是什么,倘若数据、算法都变得透明,企业的盈利模式在哪,企业会成为便利店般的存在吗?

过往的电动车店价格不一,受网购影响,最终统一了定价,未来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是否会延续这一模式,值得深思……

参考链接:

对大学IT专业教育的反馈:https://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12/03/2274445.html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0教学方法:https://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评论 8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