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优化-合并数据请求并发处理数据

目录

优化策略

JSON格式模块化

请求处理并发化

请求处理并发化更优的解决方法

前端渲染异步化

测试效率


优化策略

  • 合并请求
  • 数据并发处理
  • 数据异步渲染

对于系统首页的处理数据量不大,可以通过合并请求的方式实现。

后端代码可以通过并发多线程的方式处理数据访问,缩短等待时间。

前端html渲染异步化, 可以避免页面渲染和数据互相等待。

JSON格式模块化

{
    "HNGS_GSWH_GSGS": [
        {
            "JJ": "额",
            "BT": "测试",
            "NR": "<p>vd</p>",
            "SJ": 1582905600000,
            "MZGUID": "202002/d539bbc653c44fa1b194cac4b11486c5.png",
            "PK_UID": 2
        },
        {
            "JJ": "好几款发过火",
            "BT": "豆腐花多少",
            "NR": "<p>东方国际地方发动机的</p>",
            "SJ": 1578931200000,
            "MZGUID": "202001/3c1fca05ced647aa902df4a0ffa19e52.jpg",
            "PK_UID": 1
        }
    ],
    "HNGS_GZDT": [
        {
            "BT": "工作动态:湖南古树名木运维系统就要上线了",
            "FBSJ": 1572364800000,
            "PK_UID": 3
        },
        {
            "BT": "工作动态:林业工作汇报",
            "FBSJ": 1572278400000,
            "PK_UID": 1
        },
        {
            "BT": "图片上传",
            "FBSJ": 1573747200000,
            "PK_UID": 52
        },
        {
            "BT": "工作动态:严格按照章程作业",
            "FBSJ": 1572364800000,
            "PK_UID": 2
        }
    ],
    "HNGS_GSWH_XCQH": [
        {
            "BT": "阿斯蒂芬",
            "SJ": 1572537600000,
            "PK_UID": 1
        }
    ],
    "HNGS_GSWH_ZXTC": [
        {
            "BT": "都发过火凤凰",
            "SJ": 1570982400000,
            "MZGUID": "201912/2015年10月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珍贵用材树种培育技术管理培训班资料汇编(201510).pdf",
            "PK_UID": 1
        }
    ],
    "HNGS_SWFC": [
        {
            "BT": "东安古银杏,树龄2500年",
            "GSZP": "201911/f0576ca5f5cd4fbea1172915dd7dee9e.png",
            "PK_UID": 1
        },
        {
            "BT": "茶亭奇树-惜字塔百年古朴",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88.jpg",
            "PK_UID": 2
        },
        {
            "BT": "黄巢吊马樟",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89.jpg",
            "PK_UID": 3
        },
        {
            "BT": "龙华山下的绿色明珠-双江镇古樟",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90.jpg",
            "PK_UID": 4
        },
        {
            "BT": "中国杉树王",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92.jpg",
            "PK_UID": 5
        },
        {
            "BT": "浏阳千年古樟",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91.png",
            "PK_UID": 6
        },
        {
            "BT": "维新镇千年重阳木",
            "GSZP": "201911/db8d6ad88f2444518cc6516bb65a7e93.jpg",
            "PK_UID": 7
        },
        {
            "BT": "323",
            "GSZP": "202002/a34b609bc3c7437e9a43f1cd1d70ed38.png",
            "PK_UID": 16
        }
    ],
    "HNGS_SY_GJGSZS_V": [
        {
            "CODE": "43",
            "ZZS": "2476",
            "YJZS": "124",
            "SJZS": "2114",
            "MMZS": "6",
            "EJZS": "232"
        }
    ],
    "HNGS_XCP": [
        {
            "JJ": "<p>郴州苏仙区有对千年夫妻银杏古树</p>",
            "BT": "郴州苏仙区有对千年夫妻银杏古树",
            "FBSJ": 1573488000000,
            "SPDZ": "93fafb19-8a41-46de-aec1-330fef136016",
            "FBR": "ysw",
            "SFZD": "1",
            "MZGUID": "29c5debb-631c-4538-8cde-b8ddd7f92a65",
            "PK_UID": 51,
            "LY": "网络"
        },
        {
            "JJ": "<p>郴州资兴市东江河畔发现罕见楠木古树群</p>",
            "BT": "郴州资兴市东江河畔发现罕见楠木古树群",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947919d204d14be1ac165cdb58997647.png",
            "SPDZ": "e7908c79-9bf6-4bc6-8fa1-b63d48e501ef",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7296c26dc15f42c0af2a39d1aa700705.mp4",
            "SFZD": "1",
            "MZGUID": "69555d67-dd67-42fc-906c-612d1478ebed",
            "PK_UID": 52,
            "LY": "网络"
        },
        {
            "JJ": "<p>湖南:平江惊现树龄千年以上红豆杉</p>",
            "BT": "湖南:平江惊现树龄千年以上红豆杉",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c793842f23a44dc49e4296b6198fe76d.png",
            "SPDZ": "d32b92c2-47ee-4220-b1af-982539d863c4",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a95c347f00374bd5872880606c3f9701.mp4",
            "SFZD": "1",
            "MZGUID": "36d019cc-ea5a-4cf5-af20-f0ca16cd7e81",
            "PK_UID": 53,
            "LY": "网络"
        },
        {
            "JJ": "<p>湖南永顺千年古树聚焦的原始森林(2014)</p>",
            "BT": "湖南永顺千年古树聚焦的原始森林",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d0696765e8d74656b78d2e808359f14d.png",
            "SPDZ": "77e23dd2-f189-42ae-875f-a09d419b1d8b",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2ebaa1c019554dbe90c1bfbab6f9109a.mp4",
            "SFZD": "1",
            "MZGUID": "16072c0e-b8ce-4c92-8cac-56592c1d009a",
            "PK_UID": 54,
            "LY": "网络"
        },
        {
            "JJ": "<p>怀化芷江侗塞发现珍稀古树群</p>",
            "BT": "怀化芷江侗塞发现珍稀古树群",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035272c3b3aa4630aaa057d35eb0d0ee.png",
            "SPDZ": "61863c28-28e2-4ead-a6f8-0e1dedf599f2",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07513323381b432f937915521f6ce40a.mp4",
            "SFZD": "1",
            "MZGUID": "edee8c4e-0468-43d7-a232-85afd8e3d5f5",
            "PK_UID": 55,
            "LY": "网络"
        },
        {
            "JJ": "<p>邵阳城步:千年紫薇树需6人合抱</p>",
            "BT": "邵阳城步:千年紫薇树需6人合抱",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6caa3c20fbb24d87b6e95aacfa4b298b.png",
            "SPDZ": "08aed5a5-d4a6-4629-be53-9be68e093551",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70bc1b6325f348548d716c043bd14480.mp4",
            "SFZD": "1",
            "MZGUID": "114e030c-05a2-4d1c-8c93-c803889caad7",
            "PK_UID": 56,
            "LY": "网络"
        },
        {
            "JJ": "<p>湘西泸溪发现2000多株古树群落</p>",
            "BT": "湘西泸溪发现2000多株古树群落",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abba3eb846e14a86af902d0543005a2d.png",
            "SPDZ": "7def7c5c-8e92-4632-a71d-6442f1857c63",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952cbabdff9f4fee887f840da4c4a4e3.mp4",
            "SFZD": "1",
            "MZGUID": "622c258b-e306-4e81-87a7-6920514d9cee",
            "PK_UID": 57,
            "LY": "网络"
        },
        {
            "JJ": "<p>永州东安白竹村定下永不卖古树村规民约</p>",
            "BT": "永州东安白竹村定下永不卖古树村规民约",
            "FBSJ": 1573488000000,
            "MZGUID_PATH": "202001/45513d65fadb4157ab425b522f1bff0b.png",
            "SPDZ": "f697b858-a324-49d7-8e88-275c46b017a0",
            "FBR": "ysw",
            "SPDZ_PATH": "201911/8d191e27652748e6a54248b837fece91.mp4",
            "SFZD": "1",
            "MZGUID": "0fa0bdea-05dd-4e80-851d-33298d527c84",
            "PK_UID": 58,
            "LY": "网络"
        }
    ],
    "HNGS_TZGG": [
        {
            "BT": "通知公告:湖南古树名木移动端APP应用已提测",
            "FBSJ": 1572451200000,
            "PK_UID": 34
        },
        {
            "BT": "通知公告:湖南古树名木系统运维信息信息发布功能即将发布",
            "FBSJ": 1572364800000,
            "PK_UID": 33
        },
        {
            "BT": "通知公告:2019年古树名木研究报告会议",
            "FBSJ": 1573747200000,
            "PK_UID": 54
        },
        {
            "BT": "通知公告:湖南古树名木业务系统进入测试阶段",
            "FBSJ": 1572364800000,
            "PK_UID": 32
        },
        {
            "BT": "通知公告:建国70周年安全检查与消防演练",
            "FBSJ": 1572278400000,
            "PK_UID": 31
        },
        {
            "BT": "关于开展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 ",
            "FBSJ": 1455465600000,
            "PK_UID": 52
        }
    ],
    "HNGS_ZCFG": [
        {
            "BT": "政策法规:运维测试记录",
            "FBSJ": 1574092800000,
            "PK_UID": 55
        },
        {
            "BT":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FBSJ": 1573488000000,
            "PK_UID": 51
        },
        {
            "BT":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FBSJ": 1573488000000,
            "PK_UID": 50
        },
        {
            "BT":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FBSJ": 1400860800000,
            "PK_UID": 54
        },
        {
            "BT":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FBSJ": 844012800000,
            "PK_UID": 53
        }
    ],
    "HNGS_KPBK": [
        {
            "BT": "湖南省关于古树名木申报的通知",
            "FBSJ": 1570982400000,
            "PK_UID": 2
        },
        {
            "BT": "湖南省关于古树名木申报的通知",
            "FBSJ": 1570377600000,
            "PK_UID": 3
        },
        {
            "BT": "湖南省关于古树名木申报的通知",
            "FBSJ": 1569686400000,
            "PK_UID": 1
        },
        {
            "BT": "ssssss",
            "FBSJ": 1577376000000,
            "PK_UID": 50
        }
    ],
    "HNGS_ZTHD": [
        {
            "BT": "英雄联盟常规赛",
            "HDJSSJ": 1577894400000,
            "HDKSSJ": 1577030400000,
            "NUM": 5,
            "PK_UID": 14
        },
        {
            "BT": "\"亲自林\"(小树苗因你的呵护而茁壮成长)",
            "HDJSSJ": 1571846400000,
            "HDKSSJ": 1570982400000,
            "NUM": 5,
            "PK_UID": 7
        }
    ]
}

请求处理并发化

模块任务拆分

接口并发处理

public Map<String,Object> getIndexData(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Map<String, Object> result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String[] tables = new String[]{"HNGS_SWFC","HNGS_SY_GJGSZS_V",
				"HNGS_TZGG","HNGS_GZDT","HNGS_ZCFG","HNGS_KPBK","HNGS_GSWH_GSGS",
				"HNGS_GSWH_XCQH","HNGS_GSWH_ZXTC","HNGS_XCP","HNGS_ZTHD"};
		System.out.println(JSONObject.toJSONString(tables));*/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 列举FutureTask任务
		FutureTask<Object> lbt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Lbt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lbtTask);
		FutureTask<Object> gstj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Gstj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gstjTask);
		
		FutureTask<Object> commonTaskTZGG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CommonTask("HNGS_TZGG",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commonTaskTZGG);
		FutureTask<Object> commonTaskGZDT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CommonTask("HNGS_GZDT",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commonTaskGZDT);
		FutureTask<Object> commonTaskZCFG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CommonTask("HNGS_ZCFG",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commonTaskZCFG);
		FutureTask<Object> commonTaskBPB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CommonTask("HNGS_KPB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commonTaskBPBK);
		
		FutureTask<Object> gsgs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Gsgs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gsgsTask);
		FutureTask<Object> xcqh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Xcqh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xcqhTask);
		FutureTask<Object> zxtc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Zxtc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zxtcTask);
		FutureTask<Object> xcp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Xcp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xcpTask);
		FutureTask<Object> zthdTask = new FutureTask<Object>(new Zthd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execute(zthdTask);
		
		try {
			result.put("HNGS_SWFC", lbtTask.get());
			result.put("HNGS_SY_GJGSZS_V", gstjTask.get());
			result.put("HNGS_TZGG", commonTaskTZGG.get());
			result.put("HNGS_GZDT", commonTaskGZDT.get());
			result.put("HNGS_ZCFG", commonTaskZCFG.get());
			result.put("HNGS_KPBK", commonTaskBPBK.get());
			result.put("HNGS_GSWH_GSGS", gsgs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XCQH", xcqh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ZXTC", zxtcTask.get());
			result.put("HNGS_XCP", xcpTask.get());
			result.put("HNGS_ZTHD", zthdTask.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esult;
	}

注意:FutureTask get()方法是同步方法,这里没有所谓的CountDownLatch控制。 虽然都是等待,但耗时最短可达到单个模块最长的数据处理耗时。

请求处理并发化更优的解决方法

下图参考自:https://blog.csdn.net/u011726984/article/details/79320004

代码改造:CompletableFuture和CompletionService。

/**
	 * 首页数合并请求处理
	 * @param request
	 * @param response
	 * @return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RequestMapping({ "/getIndexData.web" })
	@ResponseBody
	public Map<String,Object> getIndexData(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Map<String, Object> result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String[] tables = new String[]{"HNGS_SWFC","HNGS_SY_GJGSZS_V",
				"HNGS_TZGG","HNGS_GZDT","HNGS_ZCFG","HNGS_KPBK","HNGS_GSWH_GSGS",
				"HNGS_GSWH_XCQH","HNGS_GSWH_ZXTC","HNGS_XCP","HNGS_ZTHD"};
		System.out.println(JSONObject.toJSONString(tables));*/
		// 是否使用JDK1.8特性
		if(ConfigUtil.THREAD_WORKER_USE_JDK8){
			// 解决线程先后执行完成顺序问题,线程池是一个重量级的资源分配操作,不宜频繁初始化
			//CompletionService<Object> completionService=new ExecutorCompletionService<Object>(executorService);
			// 列举CompletableFuture任务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lbt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Lbt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gstj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Gstj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commonTaskTZGG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CommonTask("HNGS_TZGG",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commonTaskGZDT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CommonTask("HNGS_GZDT",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commonTaskZCFG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CommonTask("HNGS_ZCFG",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commonTaskBPB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CommonTask("HNGS_KPB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gsgs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Gsgs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xcqh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Xcqh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zxtc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Zxtc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xcp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Xcp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CompletableFuture<Object> zthdTask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new ZthdTask(indexDataService), executorService);
			
			try {
				result.put("HNGS_SWFC", lbtTask.get());
				result.put("HNGS_SY_GJGSZS_V", gstjTask.get());
				result.put("HNGS_TZGG", commonTaskTZGG.get());
				result.put("HNGS_GZDT", commonTaskGZDT.get());
				result.put("HNGS_ZCFG", commonTaskZCFG.get());
				result.put("HNGS_KPBK", commonTaskBPBK.get());
				result.put("HNGS_GSWH_GSGS", gsgs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XCQH", xcqh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ZXTC", zxtcTask.get());
				result.put("HNGS_XCP", xcpTask.get());
				result.put("HNGS_ZTHD", zthdTask.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esult;
		}else{
			// 解决线程先后执行完成顺序问题,线程池是一个重量级的资源分配操作,不宜频繁初始化
			CompletionService<Object> completionService=new ExecutorCompletionService<Object>(executorService);
			// 列举FutureTask任务
			Future<Object> lbt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Lbt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gstj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Gstj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commonTaskTZGG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CommonTask("HNGS_TZGG",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commonTaskGZDT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CommonTask("HNGS_GZDT",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commonTaskZCFG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CommonTask("HNGS_ZCFG",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commonTaskBPB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CommonTask("HNGS_KPB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gsgs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Gsgs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xcqh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Xcqh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zxtc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Zxtc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xcp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XcpTask(indexDataService));
			Future<Object> zthdTask = completionService.submit(new ZthdTask(indexDataService));
			
			try {
				result.put("HNGS_SWFC", lbtTask.get());
				result.put("HNGS_SY_GJGSZS_V", gstjTask.get());
				result.put("HNGS_TZGG", commonTaskTZGG.get());
				result.put("HNGS_GZDT", commonTaskGZDT.get());
				result.put("HNGS_ZCFG", commonTaskZCFG.get());
				result.put("HNGS_KPBK", commonTaskBPBK.get());
				result.put("HNGS_GSWH_GSGS", gsgs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XCQH", xcqhTask.get());
				result.put("HNGS_GSWH_ZXTC", zxtcTask.get());
				result.put("HNGS_XCP", xcpTask.get());
				result.put("HNGS_ZTHD", zthdTask.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esult;
		}
	}

 

前端渲染异步化

/**
	 * 初始化表单
	 */
	function init() {
		
		/**
		 * 异步Ajax请求
		 */
		$.ajax({
			  url : 'data/getIndexData.web',  
			  data : {},  
			  type : 'post',  
			  cache : true,
			  async:true,
			  dataType : 'json',
			  success : function(data) {  
			     queryCallback(data);
			  },  
			  error : function(evt) {
				mini.alert("请求失败,请重试!");
			  }  
		});
		
	}
	
	/**
	 * 页面数据查询回调函数
	 */
	function queryCallback(data){
		//轮播图
		lbtData(data.HNGS_SWFC);
		
		//古树统计
		gstjData(data.HNGS_SY_GJGSZS_V);
		
		//通知公告
		index_common_data("HNGS_TZGG",".tzgg-c ul",data.HNGS_TZGG);
		//延迟加载
		setTimeout(function (){
			index_common_data("HNGS_GZDT",".zxkd-c ul",data.HNGS_GZDT);
			index_common_data("HNGS_ZCFG",".zcfg-c ul",data.HNGS_ZCFG);
			index_common_data("HNGS_KPBK",".kpbk-c ul",data.HNGS_KPBK);
		},3000);
		
		//延迟加载
		setTimeout(function(){
			//乡愁情怀
			xcqhData(data.HNGS_GSWH_XCQH);
			
			//在线图册
			zxtcData(data.HNGS_GSWH_ZXTC);
			
			//专题活动
			zthdData(data.HNGS_ZTHD);
			
			//index_dbsx();
			//szjd();
			
			//古树故事
			gsgsData(data.HNGS_GSWH_GSGS);
			
			//宣传片
			xcpData(data.HNGS_XCP);
		},1000);
	}

测试效率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一部分 ORACLE系统优化基本知识 23 第1章 ORACLE结构回顾 23 §1.1 Oracle数据库结构 23 §1.1.1 Oracle数据字典 23 §1.1.2 表空间与数据文件 24 §1.1.3 Oracle实例(Instance) 24 §1.2 Oracle文件 26 §1.2.1 数据文件 26 §1.2.2 控制文件 26 §1.2.3 重做日志文件 26 §1.2.4 其它支持文件 26 §1.3 数据块、区间和段 28 §1.3.1 数据块(data block) 28 §1.3.2 区间(extent) 28 §1.3.3 段(segment) 28 §1.4 SQL语句处理 29 §1.4.1 SQL语句处理顺序 29 §1.4.2 COMMIT语句处理顺序 32 §1.5 共享池 33 §1.6 块缓存(数据高速缓冲区) 33 §1.7 数据库写入进程 34 §1.8 日志写进程 34 §1.9 数据库检查点 34 §1.10 归档处理 35 §1.11 程序全局区(PGA) 35 第2章 警告日志与跟踪日志 35 §2.1 警告与日志文件 36 §2.1.1 经常查看警告日志文件内容 36 §2.1.2 熟悉警告日志的事件或消息 36 §2.1.3 分析警告日志错误 40 §2.2 对警告日志进行归档 43 §2.3 跟踪文件 44 §2.3.1 跟踪文件的产生 44 §2.3.2 分析跟踪文件的信息 45 §2.3.3 跟踪文件的内容 45 §2.4 关于NET的日志与跟踪 47 §2.4.1 日志文件(LOG File) 47 §2.4.1.1 日志中的错误信息 47 §2.4.1.2 日志文件的命名 47 §2.4.1.3 设置日志参数 48 §2.4.1.4 在配置文件中设置日志参数 49 §2.4.1.5 在运行控制实用程序中设置日志参数 50 §2.4.1.6 理解监听日志中信息 50 §2.4.1.7 理解连接管理器信息 53 §2.4.2 跟踪文件( Trace File ) 53 §2.4.2.1 跟踪文件的命名: 54 §2.4.2.2 参数设置与初始化文件: 54 §2.4.2.3 在控制实用程序运行中设置跟踪参数 56 §2.4.2.4 服务器/客户包跟踪 57 §2.4.2.5 评估NET跟踪信息 58 §2.4.2.6 使用跟踪助理(Trace Assistant)检查跟踪文件 60 第3章 初始化参数、SQL脚本文件 63 §3.1 初始化参数文件 63 §3.2 在参数文件中指定参数值 64 §3.2.1 参数文件中的规则控制 64 §3.2.2 在参数值中使用特殊字符 65 §3.2.3 修改参数值 66 §3.2.4 显示当前参数值 69 §3.2.5 参数的使用 69 §3.2.6 参数的类型 69 §3.2.7 不能在参数文件中指定的参数 70 §3.2.8 当参数指定错误时怎么办? 70 §3.3 参数内容说明 70 §3.4 DBA常用参数说明 71 §3.4.1 跟踪文件路径(BACKGROUND_DUMP_DEST) 71 §3.4.2 在缓冲区驻留对象(BUFFER_POOL_KEEP) 71 §3.4.3 版本兼容(COMPATIBLE) 72 §3.4.4 控制文件路径(CONTROL_FILES) 72 §3.4.5 CPU个数(CPU_COUNT) 72 §3.4.6 数据缓冲区块数(DB_BLOCK_BUFFERS) 72 §3.4.7 数据块大小(DB_BLOCK_SIZE) 73 §3.4.8 读数据块数(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73 §3.4.9 数据文件的数目(DB_FILES) 73 §3.4.10 全局数据库名(GLOBAL_NAMES) 74 §3.4.11 数据库实例名(INSTANCE_NAME) 74 §3.4.12 许可的最大会话数(LICENSE_MAX_SESSIONS) 74 §3.4.13 许可的最大用户数(LICENSE_MAX_USERS) 74 §3.4.14 许可的会话警告(LICENSE_SESSIONS_WARNING) 75 §3.4.15 归档文件目标路径(LOG_ARCHIVE_DEST) 75 §3.4.16 归档文件目标路径(LOG_ARCHIVE_DEST_ n) 75 §3.4.17 日志缓冲区大小(LOG_BUFFER) 76 §3.4.18 检查点块数(LOG_CHECKPOINT_INTERVAL) 76 §3.4.19 检查点间隔(LOG_CHECKPOINT_TIMEOUT) 76 §3.4.20 对大卸出文件大小(MAX_DUMP_FILE_SIZE) 76 §3.4.21 对大回滚段数(MAX_ROLLBACK_SEGMENTS) 77 §3.4.22 打开的光标数(OPEN_CURSORS) 77 §3.4.23 优化方式(OPTIMIZER_MODE) 77 §3.4.24 进程数(PROCESSES) 77 §3.4.25 回滚段名称(ROLLBACK_SEGMENTS) 78 §3.4.26 服务名(SERVICE_NAMES) 78 §3.4.27 会话的数(SESSIONS) 78 §3.4.28 共享池大小(SHARED_POOL_SIZE) 78 §3.4.29 分类区的大小(SORT_AREA_SIZE) 79 §3.4.30 用户卸出文件的路径(USER_DUMP_DEST) 79 §3.5 SQL脚本文件 79 §3.5.1 建立数据字典的脚本 79 §3.5.2 建立附加的数据字典 80 §3.5.3 带“NO”的脚本 81 §3.5.4 移植的脚本 81 §3.5.5 JAVA脚本 81 第6章 性能优化基础知识 82 §5.1 理解ORACLE性能优化 82 §5.1.1 响应时间与吞吐量的折衷 82 §5.1.2 临界资源 83 §5.1.3 过度请求的影响 83 §5.1.4 调整以解决问题 83 §5.2 优化的执行者 84 §5.3 设置性能目标 84 第7章 系统优化方法 85 §6.1 何时优化效率最高 85 §6.1.1 系统设计阶段和开发阶段的优化 85 §6.1.2 改善产品系统优化 85 §6.2 优化的优先步骤 86 §6.2.1 步骤1:优化商业规则 86 §6.2.2 步骤2:优化数据设计 87 §6.2.3 步骤3:优化应用程序设计 87 §6.2.4 步骤4:优化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87 §6.2.5 步骤5:优化数据库操作 87 §6.2.6 步骤6:优化访问路径 88 §6.2.7 步骤7:优化内存分配 88 §6.2.8 步骤8:优化I/O和物理结构 89 §6.2.9 步骤9:优化资源争用 89 §6.2.10 步骤10:优化所采用的平台 89 §6.3 应用优化方法 90 §6.3.1 设定明确的优化目标 90 §6.3.2 创建最少可重复测试 90 §6.3.3 测试假想 90 §6.3.4 记录和自动测试 90 §6.3.5 避免常见错误 90 第二部分 ORACLE应用系统设计优化 91 第8章ORACLE数据系统优化安装 91 §7.1 应用系统环境规划和Oracle系统安装考虑 91 §7.1.1 操作系统安装考虑 91 §7.1.2 Oracle系统安装考虑 92 §7.2 关于创建多个Oracle实例问题 93 §7.3 Oracle系统安装后的优化基础工作 94 §7.3.1 Oracle系统有关目录所有文件的保护 94 §7.3.2 避免新用户使用默认system系统表空间 94 §7.4 Oracle系统所在服务器的独立性 94 第9章 项目分析、设计与管理 94 §9.1 项目分析要点考虑 95 §9.1.1 对应用系统类型的认识 95 §9.1.2 软件项目计划 95 §9.1.3 开发环境资源的配置 96 §9.1.4 各种人员的招募要求 96 §9.1.5 开发组工作的开始 96 §9.2 应用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96 §9.2.1 数据库服务器性能的考虑 97 §9.2.2 数据库服务器硬盘空间的估计 97 §9.2.3 应用服务器的考虑 98 §9.2.4 网络带宽的考虑 98 §9.4 数据库逻辑设计 98 §9.4.1 系统表空间 98 §9.4.2 数据表空间和索引空间分开 99 §9.4.3 回滚段设置 99 §9.4.4 临时表空间设计规划 100 §9.4.5 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在不同磁盘上 101 §9.5 数据库物理设计 101 §9.5.1 定量估计 101 §9.5.2 表空间与数据文件 102 §9.5.3 物理设计原则 103 §9.5.4 数据库物理设计内容和步骤 103 §9.6 开发过程管理 104 §9.6.1 应用软件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 105 §9.6.2 成功的三要素 106 §9.6.3 培植过程 106 §9.6.3.1 定义环境 107 §9.6.3.2 角色定义 107 §9.6.3.3 方案报告 107 §9.7 确定应用程序类型 108 §9.7.1 在线事务处理(OLTP) 108 §9.7.2 决策支持系统(DSS) 109 §9.7.3 多用途应用程序 109 §9.8 注册应用程序 109 §9.9 Oracle配置 110 §9.9.1 分布式系统 110 §9.9.2 多层系统 110 §9.9.3 Oracle并行服务器 110 §9.10 Oracle数据库增长的规划 111 §9.10.1 不同增长表的配置 111 §9.10.2 对增长表进行规划和分析 112 第10章 数据库结构设计要点 113 §10.1 分析阶段的对表的理解 113 §10.2 正确的主键字段的选择 113 §10.3 字段类型及长度的选择 113 §10.3.1 如果能用字符型就不要用数字型 114 §10.3.2 相互产生运算的数字型字段长度和精度要一致 114 §10.3.2 不要为了节省空间而将字段的长度缩小或拆开 115 §10.4 将LOB类型的字段与其它的类型分开 115 §10.5 采用具有编码的设计方法 115 §10.6 建立公共字典表 115 §10.7 哪种类型的表设为cache 方式 116 §10.8 数据表和索引分开原则 116 §10.9 是否采用簇和分区 116 §10.10 表和索引的空间预分配 116 §10.11 确定数据库对象存储大小 117 §10.11.1 非簇表的大小计算 117 §10.11.2 索引大小计算 119 §10.11.3 簇表的大小计算 120 §10.11.4 位图索引的大小计算 122 §10.12 应用类型设计考虑要点 122 §10.13 应用系统性能优化原则 123 §10.13.1 分而治之 123 §10.13.2 预分配,预支取,预编译 123 §10.13.3 筛选 124 §10.13.4 大量(bluk),块和批处理 124 §10.13.5 对应用适当的分段 124 §10.13.6 优化目标 124 §10.13.7 优化步骤和方法 125 §10.13.8 使用ORACLE 诊断工具 126 第三部分 ORACLE应用系统开发优化 128 第11章 诊断与调整工具- 128 §11.1 警告日志文件 128 §11.1.1 警告日志文件管理 128 §11.1.2 参考警告日志文件调整 128 §11.2 后台进程与跟踪文件 128 §11.3 用户跟踪文件 128 §11.4 动态性能视图 129 §11.5 UTLBSTAT和UTLESTAT 129 §11.6 STATSPACK 129 §11.7 Oracle等待事件 129 §11.8 Oracle诊断和调整包 129 第12章 优化SQL语句 130 §12.1 SQL语句的优化方法 130 §12.1.1 重新构造语句 130 §12.1.2 调整或使触发器无效 137 §12.1.3 重组数据 137 §12.2 优化目标 137 §12.2.1 优化序列SQL语句 137 §12.2.2 优化并行执行 138 §12.2.3 调整OLTP应用 138 §12.3 实际优化例子 139 §12.3.1 避免基于规则优化器技术 139 §12.3.2 索引代价 139 §12.3.3 分析统计数据 139 §12.3.4 避免复杂的表达式 142 §12.3.5 处理复杂的逻辑 143 §12.3.6 一般的SQL语句优化 143 §12.4 SQL语句优化技巧 144 §12.4.1 对所有SQL语句执行EXPLAIN_PLAN 145 §12.4.2 磁盘读和缓冲区获取 146 §12.4.3 判定式崩溃 146 §12.5 使用EXISTS和IN 148 §12.6 分离事务(Discrete Transactions ) 149 §12.7 测试SQL语句性能 151 §12.7.1 SQL_Trace实用工具 151 §12.7.2 TKPROF实用程序 151 §12.8 使用SQL_Trace和TKPROF 151 §12.8.1 设置跟踪初始化参数 152 §12.8.2 启用SQL_Trace实用工具 152 §12.8.3 用TKPROF格式化跟踪文件 153 §12.8.4 解释TKPROF输出文件 155 §12.8.5 解释计划(Explain Plan)策略 156 §12.8.6 AUTOTRACE 实用程序 157 第13章 数据访问方法 160 §13.1 使用索引的访问方法 161 §13.1.1 何时创建索引 161 §13.1.2 索引列和表达式的选择 161 §13.1.3 选择复合索引的主列 161 §13.1.4 要用可选择性索引 162 §13.1.5 测量索引的可选择性 162 §13.1.6 避免全表扫描 163 §13.1.7 编写避免使用索引的语句 163 §13.1.8 编写使用索引的语句 164 §13.1.9 重新构造索引 164 §13.1.10 压缩索引 165 §13.2 创建索引和使用索引 165 §13.2.1 使用函数索引 165 §13.2.2 使用位图索引- 166 §13.2.3 使用B树索引- 166 §13.2.4 使用反向键索引- 166 §13.2.5 使用索引组织表 166 §13.3 使用范围索引 166 §13.4 使用簇 - 167 §13.5 使用Hash 簇 - 168 §13.5.1 何时创建Hash 簇 168 §13.5.2 创建Hash 簇 168 §13.6 使用实体视图 - 169 §13.6.1 实体视图概念 169 §13.6.2 创建实体视图 169 §13.6.3 使用实体视图 169 §13.6.4 管理实体视图 169 第14章 优化器(Optimizer)简介 170 §14.1 Oracle优化器 170 §14.2 SQL处理体系结构 171 §14.2.1 解析程序 171 §14.2.2 优化程序 172 §14.2.3 行源程序产生器 172 §14.2.4 SQL执行 172 §14.3 EXPLAIN PLAN 172 §14.4 选择优化器路径及目标 172 §14.4.1 OPTIMIZER_MODE初始参数 173 §14.4.2 数据字典中的统计数据 173 §14.4.3 ALTER SESSION语句的OPTIMIZER_GOAL参数 174 §14.4.4 关于提示的改变目标 174 §14.5 基于代价优化器(CBO) 174 §14.5.1 CBO结构调整 175 §14.5.2 CBO需求 175 §14.5.3 使用CBO 176 §14.5.4 CBO访问路径 176 §14.6 基于规则(RBO)的优化程序 177 §14.6.1 RBO访问路径 178 §14.7 优化器操作 179 §14.7.1 可优化的SQL语句 180 §14.7.2 优化程序操作 180 §14.7.3 基于规则或基于代价优化方法 180 §14.8 优化连接* 181 §14.8.1 嵌套连接- 181 §14.8.2 合并连接- 183 第15章 使用优化器提示 183 §15.1 提示(Hint)概念 184 §15.1.1 提示的指定 184 §15.2 使用提示 185 §15.2.1 提示的指定 185 §15.2.1.1 ALL_ROWS 186 §15.2.1.2 FIRST_ROWS 186 §15.2.1.3 CHOOSE 186 §15.2.1.4 RULE 187 §15.2.2 关于访问方法的提示 187 §15.2.2.1 FULL 187 §15.2.2.2 ROWID 188 §15.2.2.3 CLUSTER 188 §15.2.2.3 HASH 188 §15.2.2.4 INDEX 188 §15.2.2.5 INDEX_ASC 189 §15.2.2.6 INDEX_COMBINE 189 §15.2.2.7 INDEX_JOIN 189 §15.2.2.8 INDEX_DESC 189 §15.2.2.9 INDEX_FFS 190 §15.2.2.10 NO_INDEX 190 §15.2.2.11 AND_EQUAL 190 §15.2.2.12 USE_CONCAT 190 §15.2.2.13 NO_EXPAND 190 §15.2.2.14 REWRITE 191 §15.2.2.15 NOWRITE 191 §15.2.3 关于连接次序的提示 191 §15.2.3.1 ORDERED 191 §15.2.3.2 STAR 191 第四部分 ORACLE系统调整 194 第16章 调整信息的来源 194 §16.1 警告日志文件 194 §16.1.1 警告日志文件信息 194 §16.1.2 管理警告日志文件 196 §16.2 后台、事件及用户跟踪文件 196 §16.2.1 后台跟踪文件 196 §16.2.2 事件跟踪 197 §16.2.3 用户跟踪文件 197 §16.2.4 管理跟踪文件 200 §16.3 性能调整视图 200 §16.3.1 常用性能优化视图V$_ 200 §16.3.2 常用性能优化视图DBA_ 201 §16.3.3 视图查询例子 201 §16.4 Oracle支持的调整脚本 202 §16.4.1 UTLBSTAT.SQL与UTLESTAT.SQL 202 §16.4.2 解释REPORT.TXT内容 203 §16.5 Oracle的STATSPACK 203 §16.6 图形性能调整工具 203 §16.6.1 Oracle 企业管理器/Oracle DBA 管理包 203 §16.6.2 OEM使用* 203 第17章 STATSPACK工具 204 §17.1 STATSPACK介绍 204 §17.1.1 STATSPACK与UTLBSTAT/UTLESTAT比较 204 §17.1.2 STATSPACK工作流程 204 §17.2 配置STATSPACK 205 §17.3 statspack安装 205 §17.3.1 交互安装STATSPACK 205 §17.3.2 批模式安装STATSPACK 206 §17.4 使用statspack 206 §17.4.1 取得STATSPACK快照 206 §17.4.2 自动进行统计搜集 207 §17.4.3 运行statspack性能报告 208 §17.4 删除statspack 209 §17.5 statspack支持的脚本和文档 209 第18章 动态性能视图与性能诊断 211 §18.1 当前会话状态视图 211 §18.2 计数和积累视图 211 §18.3 信息视图 212 §18.4 当前统计值与变化比率 213 §18.4.1 当前统计值与变化比率 213 §18.4.2 找出统计值的变化率 213 §18.5 有计划地调整系统的因子 214 §18.6 不足的CPU 214 §18.7 不足的内存 215 §18.8 I/O限制 215 §18.9 网络限制 215 §18.9 软件限制 216 第19章 调整内存分配 217 §19.1 理解内存分配要求 217 §19.2 监测内存分配问题 217 §19.3 调整操作系统内存需求 218 §19.4 调整Redo Log Buffer 219 §19.4.1观察Redo Log Buffer是否有竞争 219 §19.4.1.1 使用V$SYSSTAT 219 §19.4.1.2 使用V$SESSION_WAIT 221 §19.4.1.3 使用REPORT.TXT输出 222 §19.4.1.4 使用OEM监示Redo Log Buffer* 222 §19.4.1.5 使用V$SYSTEM_EVENT 223 §19.4.1.6 使用警告日志(Alert Log) 223 §19.4.2 调整Redo Log Buffer性能 223 §19.4.2.1 将Redo Log Buffer参数改大 223 §19.4.2.2 改善检查点效率 224 §19.4.2.3 加速归档处理 224 §19.4.2.4 减少重做日志产生 224 §19.5 调整共享池 225 §19.5.1 理解共享池的用途 225 §19.5.2 缓存语句的好处 225 §19.5.3 Shared Pool 部件 226 §19.5.4 测试Shared Pool 的性能 227 §19.5.5 用OEM测试Shared Pool 的性能- 231 §19.5.6 改善Shared Pool 的性能 231 §19.5.6.1 较大的Shared Pool 231 §19.5.6.2 给大的PL/SQL 语句一个空间 231 §19.5.6.3 在内存中保持PL/SQL 代码 232 §19.5.6.4 鼓励代码重用 233 §19.5.6.5 建立大的POOL 233 §19.6 调整数据缓冲区 234 §19.6.1 理解数据库缓冲区 234 §19.6.1.1 LRU列表 234 §19.6.1.2 脏(Dirty)列表 234 §19.6.1.3 用户服务器进程 235 §19.6.1.4 数据库写进程 235 §19.6.2 测试数据库缓冲区 235 §19.6.2.1 查询V$SYSSTAT 235 §19.6.2.2 使用V$SESS_IO和V$SESSION 236 §19.6.2.3 使用REPORT.TXT* 236 §19.6.2.4 使用OEM工具* 236 §19.6.3 改善数据库缓冲区性能* 236 §19.6.3.1 将参数改大些 236 §19.6.3.2 使用多个Buffer Pool 237 §19.6.3.3 将表缓存在内存中 242 第20章 调整物理I/O 243 §20.1 理解I/O问题 243 §20.1.1 调整 I/O: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243 §20.1.2 分析 I/O需求 244 §20.2 调整数据文件I/O性能 245 §20.2.1 测试数据文件 I/O 245 §20.2.2 改善数据文件 I/O 246 §20.3 调整数据库写入器性能 248 §20.3.1 测试DBWR0 I/O 248 §20.3.2 改善DBWR0 I/O 250 §20.4 调整段的I/O 250 §20.4.1 理解 块I/O 251 §20.4.2 改善段块I/O 251 §20.5 调整checkpoint 和CKPT 的I/O 253 §20.6 调整归档及ARCO的I/O 253 §20.6.1 测量归档和ARCO I/O 254 §20.6.2 改善归档和ARCO I/O 255 §20.7 调整排序的I/O 256 §20.7.1 理解排序活动 256 §20.7.2 改善排序I/O 257 第21章 Oracle系统运行中的资源竞争 259 §21.1 理解锁存器竞争 259 §21.1.1 锁存器概念 259 §21.1.2 锁存器的类型 260 §21.2 检测锁存器竞争问题 260 §21.2.1 从V$LATCH中查询锁存器的竞争 261 §21.2.2 用STATSPACK报告锁存器的竞争 262 §21.3 减少锁存器竞争 262 §21.3.1 减少锁存器竞争的主要点 262 §21.3.2 共享池与库高速缓存锁存器 264 §21.3.3 减少重做日志缓冲区锁存器竞争 264 §21.3.3.1 检查重做日志竞争 268 §21.3.3.2 分析重做日志竞争 269 §21.3.3.3 减少锁存器的竞争 270 §21.3.4 减少对LRU锁存器的竞争 270 §21.4 减少自由列表的竞争 270 §21.4.1 检测free list是否存在竞争 271 §21.4.2 调整free list以减少竞争 272 §21.5 减少对并行服务器的竞争 273 §21.5.1 确定并行服务器存在竞争 273 §21.5.2 降低并行服务器竞争 273 第23章 各种锁和完整性 274 §22.1 锁的概念 274 §22.2 分析v$lock 277 §22.2.1 用lock table锁定表 278 §22.2.2 会话更新专用锁定表的行- 279 §22.2.3 一个会话试图更新另一个会话更新过的行 279 §22.2.4 显式锁下的并发例子- 280 §22.3 监控系统中的锁 281 §22.3.1 查询V$LOCK是否存在争用 282 §22.3.2 查询V$LOCKED_OBJECT是否存在争用 283 §22.3.3 查询DBA_WAITERS是否存在争用 284 §22.3.4 查询DBA_BLOCKERS是否存在争用 285 §22.4 管理锁的竞争 285 §22.4.1 查询产生锁的SQL语句 286 §22.4.2 怎样释放锁 286 §22.5程序死锁的产生与避免 287 §22.5.1 程序死锁原因 287 §22.5.2 避免程序死锁方法 288 §22.5.3 程序死锁例子 288 §22.5.4 避免程序死锁例子 290 第23章 调整回滚段竞争 292 §23.1 回滚段的用途 292 §23.2 监测回滚段的竞争 292 §23.3 调整回滚段的竞争 294 §23.3.1 最小化回滚段的扩展 294 §23.3.2 分布回滚段的I/O 294 §23.3.3 调整回滚段的存储参数 295 §23.3.4 使用较小的回滚段 295 §23.4 Oracle9i的自动撤消管理 296 §23.4.1 自动管理撤消 296 §23.4.2 自动撤消管理表空间的建立 296 §23.4.3 检测自动撤消管理表空间的使用 297 第25章 调整共享服务器 298 §24.1 查询调度程序视图监测竞争 299 §24.2 降低调度程序竞争 299 §24.3 降低对共享池的竞争 301 §24.4 确定最佳的调度程序和共享服务器数 303 第25章 操作系统与网络调整* 305 §25.1 理解操作系统性能问题 305 §25.1.1操作系统与硬件高速缓存 305 §25.1.2原始设备系统 305 §25.1.3进程调度程序 306 §25.1.4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 306 §25.2 检测操作系统性能问题 306 §25.3 解决操作系统性能问题- 307 §25.3.1调整服务器内存相关的参数 307 §25.3.2基于UNIX系统的执行 308 §25.3.3基于NT系统的执行 308 §25.3.4基于大型系统的执行 309 §25.4 网络系统性能问题 309 §25.4.1 网络的连接模式 309 §25.4.1.1 多线程服务配置 309 §25.4.1.2 注册检查 311 §25.4.1.3 预产生专用服务配置 312 §25.4.2 检测网络故障 313 §25.4.2.1 使用动态数据字典检测 313 §25.4.2.2 了解网络环境的速率 313 §25.4.3 解决网络故障 314 §25.4.3.1 分析瓶颈所在 314 §25.4.3.2 分析瓶颈信息 315 §25.4.3.3 调整阵列接口 316 §25.4.3.4 调整数据单元缓冲区大小 316 §25.4.3.5 在protocol.ora中加TCP.NODELAY 316 §25.4.3.6 使用连接管理器 316 第27章 数据库关闭/启动工作 317 §27.1 删除或归档旧的跟踪文件和跟踪日志 317 §27.2 重新命名警报日志 317 §27.3 产生创建控制文件命令* 318 §27.4 驻留程序包 318 §27.5 创建拥有者-对象的位图 319 §27.6 重新计算统计资料 320 §27.7 缩小扩展超过最佳值的回滚段* 320 第48章 调整实例恢复性能*(tuning 24) 321 §48.1 理解实例恢复* 321 §48.2 调整实例延迟及碰撞恢复* 321 §48.3 监示实例恢复* 321 §48.4 实例恢复阶段调整* 321 第49章 应用程序性能调整* 321 §49.1 在基表上创建索引 321 §49.1.1 何时创建B*树索引 321 §49.1.2何时创建位图树索引 322 §49.1.3何时创建逆关键字索引 322 §49.1.4何时不要建索引 322 §49.2 在select 语句上使用索引 323 §49.2.1评估索引的使用情况 323 §49.2.2避免不使用索引的SQL语句 323 §49.3 把具有大量数据I/O的处理放在服务器上 324 §49.4 在内存中保持PL/SQL 代码 324 §49.5 鼓励代码重用 325 §49.6 将表缓存在内存中 326 §49.7 了解SQL语句的速度差别 326 §49.8 在表结构设计和select语句中用decode 327 §49.9 将LOB类型单独存放 328 §49.10 分而治之 329 第50章 内存和CPU的优化 330 §50.1 应用类型 330 §50.1.1 oracle 如何响应OLTP数据访问请求 330 §50.1.2 oracle 如何响应批数据访问请求 330 §50.2 如何计算命中率 331 §50.3 影响命中率的因素 332 §50.3.1 字典表活动 332 §50.3.2 临时段的活动 332 §50.3.3 回滚段的活动 332 §50.3.4 索引活动 333 §50.3.5 表扫描 333 §50.3.6 OLTP和批应用类型 333 §50.4 内存和CPU的优化调整问题 334 §50.5 为应用选择目标命中率 334 §50.6 内存和CPU 的要求 335 第五部分 ORACLE系统高级用法介绍 340 第52章 安全管理+ 341 §52.1 用户验证 341 §52.1.1 数据库验证 341 §52.1.2 外部验证 341 §52.1.3 企业验证 341 §52.2 数据库权限管理 341 §52.2.1 理解安全角色 341 §52.2.2 理解管理 341 §52.2.3 数据库验证 341 §52.3 ORACLE 企业安全管理器 341 §52.4 监控数据库资产 341 §52.4.1 审计登录 341 §52.4.2 审计数据库操作 341 §52.4.3 审计数据库对象上的DML 341 §52.4.4 管理审计 341 §52.5 保护数据完整性 342 §52.6 Oracle 8I 因特网安全 342 §52.6.1 使用数字证书 342 §52.6.2 使用RADIUS协议的高级验证 342 §52.7 防火墙支持 342 §52.8 好的粒状存取控制 342 §52.9 数据库资源管理器 342 §52.10 硬件安全 342 §52.11 恢复丢失的数据 342 §52.11.1 操作系统备份 342 §52.11.2 逻辑备份 342 第53章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 342 §53.1 分布式数据库概念 343 §53.1.1 同质分布数据库 343 §53.1.2 异类分布数据系统 344 §53.1.3 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结构 344 §53.2 数据库连接 344 §53.2.1 为什么使用数据库连接 344 §53.2.2 数据库连接中的全局名称 344 §53.2.3 数据库连接中的命名 345 §53.2.4 数据库连接中的类型 345 §53.3 分布数据库管理 346 §53.3.1 站点自治 346 §53.3.2 分布数据库安全 346 §53.3.3 审计数据库连接 347 §53.3.4 管理工具 347 §53.4 分布数据库中事务处理 348 §53.4.1 远程SQL语句 348 §53.4.2 分布SQL语句 349 §53.4.3 远程共享SQL语句和分布语句 349 §53.4.4 远程事务 349 §53.4.5 分布事务 350 §53.4.6 两阶段提交机制 350 §53.4.7 数据库连接名称的解析 350 §53.5 分布数据库应用开发 351 §53.5.1 分布数据系统的透明性 351 §53.5.2 分布查询的优化 352 §53.6 民族语言的支持 352 §53.7 管理分布系统全局名称 352 §53.7.1 理解全局数据库名字版式 352 §53.7.2 确定全局数据库名字执行 353 §53.7.3 浏览全局数据库名 353 §53.7.4 在全局数据库名中改变域名 354 §53.7.5 改变全局数据库名 354 §53.8 建立数据库连接 357 §53.8.1 建立数据库连接的权限 357 §53.8.2 指定数据库连接类型 357 §53.8.3 指定连接用户 358 §53.9 建立共享数据库连接 359 §53.9.1 建立共享数据库连接 359 §53.9.2 管理数据库连接 360 §53.10 浏览数据库连接 361 §53.11 建立位置透明性 364 §53.12 分布事务 364 §53.13 设置分布事务初始化参数 364 §53.14 查看分布事务信息 365 §53.15 处理怀疑的事务 366 §53.16 手工处理处理怀疑的事务 366 第54章 复制管理- 367 §54.1 复制概念 367 §54.1.1 复制对象、组及站点 367 §54.1.2 复制环境类型 368 §54.1.3 复制环境管理工具 369 §54.2 主机概念与结构 370 §54.2.1 什么是主机复制 370 §54.2.1 主群组 371 §54.2.2 快照组 371 §54.3 传播的类型 371 §54.3.1 异步传播 371 §54.3.2 同步传播 371 §54.4 复制的类型 371 §54.4.1 行级复制 371 §54.4.2 串行传播 371 §54.4.3 并行传播 371 §54.4.4 过程化复制 371 §54.5 冲突解决 371 §54.5.1 冲突的类型 371 §54.5.2 避免冲突 371 §54.5.3 鉴别冲突 371 §54.5.4 解决冲突 371 §54.6 快照 371 §54.7 一些有用的工具 372 §54.8 ORACLE8 和ORACLE8I的新功能 372 §54.8.1 ORACLE8复制的新功能 372 §54.8.2 ORACLE8I复制的新功能 372 §54.9 小结 372 第56章 Oracle并行服务器安装与配置 373 §56.1 硬件环境概述 373 §56.2 Oracle并行服务器 374 §56.2.1 Oracle并行服务器组成 374 §56.2.2 Oracle动态并行执行 375 §56.3 Oracle并行服务器 375 §56.3.1 Oracle并行服务器概述 375 §56.3.2 Oracle并行服务器软件组成 376 §56.3.3 Oracle并行服务器安装概述 376 §56.3.3 数据库配置概述 377 §56.4 Oracle并行服务器安装前任务 377 §56.4.1 并行服务器节点硬件或软件环境需求 377 §56.4.2 企业管理器的硬件或软件环境需求 377 §56.4.3 共享磁盘子系统 378 §56.5 设置原始设备 378 §56.6 安装前步骤 381 §56.7 安装过程 382 §56.8 Oracle的安装配置 382 §56.9 监听器(listener.ora ) 383 §56.10 目录服务访问(ldap.ora ) 384 §56.11 Net服务名(tnsnames.ora ) 384 §56.12 PROFILE文件(SQLNET.ORA ) 386 §56.13 安装之后建立数据库 387 §56.13.1 用Oracle数据库配置助理建立数据库 387 §56.13.2 用手工建立数据库 388 §56.14 以并行模式启动立数据库 388 §56.15 确认实例在运行 389 §56.16 Oracle并行服务器客户端配置 389 §56.17 Oracle并行服务器参数文件 390 §56.18 配置恢复管理器 392 §56.19 为RMAN配置目录 392 §56.20 并行服务器管理结构 395 §56.21 并行实例的启动 395 §56.22 并行实例的关闭 396 第57章 并行环境应用设计 397 §57.1 分析应用 397 §57.1.1 只读的表 397 §57.1.2 随机的查询与修改 397 §57.1.3 插入、修改与删除 397 §57.1.4 建立逆序键索引 398 §57.1.5 应用分区技术 398 §57.2 并行环境的数据库设计技术 400 §57.2.1 数据库操作、块类型及访问控制 400 §57.2.2 全局缓冲区的一致性工作和块种类 400 §57.2.3 产生数据库对象参数建议 401 §57.2.4 索引问题 401 §57.2.5 使用序列号 401 §57.2.6 逻辑和物理数据库布局 402 §57.2.6 全局缓存锁分配 403 §57.3 并行缓存设置 403 §57.3.1 并行缓存管理锁的设置 403 §57.3.2 Oracle 如何给块分配锁 404 §57.4 并行服务器应用的调整- 405 §57.4.1 调整并行服务器概述 406 §57.4.2 统计并行服务器性能 406 §57.4.3 确定同步代价 407 §57.4.4 初始化并行执行参数 408 §57.4.5 普通参数的调整 409 §57.4.5.1 并行操作中资源限制的参数 409 §57.4.5.2 影响资源消耗的参数 411 §57.4.5.3 与I/O相关的参数 412 第58章 并行查询管理 414 §58.1 Oracle并行选项、管理及调整 414 §58.1.1 Oracle并行选项 414 §58.1.2 Oracle并行选项设置 414 §58.1.2.1 用户的限制设置 414 §58.1.2.2 分配查询服务器进程 415 §58.1.2.3 并行度及其设置 415 §58.1.2.4 关于提示和查询提示强行并行 417 §58.1.2.5 监视并行查询情况 417 §58.2 并行数据加载(SQL*Loader) 417 §58.3 并行恢复 418 §58.4 并行SQL执行 418 §58.5 可以并行的SQL操作 419 §58.6 理解并行DML 420 §58.7 并行创建数据库表和索引 420 §58.7.1 并行创建数据库表 421 §58.7.2 并行创建索引 422 §58.8 并行性能有关的视图 422 第60章 高级安全管理 423 §120.1 Oracle的高级安全 423 附录A 动态性能视图(V$) 423 附录B 初始化参数 513 附录C 基本概念解释 514 C.1 分页是什么?,如何避免分页?* 514 C.2 检查点是什么?* 514 C.3 什么是模式? 514 C.4 B树索引 514 C.5 位图索引* 515 C.6 Oracle的锁机制 515 C.6.1 自动锁和显式锁 515 C.6.2 锁的级别 516 C.6.3 DML锁 516 C.6.4 DDL锁 518 C.6.5 锁存器与内部锁(Latches and Internal Locks) 518 C.7 Oracle的哈希簇(HASH CLUSTER) 519 C.7.1 在Hash Cluster中数据是如何存放的 519 C.7.2 Hash 键值 521 C.7.3 Hash 函数 521 C.8 Oracle的嵌套表(Nested table) 523
开发工具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旨在简化和加速从概念设计到产品部署的各个环节。以下是开发工具的主要作用: 代码编写与编辑: 提供集成开发环境(IDE),如Visual Studio、Eclipse、Android Studio和Sublime Text等,这些工具集成了文本编辑器,支持语法高亮、自动补全、代码片段管理和版本控制等功能,有助于开发者高效编写和维护代码。 项目管理: 支持项目创建、组织、构建自动化以及依赖管理,确保不同模块和组件之间的协调一致。 编译与构建: 包括编译器、构建工具(如Make、Gradle、Maven)等,用于将源代码转换为可执行文件或库,并进行资源打包、优化处理。 调试与测试: 集成调试器允许开发者逐行执行代码,设置断点、查看变量值、跟踪调用堆栈等,帮助定位并修复代码中的错误。 测试框架和工具则协助开发者编写和运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及性能测试,确保软件质量。 版本控制与协作: 通过集成Git、SVN等版本控制系统,支持团队成员间的代码共享、分支管理、合并请求和冲突解决。 可视化设计与原型制作: 对于UI/UX设计,有界面设计工具,如Sketch、Adobe XD,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构建应用程序界面模型,并生成规范的设计稿供开发人员参考实现。 跨平台支持: 跨平台开发工具如Xamarin、React Native和Flutter,让开发者使用一种语言或框架编写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文档编写与API管理: 文档生成工具可以自动生成代码注释文档,便于团队内外理解和使用项目代码。 API管理工具则方便开发者创建、测试、发布和维护API接口。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 Jenkins、Travis CI、GitHub Actions等工具负责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流程,提高交付效率和可靠性。 数据库管理与ORM工具: 数据库客户端工具用于连接、查询、更新数据库,ORM(对象关系映射)工具简化了数据操作和持久化层的开发工作。 总之,开发工具极大地提升了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开发过程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合作,使得软件开发更系统化、规范化和工业化。
第1部分概述 1 1 交易型系统设计的一些原则 2 1.1 高并发原则 3 1.1.1 无状态 3 1.1.2 拆分 3 1.1.3 服务化 4 1.1.4 消息队列 4 1.1.5 数据异构 6 1.1.6 缓存银弹 7 1.1.7 并发化 9 1.2 高可用原则 10 1.2.1 降级 10 1.2.2 限流 11 1.2.3 切流量 12 1.2.4 可回滚 12 1.3 业务设计原则 12 1.3.1 防重设计 13 1.3.2 幂等设计 13 1.3.3 流程可定义 13 1.3.4 状态与状态机 13 1.3.5 后台系统操作可反馈 14 1.3.6 后台系统审批化 14 1.3.7 文档和注释 14 1.3.8 备份 14 1.4 总结 14 第2部分高可用 17 2 负载均衡与反向代理 18 2.1 upstream配置 20 2.2 负载均衡算法 21 2.3 失败重试 23 2.4 健康检查 24 2.4.1 TCP心跳检查 24 2.4.2 HTTP心跳检查 25 2.5 其他配置 25 2.5.1 域名上游服务器 25 2.5.2 备份上游服务器 26 2.5.3 不可用上游服务器 26 2.6 长连接 26 2.7 HTTP反向代理示例 29 2.8 HTTP动态负载均衡 30 2.8.1 Consul+Consul-template 31 2.8.2 Consul+OpenResty 35 2.9 Nginx四层负载均衡 39 2.9.1 静态负载均衡 39 2.9.2 动态负载均衡 41 参考资料 42 3 隔离术 43 3.1 线程隔离 43 3.2 进程隔离 45 3.3 集群隔离 45 3.4 机房隔离 46 3.5 读写隔离 47 3.6 动静隔离 48 3.7 爬虫隔离 49 3.8 热点隔离 50 3.9 资源隔离 50 3.10 使用Hystrix实现隔离 51 3.10.1 Hystrix简介 51 3.10.2 隔离示例 52 3.11 基于Servlet 3实现请求隔离 56 3.11.1 请求解析和业务处理线程池分离 57 3.11.2 业务线程池隔离 58 3.11.3 业务线程池监控/运维/降级 58 3.11.4 如何使用Servlet 3异步化 59 3.11.5 一些Servlet 3异步化压测数据 64 4 限流详解 66 4.1 限流算法 67 4.1.1 令牌桶算法 67 4.1.2 漏桶算法 68 4.2 应用级限流 69 4.2.1 限流总并发/连接/请求数 69 4.2.2 限流总资源数 70 4.2.3 限流某个接口的总并发/请求数 70 4.2.4 限流某个接口的时间窗请求数 70 4.2.5 平滑限流某个接口的请求数 71 4.3 分布式限流 75 4.3.1 Redis+Lua实现 76 4.3.2 Nginx+Lua实现 77 4.4 接入层限流 78 4.4.1 ngx_http_limit_conn_module 78 4.4.2 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 80 4.4.3 lua-resty-limit-traffic 88 4.5 节流 90 4.5.1 throttleFirst/throttleLast 90 4.5.2 throttleWithTimeout 91 参考资料 92 5 降级特技 93 5.1 降级预案 93 5.2 自动开关降级 95 5.2.1 超时降级 95 5.2.2 统计失败次数降级 95 5.2.3 故障降级 95 5.2.4 限流降级 95 5.3 人工开关降级 96 5.4 读服务降级 96 5.5 写服务降级 97 5.6 多级降级 98 5.7 配置中心 100 5.7.1 应用层API封装 100 5.7.2 配置文件实现开关配置 101 5.7.3 配置中心实现开关配置 102 5.8 使用Hystrix实现降级 106 5.9 使用Hystrix实现熔断 108 5.9.1 熔断机制实现 108 5.9.2 配置示例 112 5.9.3 采样统计 113 6 超时与重试机制 117 6.1 简介 117 6.2 代理层超时与重试 119 6.2.1 Nginx 119 6.2.2 Twemproxy 126 6.3 Web容器超时 127 6.4 中间件客户端超时与重试 127 6.5 数据库客户端超时 131 6.6 NoSQL客户端超时 134 6.7 业务超时 135 6.8 前端Ajax超时 135 6.9 总结 136 6.10 参考资料 137 7 回滚机制 139 7.1 事务回滚 139 7.2 代码库回滚 140 7.3 部署版本回滚 141 7.4 数据版本回滚 142 7.5 静态资源版本回滚 143 8 压测与预案 145 8.1 系统压测 145 8.1.1 线下压测 146 8.1.2 线上压测 146 8.2 系统优化和容灾 147 8.3 应急预案 148 第3部分高并发 153 9 应用级缓存 154 9.1 缓存简介 154 9.2 缓存命中率 155 9.3 缓存回收策略 155 9.3.1 基于空间 155 9.3.2 基于容量 155 9.3.3 基于时间 155 9.3.4 基于Java对象引用 156 9.3.5 回收算法 156 9.4 Java缓存类型 156 9.4.1 堆缓存 158 9.4.2 堆外缓存 162 9.4.3 磁盘缓存 162 9.4.4 分布式缓存 164 9.4.5 多级缓存 166 9.5 应用级缓存示例 167 9.5.1 多级缓存API封装 167 9.5.2 NULL Cache 170 9.5.3 强制获取最新数据 170 9.5.4 失败统计 171 9.5.5 延迟报警 171 9.6 缓存使用模式实践 172 9.6.1 Cache-Aside 173 9.6.2 Cache-As-SoR 174 9.6.3 Read-Through 174 9.6.4 Write-Through 176 9.6.5 Write-Behind 177 9.6.6 Copy Pattern 181 9.7 性能测试 181 9.8 参考资料 182 10 HTTP缓存 183 10.1 简介 183 10.2 HTTP缓存 184 10.2.1 Last-Modified 184 10.2.2 ETag 190 10.2.3 总结 192 10.3 HttpClient客户端缓存 192 10.3.1 主流程 195 10.3.2 清除无效缓存 195 10.3.3 查找缓存 196 10.3.4 缓存未命中 198 10.3.5 缓存命中 198 10.3.6 缓存内容陈旧需重新验证 202 10.3.7 缓存内容无效需重新执行请求 205 10.3.8 缓存响应 206 10.3.9 缓存头总结 207 10.4 Nginx HTTP缓存设置 208 10.4.1 expires 208 10.4.2 if-modified-since 209 10.4.3 nginx proxy_pass 209 10.5 Nginx代理层缓存 212 10.5.1 Nginx代理层缓存配置 212 10.5.2 清理缓存 215 10.6 一些经验 216 参考资料 217 11 多级缓存 218 11.1 多级缓存介绍 218 11.2 如何缓存数据 220 11.2.1 过期与不过期 220 11.2.2 维度化缓存与增量缓存 221 11.2.3 大Value缓存 221 11.2.4 热点缓存 221 11.3 分布式缓存与应用负载均衡 222 11.3.1 缓存分布式 222 11.3.2 应用负载均衡 222 11.4 热点数据与更新缓存 223 11.4.1 单机全量缓存+主从 223 11.4.2 分布式缓存+应用本地热点 224 11.5 更新缓存与原子性 225 11.6 缓存崩溃与快速修复 226 11.6.1 取模 226 11.6.2 一致性哈希 226 11.6.3 快速恢复 226 12 连接池线程池详解 227 12.1 数据库连接池 227 12.1.1 DBCP连接池配置 228 12.1.2 DBCP配置建议 233 12.1.3 数据库驱动超时实现 234 12.1.4 连接池使用的一些建议 235 12.2 HttpClient连接池 236 12.2.1 HttpClient 4.5.2配置 236 12.2.2 HttpClient连接池源码分析 240 12.2.3 HttpClient 4.2.3配置 241 12.2.4 问题示例 243 12.3 线程池 244 12.3.1 Java线程池 245 12.3.2 Tomcat线程池配置 248 13 异步并发实战 250 13.1 同步阻塞调用 251 13.2 异步Future 252 13.3 异步Callback 253 13.4 异步编排CompletableFuture 254 13.5 异步Web服务实现 257 13.6 请求缓存 259 13.7 请求合并 261 14 如何扩容 266 14.1 单体应用垂直扩容 267 14.2 单体应用水平扩容 267 14.3 应用拆分 268 14.4 数据库拆分 271 14.5 数据库分库分表示例 275 14.5.1 应用层还是中间件层 275 14.5.2 分库分表策略 277 14.5.3 使用sharding-jdbc分库分表 279 14.5.4 sharding-jdbc分库分表配置 279 14.5.5 使用sharding-jdbc读写分离 283 14.6 数据异构 284 14.6.1 查询维度异构 284 14.6.2 聚合数据异构 285 14.7 任务系统扩容 285 14.7.1 简单任务 285 14.7.2 分布式任务 287 14.7.3 Elastic-Job简介 287 14.7.4 Elastic-Job-Lite功能与架构 287 14.7.5 Elastic-Job-Lite示例 288 15 队列术 295 15.1 应用场景 295 15.2 缓冲队列 296 15.3 任务队列 297 15.4 消息队列 297 15.5 请求队列 299 15.6 数据总线队列 300 15.7 混合队列 301 15.8 其他队列 302 15.9 Disruptor+Redis队列 303 15.9.1 简介 303 15.9.2 XML配置 304 15.9.3 EventWorker 305 15.9.4 EventPublishThread 307 15.9.5 EventHandler 308 15.9.6 EventQueue 308 15.10 下单系统水平可扩展架构 311 15.10.1 下单服务 313 15.10.2 同步Worker 313 15.11 基于Canal实现数据异构 314 15.11.1 Mysql主从复制 315 15.11.2 Canal简介 316 15.11.3 Canal示例 318 第4部分案例 323 16 构建需求响应式亿级商品详情页 324 16.1 商品详情页是什么 324 16.2 商品详情页前端结构 325 16.3 我们的性能数据 327 16.4 单品页流量特点 327 16.5 单品页技术架构发展 327 16.5.1 架构1.0 328 16.5.2 架构2.0 328 16.5.3 架构3.0 330 16.6 详情页架构设计原则 332 16.6.1 数据闭环 332 16.6.2 数据维度化 333 16.6.3 拆分系统 334 16.6.4 Worker无状态化+任务化 334 16.6.5 异步化+并发化 335 16.6.6 多级缓存化 335 16.6.7 动态化 336 16.6.8 弹性化 336 16.6.9 降级开关 336 16.6.10 多机房多活 337 16.6.11 多种压测方案 338 16.7 遇到的一些坑和问题 339 16.7.1 SSD性能差 339 16.7.2 键值存储选型压测 340 16.7.3 数据量大时JIMDB同步不动 342 16.7.4 切换主从 342 16.7.5 分片配置 342 16.7.6 模板元数据存储HTML 342 16.7.7 库存接口访问量600w/分钟 343 16.7.8 微信接口调用量暴增 344 16.7.9 开启Nginx Proxy Cache性能不升反降 344 16.7.10 配送至读服务因依赖太多,响应时间偏慢 344 16.7.11 网络抖动时,返回502错误 346 16.7.12 机器流量太大 346 16.8 其他 347 17 京东商品详情页服务闭环实践 348 17.1 为什么需要统一服务 348 17.2 整体架构 349 17.3 一些架构思路和总结 350 17.3.1 两种读服务架构模式 351 17.3.2 本地缓存 352 17.3.3 多级缓存 353 17.3.4 统一入口/服务闭环 354 17.4 引入Nginx接入层 354 17.4.1 数据校验/过滤逻辑前置 354 17.4.2 缓存前置 355 17.4.3 业务逻辑前置 355 17.4.4 降级开关前置 355 17.4.5 AB测试 356 17.4.6 灰度发布/流量切换 356 17.4.7 监控服务质量 356 17.4.8 限流 356 17.5 前端业务逻辑后置 356 17.6 前端接口服务端聚合 357 17.7 服务隔离 359 18 使用OpenResty开发高性能Web应用 360 18.1 OpenResty简介 361 18.1.1 Nginx优点 361 18.1.2 Lua的优点 361 18.1.3 什么是ngx_lua 361 18.1.4 开发环境 362 18.1.5 OpenResty生态 362 18.1.6 场景 362 18.2 基于OpenResty的常用架构模式 363 18.2.1 负载均衡 363 18.2.2 单机闭环 364 18.2.3 分布式闭环 367 18.2.4 接入网关 368 18.2.5 核心接入Nginx功能 369 18.2.6 业务Nginx功能 369 18.2.7 Web应用 370 18.3 如何使用OpenResty开发Web应用 371 18.3.1 项目搭建 371 18.3.2 启停脚本 372 18.3.3 配置文件 372 18.3.4 nginx.conf配置文件 373 18.3.5 Nginx项目配置文件 373 18.3.6 业务代码 374 18.3.7 模板 374 18.3.8 公共Lua库 375 18.3.9 功能开发 375 18.4 基于OpenResty的常用功能总结 375 18.5 一些问题 376 19 应用数据静态化架构高性能单页Web应用 377 19.1 整体架构 378 19.1.1 CMS系统 379 19.1.2 前端展示系统 380 19.1.3 控制系统 380 19.2 数据和模板动态化 381 19.3 多版本机制 381 19.4 异常问题 382 20 使用OpenResty开发Web服务 383 20.1 架构 383 20.2 单DB架构 384 20.2.1 DB+Cache/数据库读写分离架构 384 20.2.2 OpenResty+Local Redis+Mysql集群架构 385 20.2.3 OpenResty+Redis集群+Mysql集群架构 386 20.3 实现 387 20.3.1 后台逻辑 388 20.3.2 前台逻辑 388 20.3.3 项目搭建 389 20.3.4 Redis+Twemproxy配置 389 20.3.5 Mysql+Atlas配置 390 20.3.6 Java+Tomcat安装 394 20.3.7 Java+Tomcat逻辑开发 395 20.3.8 Nginx+Lua逻辑开发 401 21 使用OpenResty开发商品详情页 405 21.1 技术选型 407 21.2 核心流程 408 21.3 项目搭建 408 21.4 数据存储实现 410 21.4.1 商品基本信息SSDB集群配置 410 21.4.2 商品介绍SSDB集群配置 413 21.4.3 其他信息Redis配置 417 21.4.4 集群测试 418 21.4.5 Twemproxy配置 419 21.5 动态服务实现 422 21.5.1 项目搭建 422 21.5.2 项目依赖 422 21.5.3 核心代码 423 21.5.4 基本信息服务 424 21.5.5 商品介绍服务 426 21.5.6 其他信息服务 426 21.5.7 辅助工具 427 21.5.8 web.xml配置 428 21.5.9 打WAR包 428 21.5.10 配置Tomcat 428 21.5.11 测试 429 21.5.12 Nginx配置 429 21.5.13 绑定hosts测试 430 21.6 前端展示实现 430 21.6.1 基础组件 430 21.6.2 商品介绍 432 21.6.4 前端展示 434 21.6.5 测试 442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