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软件创建的大部分内容并非只为其作者服务(任务单、提醒和个人日志可能除外),
多数内容要呈现出来:演示需要受众观看,文档需要浏览者阅读,图像需要观众观看,状态更
新需要用户喜欢;与内容需要回顾一样,程序也需要在某一业务过程的下个步骤中使用。即便
是为机器设计的一行行程序编码,也都是遵循结构化格式并使用其他开发人员能够读懂的语言
编写的。
通常,缺乏联系性的软件会将这部分内容通过文档或者为任务而特别打造的软件交由用户
完成,例如电子邮件代理。但随着软件越来越复杂以及对用户目标与日俱增的尊重,这种分享
和协作特性也随之进入设计范畴。软件开发逐渐变成开放的办公室,在这里合作者甚至顾客都
近在咫尺;而不像过去,设计人员瞬间消失不见,像钻进隐秘的小屋搞创造,随后又忽然出现
在你面前。
截至目前,本章已经讨论了好的软件应该如何体贴用户。当我们同其他用户通过软件媒介
机制交流时,原则是一样的;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的社交规范和其他用户的期望。
社交软件要知道社交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区别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成员必须遵循的规则,而最大的两种规则就是社交规范(social norms)和
市场规范(market norms)。
社交规范存在于朋友和家庭成员之中,并互相遵守。如困难时伸出援手,表达感恩。
市场规范则是属于生意人需要遵守的潜规则,包括物美价廉、守信用等。
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很明显的不同。在社交背景中错误使用市场规范会被看作极端粗鲁的行
为。想象一下,当你在朋友家里享受完一顿美餐后,将钱甩在桌上就走,有多不礼貌。同样,
在市场环境中误用社交规范会让你陷入违法的境地。假设你在餐馆握着服务员的手说,“谢谢你,
饭菜太美味了!”然后不付钱就离开餐馆,餐馆老板就可以直接告你吃霸王餐。
想要避免粗鲁或违法,软件必须了解用户在哪种环境中使用产品。通常明显的做法是采用
限定域,但更多情况下所包含的系统可能会挑战跨过这些限定域。你可以通过LinkedIn与朋友
联系。Facebook上有好几页的公司用户。组织内部使用的聊天软件按照半社交规则设计,因为
该组织成员在生意上要相互帮助。而聊天软件才是交易双方真正实现会面的地方。
遵守市场规范的软件应该保证交易各方公平,扮演“媒人”和让人信赖的第三方托管角色。
遵守社交规则的软件应该帮助用户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坚持亚文化规则和等级观念。
社交软件帮助用户展现最好的一面
对设计者来说,在社交界面上展现用户就是个很大的挑战。他们要思考如何让这一展现独
一无二、可识别、可描述且有用。以下策略可以帮助用户在网络上代表自己。
用户身份
使用名字代表用户身份的确具有吸引力,但名字并非永远独一无二,也不一定合适。
像谷歌文档将彩色的动物形象作为图标一样,半随机选择自己的图标也很具诱惑力(作者
在书写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个可爱的紫红色熊猫图标)。设计者使用半随机视觉图像方框来保证
用户图标风格与软件的外观和感觉统一,但这增添了认知方面的负担,因为用户必须记住图标
背后的人是谁。为了把这种负担降至最低,头像另一端的用户可以选择无所属权的图标-颜色组
合或者上传自己的图片作为最适合自己的视觉头像。
上传图片有可能选择不恰当内容,但在选择加入网络和可信赖(非匿名)的社交软件中,
社会压力迫使我们对这些图片进行检查。无论如何,全名提示框可以快速提醒用户每个图标代
表谁,以及用户是否需要它。
动态 vs.静态用户形象
用户形象是用户为自己创建在线形象的传统方式,但并非所有用户有时间或者有意愿填写
一堆的静态信息来描述自己。然而,我们可以对用户在网络的社会贡献进行动态收集,并简要
展现出来:收听的音乐、志同道合的朋友、添加或喜欢的更新内容、提及的书籍或电影、分享或展示的链接等。Facebook的时间轴就是展现这些信息的一个例子。在社交网络中,行动胜过
自我描述,排名靠前的概述和最受欢迎的贡献是对静态的个人简历的很大补充,甚至可以说是
替代性选择。
对于用户形象的部分任意内容,用户应该完全掌握其浏览权限,能够组织与整理,以使其
看起来适合自己的个性;但对于不怎么讲究的用户来说,默认设定也很不错。
允许简单协作
协作是增强软件社交性的普遍原因之一。用户可能期望另一种观点、另一双手或者同事的
支持。以协作为中心的社交软件应能将这一功能深深植入界面当中。
比如,微软Word让用户对文档添加评论,其他人可以对此评论再添加新的评论。这种做
法很时尚,但遗憾的是,这些评论最终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与源评论脱节。
谷歌文档做得要好一些。它允许协作者直接回复,几乎并行,允许任何协作者点击按钮“解
决”问题,并提供一片区域重新打开原有的、已解决的问题。这样更适合人们讨论并解决问题。
设计者应该保证协助工具明显、可用,且能满足人物模型的协作需求和交流行为。
知进退
诸如谷歌文档这类只有外部社交功能的软件中,社交功能不应该超越或干扰主要任务。当
然社交软件必须表现其他用户的互动,但应细致,应能在充分尊重用户的前提上闪动、哔声提
醒我们有用户进入文档,这是一种万全之策。其实,用户应该有礼貌但坚决地拒绝干扰,暂时
中止任何外部社交,从而集中全力地完成某项任务。
助于增长网络健康
随着新成员加入、联系、交互、驻留或离开,网络人群也一直在增长、变化。社交软件应
该提供途径和方法,以便让新成员发现网络,然后加入、露面、学习规则、开始参与,并在成
员违反亚文化规范的时候稍稍提醒。中级成员应该有方法打造自身优势、培养新成员以及向高
级成员寻求帮助。高级成员应能有效管理网络。所有成员都需要一种方法以暂时或者妥善地退
出。有点毛骨悚然的是,网络必须优雅地处理成员去逝后的事宜。
根据社交规则,特别头疼的社交问题是在用户不同意联系的情况下要处理另一用户的联系
请求。拒者会给别人留下冷淡、冷漠的印象。当邮件收发室的一位新实习生希望通过Linkedln
联系一家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后者不想联系前者,但又不想让这位员工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时,为了顾及脸面,不情愿的用户需要将责任转移到明确的社区规则,或充当守门人角色的另一用
户,抑或是系统限制上。
社交产品尊重社交圈的复杂性
设计师要记住网络社会心理学底限。灵长类动物学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的面
积与其部落的平均大小相关。小于一个限值的部落会缺乏安全感,而大于这个限值的部落则会
不稳定。
为了纪念提出这一理论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Dunbar),人们把这一限值叫作“邓巴
值”。而一个明显的后续问题就是,人的邓巴值是多少?根据我们大脑皮层的面积,这一数值大
概为150,这是社会关系中确保每个成员充分发展的普遍限值。如果软件允许网络大于这一数值,
若无明确的规则、行为机制,以及管理相应复杂关系的一组工具,网络将会陷入不稳定的风险。
譬如谷歌文档这类稍具社交性的软件允许他人协助处理个人文档,并遵循严格的邀请及严格选择的规则;用户可能获得几个层面的权限,而决定权属于最初文档的主人。这类软件将复
杂的决策问题留给了用户。
其他软件,则在网络参与方面有更为慎重的规则。比如DropBox是一种文档分享软件,允
许用户对分享文档的对象进行定义。用户可以邀请其他用户,甚至允许机构以外的人进入个人
文件夹或文档。
明确的社交软件可以包含大量不同圈子的人群。拥有大约10亿用户的Facebook,能够搜索到与用户相关的同事、核心家庭成员、大家庭、朋友、对手、邻居、以前的邻居、校友、前校友、熟人、兴趣相投的圈子、雇主、潜在雇主、雇员、客户、潜在客户、爱人、情人和对手等人群。每个次群体的规则和规范对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规则和规范可用于对这些群体进行区分。
比如,你的大学同学看到你深夜豪饮的照片可能会兴奋,但并非所有家人都乐意看到这些
照片,至于你的老板或客户几乎肯定会不高兴。这就需要一种管理机制,确定哪些内容适合哪
个朋友圈;然而遗憾的是,很难找到这种机制,即便有也很难使用。比如Facebook偶尔也会发
生让用户难堪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及时更改和撤销操作的功能就至关重要。Facebook社交网
站的对手,谷歌则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机制,帮助用户了解和管理社交圈,动画和现代感
十足的布局为网站增添了很多乐趣。
其他定位更明确的社区可能会提供会员的准入制,这可以根据角色和资历来定。维基百科
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编写网页,更少的人拥有颁发许可的管理权限。 软件越大越复杂,就越要在设计过程中关注社交网络的复杂性。
社交产品尊重其他用户的隐私
像Facebook 和谷歌社交网站这种靠广告驱动的社交媒介,由于其强烈的金钱刺激,很容易
出现不尊重用户隐私的现象。对用户了解和分享得越多,广告的针对性越强,网站向广告商收
取的费用也就越高。
而另一方面,用户希望感受到自己的隐私被尊重,并且能够主动拒绝接受一项跟自己不相
干的服务。尤其是Facebook经常会出现问题,比如更改政策以显示更多的用户信息,而事先不
会向用户解释为何做出这种改变,并且将这些改变设置得更加难以发现、理解和使用。因此当
用户评论一张冒险的图片时,会突然惊讶地发现贝西阿姨正在因此而指责他。Facebook这些反
复、不体贴的错误会使用户越来越背离它。
考虑周全的社交软件会把额外的分享变成一件悉心解释、选择性加入的事情。而根据商业
规范,这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所以要倍加小心。
社交软件要恰当处理反社交行为
滋事者指的是反抗社交体系的行为,包括干涉交易、谈话中制造噪音甚至破坏正常工作。
亚马孙就不得不处理很多滋事者引发的问题,他们总是喜欢对在售的商品妄加评论。在一些可
以简单、匿名方式申请账户的大型网络系统中,滋事者对自己的言行更不负责,这会是一个大
问题。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工具,以阻止滋事者破坏交易、将滋事者排除在各个圈子外并将
其行为报告给社区管理者。这些工具的意义在于帮助管理员把真正的反社交用户和迫切想融入
圈子又不受欢迎的用户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