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份良好的竞品分析?通常有哪些方法?

43 个回答

给你一套竞品分析的模板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3、目标用户;
4、市场数据;
5、核心功能;
6、交互设计;
7、产品优缺点;
8、运营及推广策略;
9、总结&行动点。

除了定期输出竞品分析报告外,我建议情报收集&竞品分析工作要持续地搞下去。坚持每天收集行业情报,每月定时输出一份竞品分析&行业情报报告,然后再与团队成员沟通,一起头脑风暴。坚持搞个半年一年,不仅可以让你对行业动态了如指掌,而且也能提高自己的市场敏感性。

补充,我写的《产品经理如何做好行业研究及竞争对手分析工作》
blog.sina.com.cn/s/blog

网络上关于写产品竞品分析的文章很多,做运营类竞品分析的文章比较少,所以今天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分析竞品运营中的思考和心得。


每天发生在我们APP里各种变化都是值得运营学习的最好材料,尤其是竞品的变化,更是有许多与自己直接相关的经验可以学习。


通过观察和分析竞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动态变化,市场格局,找到细分机会;获取灵感,吸收经验,策划优质活动。当竞品出现杀手级功能或病毒型活动的时候,也能够迅速跟进,被对手验证不成功的活动,我们也可以少走弯路。



要想写好一份竞品运营分析报告,就需要先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看来,好的标准主要是和写报告的具体目的有关,能不能实现写报告的目的才是衡量是不是好报告的唯一标准。


比如领导让你去研究一下竞品的用户运营情况写份报告:

有可能是为了寻找可借鉴学习之处,有可能是为了摸查竞争对手情况做好应对策略,也有可能是作为融资计划的参考数据,还有可能是看你最近工作量不饱和给你找点事做(囧)。......


以上几种不同的目的,需要的分析报告非常不同,有可能满足其中一种目的的优秀报告,换到另外一种目的下,就会变得参考价值很低。



常见的竞品运营分析主要目的和侧重点有哪些呢?


1.学习优点

需要独立思考,通过表象看到内在的本质原因,多问自己几次为什么。


2.开拓市场

在没进入这个领域之前,想看看有哪些竞争者,重点通过多维度的横向对比判断全局。也要把竞品及用户群重合的潜在竞争对手考虑进去。


3.竞争策略

重点分析优缺点,细分人群的需求满足情况,竞争策略一般会从对方的弱点及未满足的细分需求主要着手点。


4.预防性策略

重点通过分析过往运营活动节奏和类型,推测竞品的可能动向,同时这个需要定期观察更新。


5.用于求职加分

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分析透彻,可以包含一些对产品层面的分析研究,适当地表示出对产品和行业的乐观和喜爱。


明确了做这个报告的目的,接下来就可以更具体的操作了。




确定竞品分析对象的方法,是先全面后精选:

“先全面”就是尽可能找到竞品和潜在竞品,是为了对行业全面了解“后精选”是为了聚焦关键竞品


如果是比较主流,常见的直接搜索关键词就会出来比较多的产品了。因为主流产品都会认真地优化ASO,尽量让自己的产品在热门核心关键词能够被搜到,所以这个方面找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是新的领域和行业,可以到这几个新产品发现平台去搜索看看。Producthunt是新产品曝光平台的鼻祖,可以看到每天新产生的各种新产品。36氪旗下的Next是国内类似平台的追随者,更多国内的产品会在这平台发布。mind和today分别是爱范儿和IT桔子旗下的平台,也还不错,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另外,也要看看用户群有重合的产品,即使不是直接竞品也可以考虑进来分析,就像牙膏和牙刷,彼此之间不是竞品,但用户群是一样的,在很多市场策略、运营方法上也是类似的。


怎么样可以把需要的产品找全面呢?


【关键词搜索延展法】

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找到其他相关的关键词。

举个例子:


比如,我尝试一下我不太熟悉的一个婴幼儿领域,搜索“婴幼儿”后就会发现很多相关的关键词,比如“早教”、“胎教”、“启蒙”、“宝贝”、“宝宝”、“萌宝“;


通过搜索“早教"又收获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识字”、“认水果”、“学数字”、“拼音”、“讲故事”等;


通过搜索“胎教”又发现了“母婴”、“妈咪”、“儿歌”、“起名字”、“亲子教育”、“辅食”、“育儿”等关键词。


通过一个关键词,搜出来的信息提取更多相关的关键词,在通过关键词继续搜索信息,再提取关键词,直到这些关键词能够形成一个看起来相对完整的信息图谱,就对这个领域大概有哪些东西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另外,通过搜狗微信搜索,朋友圈搜索都是个很好的信息补充,有的时候可以惊喜地发现到一些一般搜索引擎搜不到的东西。


竞品分析找全面了之后,还是要回归最初开始做竞品运营分析的对象去选择,如果是为了学习优点,一般选择竞品里比较领先的几款产品,如果是为了开拓市场,就要多选几款进行横向比较。



查看一些这个领域的分析文章,了解一些这个领域的专家是怎么看行业发展,获取一些优质的观点和认知,以及拓展下看问题的角度,还能收获一些行业的数据和发展预测。


这种资料一般在科技媒体上比较多,以下是常用网站推荐:






数据一般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机密,任何时候不会全盘地分享出来。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获取竞品的数据觉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尽管一些核心数据我们无法直接获得,但我们也是可以间接获取到一些相关数据。


1. 自己测量统计、抓取数据

可以通过实际体验产品,记录产品的数据变化,从而推断出整个平台的部分产品数据。


举个例子,如果是个社区产品,最核心的数据应该是发帖量、浏览量、回复数、在线时长等,前面3个数据是可以直接通过产品进行手工统计的,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统计一段时间(比如14天)的数据,并进行平均计算等。


有些数据则是可以批量抓取的,尤其是web端的产品,有些数据是显性可见,但手工统计比较麻烦的,可以让开发同事写个脚本跑一下统计出来。


2. 用已知数据进行推测

有一些数据可以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和估算。


比如想知道某款竞品APP的下载量,我们可以查的到是一些安卓市场的下载量数据,比如应用宝、360、百度、华为应用市场的下载量数据,假设不同手机的下载比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加上自己家产品在不同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就可以推断出这个竞品在没有公开下载数据的应用市场(苹果、小米)里的下载量了。


如果自己并没有相对应的产品已知数据,那就用公开报告里的手机市场份额进行推断,比如微信的手机终端型号分布数据,推断出竞品的总体下载量。


3. 获取公开的数据报告、文章报道


这部分可以到研究机构专业的数据报告里去看,比如艾瑞、易观、199it、Talkingdata、企鹅智库、爱知客等,虽然大部分需要付费,但也有不少有价值的免费内容可以参考。


如果公司规模大一些了,还是可以考虑付费买一些数据的,比如Appannie里的,可以看到更多直接的数据,比用推测的方法准确多了,而且是动态变化的。


4. 混入竞品的种子用户群


种子用户群里的用户相对活跃,可以主动和其他用户聊天,了解用户想法和需求,且和对方工作人员沟通起来也很容易,通过混种子群,一点一点地也能够知道不少竞品最新的动态、数据等信息。


注意事项:

1. 现在刷数据的行为非常多,公开数据很多不准确,不要全信,始终保持对数据的怀疑!对得出的结论,也要保持谨慎,有可能的话多用其他角度进行交叉验证。


2. 判断不要过于主观,尽可能深入问题本质,多问自己几遍为什么?真的吗?还有什么原因? 有什么可以佐证?



产品和运营是紧密结合的,运营是需要基于产品的,所以我认为在做运营竞品分析的时候,离不开对产品的理解和分析。


所以在选择分析维度的时候,有时候也要加上产品的维度。


下面我列出了综合类、产品类、运营类的一些维度:


实际分析中,结合竞品分析的目的,选取几个(不是全部!!!)作为分析的维度。

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中重要性也不同,怎样知道哪些维度会比较重要呢?


从产品的核心流程相关的维度就会比较重要,比如电商产品,浏览和下单是最核心的流程,所以和浏览、下单有关的,如UV、跳出率、下单率、SKU、GMV就肯定会在电商产品中比较重要,需要作为重点分析的维度。


『体验法』



要做分析,先从体验开始。体验一款产品或活动,可以分别从小白用户视角、忠实用户视角、产品设计视角来看,完整地走完整个流程,去感受整个被引导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包括困惑、冲动、烦躁、愤怒、喜悦、诱惑。


通过对产品的整体体验,对产品有个基本的认知,是运用所有方法的基础。



『对比法』


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比法了,因为对比之后发现的差异,最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对比中既可以是A产品和B产品进行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产品不同时期的对比。


不同产品之间的对比,有一个技巧,就是用表格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维度列出来,逐一填充不容易遗漏,最终形成一个看起来非常直观的表格。


下面有个图示,可以参考一下:

(图片截图自一份网易团队很早之前的一份分析报告)


如果上面这个表,用纯文字进行表述,你可以想象下写的人和看的人都会有多累。

在同一产品不同时间阶段的对比上,多结合不同时间段的背景和产品特点,深入思考变化的具体原因。


另外提醒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方法,就是一定要把流程图画出来,分析产品务必要画出产品流程图,分析运营活动就画运营流程图,把流程图画出来,就能看到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区别。


如果不信的话,你们可以试着去画一下,京东、美团、唯品会3个产品的下单流程,然后就会发现不少意外的收获。


同一产品不同时期的对比,我举一个我日常经常分析的例子,比如我想了解过去1个月虎嗅的公众号哪些文章很火,哪些没人看,从而帮助我了解科技阅读爱好者的喜好,从而对我下一步写出用户更喜欢的文章会有帮助。


我是这么操作的,首先统计一下虎嗅网过去1个月的206篇文章标题、阅读数和点赞数,然后看阅读数最高的前20篇文章,而阅读数最低的10篇文章,并分析和研究,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在哪里。


(图:虎嗅网 4.17-5.17阅读数前20的文章)


(图:虎嗅网 4.17-5.17阅读数最差的11篇文章)


受制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做深入分析了。只从标题和阅读数上简单分析可以发现2个结论:

1. Papi酱、成人用品展、杜蕾斯空气炮、百度莆田系、直播等热门话题的报道和剖析本身就容易带来更高的关注和流量。给我的启发是,如果有机会结合热点写一些深度文章会有不小的传播。2. 阅读量最低的10条中有6条都是广告。

上面还只是从标题和阅读数之间的关系去分析,打开每篇文章对应分析,还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


『测试法』

通过做一定提前规划的动作进行测试,根据实际反馈,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比如想知道一个社区产品竞品的用户内容喜爱倾向,想了解这个产品的用户,到底是喜欢干货、鸡汤、美女、时政还是八卦,提前把每个类别的内容准备3份,每天选3个时间段,每天按预定的时间发,然后看用户反馈得出结论。


这样做每一类内容都至少3份,消除了一些内容质量的差异,3个时间段都有发,消除了时间段不同的差异,最后体现的效果,就会相对准确一些。


下面这个图就是根据上面的计划要求排的一个内容投放时间表,根据表排的时间发内容,并进行阅读量的统计,这样根据实际反馈得到的结论就会更靠谱一些。



通过最后测算出来的阅读量,发现这个用户群比较喜欢鸡汤和美女,对时政内容不感兴趣。


『推断法』

根据现有的数据和资料,做出一定的推断,从而得出结论。


比如想研究某个活动对某个公众号的效果,在这个活动前,该公众号头条阅读平均是1000(7天以上),某个活动后头条平均阅读数增加了200(7天以上),根据公众号打开率一般在10%上下,就可以粗略地估计出来,这次活动增粉大概是2000人左右,实际的话应该会更少一些,因为会有新增的粉丝打开率高一些,且估算的期间还有非活动带来的增长,所以粗略估计下来,应该是增粉1000-2000人之间。


再看到竞品做这次活动,送了一台999元的手机,10张电影票,成本大概是1500元,也就是这个活动的平均增粉成本在0.75-1.5元/个,如果觉得这个成本可接受,就可以换个噱头模仿对手,同时在各方面多做些转化率的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借鉴和优化得到一个很好的活动策划了。


有些过往活动信息找不到了怎么办?

很多APP里的活动主要是通过Push或者Banner进行推广,活动结束之后就很难找到这些信息的入口了。有个小技巧,一般比较重要的运营活动都会在APP同名的公众号进行发布,浏览公众号历史消息,就可以获取到不少过往活动运营信息。


『套用工具、模型』


分析问题中常用的分析工具:5W2H分析法、十字象限分析法、MECE原则等;市场和战略中常用的方法,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SCP分析模型、麦肯锡矩阵等。


这些工具模型都能搜索到,有兴趣可以去学习下。



1.报告阅读体验要好:

要充分考虑到阅读报告人的体验,能够让他清晰地理解到你的观点、论据。一般我们在认真看长文件之前,都会先快速拉一遍扫一眼,对于阅读体验差的文件,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份文件的质量不会太高。


阅读体验好,有几个具体的注意事项:

a. 要有目录,章节结构明了,规范段落,加上“1.1、1.2”这样的标识。

b. 排版清晰,段距、行距适中,字体大小有层次感。

c. 图文并茂,多用图表,不容易描述的地方要加截图。


2.一定要有结论:

分析报告不是小说,一定要有结论!不能让别人看了你很长的研究论述之后,还要费尽心思猜你想要得出的结论。


即使分析的对象比较复杂,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得到推论,也是有一个“结论”,即“情况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析的结论一般可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总结,二是对自己的行动建议。


3.观点和描述不要过于主观

过于主观的分析,很难让人信服和接受。即使有主观感受,也试着分析一下,是由哪些客观原因造成的?


举例:“这个界面我比较喜欢"就比较主观,可以分析下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是更简洁?间距合适?色彩更好?效果很酷?


“这个下单流程体验还不错”也比较主观,好在哪里?加载更快?步骤更少?更符合原有习惯?支持支付方式更多?


如果比较复杂的主观描述,可以用打分替代。


比如对于某个模块的体验,描述好不好的如果用词语的话,就会有“还行”、“很好”、“很棒”、“不错”、“牛逼”、“超赞”的话,就不好进行对比,到底是“牛逼”更好,还是“超赞”更好?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对于这个方面用分数进行衡量,比如用0~10分对这个体验进行打分,这样就能够相对客观地得出不同产品更直接的对比了。


4.求职提交报告的建议

在结构清晰的情况下,字数多、页数多一般代表你的投入了很多,这会在态度上首先赢得一部分加分。


写整体竞品分析比只分析求职产品风险小一些,因为只分析求职的这家产品,不太可能在认知上超过面试官,有亮点也不容易出现,有纰漏却很容易显现,加上竞品一起写就会更容易出彩。


报告最好生成在线链接,再用短链接+二维码工具生成一个二维码,嵌入到简历中,方便HR打开。


最后说的话


其实要完整看完这篇完整挺不容易的,要实际开始写更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毕竟对这个行业不够了解,需要消耗大量脑细胞进行学习、思考。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写竞品分析报告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成长的机会。


不想写、懒得写的人会逐渐落后,相反的,能够沉下心来写的人,能够在职场上逐渐拥有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力。


你想什么时候开始写一份呢?


更新,这里有一份学员的作品可供参考 写了份报告,我去百度金融实习了 | 读者故事 - 运营控 - 知乎专栏

一图胜千言(注:图片来自pmcaff,想要源文件的童鞋下方有下载)
竞品分析.mmap_免费高速下载
最好的竞品分析报告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来谈谈到底应该如何去做竞品分析,竞品分析报告的思路应该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做竞品分析的思路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一)确定目的

对于大部分事情来说,目的决定一切。竞品分析自然也不例外,一切不以“目的”为目的的竞品分析都是耍流氓!我们在做竞品分析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目的搞清楚,否则很容易盲目,并且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做分析的时候也就会变得很吃力。

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这个目的就是我们做竞品分析希望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做竞品分析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竞品分析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产品的研发改进的,我们需要通过竞品分析,了解市场行情,竞品的战略以及功能等资料信息,或者了解我们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然后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结论和获得一些新的产品切入点,从而借鉴于产品的研发和迭代,用来增强我们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运营作参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当然,这个普遍性角度的说法还是有点空泛。

那么从特殊性的角度来说,那么就要根据每个人每个公司当下产品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里我用举例来阐述吧:

(1)比如说,团队对我们产品里面某个功能是否需要修改犹豫不决,因此希望借助竞品分析来给这个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个依据,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只要找到有相关功能的竞品,然后主要对这个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即可。

(2)又比如说,在战略层面上,团队对产品的商业模式有一些疑问,因此想通过竞品分析来拓展商业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就要从宏观上找到相关的竞品,看看它们的运作方式,了解它们的盈利点,再与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3)再比如说,我们对自己产品的交互设计以及视觉UI设计不够满意,领导也希望能有个改进,变得更加易用并且美观。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视觉设计都做得不错的竞品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主要从交互和视觉角度去比较分析即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例子是举不完的,我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做竞品分析也要有针对性,从目的出发,这样才能提高竞品分析的效率。在这里,你需要明确通过这个竞品分析,你和你的团队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想验证一个结论呢?还是想得到一致的共识?又或者是想作为启发产品迭代的入手点?总之,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不过,有时候我们还要考虑的是竞品分析报告到底是给谁看的问题。

至于客服,运营等等部门,我觉得一般不会要求看竞品分析报告,如果确实要看,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需要很复杂,主要把竞品的一些比较新或者比较好功能做对比说清楚就行了。

但是,有些竞品分析报告可能是给领导看的,这里就要注意老板比较关心什么的问题了,如果老板关心的比较细,那么我们还是要从产品团队或者研发设计团队的角度去作报告。不过一般来说,老板关心的层次会比较高,比如说竞品与我们在业内的地位比较,行业的方向,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及竞争力等等,那么我们的竞品分析报告就要往这些方面侧重。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做竞品分析还是给自己的产品团队或者研发设计团队看的,我觉得这种报告也是最接地气的报告,那么我们就按照我们的目的来分析就行,我们自己想得到什么东西,那么我们就去分析什么!

好了,在这一步,你把你的目的确定了,那也就等于你确定了以下三点:

(1)你的竞品报告是为了谁(产品团队、研发设计还是运营、老板)而做

(2)你要着重分析哪些内容

(3)这个报告需要为谁(产品团队、研发设计还是运营、老板)带来什么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选择竞品了。

(二)选择竞品

在选择竞品数量方面,我建议不宜太多,如果是做全方面的竞品分析,那么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觉得这样的竞品分析一次选择1到2个优质竞品即可;如果根据目的只是做某一个方面的功能或者设计的比较分析,那么可以同时多挑选几个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大家一般都说可以根据80/20原则,密切关注20%比较突出的竞品即可。

在如何选择竞品对象方面,一般选择当前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或者将来的潜在竞争对手的产品来进行分析,同时,这里一定要结合之前的目的来选择。一般来说,在筛选出优质的竞争对手产品之后,我会这么考虑我的竞品选择:

(1)核心目标用户都是同一群体(但是满足的需求不同)的产品:

对于这一点,也许大部分人都没有考虑,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没有考虑的点,而你考虑了也许就能发现更多新鲜有用的东西。核心的目标用户相同但是解决的需求不同的产品,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竞品,甚至一般来说可以是合作伙伴,但是不管是什么,它们对我们自己的产品也是有很多借鉴价值的。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

一个做程序员招聘的垂直网站的目标用户是程序员,然后一个做程序员社区或者博客的网站的目标用户也是程序员,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会是竞品。但是两个产品的目标用户都是同一群体,那么假如做程序员社区的网站的程序员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很高,那么做程序员招聘的网站就可以分析这个社区网站的产品的吸引点在哪,运营的吸引点在哪,然后获得一些参考的思路。当然,这两个网站毕竟核心功能都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借鉴对方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到底对方的哪些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是符合我们产品的实际的,而不应该不考虑实际,直接就套用过来,那肯定不对,毕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

这个例子可能也许不太恰当,但是在这里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就算不是竞争对手,但是对方的目标用户跟我们的目标用户基本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分析对方,看看对方在“产品”和“运营”角度是如何吸引目标用户的,而我们又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产品”或者“运营”方面哪些好的经验并应用到我们的产品和运营当中去,当然,这个好的经验一定是要符合我们自己的产品的实际的。

不过一般来说,分析这类产品获得的借鉴经验往往在运营方面的多,而产品方面的相对来说会少一点,毕竟还是那句话,两个产品核心功能完全不一样。

(2)满足的都是同样的需求的产品(当下直接的竞争对手):

对于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大部分竞品分析直接选择的竞品对象了,也就是直接竞品,直接竞品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的产品是音乐类app,那么qq音乐,酷我音乐等等就是我们的直接竞品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核心功能都是提供听歌服务。直接竞品属于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竞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选择比较优质的那几个进行对比分析。

(3)其他的产品(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当然,还有其他可以考虑的点,比如说能够取到替代需求的一些产品,不过这些都属于替代竞品或者说潜在竞争对手,往往不如直接竞品明显,如果通过前面两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竞品,那么就可以从潜在对手里面去挑选,也就是间接的一些竞品了,这里也就不过多展开讨论。

基本上从第1点和第2点你就可以找到比较多的竞争对手,然后从中挑选优质的拿来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这里说的可能只是通用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产品。关键在于,对于我们来说,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和竞品分析的目的来决定选择哪些竞品,这才是最有效的选择竞品的方法。

这一步,我们选择好了要分析的竞品,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开始搜集资料和数据了。

(三)资料搜集

在进行资料搜集的时候,一般我会搜集这两方面的资料信息:

(1)搜集并分析用户的意见:

在这里,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产品和竞品的核心用户对于产品的看法和意见。比如说:

A 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和竞品都有的功能,他们是如何比较这个功能的;

B 我们没有的功能但是竞品却有的功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用户会不会因为这个功能而选择用竞品而不是我们;

C 我们有的功能但是竞品没有的功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这个功能能不能帮助我们从竞品那里抢夺用户。

主要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用户的意见,分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说:

A app store,app annie,知乎,应用软件社区,产品行业网站,咨询公司的一些相关报告,行业内的一些红人或者牛人的博客以及自媒体,还可以是竞品的官方微信,微博的评论等等;

B 从公司同事了解一些关于我们产品和竞品的评论信息,与我们产品的客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我们以及竞品的评价,与朋友家人也可以进行相关讨论;

C 做用户访谈,与用户聊天,或者做用户测试,让用户同时使用我们的产品和竞品,观察用户的行为,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了解用户的想法,从而获得用户的意见;

D 还有一点,别忘了自己要使用并熟悉竞品,还可以咨询对方的客服和技术支持,把自己的感想和评论也要记录下来。同时,潜入敌营,通过微博等等方式勾搭上竞品的员工,了解他们的想法。有些竞品可能还会有一些社区或者论坛甚至是微信群或者QQ群,在社区论坛微群里面你也可以收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获得用户的意见之后,我们要把这些意见记录下来,等到我们在做竞品的功能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评判我们产品与竞品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差异的参考依据,从而为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产品改进建议提供帮助。

(2)搜集并分析竞品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和竞品的市场或者产品等方面的数据对比。比如说:

A 我们与竞品的市场份额占有比例,下载量对比;

B 我们与竞品的用户数量对比,用户增长率,增长趋势,活跃度对比;

C 其他数据

主要就是获得这些数据,至于获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

A 百度指数,淘宝指数;友盟指数;

B 艾瑞咨询,易观智库,CNNIC,比达咨询,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Alexa;

C App store,app annie;

D 其他等等

与获得用户的意见之后的做法同理,我们要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等到我们在做竞品的功能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评判我们产品与竞品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差异的参考依据了,同样也可以为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产品改进建议提供帮助。并且,通过了解竞品的市场份额,我们在做竞品比较分析心里也就会有一杆秤,比如竞品A的市场份额为30%,竞品B的市场份额为5%,那么我们在对这两个竞品分析比较同一个功能的情况下,我们要侧重分析的肯定是A,而不是B。

但是,不管是用户评论还是数据,对于产品和竞品来说,依然有很多主观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特殊性,也就是说,我们在下一步进行竞品比较分析的时候,不仅要结合用户的评论和产品的数据,还要考虑竞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这样就不会完全落入用户或者数据的“圈套”。要相信用户和数据,但是不要迷信用户和数据。

并且,搜集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目的,搜集资料和数据是为了在做竞品比较分析的时候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能够给你一些思路和指导,从而帮助你更好的专注于竞品的比较分析。

那么在这一步,搜集完资料和数据之后,就要正式进入竞品分析了。

(四)竞品分析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竞品分析的主要关注点一般还是在产品功能设计(包括功能、界面、交互以及视觉设计等)以及产品的战略等方面。

在进行竞品分析之前,这里还是要强调一点,如果把竞品之间所有的功能和页面都拿来比较分析,是很难做到深入细致的,大而全则容易肤浅。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目的(我们是想优化某个功能的用户使用流程呢?还是想把界面设计的更美观?或者是想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引导或者启动页面?或者我们想改善交互设计等等?)出发来得出我们到底要着重展开哪方面的竞品分析,找到我们需要分析的功能或者页面去进行比较,才能更有效更深入,才不至于泛泛而谈。

在做产品体验报告思路分析的时候,我是从用户使用的流程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那么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我还是会从用户使用的流程的角度来进行竞品分析(如果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会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也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逻辑流程),不过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用户体验五要素进行分析。进入具体的竞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画出竞品的结构图:

首先把竞品的结构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对竞品进行一个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比了解竞品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了解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后面的功能分析做铺垫。

(2)画出竞品的用户使用流程图:

把竞品的用户使用流程图画出来,如果流程图里面的用户任务路线比较多,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目的选择其中需要分析的流程路线进行对比分析,把竞品的这个路线流程所涉及的页面和功能进行对比分析,这也就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以用户使用流程图为线索进行竞品分析:

在依据用户使用流程图进行竞品分析时,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下面要提到的五个分析点,并不是每一份竞品分析报告都要涉及,我们还是要从目的出发来选择我们要具体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五个分析角度只是我的个人思路,可以作为参考。):

A 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比较分析:

找到我们与竞品最核心的一个或者多个(具体数量根据产品来定)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进行对比。在这个使用路线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都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比如说,我的产品是一个听歌的app,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核心使用路线就是找到歌曲(随机找或者有目的搜索)并且听到它。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过程拉出来对竞品进行分析,竞品在这个使用路线流程中是如何设计的,这个设计包括竞品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视觉设计,以及使用路线路径的长短等等方面。

目的:通过对比竞品的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进我们产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达到人有我优的境界!

B 非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比较分析:

这个就是找到我们与竞品的几个非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进行对比。然后,同样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都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比如说,还是以听歌的app为例,听歌是这个app的核心功能,那么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评论”等等就可以作为非核心功能设计,如果有用户希望分享歌曲,那么我们就要分析用户在找到歌曲并分享出去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页面;如果有用户想评论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户的评论,我们就要分析用户在找到歌曲评论页面并且查看评论或者发送评论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

目的:通过对比竞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进我们产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同样达到人有我优的境界!

C 对方没有但是我们有的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分析:

由于对方没有这个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那么这里最主要的分析点可以是:

a对方为什么不做这个功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他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b我为什么做这个功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我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c目标用户以及竞争对手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这个功能能不能帮我们从竞品那里抢夺用户?又或者我们会不会因为这个功能而失去用户?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D 我们没有但是对方有的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分析:

对于这个方面,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加上这个功能,同样可以这么考虑:

a对方为什么做这个功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他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有什么关系?目标用户对这个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们会不会这个功能选择竞品而离开我们?

b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做这个功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我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c假如我们要做这个功能,会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契合我们整体的产品风格,产品目标等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E 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个角度基本上已经把竞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盖了,那么剩下的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细节方面的分析,比如说:

a关于app设置功能的比较分析;

b关于app启动页面或者引导页面的设计;

c关于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设计(比如说网络问题,机型适配问题,特殊情况交互说明,全局手势,退出机制,显示机制,排序机制,刷新机制,缓存机制,控件交互等等页面条件方面的设计),这里的一些比较分析可能会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d关于开发了哪些平台的问题,iOS,Android等等。;

e其他方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以上这5个角度就是我做竞品分析时的一个思路,仅此作为参考。


此外,为了在分析时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确立一些评判准则,这个评判准则是你在进行功能比较分析时要设立的一些标准,比如说可用性准则,交互准则,视觉标准等等,在分析的时候你还需要依托这些准则,然后再结合你之前所搜集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来对你的竞品进行分析。关于这些评判准则这里不作过多具体的阐释,只以可用性准则为例,而且产品不同,可以参考的准则标准也是有所区别的。

10项比较常用的可用性准则为:(1)一致性和标准性;(2)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3)方便快捷的使用;(4)预防出错;(5)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6)识别而不是回忆;(7)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8)用户自由控制权;(9)美观,精简的设计;(10)帮助和说明。

同时,在对竞品进行功能比较分析之外,我们还要把握的一点就是:了解竞品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竞品的迭代以及改进信息,把握竞品的发展脉络,并以此作为借鉴,看看我们的产品在现阶段有什么问题,了解差距在哪里,并积极寻求方法弥补这些差距,同时还要思考行业和我们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想办法寻找更加优秀的切入点,为用户提供更加独特并且优质的功能,持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实现产品的目标。

做好这些事情之后,整个竞品分析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在这里你已经通过分析得出了很多关于产品改进的建议和想法,并且把这些建议和想法都记录下来,而且给出了你的理由。那么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竞品分析报告用来指导我们的产品改进。

(五)利用竞品分析报告指导产品的改进

根据我们最开始确定的做竞品分析的目的,那么我们做好了竞品分析之后,我们又要怎样利用竞品报告的分析结果来实现我们的目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来指导我们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要如何具体应用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产品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因为不同的阶段对于竞品分析报告可以有不同的应用方式,比如说:

(1)在研究用户和功能需求的阶段:

那么可以将竞品分析作为我们即将形成的用户需求文档(如人物角色)以及产品需求文档的参考。

(2)在确定产品逻辑结构框架或者信息结构的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关于功能分析,信息架构,逻辑结构和框架等方面的结论来指导我们这个阶段的产品的逻辑结构规划。

(3)在设计产品的高保真原型图、设计效果图的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为我们的产品提供思路和灵感。

(4)在产品的可用性测试阶段:

那么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问题做深入的对比,以此作为可用性测试结果的佐证。

(5)在产品的迭代改进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进思路,用来指导我们产品的改进,以此作为产品迭代的相关依据。

根据我们产品所处的阶段确定了我们如何应用竞品分析报告之后,我们就要根据我们的目的,把从竞品分析报告中得出来的建议进行分析,这里最好是让整个产品以及设计研发团队参与进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市场运营以及客服,销售团队也派人参与,让他们也提供一些意见,这里负责把关的必然还是产品经理。

通过进行类似的竞品分析功能评审会议,敲定我们最后需要改进的功能方案或者界面方案,然后应用到我们的产品改进当中。当然,如果领导对于方案还有他的想法,那么还需要跟领导进行讨论,原则上就是从对产品有利的角度出发。

至于具体的如何将竞品分析报告的具体建议用于指导产品设计,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还是那句话,根据你自己所得出的报告和产品的实际来进行操作,这里没有方法论,只有实践。

将竞品报告中经过大家讨论并筛选出来的有利于产品的建议进行实践,并在后续的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跟踪和反馈,进一步论证这个改进的地方是否对我们的产品有好处,有好处则留下,不利则去掉,然后继续进行分析,循环往复,不断指导产品的升级和迭代,帮助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才是做竞品分析报告最终的目的!

(当然,至于运营及推广策略方面的竞品分析,我们这里暂时就不过多涉及了,因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简单说一下,在运营方面与竞品的比较分析我们主要还是要依靠运营团队来进行,运营团队可以定期跟踪竞争对手的市场活动以及运营行为,了解竞品的动向,从而为我们产品的运营提供借鉴作用。此外,搜集竞争对手市场活动以及运营行为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关注竞争对手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促销活动,社区,微信群,QQ群等等基本上就能掌握对手的市场动向了,还可以通过浏览一些行业网站,互联网媒体网站等等了解对方的一些媒体方面的投放情况,从而为我们产品的市场运营和推广提供思路和借鉴。那么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这毕竟主要还是运营团队的任务,就不过多牵扯到产品团队方面的竞品分析里面去了。)

(六)总结

竞品分析,并不是为了输出一份竞品之间的功能对比清单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分析这个功能对比清单,并且得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竞品分析的落脚点在于形成自身区别于竞品的核心竞争力,即我们要如何通过竞品分析来提高我们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与竞品的差异性方面,这个差异无论是功能需求,还是交互或者视觉方面的,都会成为我们甩掉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就像在做竞品对比功能分析的时候所描述的一样,我们有的功能竞品为什么不做,竞品有的功能,我们为什么没有,一定要加上吗?竞品的交互设计为什么是那样的,我们为什么又这样做?这些都是差异性,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从竞品角度,更需要从我们自身的产品本质,我们的市场,我们的目标用户,我们的行业角度来考虑。分析竞品并不是为了求同,更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突出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我们与竞品之间差异的地方更加符合目标用户的体验和需求,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更好,让用户明白他们应该用我们的产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竞品分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抄袭,而是为了超越竞品。

做好竞品分析只是做好产品的其中一个环节,这可以让你的产品能够扬长避短。同时,对于我们产品自身来说,我们还要重视研究我们的行业和市场,分析和预测行业的发展走向,同时研究我们的目标用户,去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只有把这些做法都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产品的全面发展!

不过,竞品分析还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往往容易将产品和企业文化等等剥离开来,但是对于很多产品来说,产品文化却是很重要的东西。另外,竞品分析往往把产品的功能元素都进行了分离,也就很容易忽视这其中的相关性,分析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片面或者出现误差。这些东西只有通过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去熟悉行业,熟悉竞品,了解它们的文化,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竞品分析报告,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产品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摆脱竞品分析的局限性。

总之,做竞品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好了竞品分析,不管是对产品经理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产品的设计改进来说,都是很有益的。


任何事情都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技巧和方法,更需要坚持。不断去实践,总结,积累;再实践,再总结,再积累,循环往复,你就能做好!
作者:休言万事转头空
找好维度和着眼点。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是选择竞品,为什么选择它。在选择的同时,其实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竞品的最核心的地方。
而在分析的时候,条理一定要清楚,并不是竞品分析就是贴一些截图就OK得,因为我们要看到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一定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借鉴优势,避免漏洞,防止悲剧重演。
所以最好分清楚维度,例如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主观可以包括用户体验、设计风格什么的,客观可以分为数据架构啊。用户群啊。核心功能啊。加载速度啊这些客观东西。

关于竞品分析,之前天行(@天行Aeros)有篇文章《设计公式:简单有效的竞品分析》已经进行了介绍,本文在该文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一些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1,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一词最早源于经济学领域。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方面的竞品分析是指对现有的或潜在的竞争产品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这个分析提供了制定产品战略的依据,将竞品分析获得的相关竞品特征整合到有效的产品战略制定、实施、监控和调整的框架当中来。(来自维基百科)
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关键词“竞品分析”,绝大多数页面所提到的竞品分析来自用户体验行业,可见竞品分析在本行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应用的普遍性。
在用户体验行业,竞品分析已经不局限于竞争产品的分析,而是更加倾向于同类产品的分析,特别是当具体到进行产品交互界面、视觉表现方面的分析的时候。
《IDEO的51张创新方法卡片》 (IDEO Method Cards)(IDEO’s Human Factors team)中提到了“Competitive Product Survey”(竞品调查)方法。从以下描述对竞品分析的概念可见一斑。
如何做:收集、比较和进行产品特性评估。
为什么做:这是一种确定功能需求、绩效标准和其他基准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例如:为了研发一种新的软饮料,IDEO设计组调查了竞品的功能和形状特征。

如要深挖竞品分析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参见博文《设计中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法—浅谈用研与竞品分析方法之理论基础》,其中提到竞品分析的理论基础为人类学中的“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一般分三个步骤:
1)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
2)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编组作表;
3)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竞品分析则是对所研发产品的同类型产品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类比归纳的分析结果,用以了解现有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借鉴于研发产品中。诚如天行在文章中所归纳的,可以认为“竞品分析”应该有如下这样的步骤:
1)设定分析目标——竞争对手/同类产品;
2)将同类功能模块或交互、外观细节编组作表;
3)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2,竞品分析的框架
从上述竞品分析的步骤我们可以看出,竞品分析包含了三部分内容:竞品、分析维度和分析准则。
(1)竞品选择
竞品选择的范围我们并不局限于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产品,以iPad版即时通讯应用为例,除了QQ、MSN等产品以外,我们还需要选择一些国外的产品如IM+、AIM、IMO等优秀且受众群体较大的产品。
就数量而言,我们可以选择较为优秀的产品进行分析,而不需要贪大求全选择所有的竞品。在《How_to_Conduct_and_Prepare_a_Competitive_Analysis》一文中解答了“是否需要选择所有的竞品进行分析”的问题,文中提到根据80/20原则(80/20 rule),我们只需要密切关注20%的竞品即可。
(2)分析维度
通常我们进行竞品分析,可能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战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户群体、产品功能、产品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
竞品分析是每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都需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不同的职能区分,侧重点会不一样。如运营人员可能更加侧重产品的战略定位、盈利模式、推广方式,产品策划人员更侧重于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产品功能。交互设计师更侧重于产品界面、具体的交互形式。当然这些维度是有机联系的,断然不可以孤立对待。
(3)分析准则
拿交互设计的竞品分析来说,我们需要参照“可用性准则”来进行分析,可用性准则有很多不同版本, 当前较为常用的10项可用性准则为:1,一致性和标准性;2,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3,方便快捷的使用;4,预防出错;5,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6,识别而不是回忆;7,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8,用户自由控制权;9,美观,精简的设计;10,帮助和说明。 (具体出处忘记了,好像是Jakob Nielsen的,求解答)
3,竞品分析的内容
竞品分析的内容包含两部分:竞品各个维度下的特性罗列以及分析评价。
(1)特性罗列
以产品功能维度而言,我们需要将竞品A具体哪些功能、竞品B具有哪些功能一一呈现。这一部分是竞品分析的基础,或者称之为分析评价的对象。
(2)分析评价
以交互设计的竞品分析为例,依照一定的可用性评价指标,对界面布局、交互方式、动画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
李幸的博文《关于竞品分析》中提到了竞品分析评价有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这种提法对竞品分析的分析评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或许我们在分析评价时已混在一起。客观评价可以产生通常我们说到的数据,形式可以是很简单的“是/否”、“有/无”、“√或×”评估法;或者是评分法,即依据不同的评测标准对竞品打分;亦可以是描述法,将特性以比较的形式描述出来。(各形式的具体叙述参见博文链接)(未找到原文链接)
是基于客观的评价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还是基于个人经验和主观体验进行评价呢?这两种方式需要区别呈现。如果通篇都是交互设计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可能受限于自己的专业素养,难免会出现评价失准,得不到阅读者的认同。建议采用的方式为明确地将分析评价分为两栏,一栏客观描述,一栏主观评价,这样主观评价可以作为客观描述的一个补充。通常孤立地从操作体验上很难评判哪种交互方式更好,因为还涉及到一些产品层面的考虑。故我们可以另起一栏来交代交互设计师所建议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这一点对于竞品分析而言也至关重要。
延伸开来说,竞品分析是产品创新的基础,而不是枷锁。并不是竞品有的我们就得有,也并不是竞品没有的我们就一定没有。恰恰应该是从我们的产品定位出发,在对竞品的分析中来明确我们需要做的、能做的以及如何做。
4,竞品分析的阶段
在胡晓(@胡晓-交互设计)的博文《怎么样撰写竞品分析文档》中提到:竞品分析属于策略文档,做竞品分析之前,需要先明确目的。无论是为了对战略有个整体的把握还是为了瞄准某一具体设计问题(为战略或设计提供依据),都需要估计一下它将如何整合到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并明确它们的使命。
文中还提到了竞品分析的4个阶段:(1)用户研究阶段。将竞品分析作为即将形成的用户需求文档(如人物角色)的参考。(2)概念模型或内容模型阶段。基于竞品分析构架模型,这个阶段的竞品分析倾向于功能分析、逻辑框架。(3)设计阶段(即高保真原型图、设计效果图)。竞品分析针对非常具体的设计问题,将其当作设计的源泉,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4)可用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问题做深入的对比,以此作为可用性测试结果的佐证。
对于上文的陈述,个人对部分并不赞同。我们主张在产品研发之初进行详尽的竞品分析,并形成竞品分析文档。深入的竞品分析文档可以作为产品组各职能成员沟通的基础,让大家在产品认识上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更加有利于产品研发。
此外关于竞品分析文档我有如下构想。竞品分析作为一种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常用且常规手段,实践过程中产品项目组不同职能人员都会输入一份竞品分析文档,如产品策划会做一份竞品分析、运营人员会做一份竞品分析、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也会做一份竞品分析。但在以前的项目当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交互设计师做的竞品分析文档其他的产品人员并未认真阅读,产品策划做的竞品分析、运营人员做的竞品分析都没有及时发与其他项目组成员传阅,以至于大家散兵游勇,各自为阵,让竞品分析的功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典型的问题是大家片面地站在各自的职能立场,在某些点上争论不休,达不成统一认识。
可否形成一个立体的竞品分析文档。即在横向方面,将不同职能人员的竞品分析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文档进行维护,可组织项目组成员对竞品分析文档进行批注,然后再一起讨论,最终形成的文档将作为全项目组成员的一切思考的基础。(有机统一的文档是指竞品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基于某一维度,而是整合用户体验、产品定位、运营层面的综合考虑。)同时纵向方面,竞品分析文档是不断动态迭代的。随着对产品理解的不断深入、或竞品改版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迎合产品阶段的特性,我们需要对文档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5,竞品分析的度
诚如胡晓在博文中所言,“其实竞品分析可以做得更细,但是必须根据做此分析的动机、需求出发,清晰自己的目标,来判定做怎么样详细的一个竞品分析文档。因为在竞品分析上面可花费的时间是无止境的、越详细越消耗时间,合理即可。”
当前公司所倡导的量化竞品分析,实质上是指全面、深入、细致的竞品分析,旨在督促交互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竞品,进而很好地将一些结论内化到自身的产品设计当中来。
细致的竞品分析是一项较花时间的工作,据实际经验估计,一份详细的交互设计竞品分析,需要花费一个周的工作日。故根据不同的项目大小,可以选择适当的竞品分析程度。(竞品分析程度取决于竞品数量、所选维度及评测标准的细化程度。)
6,后记
关于竞品分析的目的,在此无需赘言,可以强调的一点是深入的竞品分析文档可以作为项目组各职能成员沟通的基础,让大家在产品认识上达成更大的共识,更加有利于产品研发。
只有全面分析了竞品和自身产品,做足了工作,才能避免因一个低概率事件的考虑(举证)灭掉一个方案。
以上仅为个人愚见,请大家拍砖!@钱塘门

原文链接: uedc.163.com/7500.html
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竞品分析获的信息数据,为本公司业务做参考。
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渠道

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数据,数据的可靠性很重要,通过可靠的数据渠道获得信息数据才有价值。艾瑞、DCCI、Alexa等是相对靠谱渠道,不一一列举了。
了解对手什么?
竞争产品及公司的市场动态
战略意图、运营战略等
最新调整
对方资本背景
用户细分群体
用户的真实需求
市场空缺
为本方公司哪些方面带来参考?
为新立项的产品定位
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一个预期
制定公司产品在行业内的战略
从全局上对各子产品线进行布局调整
短期内的快速调整
竞品分析的维度
战略定位
盈利模式
用户群体
产品设计
找到竞争对手
直接竞争者
市场方向目标、针对客户群体、产品功能、用户需求。相似或一致。
间接竞争者
同行业,但用户群体不一样,产品优劣势互补,如果对方还不以此产品盈利,那就是很有威胁的潜在竞争者。
同行业不同模式的竞争者
资本雄厚的概念先驱者
有前瞻性、背景、资质的个人、团体、公司。
得到竞争对手的信息
公司内部途径
市场部门、运营部门、高层领导、以及有可能了解的同事。
公司外部途径
行业媒体、搜索引擎、相关BBS、线下行业聚会。官方财报、相关人的Blog、招聘信息、客服咨询等。
调查用户
普通用户、活跃用户、专业用户等
建立分析小组持续的做这件事,阶段性的分析结果也有益处,原则上来说跟进分析的周期越长,得到的数据越可靠。
得到哪些信息?
公司层面
计时、市场、产品、运营、核心目标、行业影响力、年度盈利数据、各产品线投入情况、主要盈利产品。
用户层面
用户覆盖面、市场占有率、运营盈利模式、用户注册总数、装机数、活跃用户数、转化率。
产品层面
产品功能细节对比、稳定性、易用性、用户体验、视觉设计、技术实现架构优劣势、关键平台排名、关键字外链数量。
常用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
KANO模型
波士顿矩阵
多信息对比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有不少的讨论,目前看来,我觉得顶楼

的回答最为详尽且可操作,推荐深度阅读他博客中的模版。

总结的竞品分析模版9条门类中,个人觉得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这两条尤关重要但对新手PM来说又最难掌控,这里补充些我的看法。

在我参与的数次竞品讨论中,发现大家往往喜欢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具体的功能、交互、设计等直接和使用体验相关的部分,这部分当然重要,但在我看来并非竞争成败的关键,设计产品,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目标及目标过程中的Milestone,以及其执行过程(产品体验只是这个过程的手段之一),各家竞品公司的目标及所处阶段往往不一致,在这样的基础上谈竞品分析往往只会是缘木求鱼,何况竞品分析者主观上又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错误估计了竞品公司的真正目标和实现路径。

举一例,大概一年前,我当时参与的一款产品刚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正准备进入UGC直播领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UGC直播的市场情况和未来趋势,UGC直播市场在PC端已被证实且成熟的机会是美女直播,刚起步等待加速的机会是游戏直播,时机尚不成熟但未来空间巨大的机会是大型活动直播(发布会等)和教育直播。

如果任选其一,让你就上文提到的机会做竞品分析,你会大概想到些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UGC直播的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以内容及内容提供者为核心,产品上以一个易用的内容制作和发布平台做为基础,强调如何创造内容生产者的收益(现金收益、流量收益、品牌收益)的产业。

美女直播?PC端上有YY和9158等巨头,美女直播对产品的依赖较低,对主播数量、社区文化(运营)和ARPU(付费用户规模及习惯)有较高要求,模式基本确定也比较严实。
YY的发展一骑绝尘(主观使用体验、官方数据财报等),并以此为支柱产品之一重点发展,未来会将优势带到移动端;从主播潜力、社区文化、ARPU习惯来看,移动端的唱吧和陌陌也有可能进入该领域;几乎没有新品直接竞争的机会。

游戏直播?随着游戏尤其是竞技型游戏(DOTA、LOL)的高速发展,国外又有从JustinTV分出来单独融资$15M(B轮)的模式在前,游戏直播的未来必然不差。
从当时的游戏直播流量分析,游戏直播包括专业媒体制作(国内大小有十数家)和个人主播,前者的内容主要是赛事和活动,后者则更加个性化——顶级高手的第一视角直播被证实非常受欢迎;但这个领域存在着规模尚小但市场需求大(万人以上在线尚不常见,但点播视频轻易可达数十万VV)、产品基础体验不完整(发布门槛、录制质量、播放的清晰流畅度等)、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机会。
竞争对手有包括PPLIVE和PPS这一类传统在线视频服务商和YY,前者主要的精力更多在传统内容上(综艺、影视剧),在web视频巨头侵蚀的背景下尽可能保住已有规模并寻求出路应当是他们的目标;而YY当时正待上市,而游戏直播在对清晰要求较高带来更大的带宽成本的同时,并不能带来与之对应的ARPU增长,因此也较难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而当前的市场背景。
了解了游戏直播的竞争关键点:产品基础体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录制和播放),内容制作者的利益诉求没人满足,盈利模式虽然不清晰但可以持有一定信心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特点,我们应当进入该领域,可以并以解决上述关键点制定发展目标和执行计划。

多说一句,据我了解,目前手游的直播领域尚属空白,当前的主要限制在录制方法和录制性能上,但基于未来手游市场至少十倍于端游市场的预期,这个机会更加巨大,而且已经有国外公司通过巧妙的方法实现了录制,虽然录制性能上仍存在问题但前景可期。

说到游戏直播,其实在我来看教育直播和游戏直播很多方面很像,但教育直播有两个游戏直播解决得很好或者不存在的问题:
1,直播内容,除了一些比较小众的例如微信营销课、泡学、在线学PS等等,目前并没有看到非常适合线上直播的教育内容。
2,产品体验,教育直播对互动和氛围的要求较高,目前尚无很好的产品方案(国外似乎有一家不错,但我没有体验过)。
更重要的是,在线教育的热度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也有大小多家公司涉足,但尚无真正达到一定规模的成果(欢迎指证),这里恐怕有一些难以解决的习惯和需求问题。

最后是发布会直播,无论是苹果、小米、锤子的互联网科技新品的发布会,还是大公司的年会、商业机构的大型活动,又甚至只是某个大学的迎新晚会、某个酒吧的某次重要活动、婚庆现场等等,用我曾经的某位伙伴的话说,“凡是花费过万的活动,都需要现场直播。”。
过去数年,也有一些公司提供付费直播的服务,但效果并不够好,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巨大但尚属空白的市场;在我看来,这个机会最大的难度在于直播门槛上,包括直播设备的硬件性能、无线速度、软件性能,说白了就是手机不行、专业设备太笨、3G太慢;如果说手机还能勉强应付一些休闲业余个人的小场景,如何在一些专业大型机构场景上(例如发布会),通过怎样的软硬件办法,让那台笨重专业的录影设备连上现场的WIFI并“一键直播”,恐怕是这个场景的“需求痛点”。
当然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恐怕最为关键。


本来只是要举例,结果又敲了废话一堆,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竞品分析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明白,你的产品所属的市场情况,产品要解决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点,以及竞品的目标和关键点,如果目标和关键点相似,那么我们各自所处的阶段及优势在哪等等

这也就是我对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的补充啦,你觉得呢。
给你一个范文吧,关于美食类APP竞品分析的,文章不是本人所写,所以这里注明一下。
文/归如故(简书作者)
源文地址:美食类APP竞品分析报告:下厨房VS美食杰
正文如下: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胃里。唤醒沉睡的味蕾,与食物相濡以沫,世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本文主要从功能方面分析两款产品,如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一、行业状况

1.活跃用户数及使用时长


活跃用户
使用时长

从趋势发展上看,移动端菜谱的活跃用户数缓慢上升,而使用时长上升较快,说明移动端菜谱用户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人们在饮食上更追求品质享受。

2.中国美食菜谱应用逐步从菜谱工具向平台化转变

美食菜谱在应用端正从从单纯的菜谱工具向多功能的平台转变,在产品应用功能和运营模式上,美食菜谱逐渐社区化、电商化、媒体化和大数据化。在美食菜谱垂直领域,以菜谱为依托搭建美食相关生活平台,用户不仅可以获取菜谱内容,而且可以交流烹饪技巧、查阅健康饮食知识、讨论生活相关话题、购买食材厨具和交友等。

二、竞品选择

依据最新app store美食佳饮排行榜和易观美食社区排行榜的排名顺序且具有菜谱功能的app选择出“下厨房”和“美食杰-家常菜谱大全”(以下简称美食杰)两款产品进行分析比较。

三、体验环境

索尼Z3 Android4.4.4

下厨房:版本5.10.4更新时间2016-11-18

美食杰:版本6.1.5更新时间2016-11-17

四、竞品分析

1.产品概况


从表中可看出各自的定位,下厨房倾向于文艺小清新的美食生活,美食杰倾向于打造以美食菜谱为核心的多方服务平台。

2.产品迭代过程

(以下的版本迭代信息均为新增功能或有较大改动的部份,筛选掉了功能优化和修复bug的部份。)

下厨房:

5.2.1:个人主页增加了买买买模块, 购物车增加下拉刷新功能,社区发帖强制绑定手机号。

5.3.3:发现好友模块中增加了个人简介及TA的作品图片。搜索时提供了相关建议词,让你的搜索更高效。市集增加地域定位选择,不配送区眼不见心不烦。

5.4.0:菜谱浏览有了大图模式,更清晰的菜谱图,更友好的交互,助你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厨师。大图模式可设置计时器,到点提醒,再也不怕糊锅了。

5.5.0:增加即时通信功能,方便厨友之间交流。在市集购物时也可直接与商家沟通、咨询。手机上创建菜谱的功能更完善,添加独家标识、推荐至分类都能用手机搞定!

5.6.0:这次更新增加了互动讨论功能,厨房问题由达人帮你解答。

5.7.0:在首页搜索菜谱时可按评分、做过数来排序。在下厨房市集购买海淘商品,增加实名认证。菜篮子增加一键买齐按钮,足不出户买菜更方便。

5.8.2:菜谱底部的留言功能大升级,通过“点赞”让更有价值的共性问题顶到“最热”。作者可以方便地看到最热的问题,进行回复。

5.9.0:个人主页改版,可以查看到自己的菜谱被多少人做过、收藏过。购物车改版,可左划进行删除。菜谱底部按钮样式调整。提醒系统改版,不同类型的提醒拥有不同的样式。个人收藏页面调整,收藏的菜谱、菜单分类更清晰。

5.9.4:增加公众号订阅功能,随时关注各类美食文章。分享功能增强,可以复制链接。通知中心插件中添加快捷入口,可以搜索菜谱,上传作品。首页创建菜谱和作品入口采用全新UI。

从下厨房的版本迭代可以看出,下厨房的社交性不断增强,社交上偏向用户间讨论交流以提高厨艺,此外,从5.9.4版本开始增加媒体功能,用户在做菜之余可以发布/阅读美食文章,以增强用户粘性。

美食杰:

6.0.0:推荐页-界面更简单,更清新。发现页-全新改版,这里你能看到全国的烹饪热门。个人中心-全新改版,用真实数据阐述你的烹饪属性。新增数据中心-把你最喜欢的烹饪行为形成报告,发现有趣的真实。智能组菜-输入家里的有的食材、自动帮你计算出可以做出哪些你喜爱的菜。上传菜谱 — 这个终于有了,抱歉来晚了,我们还会持续优化。

6.0.5:新增试用商品,可以申请使用各种商品,还可以查看试用报告,买东西更放心。积分可兑换各种商品啦,大奖等你来。发现里增加地域选择功能,想关注哪里就点哪里。菜谱增加夜间模式、增加滚动步骤提示、增加上拉关闭功能。

6.0.9:视频菜谱全面升级,好看好玩你意想不到的;终于可以加好友啦,再也不是一个人默默做饭;美食勋章,缔造属于自己的勋章体系;发现身边的烹饪大师,交流烹饪技巧。

6.1.1: 食话中新增『九阳社区』活动多多,奖品更多。

6.1.5:电商全面改版,更实惠的价格,更优质的商品。一键上传菜谱、作品、食话、足迹按钮,操作使用更加快捷。

从美食杰的版本迭代来看,主要在界面和用户体验上不断完善。从版本6开始,美食杰尝试通过个人数据的积累精准化用户需求,让用户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烹饪菜谱。

3.用户分析

1)用户人群:喜欢分享和创造的美食达人,准备学习厨艺的新手,追求生活品质具有一定收入和时间的职场人士或家庭主妇,以及平台邀请的专业厨师。

2)用户特征(数据来自talkingdate,左为下厨房,右为美食杰):


性别分布

从性别分布可知两款的用户主要以女性为主。日常生活中,女性往往掌握着厨房的主导权且对美食更为喜爱,因而对菜谱的使用也有更高的需求。


年龄分布

在年龄分布上两者都以青年居多,此年龄阶段(26~35岁)也恰好是白领和家庭主妇为主的人群,具有一定收入和时间精力。


区域热度

区域热度上,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省份/直辖市有较高覆盖率,这些地区相对于其它省份在生活品质上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4.产品结构


下厨房主要结构

下厨房:从图中可以看出,下厨房中每页的一级结构分类明确,次级结构贴切合理。有关饮食的功能都集中在首页,方便用户在首页中快速查找菜谱等相关的功能。

个人建议,排行榜中的“流行菜单”可整合在首页一级结构的“本周流行菜谱”中。

理由:“本周流行菜谱”是把一周内的热门菜谱直接推荐给用户,设置在一级结构也是为了方便用户快速查找,而“流行菜单”则是向用户推荐其他用户编辑成的热门菜单,然后在各种菜单中选择菜谱。两者在推荐菜谱的方式上不同,但本质都是从流行的角度让用户选择心仪的菜谱。

此外“流行菜单”的结构设置也比较尴尬,与其并列的功能都是某方面的排行榜,虽说包含菜谱却以菜单热度作为标准,而菜谱排行榜以菜谱热度为标准,两者又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选择菜谱的需求,单独的“流行菜单”不免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


流行菜单在排行榜中的具体位置

建议整合方法:在原“本周流行菜谱”的位置改成“热门流行”,在次级结构再分成“流行菜单”和“本周流行菜谱”,“流行菜单”按原左右滑动选择置于页面顶部。


美食杰主要结构

美食杰:与饮食相关的功能分布在推荐页和发现页中,核心的菜谱功能同样在首页。整体上来看,各大功能分布合理,层级关系明确,用户可以很容易了解并使用。但推荐页中的“最热商品”建议放在商城页中,放在首页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浏览菜谱的体验。

对比分析:两者在整体功能上比较相似,电商、社交、媒体两款产品都有涉足,但是程度各有不同。电商方面两者结构相差不大,在此不做比较,其它方便以结构为主做简单分析,详细分析见功能体验分析部份。

社交上,两者都具有基于LBS的社交功能。下厨房更注重用户间厨艺及厨房知识的交流讨论,比较实用,类似知乎的形式;美食杰则类似于微博,用户在社区中发布话题,晒美食作品,展现个人的饮食状况,营造交友氛围。

媒体上,美食杰注重实用性,以传播厨房知识为主;下厨房则豆瓣化,相对文艺和趣味,以文字媒体为主。

从菜谱分类和排行榜来看,美食杰更加系统丰富,功能性更强,适用人群更加广泛,但也会造成用户在选择上的困难;而下厨房分类简洁,在体验上以发现美食为主,因此用户定位更加精确。

5.主要功能分析

(1)首页搜索对比


下厨房


美食杰

两者都在搜索上设有热门(流行)搜索和历史(最近)搜索,而在热度关键词的布局上,美食杰采取单行横向拖动的形式,主要是考虑能够在下方容纳足够多的历史搜索,方便用户获取更多以往的搜索信息;下厨房的布局则为3X3的宫格式,字体比美食杰大,视觉上更舒适。

在内容搜索上,下厨房的搜索范围更广,除了菜谱和食材的搜索,还可以搜索菜单,并把厨友的搜索也添加到主页搜索中,使用户在主页中不必切换页面就能搜索厨友。不过美食杰在搜索中展示的食材和菜谱更丰富,而且在搜索框中设有一键清除,操作性更佳。

(2)菜谱


差异化分析

两者在操作界面的体验和功能的使用上都能很好地满足菜谱使用的需求,在此不具体分析两者相似之处,只做简单列举:

准备食材时帮助用户记录的菜篮子(在删除单个清单时美食杰需跳转至菜谱页面才能删除),烹饪时帮助用户掌控时间的计时器(下厨房只能在大屏显示时使用),方便用户查看烹饪过程的大屏显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小贴士以及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评论分享功能。

不同:

下厨房特有的一键买齐食材既能推销平台上的商品也方便了用户在食材上的采购,其次当用户完成一次作品后,可以拍照上传至作品展示区,其他用户可在此点赞,从而鼓励用户的制作热情。而在菜谱模块中美食杰只能评论区上传自己的作品,显示上并不突出,往往淹没在文字评论中,因而与其他用户的互动性较弱,二次使用需求不如下厨房高。不过美食杰的用量转换可以帮助厨房新手参考配料的使用量,且其菜谱特性概况能在用户查看菜谱时了解菜谱的工艺、口味、制作时间和热量,加上字体调整及返回顶部等功能设置让用户在浏览体验上优于下厨房。

下厨房

美食杰

两者上传菜谱的方式类似,但在上传菜谱的分类选择上。下厨房比较灵活,用户可以按日常标签对菜谱进行分类。美食杰则要求用户在工艺、口味、难度、时间和人数上进行细分,在选择上略有繁琐。不过系统的分类也是美食杰菜谱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方便用户在搜索查看菜谱时了解菜谱制作的难易度及适用性。此外,得益于菜谱大数据,在输入菜名后,美食杰会识别菜谱名并自动填写主料、辅料(包括用量),能节省用户一定的时间。


菜谱上传

(3)电商

购买界面对比:


下厨房

美食杰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下厨房在商品页的功能上是比较完善的,且商品的评价模式延用了菜谱的评价模式,亮点突出,在查看评价时的操作感也不错。此外,下厨房在鼓励用户消费和购买商品后评价的方面上做得非常不错。具体方法如下:

用户在市集购买商品确认收货后在30天内给予商品有效评价,将获得与该商品实付金额等数量的积分(1元=1积分,不包含使用优惠券支付的部份),获得的积分可以800积分/月的形式兑换爱尝鲜资格。下厨房市集将一部分优质新品商品以较大优惠力度,限时限量发布,仅有爱尝鲜资格的用户方能购买。之后下厨房会将口碑不错的商品推荐给全部用户开放购买,商品也将恢复为正常售价。


大致流程

对比之下的美食杰则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商品名过长导致显示不全,且没有表明主体,光看名字真看不出是卖什么的。其次,商品的评分和销售量这些直观反映商品情况的元素并没有加入,加上没有培养用户评论的习惯导致的评论数过少,用户很难从商品介绍去判断商品的好坏。虽说在商品介绍前有买手说详细评价了商品,但是看上去更像是打广告,不够客观。在买卖双方交流上,用户不能跟卖家直接联系,只能和商城的客服联系,这或许也是导致商品销售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不过,由于“详情”,“评论”和“顶部”三个button的设置,用户很快就能查看相关信息,而且相关推荐的设置也方便了用户购买其它商品。总体来说,美食杰在购买界面的功能上有待完善。

(4)社交

下厨房:

交流讨论

关于用户间交流讨论的社交功能,在下厨房中分别体现在用户间的私信交流,社区中的市集讨论区及周边交流,和厨房问答中的提问回答。


用户间的私信交流界面非常简洁,只能发送文字和图片,点击头像可以查看用户资料,作品及菜谱;交流发起的主动方第一次需要搜索厨友昵称,再在搜索结果中选择目标用户,不能从关注列表和粉丝列表中直接选择,略有不便。

私信界面

使用情景则主要为用户在浏览一个菜谱时,对菜谱中某些用料、步骤不清楚的情况下,对菜谱发布者进行私信交流(当然也可以直接在菜谱评论区留言,但当留言过多时,回复率降低。另一方面私信交流的隐私性更强。)。另一种情景则为用户与作品/菜谱达人在厨艺上(心得)的交流。当用户间更为熟悉,认同彼此后,往往会互留微信,电话等其他联系方式,因而在此种情型下私信的作用不大。建议增加表情包功能,方便用户更直观简单的表达情感,同时增加聊天的趣味性。

社区中的交流由于无法发送图片,加上官方的监管力度,因而整体环境简洁良好。此外基于LBS周边交流的设置,方便用户从线上交流转向线下交流,暂时没有明确的业务形态,发展方向是让用户在“吃”方面的需求能够被更即时的满足。但社区入口设置不太明显,建议把模块换色加以区分。

类似知乎的厨房问答非常能满足用户在厨房知识方面的定向需求,同时也是用户圈粉,增强个人存在感的另一重要方式。

其它社交


搜索关注好友,查看已关注的好友动态以及分享功能,是下厨房其它的社交功能。用户可以从新浪微博、QQ空间和豆瓣这三类第三方社交平台中关注也在使用下厨房的好友,满足用户一定的熟人社交需求或是方便用户从已有社交圈内关注目标用户在下厨房的动态。比如一个厨艺一般但热爱美食的用户发现微博中有一个很火的美食达人也在用下厨房,这时她就不需要询问美食达人在下厨房中的昵称,直接就可以从下厨房中绑定微博,在关注列表中关注就行了。不过,在查看豆瓣厨友且未绑定豆瓣帐号时,点击“看新浪微博好友”会跳转至豆瓣帐号登陆页面,一个明显的显示错误。

好友动态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用户在晒出自己的作品后,关注自己的粉丝可在此区域浏览、点赞或评论。一方面满足用户分享美食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间的互动性,而互动性的增加又会增强产品整体用户的粘性。一个因此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在抛弃产品的同时就存在着社交成本的损失。

下厨房的分享支持微信,QQ,微博,豆瓣和印象笔记的分享,同时也可以拷贝链接分享。

美食杰:

交流讨论


在用户的话题讨论方面,美食杰按照话题类别分成三个部份。餐桌时光,分享美食与心情;玩转烘焙,晒出烘焙作品;美食课堂,美食互助提问。其中的美食课堂类似下厨房的厨房问答,用户可直接在美食课堂中发布,也可以从菜谱评论中标记发布。
但其中的提问解答氛围相比下厨房并不浓厚,用户在此提问很难被重视和解答。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提问显示不突出及提问形式简单。没有字词提醒用户(或不明显)应该是提问而不是发表心情看法,造成问题被话题掩埋;提问形式简单,坏问题自然会多,造成愿意解答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建议提问形式按标题加问题简介的形式,而且底部icon(感觉更像是发表心情、话题)的设计应明确显示“提问”,这样一来,一方面能避免用户在此发表些与厨房问题无关的话题,营造提问环境。另一方面,用户也不会问出像“好吃吗?”这样的问题(想像一下,标题“好吃吗”,简介…..)。
美食杰的私信界面更加简洁,只有文字功能。私信的入口在用户的个人界面中,接收则合并在消息通知栏中,没有像下厨房信箱一般专门收发私信的模块。虽然不用搜索用户昵称就可以向粉丝和关注的用户发送私信,但是还是需要从关注列表或粉丝列表进入,依旧不够快捷。

此外,美食杰还能查看附近的人的资料,但是在交流上只能一对一,并不像下厨房社区式的周边讨论。

其它社交

在其它社交方面,美食杰能够搜索关注好友及分享,没有专门查看关注好友动态的功能。支持从手机通讯录和新浪微博邀请并关注好友,分享则支持微信,QQ及新浪微博,渠道上都没有下厨房多。


(5)媒体

左为下厨房,右为美食杰

媒体上两者都各有特色。下厨房不仅拥有自己的媒体订阅号(如《厨房周刊》),还会把微信订阅号中写的不错的美食文章转载至下厨房中,用户可以直接在下厨房中订阅。因此,内容上的生产来自下厨房和第三方转载。在内容性质方面,下厨房自身订阅号侧重帮助用户发现美食新鲜事(包括流行菜谱、食材、器具等);第三方转载的文章则更有故事趣味性及文艺性。

美食杰在媒体上的分类比下厨房更为明确。在发现页的首页是来自第三方的视频内容,主要为美食见闻;食材页中是关于各种食材的百科知识,从选购窍门、营养价值和食用建议上介绍食材,并在搭配和菜谱上为用户推荐选择;文章页中的内容则以膳食保健和营养知识为主,非常适合对健康饮食有追求的用户。总体来说,美食杰在媒体上比较干货。

6.界面对比


下厨房首页与个人界面

美食杰首页与个人界面

下厨房界面背景以白色为主,图片和字体大小搭配设置都很合理,而且icon的设计比较可爱,适合女性审美,整体给人小清新的感觉。首页主要功能的位置都设置在屏幕的上半部分,因而有很好的即视感。个人界面的用户头像设置在页面偏右的位置,与左边的昵称等文字很好地平衡了画面。

在进入美食杰的首页界面后(最左边的图),三张拼图的banner设计几乎占据了整个屏幕,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icon的设计比较直观、具体,色彩感丰富,界面背景也以纯白为主。在我的页面中,个人资料的背景采用晶格化效果,比较有突出感,但是个人认为在颜色上选用青蓝色调和整体会比较有融入感而不至于用红色而太突出。

7.盈利分析

下厨房:

(1)广告投放

下厨房的广告位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下厨房结合社区用户评价和商家需求,放在首页中以软广的形式对食材和厨具的推荐;二是市集中店铺活动的广告。广告的展示形式都以美食或搭配厨具为背景的精美图片,加上白色标题于图中的静态广告,符合产品整体小清新的环境,将广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降至最低。

(2)电商分成

市集中B端商家的合作营收及C端卖家的佣金抽成。在产品类别上,接入了品牌供应商和大量由小型商家提供的小众长尾品类。

(3)品牌教育

下厨房联合不同领域的生活家及品牌,通过线上或面授课的形式满足用户对生活品质的进一步需求。

美食杰:

(1)广告投放

美食杰的广告位置主要有三种:一是首页最热商品栏中其他平台(如京东,亚马逊)或自身平台(与商城重复)的广告,二是菜谱底部的静态广告,三是积分商城中各式商品的广告。

(2)电商分成

与下厨房类似的货架模式(不过据说要成为场景化的闪购模式),但在商品的推送上以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为主。

(3)线下活动

通过自身用户体量,以线下活动的形式增加商家品牌影响力及销售量,同时也能营造线下粉丝经济,创建良好口碑,实现线下活动线上导流。

五、总结

1.同质性

两者都是从单纯的菜谱工具演化成如今以电商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由于人们对菜谱使用的需求,两者在整体用户属性上相似。

从功能上来看,两者都包括社交、电商和媒体。

但在电商方面,下厨房的体验优于美食杰。由于对用户习惯的培养,下厨房市集中所能参考依赖的商品信息更丰富。品牌商的爆款品积累良好的口碑,在用户心中建立起对平台的信任,使得那些缺乏评价体系的长尾品类也能从中获益。

从盈利模式上来看,广告和电商是两者的相似点。

2.差异性

在内容呈现上,下厨房依靠算法而非编辑进行内容推荐,其所参考的数据来自用户阅读、收藏、评论等维度,以此来判断哪些内容更受欢迎。美食杰则依靠大数据,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浏览、喜好来进行智能推送。

从运营方式来看,下厨房侧重用户间关系的培养及市集商品的“可信度”巩固线上用户粘性,并尝试往线下发展。美食杰则不断通过各种活动保持用户活跃度,并吸引线下用户的转换。

做竞品分析,往大了做就是一篇企业战略决策报告,往小了做是一个交互UI对比。根据竞品分析要达到的目的在不同的层面于以着重分析。

竞品分析,可以分析出我们要不要做这个产品,但这事一般老板已经定了,所以竞品分析的目的一般是我们怎么能把产品做好。一方面是产品,另外一方面是运营

产品:通过不同的产品,揣摩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 同一类型的产品,竞品之间有时候差别较大,大家的策略也不相同,通过体会不同的产品思路,开拓思维,结合自己的经验找到正确的产品设计思路。

运营:不断的跟踪学习竞争对手所开创的新的好的运营方式方法。

做竞品分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同理心思维,站在对方产品开考虑问题,来获得开阔的视野。

切忌用同一套标准对所有竞品进行分析,那种给几个功能设定分数,然后给竞争对手打分的方式一定要小心,小心剑一招致敌。
要做好竞品分析:
首先,应弄清楚为什么分析,是为了公司产品战略,还是提高优化产品。也就是划分分析维度。
其次,既然分析,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最好有图文并茂的数据支撑。
再次,交叉对比,发现彼此优劣,为运营提供借鉴的思路。

竞品分析狭义上是指所处行业的竞争对手的分析和持续追踪,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所涉及到的基本面、资料维度和数据深度,都有所不同。

要做好一份对运营有借鉴意义的竞品分析并非易事,既要知其然,也要探究其所以然。今天来梳理做一份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竞品分析的思路和要点。


目标和逻辑意识

通常做竞品分析是针对行业的几款TOP产品来进行,而不会针对长尾。即使刚入行,经过15分钟的信息搜索也很容易判定TOP产品的归属。

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最容易陷入的是只陈列产品和运营结果的事实,譬如竞品的产品框架图、公开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块、公开的报道数据等。貌似罗列了竞品的基本面信息,如果为了增长见识尚可理解,难度也不高,只是看谁细致有耐心,但实则没有太多运营上的指导意义。

有一个主观的价值评判标准,竞品分析制作的人员可替代性,决定了这份竞品分析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特别早期的全面调研外,其实很少需要过于全面的竞品分析。道理很简单,项目启动前产品的设计、运营框架的搭建、以及商业模式的设想,肯定已经做过核心竞品的全面分析了。


做竞品分析是基于非常现实的目的,说几个常见的分析诉求:


1、产品自增长数据一般,分析下竞品的推广和增长渠道,费用、比例和效果如何,以便指导跟进;

2、竞品的核心业务参数分析,比如补贴、佣金比例,找出变动的趋势和规律,并试图分析变动的决策原因;

3、竞品当前的业务数据如何,如何追赶;

4、竞品上线了新的业务,新业务的目的、操作模式和数据如何;

5、商家拓展推进困难,竞品是如何执行的,效果如何。


在做竞品分析之前,我们不仅要明确目的,也要学会质疑目的的有效性,而非被动接受分析指令。当你很渴望知道某一项结果的背后原因、数据时,你会从始至终知道你要找什么信息,要推理什么结论。这样最后的分析才能有运营价值,避免变成一纸任务。

那么,信息搜集之上,必有逻辑。数据之间的逻辑、业务之间的逻辑、执行的逻辑等等,既要熟悉,也要运用到基于目的的分析之中。


基本面和信息维度

一、筛选基本面信息

竞品的基本面信息包括很多,根据全面复盘的角度可以简单罗列出来:

1、产品定位;

2、业务数据、发展现状;

3、产品设计和体验;

4、运营体系和比重;

5、启动方式;

6、推广手段和投入;

7、团队概况。


每一条基本面信息都可以指向背后的分析诉求,这也是前面一节提到的,不只是把相应的信息罗列,还要进一步分析逻辑关系,对自身的业务发展进行指导。

譬如“产品定位”这一条,在该领域的用户需求中,为什么竞品选择这一个角度、核心功能来切入,是推广成本、开发成本、还是最佳解决方案的原因。对应产品定位,竞品选择的slogan有没有发挥出优势,通过搜集的用户互动信息进行分析。

对比自家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和优劣势,根据竞品的发展数据,考虑是否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实际的分析目的,首先明确要分析竞品的哪些基本面,需要从产品角度改进,就画竞品产品导图,根据导图反复体验流程细节,对比自家产品的差异。

而非一上来就想着把竞品从头到尾扒光,反而不易得到精髓信息,只享受如烟的快感。


二、切中信息维度

不同业务方向的竞品,信息维度会不一样。一方面是业务的发展比重不一样,一方面是数据体系也不同。

譬如同样是做跑步工具起步的悦跑圈,业务中心逐步放到包括线上马拉松在内的线下合作商,而阿甘跑步则是社交玩法,那么在分析当下的推广渠道、用户行为属性和数据时,两者的重点则可能大有不同,不可直接对比。

就是说即使对同一项基本面做分析,你得对不同竞品的业务属性有足够了解,才能切中关键的信息方向,避免出现重大的分析误区,得出无效结论


细节是惊喜

确定了分析目的,基本面信息后,便是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分为信息和数据两类,来源有2个方向:运营逻辑和细节。

一、用运营逻辑找信息

运营逻辑的意思不是自己来推论数据,而是比如你想吃面包知道去85°C,吃煲仔饭知道去港式餐厅一样。


分析资料的来源是根据运营逻辑,推断出资料的载体,并根据需要的信息维度来汇总。那么运营常识的丰富度决定搜集资料的完整度。

譬如做电商竞品的业务数据分析,首先是核心业务数据:用户数、日流量或DAU、日订单、日成交金额。而实际上都知道你是拿不到准确的核心数据的。所以公开的媒体报道是第一数据来源,通过不同来源平行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增长趋势对比来校验数据。

其次评估商品总数、更新频率数量、商家数量、单个商家和坑位的流量成交数据,可以通过跟踪统计、商家的变相沟通、商家群内容等方式来获取。

针对流量和下载量,这里有很多的细节校验方式。PC的流量通过统计网站查询,比对网站收录数、自然流量、搜索广告覆盖率等,来推断流量构成,流量增长。

再者是评估综合运营的效果。大促期间的流量波动、投入的资源位、活动开发成本;新媒体、社区等辅助产品的阅读活跃数据、日常内容质量、活动频次质量。

了解模式看36Kr、分析业务体系除了自查外也可以看评测文章、资讯社区统计产品本身的内容和互动数量,这些都属于运营逻辑。

除了单一方式的信息获取外,上面举例的数据分析、推广复盘等,是需要多渠道的信息挖掘。除了信息搜索(百度、微信)、运营辐射的载体(产品公告、微信微博)外,就是下面的第二点。


二、关注细节如初恋

拿推广复盘来说,推广手段通常是不会公布在面向用户的运营载体上的,这时候很多细节信息才是关键。

举个例子,是做「学霸君」运营复盘的一个细节,关于学霸君的早期推广方式。2014年7月学霸君举办了一次天津校花校草评选比赛,粉丝在公众号上留言,筛选参加颁奖晚会。活动结束后公众号分批推送了这些留言,很多粉丝提到“通过校门口的小卡片关注到了公众号,还可以解题,只是偶尔回复比较慢”。


简单的数条留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关键:

1、学霸君的MVP是公众号人工解答;

2、根据推广场景,基本可以判断早期用户就是校园小卡片而来。

还有很多的推广、合作信息会发布在合作方的载体上。譬如在微信上搜索“东家APP”时,可以发现多篇其他账号的文章,里面是东家录制的匠人视频,底下是该匠人的东家店铺,可能的合理推断是一项内容和店铺引流的合作。

对大量运营逻辑的掌握,和对细节的敏感度,会成为竞品分析中的不可替代价值的关键。


运营指向

我们强调竞品分析是带有目的的,最后必然要为这个目的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做完资料的收集后,可以分两步。


一、线索还原

通过诸多的信息数据将整个分析事件客观地、有逻辑、有因果地还原出来。譬如对于上面举例的电商竞品业务数据分析,可以至少列出几个关键点,表格还是图形可自行揣摩:

1、当前整体的成交数据、单个商家的成交数据如何;

2、商家的数据、品牌等级分布如何,通过哪些手段招商,维护和激励措施是什么;

3、总用户数、日流量如何,推广渠道的分布和比重如何;

4、社区的运营数据如何,主要有哪些运营手段,效果分别如何。

通过这些可以相对完整的勾勒出竞品当前的业务发展情况,并且没有遗漏核心数据。如果再进一步,资料搜集还可以做到竞品商家的联系方式、入驻和活动参与门槛、商家对竞品的满意度、通过广告商沟通了解竞品的投放数据等。


二、指导价值

这也是最后一步,根据竞品的思路、执行和效果,以及自身的现状和资源,提出具体的运营思路、改进方向。

譬如竞品的社区活跃度高,映射到自家产品,是某类活动的参与度高、奖品投入大、还是增加流量入口?哪些措施可以短期改进,哪些是暂时不具备条件但需要争取改进的。

与竞品的电商成交有差距,是加大整体流量的获取、还是商家的数量、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

竞品策略的跟进,是运营手段中很大的一部分。习惯产出运营指导的结论,会极大拓宽运营的思路。


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可替代的价值既体现在带有强烈的分析目的、关注别人忽略的细节、有逻辑的推断后,得出的高价值的竞品分析报告。

也体现在通过每一次这样独特深度的思考,来获得不可替代的自身价值。



原作|天佐

原文:如何做一份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竞品运营分析?-姑婆那些事儿官网

姑婆那些事儿是移动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我们邀请一线互联网人分享实操经验,内容包括App(android,ios)推广运营、Wap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大家积极踊跃与我们一起探讨推广运营那些事儿。

只是过来吐槽一下,很多公司喜欢搞所谓的竞品分析,请思考一下竞品分析真的有用吗?所谓竞争分析是否一个伪命题? 在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的时候,往往意味这你已经入了对手的局之中,跟随他踩出的路,亦步亦趋。大多数水平差的抄袭模仿,却不知人家为什么这么做;水平好一点的,思路也被竞争对手限制住了,跳不出来。与其花那么多精力关心人家在做什么,还不如多多研究我们的用户在思考什么,需求什么,渴望什么?
做竞品分析——个人快速进步的好方法

学习竞争对手关于产品、市场、运营的方法对我们个人进步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竞品分析都应该分析竞争对手的哪些部分呢,个人总结有如下6个部分:


1,核心竞争力;

2,宣传方式;

3,特殊资源;

4,产品功能、服务特点;

5,最主要的业务逻辑;

6,粉丝社区的运营方式


我们分别看看每一条从哪里着手分析。


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公司产品最核心的卖点是什么?

  • 通过企业网站或产品slogan看它的核心卖点,回答一个问题:什么产品为谁提供什么服务?

    红框中标出的就是公司核心卖点。



  • 通过新闻报道或创始人自述等媒体渠道得知。通常在新闻报道和创始人自述里面会讲到什么产品为谁提供什么服务。


  • 用户评价,去知乎或者网站社区等看一下它的用户评价,看看用户说的产品体验最好的地方在哪里。这个最好的地方就是他的核心卖点。

宣传方式

  • 去竞对网站扒出来他们的微博、微信,这是目标比较主流的媒体运营方式,一般公司都会有。具体看看竞对是怎么做的,内容调性,转化方式等等。

    这里以微信为例,把竞对微信1个月的历史文章扒出来,做个分析,可依次列出项目:文章标题、发布时间(具体到时刻)、文章类型、互动率(指阅读量、评论情况)、目标人群、转化设置等。

    下图不太全,只作个参考:


然后做个总结,如:

  • 去百度搜索,把前5页宣传方式总结出来。

    当公司用自己的资源做了宣传时,通常情况下会被百度搜录。以极客学院为例在百度搜索:


然后把在百度搜到的前5页做个总结,放在Excel表格里。这个当然是做的越细越好,但这个做起来通常很浪费时间,请根据自己的需求做。


特殊资源

这一项比较简单,一般公司有自己的特殊资源,通常会想让别人知道他有这个资源。可以去新闻、网站合作伙伴找一下。

产品功能和服务特点

很简单,你只需要作为一个陌生用户去体验竞对的产品和服务。看看他:

  • 产品哪些环节体验较好,哪些细节你没有想到

  • 哪些功能让你觉得很爽,很方便

  • 遇到问题,如咨询客服怎么解决,多长时间的周期联系你

  • 从来到网站到完成注册购买每一步流程是什么样?

最主要的业务逻辑

  • 网站如何引导你。


  • 完成目标过程经历哪些环节

这个和上一点有点像,只不过你要捋出主要业务逻辑,你甚至可以做出一张业务逻辑的信息流图。

粉丝、社区的运营方式

如果竞对有社区的话可以进入社区看看他们都有哪些版块,每个版块的功能是什么,置顶帖子有哪些内容类型,经常做哪些活动。

然后你可以根据竞对做的这些你也可以实际动手去测试一下效果。


免喷声明:文章为基本竞品分析,以促进你的职场进步为目的。





最后, 打个广告,本人做了一个公众号:杨家大少9527,定位:分享互联网营销干货知识,以及个人在互联网营销工作中的经验心得,从而达到升职加薪的目的!不扯淡,不忽悠,拒绝假空大的理论和不顾用户体验的乱搞。
回复“书籍”,得到24本精心打包好的互联网营销书籍下载地址!
贴一篇以前的方法整理吧,传送门:uezzb.com/2012/07/01/co

定义

对所研发产品的同类型产品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类比归纳的分析结果,用以了解现有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及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从而借鉴于产品研发中。


分析框架

1、竞品选择

竞品选择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产品,也可以选择其他优秀且受众群体较大的产品。竞品选择的数量可以根据80/20原则,密切关注20%的竞品即可。

2、分析维度

通常进行竞品分析,可能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战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户群体、产品功能、产品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竞品分析是每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都需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不同的职能区分,侧重点会不一样。

3、评测准则

对于交互设计的竞品分析来说,我们需要参照“可用性准则”来进行分析。可用性准则有很多不同版本, 当前较为常用的10项可用性准则为:(1)一致性和标准性;(2)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3)方便快捷的使用;(4)预防出错;(5)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6)识别而不是回忆;(7)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8)用户自由控制权;(9)美观,精简的设计;(10)帮助和说明。


不同阶段的应用

1、用户研究阶段。将竞品分析作为即将形成的用户需求文档(如人物角色)的参考。

2、概念模型或内容模型阶段。基于竞品分析构架模型,这个阶段的竞品分析倾向于功能分析、逻辑框架。

3、设计阶段(即高保真原型图、设计效果图)。竞品分析针对非常具体的设计问题,将其当作设计的源泉,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

4、可用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问题做深入的对比,以此作为可用性测试结果的佐证。


局限性

1、元素与整体分离。

2、分析脱离了产品文化,因为竞品的产品文化可能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从局部去比较。只是把表面化的东西列出来,可能会忽略很多产品本身内在的关联或限制等因素。

3、几种竞品虽然形式类似,但面向的用户群或有不同,单纯比较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应用实例

这样的表格常用在用户体验的分析上,可能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足够明确出来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要改进。当然实际上可能需要截图并做图示,但大致就是这样的方法。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说,当你对一个主观的抽象的东西无法评价的时候,或者无法说服你的同伴的时候,把问题细分对比并列出来,是最好的方式。


下面是另一个:

在一些手机或汽车等产品的网站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比表格,主要是针对功能点的比较——有或没有。作为用户经过这样简单的对比,可以很容易知道哪一个是他们需要的。而作为开发者,可以轻松的判断出,和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弱点或优势,并随之进行调整。


References:

[1] Alan Cai. 竞品分析. 2011

[2] 天行. 设计公式:简单有效的竞品分析. 2010

[3] 胡晓. 怎么样撰写竞品分析文档. 2011

[4] angel. 设计中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法 ——浅谈用研与竞品分析方法之理论基础. 2009

主要涵盖的逻辑如下:
1.竞品的市场分析——以产品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分析指标,通用的比如占有率,市场扩大规模,核心用户群体.另外最好分析之前想办法打探一下。市场分析绝不是空想。
2.竞品的战略分析——这个要提前做好准备,画出对手的产品路线图,找到他们的战略方向,当然也可以想办法猜测他们接下来的战略方向.
3.竞品的功能分析
4.竞品的用户体验分析
5.竞品的实现逻辑分析
总之就是简单明了,关键的结论最好用数字来说明。个人最讨厌一个ppt长篇大论浪费时间了.
另外有一个原则:有分析,有结论,并且遵循一切文档的必要要求,可执行,可评估.或者起码你对你提出的观点已经有可行的方案(不一定写在里面).

很多人问到竞品分析实际上应该要怎么做才好。基本上,先了解做竞品分析的目的,相对就比较清楚应该怎样着手。正式进入竞品分析之前,先理解一个重点,竞品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透过“客观”与“主观”的两个面相来看待市场。


竞品分析主要分成两个不同的类目,分别是:

1. 看得到的竞品分析

2. 看不到的竞品分析


举是有透过在线查询或是各种市场调查方法手段能获得资料的,那就归为“看得到的竞品分析”。再者许多看不到的资料,好比销售额、访客数、客单价等各类相关于营业数据,所以这些非公开数据的取得必须透过推算、估算,这就是所谓“看不到的竞品分析”。


分析比较的对象,通常透过同构型或区域性来的竞争者比较是比较基准的做法,但有的为了想要做出差异性、特殊性等比较,会将国外的其他竞争者也放入比较的项目内,比较的水平也会因此有所不同。性质较为接近的比较,通常是为了找出差异性,至于有些则是拿差异较大的来比,例如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这两者差异很大,所要比较的是其特殊性,用以去区分出跨界、跨类时的不同信息。


竞品分析的具体分析方法,大致分成以下几种比较:

1. 依照价格比:销售的价格比较,各种销售终端的价钱组合;

2. 依照功能比:产品的功能比较,例如智能电视在不断增加功能;

3. 依照规格比:3C商品的规格比较,比方说笔记本电脑规格比;

4. 依照性能比:运作的性能比较,比方说透过Benchmark计算性能;

5. 依照设计比:外型的设计比较,相对主观,但也可客观做评比;

6. 依照组合比:产品的搭售比较,某些同构型高产品会用组合销售;

7. 依照服务比:服务的差异比较,比方说餐厅的流程或是服务技巧;

8. 依照诉求比:沟通的诉求比较,与目标对象的沟通主轴比;

9. 依照渠道比:销售渠道比较,对手的商品在哪些渠道贩卖;

10. 依照营销比:营销的操作比较,优惠活动与推广力度等;

11. 依照使用比:用户体验比较,同质竞争对手产品是不是易用性更强。


依据各类不同的比较结果后,可以归纳出一张基础表格,用来总结被评比的基准,比起其他的竞争对手,其优势何在、劣势何在,从中可以做为后续营销策略设计时所用。经过对比,如果比竞争对手没有特别优势之处,则在该处强化、放大自身的优势,成为“SWOT分析”中的外部机会,把这机会转成进入市场时的一组实际原则与方针。

通常,如果是做消费性商品的竞品分析,推荐再做一项“矩阵分析图”,透过两个维度来整理出商品的发展蓝图,其中纵轴是价格、横轴是功能,两者交集之处就是产品型号,依照价格与功能不同,产品就会有不同等级或是品牌的组合,将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矩阵图去对比彼此在市场上不同价格带,相对推出的商品又是以何种方法与消费者沟通,品牌有没有区间设定、目标对象是不是也有差别,有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促销等更多维度分析。


竞品分析的用法多样、多元,关键是基于什么标准进行设计。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抱偏见!喜欢的产品帮他找理由,不喜欢的鸡蛋挑骨头
一点点感受.我觉得做竞品分析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需要思考.
1是外行的人做分析.信息量很难获得全.潜规则的讨论就更难了.所以作为外行来分析某个行业.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大量靠谱信息.是比较难的;
ps:像一些投行会直接花钱买某些行业资深人士的时间来做问答调研.然后得出一些信息.
2是行内的人做分析.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尤其是自己公司一直按照某个模式做得不太好也不太差的时候.也容易套用到其他公司的打法上.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发现不了自己有什么问题.
一个十分实用的竞品分析思路和方法,套用这个思路,你的竞品分析报告就能达到60分了。


下面针对每一项具体说明——

1、确定分析的目的

动手进行竞品分析之前,务必要先确定分析目的,这与做营销工作时要确定推广目的是一样的道理。

根据分析目的,你才能确定需要分析的东西。有了分析目的,也就决定了你不用分析得那么全面,只要着重突出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可以了,大而全的分析反而无法做到十分深入。

分析的目的可能有这些:

为产品业务发展提供辅助决策

为产品的运营提供借鉴参考

为产品的定位提供建议

……


2、竞品的选择

竞品的选择很重要。因为如果选择了错误的竞品,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而言,那这意味着你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意义的,更可怕的结果是导致你的产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选择竞品之前划分出一个选择的标准,并就这个标准对市面上现有的产品进行梳理,确定相应的竞品。


这里介绍两个选择竞品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列举法

直接竞争者:产品相同且满足同一目标客户群体。

间接竞争者:产品不同,目标用户一致。

潜在竞争者:1)横向产业相关者:提供大致类似产品、服务的企业;2)纵向产业相关者:上下游企业、拥有雄厚相关领域资源的企业。

<2>矩阵法

如果列举法满足不了你,那你就试试矩阵法吧,这种办法对于清晰定位竞品属性效果十分显著。

具体做法是,利用2X2的矩阵,设立横轴和纵轴设立维度标准,找到自己产品的位置,确定相应的竞品。

下面是我用矩阵法进行竞品分析做的图,仅供参考:


3、竞品分析

一提到竞品分析,可能大多数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分析的维度,认为竞品分析就必须要从哪些哪些维度进行。

实际上,竞品分析的维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分析的目的来确定的,这些维度提供的内容最后要能成为你的结论的依据。

那么,怎么确定竞品分析的维度呢?

我的方法是,先在纸上围绕着分析的目的列出需要知道的竞品情况,感觉差不多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这几个类别就成为竞品分析的维度。


简要地说一下竞品分析的几个维度:

<1>市场地位

主要可以从市场份额、下载量、用户数量等角度去分析竞品在当前行业处于什么位置,当前行业中的标杆产品是什么,自己的产品和标杆产品之前在差距在哪里。

这里顺便分享几个常用的行业数据获取渠道:艾瑞网、易观智库、企鹅智库、CNNIC、百度指数、友盟数据、App Annie……

<2>产品背景

从公司的背景、产品的团队、拥有的资源等方面分析影响产品发展的因素。


<3>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包含盈利模式、业务模式、渠道模式、用户模式等。
用精益画面可以对商业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4>功能特色

用卡诺模型对产品的功能分类,分为:基础性功能、期望型功能、兴奋型功能、无差异型功能、和反向型功能。
基础型功能和无差异型功能的分析可以简略的进行带过,重点是对期望型功能和兴奋型功能的分析,对于反向型功能,则需尽量的去避免。

<5>用户群体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对竞品核心人群的特征描述,包括年龄、职业、区域等。

<6>运营/推广策略

针对竞品采用的一些运营/推广策略进行分析,找出竞品的好的推广策略、推广渠道、活动方式等,为公司产品的推广提供借鉴参考。


4、总结

总结是分析报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部分最能体现个人的思考,是最有价值的产出。

具体的做法是先对前面的分析做出总结性陈述,然后提出对公司产品的建议即可。


这个思路只能帮你到60分的合格线,至于怎么达到80分,还需要你的修改、打磨。倾注了你的思考和努力的东西,最后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差。另外想说的就是,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升能力。所以,多做几次,水平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一个优秀的竞品分析报告绝对不在话下。当然了,如果你平时能养成收集行业信息的好习惯,这也能够让你做竞品分析报告轻松许多。



——————————————广告时间——————————————
研究完竞品,如果你想学习自家产品怎么做推广,欢迎来 踏浪100- 专注学习互联网营销知识,这里有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教你怎么做微信推广、知乎推广、H5推广,教你怎么写标题、写短文案、写产品卖点,还教你求职、筛选公司、面试技巧……
哎,对了,还 可以免费试听课程,好不好你说了算,我不会告诉你他们根本不花钱做宣传,好几千用户(具体是几千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其中之一),靠的都是口碑
  • 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